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教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据库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据库教学论文

数据库教学论文范文1

(一)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数据库应用》课程针对的是大二学生,这些学生在大一时已经完成了大学英语的学习,基本具备了四千左右的词汇量和一定的英语阅读方面的能力。但仍然有较大一部分学生很难或根本不会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停留在“聋子英语”、“哑巴英语”上,使得学习的信心不足,这就有可能使工科学生出现极大的恐惧情绪和厌学情绪,不管是英语水平还是专业理解能力都不是在一个水平线上,更进一步导致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二)专业英语与专业课内容相结合的适应时间较长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数据库方面的专业词汇,而且还需要学生将专业术语与专业课的学习结合起来,这将需要有一定的适应时间,而且这个时间还可能很长。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适应时间太长,使得学生并没有从双语教学中获益,这将影响双语教学的初衷,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师资方面的问题

双语教学,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有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对民办院校而言,在计算机专业中,双语方面优秀师资比较欠缺。一是,由于我院所处的地理位置离市区相对较远,这就导致很多非常优秀的教师不太愿意来我院授课;二是,由于限于资金等种种因素,我系教师被送到国外进行学习和进修的机会非常少。对于我院现有的校内老师而言,外语专业的教师对计算机的专业课程缺乏了解,而计算机专业教师又普遍不具备良好的外语口语表达能力。虽然在我院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都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位,同时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授课的功底非常扎实,而且在英语科技文章的阅读能力也相对较强,但大部分的教师都没有国外的学习或进修的经历,在口语等方面比较薄弱。若完全采用英语课件和英语授课,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大的困难。

二、《数据库应用》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一)教学目标

双语教学首先要有正确的教学目标,在《数据库应用》课程中,英语授课仅仅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的数据库专业知识并且运用其中的技术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在计算机领域中继续学习和研究的愿望。首先应把《数据库应用》课程中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然后把双语教学中的英语教学作为一种渗透。在该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使用英语授课,要求学生能够读懂、理解课程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即可。因此,教师应明确该课程的核心教学的目的,归纳如下:通过对《数据库应用》双语课程的讲授,学生应该理解和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应用技术。学生通过在该课程中学习的数据库的专业知识,将它们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有关数据库的实际问题,能够应对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应用和维护的任务。从而,学生逐步形成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二)教学模式

目前,国外的双语教学有多种模式。沉浸式(im-mersionprogram)、保持式(maintenancebilingualedu-cation)、过渡式(transitionalbilingualeducation)等。在民办高校中开展《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双语教学,首先要根据该课程的实际要求、学生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的接受能力和英语的词汇和阅读水平等具体情况,来决定在我院的《数据库应用》双语课程中的具体模式。然后再根据课程的教学进度和进展情况以及学生对课程的适应情况,可以对该课程进行及时调整,最终达到掌握数据库的专业知识和提高学生实际英语能力的双重目标。同时考虑《数据库应用》课程的特点和《数据库应用》双语教学仍处在初期,因此,《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采用中文讲授+英文课件,即在授课过程中,使用英文教材,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以中文为主,同时介入英语表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在《数据库应用》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运用水平的基础上,保证学生英语专业词汇和阅读能力水平的提高。

(三)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和教学方法

1.采用案例引导、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内容,为学生安排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完成所布置任务的同时掌握相关数据库的知识。在案例引导、任务驱动式模式下,教师必须要纵观整个《数据库应用》课程,充分发掘英语教材,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良好机会。在设计任务时,问题可以使用课本后面的练习题,也可根据课本内容自编相关的题目。然后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在完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去拟定相关的题目。通过自主的发现和探索、自主的质疑、和同学进行讨论等多种方式,学生不仅体验到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而且激发了学习《数据库应用》双语课程的兴趣,因此,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2.组织讨论和演讲。

在上课时,授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当“老师”,给学生创造使用英语交流和实践的机会。针对在上课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大胆质疑并且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另外,在课堂上还可以挑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演讲。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和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进行总结。这就使得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是在丰富的情境中,不断发展着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在双语教学中进行讨论,能够让学生提高该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为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上机实验和课程设计过程。

《数据库应用》课程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每周的理论课之后,都安排相应的实验课。学生可以通过上机练习达到真正理解课堂上的知识。此外,在课程快结束的时候,为每组学生分配一个实际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项目。这样可以使学生去思考和实践数据库开发设计中具体的思路和方法,最终完成课程设计的任务。课程设计的开展,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去,并且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且巩固和提高。最后,学生需上交具体实现的系统和一份英文的课程设计报告,这将培养学生撰写英文文档和论文的能力。

(四)双语考核形式

《数据库应用》双语课程的期末综合测评成绩采用过程考试和期末考试两种方法。过程考试即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实验、学生参与的课堂内容的情况。教师制定一个具体的评价指标,对平时成绩参照评价指标进行详细的记录。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上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过程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的比例计算。采用过程考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是评价《数据库应用》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这两项合理的结合能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和数据库专业知识的学习。

三、总结

数据库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旅游高等教育 旅游实践教学 综述

一、论题选择:重理念轻技术

实践教学研究一直是我国旅游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可以检索到1979-2008年间的旅游教育教学论文共1700余篇,其中,旅游实践教学专论或以旅游实践教学为重要研究内容的论文150余篇。综观这些旅游实践教学论文,可以发现,与选题宏大、涉及整体的理念研究相比,探讨具体旅游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与运行的技术研究明显冷清。150余篇论文中,理念研究占120余篇;技术研究不足30篇,且全部发表在非中文核心期刊上面。

通过检索我国全部37种“教育学”CSSCI期刊2006-2008年间的发文目录,三年间,大部分期刊未发表任何教学技术研究论文,所有期刊均未发表旅游实践教学技术研究论文。旅游实践教学技术问题的发掘本身是一个大量耗费研究精力和研究经费的过程。成果缺乏高层级发表平台,在“以刊定文”、“以文报课题”、“以课题评职称”、“以职称论水平”的我国高校具有毁灭性的打击力。这就在我国旅游实践教学研究中形成了淘汰技术研究、激励理念研究的循环。

二、研究视野:重现状轻预测

旅游实践教学研究应当走在现状的前面,走在事物发生的前面,也就是说研究旅游实践问题要有前瞻性和指导性,而不是什么论题热就研究什么,也不是什么问题严重了才研究什么。大家都不希望看到“一窝蜂”和“一阵风”式的研究。大家都期待更全面、更深入、更持久、更富有个性和原始创新性的研究,都期待更多可以帮助我们认识问题、指导我们解决问题的预测性研究。

三、研究范式:重传统轻引进

首先,是重定性研究轻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是旅游实践教学研究的传统范式,它根植于人文主义,采用解释学的方法体系。定量研究是从自然科学借鉴来的,属于实证主义,采用统计学的方法体系。国内外旅游实践教学研究者对这两种研究范式都进行过反思,反思的内容包括:研究的效度与信度,研究的主体性与客观性,以及研究的整体性与个体性等。从旅游实践教学英文的时间序列来看,西方高校的研究者正逐渐从完全采用定量研究范式,向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范式融合的方向发展。而我国的旅游实践教学论文则过分倾向于定性研究,150余篇相关论文中采用或部分采用定量研究范式的不到20篇,且在时间序列上没有趋向性。

其次,是重传统课程理论轻现代课程理论。当我们检视英文旅游实践教学论文时,可以发现大量新颖现代课程理论的应用,极大推进了研究的深入。如通过雷诺兹的“符号习得”理论,将旅游实践教学提升到专业课程的轴心地位;通过高夫的“后殖民课程观”,反对旅游实践教学的同质化,强调其内容设计的本地化和教学过程的时空环境设计;通过弗莉娜的“课程动态学”,重构旅游实践教学中,专业学习与人文养成之间的辨证关系等等。新颖现代课程理论的应用,使这些英文论文充满了创新性与启示性,也使它们得以发表在著名专业期刊上。反观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论文,其主流课程理论局限于现有大学本科教育教学专业教材,这就使得它们的学术拓展只能是局部的,其平台也难以提升。表现在课程理论的参考文献上,英文旅游实践教学论文大多引用最新的期刊论文,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论文则基本引用大学教材。

从旅游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和旅游实践教学研究的持续发展来看,强调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范式融合,重视最新课程理论的引进以及学术积累与学术规范,已成为提升我国旅游实践教学研究的当务之急。

四、价值导向:重学院轻社会

我国现行高教体制中的学科竞争机制对高校、学科和教研人员的导向作用,已成为我国旅游实践教学研究的重要背景。“扩招”带来的师生数量、“跑点”引起的评价主体大逆转、课题申报制度对职称晋升机会的大收编、教学质量评估对专业培养方案的大一统,以及官方背景的“旅游规划”对市场背景的“旅游管理”的大挤压等等,构成了我们批评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论文时的现实语境。在这种语境中,旅游实践教学研究陷入了“学院式研究”的体制化困境。

值的我们高度关注的是,在英文旅游实践教学论文越来越强烈地反思“发表或者完蛋”的体制对旅游实践教学研究的戕害,越来越重视从“社会而不仅仅是学院”的维度构建研究文本的同时,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论文却在向学院体制飞奔。省级甚至国家级“课题”、“项目”、“工程”越来越多,相关论文却常常缺少思想深度与学术力度,它们存在的价值只为提供教授晋升机会和维持旅游实践教学研究的虚假繁荣。我国的旅游实践教学研究在研究范式尚未严谨的情况下,已经出现了西方高校过度注重研究范式所引致的负面效应。从旅游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和旅游实践教学研究的持续发展来看,复归旅游实践教学研究的意义追问,在不断反思的基础上,重砺旅游实践教学研究的价值锋芒,再造旅游实践教学研究高屋建瓴的批评情怀,是我国旅游实践教学研究走向成熟的基本路径。

数据库教学论文范文3

1 总体设计方案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本设计采用CAN总线作为数据采集与系统控制的通信方式,以ATMEL公司生产的AT91SAM9263 ARM芯片为主控单元,结合A/D转换技术、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实现某型火箭炮随动系统的故障检测。总体设计框图如图1所示。

数据采集单元由信号调理模块和A/D转换模块组成,其中信号调理模块用于模拟信号的放大、滤波和提高电路负载能力,A/D转换器完成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转换,ARM主控单元实现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数据采集单元与ARM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模块之间以CAN 总线的方式进行通信,工作人员通过操作触摸屏显示界面完成故障检测。

2 系统硬件设计

2.1 数据采集单元

数据采集单元由信号调理电路和A/D转换模块组成,用于采集某型号火箭炮随动系统液压泵、高平机等被测部件的液压或气压的状态信号,其结构图如图2所示。

信号调理电路如图3所示,采用OP27运算放大器进行设计,它的作用是把传感器输入的信号进行放大,同时利用其输入阻抗高、输出阻抗小的特点以满足A/D转换芯片对驱动源阻抗的要求。

A/D转换电路将经过信号调理模块调理后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文中选用TLC2543CN和STC89C52分别作为A/D采样芯片和微控制器[3],其设计如图4所示。TLC2543CN是TI公司生产的12位串行模/数转换器,使用电容开关逐次逼近技术,12位分辨率,10 μs的转换时间,11路模拟输入,输出数据长度可通过编程调整[4]。A/D转换模块与51单片机之间以I2C总线的方式进行通信,只需要一条串行数据线SDA(DATA_OUT)和一条串行时钟线SCL(CLOCK),具有接口线少,控制方式简单,器件封装形式小,通信速率较高等优点。 经信号调理后的11路模拟量数据分别通过端口NO0?NO10进入TLC2543CN进行A/D转换,TLC2543CN通过[CS],DATA_INPUT,DATA_OUT,MEOC,I/O CLOCK这5个引脚与STC89C52单片机进行通信。为了减小外界环境及器件本身引入的噪声和扰动,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在这5个信号与单片机之间进行光电耦合隔离处理。由于光信号的传送不需要共地,所以可将光耦器件两侧的地加以隔离,达到提高系统信噪比的作用,光耦隔离器件选用Avago Technologies 生产的6N137,电路如图5所示。需要注意的是,电路板中6N137两端的电源不能共用,否则起不到隔离的作用。

2.2 CAN总线通信模块

数据采集单元和ARM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模块之间以CAN总线的方式进行数据通信和控制。CAN总线具有可靠性高、实时性强、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传输距离远等特点,尤其适用于随动系统传感器多、各检测点信息交换频繁和干扰源复杂的情况。CAN总线通信模块的实现有2种解决方案[5]:一类是采用带有片上CAN的微处理器,如Philips的80C591/592/598、Atmel的AT90CAN128/64/32等;另一类是采用独立的CAN控制器,如Philips的SJA1000。考虑到应用的灵活性,本文采用独立的CAN控制器SJA1000。CAN总线通信模块结构框图如图6所示,选用STC89C52单片机作为CAN总线通信模块的微控制器,CAN总线控制器和收发器分别选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SJA1000和PCA82C250[6]。CAN总线规范采用三层结构模型,STC89C52单片机用以实现应用层的功能,SJA1000和PCA82C250则分别对应于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为了增强CAN总线通信模块的抗干扰能力,在CAN控制器与CAN收发器之间进行光电耦合隔离处理,与数据采集单元一样,本文也选用6N137进行处理。

CAN总线通信模块接口电路主要由4部分组成:微控制器STC89C52、独立CAN控制器SJA1000、光电隔离器件6N137和CAN总线收发器PCA82C250。微控制器STC89C52用于数据处理、实现对SJA1000的初始化、通过对SJA1000的控制实现数据接收和发送等通信任务;独立CAN控制器SJA1000和收发器PCA82C250经过简单总线连接可实现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全部功能。STC89C52通过DATA_INPUT向TLC2543CN发送一定格式的指令,在DATA_OUT引脚可获取到A/D转换的数据;由于SJA1000的数据线与地址线是共用的,所以将STC89C52的P0口与AD0?AD7直接连接的同时,还要将地址锁存信号线ALE进行连接,以便区分在同一时刻AD线上传递的是地址还是数据;SJA1000的中断管脚INT连接单片机的外部中断INT0;MODE管脚与高电平VCC连接以选择Intel模式;为了保证上电复位的可靠,复位电路采用IMP708芯片进行智能控制,IMP708芯片集看门狗定时器、掉电检测电路、电源监控电路等于一体,保证SJA1000芯片的可靠运行;RX0和TX0是数据的收发管脚,经光电耦合器件6N137后连接到CAN收发器上,用以电气隔离;PCA82C250有3种工作模式:高速、斜率控制和待机,本文选择斜率控制模式,通过在Rs引脚与地之间接一个100 kΩ的电阻来实现;为了消除在通信电缆中的信号反射,提高网络节点的拓扑能力,需要在CAN总线两端接入两个120 Ω的终端电阻[5]。

2.3 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模块

数据处理与系统控制模块采用ATMEL公司生产的AT91SAM9263 ARM芯片作为主控单元,以触摸屏作为人机交互方式完成系统控制和故障诊断。AT91SAM9263主频 200 MHz;内置CAN总线控制器,全面支持CAN2.0A和CAN2.0B协议;内置TFT/STN LCD控制器,支持3.5~17英寸TFT?LCD 液晶屏,最高分辨率可达2 048×2 048。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展性,本文将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模块单独成板。技术保障人员可以通过操作触摸屏上显示的人机交互界面完成对随动系统的故障检测。

3 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设计主要分为A/D转换模块、数据 处理模块、CAN总线通信模块和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模块4部分。主流程图如图7所示,首先对STC89C52单片机进行初始化,包括CAN总线工作方式的选择、验收滤波方式的设置、验收屏蔽寄存器和验收代码寄存器的设置、波特率参数设置、中断允许寄存器的设置以及A/D转换模块的初始化等;当单片机接收到故障检测命令时,进行A/D采样,然后由单片机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通过量值转换得到实际的工况数据;最后由CAN总线通信模块将数据传输到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模块进行故障检测,诊断结果由触摸屏显示以指导维修人员进行现场维修。

3.1 A/D转换模块软件设计

A/D转换模块程序设计流程图如图8所示。

3.2 数据处理模块软件设计

数据采集过程中难免受到噪声的影响,为了保证采到数据的准确性,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算法处理。本文在故障检测时,对同一采样点进行5次采样,然后用快速排序算法对这5个数据进行排序,取中值作为故障检测的有效数据,以减小误差带来的影响。采集到的数据与实际值之间成严格的线性关系,将采集到的数据值乘以系数K即可获得实际的工况数据,其流程图如图9所示。

3.3 CAN总线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CAN总线通信模块的程序设计主要分为初始化、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3个部分:

(1) 初始化。CAN总线初始化主要是对通信参数进行设置,通过对时钟分频寄存器、验收码寄存器、验收屏蔽寄存器、总线定时寄存器和输出控制寄存器的配置实现对CAN总线工作模式、接收报文的验收码、验收屏蔽码、波特率和输出模式的配置和定义[7]。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寄存器的配置需要在复位模式下进行,因此在初始化前应确保系统已进入复位状态。 (2) 数据发送。本文采用查询方式,进行CAN总线的数据发送,首先应将CAN总线的发送中断禁能。发送数据前,主控制器轮询SJA1000状态寄存器的发送缓冲器状态位TBS以检查发送缓冲器是否被锁定,若发送缓冲器被锁定,则CPU等待,直到发送缓冲器被释放,然后将从现场采集到的数据发送到发送缓冲区并置位命令寄存器的发送请求位TR,此时SJA1000将向总线发送数据。数据发送流程图如图10所示。

(3) 数据接收。同数据发送一样,本文采用查询方式进行数据的接收,也应将CAN总线的发送中断禁能。主控制器轮询SJA1000状态寄存器接收缓冲状态标志RBS以检查接收缓冲器是否已满,若未满则主控制器继续当前的任务直到检查到接收缓冲器已满,读出缓冲区中的报文,然后通过置位命令寄存器的RRB位释放接收缓冲器内存空间。数据接收流程图如图11所示。

3.4 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模块软件设计

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模块是在Linux平台下利用Qt SDK开发完成的,数据库采用嵌入式系统中广泛采用关系型数据库SQLite[8]。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包括显示界面、系统控制、检测数据库和故障诊断等4部分。系统界面基于QT/GUI开发,用于故障检测结果显示、调取数据库辅助人工诊断等人机交互;系统控制模块用于系统启动与关闭、初始化及多线程处理;检测数据库用于对专家系统中经验知识、故障诊断规则集进行组织、检索和维护,及用于存储系统采集的工况参数;故障诊断模块是该检测装置核心,本文利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对随动系统进行故障诊断,给出诊断结果。考虑到故障诊断的实时性要求,程序采用多线程编程来实现。

图10 CAN总线数据发送程序设计流程图

图11 CAN总线数据接收程序设计流程图

4 结 语

为了测试随动系统故障检测装置在各种情况下的故障检测能力, 本文通过人为制造故障的方式对该系统进行了大量实验。在反复的实验中,该系统均能正确定位故障,充分验证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本文研制的以AT91SAM9263 ARM芯片为核心基于CAN总线随动系统故障检测装置,可实现对随动系统液压、气压、电压等工况参数的测量,经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推理,实现以自动故障诊断为主、人工诊断为辅的故障检测。文中采用的CAN总线通信方式使整个系统简洁紧凑、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实时性,这种CAN总线通信方案不但可用于随动系统故障检测装置的研发,还可推广至其他模拟量信号的机电设备故障检测,尤其是多机组的分布式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中,具有非常实用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 Industrial Electronics, 2000, 47(4) : 951? 963.

[2] 张立云,宋爱国,钱夔,等.基于CAN总线的侦察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J].测控技术,2013,32(1):65?68.

[3] 姚远,王赛,凌毓涛.TLC2543在89C51单片机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应用,2003,29(9):37?38.

. Texas: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1997.

数据库教学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一体化,数控,探索

 

随着越来越多高精尖技术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中使用,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高科技装备,已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虽然我国的数控机床的使用率还不如欧美发达国家,但是随着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凸现,数控机床的使用率将持续增长,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主力军。随着数控机床普及率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需要大量懂得数控编程与机床操作的高级技术工人。中等职业学校便面临着为国家培养高级数控技术工人的新的挑战。

传统的中职数控教学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数控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被相对分开,各成一体。导致学生跟着理论老师学完一个学期的理论之后,利用期末集中到数控车间跟着实践老师再学习实践。因为数控技术对于中职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理论的时候,积极性普遍不高。通常一本书的理论学完了,真正掌握的学生很少。而期末到车间实践的时候,很多学会的东西也已经忘了很多。这样一来,导致学生觉得数控技术难学,普遍抱有恐惧心理,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找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不好的症结后,我校从2005年开学以数控专业为试点教育教学论文,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即把数控专业学生第二年所学的专业课分成数控车削技术、数控铣削技术、钳工技术、电器与PLC、CAD/CAM等若干素质技能模块。将这些素质模块全部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并进,每一个模块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由一个老师全部完成。学生在学习每一模块时,先由老师讲解当天所学理论,学生掌握后就直接到车间实验室进行实践练习。经过近几年的试点,我校数控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相比以前有很大提高,学习效果也显著改善。

但是随着这几年一体化教学的展开,其中的不足也在教学中显现出来。数控专业学生所学的素质技能模块彼此相对独立,学生由于个人兴趣不同等原因,往往只对其中的几个模块感兴趣,而对剩余的模块提不起学习兴趣,造成学习过程中的偏科。这样一来,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便失去了意义。为此,我校机械系的教师以近五年一体化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对数控一体化教学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与尝试。

我们从学生在技能模块学习中偏科的问题着手,分析学生偏科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是学生个人的兴趣不同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所致。因此,在假期中,我系老师积极探索,把学生第二学年所学习的若干模块进行了整体规划。以数控车削技术和数控铣削技术两个模块为主线,把钳工技术、电器与PLC、CAD/CAM等模块的内容穿插在数控车削技术与数控铣削技术的学习中。

具体实施的步骤分为:首先,数控专业的学生升入二年级学习后,我系老师在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对学生进行素质技能模块学习前的动员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动员大会上,老师会向学生介绍整个技能模块学习的总目标。总目标的实施依靠具体项目进行落实。具体的项目是由我系老师在假期中经过细致筛选,以数控中级工国家职业标准为考核依据,设计出的由轴类零件和平面轮廓零件组成的配合工件。通过把配合工件的内容分解,其中的知识点主要由学生将要学习的技能模块组成。接下来,学生在进行每个模块学习的第一节课里,专业老师都会向学生详细介绍学生所学模块在整个总体项目中所占的地位,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如何完成所分配的目标。

在CAD/CAM模块的学习中,老师会把学生要完成的总的配合工件的三维实体造型展示给学生,让他们首先从直观感受到学习完所有模块后所要完成的配合工件的造型。然后,老师会把配合工件的实体造型进行逐步分解,最终分解成学生所要学习CAD/CAM模块中的最基本的知识点,使学生明白,通过从最基本的知识点开始学习,逐步深化,最终才能完成整体的配合工件的实体造型。学生通过对CAD/CAM模块中零件的实体造型有了了解后教育教学论文,在钳工技术的学习中,首先从要完成的配合零件的毛坯入手。老师发给每名学生原始毛坯。学生通过学习钳工技术的划线、錾削、锯削、锉削、钻孔、锪孔、铰孔、攻螺纹、套螺纹、研磨、测量等知识后,对原始毛坯进行加工,以保证在数控车削和数控铣削加工中对毛坯的精度质量要求。得到达到精度要求的毛坯后,学生就开始在数控专业老师的带领下,从数控机床的组成、基本操作、数控程序编制、自动加工和精度控制等知识点开始由浅入深地学习。学生学习数控车削技术和数控铣削技术同时,同步开始电器与PLC的学习。电器与PLC主要包括各种电器元件、控制电路和PLC编程。而这些知识点恰恰涉及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的电器控制部分。在学生学习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操作的同时理解机床动作的原理,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学生根据第二学年开始时的总项目介绍,逐步随着一体化教学的进行完成学习任务和目标。由于总目标划分了若干小的模块化目标。当学生由于兴趣或其他原因完不成其中某一模块学习时,就会造成后面的模块学习无法进行,进而影响了整个总体目标的达成。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还引入了团队竞争,把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当完成一个基本模块学习实践后,各个小组会进行评比排名。基于以上两点,学生在学习中偏科的现象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比以往有大幅提高。学生考取两个或多个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也有大幅提高。

事实证明我校在一体化教学中引入总项目引领各个分项目的一体化教学尝试非常成功。但毕竟只是尝试,肯定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我们不断改进与完善。只有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一体化教学模式,不断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使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始终立于国际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孙文堂数控加工专业教学之我见[J] 职业教育研究,2004,2

[2]马春峰,于宏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探讨[J] 辽宁高职学报,2007,9

数据库教学论文范文5

一、国内教育资源库的应用现状

(一)国内教育资源库发展现状

1998年12月,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重点建设全国远程教育资源库和若干教育软件开发生产基地”。这是国家首次以国家层面,在报告中提出重视教育资源共享,将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工作提上议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教学资源库的成果稍有成就,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教育资源库建设还是比较落伍,仍有很多问题需被重视并解决。

从1998年国家将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提上议程至今,教育部先后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促进教学资源库工作的开展。尽管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国内的教学资源库的成果层出不穷,比较著名的教学资源库有中国远程教育网、K12教育资源库、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等。综观这些资源库,能实现初步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问题,但步伐还是比较落后,仍存在很多问题。

(二)国内教育资源库存在问题

1.共享性有限,扩展应用单薄

受硬件条件影响,传统的教学资源库服务器的大小有限。随着计算机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深度整合,教学资源大小、格式五花八门,这就对各个资源库的硬件和软件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服务器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严重影响了教学资源库中资源的共享性。

2.建设标准尚未制定,资源库建设重复投入

国内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标准尚未统一,给教育资源库的重复利用带来了一定障碍。一般情况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单独的立项活动,它的保密性与建设者能否完成项目及项目的研究成果密切相关。所以,每个研发机构在资源库的开发初期总会出现重复开发一些基层的框架,导致财力、物力的重复投入,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3.教育教学资源扎堆严重,格式多样,更新缓慢

由于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语义定义也不严格,搭建教学资源库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开发平台、数据库平台也多种多样,致使各个教学资源库资源的组织、存储方法及格式不一致;资源库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最终导致了教学资源的扎堆;再者,由于课件的开发周期长,人力物力消耗大,严重影响了教学教育资源的更新周期。

二、云计算技术促进教学资源库建设可行性

云计算标志了第三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实现了信息与平台的一体化,将云计算技术用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能解决教学资源库现存的问题。

(一)云计算的定义与特点

云计算是一种新型的分布式计算模式,通过网络把IT 资源、数据、应用作为服务提供给用户,并通过虚拟技术把大量的计算资源组成IT 资源池,用于动态创建高度虚拟化的资源提供用户使用。[2]通过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得出云计算的特点:(1)安全稳定性。云计算将教育教学资源存储在虚拟资源池中,用户自行下载并利用,使该资源库中的资源的安全稳定性得到保障。(2)通用性。云计算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它把IT资源、数据等整合起来,方便不同教育工作者依据实际的需求对其进行改造,构造出适合的应用,同时可以支撑不同应用的运行。(3)按需服务。云计算可构建一个庞大的资源池,教育工作者可根据本人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中选取服务及资料。(4)虚拟化。用户可在随时随地通过持有的设备,借助网络访问云中的数据,这个云并不是有形的实体。用户通过电脑或者手机访问云端,并不用知道云端的具置,只需按需获得数据。[3]

(二)利用云计算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云计算具有的、新的、高性能的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特点表明,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教学资源库建设,能解决目前教学资源库存在的问题,并为教学资源库建设与软硬件的共建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撑。利用云计算高性能的分布式处理技术,搭建大型分布式的公共教学资源服务网络,可用来整合全国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云计算技术通过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技术,能够对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服务进行动态管理和分配,满足不同教育工作者的需求,进而构建具有自适应扩展能力的教学资源库。同时,每个前线教育工作者可将手头上的优秀教学资源上传至云平台,由云计算对异构海量资源进行调度,保证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在统一标准规范下的有序整合和有效利用。用云计算技术搭建教学资源库,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信息的聚合度,也能减少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复投入,成本更低。因此,教学资源库建设应用云计算,可以解决当前教学资源库建设现存的问题。

三、云计算技术为教育资源共享开辟了一条出路

云计算从底层到高层,依次可以提供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等多种服务。[4]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 (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这是云计算提供的最基础的服务,是教学资源库的进行硬件共享的底层服务层;平台即服务PaaS( Platform as a Service ) ,这是云计算提供的中间层的服务,可以为教学资源库建设构建云服务框架的平台服务层。软件即服务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 可以帮助教学资源库构建云服务框架的应用服务层。它位于教学资源库架构的第三层,是整个教学资源库云服务框架的核心。应用云计算搭建的教学资源库可以整合异地教学资源库中不相同的软硬件资源,形成一个适用不同应用的、分层的云服务框架。

(一)应用基础设施即服务的功能,实现高层度共享

基础设施即服务,是融合了经过虚拟化技术后的教学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它将各地、各用户、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通过网络集成到云计算平台,利用云平台的按需分配功能,借助网络通道,构建以地方为中心、以各个教育工作者为节点、覆盖全国的教学资源库虚拟网。教学资源通过“云”模式,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各地的教学工作者按需从资源库中选取资料进行教学。各地教学资源库之间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实现资源的跨库检索、无缝链接。在实际应用中,各地的教育工作者按需从平台中得到IT 基础设施服务,不必亲自购买相关的硬件,从而降低成本。

(二)应用平台即服务的功能,减少重复投入

云计算提供的平台即服务,能实现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的资源建设重复利用。云计算不仅能提供硬件服务,还能提供开发环境、应用程序环境、数据库环境等服务,为教学资源库的资源建设提供了统一的共建平台。通过统一的平台建立教学资源,可以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减少经费成本等。在云计算的大力支持下,教学资源库将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全部聚合到“云平台”的存储服务器中。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可以按需到平台上摄取资源,改变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的状况。

(三)应用软件即服务的功能,解决资源扎堆问题

云计算技术可以屏蔽信息资源和管理系统的多样性格式,将网络上所有资源连接在一起,构建统一的应用服务层,从而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面共享。用户按需从平台的应用服务层中,获取所需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同时,用户不仅可以借助电脑通过云服务访问应用服务平台,也可以通过各种能访问云服务网络移动终端设备和数字电视等。这就为全国各级教学资源库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方便的Web 接入方式,给各地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使用云服务器的教学资源提供了便利。

总之,云计算作为新型的分布式计算机技术,给传统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构建模式。它能解决传统的教学资源库存在的困境,相信云计算服务型的教学资源库肯定很快就能见到。

参考文献:

[1] 门斌.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9(7):68-72.

[2] 张凌超.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模式初探[J].图书馆学研究,2010(11):39-41.

数据库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 信息技术环境 自主学习 创新精神 协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课堂教学也发生变革性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信息社会的内在要求,特别是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更是如此。学生观念也随着社会发展发生改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针对当代学生的情况而调整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值得任课教师研究的课题,笔者以对曲靖师范学院文理科各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比较他们在常规教学模式和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先进工具和手段进行创新教学的学习效果,发现后者教学质量明显有所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加强,更重要的是当学生面临新知识的时候能够独立思考,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和其他同学探讨交流之后得到解决,这对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培养方案适应性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1 传统教学方式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当前大多高校都把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必修课,不论什么专业,这对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和基本文化礼仪素质都非常重要,所以任课教师必须重视该门课程的教学。然而,笔者通过各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实地调研和查阅相关教学论文以及对曲靖师范学院大学语文的实际教学情况分析后,发现普遍存在相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对学科建设以及教师教学技能自身发展都是不利的,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目前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1.1 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

虽然大学语文的教材更新速度较慢,但教学内容不能一成不变,现在的学生观念变化多端,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内容。有些教师不管授课对象怎样,都采用一贯做法,按一定模式授课,这样容易造成大多学生往往是无心上课,教师也是白费力气而已。不但教学效果不好,还没有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久而久之,学生厌倦这样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其他方面也产生不良影响。

1.2 考核体系不科学

一直以来,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的考核都是笔试为主,然而,实践表明,考试题目大多是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很多学生只需考前抓紧复习,记忆和背诵都可通过,完全达不到课程考试大纲要求。有些学校不作为考试要求,考查的形式也极不科学,学生往往可以借助一些外用工具进行比对,这给考查的成绩带来了一定的“水分”。有些学生还存在作弊现象,完全没有把大学语文当作一门课程,考核体系的不科学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这与大学人才培养是背道而驰的。这表明,这样的考核方式不能检测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学习效果的,所以也就无从谈起教学质量的提升,更起不到鞭策、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①

1.3 教学方法落后

大多教师采用与其他课程相同的教学方法,一般是课程引入讲解练习回顾来组织教学,采用的都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由于各种原因,许多老师不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整堂课都是教师在主导,在讲解,把知识一点一滴地灌输给学生,完全不理会学生的感受。教师、学生各自为政,教学效果极差,学生完全没有主动学习的余地。这种形式相对死板,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课堂上的教师好似在说“单口相声”,而台下的学生,有些学生不专心听讲,有些忙于笔记,来不及对讲解知识进行思考,而且学生人数较多,课上很难发挥出互动教学的效果,师生间也缺少有效的沟通,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

2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研究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应信息社会的内在要求,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面临新的挑战,怎样组织教学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的需求是值得教师探索的。在成熟的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借助先进工具和手段,整合现有教学资源,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多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督促,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是可以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的。下面主要阐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并在曲靖师范学院各专业的学生中实践表明是行之有效的,针对不同要求的学生灵活调整,达到万变不离其宗的目的。

2.1 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要求不同,文科学生要求稍高些,理工科要求则要低些,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对不同教学对象进行变化和删减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的调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管怎样,大学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修养外,还要对学生面对就业有一定帮助,在《大学语文》教材选用上应该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延伸文化写作等训练,选用一些和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的工作、学习、生活有直接关系的实用内容。如应用文写作和公文写作等,培养学生可竞聘秘书岗位的工作;学习管理实用文书,学生可以了解掌握管理学知识,提高其管理能力;学习科技论文写作和一般论文写作,让学生具备科研成果论文表达能力;学习广告和新闻写作具备基本的广告创意和新闻宣传报道能力;学习法律实用公文书写,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参与社会法律活动的能力等。②

2.2 实施角色转换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发生改变,教师角色不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者,而是向课程设计者、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生学习的督促者、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和学习潜能的挖掘者转换。③教师主要以点拨和启发为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往教学模式学生参与不进课堂,现在不妨将教师和学生角色进行合理转换,教师指定一些学生可理解和讲授的篇目交给学生来讲,把课堂组织权和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④教师从整体上把握重点,对学生课堂教学进行总结,指出学生的成就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并给学生自由时间探讨,指导帮助学生做好每一次课堂教学准备工作。

2.3 探究型教学模式

利用教育领域比较成熟的WebQuest模式来进行探究型课堂教学,该模式的宗旨是教师布置学习内容,让学生课后自主或协作学习探索,提出创造性的解答结果。教学中,教师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即首先提出问题,提倡学生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文学鉴赏不是对作品的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这种探究性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丰富深刻,并且有利于养成学生独立,创造性的思考和解读。⑤用WebQuest模式进行探究型教学并不是放手不管,而是要求更高。学生学习动机清楚,用到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思想,还体现了协作学习的形式。但是,对于这一复杂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要及时掌握并纠正不合适的地方让学生减轻负担。探究型教学模式不是新思想,关键是设计合理的任务和保证过程的完整实施。

2.4 自主和协作型教学模式

现有条件成熟,信息技术环境下本地资源和网络资源丰富,而且建有专门的大学语文课程平台和共享的internet学习网站。教师可以灵活选取适当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可以贯穿整个课程但不能取代教学,更不能占主导地位,实施方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在线学习和书本学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课堂时间均可,教师要有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教学模式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由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在教师指导下确定学习目标,把握学习进度,完成操作练习,直至最后完成考核,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观念和习惯。⑥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给学生最大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进度,还可以共同学习和互相帮助,共同探讨,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解决问题,甚至形成师生共同学习新知识的局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3 结束语

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习效果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简单的教学改革和学习方法改进就能达到的,它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论文主要阐述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接着论述了在成熟信息技术环境下借助先进技术和手段来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探索,给出新型教学模式的可行依据,并分析了实施新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影响。当然,所有的教学模式不能生搬硬套,必须与现实条件相结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但所有这些教学模式的思想都能应用到其它课程的教学中,在进行文学常识性的课程教学时有可取之处,也为其它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注释

① 杨慧.论大学语文新教学模式的构建[J].民营科技,2012(4).

② 石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解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5(2).

③ 谢勍.网络环境下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模式实践与分析[J].计算机教育,2009(12).

④ 于师号.基于角色转换的大学语文教学新模式[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