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内社会实践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内社会实践总结范文1
一、高校研究生社会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
1.保障体系不完善。通过笔者前期的调查,各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方面没有完备的保障体系,在条例制定、奖惩督促、安全保障方面还有欠缺。
2.活动形式单一。各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时往往为应付检查,在暑假前统一组织学生集中开展实践,以参观考察或走访调查形式开展。
3.经费划拨不明晰。社会实践经费在各高校经费组成中往往是学生活动经费的一部分,没有单独的社会实践经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进而也影响到社会实践的成效。
4.积极性不高。由于奖惩制度的缺失或是经费上的支持不足,研究生在参与学校组织或院系组织的社会实践时往往表现的积极性不高,有的高校甚至强行规定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地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5.创新性不够。由于缺乏实践基地和必要的保障体系,高校在开展实践时往往创新性不够,每年按照团省市委的规定内容开展活动,不能结合学校特色和专业实际。
二、研究生社会实践在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
1.有助于研究生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目前研究生群体独生子女居多,从小一个人独立完成一项工作,群体协作能力较差,参加社会实践可有利于研究生养成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2.有助于研究生接触社会开阔视野。研究生毕业后毕竟要步入社会,往往社会现实会让刚毕业的研究生手足无措,参与社会实践深入了解社会,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功能,无论作为参观考察式的社会实践还是岗位见习式的实践都有助于研究生接触社会,开阔视野。
3.有助于研究生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们会首先思考发生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进而通过团队协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有助于增强研究生与社会交流沟通的能力。由于研究生比本科生要深入的研究自己所在的领域,相对视野范围是缩小的,要拓展他们的视野就要促使他们更多的接触社会、融入社会、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研究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用语言与社会人打交道、从专业视角看待问题、科学缜密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他们把自己推向了社会,感知社会律动,把握时代脉搏,紧密与社会实际连接在一起。
5.有利于研究生科研选题的展开。由于研究生在读期间要选定自己的科研课题进行研究并作出一定的科研成果和结论来完成论文,所以社会实践给以他们一个很好的发现问题、选定科研方向的机会。在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里他们会要到很多现实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之前科研理论和实验可以解决的,但有些则是当前发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这就有利于研究生根据工农业生产需要选定自己的科研方向进行研究。
三、坚持制度创新、丰富实践形式,全面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
社会实践是解决研究生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的良药,沈阳农业大学在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过程中注重总结经验———在原有社会实践模式基础上探索新模式;发挥优势———依靠农业特色学科助力当地经济发展;搭好平台———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能提高综合能力;营造氛围———在全校研究生中形成锻炼成长我争先的氛围。
1.坚持制度创新,为社会实践的有序开展保驾护航。以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的社会实践为例,我们在工作制度设定中做到三个不拘泥于,注重在实际中解决问题。三个不拘泥于即:时间不拘泥于寒暑假、形式不拘泥于走访调查、人员不拘泥于特定的学生会干部。我们在实际运作按照大学科组成团队,分专业组建小分队,按兴趣划分服务组,着重在服务当地经济和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一个中心,两个依靠,三个着重。学校研究生社会实践提出以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为中心,依靠强有力的导师队伍、依靠研究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着重抓好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着重用正激励机制提高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着重拓宽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渠道并以此为切入点促进研究生择业和创业业观念的形成。此外学校还积极通过为社会实践调研课题立项、设立研究生社会实践“种子基金”来激励广大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2.丰富实践形式探索学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的双核驱动模式。通过创办“研究生学术交流超市”来创新和拓展社会实践的形式,促进学术实践和专业交叉,增进专业间的交流与融合,为研究生未来择业和人生规划拓展发展空间和途径。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研究生社会实践开展的具体实际,依托学科专业特色,我们提出要在校内开展特色“学术实践”模式和校外开展常规“社会实践”的“双模式”社会实践新思路。所谓校内“学术实践”是在校内探索开展的社会实践的新模式———“研究生学术交流超市”。将先进的商业理念与研究生学术活动紧密结合,在学科专业、学术方向、实验室等层面定期开展的专业“读书报告”“、学术交流”“、实验报告”以及学校不定期举行的高层次专家“学术报告会”基础上,定期开展全校性的“硕士沙龙”、“博士论坛”活动,开设“研究生学术交流超市”。“超市”开辟了研究生素质提升的第二平台,做报告的同学通过报告内容的选取、报告的讲解、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切实为研究生的综合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提供了平台。
校内社会实践总结范文2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现状
1.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相对单一
从20世纪80年代起,各高校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经过30年的发展,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得到改进,但运行模式和活动类型基本固化为“主题式”和“模块式”实践为主。无论是“主题式”还是“模块式”,大多数高校主要采取的是“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组织方式,将大部分资源投在少数队伍中,这种“精英实践”的做法导致学生参与面不广,实践内容局限。
2.社会实践的延续性和整体性较差
目前,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寒暑假由团委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绝大部分院校都缺乏合理安排和组织实施,整体流于形式。寒暑假集中的团委社会实践,则往往局限于“全面动员———计划组织———具体开展———总结表彰”的固定流程,实践活动阶段性特征明显,社会实践缺少整体性和和延续性。历年的实践活动大同小异,各实践团队和具体项目都相对独立,缺少内在逻辑性和关联度。
3.社会实践的教育资源和保障不足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项参与人数众多、涉及面较广的复杂教育工作,主要由各高校的团委负责具体落实,在指导师资、经费保障及社会支持等方面的教育资源整合明显不足,导致学生在实践内容设计、实践地点选择和实践行程安排上受到一定限制。实践活动的协调管理和资源整合局限,可持续性发展空间不足。因此需要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真正参与其中,制定相应的制度,进一步协调管理和整合资源。
二、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的必要性
1.课程化建设是实践活动到实践教学的过渡,体现高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响应号召,努力在实践活动到实践教学的转型道路上不断探索,并不断丰富实践的形式和内容。社会实践课程化发展,有益于实践教学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深化、拓展和延伸,同时有益于以课程的形式整合和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发挥实践育人的整体效应,体现了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时代需求和必然趋势。
2.课程化建设是实践教学到实践教育的提升,促进实践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十以来,多次提出要组织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接受锻炼,从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形式和实施载体,只有推进社会实践的课程化建设,以课程的标准和要求进一步促进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规范化、系统化,才能提升实践教学真正的育人功能,达到实践教育科学、有序的最终效果。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1.建立全程化课程内容和目标体系,实现全员化育人
课程化建设首要任务就是根据实践活动主体的差异性,构建分层推进的课程目标体系。具体来说,一年级以思想教育为主,实践课程目标是帮助大学生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完成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适应和过渡;二年级以专业养成为主,实践课程目标是指导大学生提高技能熟悉度和专业认可度,同时加深社会活动的参与度,以更深入地看待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三年级以社会服务为主,实践课程目标是培养大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专业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精神;四年级以就业服务为主,实践课程目标是通过专业实习见习帮助学生端正就业思想,提升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社会实践课程目标体现的全程化特点也要求在实施对象上做到全员化,即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均可以加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锻炼、增长才干。
2.创新“三三三”课程组织,实现形式立体化、全覆盖
社会实践课程的全程化目标要求在课程组织上,既要做到综合训练和专业训练相结合,又要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和提升,具体实现形式上可依托“三个课堂”、抓好“三个时段”、搭建“三级网络”。“三个课堂”主要是指课程形式上,通过第一课堂的集中授课,完成社会实践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理论、实践活动基本方法和原理、实践项目构成和管理、调研报告撰写等内容的理论教学。第二课堂主要是结合日常专业课程,完成课外实践、见习实习,强化专业知识掌握和技能操作。第三课堂主要指新媒体时期的网络课堂,即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拓展实践场地及宣传空间,开展线上线下互动式实践,创新实践形式。“三个时段”主要是实践课程的时间安排上,要综合立体利用时间,具体抓好寒暑假、双休日以及特殊活动日这三个时段。寒暑假时间较长,适合开展大规模、大面积的研究型、考察型集中社会实践活动;双休日适合开展社会实践前期课堂教学,或者开展调研类、服务类的分散实践活动;特殊活动日指公众节假日或纪念日如志愿者服务日、学雷锋纪念日等,开展切合日期主题的校内外宣讲型、服务型实践活动,可在校内外形成一定的社会效益,同时达到思想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双重效果。针对高校学生数多,指导教师人员配备不足的情况,社会实践课程化在具体组织实施上要做好“学校———学院———团支部”三级网络的搭建工作。学校层面由学校团委和教务处主要牵头,负责实践主题确定以及整体规划协调;学院层面由分团委负责,主要承担宣传发动、团队组建协调以及考核表彰等工作;而班团支部层面则由班主任和团支书主要负责,开展具体实践活动,同时承担材料收集、成绩核定等工作。校———院———班三级网络职责明确、分工协作,能有效确保社会实践课程实施对象全覆盖,同时实施过程有序规范,效果有保障。
3.优化“三位一体”师资队伍,整合教学资源
社会实践课程化要求构建“三位一体”的全员化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广义上“三位一体”指“高校———社会———家庭”,高校是主体,开展具体和专业化指导;社会是依托,包含实践单位的社会责任、新闻媒体的文化宣传导向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协助作用;家庭是支撑,主要在家庭实践的生活保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狭义的社会实践课程教师,指构建“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实践单位”三位一体的师资,取长补短,协同指导。学校思政教师,作为各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和直接负责人,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权威,在实践活动宣传动员、组织实施及总结表彰等环节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专业教师因具备扎实的理论背景和知识技能,在学生心目中具有绝对的专业威信,在学生社会实践团队项目申报、调研报告撰写等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实践单位和基地,则在场地保障、岗位提供以及服务对象联系等环节中发挥作用,共同纳入师资队伍,可以更好地协调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的落实,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过渡。
4.完善过程性和多样性课程评价与考核方式
推进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就必须以高等教育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的课程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首先要体现过程性原则,即在评定成绩时,既兼顾学生在社会实践课过程中的态度、能力、实践强度和服务时间等现实表现,也考察学生实践结束后上交的宣传报道、活动总结、调查报告等相关材料和成果。还可配合开发“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或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记载本》等,由学生自行记载参与社会课程和相关活动情况,并在毕业前予以学分认定,真正将社会实践课程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其次,在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上体现多样性。综合采用实践基地指导教师、校内专职教师和学生三方评价机制。采用自评、互评、兼职教师评定、实践活动对象评定等途径,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交叉结合,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兼顾,科学合理地体现多种评价的综合运用,并定期对课程评价结果进行反馈,不断完善课程的具体组织和考核,加强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5.确保课程化建设的教学管理与制度保障
校内社会实践总结范文3
关键词 会计;实践教学;实践环节
一、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会计是对会计单位的经济业务从数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核算手段,它本身也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在2007年暑期,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下文简称“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总支以会计专业为主线,针对已经毕业的02级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调研和走访工作。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期一个月,时间比以往仓促一些。参加调研的同学走访了我校157名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及其所在单位。通过基本的问卷了解外,还同时运用了走访和平信的方式进行联络。运用第一手的真实数据分析我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基本情况、用人单位对我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我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评价和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共四个方面的问题。
毕业生对学校教育及管理工作评价中的实践教育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帮助这一部分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图1中×轴上1表示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对实践操作能力非常有帮助,2表示有所帮助,3表示说不清,4表示帮助不大,5表示毫无帮助。很明显,学校的实践教育对实践操作能力还是有所帮助的。在学校每学期期末进行的校内外实习,让同学们能够对整个会计环节了解并且进行操作,对整个知识系统进行梳理,能够对书本知识有所巩固。把书本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我校的毕业生在踏上社会工作岗位之时,能够比较好地、比较容易地进入岗位。实践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具有综合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会计这个专业更加注重实践的操作,单单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需要的是“理论联系实践”。我校学生通过在校内的实践积累了经验,给今后的工作带来了方便。可见,学校的实践教育对学生就业后的操作能力是有帮助的,通过实践能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使我校会计专业毕业的同学在个人竞争力方面有了很大优势。
二、会计实践教学的组成
会计实践教学系统是由各个教学环节要素组成的,从整个教学过程分析可知,实践教学环节要素包括实验课、校内实习、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
(一)实验课
会计实验课是在讲授会计专业主课程以后,按照会计实验课的内容和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的会计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际会计工作的操作。会计实验教学是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按照实际会计工作的要求,自行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根据原始凭证编制和审核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根据账簿资料和有关资料编制会计报表以及会计资料装订和归档等。在操作方式上。既要进行手工操作,又要进行计算机操作。
(二)校内实习
按照会计专业课的内容和要求,在课程学习到一定阶段或学习结束后,到学校的校办企业和有关职能部门(如财务处、审计处)进行实地操作练习。会计实习是对会计教学的总结和检验。会计实习可分为校外实习与校内实习,根据学校的条件,选择校内实习或校外实习。选择校内会计实习时,因校内实习单位对学校会计教学实习的内容与要求比较熟悉,有利于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指导,能够较好地完成会计实习任务。应该指出,在学校进行会计实习,不是在学校的会计实验室进行会计实验,这是两种实践形式,不能混为一谈。
(三)校外实习
按照会计专业课的内容和要求,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到学校外部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实地操作练习。在学校有校外会计实习的条件下,一般在会计专业课(如会计原理或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审计)的课堂学习结束后,按照会计实习的内容与要求,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会计工作的实习,一方面了解和熟悉企业和单位所处的环境和实际工作情况;另一方面,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学习与掌握会计基本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实践能力,从中进一步学习会计理论与方法。
(四)社会实践
按照会计专业课的内容和要求以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学校课程学习结束后,组织学生到某个地区、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服务和社会兼职的实践活动。如:在假期,组织学生到某个地区或部门进行宣传、咨询服务,或协助工作;或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兼职工作,如兼职记账工作、收款工作,或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思想品德、学会如何做人,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社会调查
这是根据教学与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采用一定形式对社会进行调查的实践活动。调查的内容,一方面是根据会计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对有关会计教学和会计改革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另一方面是按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对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的形式有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网上调查等。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主要形式,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让学生到某个地区、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采访、蹲点、座谈、参观等形式。深入实际进行专项调查。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实地观察,了解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等实际情况,了解会计工作的组织、人员配备与素质、工作环境、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存在问题等实际情况,了解社会经济改革、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拓宽视野,运用所学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揭示本质,加深对理论与方法的再认识,写出调查报告。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增长实践知识,锻炼社交活动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提高政治思想水平。由于其具有社会调查内容单一、时间较短、方式简便、联系面广、耗费较少和收获较大等优点,是会计实践教学中一种较好的形式。
(六)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根据会计教学计划安排,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为综合检查知识水平和考核科学研究初步能力。由学生按照专业选题而撰写的论文。毕业论文要事前选好与专业相关的论题,题目要有实践性(与现实相关)、理论性(与综合认识相关)和创新性(与探讨新问题相关)。撰写毕业论文要拟定写作步骤,包括:选定论文题目、拟定论文大纲、搜集资料、展开社会调查。通过毕业论文的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三、如何正确处理各实践环节的关系
在以上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各个实践环节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现实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从稳定性、保证性和效果性而言,最重要的是校内实践环节;而在校内实践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实验课环节。在制定会计实践教学计划时,要正确处理各实践环节的关系,发挥各个实践环节应有的作用。
(一)校内会计实验与校外会计实习的关系
在已建立会计实验室,可以组织校内会计实验的条件下,校外会计学习是不是就不需要了?答案是否定的。校外会计实习仍有其重要作用。在新的环境下,为克服会计实习的困难,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稳定的符合条件的会计实习基地,或根据实习内容选择实习单位,建立实习制度,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地组织校外会计实习。
校内社会实践总结范文4
我于xxxx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xx大学。四年的校园生涯和社会实践生活让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珍贵的四年大学生活已接近尾声,感觉非常有必要总结一下大学的四年,为的是看清将来要走的路。
一直都认为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我对知识、对本专业一丝不苟,因而在成绩上一直都得到肯定,每学年都获得奖学金。多次参加国家各项竞赛获得优异的成绩,比如全国英语竞赛一等奖,全国数模竞赛省一等奖等,一致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同,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了较快掌握一种新事物的能力。思想变成熟了许多,性格更坚毅了。认识了许多同学和老师,建立起友谊,并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提升了自身素质,认清了自身的一些短处并尽力改正。社会实践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大学四年中,我参加了不少的校内活动和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参加校内的活动可以认识到更多的同学,也就增加了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向其学习的机会,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学到别人的长处,认清自己的短处。此外,还一直做班委和寝室长,对自己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我喜欢做一些社会活动,会让大学生活更丰富多彩,做过家教、志愿者、推销员和设计员等,有时会感到累些,但乐此不彼。
四年的大学生活是我人生这条线上的一小段,是闪闪发光的一段,它包含了汗水和收获,为我划平人生的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四年的大学生活已经成为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以上就是我对大学四年的自我鉴定。
校内社会实践总结范文5
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形式,笔者将其分为三种。传统组织型,这种模式主要是指延续本科生社会实践模式,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利用寒暑假、周末组织学生到某个地方以参观考察接触社会为主的社会实践模式。自我实现型,这种模式包括:通过前期征集社会实践优秀方案,让研究生自发的组织实施社会实践;研究生在校期间主动承担社会研究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某个项目;在校期间参与研究生“三助”活动;以勤工俭学为目的的家教、培训、兼职等。探索创新型,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寻找社会热点与研究生课题的切入点,并在最大程度上使研究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高校研究生社会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
1.保障体系不完善。通过笔者前期的调查,各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方面没有完备的保障体系,在条例制定、奖惩督促、安全保障方面还有欠缺。
2.活动形式单一。各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时往往为应付检查,在暑假前统一组织学生集中开展实践,以参观考察或走访调查形式开展。
3.经费划拨不明晰。社会实践经费在各高校经费组成中往往是学生活动经费的一部分,没有单独的社会实践经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进而也影响到社会实践的成效。
4.积极性不高。由于奖惩制度的缺失或是经费上的支持不足,研究生在参与学校组织或院系组织的社会实践时往往表现的积极性不高,有的高校甚至强行规定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地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5.创新性不够。由于缺乏实践基地和必要的保障体系,高校在开展实践时往往创新性不够,每年按照团省市委的规定内容开展活动,不能结合学校特色和专业实际。
研究生社会实践在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
1.有助于研究生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目前研究生群体独生子女居多,从小一个人独立完成一项工作,群体协作能力较差,参加社会实践可有利于研究生养成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2.有助于研究生接触社会开阔视野。研究生毕业后毕竟要步入社会,往往社会现实会让刚毕业的研究生手足无措,参与社会实践深入了解社会,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功能,无论作为参观考察式的社会实践还是岗位见习式的实践都有助于研究生接触社会,开阔视野。
3.有助于研究生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们会首先思考发生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进而通过团队协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有助于增强研究生与社会交流沟通的能力。由于研究生比本科生要深入的研究自己所在的领域,相对视野范围是缩小的,要拓展他们的视野就要促使他们更多的接触社会、融入社会、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研究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用语言与社会人打交道、从专业视角看待问题、科学缜密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他们把自己推向了社会,感知社会律动,把握时代脉搏,紧密与社会实际连接在一起。
5.有利于研究生科研选题的展开。由于研究生在读期间要选定自己的科研课题进行研究并作出一定的科研成果和结论来完成论文,所以社会实践给以他们一个很好的发现问题、选定科研方向的机会。在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里他们会要到很多现实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之前科研理论和实验可以解决的,但有些则是当前发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这就有利于研究生根据工农业生产需要选定自己的科研方向进行研究。
坚持制度创新、丰富实践形式,全面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
社会实践是解决研究生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的良药,沈阳农业大学在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过程中注重总结经验———在原有社会实践模式基础上探索新模式;发挥优势———依靠农业特色学科助力当地经济发展;搭好平台———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能提高综合能力;营造氛围———在全校研究生中形成锻炼成长我争先的氛围。
校内社会实践总结范文6
文章从解析目前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工作存在的困惑入手,通过总结多年相关工作经验,立足社会大环境寻找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应将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入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加快学校与社会、企业的接轨,充分利用校友和学生家长资源拓展社会实践的平台,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
关键词:
高职;社会实践;研究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高等职业教育更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办学宗旨。大力发展高职高专社会实践教育是提高高职高专育人质量,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更好地实现知行合一的有效教育手段。
1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困境
1.1法制环境不健全削弱了各方参与热情大学生虽已成人,但中国传统价值观认为只要是学生就需要家长监管、学校负责,而这种负责有时会只讲道义不讲法理。这使得很多企业单位和学校,因为担心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安全责任不清,都不愿意主动参与其中。法制环境的不健全是阻碍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首要因素。
1.2目标定位不准确阻碍社会实践发展指出:“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强调了实践和读书一样,都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社会实践却属于学生工作的一部分,是学生课余时间的锻炼渠道。这种目标定位限制了社会实践的内容、时间、人力和资金投入。很多高校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很多高校毕业生欠缺实际工作能力,其原因归根到底都是源于将社会实践归于教学目标以外的第二课堂,对社会实践重视程度不够。
1.3学生参与意识差影响社会实践质量随着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高职高专生源的文化素质水平越来越低。很多高职高专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勤思善问的能力。面对社会实践,他们更多的是不加思考地被动参与,既缺乏明确的目标,又没有有效的措施。这是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工作与本科院校同主题、同方法,却不同质量的原因。
2高职院校可以整合利用的实践资源
2.1将社会实践融入课程建设,建立职业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类型,高职高专教育更加突出与社会岗位的无缝对接。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通过增加专业实操课的学时来试图完成这种对接,这说明我们没有关注“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的区别,这种“专业教育”的可能后果是:职业院校学生对“职业”认识不足,难以建立职业认同感,并造成学习者职业道德发展的障碍。如果将社会实践融入专业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行业调研、企业参观、市场走访等社会实践活动,由任课教师直接指导,将实践报告列入期末考核内容,那将真正实现知行做的统一。例如物流企业每年“双十一”都会面临两周左右的业务激增、人员短缺状况,这是检测一个物流公司整体机制运行和人员管理的大会战,更是学生进入企业短期实训的良机。
2.2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生活,塑造职业习惯信息时代的到来已经从本质上打破了校园的围栏,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更要求我们加快开放办学的步伐。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象牙塔模式,将教学与生活、生产、营销融为一体,让校园成为学生社会实践的基地。例如以员工打卡制度代替教师点名制度,将一些校内教辅岗位作为学生校内实践岗位,提供场地为学生微创业服务,专业课要求学生穿工服,服务类专业女生必须化淡妆,食品类专业学生参与学校食堂经营等。
2.3将社会实践挂钩校友资源,学习职业经验高职高专院校传统社会实践的形式单一,内容缺乏新意脱离学生兴趣,一大主因就是社会环境支持力度不足导致社会实践载体缺乏。而社会环境支持力度不足中最大的表现就是企事业单位与学生互不了解。打破这一僵局的最好方式就是将社会实践与校友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做好毕业生的跟踪、服务,并由毕业生搭建在校生服务企事业单位的平台,这不但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安全、可靠的社会实践机会,学长的职业生涯也能让他们学习到职业经验,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牢固的根基。校友资源的挖掘方式很多,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学校的主页上设立校友留言栏、建立网络班级。学校可以对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和建设的毕业生进行公开表彰并邮寄纪念品,从而激发学生的爱校意识,形成校友资源的良性发展。
2.4将家庭力量引入社会实践,提升经验指导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出现了基础教育阶段家长全程参与,高等教育阶段家长一无所知的现象。高等教育阶段家庭角色的缺失对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带来了诸多潜在问题。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成为大学期间沟通学生、学校和家庭的一个有效途径。发掘“校亲”资源,开展社会考察与调研,学生家长可以参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增进亲子沟通,同时分担指导教师的责任。实践小组成员家长轮流提供实践项目,更进一步增进了小组成员的相互了解和友情,拓展了学生将来寻找就业创业机会的人脉。
3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工作机制的创新方向
3.1改革社会实践工作考核机制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健全社会实践考核机制。部分已建立社会实践考核机制的学校普遍将考核职责放在团委和学生处。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学情,要求我们把社会实践作为学生教育的一门必修课而不是课外选修活动。既然是必修课,那么社会实践考核机制的考核主体就应该是每个学生,而不是每个系部;考核的结果就应该是学分,而不是奖励证书。各院校应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将社会实践融入课程建设,因校制宜地建立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工作考核机制,使社会实践和书本学习成为学生踏入社会的双足。
3.2改革社会实践工作组织方式目前各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工作普遍存在学校出钱出力出指导教师,学生却参与热情低、活动效果差的囧境。究其原因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笔者建议将社会实践的策划人、出资人、指导人从学校转移到学生、企业和家长方面,打破时间限制,提高实践效果。
4结语
高职高专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改革与创新,必将成为高职教育改革融入全球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只有不断加强高职高专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才能实现建设现代化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对职业教育发展中若干重要理论研究课题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