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行性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可行性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可行性报告

农业可行性报告范文1

 目名称:***“山野农家”生态农业观光园

主管部门:***市黄岛区红石崖街道办事处

建设地点:***市黄岛区红石崖街道办事处东郭社区

项目负责人:管桂芬

联系电话:13969887937

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五日

第一章 总论

一、项目概要

1、项目名称:***“山野农家”生态农业观光园

2、项目地点:***市黄岛区红石崖街道办事处东郭社区

3、所有制形式:私有

4、现有产品类型:绿色果蔬、有机果品采摘、中草药种植、鱼类观赏垂钓、珍稀动物养殖、都市农田耕作体验等。

5、主营业务:农耕观光休闲采摘体验

6、管理制度: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经营;

7、管理模式:绿色养殖,集中看护,独立核算;

8、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管桂芬,年龄40岁;学历,专科; 现任久安公司经理职务。无破产纪录、无银行欠资。

二、项目建设情况

1、建设性质:新建

2、建设规模和内容:租赁山地200亩,建设花卉、果蔬温室8000平方米,珍稀动物养殖圈舍1000㎡,养殖鱼塘8000平方米,有机果品生产采摘区100亩,都市农业体验区40亩,中草药种植区20亩,生产管理区600平方米。

三、资金来源及金额

1、资金来源:自筹资金;

2、投资金额:440万元.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 项目建设背景

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有关精神,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进一步改善我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不协调发展的问题。针对黄岛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方向,结合红石崖草莓采摘特色,按照绿色、精品的要求,建设精品农业生态观光园,构建农林牧副渔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东郭社区位于***开发区北部产业新区,民风淳厚,自然气息浓郁,依山伴水,土地肥沃,水质甘冽,空气清新,交通便利,周边村庄以传统农耕种养殖为主,无工矿企业污染,是***市环境保护重点区域,山清水秀,自然环境异常优越。在此基础上,引导当地农民投资建设以有机农粮、菜、中草药等产品生产为基础、牧渔养殖为补充、田园体验为特色的综合性农业生态观光园,不但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而且还可以发展郊区旅游,对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加大精品农业发展投入,都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该项目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总之,本项目具有长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位于***市黄岛区红石崖街道办事处驻地南8公里处,龙雀山北侧,一期占地200亩。

四、自然资源状况

该项目地势山野林茂,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自然环境优越,是***市重点环境保护区域。该社区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2.4℃,积温平均在4000℃以上,年活动积温4647.6℃,年日照时数2543小时,年均无霜期221天,年平均降雨量774毫米,其中夏季降雨量464毫米,占全年降雨量60%。地下水属较强开采区,浅层水质适宜农业灌溉,可保证未来设施农业的需要。农业园内部地势平坦,土壤黑粘土性质,水源有保障,透水性较好,失墒期短,有机质含量高,适宜各种农产品种植和珍惜动物的养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理想之地。

五、本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现状

本行业具有广阔的销售市场,市场的需求量很大,生产出的果蔬能直接用于休闲采摘销售,有机农产品能进入大型超市和食堂,能弥补短期采摘的不足,符合黄岛区农业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六、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1、优势:一是年平均气温适中,土壤肥沃,水源丰富,适宜各类农作物种植;二是原材料和劳动力充足,可保证所需的物资和劳动力供应;三是当地环境优美,水源地品牌优势明显,辐射面大;四是所在地有大片农耕地可供开发利用,具备大面积开发条件;五是当地交通便利,距离大中城市便捷。

2、劣势:产业配套低,前期投入高。

七、项目建设方案

1、建设规划和布局:本园区分为绿色果蔬采摘区、名贵花卉观赏区、鱼类观赏垂钓区、珍稀动物养殖区、都市农业体验区,中草药种植区和生产管理区,部局合理,注重环保,经济循环。

2、   建设标准:依据AAA级农业园区标准进行建设。

3、   环境影响评价:一是本园区种植(养殖)项目采用生态环保技术,有效处置了各种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行业标准以内;二是本园区种植各种绿色植物能净化空气,对调节本地区气候、降低建筑能耗和减少空调负荷具有重大意义,对室外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风速等微气候要素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4、   项目组织及管理

(1)     项目组织:成立了项目管理小组,由各项目分管领导、技术人员、生产人员共同组织项目。

(2)     项目管理:根据各项目的技术要求,采用不同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由各项目的技术人员及生产人员具体实施。

(3)     技术培训:对业务不熟练的生产人员进行有组织的定期技术培训。

(4)     劳动安全:按国家相关的劳动安全技术条例进行实施,保证劳动安全。

(5) 卫生及消防:按照现代化科技卫生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注重消防管理,不断学习消防法和各种消防知识。

5、   投资估算及依据

投资估算依据目前市场的建设标准、养种植项目的成本标准进行投资,总投资440万元。租赁土地费用200万元;购置珍惜动物30万元;养殖设施30万元;道路硬化、绿化30万元;购置各种花卉、苗木、鱼苗10万元;连栋温室30万元;鱼塘修建5万元;管理区建设50万元;中草药种植区规划25万;都市农业耕作体验配套30万元,备用资金60万元。

6、实施进度安排

计划三年完成项目建设。2011-2012年,投资250万元,租赁土地200亩,对园区地形进行整理改造,修建道路,区域分割配套,修建鱼塘,引进各类种植项目和养殖品种。2012 -2013年,投资100万元,实施道路、水、电、温室、管理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引进高档种植(养殖)品种,适时种植(养殖),并对工作人员进行新技术培训;2013-2014年,投资50万元,进一步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大宣传力度,开拓市场。

 

第三章 项目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

名称

占地

规模

生产

内容

年投入

(万元)

年产出

(万元)

年利润

(万元)

备注

1

蔬菜采摘、销售

7000平

有机蔬菜

20

40

20

 

2

花卉展销

1000平

名优观赏花卉

20

50

30

 

3

珍惜动物展销

1000平

环颈稚、火鸡等

20

60

40

 

4

鱼类垂钓、销售

12亩

鲢、草、鲤等

5

25

20

 

5

中草药种植区

20亩

丹参等中药种植

4

20

16

 

6

果品才采摘

100亩

有机果品采摘

10

30

20

 

7

都市农耕体验

40亩

会员制果蔬农耕体验

8

20

12

 

8

合计

 

 

87

245

158

 

综上分析,三年可基本收回投资成本。

 

二、社会效益分析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我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该项目的建设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集体收入,还可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三、生态效益分析

追求绿色生态建设,与环境共同发展,减少污染,生产并销售绿色产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四章      综合评价结论

综合上述可行性分析认为,该项目不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更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扶持的农业项目,而且符合国家农业生态园建设的相关要求,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等发展方向,具有十分明显的效益,同时,本项目建设配套设施较为完善,可以满足项目建设要求,在技术上是可行的。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已基本落实,从经济上看是合理的。本项目是可行的。

 

 

农业可行性报告范文2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县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用现念指导农业,用现代手段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支撑农业,用现代制度管理农业,农业财政投入持续增加,农业基础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我县现代农业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1、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加速,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近年来,我们把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一项关键措施来抓,不断扩大其规模,提高其效益。20__年,全县新增高效农业面积0.52万亩,设施农业面积0.12万亩,高效农业面积累计达1.13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0.77万亩,设施农业类型也由传统逐步向瓜菜、花木、林果、食用菌等方面拓展。高效农业的发展促了全县的农业结构调整,到目前为止,全县农业结构调整面积已累计达3.98万亩,其中常年性调整面积2.07万亩,季节性调整面积0.91万亩。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果品农业、设施农业、食用菌农业、休闲农业、畜禽养殖业五大主导产业。

2、农业产业化、品牌化、标准化建设达到历史新高。截止20__年,全县共有涉农企业42 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全县合作社目前已发展到21家,入社社员515户,带动农民 6331户。今年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食品3个,累计已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1个,面积达36万亩(包括果业),无公害农产品14只,绿色食品4只,市名优农产品7只,建立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设施瓜菜等2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面积20__亩。已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农产品品牌18个,创建出一批具有我县特色和市场影响力的农业品牌,其中三百山脐橙、天华食用菌、金宝西甜瓜获市级以上知名商标。

3、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日益趋好。至20__年,全县已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中低产田改造3.2万亩,田间沟、渠、路、林全面配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经过养殖场沼气池建设,化肥用量逐年减少,禁止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林业绿化面积逐年扩大,全区森林覆盖率己达21.5 % ,农业生态环境良好。

4、千亩农业园示范能力进一步加强,生态旅游功能逐步凸现。按照“示范-带动-推广”的工作思路,全县已建成千亩农业园区4个,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良好,主导产业明确,经济效益显著,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同时,各农业园区充分挖掘农业生产、生活、休闲、教育、生态功能,不断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丰富了农业产业内涵。今年以来,三排农家乐、官溪休闲观光园相断建成并投入运行,进一步拉长了全县农业产业链条,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建立休闲旅游农庄8家。

5、科技对农业支撑力度不断加大,农业抗灾害和抗风险能力得到增强。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投入,近年来,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在我县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迅速提高了我县农产品的产量和效益,并吸引了各级财政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今年以来,全县共获得15类31个农业项目,各级财政补贴资金1077万元。同时,现代农业保险体系初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与特色农业保险相互补充,抗灾害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规模化程度较低。由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还较高,农业用地承包的零散分布,造成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困难,一时难以改变单家独户小打小闹的局面,从而制约了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开展,也同时制约了相应的标准化、设施化、产业化、品牌化工作的开展,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升。

2、农业产业链需进一步延长。目前,我县多数农产品是以原始初级产品的形式上市销售,为数不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多数处于粗加工的阶段,精、深加工很少。以我县的农业拳头产品脐橙、食用菌、优质西甜瓜、小黄瓜、鲜甜糯玉米等特色农产品为例,目前少有附加值高、延长保鲜上市时间的较大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其结果是这些农产品的上市旺季集中,存在卖难和贱卖的状况,出现农产品丰产不丰收的现象。

3、农业组织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和规模都不大,联系农户有限,服务半径小,带动能力弱。而且大多数合作社是生产型或中介性质,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产后加工环节的专业合作组织数量极少,对农产品加工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作用有限。

4、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需进一步提高。由于受土地经营规模的制约,农民缺乏标准化生产的热情,农业标准化生产进展不够快,与生态型、健康型、高效型的现代农业要求还有差距,难以增强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大发展。

5、农业经营手段简单粗放。目前,我县广大农业从业者的经营方式原始落后,停留在粗放型农业的阶段,多数农户的农业装备仍然是典型的“薄膜加竹片”,这种简单的农业设施难以抵御多种自然灾害。 同时,近年来我县农业功能虽有所拓展,但目前农业的功能还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生产上,服务型的休闲观光农业只限于少数农业园区和农业旅游景点,这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的单一功能,也势必限制我县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三、提高我县现代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

1、修编农业

规划,优化区域布局。规划是发展的方向。自20__年《__县现代农业建设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在引导全县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主导产业发展能力上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随着今年以来温泉山庄、三百山大道、安定线改造、版石工业园区等重大项目相继在我县实施,对我县现代农业的空间布局和主导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此,需对全县现代农业规划进行修编和调整,以符合我县的实际状况。同时,对修编好的农业规划,要抓好规划的管理和落实工作,细化规划实施方案,多方合力,推进规划的深入实施。

2、加强千亩农业园建设,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千亩农业园作为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核心基地,具有明显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今后将继续加大千亩农业园建设,把建设千亩农业园作为当前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来抓,结合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整理项目,细化千亩农业园实施规划,进一步明确区域布局、产业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要优选一批高效农业项目,积极引导“三资”重点投资,千方百计增加资金投入,增强千亩农业园的发展后劲和活力,以项目促进园区规模的扩展,以项目提升园区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通过农业园区的做大做强,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发展目标。要继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防止农业污染。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在园区内部及其周围,建立大量有实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名特优农产品物流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3、积极发展“一村一品”,提高产业带动能力。经济林果类,瓜菜类要在 “一村一品”的基础上,做大规模,加强品牌整合,增强“一村一品”的竞争力,努力使“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发展。重点扶持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力求在产业的主导产品生产上,能够引进或培育发展起1~2家规模较大、起点较高、凝聚力强的“龙头”企业,为其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使其能成长为全区龙头,带动农业相关产业和主导产品的产业化生产经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要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积极发展旅游农业基地,将种植、养殖、绿化相结合,增加各农业景区的互动功能,培育若干个知名“农家乐”、瓜果采摘园、科普教育区,逐步打造集农业旅游、科技示范推广、种源种苗为一体的综合基地群,使旅游农业成为我县经济增长新的亮点。

4、加大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要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产更健康、更安全的农业产品,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止农业污染,以农业循环经济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引导资源耗费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就我县目前的实际来看,可以深入探索发展“园区农业工业化”,在农业园区内部及其周围,积聚大量有实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名特农产品物流企业,最终建设成为我县有实力的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名特农产品物流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强化种植业产品农药残留、畜产品违禁药物残留和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检测工作,加大农业投入品整治力度,强化农业执法,规范农资市场。同时,对我县农产品基地的产品进行定时抽检,加强监管,把好农业生产的质量关。

农业可行性报告范文3

关键词:准政策性;贷款;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F83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115-05

准政策性贷款业务是由农业发展银行(简称农发行)自行承担贷款风险的粮棉油收购贷款,是现有信贷产品中一类特殊信贷业务,介于政策性贷款业务和商业性贷款业务之间,既具有政策性贷款刚性需求特征,又具有商业性贷款自担风险特征。在现阶段,开展准政策性贷款业务主要是为防止出现区域性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多年的实践表明,准政策性贷款业务以其特有的职能和优势,在履行支农职能、实现有效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在当前粮棉油市场形势不断变化、信贷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重视和研究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发展问题,对于做好农发行信贷支农工作,推动全行业务健康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准政策性贷款的基本特点

由于兼具政策性和商业性贷款的特征,准政策性贷款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信贷计划优先安排,信贷资金足额供应,实行基准利率。

2.承贷主体多元化,包括购销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和集团客户等。

3.对借款人要求具备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贷款偿还能力。

4.实行封闭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统一,把风险控制放在突出位置。

5.财政不兜底,自负盈亏。

二、准政策性贷款的作用与成效

(一)鸡西市2006―2008粮食年度粮食生产情况与总体趋势

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鸡西市粮食种植面积、总产和商品量呈逐年增加趋势,详见图1。

(二)近几年准政策性粮食收购情况

2006粮食年度收购准政策性粮食72万吨,占商品量的28.57%;2007粮食年度收购44万吨,占14.33%;2008粮食年度收购16万吨,占5%;虽然受2007粮食年度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敞开收购,2008粮食年度国家全面启动托市收购等因素的影响,准政策性贷款发放逐年减少,但其产生的作用不可小视。

1.政治作用巨大

前几年粮食丰收,物价连续上涨,粮食销售市场价格低迷,受产业政策、出口退税等因素影响,外地粮商少,市场销售不畅,企业利润空间狭窄,局部地区出现卖粮难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鸡西市分行迅速确认辖区内收储企业的贷款资格,核定最高额度,及时发放准政策性贷款,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保证了农民利益,保持了社会稳定。正如虎林市市长所说:“农发行的信贷支持使广大农民可以坐在家中甚至田间地头有选择性地售粮,并能卖上好价钱,从中获得了实惠,尝到了甜头,为农村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的稳定,使政府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抓好地方经济建设工作”。

2.社会作用突出

粮食企业季节性收购明显,融资量大,有效资产少,融资困难,不采用全额抵押担保的方式,很难在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农发行顺应粮改的需要,在推动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管理的基础上,适时启动了准政策性这一贷款品种,填补了“政府想办的、农民所需的、商业银行不想涉足的”特殊领域的需求。仅鸡西地区2004―2006粮食年度在国家没有启动政策性收购的情况下,累计发放准政策性贷款22.31亿元,共支持43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收购粮食145.77万吨,收购辐射46个乡镇、459个村屯和11个国营农场,受益农户19.3万户。2006 年以来累计为地方增加税收达1.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 000余个。农发行也是当地各金融机构贷款增幅最高的银行,充分发挥了支农领域的骨干作用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3.经济效益显著

2006―2008年鸡西市发放准政策性贷款20.23亿元,支持收购粮食131.62万吨,帮助企业实现收入22.28亿元,获利1.05亿元,达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同时,农发行也实现收息7 459万元,间接带动了存款、中间业务等全面发展,为完成全行利润计划等各项经营指标奠定了基础,实现了三赢。

(三)准政策性贷款对象呈现多元化趋势,非传统购销企业所占的比重稳步提升

2006年,将收购贷款的对象明确界定为在农发行开户并具备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首次打破了所有制的界限,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和转化企业以及其他具有相应资格的企业纳入了准政策性贷款支持范围,实现了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享受准政策性贷款政策的多元化局面。

从以上数据看,随着粮改的进一步深入,准政策性贷款支持的行业覆盖面有较大的拓展。

(四)准政策性贷款效率较高,杠杆作用明显

从鸡西市情况看,准政策性贷款占全口径贷款比的7.27%,虽然占比不高,但是其作用是高效的,特别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的作用尤为突出。加工企业经营严格遵循市场规律,以质论价。有的还采用订单方式收购,如鸡西市兴达、海泰及农垦爱邦等公司均与农民签订种植协议,从选种、播种、田间管理直至收购粮食全程参与,这样就保证了粮食的产量和质量,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企业也获得更高收益。企业效益提高,带动了地方税收的增长,企业规模扩大,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仅鸡西兴达制米有限公司一家,在2004年接收鸡西市第一粮库下岗工人就达110余人,同时,对农发行经营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三年来,鸡西市分行此项贷款累计获得利息收入4 000多万元,中间业务收入50余万元。

本次调研重点针对连续三年得到鸡西分行信贷支持的5户企业进行对比分析:资产总额保持增长的有4户企业,占比80%;所有者权益保持增长的有5户,占比100%;实收资本增长的有1户,占比20%;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有4户,占比80%;利润总额增长的有3户,占比60%。可以看出,通过对加工企业给予信贷支持,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的经营能力和获利空间得到稳步提升。如鸡西市兴达制米有限公司,在农发行信贷支持初期,是单一的粮食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几年来,通过农发行信贷支持,成为了以种植、加工、销售、仓储为一体的中型粮食加工企业,是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省重点出口企业,企业经营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再如,黑龙江农垦爱邦实业有限公司,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发行支持初期是年加工原粮3万~5万吨的小型加工企业,通过几年投放准政策性贷款的支持,现已成为年加工原粮近15万吨,集粮食加工、麦芽发酵、稻壳发电、城镇供热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资产也由原来不足5 0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亿元以上,由过去抗风险能力较低转化成现在的经济实力雄厚、物资保证充足的优质企业。

三、准政策性贷款是政策性贷款的有益补充和必要延续

政策性粮食收购贷款主要特点体现为:政策性强、制度规范、管理成本低、贷款份额高。

(一)目前政策性收购存在局限性

1.保底收购只能在特定条件下使用

政策性收购是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调控市场等需要,而实行的国家及地方各项储备的粮食收购,也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具有保底收购属性的最低价收购、托市收购和国家临时储备粮食收购,是政府在特定时期所采取的必要手段。2006至2008粮食年度,为加强国家宏观调控,鸡西市收购中央储备粮共46.36万吨。2007粮食年度,鸡西市启动了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收购水稻42万吨,启动的主要原因是当年市场价格比国家制定价格(0.82元/斤,国标三等)低,而玉米未启动最低价预案,原因是当年玉米市场购销活跃,市场价格高。2008粮食年度,鸡西市启动国家粮食调控政策,指标218.4万吨(含佳木斯桦南县、七台河市),在鸡西地区实际收购160.8万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起了经济动荡,粮食市场价格起伏较大,国家推出临储粮收购政策,有效缓解了农民卖粮难问题,确保了农民利益。从几年来的粮食购销实际情况看,政策性贷款应对粮食市场特殊情况具有明显优势,而在市场的常态下,发挥的作用受自身先天特性的制约,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有限。

2.严格的质价政策性有其局限性

一是质价政策性强。2008年度粮食质量较好,2009年度粮食质量较差,等外粮多,农民如何销售手中的等外粮将是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二是国家临时储备收购定价限量存在片面性。2008年末,在水稻市场形成稻强米弱的格局,加工企业不敢轻易入市收购,国家及时出台了临时储备收购政策。但计划指标分批下达和政策宣传不到位,既给相关部门协调运作增加了难度,又引起了大量农民恐慌性卖粮,使本来能保护农民利益的、较为合理的定价,却没有让农民得到实惠,大部分利润被粮食经纪人等中间环节侵占了,国家的好政策没有真正起到作用。三是扭曲市场价格。当政策性粮食收购价高于市场价格较多时,指导价格占据了主导地位,价格信号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市场丧失调节和引导种植结构的能力,会使某一品种产量居高不下,收储压力增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对各粮食品种价格定位的合理性进行调研,以达到通过利益驱动来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的目的。

3.代储企业的被动投入容易转化成农发行贷款的隐性风险

有些企业原有条件差,为了达到临储库点的标准,前期投入大量资金,但临时储存时间的不确定性,极易造成入不敷出的现象,最后形成新的亏损或外欠债务的增加,直接给农发行贷款造成隐性风险。

4.实行政策性收购对加工企业乃至下游产品的冲击

一是政策性粮食大量收购后,对加工企业和相关的农副产品冲击加大。政策性收购启动后,市场粮食价格会被硬性提高,增加了加工企业的收购成本。同时,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成品价格无法相应提高,形成了不收购、不生产、不亏损,收购越多、生产量越大、亏损越严重的怪圈。以2008粮食年度大豆收购为例,国家收购临储大豆的价格为3 700元/吨(三等),而进口大豆到港价格为3 300元/吨左右,差价400元。为了减少亏损,有的油脂加工企业被迫采购进口大豆进行加工,这对我国的大豆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二是“国进民退”的情况更加严重,不利于企业间的竞争和粮食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由于政策性收购价高于市场价格,而指定的收购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粮食企业。因此,其他企业低于政策价格入市收购,根本收不到,高价收购又要亏损,由此,导致粮食大部分都流向了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这也是造成2008粮食年度准政策性贷款投放减少的主要原因。

(二)发放准政策性贷款是完善政策性收购的必要手段

1.农发行投放准政策性贷款是履行自身社会职责的需要

一是受政府财力的限制,以增加政策性储备规模来保障收购的可能性不大;二是国际国内粮食起价较高,粮食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的可能性较小,即便能够启动,客观上存在着时间、地域和品种的限制;三是粮食产业属弱势产业,利润率低,季节性收购明显,资金需求量大,商业性贷款业务受到资金和计划的双重约束,难以对粮食收购提供有效的支持。总之,在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都难以有效解决收购问题的现实情况下,准政策性贷款是农发行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手段。

2.发放准政策性贷款是支持民族粮食加工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粮食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粮食价格也形成对接机制,国际粮商和跨国公司正陆续进入中国粮食市场,对我国民营粮食加工企业造成极大冲击。如在“2004年大豆危机”之后,国内近70%的大豆压榨企业停产,大量企业倒闭,国际粮商趁机低价收购和参股。目前,我国80%左右的小包装食用油控制在国际大粮商手中,而且还有继续向其他品种扩张的趋势。跨国企业已掌控我国植物油定价权,如果进一步取得粮食流通的控制权,将会造成我国粮食定价权旁落,给我国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造成极大影响。隶属世界四大粮商之一ADM公司的益海嘉里集团,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购多家粮食加工企业,2009年在鸡西市也进行了相关布局的调研和运作。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加大对国有或民营粮食加工企业准政策性贷款支持,使其迅速发展壮大,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增强我国粮食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投放准政策性贷款是农发行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是多年来农发行对准政策性贷款的投放和管理已经形成了贷款投向的清晰化、业务操作的规范化和风险控制的程序化。我们认为,这项业务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二是随着粮改深入,粮食市场流通体系将逐步健全,粮食物流将会逐步顺畅,国家除掌握必要的储备外,市场流通将成为主导,这是准政策性贷款快速发展的有利契机。三是通过多年来的信贷支持,已发展了一批有实力、有规模和抗风险能力强的客户群体,继续支持,可把他们打造成大型的粮食骨干和支柱企业,实现农发行贷款业务持续有效的发展。四是通过准政策性贷款的投放,对农发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4.投放准政策性贷款是促进加工企业发展的需要

对粮食加工企业投放准政策性粮食收购贷款,是农发行拓宽粮食收购渠道,积极支持多种形式收购的重要手段。鸡西市分行2006―2008三个粮食年度累计对16户加工企业投放准政策性粮食收购贷款7.72亿元,收购粮食46万吨。

在实际操作中,加工企业真正能够提供优质资产进行抵押的并不多,为方便粮食收购,企业多建于县(市)郊区,部分经营用地的取得方式为租赁或占用农村集体土地。按农发行现行规定,设定不了抵押价值或抵押价值较低,直接影响到地上建筑物的价值。受此限制,农发行投放抵押贷款的额度也较低,职能占到企业贷款总需求的10%~30%,个别甚至连10%都达不到。同时,加工企业自身流动资金不足,原因为:一是大部分自有资金投入到固定资产;二是粮食原料收购季节性强,短期内需要大量资金;三是粮食产业利润率较低,完全是靠量的积累才能实现企业的盈利;四是企业多采取先货后款的经营方式,这样就形成一部分结算资金占用,影响了资金的周转。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商业性贷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加工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这是因为:①商业性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准入门槛较高,信用等级需达到A-级以上,一般要采取担保的贷款方式;②加工企业可办理有效抵押的资产较少,以全额抵押方式投放商业性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无法满足企业收购资金在量上的需求;③找专业担保机构担保,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原本利润率就较低的加工企业获利能力将更加有限;④商业性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用于收购粮食的,农发行仍采取封闭运行的管理方式,必须做到购贷销还,不能周转使用,这与加工企业的经营方式存在着明显矛盾。所以说,加工企业迫切需要准政策性贷款支持。

四、当前准政策性贷款业务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一)准政策性贷款的社会敏感度提高,政策刚性增强

2010年以来,受物价上涨过快、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粮食供求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和粮食生产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在这种背景下,支持粮食收购已不仅仅是个简单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高度敏感的政治问题,关系到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全局,关系到保证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是国家宏观调控、长远规划的重要一环,政策性十分突出。

(二)准政策性贷款的市场环境复杂,风险防控难度加大

一是粮食市场化程度提高。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也意味着竞争的加剧和风险的加大。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市场放开后,各类市场主体为争夺粮食资源而展开的“收购大战”频频发生,导致市场供求扭曲、价格波动频繁。二是部分农产品的国际化程度提高,突出表现在大豆市场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三是企业经营的一体化程度提高。目前,大部分市场主体实行“购加销”一体化经营。生产经营环节增多,市场风险点也在增加,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经营。四是市场经营方式的多元化程度提高。从市场交易的方式看,目前,除了现货交易之外,还出现了期货交易、电子撮合交易等新型的交易方式和手段。这在规避传统风险的同时,也容易产生新的风险。

(三)准政策性贷款的对象基础薄弱,倒逼贷款现象使农发行监管责任加重

目前,一方面,由于市场主体发育缓慢,导致准政策性贷款投放缺乏足够的市场载体。几年来,受应急、应季缓解局部性农民卖粮难问题的制约,择优投放贷款的空间非常有限。截至2009年末,鸡西地区全辖42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中,A级以上客户13户,只占31%。全市16%的国有粮食企业的贷款资格是由地方政府推荐取得的,实际达不到农发行的认定条件,因而贷款的发放存在着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国有粮食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还不彻底、不到位,企业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其贷款主要用于委托粮食收购,导致贷款的使用权发生了分离。如果市场价差超出风险保证金,委托客户续存难度大,就会将风险直接转嫁给企业和农发行。粮食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一年一度集中收购,分期销售,光靠对报表、现金流、产成品的监督远远不够,第二还款来源较弱,因此,只能靠加强粮食库存监管来保证贷款安全,农发行监管责任日益加重。

(四)准政策性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较弱,安全措施无法覆盖风险全部

粮食购销类企业一般以贸易为主,流动资金多,固定资产较少,因此,企业第二还款来源较弱。截至目前,占用农发行贷款的粮食企业有效资产值仅为3.7亿元,其中,粮食购销企业2.82亿元,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0.88亿元,有效资产抵押值为1.85亿元。而鸡西地区年均粮食收购贷款需求量为30亿元左右,有效资产抵押值仅占贷款需求的6%,而且变现难度较大。大量的信用放款仅靠10%~20%的风险保证金来覆盖,贷款风险难以防控,一旦发生风险,安全措施无法到位。如果要求企业实行抵押担保的方式,一是抵押率不足,难以满足贷款需求;二是贷款费用支出较大,企业难以承担,并且个别企业也难以落实担保公司的条件。

(五)准政策性贷款的发展定位尚不够清晰,在操作中存在两难选择

随着粮食市场的逐步放开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作为农发行收购信贷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准政策性贷款与政策性贷款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既相互补充,又相互排斥的关系。对准政策性贷款业务来讲,如果采取积极的信贷政策,增加准政策性贷款的投放量,就会使企业自主收购能力增强,市场价格上扬,导致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的可能性下降,政策性贷款的需求减少,市场风险增加,并通过准政策性贷款向农发行集中。相反,如果采取从紧的信贷政策,压缩准政策性贷款的投放量,则可能会导致企业自主收购能力削弱,市场价格下降,国家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的可能性上升,政策性贷款的需求增加,但同时政策风险增加。

(六)准政策性贷款承贷主体的多元化,使信贷服务与管理的难度加大

一是客户结构复杂。目前的贷款客户,既有购销流通企业,也有产业化加工企业;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既有股份企业,也有上市企业。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需要农发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实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信贷管理。二是客户贷款种类复杂。有的企业在农发行既有准政策性贷款,又有政策性贷款,有的还有商业性贷款,各种信贷资金相互交织,分类监管难度较大。三是客户市场复杂。目前,不少商业银行也在逐步向涉农优质客户渗透,客户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新型市场主体增多,但发育不完善。不少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粮食经纪人或合作组织通过自身积累、民间借贷等方式逐步成长为不可忽视的市场力量,但普遍存在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财务信息不透明、经营不规范等问题,需要在客户营销与培育方面有所突破。

(七)准政策性贷款性质界定的不足,限制其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现行准政策性贷款的范围界定偏窄,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目前,农发行把准政策性贷款仅仅局限于粮棉油收购贷款领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样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副产品收购也需要准政策性贷款支持。二是现行准政策性贷款的业务范围与个别商业性贷款业务存在交叉。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收购粮食所需的资金,目前,既可使用准政策性贷款,即收购贷款,也可使用商业性贷款,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三是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缺乏合理的补偿机制。由于对准政策性贷款允许存在一定的风险敞口,使得准政策性贷款所承担的风险要高于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综上所述,准政策性贷款在制度设计上需更加完善。

五、结合鸡西地区实际,提出推动准政策性贷款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从全局的高度,明晰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战略定位

一是准政策性贷款业务应当服从和服务于整个收购信贷业务的发展战略,应该围绕“因地制宜、防控风险、力争多投”的指导思想,来确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二是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发展应有助于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发展。从综合效益来讲,政策性贷款要优于准政策性贷款。对于粮食收购应尽可能地促成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以提高调控贷款在支持收购中的比重。三是准政策性贷款业务应为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发展提供支持。对既符合准政策性贷款条件,又符合商业性贷款条件的,应尽可能地选择使用准政策性贷款,如加工企业就更适合使用准政策性贷款。

(二)强化管理,准确把握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中心环节

在经营管理中,鸡西市分行始终严格执行“钱随粮走、购贷销还、专款专用、库贷挂钩、封闭运行”的要求,抓好贷款发放、贷款使用和收贷收息三个重点环节,明确工作职责:客户经理负责贷后管理,行长、主管副行长承担相应管理和监督责任,层层签订库存监管责任状。按程序操作,依制度管理,规定动作不得简化或省略,关键环节的制度执行必须有据可查,杜绝在坚持基本制度上走过场。支行承担贷款发放并按进度供应资金,监督收购,市行抽调力量监督库存和法人代表,并严格执行库存动态监管、企业法人离城报告制度。

2008粮食年度,为加强对粮食库存的监管力度,鸡西市分行创新了检查方式,成立了贷后督查大队,重点履行粮食库存督查职能。2009年1至8月份,督查大队对全辖13个新粮库点进行每月两次巡回检查,采取倒查法,直接深入到企业专职检查库存,如发现问题一查到底,直接追责到基层行行长、主管副行长、驻库信贷员,有力地保证了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为全市粮食贷款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安全防线。如虎林市农垦庆丰粮油加工厂异地储粮,督查大队发现后,及时采取措施,追回了1 000多万元粮款,避免了贷款风险的升级。截至2009年10月末,鸡西市2008粮食年度准政策性贷款实现本息“双结清”。2010年,为加强对2009年度收购的新粮管理,在各基层营业机构正常监管库存的前提下,市分行组建了三个库存监管小组,配备专车,坚持每月50%的时间深入到基层检查库存。粮食库存是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库存有保证,准政策性贷款的风险就可规避。

(三)通过信贷手段创新,破解准政策性贷款业务“两难”的问题

1.监管手段的创新

在加大库存监管的同时,鸡西市分行还加强对企业法人进行全方位的道德风险监管。一是在资格认定时,对企业法人代表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通过查看法人代表出差票据,根据出差日期看前后有无可疑资金流出或流入,通过企业纳税情况来判断企业法人代表是否真正遵章守纪。如法人代表道德不过关,实行一票否决。二是在日常库存监管时,定期对企业法人代表的道德行为进行跟踪监管,并由支行行长最后做出判断,出现问题及时向上级行报告。如2009年,在对某企业监管时,发现一户重点贷款企业法人有做期货交易的传闻,市行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全面调查,最后发现是竞争对手制造的传闻。三是在贷款全过程中,重视并建立与“法人代表面谈”制度。四是在贷后期间,通过在粮食企业中开展“信用企业”和“信用法人代表”活动,形成讲究诚信经营、防范法人道德风险的良好氛围。

2.贷款方式的创新

发放准政策性贷款时,鸡西市分行在实行有效资产抵押和风险准备金制度的基础上,还采取了浮动资产抵押、保险和与法人代表签订无限连带责任保证合同等方式,尽可能地降低风险敞口。目前,鸡西市分行正在探索加工企业联保制,这是一种区域内加工企业联合会的形式,是在企业内部规范行为,形成互为制约的一种模式。

(四)引入准入与退出机制,净化信贷整体环境和提升客户竞争力

鸡西市分行采取“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营销原则,根据客户的资信状况、发展潜力以及对农发行经营发展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类排队。在逐步收回存量贷款的前提下,稳步实施客户退出机制,对市场竞争力差、经营效益较低、风险承受能力弱、资信不好的企业逐步使其退出鸡西市分行的支持范围。2009年1至8月份,累计强行退出7户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差、抗风险能较弱的粮食加工企业;逐步退出6户基础条件差、交通不便、历史包袱重、内部管理混乱、不配合信贷监管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确定准政策性贷款支持对象时,始终坚持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或遍地开花。特别是经过2008、2009两个粮食年度的审慎经营,明确重点支持:一是大中型加工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收购原料;二是有常年固定合同的军供粮加工、外省地储粮收购等粮食企业;三是大型集团客户进行委托收购。禁止:一是对纯贸易类企业收购贸易粮赌后市的企业发放贷款;二是对国有购销企业自营收购发放贷款;三是对政策性与准政策性混收的企业发放贷款。通过实施分类排队和客户退出机制引入,进一步优化了客户和贷款结构,使鸡西市分行掌握了客户结构和信贷结构调整的主动权,有效的预防和化解了信贷风险。

(五)立足可持续发展,着力构建更加有效的准政策性贷款业务,发展保障机制

一是继续拓宽准政策性贷款的支持范围。准政策性贷款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共产品特性,体现的是国家政策和公共利益,受惠的应当是整个农村社会经济,因而不能把准政策性贷款简单等同于粮食收购贷款。建议根据农发行支农职能的调整,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宽准政策性贷款的内涵和外延。二是争取政策支持,加快健全自我补偿机制。鉴于准政策性贷款的特殊性,应该建立比其他贷款业务更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建议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对农发行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认同和认可,在财政不承担补贴责任的情况下,允许农发行提高对准政策性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比例,以区别其他商业性贷款业务。三是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重点从执行政策和防范风险两个方面来综合衡量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运作成效,要将考核结果纳入到经营绩效考核体系中,与工资、费用以及其他资源分配挂钩。

参考文献:

[1] 董小君.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农业可行性报告范文4

可行性研究报告用途:

1、用于企业融资、对外招商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类研究报告通常要求市场分析准确、投资方案合理、并提供竞争分析、营销计划、管理方案、技术研发等实际运作方案 。

2、用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以前的计委)立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报告。该文件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 的决定》而编写,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立项的基础文件,发改委根据可研报告进行核准、备案或批复,决定某个项目是否实施。另外医药企业在申请相关证书时也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

3、用于银行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银行在贷款前进行风险评估时,需要项目方出具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国家开发银行等国内银行,若该报告由甲级资格单位出具,通常不需要再组织 专家评审,部分银行的贷款可行性研究报告不需要资格,但要求融资方案合理,分析正确,信息全面。另外在申请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资金 、工商注册时往往也需要编写可研报告,该文件类似用于银行 贷款的可研。

4、用于境外投资项目核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国外矿产资源和其他产业投资时,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报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或省 发改委,需要申请中国进出口银行境外投资重点项目信贷支持时,也需要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申请报告,详细规定。

5、用于企业上市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类可行性报告通常需要出具国家发改委的甲级工程咨询资格。

6、用于申请政府资金(发改委资金、科技部资金、农业部资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类可行性报告通常需要出具国家发改委的甲级工程咨询资格

在上述四种可研中,第2、3、5、6准入门槛最高,需要编写单位拥有工程咨询资格,该资格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发,分为甲级、乙级、丙级三个等级,甲级最高。

可行性研究报告内涵:

可行性研究是建设项目立项、决策的主要依据。按照建设内容不同可行性研究可分为工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景区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农业/种植业与养殖业项目可行性研究 、市政项目可行性可行性研究、环保项目可行性研究、交通建设可行性研究、教育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各类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及侧重点因行业特点而差异很大,但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投资必要性

主要根据市场调查及预测的结果,以及有关的产业政策等因素,论证项目投资建设的必要性。在投资必要性的论证上,一是要做好投资环境的分析,对构成投资环境的各种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 ,二是要做好市场研究,包括市场供求预测、竞争力分析、价格分析、市场细分、定位及营销策略论证。

2、技术可行性

主要从项目实施的技术角度,合理设计技术方案,并进行比选和评价。各行业不同项目技术可行性的研究内容及深度差别很大。对于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技术论证应达到能够比较明确地提出设 备清单的深度;对于各种非工业项目,技术方案的论证也应达到目前工程方案初步设计的深度,以便与国际惯例接轨。

3、财务可行性

主要从项目及投资者的角度,设计合理财务方案,从企业理财的角度进行资本预算,评价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进行投资决策,并从融资主体(企业)的角度评价股东投资收益、现金流量计划及债务 清偿能力。

4、组织可行性

制定合理的项目实施进度计划、设计合理的组织机构、选择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等,保证项目顺利执行。

5、经济可行性

主要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衡量项目的价值,评价项目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增加供应、创造就业、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效益。

6、社会可行性

主要分析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体制、方针政策、经济结构、法律道德、宗教民族、妇女儿童及社会稳定性等。

7.风险因素及对策

主要对项目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组织风险、法律风险、经济及社会风险等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制定规避风险的对策,为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点:

1、设计方案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任务是对预先设计的方案进行论证,所以必须设计研究方案,才能明确研究对象。

2、内容真实

可行性研究报告涉及的内容以及反映情况的数据,必须绝对真实可靠,不允许有任何偏差及失误。其中所运用的资料、数据,都要经过反复核实,以确保内容的真实性。

3、预测准确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投资决策前的活动。它是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的研究,是对事务未来发展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结果的估计,具有预测性。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的占有资料 ,运用切合实际的预测方法,科学的预测未来前景。

农业可行性报告范文5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广播电台、电视台是指采编、制作并通过有线、无线、卫星或其他方式向社会公众播放广播电视节目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含广播电视台、教育电视台、广播影视集团、总台、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分台等)。

第三条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负责制定全国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规划,确定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总量、布局和结构,负责全国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审批和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国家禁止设立外资经营、中外合资经营和中外合作经营的广播电台、电视台。

第五条广播电台、电视台原则上由县、不设区的市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或经批准的广播影视集团(总台)设立,其中教育电视台可以由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设立。

第六条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合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国家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的国家、行业标准;

(二)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广播电视专业人员、技术设备和必要的场所;

(三)有必要的基本建设资金和稳定的资金保障;

(四)有明确的频道定位和确定的传输覆盖范围;

(五)传输覆盖方式和技术参数符合国家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规划。

第七条中央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合并和相关事项变更,直接报广电总局审批。地方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和变更,由本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向上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逐级审核后,报广电总局审批。

教育电视台的设立、合并和相关事项的变更,由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征得同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同意后,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逐级审核后,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报广电总局审批。

第八条申请设立、合并广播电台、电视台的,须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

(二)可行性报告。报告应载明以下内容:

1、人力资源;

2、资金保障及来源;

3、场地、设备;

4、节目频道设置规划(含频道定位、栏目设置);

5、传输覆盖范围、方式和技术参数;

6、运营规划。

(三)拟使用的台名、台标、呼号,并附台标设计彩色样稿、创意简述和电子文稿;

(四)本级人民政府同意设立、合并的批准文件;

(五)筹备计划。

第九条广播电台、电视台申请调整节目套数和节目设置范围的,须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

(二)可行性报告。报告应载明以下内容:

1、调整节目套数和节目设置范围的理由;

2、人力资源;

3、资金保障及来源;

4、场地、设备;

5、节目频道设置规划(含频道定位、栏目设置);

6、传输覆盖范围、方式和技术参数;

7、运营规划。

(三)筹备计划。

第十条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台名、呼号等原则上应与国务院确定的行政区划名称一致。

台标可以由图案、汉字、数字和字母组合而成,并与其他广播电台、电视台或其他机构已使用的标识有明显区别,播出时在屏幕左上角标出。广播电台、电视台所属节目频道的标识应

以台标为主体,与频道名称或简称、序号等组合而成。

第十一条广播电台、电视台申请变更台名、台标、呼号的,须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

(二)拟变更的台名、台标、呼号及其设计彩色样稿、创意简述和电子文稿。因行政区划变更的,须提交国务院关于变更行政区划的批准文件复印件。

因其他原因变更台名、呼号的,申请书中应充分说明变更的理由。

第十二条广播电台、电视台申请变更传输覆盖范围、方式、技术参数的,须向本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

(二)对技术参数的使用建议、必要的设计文件或技术评估报告。

申请书中应说明变更传输覆盖范围、方式、技术参数的理由及对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影响。

第十三条副省级城市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或经批准的广播影视集团(总台)设立的

广播电台、电视台可以按照国家广播电视事业、产业建设和技术发展规划,利用卫星方式传

输本台广播电视节目。

利用卫星方式传输本台广播电视节目的,应向本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由本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逐级上报,由广电总局审批。

第十四条申请利用卫星方式传输本台广播电视节目的,须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

(二)可行性报告。报告应载明以下内容:

1、以卫星方式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理由;

2、人力资源;

3、资金保障及来源;

4、场地和设备;

5、节目频道设置规划(含频道定位、栏目设置);

6、运营规划。

(三)节目审查和管理制度;

(四)安全传输与播出方案、技术方案;

(五)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文件;

(六)筹备计划。

第十五条副省级城市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或经批准的广播影视集团(总台)设立的

广播电台、电视台在合法存续期间,可以向本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申请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

设立分台,经逐级审核后,由广电总局审查批准。

广播电台、电视台设立分台的,须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

(二)可行性报告。报告应载明以下内容:

1、人力资源;

2、资金来源;

3、场地、设备;

4、节目频道设置规划(含频道定位、栏目设置);

5、传输覆盖范围、方式和技术参数。

(三)台名、台标、呼号,并附台标设计彩色样稿、创意简述和电子文稿。

第十六条广播电台、电视台设立的分台,应于开播前向所在地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备案,并接受所在地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的属地管理。

第十七条申请人提交的所有申请材料均一式五份。负责受理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期限和权限,履行受理、审核职责。广电总局对申请材料做最终审查,申请

人的申请符合法定标准的,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应

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八条广电总局对经批准设立的广播电台、电视台颁发《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并同时对批准开办的每套广播电视节目颁发《广播电视频道许可证》。

许可证有效期为三年,自颁发之日起计算。期满后如需继续开办,须于有效期届满180日前按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规定提出申请,经逐级审核同意后换发许可证。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和《广播电视频道许可证》由广电总局统一印制、换发。

第十九条广播电台、电视台终止的,应充分说明理由,并按原设立审批程序逐级上报广

电总局审批,其《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及《广播电视频道许可证》由广电总局收回。

第二十条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按照批准的设立主体、台名、呼号、台标、节目设置范围、节目套数、传输覆盖范围、方式、技术参数等制作、播放节目。

第二十一条广播电台、电视台因特殊情况需要暂时停止播出的,应当经省级以上广播电视

行政部门同意;未经批准,连续停止播出超过30日的或自广电总局批准之日起超过180日尚未开播的,视为终止。

第二十二条广播电台、电视台频道可区分为公益性频道和经营性频道两类。允许两类频道按照各自不同的特点和目标要求,从机构设置上适当分开,采用相应的组织管理方式和生产

经营方式。具体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三条广播电台、电视台可以跨地区合办经批准设立的广播电视频道或栏目。

第二十四条合办广播电视频道及栏目,应由该频道或栏目所属广播电台、电视台向本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逐级审核后,由广电总局审查批准。

合办广播电视频道或栏目的,应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

(二)可行性报告。报告应载明以下内容:

1、合办广播电视频道或栏目的理由;

2、人力资源;

3、资金保障及来源;

4、场地、设备;

5、节目资源及设置规划;

6、传输覆盖范围、方式和技术参数;

7、运营规划。

(三)合作合同。

第二十五条县级广播电视台原则上不自办电视频道,其制作的当地新闻和经济类、科技类、法制类、农业类、重大活动类专题、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以及广告等,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公共频道预留时段中插播。

第二十六条广播电视付费频道的审批管理按照广电总局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广播电台、电视台申报的技术方案、安全传输与播出方案、传输覆盖范围、方式、技术参数应符合广电总局有关规定。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办法的,依照《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进行处罚。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自20*年9月20日起施行。第一条为规范广播电台、电视台管理,保障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广播电台、电视台是指采编、制作并通过有线、无线、卫星或其他方式向社会公众播放广播电视节目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含广播电视台、教育电视台、广播影视集团、总台、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分台等)。

第三条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负责制定全国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规划,确定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总量、布局和结构,负责全国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审批和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国家禁止设立外资经营、中外合资经营和中外合作经营的广播电台、电视台。

第五条广播电台、电视台原则上由县、不设区的市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或经批准的广播影视集团(总台)设立,其中教育电视台可以由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设立。

第六条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合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国家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的国家、行业标准;

(二)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广播电视专业人员、技术设备和必要的场所;

(三)有必要的基本建设资金和稳定的资金保障;

(四)有明确的频道定位和确定的传输覆盖范围;

(五)传输覆盖方式和技术参数符合国家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规划。

第七条中央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合并和相关事项变更,直接报广电总局审批。地方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和变更,由本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向上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逐级审核后,报广电总局审批。

教育电视台的设立、合并和相关事项的变更,由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征得同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同意后,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逐级审核后,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报广电总局审批。

第八条申请设立、合并广播电台、电视台的,须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

(二)可行性报告。报告应载明以下内容:

1、人力资源;

2、资金保障及来源;

3、场地、设备;

4、节目频道设置规划(含频道定位、栏目设置);

5、传输覆盖范围、方式和技术参数;

6、运营规划。

(三)拟使用的台名、台标、呼号,并附台标设计彩色样稿、创意简述和电子文稿;

(四)本级人民政府同意设立、合并的批准文件;

(五)筹备计划。

第九条广播电台、电视台申请调整节目套数和节目设置范围的,须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

(二)可行性报告。报告应载明以下内容:

1、调整节目套数和节目设置范围的理由;

2、人力资源;

3、资金保障及来源;

4、场地、设备;

5、节目频道设置规划(含频道定位、栏目设置);

6、传输覆盖范围、方式和技术参数;

7、运营规划。

(三)筹备计划。

第十条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台名、呼号等原则上应与国务院确定的行政区划名称一致。

台标可以由图案、汉字、数字和字母组合而成,并与其他广播电台、电视台或其他机构已使用的标识有明显区别,播出时在屏幕左上角标出。广播电台、电视台所属节目频道的标识应

以台标为主体,与频道名称或简称、序号等组合而成。

第十一条广播电台、电视台申请变更台名、台标、呼号的,须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

(二)拟变更的台名、台标、呼号及其设计彩色样稿、创意简述和电子文稿。因行政区划变更的,须提交国务院关于变更行政区划的批准文件复印件。

因其他原因变更台名、呼号的,申请书中应充分说明变更的理由。

第十二条广播电台、电视台申请变更传输覆盖范围、方式、技术参数的,须向本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

(二)对技术参数的使用建议、必要的设计文件或技术评估报告。

申请书中应说明变更传输覆盖范围、方式、技术参数的理由及对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影响。

第十三条副省级城市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或经批准的广播影视集团(总台)设立的

广播电台、电视台可以按照国家广播电视事业、产业建设和技术发展规划,利用卫星方式传

输本台广播电视节目。

利用卫星方式传输本台广播电视节目的,应向本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由本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逐级上报,由广电总局审批。

第十四条申请利用卫星方式传输本台广播电视节目的,须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

(二)可行性报告。报告应载明以下内容:

1、以卫星方式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理由;

2、人力资源;

3、资金保障及来源;

4、场地和设备;

5、节目频道设置规划(含频道定位、栏目设置);

6、运营规划。

(三)节目审查和管理制度;

(四)安全传输与播出方案、技术方案;

(五)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文件;

(六)筹备计划。

第十五条副省级城市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或经批准的广播影视集团(总台)设立的

广播电台、电视台在合法存续期间,可以向本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申请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

设立分台,经逐级审核后,由广电总局审查批准。

广播电台、电视台设立分台的,须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

(二)可行性报告。报告应载明以下内容:

1、人力资源;

2、资金来源;

3、场地、设备;

4、节目频道设置规划(含频道定位、栏目设置);

5、传输覆盖范围、方式和技术参数。

(三)台名、台标、呼号,并附台标设计彩色样稿、创意简述和电子文稿。

第十六条广播电台、电视台设立的分台,应于开播前向所在地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备案,并接受所在地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的属地管理。

第十七条申请人提交的所有申请材料均一式五份。负责受理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期限和权限,履行受理、审核职责。广电总局对申请材料做最终审查,申请

人的申请符合法定标准的,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应

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八条广电总局对经批准设立的广播电台、电视台颁发《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并同时对批准开办的每套广播电视节目颁发《广播电视频道许可证》。

许可证有效期为三年,自颁发之日起计算。期满后如需继续开办,须于有效期届满180日前按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规定提出申请,经逐级审核同意后换发许可证。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和《广播电视频道许可证》由广电总局统一印制、换发。

第十九条广播电台、电视台终止的,应充分说明理由,并按原设立审批程序逐级上报广

电总局审批,其《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及《广播电视频道许可证》由广电总局收回。

第二十条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按照批准的设立主体、台名、呼号、台标、节目设置范围、节目套数、传输覆盖范围、方式、技术参数等制作、播放节目。

第二十一条广播电台、电视台因特殊情况需要暂时停止播出的,应当经省级以上广播电视

行政部门同意;未经批准,连续停止播出超过30日的或自广电总局批准之日起超过180日尚未开播的,视为终止。

第二十二条广播电台、电视台频道可区分为公益性频道和经营性频道两类。允许两类频道按照各自不同的特点和目标要求,从机构设置上适当分开,采用相应的组织管理方式和生产

经营方式。具体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三条广播电台、电视台可以跨地区合办经批准设立的广播电视频道或栏目。

第二十四条合办广播电视频道及栏目,应由该频道或栏目所属广播电台、电视台向本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逐级审核后,由广电总局审查批准。

合办广播电视频道或栏目的,应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

(二)可行性报告。报告应载明以下内容:

1、合办广播电视频道或栏目的理由;

2、人力资源;

3、资金保障及来源;

4、场地、设备;

5、节目资源及设置规划;

6、传输覆盖范围、方式和技术参数;

7、运营规划。

(三)合作合同。

第二十五条县级广播电视台原则上不自办电视频道,其制作的当地新闻和经济类、科技类、法制类、农业类、重大活动类专题、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以及广告等,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公共频道预留时段中插播。

第二十六条广播电视付费频道的审批管理按照广电总局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广播电台、电视台申报的技术方案、安全传输与播出方案、传输覆盖范围、方式、技术参数应符合广电总局有关规定。

农业可行性报告范文6

一、规范项目申报程序,奠定优质工程基础

2012年该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工作对申报程序进行了严格的规范。(一)项目乡镇先对拟建项目进行初步的调查勘测,找到阻碍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改造方案和建设规划,并进行项目概算,形成项目可行性报告。(二)根据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对农民筹资投劳的组织、因项目实施引起的土地调整等事项提出具体的实施细则。(三)公示项目概况和农民筹资投劳数量。(四)召开村民大会,对项目建设和筹资投劳进行公议,超过三分之二以上群众同意建设,并承诺承担筹资投劳,才能向县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申报。(五)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对上报项目,特别是其中农民筹资投劳“一事一议”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审核,符合立项标准的编入计划上报上级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通过规范项目申报程序,提高了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质量,初步落实了农民筹资投劳的任务,把项目实施中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化解于未成,并有效地减少了帽子项目、人情项目,为项目地建设创造了良好地实施氛围。

二、理顺项目监管机制,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本着“理顺机制,规范管理”的指导思想,结合当地的实际,县对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使工程质量得到保障,巩固和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整体水平,单项工程建设费用降低5%。(一)推行重点工程招投标制。由县农开办牵头,会同县财政局、县监察局和项目建设单位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招投标小组,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和统一发标、统一投标、统一开标、集中评标、发出中标通知签订合同的程序,对棠棣、吉田、雷家中低产田改造等财政投资额在10万元以上的单项工程,进行了邀请招标和议标。(二)实行工程监理制。2012年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由宜春市建设监理有限公司进行监理,在严把工程建设中开工关、材料关、工序关、质量关,施工单位所用材料,每进行一道工序,首先必须由监理工程师签署意见后方可进行施工。(三)试行群众督查制。2012年,由项目村组推荐10名群众信得过,认真负责的农民,在技术人员现场培训指导后,对项目建设进行现场督查,加强工程建设的管理力度。(四)落实县级报帐制。将上级拨入的农业开发无偿资金全部纳入县级报帐的范围,群众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建立台帐,做到专款专用、专帐核算、专人管理。“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资金到位后即按工程实施情况落实到项目。施工单位按照合同规定,由监理单位核定工程进度和工程量,经建设单位、县农开办和县财政局审核后,分期申请预借工程款,工程竣工验收后统一结算。严格控制现金支出,一律通过银行转帐资金,直接到承包项目的单位或个人,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了资金的有效使用率。

三、建立项目管护机制,确保工程运营正常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管护,特别是管护资金的落实一直困扰着当地农业综合开发部门。2012年,县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参考其他地方做法的基础上,对当地部分农业综合开发建成项目采取租赁、承包、出让等多种方式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资金,明确管护责任,确保了项目工程的完好率和长远效益的发挥,达到了开发一片,成功一片的建设目的。(一)山塘水库以村组为管护主体,以村组长为具体负责人,落实各项管护措施,其管护资金采取租赁水面经营权的方式筹集。(二)水土保持林及水源涵养林等林业工程以乡镇为管护主体,采取承包经营的方式,由承包户自筹资金进行经营管护,并获取经营收益。(三)机耕路、田间灌排渠道等公益型工程则以村组为管护主体,村组长为管护责任人,组织落实管护措施。通过这些具体的措施,2012年建成的12.7公里渠道,2116处桥涵闸配套,13.8公里机耕路,2座山塘水库,0.2万亩水土保持林,0.03万亩水源涵养林,130亩白茶园及10亩白茶育苗基地都落实了管护责任人,签订了管护责任书。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通过各项农业综合开发新制度的实施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质量得到更有力的保障,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一些长期存在的老问题得到解决,促进了当地农业综合开发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