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讨会会议纪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讨会会议纪要范文1
2008年12月13日至14日,由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学科专业组主办、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承办的全国“旅游管理专业院长(系主任)及学科带头人工作会暨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深圳市华侨城隆重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学科专业组成员及来自全国各地260多所高校、出版社、旅游杂志等机构近300位参会代表。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取得的辉煌成就并展望未来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趋势,全面提升旅游教育在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在教育部质量工程创建中的成功经验交流,共同提高我国高等旅游管理专业办学水平。本次会议通过主题发言、专题发言与分组讨论等会议形式,回顾与总结了中国高等旅游教育30年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旅游本科专业的发展态势,探讨了旅游特色院校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典型经验以及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国际化等问题,并通报了明年的16项工作安排和计划,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本次会议对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历程与经验和促进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在新时期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主题报告内容
会上有7位嘉宾作了主题报告,这7个报告从宏观层面系统地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变化,从微观层面具体地探讨了各院校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经验和成果,对中国高等旅游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主要内容如下:
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学科专业组组长、湖北大学旅游研究院院长马勇作了题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展望”的主题报告。马勇首先概括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在院校数量、专业层次、专业方向、区域分布、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国际交流和质量工程等方面的变化,充分肯定了广大旅游院校30年来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所作的努力,并指出旅游管理专业在工商管理类学科中的地位逐渐得到加强与巩固;其次通报了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年的工作计划,提出了16项具体工作安排,号召全国各旅游高等院校紧紧抓住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契机,进一步积极创建和发展旅游管理专业的12项质量工程,共同促进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繁荣与发展。
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常务副院长何建伟作了题为“突出特色,科学发展,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而努力”的主题报告,从基本情况、办学模式和办学成果三大方面,通报了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的发展历程和专业建设情况,总结了该学院自主创新、突出特色的办学模式以及在人才培养上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相结合的成功经验。
南开大学旅游系系主任徐虹作了题为“南开旅游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几点思考”的主题报告,首先对南开大学旅游教育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了南开大学旅游专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办学方式,并针对新形势下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挑战,提出了完善培养目标、强化培养规格和规范教学体系3个方面的应对措施。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杨卫武作了题为“上海师大旅游学院的办学理念与实践”的主题报告,从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办学目标及办学愿景4个方面,对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以及上海师范大学的高等旅游教育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和办学特色进行了展示,总结了旅游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建设国家示范院校、国家特色专业和申报新一轮学位点的美好愿景。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旅游学院丁培毅作了题为“全球化和本土化对旅游学科教育的影响”的主题报告,以国际化和本土化为切入点,对澳大利亚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进行了简要地概述,分析了澳大利亚高等旅游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三大针对性的策略。
西北大学旅游系书记陈实作了题为“30年改革发展的旅游高等教育回顾与展望”的主题报告,对西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总结概况了旅游专业在学术团队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3个方面取得的成就,明确了旅游专业未来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工作进度,并提出了精品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环节5个方面的预期。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作了题为“中国著名大学旅游学科萎缩问题及出路”的主题报告,概括了旅游学科萎缩的表现形式,从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分析了旅游学科萎缩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解决学科萎缩的重要措施。
下午有来自全国15所旅游院校的参会代表作了专题发言:浙江大学周玲强发言题为“研究性大学在人才培养和旅游学科发展上的思考”、北京联合大学宁泽群发言题为“努力建设高水平的旅游管理学科”、湖南商学院钟志平发言题为“旅游行业互动人才培养创新思路”、广东金融学院刘伟发言题为“对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反思”、广东商学院张河清发言题为“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架构与实践创新”、辽宁师范大学谢春山发言题为“旅游高等教育中的悖论现象探析”、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董观志发言题为“高等旅游教育进入集成创新时代”、同济大学邱灿华发言题为“旅游与休闲在MBA教育中的发展”、复旦大学巴兆祥发言题为“旅游学困境与我们的努力”、郑州大学毛安福副院长发言题为“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王怡然发言题为“从中外合作办学看我国会展旅游的发展”、华东理工大学居阅时发言题为“旅游学科定位与旅游业的发展”、南阳师范学院李瑞发言题为“跨专业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模式”、哈尔滨理工大学杨宇发言题为“旅游高等教育TAT模式创建与实施”,均引起了参会代表的积极关注和踊跃响应。
三、大会总结情况
研讨会会议纪要范文2
关键词 轮状病毒肠炎 婴幼儿 金双歧 干扰素
轮状病毒是小儿秋冬季腹泻主要病原体,多发生在6个月~2岁的婴幼儿,如不及时治疗常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至死亡。2011-2012年10月采用干扰素加金双歧治疗轮状毒肠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参照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纪要中腹泻的诊断标准[1]。选择秋冬季轮状病毒肠炎患者,大便次数>5次/日,稀水样或蛋花样,伴有或不伴不同程度的发热、呕吐。血常规检查,WBC总数正常范围或略高于正常,以淋巴细胞为主,大便常规WBC≤5个/HP或少许脂肪细胞,无红细胞和脓细胞,大便培养阴性。大便轮状病毒(HRV~RNA)阳性,年龄0.5~3岁,每例均做菌群分析均有不同程序的菌群失调,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115例。
治疗方法:治疗组120例,二药联用,金双歧1.0g/次,2次/日,干扰素5万U/(kg・日)肌注;对照组115例,单独肌注干扰素,两组均给予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未予抗生素及止泻药物。
疗效判断标准[2]:①显效:治疗72小时内粪便性质及次数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②有效:72小时内粪便性质及次数明显好转;③无效:72小时内粪便性质及次数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
结 果
治疗组,对照组结果经SPSS统计软件处理:分析中采用χ2检验,方差检验,t检验等,见表1。
治疗止泻时间:治疗组32.55±13.78小时,对照组52.33±17.15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小肠黏膜,但也可累及结肠,受累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及微绒毛脱落,双糖酶活性降低,尤其是乳糖酶,水、糖吸收试验降低,肠腔渗透压增高而导致腹泻。轮状病毒肠炎,其双歧杆菌数量减少,提示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病机制之一[3]。腹泻时,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被破坏,肠道菌群发生紊乱,双歧杆菌比正常儿童下降1 000倍。双歧杆菌是厌氧菌,繁殖速度慢,48小时进入生长稳定期。口服后定植于肠道内,成为肠道内的生理性细菌,与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特异性结合,与其他厌氧菌一起占据肠道黏膜表面形成一道生物学屏障,构成肠道的定向阻力,阻止致病菌的定植及入侵[4]。近20年来,微生态制剂在儿科应用越来越广泛,本组临床观察证实,金双歧与干扰素联用,显效率、总有效率及止泻时间、肠道菌群的恢复时间、轮状病毒的阴转时间,明显优于单用干扰素组,总有效率93.3%,机理可能为金双歧含有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的三联活菌片,长双歧杆菌具有繁殖速度快,产酶能力强,稳定性好的特点,其本身亦为体内不可缺少的营养来源,含有多种维生素,参与体内代谢,促进消化功能,有利于小儿生长发育,嗜热链球菌可迅速在肠道内定居,消耗分解过氧化氢,制造厌氧环境,抵御轮状病毒致病因子侵袭与定殖,以达到治疗目的,3种活菌联用,疗效显著,服用方便,口味适宜婴幼儿,无任何不良反应。重组人干扰素α-1b是一种广谱的抗病毒制剂,对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有明显疗效,干扰素是人体在外源或内源性诱生物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低分子糖蛋白,通过增强机体细胞免疫活性和促进体内抗病毒蛋白合成的双重作用发挥其生物学功能,不仅能够抑制病毒复制而且可以调节免疫反应以及细胞生长和分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发挥作用:①通过抑制病毒进入细胞,抑制病毒蛋白的翻译及病毒颗粒的装配;②激活巨噬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③增加细胞因子的产生和调节免疫球蛋白的合成;④通过与干扰素受体的结合进一步活化2'-5'寡聚A合成酶与蛋白酶,最终阻止病毒蛋白的转录,抑制病毒增殖当病毒感染人体后[5],机体产生干扰素的能力下降,加入外源性干扰素,可刺激免疫细胞产生内源性干扰素。干扰素是一种高度活性的糖蛋白,可激活多种胞浆酶,干扰病毒核糖及蛋白质合成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目的,且对宿主细胞产生持续数天的临时抗病毒胞的活性,诱导淋巴因子的产生引起杀灭病毒的作用,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状态[6]。同时干扰素又能增强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诱导淋巴因子的产生引起杀灭病毒的作用,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干扰素能阻止病毒复制与繁殖的作用,能对轮状病毒的复制与增殖起抑制作用,两药联用既能阻止病毒的侵袭与定殖,干扰素又有抑制病毒复制,既能迅速改善症状,又能缩短病程,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与文献
1 方鹤松,魏承毓,段恕诚,等.1998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98,37(4):239.
2 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究会组织委员会.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4.
3 吴斌,温彩霞,黄妙辉,等.腹泻小儿肠道双歧杆菌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福建医学院学,1996,30(2):164-166.
4 董宗祈,方鹤松.中国腹泻高峰会暨儿童腹泻国际研讨会会议纪要[J].临床儿科杂志,2004,22(6):415.
研讨会会议纪要范文3
【摘要】目的 观察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秋季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阳性患儿51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0例均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抗病毒、补液、思密达保留灌肠),治疗组加服醒脾养儿颗粒。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显效率78%;对照组总有效率80%,显效率4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醒脾养儿颗粒;秋季腹泻;贫血;儿童
秋季腹泻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病,以轮状病毒感染多见,多发生在秋冬季,多发生在6-24个月婴幼儿,起病急,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便带有少量粘液,无特殊腥臭味,每天可达十几次[1]。营养不良、贫血和体弱多病患儿更易患病,且病情重,病程长。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我科应用醒脾养儿颗粒治疗秋季腹泻51例取得较好疗效,尤以贫血患儿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科2010年收治的秋季腹泻患儿中随机抽取51例,男29例,女22例。年龄均在6-24个月,病程3-7天,大便均为蛋花汤样或水样便,大便常规检查出少量白细胞外,无其它异常,轮状病毒抗体检测呈阳性[2]。入选病例经抗生素治疗无效或未经治疗,部分伴有轻度脱水。51例秋季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31例,男17例,女14例,轻度营养不良贫血19例,中度1例。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轻度营养不良贫血12例,中度1例。两组患儿在发病时间、年龄、性别、就诊时间、伴随症状等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抗病毒(病毒唑 10mg/kg/d)、补液、思密达保留灌肠(1袋加入20ml生理盐水保留灌肠,每日2次)治疗,疗程5-7天。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醒脾养儿颗粒(贵州健兴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中成药制剂,国药准字号Z20025415),0-1岁 1袋/次,每日2次;-2岁 2袋/次,每日2次,疗程同上。
1.3 疗效判断 采用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指定的急性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3]。 显效:治疗72小时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有效:治疗72小时后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无效:治疗72小时后粪便性状及次数无好转,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计算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2检验,P
2 结果
秋季腹泻51例中营养不良性贫血患儿占64.7%,两组治疗结果见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2=6.58,P
3 讨论
寒冷季节的小儿腹泻80%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的病毒为轮状病毒(RV),其次为肠道病毒,秋季腹泻属于一种自限性疾病,临床症状以发热、腹泻、呕吐或脱水为主要症状[4]。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口服轮状病毒疫苗效果不确切,本人参照其他学者的经验,在抗病毒、补液、止泻的基础上加用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后就大大提高了疗效,尤以贫血、营养不良和体弱多病患儿明显。醒脾养儿颗粒中的大丁草主治脾胃虚弱,反复呕吐,久泻不止,小儿疳积;一点红治疗小儿血气虚弱、萎黄消瘦、烦躁多动、多虚汗;蜘蛛香主治小儿食疳诸积、肚大肢瘦、泄泻下痢、腹胀等症状,从而恢复消化系统正常功能。中西结合用药,两者优势互补,口感好,患儿易于接受,且安全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99-1310.
[2] 方鹤松.98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航空航天医药.1999.10(4);239
[3] 方鹤松.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6;381-384
研讨会会议纪要范文4
关键词 思密达联用中药 婴幼儿腹泻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2月~2007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婴幼儿腹泻患者232例,均符合1998年10月修订的中国腹泻病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112例,治疗组男78例,女42例,年龄
方法:对照组常规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肠道功能调节药物口服,对粪便细菌培养阳性者给予相应抗生素治疗;符合轮状病毒感染者给予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应用思密达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用3~5天,思密达剂量如下: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1998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会议关于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1]。①显效:治疗72小时的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②有效:治疗72小时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③无效:治疗72小时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以显效加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
结 果
疗效比较:腹泻患儿治疗组显效96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显效63例,有效22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75.89%,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X2=15.8,P
讨 论
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多,胃肠负担重,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加之机体防御功能差,易患肠道感染。小儿腹泻大多由饮食不当或病毒引起,主要病因为轮状病毒感染所致,病毒侵犯肠绒毛上皮细胞,造成肠黏膜损伤,肠道腺体分泌增多,肠道吸收功能降低,治疗应及时修复受损肠黏膜[2],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减少肠道分泌。思密达的主要成分为双八面礞脱石颗粒,为消化道黏膜保护剂,具有层纹状结构及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对消化道的病毒、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固定、抑制作用,对消化道黏膜有覆盖能力,通过与黏液糖蛋白相互结合,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能力,并可改善消化道黏液的性质,从而促进受损黏膜上皮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思密达含双八面体礞脱石微粉,具有层状结构及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极强的固定,抑制作用;对消化道黏膜有很强的覆盖能力,并通过与黏液糖蛋白相互结合,从质和量两方面修复,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适用于:①食管炎、胃炎、结肠炎、功能性结肠病的症状治疗。②成人及儿童急慢性腹泻,对儿童急性腹泻效果尤佳。不良反应:用于第一类适应证时,偶见便秘报道,可减少剂量继续服用。注意:①治疗急性腹泻时,应注意纠正脱水。②如需服用其他药物,建议与本品间隔一段时间。用法:儿童,1岁以下,每日1袋,分3次服用;1~2岁,每日1~2袋,分3次服用;2岁以上,每日2~3袋,分3次服用。治疗结肠炎、功能性结肠病时可用保留灌肠法,每次1~3袋,倒入50~100ml温水中,每日1~3次。
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以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其主要病位在脾胃。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之后,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故应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治则,加用中药黄连、泽泻、车前子、诃子等有清肠化湿,健脾止泻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上述诸药对调解胃肠运动,抗腹泻、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均有一定作用。保留灌肠可使思密达、中药直接保留在肠道内,直达病所,覆盖受损黏膜,增强黏膜屏障,健脾化湿,并能缩短疗程,减轻患儿静点痛苦。思密达联用中药灌肠简便易操作,对患儿创伤小,无不良反应,治疗效果好,是近年来治疗婴幼儿腹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研讨会会议纪要范文5
关键词: 心房颤动;普罗帕酮;毛花甙C
0 引言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房性快速心律失常[1] .复律治疗宜尽早开始[2,3] .1999-01/2001-10我院急诊科诊治阵发性快速房颤患者156例,分别iv普罗帕酮或毛花甙C,并采用心电血压监测,对其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比较.
1 临床资料
心电图证实为阵发性快速房颤患者156例,除外伴有严重心力衰竭、明显低血压、预激综合征及已用过洋地黄、抗心律失常药物者.其中男84例,女72例,年龄23~88(平均66±11)岁,转复心室率112~170(平均144±19)次 min-1 .房颤的病因:高血压55例,冠心病40例,老年退行性瓣膜病15例,风心病12例,心肌病6例,肺心病5例,甲亢3例,特发性房颤20例.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76例和毛花甙C组80例,两组间性别、平均年龄、房颤的病因及平均病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卧床休息,吸氧,必要时给予镇静、对因或对症处理.普罗帕酮组应用普罗帕酮70mg加250g L-1 葡萄糖20~40mL于10min iv完毕,无效时每20min重复应用普罗帕酮35mg或70mg,总量达210mg仍未转复者不再用药;毛花甙C组应用毛花甙C0.4mg加250g L-1 葡萄糖20~40mL于10min注射完毕,无效时1h后再应用毛花甙C0.2mg.观察至转复为窦性心律或用药后8h.统计学处理:数据用x ±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转复为窦性心律:普罗帕酮组63例(82.9%),毛花甙C组42例(52.5%),(P
2 讨论
房颤持续7d以上,心房肌细胞受快频率兴奋的持续影响,有效不应期明显缩短,致使房颤转复窦性心律的难度明显加大,这种变化称为心房肌细胞“电重构”.多数非紧急情况下药物复律仍作首选,毛花甙C对心脏有负性频率作用,常作为房颤传统治疗的首选用药.因其同时伴有正性变力作用,特别适用于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但毛花甙C iv起效慢,并且主要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增加房室结隐匿传导,使心室率减慢.对交感神经张力增高的情况疗效差,对肥厚梗阻型心肌病、预激综合征等情况禁忌.Ic类的普罗帕酮有明显的快钠通道阻滞作用,延长房肌不应期,阻断房颤小折返环,达到复律效果.本组资料表明,对阵发性房颤的转复率,iv普罗帕酮(82.9%)高于毛花甙C(52.5%),转复时间普罗帕酮比毛花甙C短,对未能转复者普罗帕酮和毛花甙C均能明显降低心室率,两者在上述的剂量时均较安全,尤其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快速房颤的转复率较高,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书林,方咸宏.房性快速心律失常诊疗对策研讨会会议纪要[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0;4(1):17.
研讨会会议纪要范文6
颞颌关节紊乱症(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ysfunctionsyndrome, TMJD)临床较为常见, 以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表现, 对患者进食有相当的影响。笔者自1995 年2 月以来采用下颌平推法配合TDP照射治疗本病, 与对照组( 消炎止痛膏外敷加TDP 照射) 相比, 明显提高了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统计1995 年2 月至2006 年2 月病例130 例,门诊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7 例, 男性32 例, 女性35 例; 年龄最大71 岁, 最小13 岁; 病程最长17 年, 最短1 天。其中咀嚼肌紊乱25 例; 关节结构紊乱者19 例; 急性关节炎症13 例; 慢性关节炎症5 例; 骨关节病者5 例。对照组63 例, 男性29 例,女性34 例; 年龄最大58 岁, 最小15 岁; 病程最长12 年, 最短1 天。其中咀嚼肌紊乱21 例; 关节结构紊乱者17 例; 急性关节炎症15 例; 慢性关节炎症4例; 骨关节病者6 例。
2 诊断标准
参照1997 年全国第二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专题研讨会关于颞颌关节紊乱病(TMJD)的四类分类诊断标准[1]。
3 治疗方法
3.1 术者首先以一手拇指或食指置于患侧颞颌关节处, 点揉2~3 分钟, 再将手指移至患侧颞肌处, 与肌纤维走行方向相垂直进行轻揉弹拨2~3 分钟。然后术者一手扶住患者前额固定头部, 让患者枕部靠在术者胸前, 令患者微微张口, 术者以一手拇指置于患侧下颌角后缘, 平推患侧下颌骨向前30~60 次, 强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上述两种手法交替进行2~3 次, 最后以指揉或掌揉法结束治疗。
3.2 TDP 照射采用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TDP)照射患部1 小时/次, 每天1~2 次。
3.3 药物外敷以市售消炎止痛软膏(江门市恒建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主要成份: 独活、芒硝、生南星、皂荚、生草乌、冰片、水杨酸甲酯)外敷患部, 每天1次。
治疗组采用下颌平推法加TDP 照射, 7 次1 个疗程; 对照组采用消炎止痛膏外敷加TDP 照射, 7 天1 个疗程。
4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 关节弹响、关节疼痛及其它伴随症状完全消失, 颞颌关节功能运动、开口度、咀嚼功能正常。显效: 主客观症状基本消失, 开口度接近正常, 仅余轻微或大张口有不适感。无效: 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或有改善但持续时间较短。
5 治疗结果
治疗组临床痊愈21 例; 显效38 例; 无效8 例。痊愈显效率88.05%。对照组临床痊愈8 例; 显效23例; 无效32 例。痊愈显效率49.2%。经卡方检验, X2=12.41, P
7 典型病例
黄某某, 男,42 岁, 机关干部。2000 年1 月12 日以左颞颌关节疼痛、张口困难7 天就诊。7 天前不明原因出现左颞颌关节疼痛, 逐渐加重, 伴张口困难, 。在外服中西药无好转, 曾在我院行颞颔关节腔内氟美松磷酸钠阻滞无效。来我科就诊时, 左颞颌关节处压痛明显, 张口困难, 仅能张开约1.5cmo 诊断为左颞颌关节紊乱症, 采用下颌平推手法配合TDP 治疗, 当即感关节紧张感明显减轻, 张口能达2cm 左右。连续治疗3 次, 上述症状完全消失, 随访至今未复发。
8 讨论
8.1 关于颞颌关节紊乱症的发病机理目前认为本病是颞颌关节的一种病理性咬合变化。其主要机制是: 咬合阻碍着上下牙不能达到最广泛、最紧密的咬合接触状态, 下颌不能足量闭口, 造成颞颌关节内压改变( 平衡失调) , 使关节出现退行性改变。同时,由于咬合形态变化, 导致传递到牙根的应力发生相应变化, 继而对咀嚼肌收缩进行调节, 使颞颌关节的生物力学环境发生变化, 造成复杂多样的咬合紊乱,引发临床疾病[2]。病理变化主要有四个方面: ①咀嚼肌紊乱, 包括肌筋膜疼痛、肌炎、肌痉挛、局部肌肉疼痛及肌纤维挛缩等。②结构紊乱, 包括各种关节盘移位( 可复性盘前移位、不可复性盘前移位、关节盘旋转移位及关节盘内外移位等), 关节囊扩张及关节盘附着松弛或撕脱等。③关节炎症性疾病, 包括滑膜炎和关节囊炎, 可分为急性和慢性2 种。④骨关节病,包括没有疼痛症状的骨关节病和存在疼痛症状的骨关节炎。祖国医学认为: 该部位的筋属肾, 肾气不足则筋弱而易受伤, 过度劳累复加风寒侵袭使虚弱之筋受损, 故出现开口忽大忽小, 忽左忽右, 筋位不合韵症状。
8.2 关于颞颌关节紊乱症的治疗本病的治疗方法较多, 保守治疗包括口服用药、理疗、针炙、治疗牙周炎, 拔除阻生智齿, 修复缺牙, 矫正错合、翼外肌封闭、下颌神经阻滞[3]等必要时可行关节盘摘除术。我们认为手法治疗的作用机制在于患处紧张痉挛的组织通过手法得到了疏理, 使颞颌关节周围组织的张力下降, 再以下颌平推法调整关节的位置关系, 在运动治疗的过程中调节关节内压, 使局部的咬合形态发生积极的改变, 从而达到恢复颞颌关节正常的生物力学环境的治疗目的。
本法操作较为简单, 易于掌握, 适合基层医疗单位开展。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二届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98; 33(4): 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