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专业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专业技术范文1
一、在思想上,积极上进
自任教以来,我始终始终拥护党的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教师的行为规范,对工作尽职尽责,勤勤恳恳、默默奉献。
二、在工作上,兢兢业业
1.教学工作方面
近30年来,我连续多年担任不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能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项教研活动,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各种业务培训,潜心教研,锐意教改。
2.学生教育方面
“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而爱的基础是给与、关心、责任感、尊重和理解,“亲其师才信其道”,作为教师,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在我的工作中,注重用不同的方式去接近个性不一的学生,与他们真诚相待,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和班集体的爱,从而引导他们用同样的方式传输给他周围的人。
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这也是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的原则。在多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体会到对学生一定要平等公正,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应该多关心、多帮助和多鼓励。
3、业绩方面
自任现职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并担任过班主任,始终站在教学的一线,我所担任班级的学生在多次县抽考,镇统考中语文教学成绩名列前茅。
2019年被评为唐山市2018年度基础教育先进个人
教师专业技术范文2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忽视哪一方面都会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同等重要的两方面,既不能混淆一谈,也不能本末倒置。对比于传统的美术教学,教师的性变成了美术教学的重心,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师而开展的,人们往往过多的夸大了教师的作用,过分的依赖于教师使得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很容易被人忽视甚至遗忘。
而在现代美术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只有注重现代美术教学的双边活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成长,这需要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构建一个包容和支持性的课堂,鼓励和引导学生善于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转变自己的心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学生的想法是不成熟的还是不全面的,教师都要积极的进行肯定和赞同,因为这些想法都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过的,他们值得被尊重。
其次,教师也必须意识到教学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要求学生要不断学习,更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必要的教学技能和相关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舒适温馨的美术课堂。
同时,高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现状,这也需要教师不断研磨学生的特点,以使美术教学更符合高中生的实际需求,起到为高中生排解学习压力、增加生活乐趣的重要作用。
总之,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这需要教师把握好其中的尺度,才能有效的将美术教学的好处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中。
二、在美术教学中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正如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无处不在的一样,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是密不可分的,这体现在高中美术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生体会到艺术的广泛性和艺术之间的相通性。鉴于此,有时候在美术教学中适当的借助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来提升高中美术教学的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这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美术教学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方法。比如在进行美术欣赏课的时候,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无论是搭配的动人的旋律还是声情并茂的画面,仅仅是这些元素给学生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已经是无与伦比的了,而且这些元素营造的学习氛围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讲解一些经典艺术作品的时候,适当的联系一下美术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成长经历等相关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加入不仅可以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反应的主题,对学生开阔眼界、进行人文渗透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高中美术教学与数*系很密切,通过数学知识在美术教学的应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塑造学生敏锐的审美观念方面有突出的效果。比如在学习人物绘画的时候运用黄金分割点画出来的人物图会更符合人们的审美,而且比平时画出来的图画更让人看着舒服,黄金分割点的方法在雕塑等工艺品制作方面也体现的很明显。可以看出经过数学“把关”的美术作品要比没有经过数学“把关”的美术作品更成功。
三、综上所述
教师专业技术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素养;专业素养
随着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教师成为高中教育领军教师,关注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对高中教育质量有重要作用。笔者认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可以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信息素养三个方面
探讨。
1.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包括通识知识、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通识知识使信息技术教师要具有广阔知识面,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教师,要具有多学科知识,如计算机知识、通信知识、管理学、哲学、文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知识,积累自身文化素养;掌握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网页设计软件、文字编辑软件等能力;条件性知识是指在教育学理论指导下,启蒙信息技术知识,结合心理学理论开展满足学生心理特点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本体性知识是信息技术教师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如传播学、建模电路、高等数学等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发展史、信息网络管理、信息化教学设计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Office应用、3DMAX、ASP/JSP、计算机基础等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专业外语、媒介文化、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与应用等专业拓展知识;实践性知识包括教师教育信念、自我认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批判反思知识。
2.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能力,包括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其中,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是教师具备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管理能力、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管理硬件设施和学生的能力,如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学生课堂管理、信息技术学生管理等,建设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是教师要养成信息技术学习习惯,持续学习并更新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结构体系;科研能力是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分析、解决教学问题,并取得教学新发现和新突破。
3.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及技能、信息道德。其中,信息意识是教师能够正确认识信息在生活以及科研中的重要性,能够主动捕捉信息,获取有价值信息,甄别信息真伪,共享信息,利用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信息知识及技能是教师信息素养基础能力,如信息基本概念、使用工具软件搜集、处理、信息,利用多媒体获取、加工、信息等技能;信息道德是针对互联网环境下存在的信息版权、网络安全、信息泛滥、病毒泛滥等问题提出的概念,教师要抵制不良信息影响,梳理信息道德典范,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知识,成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
榜样。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经过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到信息素养三个方面的不断升华,从最初的专业知识累积,到专业能力的训练,结合时展引领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将三大项专业功底相互融合,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素养整体,构成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技术范文4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管理
由于受经济发达程度的限制和教育体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相对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英国发展的较缓慢。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模式。数控专业是我校刚刚起步的专业,也是要重点发展的专业,为了更好的把数控专业办好,更多的培养出实用型数控专业技术人才,校领导积极地去寻找企业联合办学,在实力比较强的铭山工厂建立了分校,开始推行数控专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经过几年的摸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这里,针对数控专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一下探讨。
一、数控专业工学结合教学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机械行业发展的很快,尤其是数控专业,企业大量需要能上岗操作的技术型人才。可是传统的教学不能培养出毕业后就能上岗操作的技术型人才,应届毕业生进入工厂大都需要半年乃至一年的实际工作适应期;另外,应届毕业生缺乏企业的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很多工厂拒绝接受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毕业生,对学生的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毕业生的分配情况看,在数控专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的毕业生人才,近几届的毕业生多数均被企业认可,有些毕业生刚到企业上岗就被送出去继续深造其他的相关专业。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企业不仅相中了学生的技术水平,更相中了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及他们所具有的潜力和积极向上的品质。
1.工学结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
工学结合,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机会进行生产一线和具体工作任务的实际操练,把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又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再学习寻找解答,得以提高,即“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种学习模式往往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学习和就业的自信心,并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
2.工学结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较差,多数学生不仅学习态度不端正,惰性思维比较强。但在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以上情况大大改观。学生的主动学习代替了被动学习,具有了实践操作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做事情能力。通过这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学生协作能力。另外,工厂的安全教育和工人师傅热情虚心的指导,更能让学生们踏踏实实的去学去做,培养了学生生存和发展能力。总之,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吃苦耐劳精神、专业技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成为受企业和用人单位欢迎的技能型人才。
二、数控专业工学结合教学的课程实施
为了更好地完成理论和实践教育教学任务,在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时应系统地制定好比较完善的教学计划。以保证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能顺利地进行。
1.模块化教学管理
学生来到工厂即学习又生产劳动。根据数控专业的特点,我校采用了模块化教学管理。每一个学期都有四个教师进行模块教学。学生共分四个大组,每个老师带一组学生,进行四周的教学,四周一轮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在工厂的第一学期时,一组同学在教室里进行四周的数控车仿真软件模拟,一组同学在车间进行普车实训操作。另两组分别在教室进行零件测绘,和在车间进行数控车操作。每一模块都集中的全天进行教学,这种集中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更系统更充分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思维引导方式进行教学管理
在制定整个教学计划的同时由任课教师集中系统地制定教学内容。由整体引领局部,制定的教学内容是环环相扣的,而且也是彼此相关的。例如在车间里普车加工的零件,也可以在教室数控车模拟软件下模拟加工,也可在车间数控车床上进行加工。加工出的工件再拿到教室里,由同学亲自进行测绘、绘制图形、标注尺寸,真正地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学好每一个模块,完全达到知识的贯通。
3.团结协作教学管理
在进行每一个组的数控仿真实训教学时,由于同学人数较多,四周的教学任务量也很多。教师抽不出更多的时间亲自对每位同学做出指导。为了让每个同学都能充分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大组又细化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选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当组长带几个同学,共同协助教师完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竞争机制,这就必然使每个组都能团结协作,互相帮助,互相辅导,把教师安排的任务圆满完成。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让一个人掉队。这种细化分组的教学措施,收到了特别好的效果。每个同学都能积极热情地去学习。而且在学习中学生受到这种团结协作精神的影响,每个学生都在快乐的学习,促进了他们的友谊,也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做人。
4.加强技能考核,实施科学的教学管理
全面考核每位学生,对学生的考核既要重视过程的考核,又要重视结果的考核。过程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劳动纪律和态度,结果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技能水平,包括操作能力、工效及加工质量等。教师可根据评分标准评出成绩。学生总成绩中,平时表现和实训成绩可合理设定比率,如20%-30%和70%-80%。这样考核,可培养和提高每位学生职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具有多面效果。
5.奖惩分明教学管理
建立并实施奖惩机制,对参加产品生产实习的学生,发放一定数额的生活补贴,表现优异者给予适度奖励。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家庭负担,又能带动学生的好学上进,体现一定的社会效益。同时,在工学结合时,应设置一定的淘汰率。这不但能使学生学有动力,练有目标,增强竞争意识,而且还能确保给企业提供合格人才和校内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等等。
三、数控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
数控技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做到科学性、合理性,就必须按照一定的培养原则和培养方案去进行。
1.培养原则
提倡个性化原则培养,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应该使每个受训教师的专业技能都得到发展。因教师本人知识经验、实际专业技能和智力水平及个性品质等自身素质的差异,应采取个性化灵活的培养方法进行因材施教。比如,有的教师对数控装置比较了解,那么可在培训内容设计上倾向于PLC、单片机等方面专业技能培养;有的教师有一定的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知识,那么其培养方案重点可放在对编程能力培养上,有的教师对车工技能比较熟练,可重点的培养其在数控车床上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方案
在自我培养的基础上,我校采取的方法有:第一,“结对子”,就是给每一个青年教师选派一个实践能力突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其导师指导其各项实践工作,使青年教师能迅速提高自我实践能力。第二,让教师全面参与实验室建设和到学校工程训练中心参加工程实践训练。通过这样的方法,使教师对本专业的各项实践工作都有所了解,使他们具备相关的动手操作能力,尤其是对数控机床的动手操作。第三,全员参与专业实习,改变了过去单纯由实习教师指导学生专业实习的方法,变成由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共同指导实习。理论教师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提前进行实践技能训练,达到一定水平后,与实习教师共同指导实习,在实习教学第一线边学边教,强化了实习指导能力。
四、结束语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部分学生能够提前走向岗位,半工半读,顶岗实习。这不但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经济,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促进。另外,也减少了企业用人的支出,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去向都很乐观,这也给学校的招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并且教师从中也学到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总之,工学结合教学使学校、教师、企业、学生都受益。这种教学模式是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
参考文献:
教师专业技术范文5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
[作者简介]徐秀维(1961- ),女,陕西西安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与投资控制;刘晨凌(1980- ),男,江苏连云港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DGZ2010001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118-03
近年来,“实践教学”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成为学院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被广泛认同。教育部2000年《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规定了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确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重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创新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建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引入多元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矛盾
2010年底,全国共有建筑企业70061个,全国建筑业从业人数4043.37万人,其中农民工占80%以上。而江苏省有建筑企业16225家,全省建筑业从业人员572.5万人,其中从事技术与管理的人员仅为95.46万人,占16.7%。按照实现江苏强省的要求,到2015年,全省建筑行业从事技术与管理人员的比例要达到30%。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建筑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提升,建筑业的科技进步和绿色建筑理念不断进入,市场对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好的建筑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仍然呈上升趋势。
顺应建筑市场需求,许多高职院校开办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据2010年统计,全国开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院校540所(包括开办该专业的本科院校),在校人数225816人。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行业保障和专业发展空间。从课程体系结构上看,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实践教学体系缺少系统性,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的匹配度不高,校内外实训基地整合和利用程度不高,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不完善等原因,使得改革的成效不明显,学生实践能力依然不足,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构成了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实践教学在数量上满足了实践课程所占总课时的比例要求,但对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和系列化缺少系统分析和设计。实践教学中的单项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践等实践教学各环节所要实现的能力目标、技术目标、职业态度目标与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需求对应性不足,各种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担系统分析和设计不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及考核评价缺少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对承担实践课程的师资、实践场所、使用设备等保障缺少系统考虑,所以实践教学在操作过程中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削弱了实践教学的功能和效用,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二、确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准确定位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按照毕业生就业主要岗位的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知识、素质为依据,同时考虑学生职业发展和迁移能力。
第一步:确定岗位工作任务。从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的行业企业岗位入手,分析其岗位工作任务。
第二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体系。在工作任务分析过程中,要梳理清楚相同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和深度对从业者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职业能力和职级的要求,分析本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工作2~3年、3~5年后所能承担岗位工作任务的范围、难易程度、达到的技术水平、职务等,确定本专业的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
以本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专业技术水平、职业素质为人才培养基本目标,综合考虑毕业生职业发展和职业迁移能力,确定人才提升和拓展目标。提升目标是为专业人才能够从事复杂任务或者是从单一的技术工作向管理岗位晋级的综合能力储备;拓展目标是为满足专业人才择业、岗位迁移的综合能力储备。
分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职业成长规律(如图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初次就业岗位为技术员,主要岗位工作任务为参与现场施工与管理,所以其培养规格为初级施工员,其培养总体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岗位职业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发展基础,面积建设行业生产一线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以基本目标、提升目标、拓展目标中所对应的能力、技术、知识、素质水平作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基本目标为能识读施工图,能测量放线,能检测常用建筑材料的使用性能,能参与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与验收,能参与编制工程施工方案等。提高目标为能组织施工,能编写施工方案,能进行工程质量检验与验收等。拓展目标为能编写投标文件,能进行工程施工现场监理,能从事工程预算编制等。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构建“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职业教育的特色是突出技术知识,而技术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由于建筑工程具有一次性、技术性强、投资大、协同作业性强等特点,无法在校内实现全过程生产性实训。同时建筑产品是大量劳动和生产技术、工程材料、机械设备的物化过程,在产品形成过程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工作经验、操作技艺、施工方法等都属于默会知识的范畴,课堂教学方式难以习得,实践能力的获得必须要让学生身临其境,模仿观察。为了适应未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资源,构建“认岗、跟岗、顶岗”“三段式”开放型实践教学模式,以满足专业人才实践需求。
第一段“认岗”。学生在学习了初步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在校内完成了制图与识读、工程材料等单项能力训练后,进入工程施工一线,感受工作氛围,认知建筑产品,熟悉工作环境,认知材料设备等,建立感性认识。第二段“跟岗”。学生在学习了主要的专业课程,并在校内完成了各工种实训、施工方案编制与组织设计等综合实训后,进入企业施工一线,进入不同的岗位,跟随岗位技术人员参与工程施工,亲身体验技术应用与现场管理,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融合和提升。第三阶段“顶岗”。学生在校内完成拓展能力训练项目和岗位职业资格考证后,进入企业生产一线承担岗位工作任务,融入企业生产,综合应用专业技术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能力得到考验和提升。
2.确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理念,按照“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岗位工作任务为抓手,分析岗位职业核心能力、核心技术、核心课程,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按照从生手、熟手、能手、专家的职业能力提升路径,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如图2)。
3.实践教学组织安排。根据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目标要求,结合“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统筹规划三个学年和三个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第一年通过单项实训和企业认识实践,让学生初步理解“如何做的”;第二年通过校内实训和现场“跟岗”实践,让学生知道“用什么技术做的”;第三年通过综合实训和企业“顶岗”实践,让学生承担岗位责任,实现“如何做得更好”(如图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高职学生获得职业能力、知识的主要途径,实践教学主要是对学生的职业技术进行综合训练,按照学生能力提升的途径,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设置单项技能训练模块、综合技能训练模块,通过“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整合校内外实训资源,整体设计“认岗”“跟岗”“顶岗”实践内容(如120页图4)。
4.构建实践教学内容。准确定位实践教学能力目标,是实践教学内容选取的关键因素。职业能力即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即课程内容选取是以能力为核心,通过具体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来体现专业技术水平,能力是目标,任务是载体,技术是主线。实践教学内容选取应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将实践教学内容、专业技术、操作技能、职业态度等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进行融合。
实践教学内容开发应由校企共同开发,在模仿和再造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发展和创新性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培养,培养学生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整体设计中,要体现实践项目的功能设计,单元任务的能力、技术、素质要求,进度计划、角色定位、考核评价内容、成果表现形式、实施成效评价等内容,引入行业规范、标准、职业资格,贯穿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职业素质。项目和任务的设计一定要坚持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从“如何做”,到“做的技术”是什么,到能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并能应用专业技术实现“做得更好”的目标,从而更有效地获得职业能力,获得专业技术,具备职业素质。
四、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必须以实践课程有效性开展为目的,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课程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由于企业建筑施工现场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各种工序交叉进行,手工操作多,现场管理难度大,不能同时接受大批量学生进入工地实践,因此,应统筹规划实训场和资源,校内实训场所解决单项操作技能训练和部分综合技能训练,校外实践教学主要解决现场施工技术与管理技能训练。
校内实践教学管理。校内实践教学集中在前三个学期进行,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实践教学由系教学主管部门按照学院要求统一管理,专业教研室在开学初期制订实施方案,主带教师具体实施,根据实践教学内容的需要,聘请相应的企业能工巧匠示范和指导。实训质量评价由实践教学团队按照实践教学整体设计中的标准要求进行验收和评价。
校外实践教学管理。由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特殊性,学生基本分散在不同的工地,实践教学任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教学管理的核心。校外实践教学由系教学主管部门统一计划,提前一个学期做好实习项目和基地的筛选和校外兼职指导教师的落实工作,专业教研室与实习单位共同承担实践教学指导任务,校内指导教师实行随访制,考核评价采取现场指导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评价为主,校内指导教师评价为辅的方式。
五、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1.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实训硬件以及实践项目任务设计和组织等软件,因此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大部分同类院系的校内实训课程主要解决操作实践能力训练和专业试验能力训练,虚拟施工技术、远程施工现场视频将成为学生获得施工技术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坚持“校企合作”,在已有的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不断建立新的合作企业,通过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咨询服务、合作申报研究课题等途径,与企业建立“互助、互利、互信”的关系,同时,根据企业项目的进展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充分利用暑期长假,鼓励学生走进工地,主动参与工程实践。
积极探索实践课程学分制。充分利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家庭工程背景,引导学生利用暑期长假,结合企业施工项目,灵活选择实践课程,按照实践教学质量要求完成学习内容,系主管部门组成质量检查和评价组织机构,对实践课程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减少校外实训基地的压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主动性。
2.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 “双师”比例有了明显提高,但拥有“双证”与过硬的专业技术是两个概念,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需要不断地深入到企业施工一线,通过参与工程实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等途径才能促进职业能力提升,因此“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立足点仍然是“校企合作”。建立教师顶岗实践制度,搭建教师接触工程、结交工程技术人员的平台,建立“双师”教师职业能力论证制度,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技术提升。
企业兼职教师队伍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弱项。一方面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很难有时间参与教学;另一方面兼职教师对教学管理和教学规律的不适应,造成其特长发挥不足,影响教学效果。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兼职教师,主要承担现场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如何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吸引企业兼职教师积极参与校内课堂教学是今后一个时期的研究热点。
总之,建筑行业人才的质量对于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优化对提升专业人才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有着内在的促进作用。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越来越受到行业和教育界的关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在今后一段时期,仍然是高职院校改革的热点。
[参考文献]
教师专业技术范文6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更丰富的资源、更优化的过程,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提供了最佳发展平台。在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谈谈我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思考,与广大同行交流、分享。
一、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成长的条件
21世纪被人们称为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类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技术进入各个领域,对教育产生重大冲击,所以,教师专业现代化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瓶颈”。从教师自身条件看,除个别老年教师外,一般都能正确使用计算机和部分应用软件。因此,不论教育的外部环境,还是内部软硬件条件,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成长将成为学校校本研修的基本方向。
二、实现信息技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几个途径
由于信息技术新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多、知识广、理念新,为了尽快调整我们的教育观、课程观和学生观,以及提高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途径。
1.从课堂教学中获得专业成长
课堂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教师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问题推动教学。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感觉到教师最大的变化是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问题推动教学,努力实践“用智慧打造充满活力的新课堂”。
同时,我们每堂课下来都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作深入的反思,反思该堂课的成功之处,巧妙之举或失误、疏漏的地方,通过反思去吸取精华,直面缺点,使之成为今后教学过程中改进、借鉴的资源。
2.从集体备课中获得专业成长
集体备课是实现经验共享,优势互补的有效措施。我校集体备课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全体任课教师参加,备课组长组织落实,并做好集体备课情况记录。集体备课时要求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以及做到“四个统一”: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综合练习。教学内容和课后作业基本保持一致,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则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体现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统一。
3.从互动交流中获得专业成长
互动交流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捷径,我校一直很重视外出交流学习活动,新课改之后,我校要求每个学科组每学期必须到市内外的一些兄弟学校交流学习。在学习交流过程中,我们重点对新课程教学情况进行探讨,通过与同行们开展平等、坦诚的专业切磋、交流、探究,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共同分享经验。除此之外,我们还经常参加网上的信息技术教育论坛的讨论,从中倾听专家的教导,学习同行们的经验。
4.从辅导学生中获得专业成长
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做好课堂教学外,还要负责辅导学生参加电脑制作比赛、创新大赛、机器人比赛以及研究性学习活动等,除此之外,我校信息技术教师还要负责每天下午对学生开放电脑室的值班辅导工作,学生会、文学社、动漫社等学生社团的信息技术辅导工作。这些都是开拓性的工作,给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辅导学生中,学生会给我们提出很多新问题,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提高,从中获得专业成长的机会。
三、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工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之路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也有特殊性,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主动关心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关心他们的专业成长,而信息技术教师则必须提高认识,准确定位,努力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主动将专业成长融入到学校发展之中。
1.准确定位,主动将专业成长融入到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准确定位,主动将专业成长融入到学校发展中,才能谋求发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重点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而且,在这一方面应该比其他学科教师先走一步,走快一步。
2.齐头并进,专业成长要做到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并重,信息技术教师中有些教师专业技术很不错,但教学能力不强,还有一种就是教学能力不错,但是专业技术方面比较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注重了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我们认为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既要掌握好专业技术,更要精通教学技艺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只有做到二者并重,才能让专业化成长之路更加精彩。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作为现代教师的我们,就应顺应时代的需求,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注重新理论、新技术的实践,勤于反思与总结,成为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教师。
【参考文献】
[1]周克江,罗琴主编.《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