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趣味数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趣味数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趣味数学

小学趣味数学范文1

关键词:扑克牌;趣味数学;集合思想

扑克牌,除了是人们用来游戏、娱乐的工具之外,它还可以作为一种学具运用于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能使数学学习变得有趣、轻松、高效,充满魅力。

一、认识扑克牌,渗透分类集合思想

1.认识扑克牌

课堂上我让每个孩子准备了一副扑克牌,让孩子观察扑克牌都有哪些花色?哪些数?分别有几张?一共有几张?我话音刚落,学生就积极地投入观察分类当中,在大家的努力下,很快有了结果,一副扑克牌一共有四种花色:黑桃、红桃、方片、梅花;有A、2、3……J、Q、K共13个数,(在认数时老师进行了引导,在实际玩扑克牌时,A代表数字1、J代表11、Q代表12、K代表13)并且每个数都出现了四次,是不同的花色,另外还有两张,分别是大王、小王;一共有54张牌。

2.渗透分类集合思想

我根据学生的展示,恰时进行引导,像刚才大家按扑克牌的颜色,把同一花色的扑克牌放在一起或把有数和没数的扑克牌放在一起就是对扑克牌进行了分类;54张牌就是一个集合;每副牌把“王”以外的52张扑克牌按红和黑两种颜色分开,这是两个集合;而按红桃、黑桃、方块、梅花来分,这又是四个集合;再如把“A”作为一组,或者“2”作为一组,大王、小王放在一组等都是在渗透集合的思想。

二、利用扑克牌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枯燥的数学知识,老师能巧妙把它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扑克牌的游戏。

1.利用排队游戏培养学生的数感

以小组四人为单位,除去大王和小王,依次拿牌,每人拿一张,然后亮出各自拿的牌,拿牌最大的是大象,要学大象甩鼻子,拿牌最小的是小猫要学小猫叫,然后再按兄弟四人从大到小排排队,谁能快速说对自己是第几谁就赢,赢的一方四人的扑克牌归自己,最后谁手中的牌多谁是赢家。在不经意间,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也让学生熟练地比较了数的大小。

2.利用看谁算得对又快游戏,开发学生的速算潜能

速算游戏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他们的速算潜能。每人各出一张牌,谁能先直接说出两牌上的数之和、或之差就赢得这两张牌。如一张牌是2,一张牌是7,要直接说“9、5”。这个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速算的积极性,还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3.利用摸扑克牌游戏体验用数学的快乐

摸扑克牌游戏不仅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学数学的乐趣,还让学生明白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要遵守规则,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前我先给学生讲明游戏规则:

(1)每人可以摸一张或几张牌。

(2)摸到的牌上的数与10比大小。

(3)比10大的要被淘汰,比10小的自己决定继续摸还是不摸。

(4)都不摸时,大家比结果,结果最大的人获胜。如果结果一样大,谁摸的牌少谁获胜。

然后我又找了两个学生上前示范游戏,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游戏规则。

师:开始摸吧!看你牌上的数与谁比?然后再决定摸还是不摸;不摸了,怎么办?(比大小)和谁比?(和10比)

师:谁被淘汰了?那你就不能参加下一轮比赛了。谁赢了?我采访一下,你第一张摸的是2,为什么继续摸?

师:如果生2摸的不是7和4,而是一张10,谁会赢?(生2赢,因为她的张数少)

生1:摸的牌有2、8。

生2:摸的牌有7、4或只摸了一张10。

接着四人一小组按游戏规则进行摸牌,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先偷看一下别人摸的牌,然后又调换自己摸的牌,就及时给学生引导,为了公平我们必须要遵守规则。

小学趣味数学范文2

关键词:趣味数学;数学之美;生活中的数学

从小学到高中乃至大学,数学都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然而,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和难点在于它的抽象性。在学生眼里,它似乎不如语文具生动性、不如美术音乐具形象性和优美性……正因为如此,很多学生觉得数学高深莫测、枯燥乏味,难学怕学,许多教师也感到数学难教。其实,数学本来源于生活,如果教师能突破常规、善用方法,去还原数学优美、趣味的本来面目,那么数学对于学生肯定也能象其他学科一样生动、趣味十足,学生离学好数学的目标也就不远了。本人长期从教小学数学,常常思考和尝试探索“如何让小学数学充满趣味”这一课题,现结合实例总结本人的一些做法,权作抛砖引玉之举。

一、导入新课巧用“聚神术”

要教好数学,上好每一节新课是关键;要上好新课,课前的导入很重要。教师在新课教学开端,如能精心选择和设计一些与新课相关的趣味引题,不仅在较短时间里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有效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新课的强烈兴趣和欲望,那么,整堂新课的教学将会有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对后续的教学也将起到事半功倍作用。这种教学方法,本人称之为“聚神术”。

1. 借用故事。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还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2. 巧设“悬疑”。

讲授新课时,先提出一些能使学生产生疑问的问题,给学生一个挑战性的强刺激。然后,引导学生消除疑问,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给学生产生疑问,迫切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从而形成知识上的悬念,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情趣。

3. 温“故”引“新”。

讲授新课时,首先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这样既可以使旧知识得以巩固,又能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或者采用新旧知识类比的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旧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新知识。也可以通过总结、归纳学生的课堂练习、回答问题等步骤中所发现的规律,导入新课。

4. 借用“游戏”。

要让学生感觉数学“好玩”,不妨借用某些好玩的“小游戏”来导入新课,从而使学生在欢乐、愉快、乐学的气氛中学习。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授中激趣

开讲生趣仅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那成功之路,至多只行了一半。还需要在讲授新课中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恰到好处地诱导,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以好奇心为先导,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上例新授部分,在板书课题后,接着又让全班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分别把各自手里的三个三角形(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再分别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并言之有趣地激励学生:看谁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看谁能争取到向大家作“实验成功的报告”。这时,学生心中激起了层层思考的涟漪,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发言争先恐后。还有的学生通过把正方形的纸沿对角线对折,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因为正方形有4个直角,是360 °,所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好方法。显然,此时不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性质有了感性的基础,而且教师对这一性质的讲解也已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最佳时刻。

三、“评”中增趣

这里的“评”是指教师对学生答问或作业的口头或书面评价。数学材料本身因其感彩较少,难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如果数学教师能在教学语言、语速、语调和语气上风趣一些,幽默一些,对学生的答问、作业的评价上恰当地赋予一点情感味,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可增添妙趣,乐学而不疲。

小学趣味数学范文3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38-01

小学生喜欢新颖、趣味性强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优化呈现方式、学习活动和数学练习,让数学学习妙趣横生,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数学,自主学习。

一、呈现方式趣味化,快乐学习

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运用形式多样的表达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更需要借助灵活多变、趣味性强的呈现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情感记忆与思维。

首先,情境呈现趣味化。在现代化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适当运用计算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诱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口诀(一)》时,根据学生喜欢的游乐园活动,笔者引入跷跷板、秋千图,巧设教学情境(玩跷跷板):1个跷跷板上有几个人?请问有几个2呢?是否可写成乘法算式?如何写呢?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并让学生明白1个2等于2,即1×2=2,得出乘法口诀:一二得二。继续诱导:2个跷跷板上坐着几个人呢?(4个)是多少个2?你们可以用乘法算式来呈现吗?引导学生得出乘法口诀:二二得四。而后呈现秋千图,引导学生学习3的乘法口诀:一个秋千坐三人,如何用乘法算式来表示?2个3,3个3呢?这样,通过趣味性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思索、积极探究。

其次,故事呈现趣味化。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将数学知识融入到趣味故事中,利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呈现数学知识,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听课,自主思考,获取知识。另外,还可以通过有趣多样的数学游戏来展示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玩中发掘数学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标。

二、学习形式活动化,愉悦体验

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富有个性化、自觉进行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模仿与机械记忆。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记忆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交流,实践摸索,将数学学习视为愉悦的探索旅程,而不是单纯地学习知识,将全部精力都专注到功课上去。教学时,教师需要灵活地整合“玩”和“学”,将数学教学活动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玩中感悟,发挥潜能,获得不同的发展。

一方面,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避免教师喋喋不休、滔滔不绝的灌输教育,打破沉闷氛围,促使学生善思、乐学。当然,教师需要加强引导,相机启发,带领学生探索神秘的数学王国。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时,笔者适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与实践操作,让学生自主发现,形成空间观念。比如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时,教师展示奖杯、飞机等图片,引导学生画画这些图形,说说它们是不是对称图形,有哪些证明办法。学生交流后,再引导他们同桌合作,对折图形,仔细观察,看看有哪些发现?然后在教师提示启发下更好地理解轴对称图形。另一方面,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组织多样化的游戏竞赛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断超越他人,超越自我,提高教学效率。

三、数学练习趣味化,快乐运用

练习是运用与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优化练习设计,增添趣味性的作业,难易适中,以此引发学生们的练习欲望,让他们将思想集中到习题上,主动分析与思索,探索解题方法。

首先,习题内容应丰富多样、新颖有趣、视野开阔,不要局限于课本内容,需要拓展延伸到各个方面,如民间趣味数学故事、脑筋急转弯、历史事件、生活化习题等,都可以是练习内容,充分满足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促使他们自觉开动脑筋,积极思索,主动探求答案,解决问题。比如趣味练习题:①有鸟儿飞过来,落到了树上。倘若1棵树上面停2只鸟,有1棵树就没有鸟;倘若1棵树上面停落1只鸟,则有1只鸟无处可落,请问有几棵树与几只鸟?②A、B、C三人赛跑后,分出了名次。A说:我是第一。B说:我是第二。C说:我不是第一。事实上有个人说了假话,请问谁是第二呢?

小学趣味数学范文4

趣味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是随着教育思想和方法的进步,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教师的角色责任应当是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因此,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详细分析了在小学数学趣味教学,以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一、教学情景的引入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新课改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因长期“灌输式”教学,使很多小学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没有完全实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而作为教育体系的小学数学教学,更是深受“灌输式”教育的影响,导致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难以实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情景可能大家并不陌生:上课铃声响起,教师走向讲台,打开书本就开始讲课,下面的学生各个垂头丧气、毫无兴趣。我们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急于完成知识的讲解而不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将知识的讲授和情感的交流分离开来,这种强迫式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和冷漠的心理。在教课时如果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大大的降低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掌握知识的牢固性,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开始讲课时要注重教学情景的引入,不仅起到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好的开始就意味着已经成功了一半。教学情景的引入有很多方法,可以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天性和学科特性,结合先进的教学条件和设备进行情景设计,不同年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可以采取不同的情景引入方法。比如在《秒的认识》的教学中,可以用课件给学生展示许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火箭升空时的倒计时视频、比赛时记录时间成绩、定时器等等。在学生了解到学习秒的用途之后开始授课,可以使学生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生活教学法进行知识迁移

生活教学法也可以称为情境教学法,是指将生活中与课本相关的案例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所以生活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要求老师要将与小学数学相关的生活案例应用课堂教学中。即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以此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映象,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每个人都具有其丰富独特的生活经验,虽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但是相比遥远的陌生知识,学生更愿意和生活中真实接触过的事物打交道,因此教师要注重利用生活实际进行知识迁移,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见到的圆形物体,学生可能会答“水桶、车轮子、碗等等”,让学生以后在生活中看到实际物体就联想到圆的知识。同时还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将要将这些东西做成圆形的:自行车轮子做成圆形考虑到行驶速度和平稳性,水桶设计成圆形考虑到容量问题,可以多装水。利用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事物来引入学习内容,告诉学生这些设计优势都是与圆的特点有关的,由于对未知的求知欲和贴近生活,课堂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都有很大的提升,学生对学习知识也不会再感到枯燥。

小学趣味数学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数学教学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与认知规律,在教学中采用趣味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学习的根本动力,积极开展趣味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高昂的情绪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别有情趣

在刚开始讲课时,就注意让学生说计算过程。但老师一定要引导,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再聪明也想不到要怎么说,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选择合适的、简洁的语言把计算过程表述出来,在教学例题的时候就让学生跟着自己说,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说。教师的语言必须清楚而准确明了,让学生既了解完整的过程又不会感觉复杂。

二、立足课堂教学,感受数学趣味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新知,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的。观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的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乐趣。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课堂中学生如果老是听着老师来说,思维肯定会很疲倦。刚开始组织时是会有困难的,课堂可以用“喧哗”来形容,可是,当学生掌握了“游戏的规则”,知道自己的位置之后,整个课堂完全就属于学生了,教师则可以真正体会“无为而为”的乐趣了。多媒体的使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我们在每一个课件的适当位置给予学生思考与活动、讨论的时间,既让学生积极参与,又注意学生的学习反应,克服因人机对话造成的情感淡薄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情商。

三、利用编儿歌开展趣味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编一些朗朗上口、切合学生实际的儿歌,教学生唱,让学生在唱儿歌中学会知识,加深记忆。一是用儿歌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儿歌具有优美的旋律、轻松的节奏,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消除学生的紧张与畏惧心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与思维的最佳状态。二是用儿歌突出教学重、难点。重、难点的突破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重要作用。教学生唱儿歌,可以加深学生记忆,有利于学生理解。如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后,利用如下儿歌让学生加深记忆:“乘法算式要记牢,相同加数写在前,乘号随着加数走,最后写的是个数,几乘以几是读法,表示几个几相加。”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对乘法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又如10以内数的组成,我创编了这样的儿歌帮助学生记忆:“一双手十个朋友,一九一九好伙伴,二八二八手牵手,三七三七不分离,四六玩游戏,五五拼成一双手,十的朋友全记牢。”实践证明:创编儿歌,可以激起学生唱的激情,让学生在唱中学会知识,掌握知识。这样,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学生所喜爱的说唱中,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提供争辩的时空,使学生乐享数学学习过程

理不辩不明,利用辩论方法让学生即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小学生在争辩中达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数学教学的难点如果单纯的靠老师的答疑、解惑,对于孩子来说,可能适得其反。课堂上,老师不要喋喋不休,要让小学生主动参与。老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DD争辩,在这种讨论和争辩中,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了认知能力的提高。同时,还有利于学生从众多同伴的不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乃至思维和实践方式中获得种种脾益。在同学的合作中,情感的互动中,思维的碰撞中,完善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自主意识,逐步积累学习体验,最终学会学习。

五、注重实践活动,体验数学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数学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获得与兴趣关系密切,小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的情感来支配的,教师应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产生热爱学习的情感,并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

趣味教学,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征与认知规律为出发点,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以故事、游戏、儿歌等形式展现出来,赋予了数学以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更轻松、愉悦,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高,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小学趣味数学范文6

【关键词】心理;特征;趣味性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一)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查结果表明,整个小学阶段,主导的学习动机是:⑴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而学习。⑵为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而学习。这表明小学生一般还不善于把学习和社会需要联系起来,其学习动机往往是直接与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或受兴趣的左右。

(二)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逐渐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从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到对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感兴趣。

(三)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思维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仍带有很强的具体性;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小学生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二、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与当前课堂的教学方法的比较

教学方法是指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的、为师生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它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规范体系。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提示型的教学方法,如叙述讲解法、演示法、练习法等,对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和自主型的教学方法应用较少,主要源于教师对于传统课程教学形成了公式化的教学模式,缺乏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得小学课堂缺乏活力,许多低年级的学生从一二年级起便开始对于数学失去了兴趣,这是典型的教育失败结果。因此,新课改倡导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应根据学习任务和目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于同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教学方法在一堂课程中往往是交替使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学习参与,通过引起学生注意、给予学生关切、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以及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成功的满足。而趣味性教学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参与,进而不断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三、新课标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可以了解到新课标对于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⑴小学数学教学应当体现出基础性、普及性与发展性。新课标中要求体现出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性,基础性就是“三基性”,即数学中包含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概念。⑵小学数学教学应当体现出数学的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数学的价值教育,即要重视数学应用功能的发挥,重视数学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作用的发挥。⑶重视学生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