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程设计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业课程设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业课程设计论文

专业课程设计论文范文1

我校物联网技术专业由于是热门专业,因此报考学生不仅有普高生和职高生,还有单招生。由于在物联网班级中的学生种类最多,那么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相对比较明显。自然而然,授课的精细程度就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微课制作的素材就需要筛选。比如视频录制素材的选取上,由于学习水平不一样,就不能采用PPT画图做成的视频。因为PPT做成的视频往往是教案的电子化,内容精简而且文字居多,观看枯燥。因此,观看这个视频的普高生和职高生比较容易接受,但是单招生接受不了。那么我们在选择视频素材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具有现实场景的视频,因为这种视频真实、具体而且有趣。制作素材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

2学习情境的设计要贴近学生日常生活

大学生现在处在我国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数码科技产品无处不在。因此,在微课的情境设计中,如果经常使用含有电子产品使用的情境,会让学生感觉教师的准备力度不够。相反,如果不使用电子产品,而是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为例,就会给学生提供生活琐事的解决方案。比如,情境设计中使用校园停车场不够这个情境,学生就会通过这个问题想到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卡口系统,视频采集技术等。由于物联网技术本身集成度大,融合度高,因此涉及到的技术非常多,那么学生一时间难以把这些知识串起来。这样情境设计对教师想要传达给学生某个知识点时,就显得异常复杂。对于基础不好的同学来讲,这时就容易出现为难情绪。

3课程设计偏重非专业性

专业课程设计论文范文2

关键词:护理教育;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设计

0引言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提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逐渐加重,再加上我国的人口总数相对于其他国家较多,导致了大多数老年患者看病难、就医难[1]。而且我国医疗事业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护理服务水平和质量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老年病人的专业护理更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在本科护理教育中开设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设计在当前的医疗发展形势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

1老年护理教育现存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中老年人群是患有疾病最多的群体,而且多数为慢性疾病,这就会使老年人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提高,也进一步加重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况且现在大多数医院的护理工作人员都相对缺乏,对于前来医院就诊治疗的患者不能完全的照顾周到,更不用说安排专门的护理人员为老年患者进行护理。对于护理人员的缺乏是目前老年患者护理教育的主要问题[3]。

2老年护理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目前的医疗现状,存在看病难、就医难等诸多问题,再加上各大医院设施的科室相对较多,一般包括儿科、妇科、急、门诊、口腔科、内科、外科等,这些科室都需要大量的护理工作人员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等工作内容,所以护理人员的缺乏是医院存在的重要问题。因此,各大医科专业院校应增设关于护理专业的选修课程,尤其是老年护理专业课程,重点培养更多的专业护理人才,以满足各个医院医疗事业得以顺利开展的要求[4]。

3老年护理专业设置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基础医学、护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的学习与临床护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热爱老年护理事业,尊老、敬老、爱老,具有对老龄人群实施整体护理、长期照护、临终关怀及社区健康服务基本能力能够胜任医疗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工作的高级实用型护理专业人才。

4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设置

4.1授课对象

护理专业全日制本科生。

4.2开课时间

4.2.1全部本科在校学生在大一期间完成主修专业课程之后,并且期末考试成绩合格,没有其它选修课程的,都可以主动报名选修开设的老年护理专业课程[5]。

4.2.2老年护理辅修专业采用学分制管理,辅修专业需修3~4门课程,总学分为8~10分。每门课程学时控制在30~50学时之间,并有一定的实践课或综合论文。授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

4.2.3为保证学生有计划修读课程和保证开课质量,凡申请辅修老年护理专业的学生人数在30人(含30人)以上时,单独编班组织教学。

5教学模式

5.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展团队式、小组式学习。培养学生整体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

5.2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理论讲授与小组讨论、小讲课、多媒体、角色扮演、临床情景剧表演等相结合。

6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前景广阔

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冲击。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各种养老机构,如福利院及老年护理院等应运而生,赡养老人由家庭模式向机构养老模式的转化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需求的迫切程度在日益加重[7]。任何一项专业教育如果没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就没有前途。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根据社会需要而诞生,并拥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将大有发展前途。培养合格的老年护理人才,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满足老龄社会的护理人才需求,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志丽,杨淑臻.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的前景预测[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1):156-157.

[2]施永兴.以老年护理为突破口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3,14(1):39.

[3]殷磊.老年护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9):644-645.

[4]WolfJL,StarfieldB,AndersonG.Prevalence,expenditures,andcomplicationsofmultiplechronicconditionsintheelderly[J].JAMA,2002,162(20):2269-2276.

[5]高文荣、李春瑛,李彩福.我国老年护理教育现状与展望[J].科技资讯,2011(36):235.

[6]杜丹丹,柯永红,陈靖.护理专科毕业生从事老年护理意向的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2004,10(9):867-868.

专业课程设计论文范文3

1平面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1学生忽视市场定位需要

虽然我国目前一直在积极地推进素质教育,但对于平面广告设计这个专业来说,它的课程作业量以及创新难度要求都比其他专业要高出很多,因为过重的课业负担由此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在进行广告设计时,只是为了一味地完成作业,而不去考虑自己所设计出来的作品是否符合市场的需要。学生在构思设计作品时,并没有一定的目的性,自己设计出来的作品不知道要达到一个怎样的效果,而仅仅只是凭空想象,用简单的文字、色彩等元素进行设计,大部分忽视了一个对市场需要的提前调查。其实也可以说,学生还只是生存在广告设计的课堂中,并未真正地走到社会,融入实践中。并没有意识到只有真正了解市场的需要,我们设计出来的作品才会更有意义。

1.2过度依靠素材

对于学生过度依靠素材这一问题,应该是平面广告设计专业老师都会提到的一个问题。因为网络科技迅速地发展,学生们对于素材的整理搜集,也可以通过许多途径来完成,由此也就造成了学生搜集的素材存在杂、乱、缺乏创新等现象。其中有几个比较显著的问题:首先,学生搜集的素材与自己的设计主题不符。根本原因可能还是在于自己对自己设计的这个作品的市场定位不清晰,导致最后在设计的过程中搜集的素材,不能很好地体现自己所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其次,很多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因为过度关注美观,会过多运用一些根本没有任何意义的素材。这样不仅会让自己设计的主题不明确,一定程度上也会扰乱受众的视觉关注点。最后,学生很多素材都是从网上直接下载再利用,缺乏自己原创的素材,由此作品也就缺少创新元素。

2平面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策略

2.1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学生的教育活动引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很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充当着一个掌控者,主要以讲为主,学生练习为辅。教师只是照搬课本,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未注意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提升。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也仅仅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广告设计的市场价值。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要求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课堂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讲授课堂模式,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中来,尤其因为是平面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本就更偏向于实践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稍作讲解后,适当地做出示范,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设计,教师可在学生设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互相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广告设计这个专业,本就是一种艺术行为,它需要设计者通过简单的图形、文字、色彩等元素的运用,给受众留下不一样的感受。怎样让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与众不同,让受众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要从设计的创新入手。对于图形元素运用来说,主要将其简明准确的特点表达出来,不能过于乱用素材,更多的应该训练学生自己设计素材。对于色彩这一元素,主要需要学生对自己要设计的作品主题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运用丰富的色彩表达出不同的氛围。文字这一要素的运用,需要具有很强的对广告内容的延续性和系统性,增强受众的记忆。

(3)教师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了创新,就要落到实处。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掌握一些实际设计操作的应变能力,在平面广告课程教学中选择一些实际项目作为学生作业,让学生亲自设计。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设计题目加以创新设计,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充分利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学校的课程教学是围绕着教学目标逐渐展开的,我们可以将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社会企业的工作任务进行结合,以此构建一个学习情境。通过这个情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相融合,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并将所学的理论在工作任务中运用。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自己所学的知识,同时使学生可以很好地将知识与技能紧密联系起来。一般我们可以通过四个环节来实施项目式教学方法:

(1)设计准备工作。在设计一件作品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实地考察。和工作任务中的商户进行交流讨论,了解设计的主题目的以及要求。

(2)设计定位工作。考察回来,学生可将了解的内容进行整理分析,结合市场需求方向,总结出设计项目的主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旁进行引导,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在实践中。

(3)制定设计方案。这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合作学习。从绘制草图、电脑设计、后期制作,整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及时给学生提供一些建议。

(4)设计审核。最后一个步骤,是学生和老师对于设计作品的一个审核。每个小组制作幻灯片,以方案汇报的形式对自己设计的作品进行一个讲解。然后每个小组互相对彼此的作品提出意见,最后由学校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做最后的点评和修改指导。

专业课程设计论文范文4

随着近年来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高校的室内设计教育也开始侧重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性、专业实践性以及技能针对性,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从事室内设计,室内外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概预算工程及相应多种工作岗位,成为具有绘画基础、空间造型能力、设计创意素养以及工程施工技术的高级职业人才。因此,基于当前社会对室内设计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特点,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专业基础技能课程重实践,要求学生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在工程实例的学习中,可以强化学生的实操能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如加强建筑装饰构造课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验,不仅能巩固和充实课堂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革

1.将前沿的工程技术和新材料引入课堂,更新教学观念和内容,变通教学方法。室内设计教学是以培养能力和素质为基础的教育,要突出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求对传统的课程体系作根本性的改变。专业基础技能课程如装饰材料,更新教学内容,特别是紧跟现代工程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步伐。多带学生了解最新的装饰材料,市面上常用的装饰材料,及其装饰构造的常用处理方法、施工过程等。

2.变更教学思路。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不再拘泥于知识点所在的课程,而是与相关的知识点一起学习。如了解一种装饰材料,不单只是学习材料的基本性质,而是进一步了解此种材料的适用范围,材料应用时常用的构造处理方式,构造处理细节,此种材料与其他类型的材料共同运用时的构造处理,各种构造处理形式所需的施工方法和程序是怎样的。这样专业基础技能课程就从单一的几门课变成了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所学的内容可以前后衔接,相互贯通,真正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真正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加强与主干课程的衔接。如以室内设计课程教学引导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教学,以设计课的虚拟项目为目标,在设计过程中,学习运用装饰材料的性能,进行装饰构造设计,探讨相应的施工技术,使主干课程与基础技能课程同时进行,引导学生在室内设计中主动解决相关的基础技能问题,达到教学做的真正互动。

三、课程改革后的变化

1.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课程进行改革后,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任课老师需要对室内设计专业的各方面知识内容都非常熟悉,对设计的流程熟悉,能够融会贯通,在虚拟项目开始前,要与设计课老师进行课程内容的沟通、交流,项目进行中,要能针对项目中出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引导和深入。这就要求基础技能课程的任课老师要有很强的设计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

2.对实践教学环境有更高的要求。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提升了实践的比重,要求有相应的教学场地和教学设备。基础技能课程的学习,要求结合课程特点建设装饰材料陈列室和装饰构造及施工实训室。装饰材料陈列室既是一个展示材料的场所,也是展示材料被设计组合后的内部构造的场所,可供学生观摩,适用于学生对材料的初步了解。装饰构造及施工实训室,学生可以在实训室中对课堂上设计的装饰构造进行实物对照,以检验设计的合理性,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成为集实用性、技术性、艺术性于一身的人才。

四、经验总结与后续计划

专业课程设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生物工程;科研课题;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140-03

一、前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2]。对学生而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阶段,可以培养和锻炼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科技文献查阅与科技论文撰写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对学校而言,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抓手,也是检验能否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准。

生物技术是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人口与健康等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生物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3]。为了适应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高等院校学科调整时增设了生物工程本科专业[3,4]。目前,高等学校的生物工程专业已成为最为重要的专业之一,它是培养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基本科学原理、基本技能、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本理论,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产业化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5,6]。生物工程专业是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管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做好该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对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整体上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1)师生比例偏低,指导老师无法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高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2)选题盲目,课题研究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有的还脱离生产实际;(3)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差,学生缺乏科技论文写作训练,论文写作格式与文献引用缺乏规范;(4)评价体系不完善。学生们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表现是良莠不齐的,但最终毕业时获得的文凭却并无二致且本科毕业率几乎一直都是100%,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如何改革并完善现有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已成为高校教育者讨论的热点之一。

从2010年开始,我们进行了依托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课题教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探索和实践,让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实践环节参与到导师的在研课题中。本文以ε-聚赖氨酸高效生物合成和产业化实施项目为例,就相关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总结。

二、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形成合理的科研团队。目前,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导师制。然而,导师制是一种精英教育的教学模式,其实质上是一位导师和一个学生之间面对面的、高度个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7]。这种形式的制度是依靠学生对教师的低比率,它是一种高成本的制度。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生师比持续升高,办学资源日益紧张,高成本原始形态的导师制已难以为继,它对师生比例的要求无疑增加了导师的教学负担。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在选题后就进入到导师的课题组中,与研究生统一学习和交流,建立一个由导师、研究生和本科生(1∶5∶3)构成的梯度研究团队。在这个团队中,导师对本科生、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统一安排和规划,对项目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分解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独立且相关联的子课题。然后,本科生自主选择一个具体子课题进行研究。团队中研究生协助导师对本科生进行实验技能、实验设备和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这样,以科研课题为基础,通过科研团队各成员的分工和合作,一方面减轻导师的工作量,使导师能够高效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了以往导师对指导内容不明确,对“如何导”、“导什么”等缺乏清晰的认识等问题。另一方面,传统的一个导师和一个学生的面对面的交流,转变成本科生与具有一定科研基础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进行高度个人的接触和交流,有效地缩短了本科生的适应期,极大地提高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选择合适的论文题目。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显著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若选题过于陈旧或是假题目,研究内容与实际的研究和生产严重脱节,则论文的价值低或意义不大。学生仅为了学分和毕业而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让学生参与到导师的在研课题中,做到真题真做,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其主观能动性,还能极大地激发其创造性。另一方面,由于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内容与导师的科学研究具有极高的关联度,导师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能力使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他们参与到本专业某领域前沿的相关研究,实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比如,针对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新型生物食品防腐剂ε-聚赖氨酸高效提取关键技术与集成化研究”这一课题,要求学生尝试各种先进分离提取方法,发现和比较这些提取方法之间的优劣性和互补性,最终提出一种可行的分离提取工艺路线,并进行实验验证和评价。此外,由于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有两种形式,即试验性题目和设计性题目,为了能够兼顾学生的特长以及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对学生进行分流,充分发挥其特长,激发学习兴趣,保持个性。尽可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巧妙地加以引导利用,帮助学生实现“参与―成功―参与”的良性循环,使学生持续保持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在ε-聚赖氨酸分离提取新工艺开发的课题中,鼓励学生尝试自己感兴趣和认可的分离提取方法,在对该方法进行充分实验和评估后,将其整合到原有分离提取技术路线中,并考察该提取方法的加入对最终产品质量和收率的影响。如果试验结果是积极的,则尝试让学生对新技术路线进行工厂工程设计,为实现新工艺或新技术规模化和工业化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

3.开设学术报告会议。科研成果汇报和科研论文的撰写是展示科研工作者成绩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并不是单纯的工作总结,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是提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然而,本科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之前,本科教学中没有开设关于科研成果汇报、论文写作等课程,学生缺乏一定的科研基础知识和实践机会。因此,学生在总结科研成果,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学术道德观念淡薄,论文有明显的拼凑,更有甚者直接从网上抄袭;(2)缺乏专业化和学术化语言描述实验方法和结果,措辞不严谨、论文层次不分明,图表说明不合理;(3)论文格式不规范,特别是论文的参考文献、中英文摘要、图表等。这些问题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在教学实践中,导师要求本科生也参与到课题组的各种科研活动,包括读书报告会、月底课题组汇报、中期汇报和专题讨论等各种学术报告会议。在读书报告会中,要求学生阅读、分析和归纳1~2篇与课题研究相关且是近期发表的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以PPT的形式解释论文的研究内容、创新点以及对自身课题的启发,并要求本科生、研究生和导师一起讨论分析。在课题月底工作汇报、学期汇报的会议上,要求学生以PPT形式对一个月或一学期的研究内容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导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并依据实验结果安排下一步工作计划。此外,课题组不定期组织专题报告,由导师或高年级的博士研究生对某一专题进行学术报告,报告选题有“如何写好毕业论文”,“生物工程学科常用科研软件的使用”,“发表高水平SCI论文的心得体会”等等。通过这些学术报告会议,使得本科生在文献阅读能力,课题研究的总结、汇报和论文写作等多方面得到系统训练和提高。

4.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从选题、实施到论文定稿,历经约8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合理评价,建立奖惩制度,可以使学生产生公平感和信任感,对学生职业道德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估中分为指导教师评审、评阅老师评审和答辩评审三个环节。由于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学生与导师(指导教师)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导师对学生的态度、能力和创新性等方面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因此,指导教师评审成绩往往占总成绩的60%以上。课题组在严格执行校教务处规定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和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利用模糊评价的方法[8],构建一套合理、科学和客观的指导教师评价体系,见表1,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创新性三个方面定量地分析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的表现,保证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的客观、公正。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步骤,也是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笔者针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剖析了造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断下滑原因的基础上,探索并实践了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方法,通过形成科研团队、选择合适题目、开设学术报告和构建合理评价指标四个手段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毕业学生的就业单位均反馈学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能力和水平,得到了社会的初步认可。然而,在教学改革和探索的过程,发现仍有一些问题,如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的难度选择,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与学生考研和找工作的时间冲突等,这些问题尚需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曹士云.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管理若干误区的审视与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2]孙建云,夏凯,王庆亚.农业院校理科类本科生毕业论文环节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

[3]曹飞,范伟平,韦萍.强化工程实践的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7,(5).

[4]刘桂萍.依托化工学科优势构建具有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化工高等教育,2008,(1).

[5]李常健,黄光文.新建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2).

[6]余旭亚,李涛,纳海莺.提高生物工程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实践和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6,(3).

专业课程设计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47-02

梁启超曾告诫留学美国学习建筑的梁思成:“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某些部分。”作为近代伟大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政治家,梁启超要求孩子们做学问不仅要专精,还要广博,这对今天的高职教育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首先从终身教育的理念看,高职教育既要着眼于学生当下的就业,也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人文素养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能纠正工科专业所偏重的逻辑思维和实验理性思维带来的负作用。相关素养的提升,有利于个体完善知识结构,对于将来从事技术开发也有重要的辅助作用。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身情况,以专业为依托,探索并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文课程体系。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构建人文课程体系的意义和价值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

世界各国都注意到专才教育的缺陷,在课程设置上出现了人文教育的复归,我国也借鉴国外的经验增加人文教育,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倡高等教育促进文理融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则明确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发展人文教育,促进文理交融,已成为国家高校素质教育的长期方针。但从高职院校总体课程体系布局看,专业技能教育体系比较完善,而作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类课程的设置却相对单一、陈旧,未成体系。构建人文课程体系,有助于高职院校在注重实用性、技术性为代表的专业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参考世界各国专家学者提出的课程设置方法,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文类课程体系,促进专业建设。

(二)研究本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科学与人文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为归宿,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高职院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存在着融合的可能性。

第二,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自身的历史、价值、规范和社会现象,在高职院校特定专业领域,如建筑设计类专业中,跨学科合作构建人文课程体系有其独特的优势。

第三,“科技以人为本”,须树立综合教育的思想。人文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推广,有助于培养学生从整体和大局、从“人本”角度考虑问题。

第四,结合专业构建人文课程体系,有助于教师跨学科合作,提高自身素养。

第五,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能进一步激发学习主体的学习兴趣,拓展专业知识面。

第六,在构建人文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跨学科、跨系科、跨学校、跨部门之间的合作,有助于发挥群体优势,提高研究工作的组织程度与集成度。

二、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课题在实地调查,与多个省份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交流的基础上,主要以上海思博美术设计学院及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上海与江苏两地、公办及民办高职院间人文类课程的开设情况,结合特定专业探索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从课程建设、教学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及评价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发挥集群优势,进行跨学科、跨系科、跨地区间的合作,对课程涉及面进行人文教学资源的整合及开发。

构建建筑装饰、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文课程体系,综合采用以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现象学研究法。通过对实践过程中的资料加以分析,针对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带有普适性的教育原理,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题从政治理论、语言文字、文明礼仪、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修养、心理健康等方面,挖掘学科的人文内涵,从建筑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建设、教学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及评价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围绕核心课程,建立与之关联的课程群。强调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完整规划,形成多样性教育情境,在实践中探索建筑装饰、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一,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多个省份相关专业人文类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论证和分析。主要以上海思博美术设计学院及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为研究对象,分析论证区域间、公办及民办高职院间人文类课程的开设情况,在此基础上就如何结合专业构建人文课程体系进行准确定位,从理论层面探讨课题实施的可行性。

第二,结合专业特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制定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处理好人文课程体系与专业课在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中的辅与主、点与面、质与量、教与学等方面的辩证关系。(1)课程建设。包括在专业技术基础课模块如《素描》、《色彩》、《建筑初步》,技术应用课模块如《建筑装饰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结合专业特点的人文类公共必修课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语文》、《公共英语》、《应用写作》等课程的优化;针对专业的人文类公共选修课如《梁思成林徽因与中国建筑史学》、《儒道互补(职场修身法则)》、《职场心理》等系列课程的开发;以及有人文针对性的系列讲座、学生社团、校企合作、行业协会合作等涉及面都是建筑装饰、艺术设计类专业构建人文类课程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2)教学队伍建设。跨系科合作,通过人文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促进建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3)课程资源建设。以构建人文课程体系为依托,重视教材建设,建设系列化、一体化、多种媒体有机结合,具有校本特点的立体化教材;积极开发网络教学与管理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人文课程体系的教学效率。(4)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人文类课程的评价体系,如针对人文课程体系的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制度的建立及方法的推广,促使人文类课程体系不断完善。

第三,结合专业对高职院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实践论证。课题实践具有以下特色:(1)上海、江苏地域差异及公办、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不同,使人文课程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具有更多可参照性。构建课程体系的同时更多兼顾到市场价值理念,可提升研发成果的内涵与质量。(2)课题组成员自身的专业及教科研特长有助于对课题实践细节的具体把握。比如徐增英先生为中国美协、上海美协及中国版画工作委员会会员,上海明圆文化艺术中心艺术顾问,有丰富的国内外个展联展交流经验,作品被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图书馆、浙江美术馆等多家艺术机构收藏,多年来在一线系统讲授《设计学》。其加盟课题组,对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资源的开发所发挥的借鉴及指导作用。(3)课题研究组跨学科、跨系科、跨学校、跨地区间的合作,有助于发挥集群优势,从而为专业建设服务。(4)学生自课题实践过程中,于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及人文方法习得的隐性价值。

正如《纲要》所提出的“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尊严、择业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终身教育。”高职院校需要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变通借鉴,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以专业为依托,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点及专业特色的自己的人文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英]马尔科姆・泰特著.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美]伯顿・克拉克主编.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叶立群.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4]杨德光.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