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幸福感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幸福感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幸福感论文

教师幸福感论文范文1

流动人口的幸福感还是比较高的,平均分7.81,而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平均幸福得分7.94,比老一代高0.21。新老代流动人口的幸福差异是否真实存在呢?本研究采用t检定分析来验证流动人口的幸福感是否存在代际差异。通过t检定,将新老两代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进行比较,统计结果表明两代流动人口的幸福感是存在显著差异的(P  = 0.0150),本研究“代际差异假设"H:得到了验证。这表明流动人口的幸福感存在代际差异,且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幸福感要高于老一代流动人口,这一研究结果与黄嘉文(2015)的研究结果相契合。究其原因,其一可以从“生命历程理论”进行解释,老一代流动人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双重压力期,承担着巨大的家庭经济责任,强化了其消极幸福体验;其二可能是“社会比较效应”,因为老一代流动人口在最初流动后,提高了其经济收人和生活状况,进而提升其幸福体验,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老一代流动人口在实现较高收人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收人期望,当期望大于其收人增长速度时则造成其满意度下降。实际上,在西方流动人口相关研究中也发现了这样的“幸福效用递减”特性。利用世界价值观调查(WVS)数据,Bartram ( 2011)发现,迁移后收人更高,但同时又提高他们的收人期望而造成满意度下降,而个体期望大于收人增长的速度则降低其幸福感。

2 流动人口体育参与对其幸福感影响的代际差异分析

流动人口幸福感存在代际差异,新生代的幸福感优于老一代,然而不同代际流动人口幸福获得的因素和机制是否也存在差异呢?为了更好地分析流动人口体育参与对其幸福影响的代际差异,本研究设置模型6一模型11进行比较。

表3的统计数据显示,无论是对于新生代的流动人口,还是老一代的流动人口,住房产权、公平感和健康是影响他们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而人口社会特征(性别、婚姻状况、工作)、经济状况(家庭收人、收人不平等)、社会比较(社会阶层认同、社会阶层流动)、权利保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体育参与和社会资本(信任)因素却对两代流动人口的幸福感存在显著的差异。对于老一代流动人口而言,男性、已婚、无工作压力、家庭高收人、收人不平等、社会阶层认同高、向上的社会阶层流动均能显著促进其积极幸福体验,这些因素对新一代流动人口幸福影响不显著。对于新生代流动人口而言,购买医疗保险和高信任度才能提升其新生代流动人口幸福感,而购买养老保险反而造成消极的幸福体验。这恰好验证了本研究的“代际影响差异假设"Hs。

性别对于老一代流动人口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男性比女性的幸福度要高,但这种影响不存在于新生代流动人口。正如前面提到的性别的影响是嵌人到社会结构中的,而社会对于女性的年龄歧视要大于男性,而在年轻时期并无显著差异。老一代流动人口的家庭收人越高,其幸福感也越高,而新生代的作用也并不显著,这一研究结论和黄嘉文(201)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与两代的生活方式和家庭观念有关,老一代流动人口更重视收人累积性增长和“家本位”,流动的主要口的主要是经济口的,家庭收人的增长是其外出的重要动力,当家庭收人增加,满足了其流动预期,促进其幸福感生产。而新生代流动人口不仅仅关注收人,还关注“发展性”需求,且由于处于中青年阶段的新生代流动人口,“家本位”重要性有所下降,所以家庭收人促进其幸福感的正向效应不够显著。而收人不平等、社会阶层认同和社会阶层流动对老一代幸福感也具有正向效应,但新生代流动人口对此不敏感。这也可能是流动人口流动时期短,还没有完全实现其流动预期,也可能是对当前社会流动结构化的不满。近些年来,有学者指出代际流动的继承性越来越强化,而代内流动的流变性越来越弱化,青年群体的社会流动出现了阶层固化现象。这样的社会流动结构化让下一代的流动人口看不到社会流动的希望,从而造成了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消极心理体验,产生强烈的不幸福感。

教师幸福感论文范文2

在告别“GDP崇拜”的大背景下,倍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的“国民幸福指数”,现在终于将从纸面走人生活,成为一项考量地方民生、人文的软指标,这无疑是一种执政理念的进步。毕竟,相较于冰冷的GDP数字,这样的关注人的心理体验与情感诉求的“幸福指数”,更符合人性化的需求,更有利于创造健康的精神生活。

不过,当我看到许多地方政府都在为“幸福指数”展开排名争夺时,一种担忧油然而生。我似乎看到过去附丽于“GDP崇拜”上的那种政绩思维,又转嫁到“幸福指数”这样的软指标上了。那种“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畸型政绩观,曾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注水GDP”,而现在,谁又能够保证,地方政府对“幸福指数”的排名争夺,不会制造出“注水幸福指数”这样的软指标呢?

研究“幸福指数”的专家邢占军说:“那些看起来非常抽象的感觉,现在都还原成实实在在的东西。”从这个意义看,如果地方政府追逐和最终推出的“幸福指数”,就是地方政府在民生、人文上达到怎样程度的标识,那么,这样对“幸福”的追求,无疑将是一种善治。但是,如果地方政府的“幸福狂热”终极目的,只是基于打造“形象工程”需要,那么,作为形而上的情感体验的“幸福感”,通过“幸福指数”的数字化与形式化之后,最终只能走向概念化与庸俗化,而悖离人的真正的情感体验与心灵感受。

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老百姓的心坎里。如果“幸福指数”的数字化表现,不能真正体现老百姓的幸福感,那么,这样的“幸福指数”,就只能变成一些地方官员的“幸福感”,这无疑是对幸福的最大嘲讽。如果说“注水GDP”损害的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那么,“注水幸福指数”同样会损害到一个地方的民生、人文发展,伤害到老百姓的情感体验。正因如此,当前许多地方政府对“幸福指数”展开了排名争夺,对此必须引起警惕。无论如何,不能再让“幸福指数”变成打造政绩的工具,不让“幸福狂热”变成“GDP崇拜”的一个翻版。

“职称”并不意味着称职

彭兴诞

根据新通过的《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今后小学教师也可以参评副教授。有报道说,这让小学教师看到了自身发展提高的前景,对小学教师是个福音。

副教授是怎么评出来的?据我所知,在大学里,要成为一个副教授,最关键不是上了多少课,书教得怎么样,受不受学生欢迎,而是学历和科研成果。比如,有些高校招揽人才,博士后进来直接评为副教授。此外,拿了多少个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在EI、SCI,以及什么CSSCI、中文核心刊物之类上发表了多少论文,这才是通往大学副教授的必由之路。大家都知道,曾经备受媒体关注的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尽管他的书教得很好,师风师德广受赞扬,但因为没有,临死之前,他仍然还是一个讲师。

“小学教师可以评副教授”,这看起来是好事,但若因此与大学备受争议的职称评定“殊途同归”,恐怕,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所无法承受之重。

事实上,现在不少中小学已经或多或少地沾染了这种习气。据我所知,因为没有,许多小学老师的职称申请被“一票否决”,这种事并不是没有。论文,已经成了中小学职称评定中不可缺少的硬件。可以想象,一个优秀的小学老师。如果他想获得“副教授”职称,那么,他就得拼学历、发论文,而且,职称级别越高,要求的学历越高、论文数量越多、刊物越“核心”。从这里来看,“小学教师可评副教授”,难道不是在误导

如果有一天,

某小学老师真的做了“副教授”,

著作等身。

我想问的是,

他还是一个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称职的“小学老师”吗?

教师幸福感论文范文3

关键词: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教育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10-03

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幸福感是反映社会个体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参数。自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受到重视,幸福感也成为积极心理学一个活跃的研究课题,如何促进个体获取积极的生存状态和实现幸福受到广泛的关注。

关于“幸福感”,国内的学者大多数采用美国学者Diener的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是建立在快乐主义哲学基础上,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①教育幸福感也是建立在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之上,但教师教育幸福更多关注教育工作活动,指的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可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职业潜力的状态,是在教育中体现健康人格,寻求自我实现,以及由此所感受到的积极的情感体验。②

关于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较多,但针对技工院校教师的教育幸福感的研究不是很多。广东省的技工教育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技工院校教师的生存状态、职业体验如何?本文旨在了解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的教育幸福感现状,为提升技工院校教师教育幸福感水平提供依据。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对广州市内的省属和市属的5所技师学院的部分教师进行调查。调查采用整体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得到有效问卷52份,回收率96.2%。在52份问卷中,男教师占34%,女教师占66%;平均教龄9.89年;大专学历1人,本科学历40人,硕士及以上11人;在编教师33人,长期聘用教师16人,临时聘用教师3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问卷采用张陆编制的《教育幸福量表》③,该量表经过严格的项目分析和信效度检验,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该问卷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教龄、学历、所教学科等;第二部分职业倦怠,共有三个维度,包括热情枯竭、精力枯竭和职业成就感丧失,共18个项目;第三部分是教师教育幸福,共有7个维度,分别是教师认同感、人际和谐度、教学控制感、个人成长性、工作自主性、教育价值感和积极情感,共28个项目;本量表采用的是李克特LIKERT五分量表,选项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全部数据采用SPSS 20.0 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

(一) 教师教育幸福的基本现状

为了考察技工院校教师在各维度上得分的状况,采用单样本T检验,将各维度的项目均分与中点分数3进行比较(见表1)。教师在教育幸福各维度上的项目均分介于3.12~4.56之间,教师教育幸福各维度项目均分均显著高于中点分数3。

教师教育幸福总分由七个维度项目相加而获得,每个维度最高分为5(完全符合),最低分为1(完全不符合),因此,教师教育幸福总分最高可能分为35,最低可能分为5,中点为21。在本调查中,总体而言,教师教育幸福得分高于中点,教师教育幸福感处于一般水平,其分数介于“说不清”和“比较符合”之间,但未达到“比较幸福”水平。

(二)职业倦怠总体情况

职业倦怠和职业幸福感是一个相反的概念。通过对职业倦怠总分和教育幸福总分进行相关分析(见表2),职业倦怠和教育幸福相关系数为-0.320,p

考察教师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上得分的状况,首先将正反向分进行转换,分数越高,说明职业倦怠程度越高。然后,通过单样本T检验,将各维度的项目均分与中点分数3进行比较。教师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上的项目均分介于2.4~3.19之间(见表3),教师在热情枯竭和职业成就感丧失均分显著低于中点分数3。但精力枯竭略高于平均分。

职业倦怠总分由三个维度项目得分相加而得,每个维度最高分为5(完全符合),最低分为1(完全不符合),因此,职业倦怠总分最高可能分为15,最低可能分为3,中点为9。在本调查中,总体而言,教师职业倦怠得分低于中点,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较低,其分数介于“说不清”和“比较不符合”之间。

(三)教师教育幸福感的性别差异

将性别与职业幸福感与职业倦怠的各维度进行方差分析(见表4),可以看出,所有p值均大于0.05,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男女教师在职业幸福感体验和职业倦怠体验方面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四)教龄与教师教育幸福感分析

为探讨教龄和教师教育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我们将教龄和幸福感总分和职业倦怠总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教龄和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436,p

(五)不同院校的教师教育幸福感差异分析

通过将院校教师教育幸福感和职业倦怠的各个维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所有P值均大于0.05,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但是,通过院校与幸福感总分和职业倦怠总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校与教师职业倦怠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p

(六)教育幸福感的学历差异

为探索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师在教育幸福感体验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将学历与职业倦怠总分和教育幸福感总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6。可以看出,学历和职业倦怠存在显著正相关(p

(七)不同科目和不同身份教师教育幸福感差异分析

科目设置有两项:一项是公共基础科,一项为专业科,即教公共课的教师和专业课的教师在教育幸福感体验上是否存在差别。另外,在教师身份上设置了三项:在编、长期聘用教师及临时聘用教师。通过T检验和方差分析,公共基础系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幸福感体验上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不同身份的教师在职业倦怠和教育幸福感体验上也无差异(p>0.05)。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对广州市技工院校的教师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

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教育幸福感现状 技工院校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幸福感现状是衡量技工院校教师群体职业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教育幸福感处于一般水平,还较乐观。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较低,其分数介于“说不清”和“比较不符合”之间。但精力枯竭维度略高于平均分,显示技工院校教师承受着更多的工作负荷和工作压力。另外,通过分析数据,得出教育幸福感和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人口学变量与教师教育幸福感的关系 在本次调查中,人口学变量包含性别、教龄、所教学科、学历、所在学校、教师身份。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男女教师在职业幸福感体验和职业倦怠方面不存在明显的差异。(2)公共基础系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幸福感体验上没有明显的差异;不同的教师身份在职业倦怠和教育幸福感体验上也无差异。(3)教龄和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教龄越长,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教龄和教师整体幸福感存在负相关系,即教龄越长,幸福感体验越低,职业倦怠越严重。该结果与利用该问卷对中小学教师调查结果完全相反,这与常识判断也存在很大出入。一方面,因为时代变化,教师的自我认同感降低,另一方面,技工院校生源大多是高考或中考的“失败者”,技工院校教师在教育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但社会对技工院校学生的认同感还有待提高,这些因素都影响到教师教育幸福感的体验。(4)学历和职业倦怠存在显著正相关,但和教育幸福感体验没有相关关系。说明学历层次越高,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幸福感体验越少。(5)不同院校的教师职业倦怠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相关关系,但与教育幸福感不相关。通过比较每个学校的职业倦怠的均值发现,管理越宽松的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越低,而正在进行转型、改革的学校,特别是进行课程改革的学校教师承受更大的压力,职业倦怠程度较其他学校更大。

(二)建议

技工院校教师的教育幸福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职业生活和技工教育的质量。那么,怎样才能让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拥有更多的教育幸福感体?笔者特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学校实行人性化管理,建立良性的支援机制 学校要实行民主化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主动权和自由度。能重视教师的意见,邀请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以人为本,而不是僵化思维。提倡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用各种规章制度将教师“控制”起来。关注教师的心理生存状态,利用不同的激励机制,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另外,学校建立有效的支援系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为教师创设充满吸引力的文化氛围,让教师产生归属感,帮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

教师自我调节 技工院校教师要认识到技工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性,培养职业教育的使命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专心本职工作,将教育作为可以奋斗终生的事业。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对技工院校教师的认同感 心理学研究显示,社会支持比较缺乏的人群,不良的适应和行为方法较高。技工院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也需要纳入社会支持系统中,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提高教师整体的声望,提高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和技工教育的重视程度。另外,增加教师收入,提高教师住房、医疗方面的待遇,减轻教师的生存压力。同时,可以成立全国性的职业教育教师组织,给教师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

注释:

①苗元江,龚继峰:《超越主观幸福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5):16

②③④张陆:《中小学教师教育幸福的结构及测量》,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参考文献:

[1]曾瑜.成都市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22-29.

[2]曹建强.酒泉市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35-40.

[3]郭虹君,朱成科.我们离幸福还有多远-试析教师幸福感的失落及追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3-4.

[4]咸桂彩,王玥,金景鲜.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调查[J]职教论坛,2011(36):83-91.

[5]王洪明.市郊中小学幸福感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5):508-510.

[6]陶维东,陶晓丽.粤西地区新入职高中教师主观幸福感调查[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8):120-123.

[7]张陆.中小学教师教育幸福的结构及测量[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8]苗元江,龚继峰.超越主观幸福感[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

教师幸福感论文范文4

论文摘 要:英语学科,本就是所有高等院校和高职学校任何一个专业都必须修习的一门课程。但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很大程度上还是把英语作为任务来完成,却忽视了师生课堂幸福感的满足,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从增强师生的课堂幸福感为切入点,来探讨改进英语教学的策略。

高职学校的英语教学,是一门把语言内容转化为具体行为能力的课程,其实践性很强。然而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课堂幸福感”这一全新概念提出来之后,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当前的高职英语教育,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即在于师生课堂幸福感的缺失。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从“课堂幸福感”出发,浅谈一下高职英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生源质量差

随着大学扩招,生源质量逐年滑坡。很多高职新生英语基础相当薄弱,在校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面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状况,任课教师往往很难提高要求,教学改革难以实施,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2.教学方法和观念落后

很长时间以来,高职英语教学大多仍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蓝本、以教师讲课为主导,而且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又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重考试成绩、轻能力培养等现象。只注重词汇、语法、翻译的教学而忽视学生的个性,也缺乏实践体验和运用巩固,缺乏师生互动,这就使得教学结果不尽如人意。

3.教学目的重考证、轻应用

长期以来,高职英语教学基本是以应付等级考试为核心,等级考试过级率也一直是衡量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大部分学校还把它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和学生也都把这种考试作为英语教育和学习的最终目标。不可否认,等级考试会让学生的英语能力有所提高,也受到社会的认可,但毕竟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这种“证书”教育下出来的学生,即使通过了三、四级考试,步入社会后在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所涉及的专业英语方面仍表现出严重的不足,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外语能力的需求。

4.课堂教学中师生缺乏“幸福感”

在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中,“课堂幸福感”是一个“只知其名,不践其行”的名词。师生都只知其义而不明其理,在高职的英语课堂上,其目的性是比较强的。就是应付考级,教师为了教学而教学,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课堂略显枯燥无味,不可否认,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也会很注重教师教授与学生的自主实践的结合,再加之教授一些解题思路与技巧,课堂也是很有探索性的,但之于整个高职英语的教学现状而言,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再者,我们还必须客观地认识到这样一个无奈的现实:现在大学英语课程,非英语专业的个别系希望缩减每学期授课次数,整体上缩短授课的时间,从而给教学带来了压力,英语教学基本就是在赶课时,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口语训练,也很难在课堂上进行语言实践。

二、高校英语教学的改革策略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应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学生应成为核心,老师只是起推动者、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做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学课堂要采取多种模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努力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和一种合作学习的环境。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最关键性的一个环节。

2.改进教学策略,坚持“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从重“语言知识”向重“语言运用”转变

语言是社会交际需要和实践的产物。语言只有在交际中、在使用中才有生命力,也才能真正掌握。这是通过实践逐步培养和习惯的过程。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掌握这一语言,这是语言学习能成功的保证。掌握语言知识是运用语言的基础,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掌握也并不意味着会用。在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强调精讲多练,学练结合,说练结合,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通过训练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培养和提高语言交际的能力。

3.建设“幸福课堂”,提升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幸福感

幸福课堂是高效的。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会学习,掌握技能和方法,内化提升情感,在轻松快乐中达到教学目标,而非运用机械的、摧残学生身心的方法去获得所谓的成功和高分数,从而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

在高职英语教学的课堂中,尤其要注意构建幸福课堂,要让师生在英语课堂上找到幸福感。具体做法是“四环模式”。

“四环模式”即“自学、问题、精讲、精练”四环相扣,构成一个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获取知识、习得技能、享受成功的幸福课堂。该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老师讲解点拨和纠错评价、适时反馈练习等环节,这四个环节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之恰如其分地运用于高职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取得好成绩。

总而言之,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师生幸福感的培养,构建幸福课堂,全面提升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教师幸福感论文范文5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工作幸福感 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Factors and Enhancing Paths of College Teachers' Work Happiness

LU Lingxia, FENG Li'na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Abstract University teachers' happiness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ir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University teachers' work happines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life of individual teachers,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student popul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positive emotions, thereby affecting the future of human society as a whole the overall quality. Many scholars suggest that the current lack of university teachers' case of well-being is more prominent. Therefore, this in-depth analysis and research work of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tors affecting the well-being, and on this based on the work of university teachers to enhance and maintain the happiness of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college teachers; work happiness; enhancing paths

1 提升工作幸福感的意义

教师的工作幸福感是教师的心理需要特别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工作过程中得到满足时,精神上一直保持愉悦的一种心理状态。

高校教育是一种师生双向互动、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的激情投入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教师能否在工作中获得幸福感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的生活质量,还关系到学生的幸福感受。高校教师良好的工作状态和职业水平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是培养优质人才的地方,高效教师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和教育理念决定了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导向,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提升高校教师的工作幸福感,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工作幸福感和工作绩效不但显著相关,而且前者对后者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的幸福感会直接影响到其教学的效果。教学效果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对专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拥有更多幸福体验的教师会将快乐、积极、感恩、自信等积极情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而积极情感的培养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极为重要。积极的情感可以拓展人们的智力、生理和社交资源,这些资源的丰富储备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威胁和抓住机遇。也就是说,提升教师的工作幸福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拥有更多积极情感的大学生,能够更勇敢地面对挫折,更积极地抓住机遇,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2 高校教师工作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2.1 工作价值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为人师表的地位,决定了教师的行为方式,将会对大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到导航定向的作用。教师要想体验到工作幸福感,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职业价值,才能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如果仅仅将“教师”作为一个谋生的手段的话,是无法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和幸福的。教师是个神圣的职业,它不仅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会促进社会的进步。高效教师的幸福感不仅取决于物质上的报酬,更来自于对自己职业价值的认可,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愉悦与享受。

2.2 薪酬福利

高校教师是一个高素质的群体,其薪酬福利应与其创造的价值相符。从人的需要层次来看,薪资水平首先满足的是人的生存需要,这是每个人生存的基础,同时,薪资水平又是高校教师价值和社会地位最直接的体现。因此,如果一个高校教师的薪酬待遇不能与其贡献相匹配,幸福就无从谈起。

2.3 发展前景

职业发展前景的好坏是影响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之一。较好的发展前景,带给高校教师的是希望和动力,可以使其在工作中更积极主动。如果没有好的发展空间,看不到自己的职业前景,就很难激发起教师的工作热情,更无法让他们安心从事教学工作。只有对学校发展有信心,对学校前景很认同,才能使高校教师幸福地工作。

2.4 环境驾驭

对外部环境压力的适应和驾驭能力也会影响教师的工作幸福感。很多调查表明,目前高效教师普遍面临工作压力与心理压力问题,而这些压力已经直接导致教师工作幸福感的降低。高校教师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他们既要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又要开展前沿的科学研究。高校教师在如此严峻的外部环境下,只有提升自己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才能产生较强的幸福感。

3 高校教师工作幸福感的提升途径

现阶段,提升和维护高校教师的工作幸福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管理者应当把教师幸福感的培养、提升和维护放到工作中的重要位置,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及成就感,提高其工作效率,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潜能和创造力。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工作热情和聪明才干,提高高校教师在工作中的幸福感,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确立以师为本的管理理念

高校不仅是学生发展之地,更是教师发展之地。只有教师素质和工作热情提高了,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学校管理者应该以充分调动、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各项管理活动中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的聪明才智,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平台。管理者要积极主动关心和爱护教师,只有高校教师们心情舒畅地开展工作,才能主动积极地完成教师的使命,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3.2 充分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

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类高层次的需要是在低层次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首先必须注重其基本需要的满足。作为高校管理者,要提高教师的工作幸福感,首先应该充分了解高校教师的各种需求,在此基础上,提供有利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为教师搭建平台,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其次,要保障教师合理的福利待遇,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第三,应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条件,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第四,应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创造一个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宽松、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最后,学校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使教师在工作中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体验到被尊重、被认可的感觉。

3.3 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

工作中的成就感和归属感都会影响到高校教师的幸福感受。高校管理层要从工作的角度去关注教师的幸福感受,重视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更多的机会。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应该包括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如果能将教师个人职业目标和组织的目标达成一致,就会出现“双赢”的局面,一方面教师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另一方面学校也实现了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高校教师可以产生很强的幸福感受。学校管理者应该为教师搭建各种实现职业目标的可靠平台,公平地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才能更快地使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在教学和科研两个领域获得双丰收。

3.4 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教师幸福感论文范文6

【关键词】职业情感 职业认同感 责任感 亲切感 约束感 幸福感

教师职业情感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产生的稳定性情感体验,是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尚职业情感是驱使教师追求职业理想、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它能激励教师正确选择教育行为,增大教育实践力度;它能转化成坚强意志,使教师对党的教育事业高度忠诚。同时,教师良好的职业情感还可以迁移到学生身上,能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教师,应当重视自身职业情感的培养,做一个具有高尚职业情感的人。

一、做有职业认同感的教师

我们不计较教师工作的负担重、压力大、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选择了教师职业,动力来自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能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是因为我们有良好的职业认同感。

我们认同教师职业,因为教师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手捧着孩子的明天。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是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职业是光荣的职业,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我们认同教师职业,因为教师职业是一个富于情感和诗意的职业。教师的职业生活过程既是一个成人的过程,也是一个成己的过程,更是一个师生情感交融、心灵放飞的过程。教师的职业对象是富有情感的人,教师付出的劳动和情感,会通过学生贡献社会而得到增值,教师能从职业中获得任何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精神报偿。

我们认同教师职业,因为教师职业是一个富有创新性的职业。教育情境的营造、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育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教育机智和智慧的酝酿、教育理念的升华,无不闪耀着创新的光辉。

二、做有责任感的教师

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是教师的一种职业道德情感,是教师意识到自己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责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学生的前途和家庭的幸福时,所产生的精神信念。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使我们能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事业。

作为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并将强烈的责任感外化为行动,付诸于实践;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做成熟的、高专业水准的教师;要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善于钻研、勇于创新,注重实效,切实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

三、做有亲切感的教师

亲切感是教师热爱学生,“爱生如子”的职业情感体验。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和需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生命价值,对学生有亲切感。教师有了亲切感,就更有感召力和感染力,产生良好教育效果,有利于形成良好师生关系,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有利于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启发思维,开发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做有亲切感的教师,一要关心、爱护学生的思想、学习和身心健康,呵护学生健康成长。二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人格、个人隐私和合法权益。三要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不成熟行为,不求全责备,采取宽容理解的态度。四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以个人的好恶、学生成绩的好坏、与家长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区别对待学生,做到一视同仁。五要严格要求学生,既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又做学生的严师。对学生的错误,要严格批评,但绝不侮辱人格。

四、做有约束感的教师

一个人有了约束感,就知道自己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想做,但还是要去做好。约束感是衡量一个人成熟度的重要标志,作为教师,更需要有约束感。

教师首先要自觉遵守公民道德和法律法规,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在《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对教师尊重学生人格、不体罚学生和平等对待学生等内容都有明确规定。教师必须增强法制意识,认真学习和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从教。

教师应有高于一般公民的品德素质和职业道德品质,要认真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做学生的榜样和楷模;要有良好的仪表,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端庄,行为文明。

五、做有幸福感的教师

教师既要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从业者,又要成为拥有幸福人生的人。教师社会地位的高低、物质生活水平、对职业的自我评价、专业发展水平、家庭生活状况、学校的人性化管理和人文关怀等,都是教师职业幸福感实现的重要条件。作为教师个人,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职业幸福感。

1.要正确认识现实,善于自我调适,形成合理职业期待,乐观向上,豁达开朗,充满激情和活力。

2.要构建有丰富生命意义的课堂。教师的幸福首先来自于课堂,教学效益越明显,职业幸福感就越强。因此,教师要努力构建有丰富生命意义的课堂,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进行知识意义和人生意义的建构,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的幸福旅程。

3.把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与学生的人生意义联系起来,把学生的终身幸福作为自己的职业幸福,把关怀、鼓励、指导、帮助学生,增强学生的人生信心,促进学生进步和成长,作为自己的一项人生义务;以强烈的意志和抱负,把自己完全融入启迪学生心灵的教育内容和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育行为之中。

4.保持创新激情,提高自己的教育创新能力。有意义的生活必须是创新性的,幸福来自创新性的生活。教师要始终保持强烈的创新愿望和旺盛的创新激情,敢于突破陈规,勇于挑战权威,不断追求教育的理想境界和教育生活的意义。通过创新,应对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挑战,提高教育效能感;通过创新,跳出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通过创新,体味教育生活的意义和情趣。

5.要加强知识积累和理论素养,完善自己的科研素质。通过开展教育科研,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吸取先进的理论和经验,发掘个人潜力。从教研成果得到认可、论文得以发表、教育教学成绩的提升中感受成就感,感受个人人生价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