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课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课教学反思

体育课教学反思范文1

体育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教学情境,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课改的目的,达到课程的要求?怎样全面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目标统领内容的要求?怎样组织教学?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我们需要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体育课教学。教学反思要求我们将自己置身于新课程改革整体的大教育背景中,以自己的事业和专业发展为基础,以全面培养合格学生为出发点,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及时深刻地总结、研究教学活动中涉及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反馈等。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传统的课程设置,使师生间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绝对权威,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而且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传统的教育观使广大教师习惯了按自己的思维定式,严格要求学生的意识、习惯和行为“规范化”、“格式化”。新课程实施后,“目标引领内容”要求我们树立明确的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均衡协调发展,由传授者转化为“首席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首席引导者”。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和爱好,培养终身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和团队意识、开放的胸怀、坚定的意志,实现现代文明的展示与交流。提高健康水平,提高生存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

我们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快乐教学为宗旨,时刻都要思考: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把快乐带入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学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使其与课改理念高度统一,紧密结合。

教师要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从而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三、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

新一轮的课改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我也在课改精神的指引下摸索前进,在新大纲颁布以后,我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快乐教学为宗旨,时刻都在思考: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把快乐带入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但能使学生主动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对于培养人才及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使之终生受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境教学是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体验体育的快乐。体育教学是一种艺术,其效果与教师的语言表达有直接关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上得生动活泼,我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来带领学生投入体育教学中。例如课题“抢险”、“2008奥运”等,均以情境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较好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课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反思;内容;方法

体育课是学生体质发展和运动技能习得的首要阵地,体育课教学效率的改进离不开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而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又离不开体育课堂教学反思的积累。

一、体育课堂教学反思的内容

完整地体育教学实施包括教学设计、场地、器材准备,热身引入,主题教学,素质练习,放松整理,场地整理器材回收和课后小结等几个环节。教学反思的内容就是思考各个环节设计的合理性、操作的连贯性、练习的有效性、反馈的适时性,以及进一步教学的调整策略,具体到教学效果影响因素上,则可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评价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面,但教学目标制定不合理就会影响教学手段的选择和教学效果的体现。课后教学反思可以根据学生运动技能获取和情感交流体验方面的效果、教学过程实施的效率等情况,分析学习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

(二) 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恰当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运动技能习得的效率。在运动技能习得过程中,从运动体验动作认知基本掌握巩固定型的环节无法跳跃,恰当的教学方法使用就是在遵循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各环节的学习效果。

(三) 教学组织的变换是否连贯

教学组织的变换是与教学内容和教法选择相适应的。不同的练习内容需要通过不同的练习队形来匹配,一个队形到底的情况会让课堂变得非常沉闷和无趣,而队形变换的效率会直接关系到课堂的练习密度,进而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

(四) 教学效果的反馈是否及时

适时反馈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学生了解技能掌握的准确性。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难以完全预估的,不同的教学对象会有不同的学习表现,教师需要在教学进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给予反馈意见,并对课堂教学的进度加以适当的调整以适应学生的表现,还要对接下来的课次进行教学调整。

(五) 场地器材的选择是否最佳

场地的合理布置和器材的高效使用能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产生积极的作用。以跨越式跳高教学为例,初学过杆动作时,用橡皮筋代替横杆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而多条皮筋的组合排列也能增加学生的练习密度,尽快熟悉动作过程。

(六) 身体素质的练习是否均衡

中小学生处于身体发育的快速期,身体素质的均衡发展有助于学生良好身体姿态的形成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因而,体育课堂的身体练习不仅需要均衡上下肢和躯干等不同部位的活动,还要兼顾速度、耐力、力量、灵敏和柔韧等不同素质的发展。

(七) 安全隐患的处置是否到位

安全隐患是体育课堂必须面对的问题,动作学习的过程都有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体育教师不仅要在练习前提醒可能出现的隐患,在练习过程中给予正确及时的保护和帮助,还要在发生意外状况时做出恰当的处置措施。

二、体育课堂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的目的在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其方法也是基于课堂教学效果的,简单来说就是发现好的加以整理提升,不妥之处找出原因加以调整和改进。结合上述几个方面,把体育课堂教学反思的方法归纳为四个方向:

(一) 教学目标的诊断与调整

教学目标的确立离不开对教材的分析和拆解,运动技能教学目标应是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相结合的目标组合。单元教学目标不仅要考虑教材所属运动项目中的地位,更要清楚学生已掌握的相关技能基础及知识储备,还要适应整个学段项目学习的最高目标;而课时目标则要体现课时需要完成的任务。通过上课效果,我们要诊断当次课的目标是否达成,目标本身的难易是否合适,进而思考后续课时目标如何进行调整以达成单元教学目标。

(二) 教学流程的回放与审查

教学流程的回放是教学反思的常规方式,能够帮助教师对照教学设计检查本堂课的计划落实的情况,能够较容易找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设计可以改进的方法。教学流程的回放可以包含教学组织、适时反馈、素质提升等多方面的内容。如果结合课堂实时记录,对教学流程加以细节审查,更能促进教师语言表达、体态表现等教学能力的改善。教师可以反思教学过程中自己的示范面、讲解位置,提问方式、表情姿态等是否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是否有效解决了预设的教学问题等等。

(三)教学方法的评价与改进

教学方法是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手段,教学反思理应对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加以评价。针对运动学习各个阶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是优秀教师必备的能力,但在实践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这方面存在很大问题。以讲解法在“蹲踞式起跑”教学中的运用为例,一些教师刚开始就进行“标准动作”的讲解,学生往往“不知所云”,费了大把时间,学生却还是不知该如何操作。其实“蹲踞式起跑”的动作并不复杂,如果在动作示范的基础上加以精炼的要点提醒,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动作要领,再通过几次练习加以强化,基本就能掌握了。这种情况说明授课教师没有真正掌握讲解法的基本技巧,而在更多的案例中,教师则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出现了问题。比如成套动作类内容(包括广播操、武术等)的复习课,教师整节课让学生站成固定队型原地练习一遍又一遍,不仅不能有效提高动作质量,还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结合分组练习、“对抗展示”、“模拟赛场”等方法的运用,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动作的技术要领和端正学习的态度,提高动作质量。

体育课教学反思范文3

一、教师转变教育思想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具体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就要做到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意识,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技巧、教学方式和教学反馈等。

作为七年级的体育教师,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由于在小学的体育教育很缺乏,以至于导致许多现实问题。有部分同学在日常生活中严重缺乏体育锻炼,导致自己跟其他同学的关系疏远,从而成为体育课上的旁观者,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此类情况更为突出。其实,对于这部分学生本身来讲,都具有想要融入到大家团队当中去的强烈愿望,但是,往往自己就给自己加以束缚,怕别人嘲笑自己。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既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排除在课堂过程中的不利因素的干预。教师本着“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目标来组织教学。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教师要适度调整教学策略,对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做出适当的改变,使我们的教学与课程理念相吻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教学方法对教学的直接作用。

在新课改实施的条件下,针对七年级新生的现实情况,为了培养他们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我们就可以通过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培养他们再参加体育锻炼的时候所获得的欣喜感受。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也应该采用多变的形式,在教学中要从教学形式上多加考虑,使学生有新鲜感,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以达到练习的最佳效果。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因此设计一些竞赛性的游戏也是教学中的有效载体。

三、运动技能教学是“立课之本”

体育技能的教授是体育课的核心部分,是体育教师职责所在。如果说体育课上体育技能的教授成为一片空白的话,那么体育课与学生参加业余体育活动有何区别,又何谈什么体育教学,那么体育课的存在有多大意义。把“放羊式”体育教学说成“开放式”体育教学,是一种完成不负责任的说法,其根本原因在于体育教师对工作的态度,至于体育器材、场地等问题对体育教学是有影响的。但体育教学条件是可以克服的,是需要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的,而不能仅仅因为器材和场地不足,而放弃体育课教学,或者体育技能的传授。

四、传统模式与新课标理念继承与摒弃的反思

传统体育教学注重传授知识、技能培养,重“教”轻“学”比较普遍,以教师为中心,以至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同时,教学大纲规定什么教什么也束缚了教师的手脚。新课标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注重调动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求把教学的中心从教师为主导转向实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新课标的评价模式比传统教学评价方式更加准确、公平。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的评价体系基本局限于对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定,忽视了学生在体能、技能、兴趣、个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对他们的学习态度、情感、合作、身心、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评价,在应用新评价模式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影响学生持续发展的因素。

五、体育教学反思方法的选择

体育课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新课改 体育教学 模式

新的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激发学生体育健身的兴趣,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面对如火如荼开展的新课改,中学体育教学要从过去单一的“三基”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健康为目标的教学。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体育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神圣使命。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体育教学的几点探索。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热情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中学生是一个好动的群体,大多数学生渴求掌握一定的健身知识和方法,进而培养体育爱好和专长,因此体育教学也就比较容易培养起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热情。但由于传统和常规的体育教学对学生个体关注不够,体育课内容过于单调、重复,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因此抑制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热情。可见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体育教学,应该在中学体育教学大纲的框架下,充分关注、了解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需求,多选择些贴近生活和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生逐步产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期待,使其参与体育运动时达到身心合一,主动地去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热情。同时,教师在授课时可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活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此外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时,除了常规的讲解、示范外,还可以使用挂图以及幻灯片、录像、电影等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当然,关注学生的兴趣并不代表一切活动都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不是唯兴趣论的,应是建立在师生互动且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基础上的高效教学。

二、转变观念,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强调教师的单向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练什么,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因此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产生厌倦的心理。这种教学模式,常常扼杀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指出,教学应以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为首务,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我们应该尽快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愉悦活泼的教学情景,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初中足球教学,我们可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产生兴趣,发现不足,这比教师单纯地为他们纠正技术动作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又如,我们在耐久跑教学时,除了教学生跑的技术外,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控制跑的速度,掌握间歇时间,如何缓解极点,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劳、补充当前体力等等。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觉得有用、有效,自然会激发他们在跑步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营造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组织体育兴趣小组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就是一项不错的因地制宜的课外活动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的不同,组成乒乓球小组、羽毛球小组、跳绳小组、太极拳小组等,每天课外活动时间把学生组织在一起,有质量地锻炼1小时,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们也可以通过举办“体育周”,来推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体育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历时较长,参与面广,有利于营造浓郁的体育锻炼氛围。

四、倡导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影响下的体育课不管学生的先天差异与不同需求,其练习项目、次数、难度、标准都必须一致。由于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统一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完全忽略了人体存在差异的基本规律,挫伤了不少学生的积极性,束缚了他们的个性发展。而个性化的模式就考虑了人体差异的存在,根据人的心理、能力等的差异,及时调控教学的方法策略与教学程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积极地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体育课教学反思范文5

     新课改已经进入全面的实验阶段,通过一阶段的教学我感觉到,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教材,带来了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新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谈一谈近两年来我在教学实验中的几点体会和教学反思。  

一、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我先在黑板上贴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并对学生说:“猴子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所以奖励给它两个桃子。”说的同时,在小猴子面前贴上一个大盘子和两个新鲜的大桃子。“小朋友你们看,小猴子是不是很开心呀?”接着小猴子就开始“吃”桃子了。我先从盘子里取下一个桃子,这时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发现盘子里只剩下一个桃子了。)我接着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学生答:“可以用1来表示。”然后我又取下一个桃子,并说:“小猴子又吃了一个桃子,这回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小朋友们让我们来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很自然的让小朋友说出了“0”。这样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体验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以新的理念为指导,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

    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地运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29页上“0”的认识时,我充分挖掘教材,当小朋友认识了“0”后,我提问: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0”?小朋友说得热火朝天,有的说:我家电话机上、手机上有“0”;有的说:足球比赛的比分是0:0;温度计上有“0”;尺子上有“0”;门牌号码有“0”;还有的学生说今年是2005年,里面也有两个“0”……最后,我让学生想办法表示0,学生表情兴奋,纷纷动脑、动手操作起来,有的把文具盒里的东西全倒出来,说里面有“0”枝笔;有的学生说:我们上体育课时,教室里的人数是“0”……“让学生想办法表示0”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机会和想象空间,培养的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表演,自己去发现、研究,揭示了学生对0的含义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以新的理念为指导,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

    在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我们应该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前要考虑各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讨论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合作的效果,讨论的情况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例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时,我大胆地把教材中的两个例题作了变动,把它们设计成学生熟悉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在教学例题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全班学生分四大组讨论,每组创设一个情境,再让学生根据内容列出连加(或连减)。  

表演形式:一人叙述,几人表演。  

第一组:有10只小鸟,先飞走了3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几只?  

第二组:草地上有4只小兔,跑来了1只,有跑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  

第三组:河边有8只螃蟹,爬走了2只,又爬走了4只,还有几只?  

第四组:草地上有7只小鸡,走掉2只,又走掉1只,草地上还有多少只?  

    小朋友们表演得十分精彩,大家学得非常有劲。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巩固了知识,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进行教学。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最喜欢游戏活动了,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产生例题进行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体育课教学反思范文6

目前课堂教学教师时新“情景”教学,这是一个好现象,然而,笔者发现有些教学“情景”的创设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我在听课中发现在化学课情景创设中存在着以下现象: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的“包装”、习惯于从化学“毒害”事件入手、热衷于电脑模拟化学实验、随意性探究情境的创设等问题。反思这些现象,寻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1 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的“包装”――这样的情境创设为哪般?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为此,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素材。但是,笔者在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

案例1:某教师在《镁、铝》公开课教学时,一开始以飞机+航天器+的动画说明镁和铝在这些科技领域的重要用途,能起到提高学生的兴趣并能加深学生对这些金属的重要用途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帮助,但后来就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飞机+航天器+的动画+物理性质,其次还是飞机+航天器+的动画+化学性质,再次还是飞机+航天器+的动画+用途,最后飞机+航天器+的动画+小结,其间虽有性质探究等,但整个PPT中充满了的动画,这是情境吗?这种情境除了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何价值?本来出现这些图片和动画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记忆,但反复出现与简单地重复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磁场效应”。

[反思]: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笔者认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现象的出现,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不能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不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展开都需要渲染情境,也不是所有的情境创设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利,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讲解。我们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更不能是虚拟的,如果追求表面形式,反而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2习惯于从化学“毒害”事件入手――化学物质真的那么可怕吗?

因此,情境的创设核心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情境设计的首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许多与化学有关的新闻事件、最新科技成就、生活生产实际问题等都是我们创设课堂情景的好材料,但对这些材料的利用时应有所选择,重视正面的,注重于学生情感的培养和正确的化学观的形成。

案例2:“2005年3月29日晚6时50分,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上,一辆载有液氯的山东槽罐车与一辆山东货车相撞,导致槽车内液氯大面积泄漏。两车相撞后,肇事的槽罐车驾驶员逃逸,货车驾驶员死亡。液氯泄漏造成了公路旁三个乡镇的村民重大伤亡。抢救人员在事故发生地附近挖了一个水塘,将槽罐车吊至塘中,用烧碱对液氯进行化学处理,记者现场看到事故地周围的庄稼被熏得金黄。”某教师用该事件作为讲述氯气性质的课堂引入,并要求学生通过探究与学习,来分析氯气的性质,整个知识的探究回绕着该事件展开,学生对氯的性质了解后,普遍地认识到氯气太可怕了,该教师在课堂小结中又再次播放了“氯气”在二次大战中,日本帝国主义对我抗日军民释放化学武器的镜头。以此作为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反思]:上述情境设计十分贴近课本知识,也能使学生对氯气性质有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但是若每个物质性质的讲述都是从一些“毒害”、“污染环境”、“化学武器”、“传染病”等入手,在学生的头脑中所建立起来的化学知识与理论都是与“毒”有关,学生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可望而不能接触,看到化学物质就害怕,这怎么能让我们的学生去从事化学研究,从事化学事业,这符合我们化学培养后备人材的目标吗?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应多从正面去引导学生,多创设一些化学对人类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对化学物质产生好感,乐意去接近化学物质,这样,学生能大胆地实验,树立终身服务于化学事业的理想,我们的化学事业才能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3热衷于电脑模拟化学实验――真的比演示和学生实验更具有直观性吗

新课程的实施,使化学课程资源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教育成果,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之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其优点在于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传播媒体集于一体,赋予教学信息传播以交互功能,改变了教学基本上靠教师口授、板书、演示的局面,并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广度、深度等,但是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应因课置宜,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那些现象明显、条件允许的实验还是需要教师的演示和学生亲自实验,不能通过电脑模拟来解决。

案例3:某教师在一节《氯气》的公开课中,讲述氯气的化学性质时,用电脑模拟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和氯气与磷反应的实验,同时运用网络实验室模拟演示氯气的实验室制取装置的连接和制取,这些实验均用电脑模拟,学生在通过人机交互中学到了知识,看到了反应的现象,教师美其名是为了使教室内不产生有毒气体――氯气,因而,全部采用了电脑模拟,电脑模拟真的能起到“神奇”的效果吗?学生真的相信这些实验结果吧?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真的行吗?

[反思]:上述情境设计对于某些中学阶段无法演示或时间非常长才能看到实验现象的实验,我们可以用电脑模拟来实现,但是对一些能够通过课堂演示或学生亲自经历的实验还是需要课堂上演示的,这样学生不但真正学到了实验的技能,而且亲身感受到化学反应的魅力,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新课程中确实赋予了许多电脑展示的内容,但没有赋予化学实验可通过电脑模拟来解决,因此,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中,应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探索和建立网上与网下结合、电脑模拟与实验演示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结合的新型的课程体系,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应懂得新课程更注重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更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学生实验能力的提升。只有让学生亲身实验,才能使学生投身于化学实验之中去探究知识的真谛。

4随意性探究情境的创设――这真的是探究吗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强调探究性学习,并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实践与活动等栏目,这一方面说明了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人产生一切知识都应该通过探究的方式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随意地创设探究性情景成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

案例4:某老师在《元素周期律》这一节公开课时,对1~18号元素分别做了14套卡片,56个学生分成四组,每组一套,每张卡片上分别注明了1~18号元素的元素符号、最外层电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相对原子质量、原子半径数值、主要化合价等,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对这18张卡片进行观察,从中找出这18种元素的规律。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元素卡片的分析探究出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反思]: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它的许多优势是传统教学接受式无法比拟的。但是探究式教学模式不是所有课堂均需采用,也应该看到其不足之处,它比接受式化费的时间更多,有些只要学生稍有自学能力就能看得明白的,没有必要化费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创设一个人人皆知的情景来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因此,笔者认为无需探究的内容,没有必要创设探究的情景,这样才能避免探究的浅层化与庸俗化。实际上,像上述这样越探究越复杂的情景是没有意义的,这些陈述性知识根本不需要学生化时间去探究,完全可以通过接受式学习来掌握,它可以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效率,可见新课程强调探究式学习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接受式学习,也没有要求每堂课都必须有探究式教学,应根据学科和知识的特点,创设必要的探究性情景,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同时,探究中有接受,接受中有探究,两者取长补短,不可偏废。

综上所述,教无定法,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课堂教学都应该是成功的教学模式,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呈现出的典型问题,究其实质主要是没有吃透新课标的精神,盲目地赶潮流,求轰动,在追求形式上做文章所造成的。在我们走进新课程时,只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精髓,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我们将会很快走出与新课改理念“貌合神离”的迷途。让我们共同努力,陪伴课程改革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