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族音乐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疆民族音乐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疆民族音乐论文

新疆民族音乐论文范文1

【关键词】新疆卫拉特蒙古族 托布秀尔

一、托布秀尔

托布秀尔系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古老的民间乐器之一。“托布秀尔”又称“图布舒尔”,即二弦琴,其音色美、演奏方便、表现力强,深受各族人民喜爱,也是新疆卫拉特蒙古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托布秀尔,由共鸣箱、琴杆、弦扭、琴马等部分组成,全长约78.85厘米,用两根羊肠弦分别作为内外弦,其定弦为四度音程,琴杆上没音品,用右手五指技巧性的拨奏与左手灵活的指法配合,便能奏出旋律丰满、节奏多变的旋律。

“托布”或“托克”意为弹拨,“秀尔”与“修尔”是“潮尔”的地方变音。合意为“弹拨琴弦的共鸣”。主要流传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以及塔城地区。该乐器构造简单,有多种弹奏法,如正弹、反弹、肩弹等。

对“托布秀尔”一词的内涵,专家和民间艺人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有专家认为“托布秀尔”是卫拉特蒙古族方言中的音译,译为“敲的东西”。并从语言学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托布秀尔在最初发现的时候就具有弹和拨的特点。另外一种说法则来自民间艺人,他们主要从托布秀尔的形制考虑,认为该琴似蒙古袍上的纽扣,琴杆与蒙古袍扣子上的“西勒布”(扣上的绳带)极其相似。因此,将托布秀尔译为“像扣子一样的琴”。虽然民间有这种说法,但仅从形制上相似就狭义地把它译为“像扣子一样的琴”是没有理论依据的。因此,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人们开始认同专家对“托布秀尔”内涵的解释,并流传至今。

二、史料中的托布秀尔

蒙古各部落统一之前,对曾使用过的乐器有一些文字资料记载,但关于托布秀尔的史料记载较少。加之,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以及多元文化的互相融合,乐器会产生名称和形制的变异。虽然关于托布秀尔产生的最早年代现已无法考证,但从现存的史料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关托布秀尔的蛛丝马迹。

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记载:“12世纪蒙古族的祖先鞑靼人中流行一种二弦琴。”他从意大利经西域去上都时曾在蒙古族草原见到过与托布秀尔完全相同的二弦弹拨乐器。《明英宗实录》记载:“西域蒙古汗普遍喜好音乐歌舞,每宰马设宴,必先奉上黄酒,自弹虎拨思儿唱曲,达子齐声和之。”《续文献通考》记载:“明英宗正统(六年正月)又赐(斡拉达达汗)箜篌、和必斯、三弦各一。”其中《明英宗实录》中的“虎拨思儿”与《续文献通考》中的“和必斯”(即“火不思”),后都演变成为了现代卫拉特蒙古人使用的主奏乐器“托布秀尔”。

《四库全书》第六百六十五册《皇朝礼器图式》中,搜集到了史料中记载的“火不思”的形制,并在史料中搜集到了关于“火不思”的形制描述。它与现今卫拉特蒙古族使用的乐器托布秀尔相差甚远。因此,我们无法肯定现今在卫拉特蒙古人中使用的托布秀尔乐器是由“火不思”演变的。除上述两篇明朝史料中提到了关于托布秀尔的记载之外,目前没有搜集到明朝以前关于托布秀尔历史记载的文献。

清朝《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史料中记载:“当时准噶尔部为其欢会宴饮所用的乐器有雅托噶、伊奇里呼尔、披帕呼尔、特木尔呼尔、图布呼尔、绰尔等6种。”其中,图布呼尔就是现在卫拉特蒙古族保留下来的弹拨乐器托布秀尔。倪志书撰写的《新疆之蒙族》一书中记载:“关于乐器,种类甚多,其欢会宴饮所用者,以丝为主,而竹附之。若胡琴曰‘伊奇尔呼尔’,二弦曰‘图布舒尔’等。”倪志书文中提到的图布舒尔就是现在蒙古族沿用的乐器托布秀尔。

从上述资料,我们可以确定清朝历史文献资料中的二弦“图布舒尔”就是现今卫拉特蒙古族使用的乐器托布秀尔的前身。托布秀尔琴在漫长的历史中,以其独具特色的形式反映着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关于宴会中提到的六种乐器的名称,雅托噶即现今弹奏的蒙古筝,伊奇里呼尔即现今使用的蒙古胡琴,披帕呼尔即现今演奏的蒙古四胡,特木尔呼尔即现在吹奏的蒙古口弦。

另外,在《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40)“准噶尔章”内对托布秀尔的各部件的大小尺寸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图布舒尔即二弦也,以木为槽,形方,底有孔。面长六寸八分二厘六毫,阔五寸三分九厘三毫,边长七寸八分八厘五毫,阔六寸四分八厘。以木为柄,自山口至槽边内际,长一尺七寸二分八厘,上阔九分一厘,下阔一寸零七厘八毫。曲首长与槽面阔等,后开槽以设弦轴。槽长二寸零四厘。阔三分,轴长四寸零四厘,弦自山口至覆手内际,长二尺三寸零四厘。通常用樟木,槽面用桐木。施弦二,以羊肠为之,系于左右两小轴。以手冒拨指弹之取声。”现今这种乐器仍在新疆蒙古族聚居地区流传,并被后人译为“托布秀尔”,其形制与《钦定皇舆西域图志》中记载的基本相同。

此外,陈婷婷发表的论文《清代乾隆年间官修文献中西域准噶尔部与回部乐器状况》中对《钦定皇舆西域图志》中记载的图布舒尔乐器各部件的尺寸进行了换算:“槽面长21.8432cm.阔29.9296 cm;边长25.232cm.阔20.736cm;柄自山口至槽边内际长55.296cm;上阔0.5696cm;轴槽长6.528cm;轴长1.2928cm;弦长73.728cm。从上述史料记载的关于托布秀尔的各部件精确的尺寸,与现存的托布秀尔的尺寸有些不同,其中较突出的有现今流传的托布秀尔琴共鸣箱的尺寸较史料记载的要略微偏小一些,此外整个琴颈的长度较史料记载的要略微的长一些。由此可以看出经过时代的变迁,托布秀尔琴部分尺寸也会有所变化。

在新疆阿尔泰地区流行有“抄尔”的音乐,其产生发展对蒙古音乐观念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反映着器乐抄尔歌曲或抄尔乐器的存在,还反映着“抄尔”一词已概括了蒙古人关于多声音乐的含义。它的产生更反映着蒙古人高度审美观的形成,以及关于多声音乐感的神奇感知,就是我们常说的“抄尔”音乐。蒙古人所说的“弹拨抄尔”,蒙语里俗语称“托布秀尔”。专家考察发现,新疆蒙古族至今使用的弹拨乐器――托布秀尔一语,是由两个关键词组组成,认为:蒙语“tog”与“tob”“ton”有谐韵变音节的可能,“秀尔”是“抄尔”在新疆蒙古语里的语音变异,二者合一,就成了“托布秀尔”的称谓了。至于喀拉沁王府曾用过的“登抄尔”,只是“d”与“ton”谐韵变交音节的可能。托布秀尔,双弦,本制挖槽而成,蒙本面板,颈细而短,无品,琴轴分置之于琴首两侧,弹拨时,细弦奏旋律,粗弦同时奏响,低音与旋律音形成“抄尔”的双音,也有双弦奏出双音的。如“萨布日丁”乐曲,其低音就是由固定节奏的“La、do”组成。

追溯其历史渊源,“托布秀尔”与唐代的胡琴有关联。“胡琴”主要是指西域的弹拨乐器,传入中原的胡雷、琵琶等像梨形音箱的弹拨乐器,有时也专指琵琶或胡琴。唐代,琵琶在中原地带空前繁荣,很多中原的汉族人早已不把它当作胡人的乐器。我们在唐代的文献中直接可以看到琵琶的名称。宋代至今,这个名字就沿袭下来了。又《契丹国志》载:“每谒拜木兰叶山,即射柳枝,诨子唱番敢前导,弹胡琴和之”,契丹所建辽国,文化艺术相当发达。其时,契丹族乐舞不分;所以从当时的雕塑、绘画和墓葬壁画上的舞蹈中查找器乐踪迹,据隗芾著文介绍,契丹族盛行反弹胡琴舞,即将胡琴举在头后方,双手反弹歌之、舞之。云居寺塔北面和西面浮雕、蓟县白塔北面浮雕形象地记录了这一乐舞,从浮雕中看胡琴是长方形音箱的弹拨乐器,有两根弦,这是公元10世纪的历史文物。

以上资料均可证明,宋朝“胡琴”含义还是泛指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地区的弹拨乐器,由此图看来,与新疆卫拉特蒙古人使用的托布秀尔非常相似。我们再看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的记载:“12世纪蒙古族的祖先鞑靼人中流行一种二弦琴,从意大利经西域去上都时曾在蒙古族草原见到过。”我们认为:契丹的反弹胡琴与马可波罗记载中的二弦琴,与托布秀尔是完全相同的弹拨乐器。

莫尔吉胡先生在考察新疆时发现有反弹托布秀尔的演奏方式:“巴彦陶海把椅子推开,在屋子中间双叉而立,将托布修尔放在身后弹奏起来――反弹托布修尔。请注意!托布修尔是在演奏者身后,不但位置已经倒转,双手操琴演奏的方向也完全是逆向的。这就为演奏带来极大的不便。然而,巴彦陶海为我们演奏的反弹的6首乐曲,无论是音准,乐曲的速度以及力度都听不出和正面弹奏时有什么不同。还是那般明快,那般动人。是少见多怪,还是醉眼蒙?刹那间,我被此景所深深感动,热泪盈眶,思绪万千。是呵!人们从敦煌壁画上,曾见到反弹琵琶的形象,然而,这是遥远的历史。近年从舞剧《丝路花雨》中,见到反弹琵琶的美姿,那也是想象的形象。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有谁目睹过‘反弹琵琶’的‘’呢?然而,奇迹却发生在自己的眼前。我目睹了这个事实――反弹托普修尔。更不可想象的是,这奇迹的创造者,竟是生活在僻静的博尔塔拉山村中一位极为普通的蒙古族劳动妇女。这难道不令人振奋吗?――在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亦是如此。曾经有过的辉煌年月里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大部分可能会随着历史的变迁,时光的流逝而消失、泯灭,但也会有相当的部分零星地保存在人民中间。我们从巴彦陶海身上所目睹了的事实,不正是一个极好的印证吗?”

蒙古人在战斗前,经常引吭高歌,鼓舞斗志。《马可・波罗游记》中有记载:“当两军列阵时,种种乐器之声及歌声群起,缘鞑靼人作战以前,各人习为歌唱,弹两弦乐器,其声颇悦耳。弹唱久之,迄於鸣鼓之时,两军战争乃起”。这里所说的两弦乐器应是托布秀尔。其歌声铿锵有力,豪壮气魄。蒙古族这种战争组舞形式彼此独立而又内在联系,生动体现了古代蒙古乐舞的特征。

有学者说西蒙古使用的托布秀尔乐器在内蒙古中没有,它是卫拉特蒙古人从哈萨克族乐器借鉴创造的。莫尔吉胡先生对此表示质疑。他说:关于民间乐器托布秀尔的来源,其说不一。笔者觉得有些说法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如“托布秀尔就是冬不拉”说,即是其中一例。诚然,某一种民间乐器在几个不同民族中,甚至在几个邻近的国家中间同时流传的现象,过去有之,现在依然有之。如“三弦”“竹笛”,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否定民间乐器的民族性。托布秀尔这一弹拨乐器,无论在乐器形制、演奏方法、乐曲风格方面,均有鲜明的蒙古族特征。而且,人们自古以来命其名为托布秀尔。这就表明,或应当说,托布秀尔是一件地地道道的蒙古族民间乐器。所谓“托布秀尔就是冬不拉”之说,恐怕连哈萨克族自己也不会承认。

为什么内蒙古没有托布秀尔乐器呢?莫尔吉胡先生说:“蒙古民族所创造的音乐文化,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我们音乐理论工作者对蒙古音乐的研究,现在只是刚刚迈出了步伐。从纵的方面来看,蒙古音乐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年代。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使许多音乐遗产已经失传了。从横的方面来看,蒙古民族散居在自我国至中亚,由西伯利亚至伏尔加河畔的广袤地带。在这些蒙古人中间尚流传着相当数量的民间歌曲、不少的民间乐器和乐曲舞曲。有意思的是,某些古老的民间音乐形式,在这一地区已经失传了,但在另一地区则还在人民群众中继续流传着。例如,新疆地区的蒙古族,人口虽然很少(和的蒙古族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相比),但那里却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民间音乐遗产。所以,厄鲁特四部的独特音乐在蒙古音乐文化中的地位,远远超出了它的人口比例。”上述观点基本认为内蒙古的马头琴是在新疆叶克勒的基础上发展的,说明新疆地区保留了古老的蒙古人的历史文化。由此看来,托布秀尔这个乐器保存在新疆地区就不奇怪了。内蒙古人最终选择了演奏技巧更丰富的三弦,而放弃了比较原始的托布秀尔这个乐器,所以目前只能在新疆地区看见托布秀尔。

托布秀尔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遗产,现在已经是新疆蒙古人中非常普及的乐器,对它的研究将会推动新疆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博年,李强.西域音乐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243.

[2]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M].格日勒朝格图,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8.

[3]乌兰杰.清代蒙古乐曲简论.//民族音乐论文集[C].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