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的重大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扶贫攻坚的重大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扶贫攻坚的重大意义

扶贫攻坚的重大意义范文1

一、减贫摘帽督导工程。完善贫困村脱帽退出机制,按照“鼓励摘帽、政策保留”的思路,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脱贫摘帽考核、约束、退出机制,实现精准摘帽、精准脱贫。在实现2015年减贫4195人贫困人口的基础上,2016年实现减贫计划10000人,力争到2017年,在现行标准下,17个“十三五”贫困村全部“摘帽”,全市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要求。

二、结对帮扶指导工程。制定新一轮“十三五”贫困村市领导、市直单位、驻市部队和企事业单位结对帮扶贫困村计划,建立健全扶贫开发结对帮扶与同步小康驻村帮扶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发挥驻村帮扶干部作用,推进驻村帮扶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度融合、驻村帮扶与新农村建设深度融合,切实解决“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能力办事”的问题。

三、产业扶贫推进工程。建立“四位一体”产业扶贫发展新模式,帮扶贫困村发展产业,拓宽贫困村和贫困户增收致富渠道。一是使用原中央苏区县产业扶贫资金和移民贷款风险补偿金等,以生态效益为导向,选择中药材、西瓜、蒿菜、养猪、养鱼、红薯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扶持。二是通过上级产业扶贫资金和市、县(区)筹集资金建设光伏扶贫电站,电站所得效益反哺到贫困对象,确保贫困户增收的长期性、可持续性。

扶贫攻坚的重大意义范文2

关键词:共享发展:实现途径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既是对当前我国改革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应对,又为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共享发展,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基本内涵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党坚持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要实现共享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目前我国还有为数不少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任务,为此要完善脱贫工作的体制。按照精准到村到户的要求,精准摸底从而科学制定精准扶贫攻坚规划。按照精准帮扶的要求,进一步加大社会扶贫和专项扶贫的力度。还要加大行业扶贫工作力度,如大力实施交通、水利、医疗、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扶贫,全面落实行业扶贫的职责。同时要落实精准扶贫攻坚责任,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党委、政府要切实履行好精准扶贫攻坚的主体责任。加大精准扶贫资金投入以及强化精准扶贫队伍建设。加强动态管理,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察机制,努力做到真正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责任到位、工作落实到位。落实全社会共同责任,凝心聚力推进精准扶贫攻坚。

二、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也期待获得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提升公共服务供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明确政府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职责,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同时提升公共服务供给应与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做到既能让全体人民受益于更多更公平的发展成果,又是可持续发展。第二,明确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内容。在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第三,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改革创新公共资源配置的方式。第四,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变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引入市场化、社会化机制。同时建立系统规范的公共服务管理及评价体系。第五,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要积极推进法治化。制定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规范来约束政府履行职责。依法保障人民群众获得普遍、公平的公共服务的权利,同时确保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开透明。

三、加快有利于公平正义的具体制度的建构与完善

坚持共享发展,关键是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这就需要逐步完善各项社会制度,以确保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公平正义的制度是共享发展坚实的根基。通过完善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将进一步巩固,从而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首先要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的各级领导机构要领导各级政府在制定各级各类规划时,要提出明确反映共享发展理念的指标及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同时各级政府要明确分工和责任,责任到人,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其次要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督促检查,通过自查、抽查、督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制度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严格抓好落实。强化党内、民主、法律及舆论监督。加强群众对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舆论监督,推动制度落实。最后还要完善评价机制,形成全方位的评价体系。规范党和政府主导的监测、评价机构建设,调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评价共享发展理念。

四、完善基本民生的保障制度

扶贫攻坚的重大意义范文3

[关键词] 农村金融 农村经济 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029-01

1 农村金融的相关理论

1.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的前提是:农村居民由于收入低下所对应的储蓄能力低下,农村发展缺少必要的内部资金。加之农业生产具有生产周期长、收益不确定、收益率较低的特点,使得农业也很难成为以逐利为目标的商业银行的放贷融资对象。农业信贷补贴理论认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通过政府的介入,建立相关政策性银行,从外部寄予资金支持,建立非盈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来进行资金的分配。由于农业相较于其他产业的收益率较低,所以还主张国家对农业的融资利率必须低于其他产业。除此之外,由于农村高利率的非正式金融机构的存在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要积极倡导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立分支机构并且加快建立农村信用社等金融组织,促进低利率的资金进入农村来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1.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其假设前提:①农民存在储蓄能力,当利率水平足够高时内部资金可以满足农村发展。②如果实行低利率政策将会人为降低农村居民的储蓄意愿,不利于聚集充足的资金。③政府对农村进行信贷补贴将造成农村过度依赖政府资金,从而造成其还款意愿降低资金回收率下降。基于这些前提,并通过市场自动调节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未达到设想效果,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

1.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在实际的应用中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和农村金融市场理论都存在着自身的缺陷。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带来的低效率,政府就需要介入市场。但这与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存在本质上的矛盾,因此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中政府应充当调节者,解决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失灵,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予以调节。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具有较强实践性,为解决农村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宝贵的理论基础。

2 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

2.1 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主导,各种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形式已基本形成。 另外,随着2015年“互联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金融+农业”的方式也逐步成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电商金融发展迅速,农业供应链金融、大数据金融、农业众筹下乡等多种形式的发展活跃了农村金融市场,极大丰富了农村金融的形式。

2.2 农村金融的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2003年国务院正式启动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经过改革农村信用社支农的能力大幅度的提高,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能力显著提升,不良贷款率明显下降。加大货币信贷政策的支持力度,探索对涉农机构实行差别化监管。通过综合运用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等政策工具和设立扶贫再贷款的方式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

3 农村金融发展对精准扶贫的促进效果

关于农村金融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有效促进农村脱贫。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绝对数)来刻画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利用农村贫困状况(贫困人口)来表现农村的脱贫效果,用农村存款余额和农业贷款余额来说明农村金融的发展。数据来源于《2015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其中贫困人口数是按照2010年新确定的农村扶贫标准来计算的,具体统计数据可见表1。通过表中数据计算发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金融发展状况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907,农村贫困状况(贫困人口)与农村金融发展状况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684有着极大的相关性。由此可以看出农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减少贫困人口,发展精准扶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农村金融的发展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对我国扶贫工作的开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还需要我们继续坚持发展农村金融,增强金融扶贫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深入发展新时期下的金融扶贫。

参考文献

扶贫攻坚的重大意义范文4

据统计,*年底泗阳县尚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贫困家庭6.65万户、贫困人口22.58万人(其中有劳动力贫困人口17.74万人),分别占全县总户数的34.3%、总人口的23.3%。泗阳县贫困人口所占比重较高,全县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如何创新扶贫机制,有效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让贫困对象真正得实惠,让群众满意,达到为了农民、依靠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目标,成为我们扶贫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竞争性扶贫的内涵

竞争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互动形式,指个人、群体或组织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德国法学家罗伯认为,竞争是各方通过一定的活动来施展自己的能力,为达到各方共同的目的而各自所作的努力。竞争具有三要素:一是竞争主体,指追求一个相同目标的两个以上的个人、群体或组织。二是竞争目标,指对竞争主体具有吸引力或符合竞争主体利益的物质或精神,相对于竞争主体而言具有稀缺性。三是竞争规则(或评判标准),指各个竞争主体开展竞争应共同遵循的规范或评判竞争胜败的准则。

所谓“竞争性扶贫”,是指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途径,让贫困对象通过竞争方式获取项目、资金、技术、岗位等外在扶持机会,并通过自身努力,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竞争性扶贫”是开发式扶贫的一种,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在扶贫工作中,广大贫困对象都有脱贫致富的愿望,都渴望争取脱贫致富的机会,众多的项目也都有争取扶贫资金的动力,他们是竞争的主体;扶贫资金及其创造的脱贫岗位和就业机会是竞争的目标。

“竞争性扶贫”共有三层含义。

一是在项目确定上提倡“扶贫项目谁做主,帮扶实效说了算”。将项目的选择与带动2500元以下贫困对象脱贫相挂钩,让各个项目公平竞争,哪个项目带动的贫困对象多、效益好,就对哪个项目给予扶持。

二是在帮扶对象的选择上提倡“脱贫有先后,扶勤不扶懒”。激活内生发展动力是搞好扶贫开发、改变经济薄弱地区面貌的决定因素。[1]在贫困对象之间引入竞争,就是让他们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脱贫岗位,突出扶持与扶志相结合,更好地激发贫困对象的脱贫愿望和致富的内生动力。这与世界银行《概念框架》报告的精神相一致,即赋予贫困者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权利,把他们作为主要的资源和合作伙伴;通过挖掘他们的知识、技能、警觉性和积极性来摆脱贫困。[2]

三是在帮扶措施的落实上做到“县乡村三级督查,合同约定跟踪保障”。所有扶贫项目和被帮扶贫困对象由县有关部门备案,乡、村两级有专人监督检查,并采用合同的形式,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对扶贫资金的权属作了明确的约定,既确保贫困对象按期脱贫,同时又防止扶贫资金被大户无偿占有。

二、竞争性扶贫的四种模式

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我们已初步摸索出四种竞争性扶贫的模式。

一是产业带动型。即依托泗阳县轻纺、鞋帽、精深木业、电光源四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组织和引导贫困劳动力竞争上岗,实现就业转移,增加贫困对象的工资性收入,达到增收脱贫的目的。

二是设施租赁型。即由各类帮扶资金建设种植大棚和养殖棚舍,低偿甚至无偿提供给贫困对象使用,发展高效农业,提高贫困对象的务农收入。如三庄乡的蔬菜大棚项目,由政府配套支农资金、扶贫资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县信贷资金建设,将建好的大棚无偿租给贫困户使用。扶贫资金投入部分产权归村委会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竞争择优承租,租赁期不超过两年,贫困户实现脱贫后,转交给下一个贫困户租赁。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在信息咨询、技术指导、疫病防治、产品销售等方面为贫困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

三是购买岗位型。即由帮扶资金购买一定的工作岗位,为贫困对象创造就业机会,实行竞争上岗。如张家圩镇的种猪养殖项目,通过竞争获得了扶贫资金支持,为该镇贫困劳动力提供了25个就业岗位,项目方与扶贫队签订了协议,确保该25名贫困农户年内脱贫。

四是项目合作型。即依托大户发展特种养殖,由贫困对象竞争养殖份额,实行分散经营,帮扶资金给予贫困对象补贴,大户负责技术指导和卫生防疫,并以不低于同期市场价格的保护价收购产物,以降低贫困对象的技术和市场风险,确保收入稳定,如爱园镇的养鹅项目等。

目前,泗阳县已重点实施的23个脱贫产业项目和近300个帮扶项目全部按照竞争性扶贫的方式进行,既有单一型,也有混合型。上述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广大贫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2008年预计可带动6.8万贫困人口基本实现脱贫。

三、竞争性扶贫的作用和效果

(一)在维护公平的基础上提升效率

扶贫工作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扶贫工作可以只讲公平,不求效率。在不同的扶贫工作方式中,“输血”性质的救济式扶贫能够确保公平,贫困对象平均分配扶贫资金带来的利益,但此种方式明显缺乏效率,有限的扶贫资金一旦用尽,贫困户将难免返贫。扶持大户的方式可以极大的提升效率,但大户往往从追求利润最大化考虑,带动的贫困户十分有限,且扶贫资金投入后,权属较为模糊,此种方式难以体现扶贫资金的公益性,效率有余而公平不足。采取“造血”性质的竞争性扶贫,把竞争引入扶贫开发工作全过程,同样的扶持看谁更有信心,同样的政策看谁更有决心,同样的项目看谁更有效果,能够有效调动各方面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实现让先富帮后进,增强企业、大户带动脱贫的社会责任,扩大贫困对象的受益范围,做到公平和效率的有机统一。

(二)激发贫困对象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阿马蒂亚·森提出,贫困的真正含义是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虽然表现为收入低,但是其根本原因是获得收入的能力受到剥夺和机会的丧失。[3]纳列什·辛格和乔纳森·吉尔曼在《让生计可持续》一文中指出:“消除贫困的大目标在于发展个体、家庭和社区改善生计系统的能力。”[4]竞争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够激发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效率,促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使人们不断进取,奋发向上。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能够增强贫困对象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意识和机遇意识,重塑他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和信心,强化他们脱贫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贫困对象自尊、自重、自立、自强,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并能使他们认识到,只要自身肯努力就一定能够脱离贫困,只要抢先抓住机遇就一定能率先脱贫。

(三)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在扶贫开发中引入竞争,能够使扶贫资金的覆盖面和发挥作用的时间实现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的效益。一方面,在扶贫资金的分配环节上,能够激励企业或大户尽可能多地提供扶贫岗位,吸纳更多的贫困对象参与到项目中来,降低人均脱贫成本。如张家圩镇的种猪养殖项目,该项目通过竞争获得了4万元的扶贫资金,共带动了25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可帮助25个贫困家庭、共100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对象人均脱贫成本仅400元。另一方面,在扶贫资金建设的种养设施的使用上,可以长期为贫困对象提供就业、创业机会,极大地延长扶贫资金发挥效益的年限。如三庄乡的蔬菜大棚项目,该种钢架大棚的使用寿命超过十年,实施脱贫攻坚的五年内共可带动3批贫困对象脱贫,五年后仍可继续为所在村创造价值。

(四)明晰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产权归属

扶贫攻坚的重大意义范文5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均衡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素质的重要标志,作为直接就业载体的产业结构部门直接影响了就业分布、行业布局与就业结构变化,这实质上体现出市场经济下的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此外,大理州作为典型的边疆多民族地区,发展状况更为特殊,也是“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立民族团结的重点地区。探究“十二五”期间产能结构变化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化关系,对大理州改善就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有着启示和借鉴作用。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众多学者对就业结构的研究甚广,其中最广泛接受的是配第-克拉克的定律。威廉?配第(1961)指出不同产业之间收入差别导致人口迁移。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1904)继承了威廉的观点,进一步指出劳动力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三大产业之间流动的规律,即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中,劳动力结构可能会与产业结构呈现出比较大的差异。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将从第一产业将转移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非农部门,究其原因是不同产业之间收入差距引起的。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分析了大量的历史经济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后,研究了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他继承了克拉克的研究基础,收集许多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从劳动力产业分布和国民收入两个角度研究产业变动规律,他的结论是:随着经济增长,农业部门对就业吸纳和贡献在整个劳动力就业比重不断下降,工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例不断上升,然而工业劳动就业人数在全部劳动力就业中的比重却是基本不变或只是略有上升;几乎在世界范围内,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所占比例都显著上升,但是服务业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贡献比例没有明显上升。

钱纳里和赛尔昆(1975)出版的《发展模式,1950~1970》一书中,通过对二十七个变量进行了经济研究,分析了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劳动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得出“多国模式”结论:第一,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变化和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第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化通常优先于就业结构,会出现就业结构演化和产业结构的演化的偏离,也就是就业结构转换滞后。

(二)国内研究综述

夏杰长(2000)运用国际结构偏离度进行横向分析,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变动所引起的就业结构的改变,认为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偏离,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并详细分析了就业结构滞后的原因。

蔡?P(2009)的《扩大就业――中国特色的反周期战略》中提出,认为产值结构和就业偏差的成因是:工业结构不合理。蔡?P(2005)认为长期人口结构变化也会影响就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总的来说,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相互关系研究中,普遍认为我国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协调,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但是两者之间依然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结论

边疆民族地区与其他城市不同,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以大理州为例,它地处云南中部偏西,杂居26个民族,是典型的西部边疆多民族山区地区。我们根据边疆民族地区自身特点,不可盲目追求工业化和现代化,结合成功经验,提出如下几个建议:

(一)发展就业弹性高行业

具有高的就业弹性行业,能够有效吸收容纳更多的劳动力。为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创新创业,不妨面向就业弹性高的行业,既促进经济发展,又缓解了劳动力供需失衡的难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增加就业机会、拓展就业领域、优化行业布局、提高劳动力素质等系列问题,其必由之路是促进经济发展、脱贫攻坚、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区。

推进连片特困地区、民族地区的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促进整体区域脱贫。深入实施精准扶贫,要因乡制宜、因村因户施策,做到扶贫对象、扶贫项目、扶贫资金、扶贫措施精准。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强化脱贫的领导责任制度、保障制度和资金整合制度。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发挥各民族的主体作用,把发展问题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方式。促进各民族之间交流合作,尊重各民族风俗文化和信仰,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保护民族多样性。

(二)加强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

完善劳动力市场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劳动力市场上诸多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供需失衡和歧视。完善劳动力市场可以修复调节机制,使劳动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

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资源错配的重要原因,但是劳动者单枪匹马很难获得足够的信息,信息真实性也能以保证,这使市场上的信息服务变得尤为重要。供需信息更加完善的传播将会有效降低了摩擦性失业,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缓解劳动力过剩或用工缺难题,实现劳动力资源在市场上的优化配置。

(三)重视教育培训、提高人力资本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现在社会对劳动力素质本身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结构性失业正是劳动力素质与企业需求不对称、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重要原因。因此,积极发展教育投资多元化,重视职业培训,提高文化水平有着重大意义。

扶贫攻坚的重大意义范文6

一、目标任务

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以上,农业总产值增长5%以上。

2、农业投入持续增长,向上争取涉农项目资金比去年增长20%以上,政策性农业保险应保尽保,当年整合的涉农项目资金增长20%以上。

3、新农村建设。全面完成县上下达的任务。

4、产业发展。新建竹产业7000亩;新增高粱种植面积0.34万亩;全年出栏生猪4.9万头;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8万吨。

5、基础设施。全面完成九江、青云两村的小水利工程;新建通村水泥路25公里;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50口;

6、产业化经营。启动百绿食品5万吨泡菜产业生产线建设项目,加快农副产品集中加工园区的建设。全年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

二、工作措施

(一)扎实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努力确保粮食稳定增长。

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对自求平衡和农民增收的基础作用,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力度。各村要指导好农户对小春进行田间管理的同时,重点抓好糯稻等商品粮订单、大春生产、良种玉米补贴面积落实。

1、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大力组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发展特色产业的骨干力量。继续普及“两杂”良种,全面推广保温育秧和配方施肥。完成优质稻2.2万亩,再生稻1.2万亩,优质规范玉米种植0.34万亩,高粱0.3万亩。镇、村、社紧密配合完成新品种的示范、试验和农业项目的实施。

2、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严禁任何毁坏、破坏及非法占用耕地的行为,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措施。采取土地流转、集体经济组织代耕等形式实现撂荒地复耕。

3、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今年,中央提出了加快农村水利实施建设的步伐,因此各村要把水利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广农民用水户参与管理模式,加大财政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加强抗旱排涝和农村水利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抓紧塘、库、堰和机耕道路的维修,改善灌溉面积,搞好蓄水、保水,防止旱情和洪涝灾害的发生,确保大春作物的满栽满插。

4、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各部门要加强对农资市场监管和执法检查,严打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有效地遏制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推动我镇农资市场规范经营和健康有序发展。

(二)抓住关键,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全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大力发展林竹产业。要依托我镇的自然资源优势,继续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造竹、速生丰产、发展高效的原则,围绕“山上一片绿,河边一道墙,公路一条线”的绿色目标,进一步强化竹产业对全镇经济的支撑作用,奋力推进竹类栽、运、截等前后端产业链条延伸,深入推进竹基地建设,实现15万亩林地目标,实现“竹、浆、纸一体化”。

2、大力发展以养猪为主的畜牧业。以加速品种改良、提高生猪品质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养猪的综合效益,依法治畜、护畜,切实做好动物防疫和防控工作,努力促进生猪生产发展,提高养殖户经济效益和养殖积极性。推进农户发展以标准化为基础、以适度规模为主导、种养结合的畜牧业循环经济。坚决打击在畜牧业发展中违规使用“瘦肉精”等添加剂的违法行为。

3、继续促进劳务经济提质增效。实施劳务精品战略,转变劳务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继续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农村新增劳动力和存量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切实抓好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失业农民工转岗择业和农民工创业等多种培训,提高技能化输出比重。要积极动员本地民营企业优先聘用返乡农民工,努力扩大就业空间,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

4、切实加强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把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增收放在重要位置,帮助农村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支持贫困村扶贫互助社发展,建立健全互助资金风险补助机制。针对我镇重点扶贫村——新村、高家村、孔阳村,实施扶贫攻坚工程,积极争取财政扶贫资金。

5、努力开展“一村一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全力打造“一村一品”富镇战略,主要项目为生猪和竹产业,示范村两个:青云村、光照村。进一步规划好其他村的“一村一品”项目建设,力争每村均实现“一村一品”发展。

6、加快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加强沼气技术创新、维护管理和配套服务。支持农村开发利用新能源,推进农林废弃物资源化、清洁化利用。继续大力实施农村能源沼气建设项目,努力争取项目资金,完成沼气建设250口。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各有关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步伐,要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工作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大意义,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镇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紧紧抓住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着力解决“三农”工作的突出矛盾,努力在农村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在强化农业基础上取得新进展,在改善农村民生上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