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忠诚教育心得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忠诚教育心得体会范文1
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忠诚本色。自觉讲忠诚、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越轨。把好权力关、金钱关,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执法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一些利益上不打个人圈子,严格要求自己,把理念与信念坚持下去,在理念上不动摇、在原则上不偏离,在取得上不滑坡、在形式上不挂空档。
要正确对待名利,把握关键环节。很多事实表明和证实,不能遵守纪律和规矩的党员,必将失去民心,也必将走上坎坷的历程。基层卫生监督员在防腐防变的过程中,要把握关键环节和时刻,从司空见惯的小事和小节上做起,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改造,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人民警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受党培养的卫生监督员,就要时刻牢记铁的纪律具有严肃性、权威性、不可挑战性。我们不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把各种条令、禁令、条例、制度、规定要刻在脑中、留在心中,经常提醒警示自己。
要自身作则、严以律己。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就自己,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加强学习教育活动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要迅速地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上级的决策部署上来,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本职工作为基,忠于职守,爱岗敬业。通过严格执法办事、文明执法和热情服务践行从警誓言。以主题教育为推动力,促进卫生监督工作上台阶。
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在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今日,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公安机关面临着各类前所未有的挑战,为适应新挑战,回应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提高素质,来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才能完成时代赋予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责任与使命。
忠诚教育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法学教育 法学教师的困惑 建议
处在市场经济和国际化背景下的法学教育肩负着传承法律知识、法律技能和法律精神的使命,肩负着为国家、社会培养法律人才的重任。然而,我国当代法学教育依然存在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法学教育与人才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师资匮乏,经费投入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等。有人认为,担任法学教育的老师是问题的“罪魁祸首”,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教育问题的关键决不仅仅来源于教师,而取决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针对法学教育中的问题,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专业人员的教师们也存在着许多困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力充实理论和实务知识
许多地方高校是因为现在法学热门才开办法学专业,而根本没考虑本校在这方面的办学条件。李龙教授认为,无论处在什么层次上的法学院系,它们都是法学教育的组成部分,都应有共同的规格和最基本的要求。这个规格与要求其中有一条是至少有20名专业教师,其中半数以上要有法学硕士或博士学位,副教授以上的教师要有7至8名,这是经全国法学教育界反复研讨而定的最低标准;
而许多地方高校开办法学专业并不是在具备了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再招生的,而是先把学生招进来再说。很多法学课程都是由数量很少的老师承担,因而在这些学校的法学教师成了“各法专家”,一个教师同时讲授几门法律,形成沉重的教学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教师身心疲惫,没有时间充实理论和实务知识,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中国的法院、检察院和律师事务所没有设置人员自由进出机制,教师要想进入这些单位实践,难度很大,有些还要找关系,走后门。
二、教学设备不足、教师开展工作困难
教学设备的严重不足,也是困扰教师们的问题所在。众所周知,要开办合格的法学专业,资料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李龙教授所言,最起码要有数万册的法学图书。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法学院的学生应该熟悉国际规则,这就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因而相应的要有外文资料可看,主要是英文资料。另外,除应拥有一定数量资料之外,还应该有相应的模拟法庭、实习基地。
三、法学教育的教材混乱不堪、内容抽象、语言晦涩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教材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如今,法学教材的编写,大多来自相关权力机关,以部门和地方为界,占山为王,各行其是。教育部所属高校自成一体,司法部所属高校又成一格,各部门所属高校竞相上马,各省市所属高校也加入竞争,各种各样的教材混乱无序。不同学者所编写的教材,不管在内容上还是在体系上都是五花八门、多彩纷呈;就连同一本教材,因两位(或多位)编写者的见解不同而导致教材的观点前后矛盾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同时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针对目前教材中的问题,教师也倍感头痛,如果使用这些教材,有些法学问题越讲越乱,导致学生越学越糊涂;如果不使用这些教材,一方面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不符,肯定会引起学校领导的干涉和制止,另一方面,学生也会对教师的讲授内容产生质疑。这些问题,对于教师,也是一个很难逾越和解决的障碍。
我国法学教师所困惑的问题,已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法学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依法治国和法治建设的进程并且已经引起了一些高校的重视。因此,对现行法学教育的有关方面进行改革,便显得十分迫切。笔者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相应减少教师的授课任务,加强教师和法律职业者之间的流动
教师的教学任务减少了,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充实理论和实务知识,同时,学校也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以使法学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思维都能及时得到更新。
法学教育实际上是职业教育,教学和实务的关系非常紧密,这就要求教师和法律职业者能够自由流动,取长补短,互为补充。这样一来,一方面学校能够确保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贴近现实需要,了解行业动态和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另外,法律职业者通过在学院讲授真实和新鲜案例,可以把实践得来的经验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更好指导今后的执业生涯。这是双赢的好事。
要解决问题,需要时间积累,同时需要学校和公检法必须形成共识,教育和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合作,为教师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同时选拔具有良好法律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法律职业者,作为法律的兼职教师,配合教授共同做好教学工作,从而促进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
2、增加设备投入,提高教学效果
从投入来看,学校不能仅仅将把办法律专业看作一种营利的手段,减少必要的投入及相应的成本支出。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法学教育成功经验,加大对法学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对教师培训的机会,开拓法学教师的视野,提高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法学教师队伍。
同时,加强对法学教育硬件设施的投入,购买足够的图书资料,建立规范的模拟法庭和实习基地,进一步提高现代化高科技教学手段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严把教材关,解决教师的担忧
建议新办的法学院系尽量选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有条件的,可以在某些学科,如知识产权法、国际经济法等使用引进的先进教材。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和法学报刊可组织对教材开展评论,促进教材质量的提高,解决教材混乱无序的现象,以及因编写者的见解不同而导致教材的观点前后矛盾的问题,从而从根本上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
以上仅为笔者在法学教育过程中一点心得,相信通过法律教育界同仁的共同努力,法学教师的困惑会越来越少,法学教育的水平也会越来越高,中国的法学教育将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王敏,重九.浅谈当代中国的法学教育[J].社科纵横.2005,(1).
忠诚教育心得体会范文3
“要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我们在新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所体会最深的一句话,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彻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以师教为主的教学观念: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正襟危坐竖耳倾听,只有接受,缺乏发现。这样的情景在以前被称作秩序井然,是取得佳绩的前提。但在新一轮课改的观念下,我们注意到了曾经一直忽略的问题:我们的孩子在思考吗?在学习吗?在发现吗?在研究吗?
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它更多地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主,是自主、合作、探究,是感受性教学,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看老师讲课。”给予孩子发现的天空,让学生自己学,自己发现,自己体验,呵护每一个孩子思维的独特性,应该就是课改的精髓所在了。
那么“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怎么样的?”,或者说:“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算一堂好课?”新课改标志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主动型学习转变。“课改”挑战教师,新课程、新教材体现着新思想、新观念、创新意,要求教师角色发生三个转变,即: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1 做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潜能的“教练”。当今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是应有广泛的知识面,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些离不开学生主观对知识的渴望,即浓浓的求知欲和持续的学习兴趣,新时代的教师更应具有这种激发能力。要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学习,我们教师必须在备课时就要着手思考这个问题,要分析学习内容,要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已知与未知,研究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发展要求,研究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研究关注不同层面、不同特点的学生,以便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群体或个体的即时需要去调整计划、组织教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1.2 做学生心理的支持者。要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学习,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宽松课堂环境,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使课堂更加生气勃勃,努力使课堂变成学习者的乐园。有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弘扬了立体性,孩子们才能浮想联翩,积极探究,才会闪烁出创新的火花,个性得到张扬,课堂才会显示其生命活力。
课堂上的促进者应更像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出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责备,而是理解与鼓励。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最信赖的心理支持源,师生之间由于这种和睦、温暖的关系,一种富有生气的学习氛围便形成了。
2.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要尊重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2.1 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人们必须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此,教育只向学生传授教科书的知识已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获取、分拣、判断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做学生获取知识的引路人,使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
2.2 做发现问题的启发人。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重要。新课程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往教师的“解惑”较多是越俎代庖,事实上是不能替代学生的思考。教学中应激疑善问,提高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批判,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有所不知,实事求是地同学生一起探讨,找到满意的答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3 做解决问题的参与人。新课程强调师生关系是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相互激励的过程,学生可以打断教师提问,也可以立刻进行课堂讨论,教师不要怕学生问倒,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懂和不够,在实践中,真正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恰当的研究方法和步骤,从而去解决问题。
3.由居高临下的“知识垄断权威”转变为平等参与学生研究。
忠诚教育心得体会范文4
本次学习内容丰富多样,一共有九个专题。
专题一讲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意义与途径。这个专题主要讲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途径,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专题二讲的是发展心理学。主要讲的是幼儿期的心理发展,透过游戏来看儿童的心理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给儿童玩耍的时间,提供好的活动场地和合适的玩具以及科学的指导。
专题三讲的是心理健康辅导理论与原则。通过什么是心理健康过渡到心理健康辅导的含义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同时提出了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我们片面认识的学生心理,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需要加强的一种教育。
接下来专题四讲的是中小学心理辅导良好关系的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是开展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也是达到理想辅导效果的先决条件。所以我们要尊重求助者,热情真诚对待、积极关注求助者,与求助者达到共情,从而建立良好的关系。
专题五讲的是教师心理关爱。现在新时代的教师,随着人们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加大,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而且整天面对的是朝气蓬勃的未成年人,这些孩子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无尽的创造力,也经常会出一些“小状况”;另外,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情绪不高的低潮期。所以,关爱老师的身心健康,是必不可少的。
专题六讲的是留守儿童心理关爱。通过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让我们知道留守儿童是特有环境下造就的特殊群体,关爱他们,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面的配合与支持,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关心爱护以及教育、帮助这一群体。
专题七讲的是中小学生网络成瘾心理辅导。网络是把双刃剑,在这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对中小学生是何其重要,但若使用不当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所以为避免中小学生网络成瘾,我们应该学会爱孩子,家长也应努力修复好亲子关系;我们也应该正确面对孩子上网这一问题,要对他们积极引导。
专题八讲的是教授帮您助子成才。通过案列和理论相结合,让我们意识到每个问题孩子后面至少有一个问题家长,有的甚至是一群;每个孩子的问题后面至少有一个家长的问题,有的甚至是一堆;天下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当孩子改变的时候会反复无常,越反复越正常,越缓慢越巩固,家长要互相鼓励。
忠诚教育心得体会范文5
1.联系案例介绍概率的实际应用。概率起源于现实生活,应用于现实生活,教科书无论在背景材料、例题和阅读与思考栏目的选材上都注意联系实际。在介绍古典概型的部分,讨论了摸球问题、生物学的基因遗传规律、抛掷筛子问题、涂色问题等;阅读部分介绍了小概率事件;几何概型介绍了撒豆问题及随机模拟的例题;在互斥事件的应用部分,给出了射击问题等;在超几何分布中重点介绍了通过抽样来分析合格品和不合格品的分布,进而分析产品的质量问题;独立事件介绍了电路问题等。
2.教学要求。新课标要求必修3学习随机事件的概率、古典概型、几何概型及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等内容。教学中不要把重点放在“如何计数”上,特别不要把排列组合的技巧与方法提前应用于等可能基本事件的计数之中,主要是用枚举法。要注意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类似的概念不能混淆;注意运用公式时要检查是否符合公式运用的前提条件;注意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正难则反。
新课标要求选修2-3学习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超几何分布、相互独立事件、n次独立重复试验模型及二项分布、取有限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均值与方差、正态分布曲线等。新课程要求学习两点分布、超几何分布、二项分布、正态分布,而原教学大纲只要求学习几何分布不学习超几何分布;新课程要求学习条件概率,而原教学大纲中不要求学习条件概率。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在“古典概型”这一节中,从随机事件发生频率的稳定性导入,得出概率的统计定义,进而引出等可能事件的概率。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征是实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每一个实验结果出现的等可能性,让学生初步学会把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古典概型。教学时不要把重点放在“如何计数”上,计数本身只是方法与策略问题,在具体模型中有很多特殊的计数方法。
2.从古典概型到几何概型,是从有限到无限的延伸。等可能的情况不仅在有限个事件时可以说明,也能拓展到无限个事件的情形。几何概型的教学应抓住其直观性较强的特点,通过实例说明几何概型的特征是实验结果的无限性和每一个实验结果出现的等可能性。
3.在“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这一小节中,两点分布、超几何分布、二项分布是概率论中最重要的几种分布之一,在实际应用和理论分析中都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由于随机变量与离散型随机变量不同于从前学习函数时遇到的变量,它是按照一定概率取值的变量,按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认识水平难以透彻理解,所以教学难点是建立随机变量与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念,以及对它们有正确的理解。关键是多考察实际例子,通过它们加深对随机试验、随机变量及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认识,并熟悉它们的分布列。
4.在“二项分布及其应用”这一小节中,由于条件概率、事件的相互独立性这两个重要概念及相关公式能为独立重复试验中的二项分布做好铺垫,因此本节内容的重点为条件概率、事件的相互独立性、二项分布。由于条件概率以前没有学习过,所以教学难点是建立条件概率的概念公式,关键是多考察实际例子,加深对概念公式的认识。
5.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这一节中,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或数学期望)与方差应着眼于随机现象的整体和全局问题。因此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是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的求法。关键是分析实际例子,通过它们加深对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与方差的理解,并能熟练写出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根据分布列正确计算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三、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2.开展数学实验课,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课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学习和Excel软件的使用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写出分析报告。在实验课中,通过动手能帮助学生理解该课程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同时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独立完成研究型小课题,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忠诚教育心得体会范文6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学生参与的实质是什么?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目标并理解其意义,知道确定的目标依据和实现的措施。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同心协力的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否则学生就不会参与进来。只有当学生认同目标时,老师才能通过启发、说明等手段将之转化为学生的追求,从而实现需要上的一致,认识上的一致和感情上的共鸣
其次要设计好的策略,共同配合。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骤等,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参观研讨,无论是教学过程的编排,还是教学手段的谋划,都应精心务之。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起来。这种配合越协调越默契,教学的效果越好。所以,组织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可行性,要顺应学生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时效性。否则,教师有再好的策划到头来仍是纸上谈兵,孤掌难鸣。
二、探索实施办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即以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基础。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意识,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等。究其根源,在于我们教师观念的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如今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接受信息广,老一套的封建家长式的教学早已不适应了。据此两点,我们就要敢于且必须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也只有允许学生在说错、写错、思错的宽松的训练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我在不多的几年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创造此种情景,例如:与学生建立坦诚、平等的兄长、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无话不谈,激烈争辩的课堂氛围,敢于说“不”、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的思维习惯等等。这样,不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样地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尊敬和亲近,也迎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了学生的潜在主体作用。因此,我在几年的教学中,学生不但觉的学的轻松,而且学的愉快,学的主动,成绩也名列前茅。
(二)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
高中学生正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从心理上来说,他们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因此,面对批评容易产生叛逆心理。此时,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听到一些带有鼓励性和表扬性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正是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多方面的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比如:高一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作文,上课前老师先问“你们感觉语文中最难学的是什么?”学生一般会回答“作文”,这是老师用希望激励学生,“你们信不信,今天我们学了这堂课之后,人人都写的出好作文,你们愿不愿试一试?”——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希望。不仅如此,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也都用“你真棒”“你真行”“你是我教过的学生中悟性最高的一个”等表扬性语言。即使回答错误,我也会告诉他“再思考一下,我相信你一定会思考正确的”等激励性语言。而且,我一再激励学生不要把面对问题当成困难,而应看作挑战,这样,学生就会充满信心的去克服它、战胜它。
(三)激趣。
只是一味表扬也并不能完全调动学生,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最通俗但又宝贵的教育经验,一些老师却充耳不闻,熟视无睹,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这一点。比如教学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时,因作者表达感情非常到位,我这样“标新立异”,老师不讲,而让我们同学们做个小书评家,发挥他们的评论水平,给余秋雨先生的作品“评头论足”。这样学生兴趣大大增加,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不用老师口干舌燥,学生自能领悟其中的佳句和作者传达的感情。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尝试,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