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竞赛情况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参加竞赛情况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参加竞赛情况报告

参加竞赛情况报告范文1

关键词:物理实验;竞赛方案;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244-02

一、引言

物理实验课覆盖面广,具有丰富的实验思想、方法、手段,同时能提供综合性很强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它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活跃的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和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其它实践类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大多数院校把物理实验当成一般的必修课程,按部就班地安排实验项目,批阅实验报告,最后根据实验报告成绩或加上部分考试成绩给出课程的总评分数。动手能力好、思维活跃的学生的成绩往往并不高,这就挫败了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最终失去兴趣,敷衍了事。鉴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重要作用,一些院校已经在研究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方案,目的就是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果,通过物理实验课程的开设让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得到真正地提高。举办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只有制定合理的、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竞赛方案才能真正发挥物理实验竞赛的作用。

二、国内竞赛情况概要

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已经于2010和2012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成功举办两届。竞赛命题分为基础性物理实验和综合性、研究性物理实验两类。竞赛采用现场实验的形式进行比赛。北京市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从2008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提前公布题目。竞赛设四个题目:第一题指定一个测量内容,要求参赛队自己搭建实验平台进行测量;第二题为指定内容的、有应用价值的实验制作;第三题为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的物理思想清晰,物理知识点明确的实验制作;第四题为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的物理思想清晰、与实验相关的科研论文和教学论文。广东省大学生物理实验设计大赛已经举办了十三届,竞赛组委会提前公布指定竞赛题目,设基础和应用两个题。全国还有很多省市,例如湖北省、江苏省、浙江省、辽宁省等都在举办各省市的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很多开设物理实验课程的高校都在举办自己学校的物理实验竞赛或物理实验竞能竞赛、物理实验设计竞赛,名称虽然有所不同,但竞赛命题形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现场命题并操作实验,考察学生对不同物理实验手段理解掌握的水平和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另一种是提前指定竞赛题目或开放式命题,最终以作品的水平评定成绩。

三、我校物理实验竞赛情况介绍

(一)第一届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

在2010年12月首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成功举办之际,校领导提议我校也应该自己组织一个实验竞赛,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实验室利用率,提高学生创新和协作能力。由于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教务处召集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相关学院领导进行协商,并在2011年4月底下发了关于举办我校首届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的通知。首届竞赛分为初赛、实验操作和答辩三个环节进行,报名与参赛均以组为单位,每组两人。初赛以笔试形式考查报名选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操作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的能力。考虑到是第一次举办竞赛,并参照我校现有仪器和条件,提出了以下几个参考题目:频率的测定和烧杯打击乐的形成,太阳能电池研究,自组迈克尔逊干涉仪研究空气折射率,空间频谱及空间滤波研究,全息照相的研究。选手也可以自选参赛题目。实验操作中要求两名选手团结协作,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仪器调试、数据测量、提交报告。

来自7个二级学院的176组352名同学报名参加了首届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根据初赛成绩选拔60组选手进入实验阶段。经过两天的紧张比赛,评委根据选手的设计思想、实验操作和实验后的报告总结综合评分,选拔出30组选手成为本次竞赛的获奖选手。30组获奖选手中前14组参加了答辩,最终6组选手获得一等奖,8组选手获得二等奖,其他16组选手获得三等奖。

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刻苦努力、坚忍不拔、聪明睿智、大胆创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比赛期间也是学生功课最忙的一段时间,学生平时白天很少有时间,只能在周末、中午、晚上等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制备材料、实验练习。有的学生从下午下课一直到晚上实验楼锁门都在实验室钻研,甚至带着面包干粮到实验室。有些学生的想法非常新奇,具有大胆创新的思想,比如:有的同学利用声速测量仪上的压电陶瓷换能器,测量烧杯的共振频率;有的同学自己动手制作太阳能电池;有的同学应用所学的马律斯定律自制光强调节装置;有的同学灵活运用基础实验中学到的补偿原理,测量太阳能电池的电压特性等等。

(二)第二届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

总结第一届竞赛的经验,2012年我们又举办了第二届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1~4人组成一个参赛队,报名同时提交物理实验竞赛参赛申请报告。竞赛项目及要求:(1)利用简单材料设计制作静电起电机,并演示与静电有关的现象。(2)应用物理原理进行实验制作。要求作品具有创新性、有实用价值。(3)对物理实验中心现有仪器进行改进,使操作更加便捷、测量更加精确;对物理实验中心现有仪器进行重新组合,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完成新的实验功能;基于物理实验中心现有实验项目,提出新的实验方法。

为了鼓励和帮助参赛选手,物理实验中心专门设置了一个学生科技活动室,并在学生科技活动室准备了各种元器件,各种工具原材料和实验中心多年来积攒的各种在物理实验课上不能成套利用的实验仪器,给参赛选手提供一个发挥潜能和创造力的空间,同时也营造出节约创新的氛围,推动和促进了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来自七个理工科学院的247名同学报名参加了第二届物理实验竞赛,经过资料查阅、材料准备、作品制作、反复实验不断突破,选手们从暑假开始历经将近半年时间最终完成各自参赛作品。根据初赛展示答辩结果,评出三等奖10项,优秀奖20项。排名前六的选手进入决赛,经过进一步升级加工,六个队伍又进行一场决赛答辩。最后,白光干涉杨氏模量测量仪和感应起电机两个作品凭借新颖的设计,大胆的创新获得了一等奖。另外四队选手也表现出色获得了二等奖。竞赛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学生,有的学生严谨认真、踏实努力;有的学生见解独到、思路新异;有的学生热爱科学、精益求精;有的学生乐观向上、永不言弃。本届竞赛学生制作了范式起电机、韦氏起电机、滴水起电机、新型杨氏模量测量仪、斯特林空气热机、新型静电场描绘仪、新型输液报警器、静电演示仪器、电磁演示仪器等十种作品。其中一等奖选手的作品“白光干涉杨氏模量测量仪”获得了评委老师和学校领导的一致认可,并已在申请专利。

四、结语

参加竞赛情况报告范文2

王建利 薛喜娟 刘雪峰 郭曼飞 北京农学院

基金项目:北京农学院2014 年大学生本科科研训练项目(市级)成果。

摘要:学科竞赛是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知识,本文以2013年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例,通过北京农学院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二所学校竞赛相关环节作一比较,就提升都市型农业院校学科竞赛质量的路径设计进行思考。

关键词 :都市型农业院校 学科竞赛 竞赛质量 路径设计

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对于营造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推进校风学风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目的是引导和激励首都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首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创新创业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本文从提升都市型农业院校学科竞赛质量路径进行思考。

一、2013年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情况统计分析

从竞赛层面来看,赛事承办单位均为校团委,都结合学校实际情况,2013年围绕首都高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要求,三所学校从前期准备、项目答辩、学院及学校推荐各环节,分别推荐本校学生作品参加首都高校竞赛及全国“挑战杯”竞赛,基本情况如下。

1.学校竞赛基本情况

中国农业大学属于“985”、“211”层次高校,北京林业大学是“211”层次院校,北京农学院是北京市属院校,三所高校层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等方面各具特点,学生综合素质有所差别。2.校级竞赛时间安排

中国农业大学竞赛的时间安排是:申报立项阶段是2012年10月25日至11月19日,作品完成完善阶段是2012年11月19日至2013年2月28日,中期检查阶段是2012年12月1日至31日,学校评审阶段是2013年3月16日至31日,最终推荐作品参加“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北京林业大学竞赛的时间安排是:竞赛宣传和报名阶段是2012年11月1日-2012年11月30日),作品初审阶段是2012年12月15日前,作品复审阶段是2013年3月,决赛评审阶段是2013年4月,最终推荐作品参加“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北京农学院竞赛的时间安排是:竞赛报名2013年2月27日-3月8日,竞赛培训3月11日-18日,作品提交是3月18日-25日,作品评审是3月底-4月中旬,择优推荐作品参加第七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3.校级竞赛参与情况

中国农业大学全校参加竞赛项目约立项241项,共37件作品获得奖励,其等奖和一等奖件作品15件,评选产生二等奖作品10件,三等奖作品12件。北京林业大学参赛作品达319件,进入复赛的138份作品进行了复审,42份作品进入决赛。北京农学院共有130余件作品进入评审环节,共评出校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0项。

4.省部级、国家级获奖情况

第七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情况:中国农业大学获得1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北京林业大学获得2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北京农学院获得3个二等奖、7项三等奖。

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情况:中国农业大学获得1项一等奖、2项三等奖,北京林业大学获得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北京农学院无参赛作品。

二、提升都市型农业院校学科竞赛质量的路径设计

从多年来“挑战杯”竞赛效果和高校参与竞赛对人才培养模式来看,“挑战杯”竞赛有助于高校的教学模式改革,结合上述分析来看,北京农学院作为市属都市型农业院校,需要进一步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完善学科竞赛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引导广大师生参与省部级、国家级竞赛,在参赛过程中培养、锻炼青年学习,通过竞赛结果展示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效果。

1.充分认识学科竞赛的重要意义

“挑战杯”竞赛学科通过多年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全国高校大学生科技盛会,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以及高校的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是促进学风。学科竞赛是一种更为有趣且更为有效的学习文化知识的方法,在参与学科竞赛中,同学们不断地努力去深入研究,从而可以更好的掌握学科知识,进而推动了学风的改善,有助于形成努力拼搏,坚持不懈的良好学风。

其次是促进教学检验。学生的学科竞赛成果从侧面可以反映出老师的教学成果,学科竞赛同时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新形式。不管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每个同学都有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果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无疑是找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而在这个发现与寻找的过程中老师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再次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21世纪的教育更侧重于综合性素质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文化的学习,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要。创新,一个新时代的代名词,只有不断地创新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在学科竞赛中,如果能做到让老师感到耳目一新,那么就比别人更胜一筹。所以说,学科竞赛更有助于人才培养的完善。

2.做好竞赛宣传组织动员

鉴于都市型农业院校学生行为特点,竞赛组织方要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做好服务保障,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动员或者指派专业教师参与竞赛指导工作。

首先是做好学生的动员工作。学生的积极参与无疑是学科竞赛活动的关键,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尤为重要。要通过宣传,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学科竞赛和专业学习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关系,同时还要把学科竞赛趣味化,使学科竞赛活动有足够的吸引力来吸引广大学科爱好者的参与,如活动的策划不在局限于刻板的考试形式,可以通过一些与老师和同学互动的形式来进行学科竞赛活动。

其次是做好教师的动员工作。鉴于都市型农业院校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的竞赛基础、竞赛素养,指导教师在学科竞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的积极参与、鼓励与支持更能够让同学参与学科竞赛,进入竞赛状态,发挥其最佳水平。学院通过集中训练,专业老师再进行课外辅导等形式,加强对科技竞赛的指导。多方参与,形成合力,促进参赛质量的提高。

3.引导竞赛题目的遴选

选题,实质上是选择引导人们进行研究活动起点的科学问题。通过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的参赛作品来看,竞赛选题至关重要。作为都市型农业院校,需要竞赛组织者、参赛学生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学科特点,做好选题。

首先是选题要接地气。从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出发,结合兴趣爱好、专业知识,站在学生个人角度,使问题细化,不要选大而空的问题,进行调研分析、论证设计等多个环节,选择容易完成的项目,保证学科竞赛的顺利进行。

其次是选题要创新性。题目要有创意且新颖,体现大学生创新思考力、创新实现力和创新意识,选题价值才能得到更好体现,才能凸显学科竞赛的属性。从评比环节来看,一个不仅新颖而且有内涵有深意的题目则可以为整个作品增加不少印象分。

再次是选题和专业相结合。发挥自己具有的知识贮存和知识结构和研究才能,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结合学科竞赛要素,选择所掌握的理论工具能够解决的问题,形成新的学习。他们的专业课程学习及科研创新意识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4.竞赛过程的全程指导

建立健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锻炼相结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机制。首先是前期指导,在竞赛过程的前期,指导老师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阶段,指导老师就学生参赛的学科应给与更深程度的地指导,学生应该具备过硬的学科基础。前期的指导应该指明学生研究的方向,避免其偏离主题,同时,竞赛内容的大体框架以及学科的基础素养也应该被落实。前期的指导其实最主要的是让学生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了解竞赛学科大体的内容框架。

其次中期检查。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以学生自己的努力为主,而老师也是最为辛苦的时候,老师要时时刻刻的为学生解疑答惑,同时还要检查学生的研究方向是否正确。在此过程中,也是学生创新的一个绝好时机,如果在研究过程中做到了创新就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举办学科竞赛活动的目的,中期尤其要避免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偏离主题,一旦在这个阶段偏离主题,则很难在后期再补回来。中期,是一个深入研究,开拓视界,丰富框架,不断创性的过程也是此项活动的主要内容。

再次是决赛辅导。后期的学习其实也是一个巩固的过程,在此阶段学生可以稍加以放松,调节自己的状态使其处于最佳状态,此时心态的调节在这个过程中显得很重要,整个学科的研究也告一段落。后期的学习应该纵观全局,查缺补漏,侧重于解决一些细节方面的小问题。指导老师可以将一些重点核心内容给学生做一总结,或者辅助学生理清整个学习过程的思路。

5.竞赛成果的凝练提升

在竞赛后期,我们应该以学科竞赛为载体,通过发挥学科竞赛的品牌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断延展学科竞赛平台的宽度和深度,最终实现打造“品牌团队”,策划“品牌活动”,培养“品牌学生”,扶持“品牌项目”的目的。促进竞赛成果的凝练提升,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科技作品可以引导创业,学科竞赛所衍生出的科技作品,为以后学生的自主创业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参与学科竞赛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一些优秀的获奖作品更容易被转化为创业的模型。自然科学作品转化为成果,学科竞赛有助于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创业实践,将在大学中所学到的最新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从而将一些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优秀自然科学作品转化为现实成果。

社会调查报告转化为文案,在科技竞赛的过程中,必然会涌现出许多凝聚着新思想、新方法的优秀作品及调查报告,将这些调查报告转化为文案对于竞赛作品的凝练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 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h t t p : / /bj.tiaozhanbei.net/d1/article/15/

[2]王鸿军,郑旭,刘巍.浅谈“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J].时代教育,2014(3)

[3]蓝荣聪.以科技竞赛为主干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以福州大学八方物流学院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2)

[4]陈伟,张伟,孙国梓.高校多层次学科竞赛机制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12)

[5]李娟,刘洁.高校学科竞赛管理和运作模式的探讨[J] .教育与职业,2012(2)

参加竞赛情况报告范文3

1、进一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2、宣传公司企业文化,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浓厚学习氛围。

3、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展现XX人风采。

二、活动范围

股份公司及各子公司、事业部。

三、活动时间

2008 年5 月26 日—— 6 月30 日。

四、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XX部;

协办单位:各子公司、事业部企业文化推广组。

五、演讲主题

本次演讲的主题为《我心目中的XX—— 企业文化演讲比赛》,参赛选手以企业文化理念为核心内容,

撰写演讲稿,题目自拟、具有鲜明特点。

六、活动流程及说明

1、赛前动员( 5.26 — 5.28 )

1)发放企业文化演讲比赛方案与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各单位通过通知、班前会等形式将报名参赛情

况传达到每一名员工。

2)各单位结合XX部下发的文件,认真策划本单位的比赛,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方案至少包

含:动员方式、初选方式、预选赛过程控制(流程)、活动时间、组织人员、比赛评委等项目。

2、组织报名( 5.29 — 6.6 )

1)报名要求:

普通话流利。

2)报名办法:在各自单位自愿报名与部门推荐相结合,参赛选手代表团队参赛,其所属车间或部门需

组建助威团,并设计自己的激励口号,充分体现团队精神。

3)报名表的填写:

参赛选手以车间/部门为单位将报名表递交至本单位企业文化推广组(报名表参见附表1)。

各单位在6 月6 日下午3:00 前将填写好的报名表(电子版)发至我部邮箱。各子公司、事业部另须按

此时间将电子版“企业文化演讲比赛预赛方案”发至我部邮箱。

3、预选赛( 6.9 — 6.20 )——各子公司、事业部企业文化推广组

1)赛前准备:

①评稿:

报名参赛的选手以车间/部门为单位,将演讲稿递交本单位企业文化推广组,由其组织适当的人员对演讲

稿进行评审,2 日内通知参赛选手修改内容。演讲稿内容出现以下情况者,需进行修改:

A、语言缺乏逻辑,存在语病B、与企业文化理念不符

C、观点过于主观、偏激D、评审人员认为需要修改的

②如报名人员过多或为控制预选赛质量,推广组可在预选赛前对选手进行初选,初选标准自行控制。

③评委要求(至少6 名评委):

A、部长及部长以上人员(≥3 名)。

B、从事培训工作2 年以上或具有丰富演讲经验人员。

C、可设1-2 名员工代表(进入长城公司5 年以上)。

④助威团(适宜的人数、响亮的口号)。

⑤主持人与适合的场地。

⑥必需的设备、物品:

话筒,计时器,记分牌,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DV 机等(不强求,可结合自身条件安排)。

2)评分原则:

①本次演讲比赛统一使用百分制(评分表参见附表2)。

②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其余分数的平均分为选手最后得分。

③每位评委都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合理的原则,参照评分表进行打分。

3)比赛规则:

①参赛选手必须在赛前30 分钟到常

②抽签决定比赛顺序。

③每位选手演讲时间为6—8 分钟。

④参赛选手站立式脱稿演讲,富有激-情,合理运用肢体语言。

⑤每位选手演讲完毕后由评委依据评分表进行打分,做简单点评。

4)奖项设置:

①必设奖项:一等奖1 名、二等奖2 名、三等奖3 名。

②推荐奖项:最佳创意奖、最佳风范奖、最具勇气奖。

③当场公布比赛成绩与排名,根据《XX技能竞赛方案》的“奖励方式”奖励选手,推荐奖项的奖励方式自定。

三等奖鼓励奖授予“XX公司企业文化演讲比赛”一等奖,奖金200元职位补助150元,期限为2个月

5)其他事项:

①比赛过程中,选手及助威团必须遵守会场纪律,不起哄,不喝倒彩,用掌声鼓励每位选手。

②各单位需在演讲比赛过程中拍摄照片,具备条件的可全程录像。

③预选赛结束后,推荐优秀选手参加精益促进本部组织的复赛:

总人数≥500 人的单位,推荐2-3 名;总人数

3:00 前将被推荐选手的基本资料与演讲稿(电子版)发至XX@XX.com 。

6)总结分析比赛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组织类似活动积累经验。

4、复选赛( 6.23 — 6.26 )——精益促进本部组织

1)组织相关人员成立评委组,依据评分表(评分表参见附表2)分组对参赛选手进行评眩

2)选手抽签确定所在小组。

3)因复选赛人员较多,故不组织助威团参加。

4)届时,就复选赛的具体事宜拟定通知,下发至各单位。

5、总决赛( 6.27 — 6.30 )——精益促进本部组织

1)赛前准备:

①场地:股份大楼一楼报告厅

②必需的设备、物品:

话筒,计时器,记分牌,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DV 机,证书等。

③评委组成:

本部部长级2 名,子公司部长级3 名,特约评委1 名。

④助威团:

A、每个助威团需有自己的口号,且口号简洁有力;

B、精益促进本部根据入围决赛的选手数量确定每位选手的助威团人数。

⑤主持人1-2 名。

2)评分原则:

①本次演讲比赛统一使用百分制(评分表参见附表2)。

②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其余分数的平均值为选手最后得分。

③每位评委都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合理的原则,参照评分表进行打分。

3)比赛规则:

①参赛选手必须在赛前30 分钟到常

②抽签决定比赛顺序。

③每位选手演讲时间为6—8 分钟。

④参赛选手站立式脱稿演讲,富有激-情,合理运用肢体语言。

⑤每位选手演讲完毕后由评委依据评分表进行打分。

4)奖项设置

一等奖1 名、二等奖2 名、三等奖3 名、鼓励奖若干。

说明:当场公布比赛成绩与排名,并颁发证书。各单位根据《XX公司技能竞赛方案》的“奖励方

式”对本单位选手进行奖励。

5)其他事项:

比赛过程中,选手及助威团必须遵守会场纪律,不起哄,不喝倒彩,用掌声鼓励每位选手。

6、后期宣传: ( 7.1 — 7.5 )

参加竞赛情况报告范文4

论文关键词:电子竞赛;教学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

近年来,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各类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得到了迅猛发展。本文从参赛历史、学生的收获和对教学科研的促进三个方面出发,对南京林业大学近年来参加各类电子竞赛所收获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一、南京林业大学参加各类电子竞赛情况介绍

南京林业大学自2007年以来积极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各种电子竞赛活动,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先后于2007年获得索尼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国家二等奖和江苏赛区一、二等奖各一个。2009年获得天华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江苏赛区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两个。2010年获得TI杯模拟电子竞赛江苏赛区二等奖一个,等等。通过这些比赛,极大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力推动了工科电子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也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等多方面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学生参赛的收获

目前各类电子竞赛一般都在每年八月底到九月初举行。南京林业大学的做法是在这之前的一个多月对报名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并通过优胜劣汰选拔出最后的参赛选手。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必要的理论教学和实际设计能力的训练,最后是模拟竞赛试题的考核。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学生得到了充分锻炼的机会,动手能力普遍有了很大提高。这些学生一般都在后来的毕业求职中表现出竞争优势,更多地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倾向于招收在全国电子竞赛中取得过优异成绩的学生,这一发展趋势将会成为今后就业招聘的主流。

三、参赛对学校的促进

1.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工科教育的弊端之一是偏理论传授、轻动手实践。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课时较多,实验动手课时偏少;课堂教学偏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多;实验环节中验证性实验较多,设计创新性实验很少。目前这些现状阻碍了大学生独立动手能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实践创新的积极性。通过连续几年的参赛,发现以往很多课程的教学都存在着上述不合理之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对电子类的骨干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1)压缩了“模电”、“数电”、“微机原理”和“单片机原理”等课程的课堂教学学时,增加了实验学时。二者在学时分配上的比例从以前的4∶1左右提高到目前的6∶4左右。

(2)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在一些课程中初步尝试了工程化的教学方式。以“模拟电路基础”这门课程为例,绝大多数电子竞赛的核心是模拟电路的设计和调试。学生在模电方面的动手能力往往是决定最终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时特别注意结合工程实例和竞赛试题来讲解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例如仪用放大器电路,其具有高增益、输入电阻Ri∞、输出电阻RO0等优点,不仅在实际工程测量系统中广泛应用,这几年在电子竞赛中也屡屡得到应用。在授课时,除了以往的电路增益推导外,还注意补充讲解该电路在输入输出阻抗上的特点以及在器件选型时的经验教训(特别是需要考虑信号带宽)。对于在实践中遇到的故障,例如输出输入非线性、自激等现象,则详细解释了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再比如,比较器电路在传统教材中只属于选学范围,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特别广泛,在电子竞赛中也遇到过因比较器不工作导致比赛失败的惨痛教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大了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力度,补充传授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异常及应对措施等内容。此外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一般安排2~3周的课程设计,从往届电子竞赛试题中精选题目布置给学生,告诉学生大致的分析思路和查找资料的方法,但不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方案评价标准并不是简单的对错,而是能不能提出对原理有深入理解的方案、方案的创新性和合理性如何。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摸索,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鉴于硬件电路的调试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着重告诉学生判断分析电路故障的思路和操作技巧,使学生掌握调试硬件电路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解决具体问题。

(3)在实验教学环节中,传统的实验安排多属于教材内容的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的实验较少,这不利于学生活学活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种现象在“电路原理”、“模拟电路基础”和“数字电路基础”这几门电路骨干课程中尤其明显。为了改变现状,尝试对上述课程的实验环节进行改革,把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学时压缩到整个实验学时的60%左右,设计性实验占整个实验学时的比例增至40%左右。其中综合设计性实验按照工程研发的形式组织,老师借鉴以往电子竞赛的题目和实践需求,给学生下达任务。学生根据任务自己查找参考资料,确立设计方案。经指导老师审阅和修改后领取实验设备和器材,开展设计和调试工作。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指导教师的教学和科研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现代大学的三大任务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目前各高校从事电子竞赛的老师很多是刚工作的年青教师。因为专业水平和社会关系等因素的限制,在进入校门的头几年往往欠缺实践动手的能力,在科研上成果寥寥。而电子竞赛的题目往往有很强的实践性,很多都是实际工程中经常面对的问题。通过指导电子竞赛,一方面可以促使老师们发现和反思以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了教学相长。另一方面也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开展。

3.创新型实验室的建设

通过参赛,学校深深感受到建立创新型实验室的必要性,近年来加大了创新型实验室的建设力度。投入大量经费建设了一批和电子学科相关的开放创新型实验室,如智能汽车电子创新实验室、大学生电子竞赛实训基地创新实验室、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和数控加工中心创新实验室等,配备了双面电路板快速制板设备、多功能电子综合设计开发实验装置、嵌入式系统实验装置等设备,还购置了大量的数字存储示波器、可编程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等仪器,提高了实验室的装备和管理水平。

4.各种大学生科技协会的发展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南京林业大学的各类学生组织文史哲色彩浓厚,科学技术意识严重不足。通过连续几年的参赛,在学生中普及了科技和创新的意识。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电子设计制好者的队伍中来。在这一潮流推动下,机电学院团委顺势而为,组建了大学生电学爱好者协会,配备了专门指导教师,每年还拨款5000元作为活动经费。这些措施对提升学校电子信息类学生的动手能力、普及科技创新精神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四、展望

竞赛与教学的良性互动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发展。南京林业大学今后将继续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并在一些领域进行新的尝试。例如,未来可以让研一学生也参与进来,协助培训和指导本科生,从而为研二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这对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展望未来,只有通过“以竞赛促教改”这种方式,及时从参赛中获取经验,应用于平日的教学改革中,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反过来,教学质量切实有效地得到提高后,也会为参赛获得好名次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参加竞赛情况报告范文5

关键词 电子技术课程 创客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37

0 引言

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及通信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由电子技术理论课、电子技术实验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三部分课程组成,该课程体系是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的综合应用,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培养应用型的工程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创客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以在“创造中学习”为主要教育方式,它所倡导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符合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目的,为独立学院的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提供了思路。

1 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1 以电子设计竞赛为导向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一项面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参赛的大学生可以在备赛和参赛的过程中,培养个人实践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此竞赛着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对往年学生的参赛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部分学生在学习电子技术课程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以电子设计竞赛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对电子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深度,巩固课程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1.1.1 理论教学引入电子设计竞赛内容

在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关注如何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如何增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以往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都是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过多地专注于电路分析、数学推导,今后的教学重点应该更注重和实际联系起来,教师通过不断分析历年电子竞赛题目,分析竞赛中所需的基本知识,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增强理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在理论知识的讲解时,有意识地加入电赛内容,结合电子方面的新技术、新器件,对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进行扩展,改变以往单纯讲解书本知识的情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课堂教学的深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1.2 实践教学引入电子设计竞赛模式

电子技术实践教学分为两部分:实验和课程设计。在实践教学中,用创客教育的思维模式,适当加入电子设计竞赛的元素,可以促进理论知识的教学,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实验教学应该改变以往单一的验证性实验,适当增加实验的难度和深度。实验保留必要的理论验证实验之外,可以安排一些模块化的训练项目:电源模块、放大模块、滤波模块、驱动模块等。这样的实验方式可以很好地巩固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也改变了以往实验的枯燥,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课程设计引入电子设计竞赛模式。教师分析往年电子设计竞赛真题,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水平,整理一些类似竞赛、难度适当的课程设计选题供学生选择。按照电子设计竞赛要求,三个学生一组,要求每组学生选择题目时尽量不要重复,如果选择相同题目,要求设计方案和设计报告不能一样,避免抄袭。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必须独立完成设计和仿真,设计出完整的方案,完成电路的制作,提交设计报告。这样的课程设计模式强调了学生的设计和创新能力,学生可以将知识点进行整合,学会知识的融会贯通,体验式的学习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能力、激发个人潜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1.2 注重电子技术学生创客团队的建设

为了激发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积极性,尽早发掘有电子设计潜力的学生,逐步建成一支对电子设计感兴趣的在校学生和优秀毕业生共同参与的学生创客团队,参照电子设计竞赛比赛的安排,设置练习项目,聘请相关专家和授课教师为指导教师,对学生练习的项目设计进行指导,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在电子技术创客团队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队友,选择合适的题目练习,平时练习时相互合作、积极配合,为电子设计竞赛培养人才。

电子技术创客团队的建设,可以确保资源的共享和成果的保存,做到教学的持续性发展。团队建设完成后,后续加入的学生将由前期的学生带领着开展相关的应用和创新设计,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前期学生的领导能力、检验自身知识掌握情况,同样对于新生而言,也可以培养自我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备赛,学生应该掌握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但是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知识难点,而又没办法通过自己的能力找到解决的办法,进而会给学生造成学习障碍,以至于影响后面相关知识的学习。所以要求学生每周到实验室报到,确保学生和指导教师的沟通机会;要求学生定期组织小组汇报,介绍团队项目的进展情况,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这样的管理措施,可以促进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学期结束,对创客团队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作为奖励,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参与创客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成就感。

1.3 加强电子技术创客型教师的培养

目前我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的内容很多都是按照旧的教学体系,遵循传统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学生不愿意思考、只会简单复制的后果。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可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引入创客教育后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因此,创客教育的融合要求教师的水平和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课堂掌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探索,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1)创客型教师要求知识面广,综合应用能力较强。为了解决目前高校教师专业划分较细,专业教师知识涉及领域比较狭窄的问题,必须加强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相互启发与帮助,完成创客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将原本教师知识单一的情况得到转变。

(2)创客型教师需要很强的实践能力,但是目前高校引进人才时最看重的反而是学历,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应该构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让高校教师有机会到企业中去实习,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每年学校都会提供较多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或者要求企业导师到学校教学,让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3)高校的教师队伍多数缺少创客教育的经验,与社会和企业脱节,教学中没办法真正做到在将实际应用于教学,也没办法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因此,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将教师培养成专业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具有较高的创造和创新能力。学校应该鼓励教师考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学校多从相关行业的企业中引进一些优秀人才。

1.4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

以往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是教师怎样以最快的速度将书本知识教授给学生,避免学生走弯路,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知识时缺少思考能力,最终个人创新精神缺乏。创客教育所推行的教学法应该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途径,这样就必须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一些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I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中。

因此,在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鼓励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应用创客的思维模式,实际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中合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难点动画演示、电路拼图游戏、专业课程网站及多种虚拟仿真测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使教学的趣味性更强,生动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束语

将创客教育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学生和教师可以共同学习和提高,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可以激发自身学习或教学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改革可以帮助学生在设计创造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使书本上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也促使教师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工程实践阅历,无形之中提升了教师的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23-24.

[2] 王怀宇,李景丽,闫朋展.高校创客型师资培养策略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16(3):126-129.

参加竞赛情况报告范文6

关键词:交通科技大赛;大学生;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58-02

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是一个国家具有勃勃生机和强大活力的体现,在举国上下强调创新的今天,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从2006年开始举办的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它的宗旨就是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不难看出“创新”在交通科技大赛中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在取得优秀比赛成绩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不怕吃苦,敢于创新的学生,从中我们也收获了一定的经验。

一、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简介和我校参赛情况

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NACTranS)是国内第一个由诸多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拥有优势地位的高校通力合作促成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是一个以大学生为主体参与者的全国性、学术型的交通科技创新竞赛项目。大赛专业范围包括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物流等专业,同时涵盖了土木工程(道路与铁建方向)、管理学(交通运输相关)等多个学科领域。从首届比赛开始,以后每一届比赛的规模都超出上一届。2014年5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的第九届比赛中,共有109所高校252件作品报名参赛,经过专家评审,有54所学校的80件作品进入决赛。南通大学交通学院成立于2011年,于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分别参加了在北京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举办的第八届、第九届大赛。两届大赛学院都在内部初赛的基础上遴选出3件作品提交大会。在首次参加的第八届大赛中,《基于车路协同的安全自动车辆驾驶系统》的参赛作品获二等奖;在第九届大赛中,《基于GPRS和GPS的船舶安全行驶预警与决策模拟系统》的参赛作品获三等奖。

二、依托交通科技大赛搭建交通专业学生创新素质平台

1.创新能力的孕育载体与竞争性学习平台。交通科技大赛是多学科立体交叉的复合型赛事,学生们围绕每年大赛所制定的主题,找好切入点,精心选择具有创造性、创新性的课题。这些课题的选取,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过程,这一过程提供了学生多学科、多领域的学习机会。交通科技大赛作品的制作,要求学生广泛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们将所学的内容加以理解,相互联系,实践验证。鼓励他们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资源,开展学习、交流、协作,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同时,学生为了取得理想地成绩,必须要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勇于创新。所以说,交通科技大赛这一平台,提供了创新能力的孕育载体与竞争性学习平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2.交通科技大赛的覆盖面广泛。从我院开展交通科技大赛的实际看,学生参与意识强烈,兴趣非常高,他们都认为这是交通专业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世界杯”,代表了最高水平和荣誉。来自交通类不同专业的学生自由组队与相关专业老师联系,营造出良好的学术、学习氛围。在参加近两年比赛选拔时,来自交通三个不同专业近百名学生参加,可见竞赛的覆盖面之广,也为选拔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基于交通科技大赛促进交通专业学生创新培养

1.交通科技大赛弥补传统教育的缺陷。从目前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有三个较为明显的缺陷急需解决。首先是理论知识体系跟不上当今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其次,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环节,从而学生的工程能力较弱;最后,填鸭式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差。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得知,他们更希望老师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增加直观性的教学演示或该理论直接用于社会生产实际的范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枯燥的理论学习更生动,而且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深入掌握理论。而交通科技大赛的作品制作过程恰恰能够围绕相关课程展开,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够有效的对传统教育缺陷进行弥补。

2.交通科技大赛提升交通专业学生多方面的能力。①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在交通科技大赛中,组委会仅给定比赛的相关主题,而创新性的“新”课题选取就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过程,且有较大灵活性供交通类不同专业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学生们需要从无到有,将想法变为现实。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们始终都会处于探索、刻意求新及力求完美的精神状态下去迎接每一个挑战,解决每一个问题,从而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运用更为灵活。此外,设计出的作品还要从经济学、社会学等角度考虑,这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有极大的帮助。②学生工程能力的提升。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交通科技大赛作品的准备过程中,学生将平时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经过提炼升华,通过不断的观察、想象、实操、总结来掌握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从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③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提升。全国交通科技大赛是一个团队合作项目,需要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一起来完成竞赛工作,在作品准备和比赛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取经,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另外,团队成员之间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取长补短,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团队合作才能完成课题任务,最终达到1+1>2的效果。④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提升。在准备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们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当这些“瓶颈”阻挡了前进脚步时,他往往承受着方案被淘汰、作品被否定的压力。入围决赛后,学生都是在国内相关领域内顶尖的专家学者以及在其他院校的师生前进行作品汇报及问题答辩。这些都需要参赛学生调整自己、积极适应、灵活应对。

四、面向交通科技大赛的创新活动组织实施办法

1.基础培训对创新活动具有积极作用。创新能力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我们利用课余、周末、假期等时间段,在赛前准备的过程中,将基础知识的培训作为重点内容开展。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提高创新能力的。因此,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则不能一味求“高”求“深”,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上。

2.合理的专业搭配促进团队协调能力。交通科技大赛的整个过程,团队的组织协调很重要。整个参赛作品的完成是一项纷繁复杂的浩大工程,它需要交通类不同专业学生发挥各自特长。为此我们将现有三个专业的学生分好组,利用他们不同的专业知识、设计水平和思维方式团结协作,以取得最佳设计效果。实践证明,合理的专业搭配,对竞赛的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3.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交通科技大赛的主角是学生,指导老师是“导演”,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咨询。我们在大赛的准备中,都是让学生主动提出思路和实施办法,由学生负责软硬件的调试,鼓励他们大胆的进行创新创造,充分发挥想象力。例如我们参加的两次交通科技大赛都有实物模型:小车、交通指挥机器人和轮船,这些都是学生自己设计完成,每一个模块、每一个传感器、每一根线都是在学生反复测试、论证的基础上完成的。在遇到问题时,首先也是由学生通过讨论、验证,最终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比如说第八届大赛的参赛作品《基于车路协同的安全自动车辆驾驶系统》,在这个实验项目的进行中,模拟公交车与小轿车在一条路径上行驶的时候,无法按照设想的“公交优先”这一原则顺利同行。甚至出现两车相撞的情景。最初学生们认为设置的路下检测装置出了问题,经过更换装置和不断的测试才发现原来是检测算法没有做到系统完善。

4.梯队式培养形成持续性创新环境。交通科技大赛作品在设计思路、创新点、软硬件设计及实用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的工作量很大,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所以参赛学生一般以高年级为主。但是高年级学生的流动性很强,他们往往会因为实习、就业、考研等原因不得不离开创新队伍,这样会对整个队伍的延续性带来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学生创新社团开展一些宣讲、作品展示等活动,培养低年级学生对交通科技大赛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为他们开设基础知识的讲座以及必备能力的训练,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为高年级的学生“打下手”。二是“大手拉小手”,安排高年级的学生当助教,排课表,利用空余时间指导新队员,把自己参赛的经验与教训和新队员分享,帮助他们拓展思维空间,少走弯路。通过这两种方法,增强了我院参赛的队伍的后备力量。

五、总结

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从多维视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对于我校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三个专业来说,交通科技大赛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和平台。

参考文献:

[1]王海涛.大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7,(17).

[2]张诗波,骆勇.从交通科技大赛看我校交通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