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播音主持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播音主持专业

播音主持专业范文1

关键词:教育闭塞;复合型人才;新思维掌握

一、前言

随着电视行业和网络行业的兴起,播音主持专业已经成为热门专业,与20世纪80年代不同,现在的播音主持专业已经不满足单一人才的需求,转而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发,但是虽然我们在形式上跟上了国际潮流趋势,但是在传统的培养理念上还稍有欠缺,现代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现状并不理想。因此,本文重点从问题入手分析,对如何改变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现状进行了理论探讨。

二、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现状当中的不足

(1)教学思路跟不上形势发展,从2000年开始,我国正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电视综艺、网络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并且随着信息化的传播以及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已经影响到了每一个人的生活,成了生活必需品,此时我国的综艺类节目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广播、到后来的综艺大观、再到现在的各种形式的娱乐综艺节目,我国的综艺类型紧跟国际化发展潮流,可以说在节目制作上并没有与国外相差太远,但是在专业人才培养上还在研习传统的教学思路,既单一人才培养,现在培养播音与主持的科目大纲中明显地将播音主持学科分为了若干个小科目,从而针对不同的人才进行不同的“领域”培养,但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就将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科简化,将若干个小科目合并为一个大科目,并且为了满足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到最多的知识,不断地将优秀的学员送到各大电视台当中通过实践锻炼学生,而反观我国还在死板的教学过程中徘徊,思路已经落后于国外。

(2)对学生的创新培养意识不强,纵观近年来我国各大综艺节目能够获得高收视率的本土创作题材很少,而一些引入的题材都受到了观众的热捧,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等热门综艺节目都是买断日韩国家综艺版权,在进行中国式本造形成的,虽然比较适合中国的发展前景,但是精髓创意却是借鉴国外,这反映出了我国综艺节目的创新能力不强,直接映射出了我国综艺节目人才在创作的过程中缺乏创新精神,归根结底是学习时没有打下扎实的创新思想,而反观国外,为了培养播音主持人才的创新精神,不断提出新的挑战课题,并提供一定的研究经费,让学生有时间有基础地进行创造,这比枯燥死板的课堂教育要更加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释放出学生的天性。

(3)缺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思路,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对现代化播音与主持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国外为了锻炼复合型播音主持人才,常常将他们置身于节目编制的各个领域当中,从导演到编辑、从采集师到文案撰写,从灯光师到舞台设计,种种分类汇于一炉,只为了锻炼人才的全面性,让其更适合这一行业的发展,也杜绝了舞台上出现突发状况时主持人不能良好应对的尴尬场面,但是在我国,这样的培养方式并没有被广泛引用,致使复合型人才稀缺,能够胜任的优秀主持人多数是在职场上工作许久的老牌主持,这使我国的播音主持专业出现了断层。

三、针对我国播音与主持专业现状的改革措施

(1)加强经费投入,增强我国高校中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经费,设立专业研究经费和创新奖励经费,设立项目研究评定组,让更多有思想的年轻人能够不受经费的困扰大胆创新,为播音与主持形式提供良好的思路,同时设立奖励研究经费,为新推出的好项目以及思路进行资金支撑,让越来越多的研究人才能够找到归属感,让研究成为切实的实践行为,而不是停留在口号阶段,从而丰富我国播音与主持行业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增强变革时效性带来的转变。

(2)增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将人才置身于这一专业的多个领域当中,打破传统“专业限制”,强调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价值,设定考核专业人才的特殊考试,为实践舞台输送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打破单一化的怪圈,促进和平竞争的比赛理念,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可以先设立“复合型人才小组”作为过渡,以小组为单位划分人才,提升划分小组的协作你能力,并最终以“复合型人才小组”为根基,逐渐地培养复合型人才。

(3)打破思想禁制,为创新添加新的动力,我国播音主持人的发展想要快速地与国际结果就要从教育的本身打破思想禁止,为学生提供更多有效的发展空间,打破传统教学素材的束缚,让学生的思想能够得到自由的飞翔,从而创造出更有灵感的思路,丰富我国综艺节目形式。要更好地拓宽知识面,成为一名“杂家”,实践必不可少。要在实践中寻找真理,在实践中得到知识,在实践中提高能力。这就告诉学生,作为主持人,靠近百姓、接近受众非常重要。只有洞察各个阶层老百姓的心理动态,才可以更好地展示节目内涵。在《节目主持》课程中,当理论部分学习完毕后,学生可以去演播室、音频工作站、电台、电视台实践,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现场驾驭能力,从而培养职业的敏感度和责任感,为今后走上播音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总之,随着广播电视传播方式、手段的更新以及受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担负着人才培养之重任。

四、结语

播音与主持专业的现状虽然在我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国这一行业的盛兴和发展,但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将现状当中的问题引入到真正的解决途径当中,依托社会环境在理论中求实践,在实践中求发展,从而创造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同时从国家、社会、机构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再梳理,切实地将改革提到日程上,而不是流于表面现象。(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戏剧学院)

参考文献:

[1]杜振宇 . 试析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与行业实践的对立[J].学习月刊,2010(4).

[2]姚喜双 . 未来播音主持艺术的展望[J]. 语文建设,2012(6).

播音主持专业范文2

【关键词】考试;改革;播音主持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课程考试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检验高等教育教学实施者与接受者的“教学”与“学习”效率的主要手段,亦是评价教育理念、目标、教学艺术等影响教学过程因素优劣的重要形式。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课程考试是通过书面、口头提问或实际操作等方式,考查参试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为了全面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高职院校都增强了责任感和紧迫感,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推进教学改革。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一定组织中的考试主体,根据考试目的的需要,选择运用有关资源,对考试客体某方面或诸方面的素质水平,进行测度、甄别和评价的一种社会活动。最明显的作用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是,传统的或是目前广为流行的考试方法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考试内容中记忆性成分过多,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考试方式过于单一,多数为闭卷笔试,这种方法便于监考管理,严肃考场纪律,对确保教学质量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视野;评分标准过于呆板,不利于学生拓宽思路;一次考试定成绩。

播音主持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其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仍然在探索发展阶段,如何摸索出一条适合专业特点,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的考试方法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切实可行的考试方法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由突击学习向注重日常学习转变,而且还对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的改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改革考试内容

现行考试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特别是考试内容往往不能科学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尤其是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他们所学的知识多数是应用型的,只靠传统的书面考试和记忆性的考试内容是很难检查出学生的实际专业能力和学习成果的。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考试时,应该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定位,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二、改革考试形式

要根据播音教学的实际特点采用不同的考试形式。如可以给学生进行特定场景模拟主持进行考试,检查学生的选题能力、应变能力、控场能力、主持节目等等专业技能。鼓励教师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多种考核方式联用确定学生成绩的做法,但要合理地确定各种考核方式占整个课程成绩的权重系数。一般地,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考试要侧重于实际运用,口试所占权重系数不应低于40%。除播音主持专业的专业课以外,其他的基础课程,如政治课、英语课、文学课等,既可以延续传统的书面考试,也可以引入其他的考试方法,如口试,完成论文,把平时成绩记入总评成绩等等。

三、改革评分模式

1、传统评分法和创新评分法相结合要改变考试题型答案唯一,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做法,避免出现评分标准过于单一,使学生死记硬背,限制其灵活思辨能力的发挥。评分方法要因题型而异。主观题能科学地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性、思辨性和创造性,能够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该鼓励教师对于一些主观性试题(如论述题、策划节目进行模拟主持)采用模糊评分法,而对于客观性试题(如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等),采用传统的量化评分法。

2、精学评分法和能力评分法相结合精学要求学生要精确地掌握基础知识,精学评分就是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考核做到科学严谨,比如播音专业的普通话语音,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必须要做到精确无误,才能够通过一级甲等考核。能力是指学生要掌握几项必需的专业技能,能力评分要能够全面科学地考核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找准学生专业技能的观测点来设计技能考核项目,比如电视新闻播音的考核观测点首先是语言方面,语音清新流畅、节奏明快,多连少停,多扬少抑;其次是状态方面,播讲状态自如、稳重大方;再次是体态语方面,眼神,集中、热情、充实、有内涵;最后是交流感效果方面。

3、基础能力考核和实践动手能力考核相结合基础能力是学生平时在校学习各门专业技能课所应该获得的能力,在校学习时注重了技能考核的全面性和深入性,使学生具有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岗位实践时,要求学生能够拿出完整的专业设计,完全适应岗位的需要。考核时要做到以下几个环节:①每位学生必须要有一位指导教师,指导其专业设计;②学生在动手设计前要有开题报告;③教师对学生设计过程要进行动态指导;④考核时至少有三位以上专业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成果打分;⑤学生对自己的设计写出自评,指导教师写出评语。

四、实行教考分离

为了避免任课教师为学生缩小考试范围,或者划定考试重点等现象的出现,对于部分重要课程,原则上实行教考分离制度。期末考试前,由系(教研室)主任指定教师为某门课程的考试命题,试题经系(教研室)主任审定签字后交付印刷。命题教师有责任对试卷保密。建立题库,保证每门专业课至少有两套以上试卷,考试时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以确保考试的公正性。要鼓励教师以流水作业的方式批改试卷,特别是对于主观性试题,可由多位教师共同批阅,然后综合多位教师意见,科学合理地评定考试成绩。

对专业能力测试,比如节目主持或电视播音等专业课口试,在给学生打分时,容易出现主观性太强,很难科学地测试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了避免不公平,要求三位以上的专业老师同时给一个学生打分,取平均成绩为该生的最终成绩。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测试时,注重评分教师的专业比重分配,科学全面地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知识能力、素质能力。

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衡量教与学一个非常有效的指标,考场是展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成果的平台,考试如同收获,考试获得优异成绩就意味着教与学取得双丰收,可以体现教师教学的成功和学生学习的成就,这种成就欲能极大地激励考生及其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促使他们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工作,这就是考试的激励功能。

【参考文献】

播音主持专业范文3

一、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状

(一)招生现状。伴随着我国播音主持专业的快速发展,高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播音主持专业人才,但播音主持人社会地位的提升,也加大了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扩招力度。全国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不断增加,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从几十家发展到四百多家,这种令人担忧的发展速度,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出,以往高校通常是采取精英式教育方式。但现今大多数高校开设播音主持专业,只是为了达到综合性大学标准。大规模地扩大招生规模,使得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很难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

(二)专业课程设置现状。播音主持专业作为交叉性学科,对于学生的表演、语言、组织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严格要求,而播音主持专业的特殊性,也要求学生应当具备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但现今高校开设播音主持专业通常是让学生在大一学习基础知识,进行普通话和文学知识的普及。而大二则进行专业性基础知识的讲授,让学生接触电视节目的评析和相关媒介知识。大三则是学生的自主锻炼课程,大四主要是通过学生进行相关单位实习,从而积累社会实践经验。但由于不同高校的学科偏向不同,许多高校纷纷效仿其他高校出色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模式,忽视了自身实际特色,加大了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

(三)知识背景现状。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录取途径,主要是艺术生选拔。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积累充足的文化课知识,所以在进入高校后,整体知识水平偏低,较难适应高校的整体学习氛围。

(四)就业现状。我国的播音主持专业学生除了进入到传统的电视媒体行业和报业外,还可以在新兴媒体中,做移动媒体主持人或网络视频主持人。也有许多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进入到影视动漫公司,进行广告、动漫或影视人物的配音。随着新媒体时代进程的加快,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在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就业渠道拓宽的同时,社会也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应当加强播音主持专业建设,培养出更优秀的播音主持人才。

二、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质量下降。我国播音主持专业在发展初期,由于社会需求量较小,只有少部分高等专科院校开设播音主持专业。但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媒体环境的深化,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需求量加大。因此我国高校利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这一契机,开设了播音主持专业,推进了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发展。但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也给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质量带来了重要影响,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使得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与社会需求相符合,导致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质量与毕业生综合素质下降。

(二)师资力量薄弱。近些年来,多层次级别的教育质量评估,使得我国播音主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得到了提高。而大多数高校也在社会环境中,通过纵向施压与横向比较,对师资力量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扩大了播音主持专业的整体师资力量。但我国播音主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仍然存在问题,大多数教师往往只从事专业教育工作,缺乏充足的实践经验。而这也使得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缺乏生动性与灵活性,教师单一的知识结构,使得教学质量很难得以提高。

播音主持专业范文4

关键词:播音学;播音主持;专业出版

本文所论及的播音主持专业出版主要涉及大学及以上层次的播音主持专业教材和学术书籍。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发展史也是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建设的见证史。1985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播音发声学》《播音基础》是第一批正式出版的播音学理论教材,如果以此作为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开始,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科建设成果为划分依据,可以把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985年至1993年播音理论形成期是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起步期,1994年至2001年《中国播音学》出版后的8年是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发展期,2002年《实用播音教程》出版至今是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扩张期。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当当网和卓越网的搜索系统中分别输入“播音”“主持”“朗诵”“配音”“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并将搜索结果进行整理,截至2013年2月16日,共有775种图书(包括67种电子书),可以归入播音主持专业出版领域的有486种(包括56种电子书),本文将在分析其出书年代、所属出版社、品种和类型的基础上,梳理播音主持专业出版每个阶段的发展状况。

一、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发展历程

1. 起步期(1985年 ~1993年)

专业出版开始前,中国播音理论经过了几代广播人的探索。1962年,齐越在上海播音组的讲话开启了中国播音学的探索。1982年1月,张颂发表的《研究播音理论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构筑了播音理论研究的框架。张颂在1983年出版的《朗读学》(湖南教育出版社)构筑了播音创作基础理论的基本框架,是中国播音学学科建设的前奏。①

首批专业教材的出版标志着专业出版的开端。1985年5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9月,出版了徐恒的《播音发声学》和张颂的《播音基础》,这是正式出版的最早的播音主持专业教材,宣告了播音理论的初步创立,也是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开端。1989年12月12日北京广播学院音像教材出版社成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及其音像教材出版社的成立推动了中国播音学学科相关成果的出版,积极配合和支持了学科的发展。

一系列专业教材的出版为学科体系的建立做好了准备。从1987年开始,张颂带领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的教师开始了《中国播音学》的写作。“中国播音学丛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为中国播音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做了前期准备。这套丛书除了《播音发声学》《播音基础》,还有吴郁主编的《播音学简明教程》(1988),毕征主编的《播音文体业务理论》(1989),祁芃的《播音心理学》(1992)等。

据统计,这一阶段涉足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出版社有12家,共出版播音主持专业图书35种,教材13种,专著6种,文集8种,播音员、主持人研究的著作和播音员、主持人个人文集等8种。其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6种,几乎都是播音理论形成期的成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8种,以主持人论文集和资料汇编为主;复旦大学出版社2种,都是介绍主持人的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等9家出版社各1种。

2. 发展期(1994年~2001年)

《中国播音学》的出版标志着学科体系的建立。1994年10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张颂主编的《中国播音学》是中国播音学理论体系形成并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宣告了一个新学科的诞生。同时,北京广播学院音像教材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播音大全》,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内容最全的播音主持课程讲座的音像制品。

中国播音学各研究领域成果的出版推动了学科建设的深化和拓展。《中国播音学》的作者们以此书的成果为基础,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拓展研究领域,在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著作。例如姚喜双的《播音学概论》(1998),“从理论上对播音学科的独立性作了全面的阐述”。②罗莉的《文艺作品演播》(1996)、曾志华(雪琴)的《广告播音艺术》(2000)是播音学艺术语言演播方面的深化和拓展;鲁景超的《广播电视即兴口语传播》(2000)是播音学口语传播方面的拓展;吴郁的《节目主持艺术探》(1997)是作者对主持艺术基础理论、主持人语言等的探索,《主持人的语言艺术》(1999)对节目主持艺术进行了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

据统计,这一阶段涉足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出版社有30家,共出版播音主持专业图书96种,其中教材29种,专著21种,文集23种,译著1种,播音员、主持人研究的著作和播音员、主持人个人文集等21种,读音手册1种。其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35种,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中国播音学建设成果为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1种,以节目主持研究著作和播音员、主持人论文集为主。作家出版社、华艺出版社4种,以主持人自述式文集为主。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等6家出版社各2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20家出版社各1种。在这一阶段,对于播音员主持人多角度研究的出版物迅速增加;擅长运作畅销书的出版社看到了著名主持人的市场号召力,出版了诸多主持人自述式文集。

3. 扩张期(2002年至今)

系统规范的教材出版促进了专业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的付程总主编的《实用播音教程》凝聚着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多年教学实践的成果,使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有了标准化、规范化的依据,促进了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发展。

教学改革成果的出版引领了特色专业教育。2004年,北京广播学院50周年校庆后,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开设了体育评论解说通道班、英语通道班、配音通道班等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电视体育解说》(2005),《双语播音主持艺术》(2007),《影视配音艺术》(2007)等教材,使很多院校得以开设特色课程,促进了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特色化发展。

《张颂文集》铸就学术研究的高地,《中国播音学博士文库》代表着学术研究的前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在2009年到2012年陆续出版的《张颂文集》指引了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2006年出版的首批《中国播音学博士文库》(包括李凤辉的《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阙失与重构》、柴璠的《当代广播有声语言的创新空间》、张政法的《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从规范空间和审美空间开掘独具特色的有声语言表达艺术。

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播音主持学术研究在全国展开。到2010年,“全国设立播音主持专业的大专院校约三百多所,开设本科课程的高校约有六十多个,在校生达到两万余人”。③南京师范大学毕一鸣、浙江传媒学院沈鹏飞和金重建、湖南广电集团曾致等专家学者纷纷出版专著和教材,大大丰富了播音学学科体系。

这一阶段,播音主持专业出版进入整体规模快速扩张时期,涉足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出版社增加到100家,共出版图书299种,和前一阶段相比,出版品种数几乎翻了两番。其中,各类教材166种,专著60种,文集33种,播音员、主持人研究的著作和播音员、主持人个人文集等36种,译著3种,读音手册1种。其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83种,该社立足本校优势和特色,坚守专业化出版,形成了品牌影响力。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74种,值得称道的是该社出版了“播音主持艺术技巧丛书”等三套很能体现编辑策划能力的教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3种,以《节目主持艺术丛书》为主。浙江大学出版社9种,作者以浙江传媒学院的教师为主。长江文艺出版社8种,是白岩松、朱军、李咏、曾子墨等主持人的自述式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7种,教材、专著、译著都有。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5种,以主持人论文集为主。北京大学出版社5种,以《中国播音学系列教材》为主。中国经济出版社5种,是于根元主编的《语言与传播丛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5种,全部为英语经典电影对白朗诵。武汉大学出版社等4家出版社各3种。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8家出版社各2种。郑州大学出版社等57家出版社各1种。

数字出版刚刚起步。近两年,很多出版社开始了数字出版的尝试,播音主持专业出版领域共出版电子书56种。其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4种,北京大学出版社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各4种,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各3种,复旦大学出版社2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16家出版社各1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最多,一是因为该社积累的专业图书品种多,可利用的资源多;二是因为该社2012年成立了数字出版部,加快了电子书出版的步伐。

到目前为止,从出书累计品种来看,排名前十位的涉足出版播音主持专业图书的出版社见表1。

其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依托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的形成和建设,坚持走专业化出版的道路,发展成为播音主持专业出版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品牌影响力的出版社。不但品种最多,486种专业图书和电子书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58个品种,占32.5%,而且重版率最高,30种重版书中,15种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

除了表1中的10家出版社外,还有中国经济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各5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各4种,武汉大学出版社等8家出版社各3种,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21家出版社各2种,高等教育出版社等56家出版社各1种。

二、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未来之路

1. 依托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建设,维护专业出版的品质

把播音发展为一门学科,应是中国首创。尽管俄罗斯、美国、英国、日本等也不乏对播音的研究,也有相关的著作和文章,但它们都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播音学科进行专门研究。而“中国播音学植根于中国,是面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现实,面对主要为广大中国受众服务的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传播应用的状况及其规律的研究。”④“坚持中国播音特点,才是播音创作基础的立足点或基点。在这个立足点或基点上发展我们的播音理论,才会入之愈深,见之愈新。”⑤播音主持专业出版依托中国播音学坚实的理论根基,才有可能枝繁叶茂,发展壮大。

从前文的统计中可以看出,不断再版和重印的几乎都是立足中国播音学的教材和专著,那些抛弃了播音理论根基,大谈主持现象的教材和专著却缺乏旺盛的生命力。“现代与传统并非截然两分,创新与守旧本应相生共存,否则创新便必然会流于浅薄的时髦,甚至流于单纯的形式创新乃至话语创新。出版的创新与守旧也当作如是观”。⑥播音主持专业出版也应在坚守中创新发展。

2. 挖掘各个研究领域的选题,激活各类院校作者资源

播音主持专业图书从最初的几种发展到几百种,分布在不同教育层次和学科的各个研究领域,但选题分布并不均衡。单就教材而言,本文统计的208种各类教材中,导论概论7种,语音发声25种,播音创作基础13种,朗读朗诵30种,播音文体业务5种,广播播音主持1种,电视播音主持3种,广播电视播音主持2种,新闻播音6种,口语、即兴口语5种,体育解说2种,配音8种,演播6种,播音主持心理学3种,作品赏析1种,主持导论概论通论15种, 各类主持34种,主持传播学1种,英语播音主持10种,粤语播音3种,综合28种,一些类别仍有较大的选题开发空间。专业编辑要善于挖掘各研究领域潜在的特色选题,比如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开设的“影视配音艺术”课程教学成果显著。当时,开设这门课的院校很少,我们抓住这一市场空白点,出版了这门课的教材,之后很多院校因为这本教材而开设这门课程,教材的销量逐年上涨。

如今,除了传媒院校,综合性大学、艺术院校、师范院校、外语院校、财经院校、体育院校等纷纷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越来越多播音主持专业硕士以上毕业生充实到教学岗位,还有很多拥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播音员、主持人参与或转移到教学工作中,这为专业出版提供了丰富的作者资源。编辑可以根据作者的特点引导他们进行教材或专著的写作。比如,《电视新闻播音主持教程》的作者仲梓源既有在江苏卫视担任八年新闻主播的经验,又有在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主讲电视新闻播音主持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编辑正是看到了作者的这些优势,主动向这位从未出过书的作者约稿。《电视新闻播音主持教程》出版后,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3.把握数字出版的机遇,开发多种形态的数字化产品

数字出版为播音主持专业出版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主要传授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的创作方法和规律,只有文字的播音主持专业教材必须配备具有较强专业示范能力的师资。很多院校师资水平有限,即使有教材,也不知该如何教学如何示范。出版多媒介数字化教材、搭建品牌教材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可以突破传统教材的局限性。

数字化教材可以做到文字与示范录音或节目视频同步,更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目前,播音主持数字化产品仅限于将文字内容平移到数字平台,出版者还需根据读者的需要,重新确定和设计出版物形态,生产出内容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的多媒介数字化教材。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播音系学生练声时,能够拿着轻便的手机边听示范边录音,更高效地掌握艺术语言的表达和使用规律。

搭建品牌教材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近年来,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规模迅速膨胀,但教育质量很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几家院校,很多跟风办学的院校师资力量十分薄弱。即使这些院校使用同样的教材,教学效果仍有巨大差距。如果依托品牌教材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将有助于提高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整体水平,提高播音主持后备人才的整体素质。

(赵欣,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播音主持编辑部主任)

注释:

① 张颂. 中国播音学发展简史[EB/OL]. 媒介研究在线期刊,2007(2). http:// sinoss. net/qikan/2011/0208/5798. html

② 张颂. 中国播音学发展简史[EB/OL]]. 媒介研究在线期刊,2007(2). http:// sinoss. net/qikan/2011/0208/5798. html

③ 张颂. 播音主持专业发展路径的思考——六十年“自强自信”杂感[A]. 播音主持艺术10[C].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2.

④ 金重建. 播音主持概论[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1.

播音主持专业范文5

关键词:实践教学 能力培养 播音与主持

目前,广播电视节目形态万千,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良好态势,这也对播音员、主持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文化体制的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社会对广播电视方面的专业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试分析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播音与主持专业实践性教学途径进行了探索。

一、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如人才培养脱离职业能力需求、师资力量不足、生源质量较差、课程设置不当、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硬件设施不到位等。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保证专业教学的高投入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将教学重点从知识的传播转向能力的培养上来。播音主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的一些专业技巧容易理解但不容易掌握, 是典型的知易行难,因此积极探索实践教学途径,突出能力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根据培养目标,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起着关键作用,而目前在实践性教学方面,还存在有许多不足之处,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性很强,主要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仅依靠课堂教学无法获得真实的能力。播音主持是有声的语言艺术,是话筒前的艺术,只有把课堂教学与话筒、镜头前的艺术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符合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实际需要的合格人才。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不仅仅是理论教学内容的验证,更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引导学生在加深对课程内容充分认识的同时,使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彼此融会贯通,做到学以致用。制定教学计划要确保实践课程的教学时间,正确把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分配比例,各个实践环节要根据培养目标、能力结构及技能训练的总体要求,统一规定实践教学计划,确保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时数占总学时的35%以上,使学生既能学到完整、系统的实训技能,又能保证有充足的时间深入到行业一线,接触实际,以提高学生岗位的适应性、专业能动性和研究创新性。

(二)加强实践教学资源的补充利用

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学资源的补充和利用。一是学校要投入必要的办学资金,购买先进的教学设备,加强硬件建设,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提供充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借助校内外电台、省市电视台、报社等媒体单位的人力、物力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三是引进双师型教师,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学校在招聘人才时,应积极引进既能胜任教学,又能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并且在本行业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双师型教师,以弥补以往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不足。四是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深挖内涵。播音是一门借鉴性较强的学科,与新闻、艺术、教育等多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因此,着力整合相关学科实践开发的优势、特点,注重课程间的关联性、针对性,拓宽专业视野, 在借鉴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科实践,充分利用相关学科的丰富资源,发挥师生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实践课程的不断完善与创新。最后,还应重视广播电视节目资料、学生录音录像资料等的搜集整理,这些同样是实践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实践性教学途径与方法

1.课程实践教学

(1)小组授课,注重因材施教

播音主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学生的基本素质、兴趣、爱好是有差异的,教师要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教学。因此,在理论课讲授后,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以8―10人为宜,这种大课理论与小课实践相结合是播音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模式之一。通过实践训练巩固了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同时让教师更清晰地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在实践练习时,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状况,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挖掘学生的最佳优势,使学生明确自己今后职业发展适合的方向,突出了因材施教个性培养的实践教学效果。

(2)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在播音主持课程中,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过程是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过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通过小组研讨,学生组建团队,对项目进行分解,各个组员分工合作,共同制作出一档节目,教师则对学生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例如,在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中以节目创作的形式不仅锻炼学生的播音主持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采编能力。播音主持专业的学习内容是通过学生的播音主持技能实践体现出来的,学生实践活动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自我组织,独立完成。在实践过程中以播音主持专业理论为指导,通过具体的录音、录像或舞台展示等节目形式表现出来,将课程学习内容与实践活动密切结合,凸显了专业特色。实践表明,以项目驱动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的项目教学法适合在播音主持这种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中运用。

2.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实践类课程教育应是开放性的,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实践,还应有校园实践、社会实践活动。

(1)校园广播站

播音主持专业教学过程中最不该忽视的就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校园广播这个实践基地的作用,是提高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尽早让学生到校园广播站去实践,可以使他们对播音主持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专业思想和敬业意识。学生针对火热的校园生活,把日常的宣传报道做新、做活,以师生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感染大家,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成生动的具体实践。拓展校园广播的发展空间,让节目的内容、形式、风格更加丰富和多样化,还要充分利用全国高校广播节目联盟这个由校园电台、网络共同搭建的校园文化新平台,引入外校的优秀节目,展示校园风采,促进交流,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园地、师生思想的交流场地、学生进步的阶梯和成才的实践基地。

(2)认知实习与顶岗实训

为了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媒体及相关单位参观见习,学习新的节目设计、节目理念,近距离接触一些广播电视的先进设备,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后,再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整个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实习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学生能独挡一面,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独立制作节目和内业资料;了解和掌握节目制作的全过程;了解节目设计的编制过程和内容;了解策划方案和策划措施;了解节目创新方法;了解节目安全运行的过程。通过认知实习与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实践中接触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专业技能锻炼,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一定基础。

(3)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鼓励任课教师多参与相关的课程研讨和交流活动,以促进教师教学及科研水平的提高,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科技开发活动,也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学生、一线播音员、主持人合作成立课题组,分别发挥自身优势,针对当前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高等院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将科研项目及研究成果适当地、有针对性地充实到教学中,这样既可以克服一些传统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的弊端,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教师带领学生到媒体一线采、编、播,尝试新的传播内容和表现形态,媒体除提供设备、技术和必要的智力支持外,还聘请资深的行业专家对师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培训、指导、评价,以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帮助学生认识专业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正确认识科研实践的重要性。教师通过科研及社会实践活动能不断地发现新的研究课题以及获取更多有价值的研究资料,有了科研之源,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也会更加生动、翔实,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教学效果会明显提高。

播音主持是艺术类专业教育,而艺术类专业教育强调突出特色与个性。在实践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将实践课程与特色教育相结合,发挥教师教学特色, 激发学生个性风采,将特色教育贯穿于整个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中,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途径的探索与研究,突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突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的分量和力度,将科研、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入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为其今后走上播音主持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贺.播音教学实践课程现状研究[J].甘肃科技,2009(10).

[2]马嘉.校园广播――播音主持教学中的实践基地[J].剧作家,2008(4).

[3]杨忠.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1(1).

播音主持专业范文6

关键词: 播音与主持专业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和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与冲击,广播电台、电视台在办台观念、用人机制、经营理念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广播、电视一线的改革直接影响着教学,我们急需研究在新的形势下应该如何培养具有采、编、播合一的并具有个性化的广播、电视播音员与主持人这一问题。与之同时出现的就是对学生的培养问题,怎样培养人才才能适应市场需求,这是播音主持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方法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我们应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该专业教学中达到最好的效果。

(一)理论讲授要融合交叉学科知识,紧密结合实践的发展。

作为新闻工作者,播音员主持人肩负着一定的传播信息、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引导舆论的职责,同时也是媒体的形象代表,这种性质决定了他们应该有鲜明的政治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知识内涵和较强的专业水平。在专业课程设置中,一般院校都安排了新闻理论、传播学、文学类的课程,要把知识学活,就需要在专业教学中与实践紧紧结合,将各学科融合,让学生真正理解。

在播音教学中,除专业技巧的训练外,新闻理论、时事政治也是必不可少的知识。现实中确实存在播音员由于一些对社会实际情况不了解,对记者所写的新闻的新闻价值不能领悟,或由于自身的知识、理论水平不高而将一条有价值的新闻播得平淡无奇,只是“见字生义”,真正要传播的内涵流失掉了。这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应该培养一种良好的新闻素质,这种素质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而不是新闻播音与社会时事、新闻理论、传播学的脱节。

播音员更应该把记者的思想准确地反映出去,通过自己的声音传递信息的价值,这也需要播音员有一定的新闻敏感,这样才能透彻地分析出其背景及意义。新闻敏感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新闻理论的教学里,不能只停留在纸上,在新闻播音训练中我们也要培养同学们的这一能力,让同学们善于发现新闻,勇于说新闻,从而对新闻的本质有更深的了解,播报好新闻。因而在新闻播音的训练中,除了教材中的典型问题素材训练外,还需要加上即时新闻的播读训练,这样可以让同学们更好地联系时事分析新闻,同时可以与广播电视当中的播音员进行对比,找出自己的优势及劣势。

节目主持也是如此,理论讲授要和主持实践结合起来,不能纸上谈兵。在此就以谈话节目为例来谈一谈。谈话节目从理论上讲分为选题艺术、节目开头的艺术、节目结尾艺术、话轮转换的艺术、节目中调动观众情感的艺术、节目中即兴应变的艺术、节目中采访的艺术、节目中塑造自我的艺术、驾驭节目的艺术等,而这些理论需要在实践训练中逐渐掌握。

(二)实践训练要以理论为依托,营造媒体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践训练可以分为课堂之上和课后实践园地两方面。

课堂上要力争让每一个同学都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通过语音教学和电视教学,多听、多读,反复听说,做到有效地和自己、和其他同学进行对比,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为了达到以理论为依托的实践效果,在小班课堂上,老师应该实行让同学们讲课制度,即由同学们讨论所学内容的理论知识,让大家充分理解所学内容,最后由老师总结。这么一来,既可以让大家真正掌握知识,又可以锻炼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分析问题、语言表达的能力。对课堂练习的播音主持材料,每一名学生训练结束,就由同学们点评,互相学习。课堂上培育的是一种质疑、开放的学习精神,强调理论联系真实世界,关注学生的技能、行动、态度、情绪,强调理论、实践和应用与现实问题的联系。让同学讲新闻是将实践应用、理论现实相结合的好办法,它能使学生们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剖析,既训练播音主持专业同学们的播讲新闻的能力,又培养他们作为记者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他们将来成为媒体人的多能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后实践园地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不出校门就能体验媒体工作环境的空间。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设立的渤大电视台正是这样一个园地。我们鼓励广播专业的学生参与渤大电视台的选拔和节目制作,接触电视制作全过程,为将来工作打基础。

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体系应依据广播电视行业一线和各影视制作公司、文化传播公司等相关部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构建。技能点的遴选和设计应紧紧围绕上岗需要进行,做到教学整体目标明确、就业导向突出。

(二)区别性原则。

所建体系应和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有所区别,既区别于本科教育宽口径、广基础的培养模式,又区别于中专层次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主导性原则。

对高职教育来说,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是高职教育的根本所在,在教学体系中应占主导地位。

(四)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不仅指构建结果的层次清晰、分工明确、配置合理,而且指构建过程要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做到有计划、分步骤、全方位、多角度。

三、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教学内容体系时,必须根据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的形成机制与规律,既要注意与理论教学的联系与配套,又要注意它本身的完整性和独创性。高等院校主持与播音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备以广播电视主持与播音能力为主体职业能力,兼具一定的策划、采访、编辑、制作能力和社交、谈判、引导、推广能力的动手能力强、操作水平高的高级技术型、应用型媒介传播人才。依据高等院校教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特点,主持与播音艺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模式应是按学生技能层次划分的递进式模式,可以按照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拓展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构建。

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综合技能这三大技能模块是呈阶梯状递进分布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按计划、分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不同技能模块的训练要求也有所不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强调准确到位。专业核心技能训练强调语言功力的规范性和应用性,专业拓展技能训练对应的是“兼具一定策划、采访、编辑、制作能力和社交、谈判、引导、推广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学科的交叉性和技能模块的灵活性。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的成果是以完整的播音与主持作品形式呈现的,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努力营造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强调突破低层次、只限于感性认识的重复创作,鼓励尝试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文.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艺术实践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