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团体心理辅导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范文1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新生;入学教育

一、新生概况

从中学跨入大学,大一新生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他们在感觉到紧张和兴奋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担心和迷茫。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新生对新环境心理不适应

新生进入了完全陌生环境,面对的是生疏的面孔。虽然彼此都有新鲜感,也渴望沟通交流,但由于青春期“闭锁性”的心理特点,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同学之间交往较谨慎,在班里不愿意暴露太多。

(二)传统入学教育形式相对单一

传统入学教育包含开学典礼、专业教育、安全教育、学习《学生手册》、思想政治教育、军事训练等内容在内的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内容丰富,为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其形式相对较为单一,学生在整个入学教育过程只是被动、机械地参与,不易调动新生主动参c的积极性。

二、解决方法

在充分分析新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引入创新入学教育模式,将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到新生入学教育中。

(一)理论依据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帮助与指导的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的形式,模拟社会生活情境,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从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人格健全成长。

(二)过程方法

1.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准备工作

确定团体心理辅导目标,制定辅导方案;确定团体心理辅导的时间、地点;心理教师对各班班主任和骨干学生提前进行培训。

2.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过程

班级成员围圈而坐,领导者站在圈中央,首先宣布团体纪律规则和鼓励方式。

接下来正式进入辅导过程,开始阶段为“大风吹,小风吹”等热身游戏,目标是营造一种轻松、温暖的氛围,打消新生的防卫心理,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中间阶段陆续开展“无家可归”、“滚雪球”、“万里长城”“设计队名、队歌和队徽”以及“我的大学”等活动。这几项活动逐个开展,层层深入。首先“无家可归”要求成员按领导者指令的规定人数进行分组,活动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新生也体会到归属感的重要性。“滚雪球”中八人一组“叠罗汉”的自我介绍,让新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相互认识、相互熟悉。“万里长城”和“设计队名、队歌和队徽”让新生感悟团结和合作的力量;“我的大学”小组讨论则是通过交流,帮助新生正确看待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习适应环境的方法。

最后阶段是总结回顾。“一句话感悟”和《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歌曲合唱帮助新生交流各自的体会,相互激励、巩固友谊,将团体辅导活动推向。

三、结果评价

新生团体心理辅导共用时约3个小时。活动过程中,新生们情绪高涨,活动现场气氛融洽和谐,效果显著。

(一)满足新生心理和情感需求,加快适应新环境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新生在短时间内相互熟悉,相互了解,消除了刚入校的陌生感;同时该团体辅导所针对的问题来自新生自身的需求和困惑,学习的知识可以直接运用于当前的生活中,比如在“我的大学”活动中了解到有的新生不满意校园环境,有的新生担心期末考试挂科;有的则为想家而烦恼等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班主任的积极引导和总结,每个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

(二)帮助班主任更快的了解新生信息,有效建立师生信任关系

在团体心理辅导自由、安全的氛围中,通过互动和坦诚交流,班主任不但快速的认识了解了更多学生,也缩短了师生距离,更加轻松的建立了信任关系,为以后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创新入学教育形式,提高入学教育效果

与传统的入学教育形式相比,团体心理辅导形式新颖,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团体心理辅导更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这充分表明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它使参与成员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学院的认同和归属。

四、结语

新生团体心理辅导开展的时间定在迎新生入校的最后一天的晚上,此时所有新生已经入学完毕,陪伴新生报到的亲人已经返程。此时新生的孤独感体验最为强烈,此时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效果事半功倍。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游戏不是娱乐,而是实现辅导目标的途径,在游戏结束后成员坦诚地交流和分享感受,领导者积极地加以引导和总结,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范文2

关键词: 港台 内地 班级心理辅导

一、引言

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目标。一般说来,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基本上处在同一层面。他们在智力、人格的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大体呈现出普遍性和规律性。这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基础。

就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人员配置情况而言,人数常控制在十人左右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显然不能及时满足同龄学生的大量心理需求,班级心理辅导形式便应运而生。吴丽娟(1985)指出“学校班级辅导是我国的特色,是以团体辅导的模式运用在班级”[1]。因此,可以通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整体发展。在我国的具体国情下,这样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对于普及心理常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防止因缺少关怀、引导而发生的心理不适应、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的特殊功能,是其他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载体所难以替代的。

二、港台地区的研究

台湾地区的心理辅导运动始于1954年。自1982年开始,台湾师大、彰化师大等高校成立了几个“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分片负责学生的咨询心理辅导教育,培训中学的心理辅导队伍,并在具体操作上给予指导。在台湾教育厅的主持下,还编了《团体心理辅导手册》、《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手册》等实用性操作指南,具体指导中学的心理辅导工作。

可贵的是,台湾地区的团体心理辅导在学习西方国家的基础上既有学习,又有创新,他们将团体的规模扩大到班级,在班级中再分成一个个小的团体,通过班级心理辅导的实施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将班级中的团体心理辅导教育作为学校整体心理辅导中的一个重点。此外,他们还参考美国学校心理的理论架构,尝试将团体的心理辅导与团体的治疗有机结合起来,将临床心理学引进校园,确定一种“学校临床心理师”的模式,一方面面对学校各种对象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协助学校处理一些校园危机,如自我伤害,校园冲突等,这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工作[2]。

香港地区的心理辅导在使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上,也做了一些实质性的探索。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面,香港着重探索在班级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香港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开始于70年代初期,最初的工作完全由班主任策划和推行,后来逐渐得到专门负责家庭与儿童福利的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的帮助。目前,班主任仍是心理辅导教育的骨干力量。这样的发展对于中学进行班级心理辅导的普及有很大帮助,但是这样的辅导人员心理学专业素质较难掌控,需要不断发展和探讨。目前,这种模式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框架的形成仍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内地的研究

我国大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北京、上海、湖北、江苏、辽宁等地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与实践工作。主要形式有:建立心理辅导室,针对学生的一些个别问题开展咨询与辅导;少数试点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排入课表;大多数是结合班级,在团队活动时间进行。由于贯穿了新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课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上海是中国内地最早在中小学开展心理辅导的地区,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面的实践探索走在全国的前列。他们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其中在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面开展了一些课题研究,形成了论文、研究报告等成果形式。如2000年上海教科院普教所的吴增强发表了《班级心理辅导——着眼于同辈群体资源的开发》一文,就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做了研究,比较系统地对“班级心理辅导”与“班级主题班会”、与“团体辅导”进行了概念上的区分,介绍了班级心理辅导的特点,班级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辅导的形式等[3]。这些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

新世纪,出现了大量与心理辅导在中小学的应用相关的著作,使得此方面的研究达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钟志农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要领》对于现在中小学较为常用的辅导形式进行了辩证的论述,认为心理辅导应将理念放在第一位。他认为理念是班级团体辅导的灵魂,班级团体辅导的价值及其深刻性主要就是体现在辅导理念上。他认为,心理辅导课的设计应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创新精神,需要有很鲜明的层次感和连续性,这样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4]。鞠玉翠撰写的《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论述了心理辅导方法和教育途径,认为心理辅导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班级活动与管理实施、心理辅导活动课和专门的心理辅导实施,这样有利于在班级中形成互相尊重、接纳、合作的气氛,从而对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5]。

港台地区在心理辅导教育起步较早,在团体心理辅导方面的探索逐步展开,他们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结合了本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使之更加本土化。由于港台地区与祖国大陆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因此,港台地区的成功经验对起步相对较晚的大陆心理辅导教育来说,具有更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丽娟.理情教育课程设计[M].台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2]舒敏熠.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初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16).

[3]吴增强.班级心理辅导-着眼于同辈群体资源的开发[J].思想·理论·教育,2000(11).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范文3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班级管理;中职生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中我们不难发现团体心理辅导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活动,其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总的来讲,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团体中每个成员之间都会产生相互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个体行为受其所处团体的影响和制约,团体对个体具有较大的支配力。(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个体学习的方式主要观察模仿,个体的模仿要经历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阶段,个体能否进行模仿的动机有三个方面的来源:直接的外部强化、替代强化以及自我强化。另外,罗杰斯个体中心理论、行为训练理论;柏恩的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人际沟通理论等也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础。

作为一种特殊的团体――班级,其是学校最小的行政单位,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织,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场所。班级在发展的过程中,班级以及班级成员都会遇到一些成长问题,那么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更好地促进班级与个体成长就成为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从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年,经过长时间的心理团体辅导实践摸索,认为在中职班级管理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这种心理技术性强的活动是切实可行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班级管理和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功能相同,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知识技能,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学会自主应对各种压力冲突以及挫折带来的困扰,还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认清自己潜力,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情绪和个性,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享受健康幸福的生活。(2)班级的相对稳定性以及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决定了中职学生班级适合做团体心理辅导。中职院校一个班级的学生往往年龄、文化水平、家庭状况(中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生活方式等具有一致性,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又面临着相同的心理困惑,适合做团体心理辅导。

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与思考,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加强班级归属感,增强班级凝聚力;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善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增强自信;当然团体心理辅导也可以利用团队的力量帮助学生解决青春期的困惑。由于篇幅关系,笔者在这里以中职院校中最常见的人际沟通辅导为例对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做出阐述。在中职院校中,不少学生认为处理同学关系比较困难,通过与学生交流以及认真分析心理咨询中收集的案例中,发现其实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同学关系是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与同学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鉴于此,笔者确定了心理团体辅导的活动目标:(1)让学生通过团体活动以及从其他成员的交流分享中学会正确认识自我。(2)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体验沟通的重要性并学会必要的沟通技巧,从而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根据活动目标,笔者设计了6次团体辅导活动,下面是其中一次团辅活动:(1)暖身活动(翻树叶):刚开始所有成员都站在叶子上面,带队教练宣布活动规则,活动结束,所有成员针对如下问题进行讨论分享:任务完成的关键是什么?适当的人际距离对人际关系有帮助吗?(2)“找朋友”――填写人际吸引特质检视表:团队教练说明规则(填写自己喜欢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学习,可以是外在的特征,也可以是内在的气质),活动结束,大家交流分享,通过交流分享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3)情景扮演,通过情景扮演让学生体验沟通的重要性。(4)分享角色扮演的感受与心得,总结归纳沟通过程中必要的技巧。(5)折纸游戏,体验双向沟通的重要性,分享感受与心得。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范文4

一、计划性原则

心理辅导老师在制定相关教育活动的计划和实施方案时,要确定不同年龄阶段主题教育的主题内容、教育价值、教育原则,以及主题活动的评价标准和要求。

1.时间安排上的计划性

心理辅导老师所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不能仅仅是学校主题教育活动的点缀品,也不能成为学校德育或其他工作的附属物。首先,要从学年或学期工作计划的角度,确定主题活动的时间。心理辅导老师在做学年和学期工作计划时,应该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时间和学校相关工作的时间安排紧密结合起来,从根本上避免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流于随意和显得零散。其次,要从学生成长和发展重要阶段的角度,确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时间。在一些特定的阶段要开展哪些活动都要有计划。最后,要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与其他教育形式相互配合的角度,来确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时间。可以尝试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和主题班会进行有机整合,也可以考虑把学科课程中所设计的主题活动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机整合。

2.主题系列设计的计划性

心理辅导老师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中,应完成横向的内容维度上的系列设计、纵向的时间维度上的系列设计、统一主题活动的系列设计等三个方面的具体任务。首先是横向的内容维度的主题系列设计,要确定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价值教育活动的不同主题,在内容方面,把主题教育活动中关涉的内容通过主题选择和计划体现出来。其次是纵向的时间维度的主题系列活动的设计。我们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任务,确定系列教育主题。例如在初一到初三这三年之间,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具体的教育主题。另外,还要考虑同一主题活动的系列性,将育主题的活动细化和拆分。

二、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要求心理辅导教师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关照到教育对象和现实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对性主要指向于两个方面,其一是要针对班级中现实的教育问题,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出发点。其二要针对学生特定年龄的阶段性特征。

1.关注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一方面,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活动形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适合他们的思维水平和判断力,使团体辅导活动成为学生愿意擦怒,而且能够充分理解的活动。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活动形式是否契合学生情感、意志品质的发展,是否符合他们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提高主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在内容上必须做到“近小实”,远离“高大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要贴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贴近班级的教育实际和学生的生活,才能调动学生的的参与热情和兴趣,才能够解决现实问题,达到预期教育效果。“近”即“贴近”,要贴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贴近教育实际和学生生活。“小”就是主题范围要小,切入点小,避免表演秀和走过场。所谓“实”就是内容真实,效果实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必须触动学生的情感,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深刻的思考,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整合性原则

所谓整合性原则就是对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所涉及到的主题和主要活动要素进行综合考虑。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实施中,整合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心理辅导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体作用的整合。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在主题的选择与确定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必须清楚主体的针对性,把握主题的方向。通过对活动实施过程的动态掌控,实现主导作用,抓住教育契机,因势利导,放大教育影响,寻求最佳的教育效果。在重要环节适时介入,实现教师的主导。另外在活动的尾声,教师要对活动进行必要的总结和提升。

2.心理辅导老师要注重每题演示与言语解说之间的整合。当前,我们必须要借助一定的多媒体手段去完成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互动的实施要关注媒体演示和教师言说解说的整合,以便于更好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前的内容,还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心理辅导老师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要实现图片展示与言语展示的整合,要采取口头言语解说和图片直接标注文字两种方式。事实证明,心理辅导老师对图片内容进行适时、恰当的解说,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关于图片的直接经验,同时也决定了学生对图片内容的理解方向和理解深度。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范文5

关键词:辅导员;大专生;团体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06-01

1.何谓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运动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美国爱荷华州山德瑞比高中的“职业和道德辅导”课,这被视为是职业性团体辅导的先驱。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动力学”为理论支柱,它是一种活动课程,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有效适应和健全人格发展的一种辅导形式。

1.1 从性质上来看

1.1.1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种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情意活动为主要内容,拒绝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学科知识没有作业和考试;其次它是充满弹性的,与传统的文化课程"重目标重控制重统一尺度"的质量评价迥然不同。

1.1.2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种发展性团体辅导。辅导的功能是发展和预防,是学生的整体性素质得到发展包括智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发展。预防因为缺乏关注、疏导可能发生的心理不适应或者心理障碍。

1.2 心理辅导活动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

1.2.1 与政治课的区别:①功能上:政治课主要关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政治立场、法制意识、道德意识社会规范等问题,心理辅导活动课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的完善及社会适应问题,预防学生出现心理不适或心理困扰问题。②内容上:政治课注重“高大全远”的人物、事迹、原则等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遥远,心理辅导活动课比较关注“真实小近”的人物、事件等,容易引发学生思考化解他们自身的困惑和矛盾。③实施形式上:政治课是由外向内的理论灌输和道德教育,心理辅导活动课侧重由内向外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以及情绪的释放和张扬个性。④操作技巧:政治课依据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技巧,后者依据团体动力学规律,讲究的是运用倾听、关注、理解、同感等辅导技巧和艺术。

1.2.2 与主题班会的区别:①主题班会重在解决班级建设问题和一些时代色彩政治意义的主题活动,重在发挥德育的教育作用;心理辅导活动课重在解决同一年龄阶段学生共同关心的自身成长的问题,注重的是个体的人格发展;②主题班会往往是班主任幕后导演或前台主持,师生间缺少互动状态和心灵的感应,学生发言往往只追求完美和符合主流社会道德标准;心理辅导活动课,学生处于完全开放的状态是和教师公平对话,教师也不必充当卫道士的角色或扮演完人的形象,在整个活动中和学生一样是敞开心灵的;③使用的方法和技术完全不同,前者多用规范、示范和权威,后者更强调运用团体动力学原理和心理辅导技术。

2.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通过团体活动的形式对具有相同问题或共同成长意愿的人所组成的有共同目标和凝聚力的有序组织给予辅导,是面向普通人群开展的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团体心理辅导以人的成长、发展为中心强调助人发展的功能,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以团体力量影响个体,促使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运用观察、分享、体验来进行学习,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发展个人潜能,学习解决问题及克服情绪、行为上的困难,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最终目标是促进人格健全发展。作为助人自助的过程,其性质属于教育活动,这些为我们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也最了解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或思想动态,他们是一线工作者,对辅导主题和目标可以准确把握。而且,学生对辅导员有天生的亲近感,有利于无阻碍的开展活动。同时,对于团体心理辅导操作,辅导员们完全可以通过培训掌握其中的要领和方式方法。

班级是一个社会组织。根据动力模式“输入——整合——输出”的要求,想要期望最后输出的是班级凝聚力强、班级气氛和谐、心理效应理想的班级,辅导员就得输入高品质的人格、价值观、敬业精神、态度以及专业素养,师生互动的辅导过程自然会加强这些正向输出。同时,心理辅导活动课现场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较之平时更为广泛的社会化交往,使青少年得以利用一个新的更大的信息来源,这些信息包括价值观、性别作用、社会规范以及发展可能性等等,这些信息通过群体中的互动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着潜在的影响。

3.设计流程和实例

3.1 设计流程

3.1.1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成长过程确立主题和目标。与一般本科院校不同,我校大专生共在校两年,第三年是进医院实习期,所以确立主题时要充分考虑差异性和相似性。例如:大一时可以通过活动帮助刚进校新生快速认识、减少孤独感,加强人际关系沟通,初步形成班级凝聚力,适应大学生活。还有,开展增强学习能力的训练以及情感问题的活动。大二期间可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角色转换等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

3.1.2 精心设计辅导活动:①团体暖身阶段:充分展现辅导员的“尊重、接纳、关爱”的态度,通过热身活动或其他手段,促成团体成员初步的互动,并制定团体公约。②团体转换阶段:用具体形象的方式,提出某一个被团体成员共同关心的话题,引出团体成员中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的碰撞和冲突,催化团体动力。并鼓励全体同学参与互动讨论,对他人的意见给予回馈。③团体工作阶段:设置更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能反映学生成长困惑的活动和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进一步感受、体验、思考,促进学生的自我开放,鼓励他们互相倾听共同探讨。④团体结束阶段: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澄清团体经验的意义,并鼓励学生讲认知、经验加以生活化和行动化。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团体辅导;职业生涯规划

当今的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但通过笔者近两年从事招生就业工作的实践观察,当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授课形式单一、惠及面不广等弊端,满足不了广大学生的辅导需求。主要是因为目前高校的毕业生人数日益增加,一对一的面谈方式满足不了大学生对自身职业问题的认识。而课堂上又很少提供这方面的信息,讲座大部分提供的又是就业、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内容。不过近几年流行起来的团体辅导则能部分弥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这些缺陷,利用有限的力量,满足众多学生的需要。这一方法在高校的实践中也在逐渐普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将对这一方法进行初步的研究,力图从理论和实践上揭示其特点与意义。

一、团体辅导的定义及目标

团体心理辅导英文翻译为Group Guidance,目前其概念虽未完全统一,但可参考一些学者的总结进一步理解团体辅导的定义:团体心理辅导的对象为具有相同问题或在某些方面有共同成长意愿的人组成的有共同目标和凝聚力的有序的组织;通过活动的方式给予指导;团体心理辅导以人的成长、发展为中心,强调主体发展的功能,相信被辅导者的潜能,相信人有能力帮助自己,辅导者所起的作用为助人自助;团体心理辅导强调团体动力,团体活动中人际交往与互动对人的影响。[1]换言之,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行为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最基本的特征,即它是团体成员学习、成长以及相互作用的过程,而非辅导员控制的、一对一的辅导;它在辅导目标上更强调预防性、发展。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有计划的心理辅导活动,为了取得预期的辅导效果,必须有明确的辅导目标:通过自我探索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自我概念更为客观;通过与同学沟通交流,学习社交技巧和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学会信任他人;帮助每位学生培养责任感,关心他人,理解他人,提高对他人感受觉察的敏锐性;增强每位学生的归属感、安全感,使其更有信心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增加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协助他们做出评估,并加以修正和改进。[2]

二、团体辅导的优势

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比,其优越性在于,团体辅导是多向沟通的过程,学生之间由于共同探讨,相互影响,因而感染力强,影响范围广,团体辅导的预防性、发展更易发挥,团体辅导在过程中常出现模拟的生活场景,学生此时获得的经验容易在回到实际生活时得到重视,团体辅导对于人际关系不良、人际沟通比较困难的学生尤其具有矫正与改善的作用。

第一,团体辅导能更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当前在校大学生与日俱增,而且大部分人都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因此对就业指导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如果还是按照传统一对一的咨询方式,每次咨询都需要近一个小时,指导教师根本无力应对,学生的需求也就得不到满足。但是职业规划的团体辅导是要直接面向学生大众,因此,团体辅导的形式可以使更多的大学生从中受益。而且指导者也会有宽松的环境,有充裕的时间认真准备,在其带领下,能够使每一个大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全面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第二,团体辅导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并提供一定程度的情感支持。一般言之,团体辅导的特点是主题突出、内容丰富、交流广泛等,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亲密关系的形成,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在日益紧迫的就业压力之下,大学生常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如果没有合适的方法进行调适和宣泄,可能会形成心理问题。通过团体辅导提供的社交平台,带给学生大家庭般的温暖。学生获得了他人的支持和鼓励,提高了人际交往的能力,相应地就会改善就业压力带来的焦虑和抑郁的状况,而且可以坚定信念,建立自信。

第三,团体辅导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实践社会技能的机会。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在开放的、安全的环境中去探索个人的职业需求,去了解自己如何做决定,学习做决定的技巧和方法,同时讨论与分享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技术和步骤,这是职业生涯规划团体的主要内容。团体辅导以情境式和体验式的辅导形式,通过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情境体验、经验分享、行为训练等形式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学生们可以在开放接纳互助的气氛中探索团体成员的内在冲突、态度、人格和价值观,以他人为镜,认识自己、反省自己、分析自己,并将其与个人生涯目标联系起来。[3]大学生们通过团体辅导社会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更有利于学习和吸收职业生涯规划的技巧和方法。

三、团体辅导的实践过程及建议

职业生涯团体辅导的实践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开始、工作过程、结束三个阶段,包含七个步骤,每周1-2次,每次3个小时。其中第一步骤为开始阶段,第二至六个步骤为工作过程阶段,第七个步骤为结束阶段。方案以Peterson等人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为理论基础(CIP),以CASVE为技术框架,综合各种职业理论的理念及团体辅导的原则而制定。每个步骤的理论依据、目标、主要内容如下[4]:

步骤一为“相识”。依据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念,成立团体,成员相识,初步营建平等、坦诚、温暖的团体氛围。主要内容及流程:主持人介绍,说明此团体的主要内容、目标;做“找家”活动,分组以及活跃团体气氛;分组做“名片接龙”活动以促进大家相互认识;制定团体目标、团体规则,为团体起名。

步骤二为“我的内部特征”。目的:让成员了解职业生涯决策过程的知识;了解自己的职业特质(兴趣、能力等)。主要内容及流程:讲解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决策过程模型;分小组写“20个我”、填写分析单并分享;大组分享。作业:填写“他人眼中的我”(侧重性格、兴趣、能力和特长);对照《职业性格类型表》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类型;写出对本次活动和做作业过程中的感受和想法。

步骤三为“我的外部资源”。目的:明晰自己拥有什么,感受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及流程:“疾风劲草”活动;小组写出自己本身的资源及人际资源并分享。作业:做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向相关人士了解就业信息,参考测验,综合自己的兴趣和理想,选出3-5个初选职业;写活动中和做作业过程中的感受和想法。

步骤四为“我的初选职业”。依据金字塔知识层面的职业知识部分,了解职业选项,为生涯决定层面的A技术做好准备。主要内容及流程:进行“价值观排列”活动,重新调整自己的初选职业;在大组中用“脑力激荡法”拓展了解职业信息的途径。

步骤五为“我的职业选择”。依据生涯决定层面的S(综合)技术和V(评价)技术,缩小职业选择,学习科学的职业决策方法。主要内容及流程:举办“职业调查报告会”;学习“职业平衡单技术”。

步骤六为“计划可行吗”。依据生涯决定层面的E(执行)技术,探讨计划可行性,了解怎样制定可行性计划。主要内容及流程:举办“执行策略演讲及讨论会”。

步骤七为“真情告白”。目的:总结团体内容,巩固生涯决策能力,在良好的氛围中结束整个团体活动。主要内容及流程:重温团体所学及所做内容;“互道衷肠”活动,即成员之间以匿名形式相互激励与正面评价;大组分享整个团体活动。

根据对以往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在团体辅导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如下几条需要注意:

第一,改善环境,营造氛围。团体辅导场地安排方面以舒适及宽敞的环境来提高成员参与团体的动机。现场桌椅、教具的摆放方法以及室内环境的布置、氛围的营造都会对培训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第二,辅导时间和人数有适当的规定。每次团体辅导时间间隔不要太久,以安排每周1-2次,一个团体以40人左右为宜,每段落辅导时间以90-120分钟为宜。在大学生中开展类似辅导要以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为原则,所以通常应选择周六日时间进行,既能保证各学习模块的连贯性,也能使学员在时间上保证参加所有模块的培训,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指导教师勤练“内功”,全面提高专业水平与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是近年来才广为认识与接受,大部分指导教师未能掌握该领域专业及前沿的知识体系与辅导技巧,再加上本身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大都负担不少行政及事务性工作,在时间与精力上也大打折扣。我们应尽可能在不断开展课堂教学与工作的同时注意保证职业咨询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积累,做好关乎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四,整合资源,加强校内、校际合作。加强学校辅导资源的整合与运用,如可结合个体咨询、班级团体主题活动、课程教学和实践体验等方式来合理搭配,达到协助学生生涯探索的目标;在合适的情况下,校内的各单位以及各高校之间应该多开展交流,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共同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左占伟,冯超.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训练概念的区分[J].石家庄师范学校学报,2003,(3).

[2] 张冬梅.关于职业学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几点思考[J].心理健康教育,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