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文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少儿文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少儿文学论文

少儿文学论文范文1

东南亚古代儿童文学中的汉文化元素

最早的东南亚文学是以神话、民间故事的形式出现,并且缺乏文字的记录而仅仅局限于口头流传,所以至今留存的古代神话、民间故事的文献资料有限,只有少数世代口头流传至今的故事内容为世人所知。这些早期的神话与民间故事体现出十分浓重的热带地区文化的特点,如缅族群众喜闻乐道的《拇指哥儿》,讲述一个小孩因为受到太阳的诅咒而长得只有拇指般大小,长大后立志要找太阳报仇。一路上认识了破船、苔藓、竹竿和臭鸡蛋4个朋友,在他们的帮助下,拇指哥儿制服了凶残的妖婆,并在与太阳的较量中,聪明巧妙地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最后在雨神的帮助下战胜了太阳。越南的《癞蛤蟆告玉皇大帝》、柬埔寨的《为什么蛤蟆叫就会下雨》的故事体现出当地人们对雨水的渴望等等。对于关于人类起源问题,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都有不同的“人从竹生”的传说,明显地体现东南亚地区独有的特色。还有部分神话故事是直接受中国的影响,其中涉及到中国神话中的龙的传说故事,这“反映了东南亚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源远流长的融合关系”(方汉文,2007年)。

1.有关创世和民族起源的神话

菲律宾、缅甸、老挝各国有关创世和民族起源的神话,与中国的同类神话接近。如越南《天柱神》:当宇宙和人类都尚未形成前,乾坤一片混沌。不知何年何月,忽然出现了一位威力无比的巨大天神。他用头把天顶起来,然后掘土运石,筑起了一根顶天立地的大石柱,用它撑住了天的中央。天被不断增高的石柱顶得越来越高,逐渐变成拱形的苍穹,从此天和地就彻底分开了。后来,不知为什么,那位天神忽然间又把这根擎天柱毁了,一时间,土石崩飞,溅落在大地上,形成今天的高山和海岛,当初天神掘土之处就变成了今日的海洋。这则神话传说关于开天辟地的内容,如天圆地方的概念、混沌初开的原始世界,天柱擎天而又崩塌的结局等都与中国神话有相似之处①。菲律宾《阿陶的故事》与我国《神话》也有许多惊人相似之处。柬埔寨的《高棉王与龙公主》,老挝的《九龙的传说》,越南的《貉龙君的故事》,缅甸的《三个龙蛋》,把民族祖先看成“龙种”,与我国人民对龙的推崇、认为是龙的传人也有偶合之处。如缅甸的《三个龙蛋》故事中讲到“早在帝释时代,太阳神的后裔与龙公主邂逅相爱,龙公主生下3个龙蛋。一个龙蛋漂至中国,变成一位美貌的少女,后来成为中国的皇后。一个龙蛋沿江漂到缅甸境内抹谷,变成了红宝石(抹谷是缅甸著名红宝石产地)。另一个龙蛋沿伊洛瓦底江漂到缅甸境内良宇,变成一个英俊的男孩子,长大后智慧超群,力大无比,是一位力挽千斤的神箭手。后来成为驸马,并继承了王位。这位国王就是蒲甘国的始祖、历史上有名的骠苴低国王。缅甸人据此称中国人民为“胞波”,即同胞兄妹之意①。

2.解释自然现象的传说

缅甸的《月中老人》、越南的《月亮》与我国吴刚伐桂故事或玉兔捣药传说也同出一辙。关于月食,缅甸的《月蚀》、泰国的《拉霍》又与我国民间天狗吞月的传说几乎雷同,只是情节不同而已(梁立基,2010年)。越南是东南亚各国中受汉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国家。越南的神话传说就是中越文化交融,文学变异的产物。虽然这些古代的文学瑰宝散见于一些文史典籍之中,但是足以能够窥视到越南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学的联系。国内对越南儿童文学的早期研究主要保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人黄恭谨、曾兖所作的《交州记》、越南人李济川所著的《粤甸幽灵集》(13世纪)、陈世法的《岭南摭怪》(13世纪末)、阮屿的《传奇漫录》(16世纪)和段氏点的《传奇新谱》(18世纪)等古籍和作品集中。《岭南摭怪》是古代越南流传的一本传说故事集,包含了一些越南古代习俗及民间传说故事,有相当大部份的内容与中国传奇故事接近,如《越井传》与唐代、宋代时的《才鬼记》及元代吴来的《南海古迹记》;《鸿庞氏传》里的泾阳王娶洞庭君之女的情节与《柳毅传书》;《李翁仲传》与秦代阮翁仲威震匈奴的故事等。

东南亚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汉文化元素

海外华文文学是一个广阔多姿而又充满疑难的领域,今后,如何加强这一领域的跨文化研究,揭示华族文化在世界各地传播、延续的广度、深度以及与人类其他文化(西方的和非西方的)融会相生的生命力,不仅是当今多元文化崛起后的文化理想诉求,也是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通向世界文学领域的路径。

1.爱薇作品

爱薇原名苏凤喜,1941年12月16日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麻坡县。1998年和1999年两次被马来西亚读者提名为该国“十大最受欢迎作家”之一,也是“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唯一的马来西亚会员,对儿童文学的热心闻名于亚洲儿童文学界。在马华文坛上被喻为“多面手的作家”,在将近半个世纪的笔耕中,出版的小说、散文、儿童文学、报告文学等作品近50本之多。如著名儿童报告文学《小羊的黎明》(1979年8月),儿童小说《小野马》(1981年5月),《小小园艺家》(1997年),《爷爷的故乡》(2001年1月)。《爷爷的故乡》是一本马华文学本土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代表作。作者通过祖孙三代一起出发旅游,以笔记式和对话式的描述呈现马华文化与中华文化。故事情节主要为:主人公———爷爷(阿公)率领儿子、媳妇、孙子、孙女三代远赴中国福建省的厦门市及泉州市———阿公的故乡旅游、探亲、祭祖。故事围绕10天里的所见所闻,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解和描述有关厦门的历史、地理环境、教育、音乐和美食等,还有泉州市的历史、名胜古迹、及享有“海上丝绸之路”的美誉等等。该作品以思念故乡的情怀弘扬孝亲敬老的精神,也强调了华文教育与海外华裔同胞的血肉关系,表达了对两岸统一的期盼,如歌谣“…厦门望金门,金门望厦门;何日齐开门,骨肉引进门?”作品中处处灵活融合了作者家乡方言(福建话)、马来本土化语言和中国耳熟能详的词语,如浅白的语言:本地人使用的“巴杀”“、卖猪仔”、“山芭”“、过番”、“好脸”等和中国著名诗人贺知章的短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郑成全,2008年)。

2.年红作品

年红,193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麻坡。1971年获马来西亚首届“首相敦拉萨文学奖”。1978年、1982年及1996年先后获得马华文化协会及福联会颁发的“儿童文学优秀奖;2002年被誉为“世华儿童文学建设的创业者”之一。已出版小说集、散文集、评论集、翻译小说集、寓言集、童话集、笑话集、广播剧本及儿童文学剧作品70余部。年红笔下的儿童世界洋溢着浓郁的童真童趣童情,又充满着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如《红红灯笼挂门前》、《龙舟往前冲》。又如《生肖歌》,运用民谣“连锁调”的创作手法,将12种动物形象巧妙地融汇在一起:“鼠偷油,看见牛/牛耕田,看见虎/虎眼凸,看见兔/兔出笼,看见龙/龙吐舌,看见蛇/蛇吞蛙,看见马/马首仰,看见羊/羊毛厚,看见猴/猴着急,看见鸡/鸡乱走,看见狗/狗追鹿,看见猪/猪睡了,梦见鼠/十二生肖牢记住!”全篇朗朗上口,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是一首十分成功的十二生肖儿歌,更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教材(王泉根,2007年)。

3.杨惠媚作品

少儿文学论文范文2

象似性(iconicity)是指语言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之间即语言的形式与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语言的形式实际上是人们对客观现实世界的认知和体验的结果———语言具有理据性。当代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理论是基于对语言的各个层面研究之上而得出的,从词语发音、词汇发展到句法、篇章、语用等层面综合得出结论。形式和意义之间具有大量的象似性。而就词汇层面而言,我们知道,在英语中有很多单词是可以进一步再分的,那它就具有一定的理据性。认知语言学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承认认知对身体经验的组织作用。因此,象似性不是指语言结构与现实结构之间的象似,而是语言结构与基于身体经验之上的认知结构象似。人类是基于对客观外界结构的感知之上,经过认知加工才形成了人类的语言。我们若能将语言形式与所表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描述清楚,便可大大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对从根本上提高语言能力和运用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少儿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一)原型理论的应用原型理论对词汇教学最基本的作用是单词间字母组合的联系。单词不能仅仅靠发音、拼写和意义存储在学习者的大脑中,不同的单词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网络联系。根据原型理论,同一范畴的不同成员之间具有不同的地位,它们由中心词也就是原型,向外不断延伸到边缘词汇。例如,儿童可以很容易地学习并记忆“o”这个字母,那么我们就把它作为有相似拼写词汇的中心。与其相似的词汇有on,no,go,one,now,some等。如果我们把“o”作为这个家族里面的核心,那么其他成员与其相比就有不同的相似度。当儿童熟练掌握“o”这个字母时,那么越与其相似的词就越容易被接受和记忆。比如go会比some更容易记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优先学习更加靠近原型的词汇。在原型效应的影响下,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基本范畴的基础上开始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少儿,在记忆词汇时总是偏简避繁。因此教师可以优先选择词形简单的词汇让学生记忆。例如,ear一词仅有3个字母,如果把ear作为原型,那么向外延伸由4个字母组成的单词有bear,pear,tear,hear,dear,fear,near,year等;由5个字母组成的单词有clear,earth,early,spear等。由于词形越简单,少儿越容易从心理上接受。因此,如果教师先让学生学习ear这个原型词汇,再学习其他延伸词汇,那么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

(二)象似性理论的应用对英语词汇来说,词义与事物或现象的名称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大量词语的意义和形式、语义和语音之间存在种种不同程度的关联,这种现象称为“词的理据”。Householder指出:英语中只有9%的词汇是完全任意的,绝大多数词汇是有理据的。所以,词的理据对词汇习得有重要影响。如breakfast,un-derstand都是源自古英语的复合词,它们具有词源特征;fast有斋戒、禁食之意,breakfast是breakone’sfast,即开戒,后引申为吃早饭;understand原意为standamong,据说,在人群前接受提问的人,如果问题答对,他就可以站到人群中去,故引申为理解;gossip在古英语里是godsib(上帝的孩子),它在现代英语中的同源词有sibling,所以gossip原指那些无所事事、整天闲聊的教父教母们,现在gossip可以引申为八卦或爱说长道短的人。词汇的语音理据表现在词的语音形式与词义的联系上,Waugh将这种音位与意义之间的关系称为词汇中的拟象象似性。如sl-的声响效果让人联想到嘶溜、滑溜的意味,于是在这样的词语中就有slip,slide,slush,sled,slick,slippy,slippery,slope等。以sn-开始的词与鼻息有关:sneeze,sniff,snore等。英语中的短元音经常表示急促或短暂的动作,如rush,quick,swift,jump,cut,dig,run等。而长元音或双元音表示缓慢的动作,如slow,walk,lazy,wait,stay,clam,draw,idle等。象似性理论使词汇系统的规律性更加明显化,对英语词汇习得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以这个理论为依据,将语言形式与所表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语义分析和认知解释,形成有组织的系统,便可大大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使少儿在记忆英语词汇时不觉枯燥,提高英语词汇的习得效果和效率。

三、结论

少儿文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少儿琵琶;艺术素养;创新运用

在艺术教育日常教学活动以及考级、舞台演出等实践中,少儿在乐曲的内心表达和舞台表演等方面有所欠缺的情况较为普遍。当前,单一的琵琶教学方式造成少儿内在艺术素养与舞台表演脱节的现象,不利于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少儿心智尚未发育成熟、认知能力存在局限性,如果不对其进行内涵启迪,少儿琵琶表演只能达到率真质朴,而不能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充分表达乐曲的情感。这是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在少儿琵琶教学中做出一些相应的探索,根据少儿身心特点,将艺术素养内容融合其中,重新设计少儿琵琶艺术素养课程,以提高少儿琵琶学习者的综合艺术素养,解决琵琶教学形成单一及与舞台实践脱节的问题。

一、少儿琵琶艺术素养课概况

(一)意义和价值

少儿琵琶艺术素养课设置的意义在于,使少儿从接触琵琶教育开始,就能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从丰富的艺术体验中拓宽眼界及认知;通过课程学习提升艺术素养及琵琶技艺;从艺术实践中培养自信心及美感意识。少儿琵琶艺术素养课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五个“得以”,即:1.由于素质教育的介入,少儿的德育、美育观被正确引导,思想得以形成。2.由于音乐感知的培养,少儿的音乐感觉和音乐知觉被训练开发,乐感得以提高。3.由于思维认知的拓展,少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被探索开发,思维得以灵活。4.由于表演元素的引导,少儿表演天赋被激发挖掘,天性得以解放;5.由于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少儿内心情感表达及心智被启迪,表现得以自信。

(二)内涵和特点

《道德经》曰:“童蒙养正,少年养志。”少儿时期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在教学中贯彻“德育为先、以美养德、艺术育人”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增添教学趣味,构建以遵循少儿身心发展规律及符合少儿认知特点的课堂教学,以达到“品德技艺兼修”的教学效果。少儿琵琶艺术素养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少儿艺术课程,它建立在少儿琵琶教学基础上,以琵琶乐曲教学为载体,授课侧重于将传统文化、德育教育、美育教育融入其中,并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形式丰富拓展少儿琵琶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少儿综合艺术素养,提升琵琶演奏表现力。课程的综合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课堂的生动性、课程的实用性、课程的引导性是该课程的特点。该课程在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结合,营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对少儿的综合素质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少儿琵琶教学达到由内而外、融合统一的教学效果。

(三)设置条件

少儿琵琶艺术素养课的设置对教师、学生及教学环境都有相关的专业要求,具备成熟的教学条件才可以进行少儿艺术素养课教学。首先,少儿琵琶教师既是素质教育的传播者,又是民族乐器的传承者,不能仅仅将自己定位为琵琶演奏技巧的传授者,这将无法达到少儿琵琶艺术素养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专业能力建设和业务技能提升,不仅要具备扎实系统的艺术理论素养及精湛的琵琶技艺,还要具有很强的综合艺术能力、雅正的审美观及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在教学方式上,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业内相关艺术门类的教师进行指导;或者参加各类活动,让少儿感受到民族乐器琵琶的艺术韵味;发挥少儿琵琶教师的教学魅力,充分挖掘少儿琵琶课程的潜在价值,不断完善少儿琵琶教学方法,提升少儿琵琶教学的综合性和引导性,凸显少儿琵琶艺术素养课在少儿琵琶教学阶段的重要性。其次,为了进一步提高少儿琵琶教学质量,展示少儿琵琶教学成果,展现少儿琵琶艺术风采,可采取学校推荐、选拔考核的方式,从全市及各县区学校少年儿童中,广泛吸纳优秀少儿琵琶学习者,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为少儿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最后,完善的教学设施会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学环境,不仅要具有宽敞明亮的排练教室,还要具有基础配套的教学设施。例如,设置落地大镜子、多媒体、音响等设备设施,通过丰富教学硬件设施设备,为少儿提供一个自我纠偏、自我认知、自我感受的教学环境。

二、艺术素养课在少儿琵琶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太湖美》是一首富有江南特色的民族小调,适合集体弹奏。笔者以民歌改编版的《太湖美》为例,谈谈在少儿琵琶教学中艺术素养课的实践运用。第一环节:“奏”。根据少儿弹奏水平,选定适合演奏的曲目及演奏形式。首先,使用音响播放《太湖美》,让少儿获得最初的音乐感知;其次,熟悉音乐旋律后,师生共同视唱乐谱,如乐谱音符中有推拉音的地方,需要先借助视唱找准音高再弹奏;再次,教师示范弹奏乐谱中的特殊技法,分句弹奏练习后,统一校对指法;最后,乐曲熟练弹奏后跟随音乐伴奏弹奏。第二环节:“思”。根据限定的乐曲设计教学提纲和教学内容。首先,解读《太湖美》中自然风光景色的音乐描述,通过音乐的色彩和情绪对乐曲有所认识,使少儿能够整体把握乐曲的地方风格。其次,通过此曲对少儿进行素质教育,提出问题引导少儿思考,如:太湖的民间特色文化有哪些?太湖的经典诗句有哪些?通过一些环环相扣的提问,让少儿主动参与其中,使其审美意识得到启发。在课程中,教师要始终将德育教育融入审美教育,明确音乐教育与思想教育协同进行这一导向,既要教授琵琶演奏技术,更要注重素养的培养,以艺术为纽带,以教学为载体,寓德于美。对少儿进行美的熏陶不仅可以升华他们的品德,还可以提高人文素养,让少儿在感受美、创造美的同时炼之以志,导之以行,实现德育的内化。再次,教学中灵活创建情境,挖掘知识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融入适当的生活素材,或者使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以此激发少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最后,倾听少儿讲述想象创设的情境,把想象置于情境之中,情境置于想象之中。通过琵琶弹奏与想象的完美结合,引起少儿心灵的共鸣。第三环节:“演”。根据《太湖美》的音乐风格及音乐律动设计相适应的表演训练。首先,以乐句或乐段为单元,跟随音乐节奏进行气息、身韵的单元训练,要求少儿身体自然跟随音乐律动由内而外地摆动,根据不同的节奏类型表现出音乐的抑扬顿挫,以增强欣赏者以及弹奏者的感官愉悦性。其次,此曲的音乐情绪为柔美的、抒情的,音乐的情绪决定了表演时的表情状态。对少儿的面部表情做专项单元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少儿的模仿能力、观察能力、肢体协调能力,并对自身的动作方位、运动轨迹等进行精准的控制。

示范后,严格照镜子模仿练习,这样才可以让少儿在积累的过程中不断探究美、发现美、表达美。再次,眼睛即心灵的窗户,眼睛能呈现出少儿的心理状态。教学中常常出现少儿目光不够专注、精神不集中的情况,所以教师要注重少儿的内心感受,充分挖掘少儿的内在神韵。教师可对少儿做眼神专项训练,可以借鉴戏曲、舞蹈的“眼随手动、手随心动、心随形动、形随气动”眼神训练方法加以练习。最后,呈现的舞台仪态要端庄、大方、优雅。对少儿的舞台仪态要重视,如持琴姿势、走姿、坐姿、舞台上下场仪态等。第四环节:“排”。以上三个环节是排练环节的前期准备。弹奏是前提,思想是核心,表演是润色,排练是升华。首先,弹奏与音乐表现的对位结合,包括与音乐律动、面部表情、眉眼的融合。其次,突破以往的表演形式,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进行创新。选定表演形式后,可聘请专业教师做舞台指导,训练形式、动作的编排、走位。之后,弹奏与音乐表现及表演形式的结合,熟悉练习,细抠处理。最后,道具及服饰精心的修饰装扮,会给《太湖美》琵琶弹奏表演增添色彩,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外,为了减少少儿在习琴过程中的枯燥乏味,使少儿开心、快乐地收获、成长,并能有丰富的艺术体验,在不违背琵琶弹奏原则及艺术规律的基础上,笔者尝试借鉴其他艺术表演形式创新少儿琵琶表演。课程以艺术实践的标准要求教学,注重少儿琵琶课堂训练与艺术实践活动的衔接关系,在教学中尝试把琵琶弹奏与舞蹈、儿童剧、苏州弹词等形式相融合的创新编排。这些新型少儿琵琶表演形式虽然目前在全国少儿琵琶教学及表演中没有普遍运用,但由于创新的多样性易于少儿心理接受,所以新形式的少儿琵琶表演深得他们的喜爱,并得到了业内人士及家长的认可。

少儿文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影视文学 青少年 审美 影响 策略

本论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期影视文学对青少年审美倾向的影响》课题研究成果。

影视文学是一种最大化贴近大众的艺术,其发展标志着现代文明的进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都在不断提高,影视文学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是一次艺术的革命。上个世纪初,随着第一部无声电影的诞生,电影艺术开始迅速发展,直至蔓延全世界。

影视文学源于现实生活,既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又可以影响生活。当代青少年的行为、审美等方面往往会受到影视文学的影响,由于其思想单纯、生活阅历欠缺,因此影视文学所反映出的内容容易动摇青少年的思想,他们还会模仿影视文学中的行为。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影视片都充满着暴力色彩,一旦青少年模仿,很容易产生不良后果。而一些低俗片也在荼毒着青少年单纯的心灵。那么不同题材的影视文学会对青少年的审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一、以历史为主题的影视文学

以历史为主题的影视文学主要是以反映历史重要事件为主题的影视片。此类影视片对增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思想、加深对历史的解具有一定的意义。一部成功的历史片既要遵循历史,又要达到深刻的教育意义,以其丰富的内涵感染青少年,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做到辩证、客观地面对历史和现实,达到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统一。

我国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塑造的许多英雄人物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青少年。许多角色具备鲜明的个性与优秀的品质,这些东西正是青少年需要吸取和发扬的。除此之外,影片的内容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历史事件,与单纯学习历史相比,多了趣味性,青少年乐意去接受,从而主动认知和探索。这些影片都是积极向上、适合青少年观看的。

二、以战争为主题的影视文学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的影视文学对青少年亦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此类影片可以使青少年认识社会的残酷,不再天真地认为什么都是美好的,并认识到自然界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只是一种普遍现象。此类影片教会了青少年认清现实,可以激励和促进他们用知识武装头脑,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未来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反之,对于青少年不利的影响亦是显而易见的,青少年过早了解到人性的残忍和卑劣,不易塑造美好心灵,甚至误入歧途。

三、反映现实生活为主的影视文学

反映现实生活为主的影视文学是目前最常见、数量最多的。此类影视作品的取材源于生活,最能引起大众产生共鸣,是最亲近大众的影视文学。由于反映现实生活,一部优秀的作品可以通过多角度影响着青少年,青少年可以因此而更加热爱生活。影视文学对之所以令全世界的人追捧至今,就是源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得到了满足,这样的感觉是不可替代的。一部优秀的影片,可以拥有着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完整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观众可以如临其境,并得到深刻启示。

有积极必然有消极。此类影片如果不注重自身的题材和艺术本质,不仅会削弱艺术功能,还会对青少年身心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影视文学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忽略了审美教育,为了迎合市场出台了许多庸俗作品。这些作品很容易使青少年对生活产生偏激的想法,甚至脱离实际,不务正业。许多少儿不宜的暴露镜头频频出现在一些影片中,非常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四、少儿影视文学

少儿影视文学与其他类型的影视文学相比,地位大不如从前。许多影视作品题材更适合成年人观看,而少儿影视经典作品少之又少,许多粗制滥造的少儿影视作品充斥着市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十分不利。风靡中国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动画片受到了许多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喜爱,可是又因其中的暴力镜头被央视点名批评“暴力失度”。尽管这些动画片定位人群是低幼儿童,但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中并没有考虑周全。适合成年人看的并不一定适合青少年看,我国在动画片方面还未曾制定严格的分级制度,青少年极易受到某些暴力镜头的影响,危害自身安全。

现代社会中的城市人压力很大,许多家长不能及时陪伴孩子,优秀的少儿影视作品就成了孩子们最好的玩伴,孩子们可以从中获得现实中不曾有的东西,以及梦想。一部优秀的少儿影视作品可以寓教于乐,老少皆宜,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使儿童可以在快乐中成长,还可以吸引家长与孩子一起观看,在观看中进一步提升亲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实现亲子教育。

五、科学幻想影视文学

科学幻想影视作品可以开启青少年梦幻的天堂,扩展、发散思维,使其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主动探索。但是此类影视作品不多,适合青少年观看的更是凤毛麟角。为了迎合市场,影视作品的取材多是暴力、武打、妖魔鬼怪等方面,这些内容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同时,青少年亦是这些影片的忠实观众。此类影视作品带给青少年的不是美的享受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反而会使他们不切合实际、思想偏激,从而造成不健康的心理。

综上所述,正确选择适合孩子看的影视文学,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什么样的影视作品适合青少年看呢?当前影视文学越发趋于成人化,适合青少年看的题材比较少,因此要增加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影视作品,既可以反映出青少年的特点,还要有教育意义,使他们在观看的过程中既收获快乐又能成长。寓教于乐,陶冶情操,将智育与美育统一。

参考文献:

[1]汪涛.从媒介语言中的性别定型现象看媒介研究的重要性[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少儿文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 外宣;少儿科普图书;“走出去”战略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1-0021-02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为了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推广到全世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原新闻出版总署启动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时至今日,该计划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越来越多的出版单位、出版产品“走出去”,并且,实施“走出去”战略已经成为一些出版集团发展的共识。

在国内图书出版市场,少儿图书板块市场规模和份额不断扩大。但是少儿图书在国外市场遇冷,与国外少儿图书成功“走进来”相比,“走出去”的步伐有待于进一步加快。本文以少儿科普图书为例,探讨一下外宣少儿科普图书在国外市场遇冷原因以及相应策略。

1 外宣少儿科普图书在国外图书市场遇冷的原因

外宣少儿科普图书在国外图书市场遇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1阅读传统、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差异

众所周知,把握好国外读者的文化特征是实施外宣少儿科普图书“走出去”战略的关键,而受众的阅读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背景、阅读传统和社会环境。

1)文化背景的差异。文化差异是导致外宣少儿科普图书在国外图书市场遇冷的重要因素。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模式、审美方式、价值观念的差异。如:有的少儿科普书里涉及老师与学生对立关系的情节,这与一些国家的价值观相冲突,很难为其所接受;

2)阅读传统的差异。由于历史传统、人文背景不同,因此每个国家的少儿科普书读者习惯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不同类型的文本资料。而中国少儿科普书往往是过多地运用专业术语,有的表达得过分详细、过分全面,冗长的文字淹没了实质性的信息,有的甚至可以称作是科学论文的通俗版;而且多运用问答模式,忽略了小读者思考问题、探索发现的乐趣,将侧重点放置于灌输知识方面。这使得能在中国热销的少儿科普图书在对象国有可能遇冷。

1.2发展底蕴不足

要实施少儿科普图书“走出去”战略,首先要使少儿科普图书拥有“走出去”的底蕴。这就要求把复杂、深奥的知识与读者的接受能力与领悟水平结合起来,作品要兼具艺术系与科学性,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原有文本简简单单地翻译出来。

1.3目标受众市场不明确

目前国内很多外宣少儿科普图书的制作是基于上级指定的任务,只要达到上级的要求,拿到国家补贴,对于出版社来讲就算完成任务,并没有注意实际达到的宣传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制作的外宣少儿科普图书很少考虑受众群的需求,大部分图书的内容也并非外国读者关心的题材。

1.4对国际市场和行销渠道认识不足

大多数少儿科普图书“走出去”的过程很被动,坐等外界出版商发现。由于主动权不在自己手中,因此错失了许多优秀作品走向国外市场的良机。如何调整宣传公关策略,最大限度地吸引外国读者的眼球,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2 促进我国少儿科普图书“走出去”的主要路径

实施少儿科普图书 “走出去”战略,首先要从营销方式、合作模式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其次要把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文化输送到国外,以便使国外民众熟悉并接受。从这两方面看,国内的少儿科普图书实现“走出去”战略,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2.1要了解目标市场

我们过去是有什么产品卖什么产品,而不是根据目标客户的需求,这是个大问题。我们要了解目标客户有什么特点,才能跟他们分享我们能够提供的内容。

1)选题要有针对性。若要让书的内容能激起外国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购买欲望,让国外更多的读者喜欢并乐意购买我们的少儿科普图书,就必须选题对路,用对象国读者喜欢的方式走近读者。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转变思路,区分不同的受众市场,策划有针对性的选题,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

2)选题要有先进性、创新性。客观讲,目前我国少儿科普图书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与国外同类图书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比如文字所占比重太大,缺少精美图片,尤其是震撼性的文图设置和出人意料的设计几乎没有,在版面设计方面也较为固定且带有死板倾向。要改变图片小、文字多的版式,最重要的是在保证自己文化品质的前提下,顾及对方的欣赏阅读习惯。此外,国外有很多人也很关注中国儿童的精神面貌与生活状况,这就要求实施少儿科普书“走出去”战略时,在选题方面除了重点考虑中国传统文化题材外,更要加入时代元素。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实践少儿科普图书“走出去”战略的出版人,首先要把住的是中国文化的根,也就是在实践中要注意突出中国特色之所在。

2.2要进行本土化操作

外宣少儿科普书本土化操作,是指为迅速适应目标市场的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淡化母国色彩,在产品定位、市场开发等方面都实施当地化策略,从而使其在短时间内获得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青睐。

1)作者的本土化选择。作者的水平高低是外宣少儿科普图书制作过程中很重要的方面。不同的作者对选题的理解可能不同,再加上编写能力有所差异、学术水平参差不齐,不同的作者完成同一个选题时很可能会出现巨大差异。所以,对作者的选择需要扩大选择范围,放眼全球。比如说创作德文图书,如果选择了德语专家,而且这个专家又是在德国土生土长的,其好处自然不用赘述。如《中国日报》就选择了美国本土比较知名的专栏作家、专职评论家来给它供稿,这使得该报的海外覆盖率大大提升;

2)译者的本土化选择。通常我们在确定一本外宣少儿科普图书的选题之后,有时还需要确定译者。如果没有好的译者,那么再好的选题也会遭到冷遇。中国少儿科普图书要打入对象国市场,翻译环节很关键,一定要适合对象国读者的阅读习惯。那些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既了解中国文化又精通本国语言的国外汉学家,是最理想的译者。

此外,中国少儿科普书一旦进入海外,为了适应市场化需求,还要顾及经营上的问题。这就要求实践少儿科普图书 “走出去”战略的中国出版人突破行政范围和合作层次,着眼于市场需求,把握市场机遇,迅速形成规模,结成开拓海外市场的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少儿科普图书“走出去”名至实归。

参考文献

[1]龚莉.“走出去”的内涵要丰富.中国图书商报,2009,10.

[2]张凌凌.国际化视野在选题策划中的体现.编辑之友,2010,4.

少儿文学论文范文6

我们认为,诵读的功效和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诵读是语文学习一种有效的方法

所谓诵读,就是通过反复朗读,将课文准确地记入大脑。这既是一个接受过程,也是一个转化过程,对于阅读和写作都具有重要意义。“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采用的主要方法,就是诵读。在当代语文教育研究领域,许多专家学者都对诵读持肯定态度。多年来各地语文教改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大练熟读背诵基本功”的做法行之有效。

二、诵读是“新课标”提出的一项语文学习要求

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积累,诵读则是积累语言材料的一个有效途径。“新课标”对此有明确规定,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名言警句”,“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语段。”这样的规定和要求,是完全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和语文学习规律的。

三、加强诵读有助于克服语文教学中“以讲代读”的弊病

凡是语文素养较好的学生,都有自己读书的习惯,都有大量的阅读积累。考察他们的实践经验,可以发现文章其实是“读”会的,而不是“教”会的。“以讲代读”的要害,在于从根本上取消了学生的“读”,剥夺了他们动口动脑的机会,造成“坐听分析”、厌倦读书的被动局面,这显然不可能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不可能让学生进入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所以,加强课文诵读,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改变阅读教学被动局面的一个有效途径。

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更有必要将诵读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少儿时期精力充沛,接受力强,多读多记一些文质兼美的课文,肯定大有好处,不仅有助于读写能力提高,而且会成为他们的终身营养。

诵读在语文学习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诵读指导呢?

首先,要激发诵读的兴趣。

愉悦的情绪是记忆成功的前提条件,对阅读材料的喜爱程度对于记忆非常重要,而课文内容的丰富多彩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优越条件。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如诗歌、寓言、童话等等,有其独特的魅力,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对语言材料的趣味性和美感特征作一些点拨,以唤起学生诵读的欲望,增强诵读的热情和信心。

其次,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积累,比死记硬背效果好。因此,要背诵的课文必须让学生充分理解,由字到词,由词到段,由段到篇,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方法、语言特点等,在此基础上予以“熟读”,自然容易“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