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1
关键字:信息技术 上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1
1 学生做好预习笔记,培养良好的上机习惯
上机课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缺少上机目标,不知道该干什么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从学生一入学开始第一节课就应讲清上机步骤。在上机前,教师事先让学生写预习笔记,在笔记中写下上机的目的、教师要求的任务、步骤,并在结束上机后填写上机最后达到的效果和反思,要求学生按教师布置的上机任务和完成情况填写。通过书写预习笔记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宝贵的时间,提高上机效率,经过实践操作培养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并把上机操作实践总结更好地借鉴给其他师生。在整个过程中如发现好的上机报告教师要不惜时机地给予肯定和推广,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书写上机报告的兴趣。
2 上机前,教师精心备课,做到胸有成竹
为了避免课堂出现意外情况,教师要在备课时反复练习要讲授的内容,要做到演示和辅导时从容不迫、有备无患。同时要检查好上机所用的设备是否能达到学生上机任务的要求,对没有达到要求的机器进行课前检修,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上机课中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在上机教学过程中有突发事件而处理不及时耽误了课程的进度。
3 上机时,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特点,使学生容易对这门课产生兴趣,但是能不能一直维持住这种兴趣进而培养出一种能力,就是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一定要好好保护,在耐心答疑解惑的同时还要注意积极鼓励和肯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使学生不断上进并最终取得成功的阶梯。上机过程中,有的学生容易出现缺乏教师的指引就对操作内容无从下手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分层次指导教学,对于多数学生不懂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前面演示,但是不要在教学中自己“包办”一切,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事先分组,可以让学生间组内相互协助,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负担又可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合作学习探究的精神。
4 爱护公物,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和公共卫生的教育
规范化操作和科学化管理是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提高设备利用率、延长机器寿命、顺利完成信息技术课的上机任务的需要,也是对学生道德规范教育的有力保障。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室是一个公用教室,所以保护它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上机后,学生应该养成整理机房、关闭电源,安全检查的习惯,教师对学生要经常进行爱护公物、热爱集体、厉行节约的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好《上机操作守则》、《机房管理制度》等条例,粘贴在机房的显著位置,供师生对照,敦促执行。
5 整合学习,把其他学科融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齐头并进
在讲授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可以和语文课中的写作文、写日记结合起来;在讲授Photoshop这个软件时,可以和美术课的画图、修改图片结合起来;在讲授幻灯片PowerPoint时,可以和英语课的课件制作结合起来;在讲授几何画板时,可以和数学课的几何作图结合起来;在讲授网络时,可以把其他学科的难题通过百度搜索来找到答案;这样就既学习了信息技术,又巩固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还能够长久地保持住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6 巧妙设计,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说的是赵括只会背兵书,却不会灵活应用,同样教师在教学中,也要避免教出一些只会理论知识,却没有实际动手能力的学生,信息技术教学尤为注意这一点,因为这一学科和传统学科的语数外物化还略有区别,信息技术课毕竟是一门注重动手实践的科目,更要提倡素质教育,更要避免出现只会答题、却不会操作这样的笑话,怎样才能做到真正地学以致用呢?那就需要教师精心巧妙地设计,把理论知识和解决问题紧紧结合起来,即上课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例如,学习Word时,给学生布置输入并打印初中所学全部古诗或者古文的任务;学习Excel时,提出对学生某科目成绩排名的任务;学习PowerPoint时,提出帮助其他学科教师制作课件的任务;学习Flas软件时,提出制作个性MTV的任务等。带着任务去学习并操作这些软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这四个字的含义。
7 重视反馈,评价任务成果是为了更好地激励
无论是成人还是孩童,都喜欢听到表扬、得到承认,这是人的本性。所以当学生上机成果出来以后,无论结果多么令人失望,也要从中找到优点和值得夸奖的地方,教师越是夸他们,他们就越喜欢教师,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对学生反馈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反思,教师应多找自己的不足。对学生的评价是正面,对他的上机成果越是积极的肯定的,他们就越愿意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他们会把信息技术课当成释放自己、展现自己魅力的舞台,深层次地挖掘出自己内在的潜能。来自心底的强大学习动力,不仅会使他们在信息技术课上大放异彩,更会在今后地其他课程学习中,不断探索、锐意进取。
参考文献: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2
关键词:农村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47-02
二十一世纪称为信息技术的时代,计算机技术也成为新时代人们学习、生活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随着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必要性也逐渐显现出来。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重视的不断提高,农村中学也逐步购置了电脑,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开设了信息技术这一门课。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成为摆在信息老师的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这几年教学经验,我认为精心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
1.精心准备
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我们能够完成一堂较高水准课堂的基础保障。课堂前的准备工作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
1.1 学情分析。教师需要对学生以前的相关知识储备情况有较清的认识,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比如说,七年级的开始阶段,任课老师就要对所带班级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摸底,大致了解清楚哪些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强,哪些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比较丰富,哪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等等。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差异性的教学。
1.2 教材分析。教师要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认真分析,弄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个知识点与以前所学的有何关联,与其他科目的知识有何联系等。将各个知识点串联成一个知识网。这样在上课时,才能做到收缩自如,进退得体。
2.精彩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一堂成功课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把每堂课的导入情景设计好,设计出"彩"来,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兴趣。
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有极强的求知欲。新奇的事物,身边的事物最能引发他们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兴趣。在设置新课的导入情境时,加入这些新奇的,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元素,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说,在讲授利用excel进行数据运算一节时,可以将学生身高作为计算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可以现场测量进行采集,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就投入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3.精讲知识
利用多媒体课件,对课本知识点进行讲解、示范。对知识点的讲解要有侧重,对那些重复的知识可略讲,对类似的知识点可对比着讲,对新知识点可重点讲。老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信息技术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操作,去练习,毕竟捡到篮子里的,才能算是学生的“菜”。
4.精设任务
课堂任务是推动课堂教学的动力。课堂任务设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和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但在设计和编排任务时,我们需要注意几点。第一,任务要明确,要让学生明明白白的知道这课我需要做什么。没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就会迷失方向,整堂课也就上的糊里糊涂。第二,任务要有层次性。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而各个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情况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造成学生的基础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我们在设计、编排教学任务时要有层次性。可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出差异性的任务。比如说在讲《文学社新成员》一节时,对全体学生的任务是要去学会插入表格,并在表格中插入文字和图片;对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插入表格,对表格的文字进行修饰;对个别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美化表格的边框,对表格的布局进行合理优化等。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难度的任务。第三,任务要有代表性。每个课堂小任务要体现教学中的某个或几个知识点,学生在做任务的过程中,将相应的知识点转变成自己的技能。并且设计的小任务之间不能有太多的重复性,这样不仅会浪费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还会使学生形成重复操作的疲倦,从而失去对任务的兴趣。
在设计任务时,需要根据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方式。有的课程内容较分散,课堂任务就可以设计成几个相对独立的任务。而有些课程内容较集中,课堂任务就可以设计成一个大的任务,再将这个大任务进行细化。比如,《文学社新成员》在设计任务时,将整个课程设置成一个大任务--制作成员报名表,然后将它细化成插入表格、插入文字、插入图片、美化表格等几个小的任务,学生通过一个任务的积累,最终完成本节课的终极任务。
5.精配组员
小组协助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任务的完成效率,而且通过学生之间的帮扶活动,可以大大增进学生之间的关系,增强班级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在组建小组时,不能随意组合,要根据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将不同情况的学生组合到一起,操作好可以帮助动手能力相对弱的,知识掌握稳固的帮助那些性格浮躁的学生,这样的互助互补小组的提高就能带动整个班级的共同提高。强弱分布不均衡很容易造成两极分化,最终导致整个班级整体的下降。
6.精评激励
对于小组协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巡查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对那些具有代表性的错误,可以面向全体学生总结演示。
在对学生作品讲评时,多给予学生表扬,多讲评学生作品的优点,对于有特别创意的作品要给予额外的奖励,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激励。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通过这种表扬,可以大大增加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任务中学生也就会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
教无定法,以上所讲的几个环节的教学也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思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课堂内容,学生情况,外部环境等各种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去组织课堂教学,想方设法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璇《培养信息能力推进素质教育》(中小学电教2002--4)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知识模块整合;教材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335-01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实际上就是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的技术,也是人类处理信息的技术。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结合,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伴随“校校通”工程的逐步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作为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主力军,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面对知识经济的强大冲击,掌握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贮、再生和施用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笔者在长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就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和开发进行了创新和探究。。
一、打破常规知识系统,六大模块互相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本质上应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不宜学科化太强,从某种角度讲,它甚至也是一门培训性课程。根据教育部2000年11月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将信息技术课程学科化了,使学生产生一种“爬台阶”式的感觉,增加了实际教学中的操作难度。新时代的学生认知规律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广泛性大大增强,感性认识依然在学生的第一认知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感性——兴趣——具体”的转化过程逐渐加快。在信息技术教材中,应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模块为基础,以学生认知规律为主线,在学生认知中已有所接触了解的知识在教材中不必太重,同时提供教材中所需教学软件及作品范例,增加信息技术教材的可行性。
二、实现教材多样化,提倡电子教材、自编教材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太快,而各校的师资设备条件参差不齐,这样,信息的更新速度、学校条件的差异等因素决定了各个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水平不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课程,它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课程建设均未定型,有待进一步探索。2000年11月,教育部在颁发的《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鼓励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多样化”。
当前,“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教材可分为以下几类:
1、优秀书面教材,现行的《信息技术》新教材就是一套优秀的信息技术教材;
2、电子教材,如多媒体教学光盘、教学软件等;
3、自编教材,包括自编(组合)教材和自制教学课件。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本校实际,选择优秀书面教材与电子教材。同时笔者倡导:
1、在深入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现有教材进行知识结构的重组、增删,以适应儿童的认识规律,同时添加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知识的“刷新率”。
2、根据需要制作信息技术教学课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增强课堂的交互性与生动性。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
“示范——模仿”式教学模式是当前主要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初期,它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弊端:
1、拘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挥。
2、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不能得到培养。
“任务驱动”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有目的地选择和应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进行各门学科的学习,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尝试,总结出以下操作过程:
1、基础知识学习阶段:
A、简单技能的学习:任务——尝试——讨论交流——启发指导——新任务
B、复杂技能的学习:任务——启发指导——尝试——讨论交流——新任务
其中的启发指导过程可适当用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来进行,教师加以点拔。复杂技能在关键、难点处要作较为详尽的指导。
2、巩固提高学习阶段:
A、操作质疑——分析解决——尝试——新任务
其中的操作质疑是由学生在演示者(教师或学生)的操作中发现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形成新知——知识迁移的过程。
B、小任务a——小任务b——小任务c——组合任务
这是由完成多个小任务向多元化、集成化任务的转变。如在学生学会各种绘图工具的使用及图片的保存、复制、粘贴后,要求学生完成将几个图形绘制好,使用复制、粘贴将几幅图片组合成一幅图片。
在这四个操作过程中都有一个从“尝试”到“新任务”的递增过程,新任务适当增加了难度,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提高,同时有
C、主题——自主尝试——讨论交流——修改完成
这是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阶段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个自主、合作、创新的过程。主题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自定,并要有一定的可扩展性,以留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如“制作一个以环保为主题的小队报”,使学生通过使用学会的操作技能,及与同学的讨论、交流、借鉴,创作出有个人风格的作品。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4
关键词:初中学生;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构建
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可以称之为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这一课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在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在现今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仍然将其看做一门普通的课程来看,这门课程特有的发展性以及前沿性一直被忽略,学生也拿不出应有的积极性去进行课程学习,这样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持续下降。高效课堂成为了现今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使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及影响力成为能否完成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课堂上进行高效教学不仅可以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
一、构建初中高效课堂的必要性
现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家家户户的必需品,未来社会也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初中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主体更有必要熟练掌握并运用信息技术,这样才能够提升自身对知识的培养操作能力,在今后的社会更好地发展。在初中教学中,信息技术虽然不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但是它能够培养锻炼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今后得到更好的发展。在突飞猛进发展的信息化技术下,传统的信息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手段必须进行相应改革,所以教学课堂必须利用教学手段提升高效性,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升技术水平。
二、构建初中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具体方法
1.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对于计算机娱乐项目的喜爱以及高科技的向往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但是在真正学习时,枯燥的学习内容以及高难度的重复练习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会让学生出现抵触心理,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在各个环节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键时刻利用相应的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要时可以利用想象力将复杂难懂的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教师要对学生的内心加以了解,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产生的疲怠心理。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photoshop或flash设计生日贺卡等,发挥自己的设计理念,创新思维,再小组进行评比,投票选出最有创意的作品,这样,学生会在自己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对计算机感到格外的亲切。初中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以及网络并不陌生,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具体知识以及实践经验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到计算机除游戏以外的其他优势,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够产生学习动力,进行信息技术深入学习。
2.利用个体差异分层分类开展教学
由于部分农村学生家长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导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缺乏学习的热情,没有积极性,造成了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的现象。另外,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事情,自身的家庭背景也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在学习信息技术时也会展现不同的领悟能力,所以,针对不同个体展开差异性教学才能够在效率上达到最高。在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人们都相信有教无类这一说法,一直将希望寄托于后天的管理,认为这样学生就能够达到共同进步,但是现实证明,这样的想法是非常不现实的,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不能够实现。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应该利用问卷调查以及个别座谈等方式来收集学生的情况,了解之后再进行分层教学。在进行班级建制时,要打破常规的自然建制制度,将具有相同情况的学生分配到同一个组内,这样教师在授课时才能够真正的做到有针对性,学生之间由于水平相似,相处以及沟通时会更加顺畅。不适合分班教学的班级,教师可以在整个班级中设置出初、中、高三种等级来进行教学,让每个级别的学生设计适合自身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在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中能够逐渐的找到自信,取得成功。
3.利用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之所以一定要到机房去上课,是因为它有一定的操作性以及实践性。在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中,要想利用一种适当的途径来检验理论知识的好坏,那么实践一定是最好的途径,所以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还要利用相应的实践来进行知识点检验,这样才能够检验出是否真正的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教师在课堂讲授时,一般只会用十五到二十分钟进行讲授,其余时间都是学生的上机操作实践时间,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实际操作。例如,在教师对学生进行电脑绘画教学时,教师经过教材分析会发现圆、矩形以及圆角矩形等图形的画法都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在向学生进行讲解时只需要将画圆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就可以,其他图形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点拨,学生就会领会原来其他图形的画法与圆形相似,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举一反三,领悟操作方法,使学生在自行体会下不断有所收获。
4.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课堂上,教师要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一直扮演的是主体的角色,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学到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还要将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及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够将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出来。所以教师要利用一定的方法以及手段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出来,例如任务驱动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个知识点进而提出相应的学习任务,然后将班级学生分配成为若干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要平均分配,让小组成员进行研究,留出最后的时间让小组组内进行研究讨论,让每组的组长最终讲解出本组的研究成果。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与老师进行互动,还可以在其他学生的提问下当一把“小老师”。在这样的启发方式下,不仅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学习默契,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以及团体协作能力,更好地提升了学习效率,构建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
结语:高效课堂是一种课堂理念,它也是教学模式的一种,将学生作为出发的实际点,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利用适当的教学方式以及正确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完成信息技术的教学意义。在构建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教学下,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的洗礼,还可以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更好的走下去,为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国宏.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兴趣激发之我见[J].当代教育论坛,2011(10).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9-0035-01
中学信息技术课开始时间不算太长,而在农村中学,其开设之初,限于农村中学条件的简陋,不能达到学生人手一机,甚至是五十人的班级,仅有七八台计算机,而信息技术课与其它课程不同,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相关操作,学会查找信息,筛选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内化并传递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信息技术课自身的实践性又决定了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来检验、证明。所以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并不是取决于学生学会多少理论知识,而应是学生学会操作,会解决实际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现和大家共同交流下心得。
一、直接传授法
直接传授法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教学法,就是教师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细致系统地讲解,以教师的传授讲解为主。其他学科现在对其诟病比较多,认为老师的过多传授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就信息技术课来讲,这种教学方法对于信息技术常识性的知识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信息”、“信息技术”等概念性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并引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在讲解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时,可以结合相应的计算机器件,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并运用恰当的比喻进行讲解。这种教法针对基础性知识,有很强针对性,知识系统,便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常识性知识。
二、示范展示法
示范展示法就是由教师展示具体计算机操作,学生从教师具体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计算机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是一种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应用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操作姿势的示范展示,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教师通过自己的坐姿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坐姿;操作键盘、鼠标的指法,教师可以通过自己操作,演示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如何操作;另一方面是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比如在讲资源管理器时,对于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1、进入到指定位置;2、选择"文件――新建――文件夹";3、转换输入法;4、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择重命名;5、输入文件夹的名字;6、确定。全部步骤操作完成。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或多媒体广播系统进行一步一步地演示。
示范展示法能够很直观地让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操作中学到具体的操作方法,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同步操作法
同步教学法就是学生与老师同步进行操作(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同步进行操作),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所学知识和操作内容。
教师学生同步,就是教师在教师机上操作,而学生在学生机上按老师的讲解步骤,一步一步跟着操作,边讲边操作,师生同步操作,老师讲的轻松,学生学得明白,便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同步操作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信息技术课实践性强这一特点使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四、达标式教学法
达标式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努力在本堂课里完成教师预定的目标,达标式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内容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任务定得太多太难,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定得太少或太易,则造成时间浪费,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达标式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其任务的含义和完成方式不完成一样。目标在含义上有以下几种:一种是操作数量上的目标,如学生学习汉字输入后,教师要学生完成一段文字的输入;一种是操作速度上的目标,如学生学习指法时,完成了所有字母键的学生,教师要求学生输入速度应达到多少以上;一种是操作质量上的目标,如学生学会画图后,教师要求学生画一幅完整的画,要求主题鲜明,色彩协调,充分使用画图技巧。完成目标的方式主要有:一种是全体同学都按同样的要求完成任务。这主要是指教师在讲信息技术的一些基础操作时,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内容,如:窗口的使用,创建文件夹,保存和打开文件等;另一种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分别完成难易程度不一样的目标,如学生学完指法后,优生要求达到正确率100%,速度80以上,中等生要求达到正确率100%,速度50以上,而学困生要求达到正确率100%,速度20以上。
五、伙伴教学法
伙伴教学法是指由一个学生教另外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多用于课外活动,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方法。对于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伙伴教学是由信息技术知识基础好(特别是家庭经济相对较好,有计算机的学生),学得好,学有余力的学生,经过适当培训,和基础差,学得不好的学生的“伙伴”结对,进行学生间的互助教学。这种“师生关系”可以在课上存在,也可以延续到课下。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6
关键词:评价体系;教学模式;信息技术
教学评价是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而且还可确保教学活动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恰当而有效的评价既能对学生之前的学习效果给予及时的反馈,又可以激励学生继续学习,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将对之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一、评价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虽然教学评价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评价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评价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
课堂评价中的缺点较为突出的一定就是为了评价而去评价,评价实践活动只是流于形式而已,难以真正发挥其课堂评价之
功效。
2.教学评价结果的信息反馈不够及时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结果反馈不够及时,教师一方面会丧失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好时机,不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则可能会丧失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纠正错误的有利时机。
3.评价主体相对比较单一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师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教学活动的实践离不开二者的共同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前课堂教学情况与学习状况评价,也只不过是局限于课后学生的一张自评表而已。
4.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所作出的评价活动缺乏参考价值
实践中没有制订合理的评价标准规范,因此,学生对创作活动、自评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所谓的评价活动也只是流于形式而已。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
1.注意课堂练习、巩固之间的有机结合
课堂上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笔者建议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中应当尽量缩短每一个小节的练习时间,把每一小步的练习时间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放在讲解完成的部分,留一个学习任务巩固、强化和训练。基于此,具体的教学形式可采取讲解、练习、巩固强化、提升模式。这既强化了基础知识,做到知识举一反三,又让学生把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2.留出足够的作业时间
学生有效的思考、学习以及创新等活动,仅有的几分钟是不够的,因此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思考和创新。对于任务量而言,可考虑在一节课后留下一个作业,但由于信息技术课在初中升学考试中所处的位置,不可能占用学生更多的课余时间。
3.应当对每次布置的作业进行成就性评价
这一做法,主要是让学生用当堂课上所学到的新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信息技术课上,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意识,信息意识并非与生俱来的,更不是凭空就能产生的,对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一定要渗透在每一堂课的实际教学之中。例如,“用计算机画图”,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画图工具使用后,则让学生观察大家都熟知的学校建筑照片,探讨如何用简单的线条表示建筑,课后对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不断思考,当学生再遇到该类问题时,就知道怎样去解决了。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注意事项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学生是学习、评价的主体,其在接受信息技术理论及相关知识过程中,因个人能力、所处的环境背景等有所不同,因此学生个体之间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评价过程中,应当注意不同的学生可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即因材施教。实践中以尊重、肯定为主,同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通过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来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即便是有不同的认知起点,也应当给他们创造平等的平台和机会。
2.关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对于评价主体而言,其不仅仅是学生、教师,还应当充分发挥参与学习的各方面因素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评、相互评价以及教师和家长的评价等手段,进行组内互评以及组间互评,从而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3.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实践中,评价方式不能只是局限于传统的几种模式,而应当灵活采用主体活动、小组讨论等方式,对评价手段进行有效的丰富。同时,还要注意评价语言的艺术性,将夸奖、肯定与引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教学与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要想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制度。
参考文献:
[1]李靖.关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问题的解决策略[J].信息教研周刊,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