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保护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环境保护论文

农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1

纵观我国各个地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基本上都是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来进行发展,虽然这是一个发展的基本路径,然而通过“圈地”等方式强占农田进行不合理开发,加上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就会导致两个恶果———一是对于环境的破坏性大,二是项目自身的竞争力有限,生存期限有限。按照国际惯例,农业旅游区半径大于9.5公里的区域(面积)时,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而我国多个生态农业旅游是小于这个规模的,项目鳞次栉比、林林总总,不仅造成市场范围狭小,客源不足,效益低下,更是导致单位面积内环境的过载。除了生态农业旅游项目本身对于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之外,一个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开展之后,纷至沓来的游客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是目前项目所难以承担的。国人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加上旅游期间疲劳等问题,导致每逢节假日,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中都会留下诸多生活垃圾、餐厨垃圾,这些垃圾的存在本身就加大了地域的环境压力。我国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经营者,多数都是由农民转化而成,在兴办起生态农业旅游项目时,他们自身对于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问题根本不甚了解,造成在建设时期就缺失环保措施。而在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开展起来之后,又往往更加重视盈利而忽略环境保护,不注重保护环境,甚至为了满足游客需求盲目引进外地物种,这种思想与行为造成了诸多生态农业旅游项目所在地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外部物种入侵等环境问题。

二、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归因与对策分析

(一)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归因分析

生态农业旅游导致环境问题,直接原因在于政府对于生态农业项目的监管不到位。目前我国诸多生态农业旅游项目,都缺乏合理的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通常是在政府的提议下,在市场的催生中,由当地的农民自发的发展起来的。这种规划、建设通常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也没有进行环境评估,地方政府和农民本着“先搞起来再慢慢发展”的理念,先从资源下手,进行野蛮的开发,全然不顾环境承载力。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关键还是在于生态农业旅游的从业人员本身环保意识不足,以及其对于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诚然,我国近年来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发展使得部分农民转业从业人员赚得盆满钵满,然而这种经济利益并没有转变其思想,向环境要效益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的存在。而没有取得很好经济效益的项目管理者就更缺乏环保意识,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是能够主动牺牲环境的。归根结底,还是从业人员自身眼界与素质的问题,从业人员准入机制、环境评价体系的缺失也纵容了这些思想的蔓延。而我国游客本身的综合素质问题,也是导致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在特定时间出现严重环境问题的导火索。节假日比较集中、游客行程紧张放松对于自己的要求都是使得这一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游客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仅仅是游客单方面的事情,同样需要多方面来综合考量与处置。

(二)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对策分析

要解决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必须针对问题的原因来对症下药的解决。生态农业旅游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其牵涉到社会公德问题、政府管理问题、行业准入制度问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等,需要各个击破。

1.我国政府需要切实的对于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问题负起责任来。

在前期规划上,一方面,要加强对于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前期规划,保证其在建设初期能够考虑到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要将生态农业旅游划在环境保护区的红线之外,形成对于环境的有力保护。另一方面,要剪辑健全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准入机制,出台对于生态旅游项目的环境保护标准,隔绝一批不达到标准的企业,拒绝其进入本行业,同时要在准入机制的基础上加强追则,对于已经建立起来的相关项目不符合准入机制标准的,要一家家查并关停。如此,从事前和事后进行规范,则能够使得政府的调控功能发挥完全,形成有效的环保屏障。除此之外,为了给予从业人员提升环境保护硬件设施的空间,政府还应当在别的层面给予具有环保思想的项目以一定的政策、资金上的支撑。如日本制定了《市民农园整备促进法》,政府在硬件配套设施方面给予许多优惠政策,大大解决了休闲农业建园的资金成本;意大利对给予开展农业旅游的单位开辟通路,使其享受政府的有关农业低息优惠信贷和税收减免政策。我国政府可以政策和支撑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环保建设,帮助从业人员解决切实的困难。

2.针对生态农业旅游的从业人员本身环保意识不足的问题。

政府需要负起责任,对于从业人员进行管理和培训,在意识上对于其进行指导。而最为关键的是,从业人员需要从自身的角度来扭转思想,接受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要意识到,企业的长期发展不是靠消耗环境来进行的,而是要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谐发展才能够实现的。台湾休闲农业充分利用占全台面积50%以上的森林资源,融合当地自然、文史资源及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等,在亲和自然的同时实现了很好的盈利。这一案例对于生态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的启事是,相关从业人员还需要开拓眼界,要将具体的发展策略作更为细致、科学的判断,要主动降低自身项目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要逐步实现靠农产品和旅游服务实现效益,靠独特的旅游文化分为和旅游体验项目来实现效益,要真正将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向服务业转化,拜托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收”的思想理念。实现以上两点,最为重要的还是相关从业人员要加强学习和思考,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提升环保意识和发展意识,对于自身企业的发展也会有很有效的提升。

3.从目前造成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最直接原因———游客旅游导致的环境污染这一问题来看,解决需要的也是多方面的支撑。

一方面,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在规划时,就需要在硬件设施上考虑到普通消费者的需求,要符合人性化的需求,在合适的地点放置足够的垃圾收纳器具,使得游客能够轻松的完成垃圾的分类、丢弃,不会因为客观原因导致对于环境的勿扰。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以及生态农业旅游项目本身,都要注重对于旅游文明、生态文明的宣传工作,例如,在环境周期间集中宣传旅游文明,或者在景区的导视系统、大屏幕上进行旅游文明、生态文明的宣传,要使得游客在出行的时候能够有一盏保护环境的明灯在于心中,在不断的提醒中加强对于自身的自律。在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数十年的当下,主动去污染环境的游客数量还是少的,只要景区服务到位,应当能够有效的环节游客旅游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结论

农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分析了桃源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总结了围绕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所做的主要工作,并提出加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

1桃源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1.1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重

1.1.1化学肥料污染。全县2007年化肥总用量(实物量)约12.268万吨,平均化肥施用折纯量为564kg/hm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6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2.16%;施肥中有约1/3的N、P营养元素通过地表径流和渗漏而进入水体,由于不合理施肥导致的N、P营养元素对水体污染的问题不容忽视。

1.1.2化学农药污染。全县2007年农药总用量1388.4t,其中有机磷农药725.1t、除草剂517.2t。农药施用量很高,农业面源污染的隐患显而易见。

1.1.3农膜污染。全县每年农膜使用总量约为752t,平均回收率为26.2%,即每年大约有555t农用薄膜残留在土壤中,对环境造成污染。

1.1.4生活废弃物污染。全县年生活污水排放量达1788.5万吨、固体废弃物排放量70.3355万吨、生活用洗衣粉用量3880多吨。

1.1.5畜禽粪便污染。全县畜禽粪便年产生量1295.5万吨,养殖业废水排放量467.4万吨,其中规模养殖户废水排放量27.74万吨,每年直接进入水体的污水有8.8万吨;养鸡专业户鸡粪年产生量13.286万吨,其中进入水体的有10.6万吨。

1.2工业“三废”的污染在加剧

2000年前每年约146万吨废水进入农业环境,污染农业灌溉用水和水库、河流,10.9亿立方米废气污染物通过气流运动或随降水向农区扩散。2007年底增加到废水960万吨、固体废弃物14.55万吨、废气195亿立方米。如此多的污染物,给产粮大县的粮食及其他大宗农产品生产带来了安全隐患。

2围绕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所做的主要工作

2.1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与监测工作

随着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幅度增加,畜禽粪便及污水排放成倍增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为明晰环境质量情况,查清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我们从2004年起在水稻、柑橘、蔬菜等作物上建立了农业面源污染长期监测点,2008年完成了全国第1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

2.2开展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

严查未取得登记证、无登记证或假冒登记证的肥料以及质量不合格的肥料、农药,突破对农资质量案件查处的瓶颈,加大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对较大规模的批发商进行重点监控;同时开展以农资打假为主要内容的“夏季百日行动”。

2.3依法开展农业环境污染事故调查处理

几年来,共开展了包括常张高速公路建设因施工导致的农作物污染受损事故的调查与鉴定;创元铝业含氟废气污染农作物事故的调查与鉴定;陬市镇东林村农作物遭受水泥厂废气、粉尘污染损害情况等多次农业环境污染事故调查处理。

2.4摸索整治农村面源污染的途径

2.4.1大力推广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全县共建户用型沼气池4.2万个,畜禽粪便通过沼气池产生沼气、沼渣、沼液,促进了全县多种类型的种养模式发展。如全县共发展猪—沼—稻模式、猪—沼—果、猪—沼—菜、猪—沼—茶、猪—沼—鱼等模式4.2万户,沼渣、沼液作茶园、菜园、果园有机肥,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目标。县百威有机肥厂利用畜禽粪便和食用菌栽培废弃料以及农作物秸秆,加工成优质有机肥,既符合国家有机肥商品化的产业政策发展方向,又为我县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开辟了新的利用方式。

2.4.2大力推广资源高效实用技术。一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07年推广测土配方科学施肥近6.67万公顷,增效节支375~450元/hm2。二是推广秸杆还田技术。全面普及稻草还田,提高了地力,减少了化肥施用量。三是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全面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威胁,提高了农产品安全水平。四是推广频振式杀虫灯诱蛾技术。2007年我县在水稻、棉花、茶叶等作物上推广频振式杀虫灯2667hm2,减少了农药用量。

2.4.3开展乡村清洁工程示范。一是乡村清洁工程对村容村貌进行了整治;二是乡村物业管理力度加大;三是通过沼气、乡村清洁工程等工程项目的实施,农村“五改”工程明显加快;四是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2.4.4大力发展农业“三品”生产基地。全县已建无公害大米、茶叶、蔬菜、水果等基地3.73万公顷,绿色食品基地3333hm2,有机食品基地67hm2。

3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

3.1加强组织领导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事业。政府要真正纳入工作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3.2加大资金投入

农业环境保护是一项公益事业,财政资金不够,阻碍了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应当将农业环境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增长逐年增加投入。

3.3加强环保设施建设

建议以一个乡(镇)或村为建设单元,解决村民生产生活垃圾集中收集问题。办法是在行政村内合理布局建设垃圾回收池,并解决运输工具,做到户有垃圾分类回收筒、组有垃圾集中收集池、村或乡有垃圾填埋场,彻底解决农村生活垃圾乱扔乱丢的问题。

3.4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的推广

农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3

1.1特色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着特色,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也是高校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和获得持续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

在国家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事业大发展和对环境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我国的环境工程专业教育高速发展,设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科点持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至2005年,全国设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学校达到277所,年招生人数2万余人。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设置的发展情况见下表。

江苏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要在强手如云的众多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及其竞争力,就必须高度重视特色专业建设,以特色显示活力,以特色标志水平,以特色证明质量。高校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适应性和竞争性等特性与企业的经营十分类似,特色专业建设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学上的“差异化经营战略”,即“错位发展”战略,特设专业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等特征。

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优化专业学科结构,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不但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基本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培育办学特色,而且有利于提高办学实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2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已完全走向市场,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大学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已经成了评价一所大学教学质量和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要提高就业率,就必须瞄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特色专业建设也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

(2)自主创新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新内容,本身具有探索性、创新性,加上各校各专业都要根据自己的内外部条件形成自己的特色,更无先例可循。因此,特色专业建设要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坚持创新。

(3)错位发展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要在市场导向的基础上,根据现有的办学条件、科研成果和发展潜能,集中力量,凸现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差异化策略,实现“错位发展”,避免正面竞争。

(4)相对稳定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建设、不断积累、不断完善的过程。其特色的形成应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也要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前赡性,能够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变化。

(5)以人为本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按照新时期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夯实基础、面向工程、强化特色、全面发展,同时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2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条件

江苏大学于1984年开始开展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成立了环境工程研究所、振动冲击噪声研究中心、高效低污染农业技术及装备实验室、排放污染物控制中心实验室等。1994年成立了环境工程系,2001年成立环境工程研究院。本专业于1986年获批振动、冲击、噪声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批环境工程博士点和农业生物环境及能源工程博士点,2005年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校于1994年在安全工程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了环境工程系,并招收环境工程方向的本科生。1997年开始以环境工程专业招收本科生。办学以来,我们坚持“以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以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以创新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以质量求生存”的办学思想,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本专业在农业环境保护、环保设备、绿色氧化技术等方面初步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1)农业环境保护工程

依托我校以农立校的厚重基础,主要针对农村生态保护、废弃物资源化、农用动力、施药技术等主要方面,研究基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农村发展新思路,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高效施药技术与机具研究开发”项目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很好地切合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发展战略,并在本科培养计划中列入了“农业环境保护”课程。农业生物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科于2000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

(2)环保设备与工程

本专业以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为依托,同时将我校机械设计与制造的优势与环境污染控制工艺设计、新技术开发紧密结合,着力研究环保设备及工程,在水处理设备、大气除尘脱硫、脱氮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突破,对各种高效无堵塞环保用泵进行深入系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以及江苏省教育厅优秀奖,大量的成果和设计被应用到工程实际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本科培养计划中设置了“环保设备”和“工程CAD”等课程。

(3)绿色氧化技术

针对空气、水等介质中的难降解有机物,采用等离子体和臭氧等最新技术,产生羟基自由基和臭氧并将之应用到环境治理中,达到污染物减量、降解、资源转化,不产生二次污染、提高被污染介质的可生化降解性。将绿色氧化技术与传统的喷洒技术等相结合,应用于污染治理工程,成为本专业环境治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承担多项省市项目,出版相关教材并获重要奖励。在人才培养中结合学校本科生科研立项工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强电离放电降解甲醛的实验研究”、“强电离放电资源化脱硫实验研究”、“等离子体处理汽车尾气中NOx的研究”、“强电离放电产生臭氧技术研究”、“臭氧化法处理含酚废水的实验研究”等绿色氧化技术项目的研究,并取得良好效果。另外,还在本科培养计划中设置了“绿色氧化技术”和“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等课程及相关的综合性实验项目。

3特色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3.1更新教育观念

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决定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多方面的创新和变革的教学改革活动,必须首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变革,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由于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一个由相互协作、敬业奉献的教师及管理人员组成的团队来完成。特色专业需要配备有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其在教学和科研方向专长上必须和专业特色的培育相匹配。教师个体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研究能力,丰富的实践阅历。教师团队结构合理,梯队科学,整体素质高。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应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

3.3创新课程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应在保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地体现特色目标,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有明显特色,同时制定相应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因此,设置合理的、科学的、超前的、前后呼应的课程体系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应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整合教学改革成果,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课程内涵,努力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学校特色的环境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依据我校的学科特点,在培养“通才”的基础上,构建了“污染防治技术课程群”、“环境管理课程群”和“专业特色课程群”等专业方向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群”包括“农业环境保护”、“环保设备”、“绿色氧化技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与应急处置”等课程。新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提升内涵、强化特色”的教学指导思想。

3.4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校内外实习、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设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近年来,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不断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树立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精神。

本专业自2001年以来先后完成“废水处理系统模拟与控制实验台”、“臭氧技术综合教学实验台”、“自激湿式除尘系统实验台”、“高风速复合式电除尘实验台”、“等离子体荷电干式喷钙脱硫实验台”等多套自制实验仪器平台,其中“废水处理系统模拟与控制实验台”和“臭氧技术综合教学实验台”获2002年度江苏大学自制仪器一等奖,“废水处理系统模拟与控制实验台”获江苏省教育厅自制仪器评比一等奖,“臭氧技术综合教学实验台”获江苏省教育厅自制仪器评比优秀奖。自制仪器从设计、安装、调试都有学生参与,并在校大学生科研立项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提供了条件保障。自2002年江苏大学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以来,本专业学生己获科研立项共计38项,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量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课题,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与在用人单位的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尽快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同时,进一步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的各个环节,使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有了可靠保障。

3.5重视课程建设,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专业特色必定要在课程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

(1)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我校十分重视课程内涵建设,重新整理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如在《物理污染控制工程》中融入了噪声、振动控制和辐射防护等知识;《环境管理体系》则结合环境法规来介绍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的相关知识;《绿色氧化技术》在原来《臭氧技术及应用》的基础上,增加了光催化氧化技术、等离子体技术等内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与应急处置》结合安全工程专业的“重大危险源”管理理论,介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与应急处置技术。

(2)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往往对枯燥的数据内容缺乏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机械地坐在教室里被动地听课,能听进去的内容不多,更难把握重点和要点。传统教学方式一直存在着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观,即只注意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的外部行为。通常是以是否记忆了书本知识和会做题为衡量标准,但不明确这些行为所反映的内部心理机制及其形成的条件。受其影响,在教学设计理论的学习应用中,也存在着只注意采用行为目标的具体描述和系统分析方法的现象。在教学设计中忽视了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问题。实践表明,若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能力结构和获取知识技能的学习机制缺乏深入的研究,教学设计的实践就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因此,必须改革教学方式与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幻灯、录像、多媒体等教学资源,以改善教学效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己成为可能和发展趋势。通过多媒体可以非常形象直观的讲述清楚过去很难描述的课程内容,而且学生可以更形象地去理解和掌握相应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系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系统,它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能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记忆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表现力、参与性、重视力和受控性强的特点,既能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又能实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的目的。目前,环境工程的核心专业课程均结合多媒体进行综合教学。

3.6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的质量。为提高教学效果,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主要专业课程都能及时选用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九五”、“十五”国家重点教材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同时,鼓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编写与出版具有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自身特色的教材,以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目前,本专业自编公开出版的教材主要有:《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导论》、《环保设备一一原理·设计·应用》、《废水脱硫机理及技术》、《臭氧技术及应用》、《农药的安全使用技术》、《IS0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等,其中《水污染控制工程》获2003年华东地区优秀教材二等奖,《环保设备一一原理?设计?应用》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3.7建立健全质量保障和监控机制

建立健全质量保障和监控机制,是创建特色、保持特色的关键。特色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专业水平一直领先,所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出一流的成果,离不开一套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只有特色鲜明,才能优势突出只有集中力量重点建设,才能使学校加强对某一专业重点投入,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培育出喜人的成果。特色专业更强调精干高效,它是学校具有标志性作用的专业。要做到使其青春常驻,更离不开质量监控。

为进一步保证教学质量,我校实行课程、专业带头人负责制,并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五制并举”体系。所谓教学质量监控“五制并举”是指学生评教制,干部同行评议制,教学检查员听课指导制,教学信息员信息反馈制,监督电话、信箱信息收集制等。此外,我校还加大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为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制定青年教师“过教学关”计划。上述措施有力地保障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为培养高质量的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

4结语

农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4

1.实习基地建设

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培养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是学生了解社会和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也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以“开放发展、互惠互利、协同创新”为原则:首先选取与本专业相关的实习单位,使学生在实习中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其次选取与本专业就业相关的实习单位,让学生在实习的同时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情况,提前了解社会并为毕业后择业做好准备;第三选取单位必须是能够长期稳定进行实习,这样便于建立起区域实习网络统筹安排实习。为了鼓励更多的企业接受我系实习,我们编制了实习单位名录并在校网站公示,对实习单位起到一定程度的宣传作用;对长期的实习基地实行挂牌;实习基地有招聘需求的我们实行择优推荐;对符合条件的实习基地进行科研项目合作。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在垃圾处理行业、水处理行业、大气污染处理行业、清洁生产行业、环评行业及环保部门选取多家代表性企业和事业单位进行接洽,通过双向沟通最后与沈阳老虎冲垃圾处理场、沈阳佳鹤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沈阳华晨宝马汽车制造厂、沈阳市大辛生活垃圾处理场、沈阳东陵白塔污水处理厂、国电沈阳北部污水处理厂、大庆市环保局、大庆龙江风电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庆市龙凤热电厂、大庆市石油管理局水务公司、大庆市顺丰伟业环评公司、大庆市红旗泡水库等,这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地区、企业及环保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关系。

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更好的利用实习基地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实习的教学效果。我们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设置为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综合实习三部分内容。

2.1 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是使学生验证课堂上所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巩固书本知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和掌握所学课程在生产经营实践中的运用情况。我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实习主要包括,环境监测实习、气象学实习、环境生态学实习、土壤学实习、噪声控制工程实习、大气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实习、水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实习、环境质量评价实习等。环境监测实习主要是与大庆是环保局合作,请分管局长为学生介绍环保局的机构设置、行政职务、区域环境规划及日常工作情况等,学生可以进入各个部门学习环境监测工作程序、监测方法、仪器设备使用、质量控制等知识与技能。水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课程实习主要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大庆市石油管理局南区污水处理厂、大庆市志飞生物有限公司、大庆泉韵纯净水厂、大庆黑鱼湖自来水厂等几个有代表性的水处理企业,请厂长或技术员讲解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城市居民饮用自来水、桶装和瓶装纯净水的处理方法,原理、工艺设计及日常运行管理情况,实习结束请学生总结归纳各种水的处理原理、方法及工艺流程的区别与联系。还要查阅资料与国内外对比各种水处理的技术先进性。大气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课程实习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大庆市龙凤热电厂,由技术员讲解火力发电原理、技术,烟气除尘、脱硫、脱氮工艺、流程。此外还组织学生分组自带仪器到室外监测空气质量(sox,NOx,TSP)状况并计算大庆市空气污染指数、污染程度。噪声污染控制实习是让学生带着噪声计监测交通干线、厂矿周围、商业区、学校附近及小区夜间的噪声值,然后对所监控地区进行噪声评价。环境质量评价实习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结合书本上的评价方法和原理,让学生在实验室利用软件进行模型拟合、参数估算、校正等;第二部分是到环评公司参与实际的环评工作,从而了解环境评价报告书(表)的编制过程、方法、原则等。

2.2 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是学生学习了环境科学概论,农业环境保护学,环境生态学等课程后进行的实习。认识实习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进行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认识自然,了解社会,保护环境的意识。我校环境科学专业认识实习安排在第5学期,为期2周。认识实习内容主要包括:(1)典型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调查,如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现状、大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五马沙陀沙漠环境现状、大庆黎明河人工环境状况、城市和工矿区环境绿化工程等。(2)新能源开发建设利用情况调查,如参观大庆龙江风电,请总工程师介绍风力发电选址、运行、维护情况,大庆杜蒙林甸地热资源利用,沼气生产等。(3)野外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调查,如调查城市森林中主要群落的基本特点、。物种组成及其生存环境和规律。帽儿山垂直地带性、森林群落、植被调查,生物多样性、种群密度、大小动态调查等。

2.3 综合实习

综合实习是联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生产实际的桥梁和纽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综合实习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预期和所从事的职业背景会有一些感性认识,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情况。使学生更加积极努力学习,目标更明确。

我校综合实习安排在了第六和第七2个学期进行,每学期安排2周时间。第六学期的实习主要是去沈阳老工业基地参观学习,如沈阳老虎冲垃圾处理场、沈阳佳鹤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沈阳市大辛生活垃圾处理场、沈阳东陵白塔污水处理厂、国电沈阳北部污水处理厂等。第七学期的综合实习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可以选择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与某个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到环境监测站实习、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与监测站日常大气、水体监测工作,或者到环评公司参与一项改建或扩建项目的环评工作及到污水厂或垃圾场参与日常运行工作等。

综合实习是通过让学生参加环境保护方面的实际工作,检验所学知识,了解书本和实际生产需要的联系与区别。此外,实习结束后,系里组织成果汇报答辩。每位同学都要参加答辩,内容是对实习情况的陈述和对老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锻炼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3.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科技论文的基本写作方法。是对学生运用四年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研宄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综合检验。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学生要熟练掌握期刊检索,实验设计、数据整理、撰写论文的方法。我校环境科学专业鼓励学生在大二或大三年级上学期提前进入指导教师课题组,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环境方面的社会调查。大三下学期由指导教师布置毕业论文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充分做到“一人一题”。完成选题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开题报告,并且日常工作学生要有工作日志,还要做中期实验汇报等工作。毕业论文要求按标准科技论文的格式撰写。答辩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要陈述自己的论文内容,回答答辩委员会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每位答辩委员会教师根据学生答辩情况给出成绩,然后答辩小组取平均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记分制评定最后成绩。

4.结束语

农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5

关键词 丹江口库区;农户;认知度;面源污染;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5-0070-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5.012

随着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逐步展开,丹江口库区水源地的保护显得格外重要。库区水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库区周边和受水区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环境保护的任务就显得更加紧迫。当前农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面源污染也不断升级,许 多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的多项研究资料均已证明,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目前河流、湖泊等水 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1-3]。农业生产活动就是面源污染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基于丹江口库区农户的实地问卷调查数据,研究农户(农业生产活动的实施主体)对面源污染的主观认知程度和农户生产行为,分析农户的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对农户认知程度的影响因素,探讨导致农业生产中长期农膜、农药、化肥等大量化学用品不当使用的原因,为丹江口库区环境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障碍。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范围和内容

课题组于2009年4-5月期间,对河南省和湖北省的西峡、淅川、郧县、郧西等5个县市的进行农户问卷调查。问卷采用调查员与农户2个小时的面对面的访谈形式收集得到信息,调查内容包括:农户基本信息、农户家庭收入、支出与生活、农户生产资料与农业生产经营情况、农民环保意识和行为意愿等,此次调查共回收252份,通过整理、剔除错误信息,共获有效问卷246份,其中河南问卷141份、湖北105份。本文所用数据即源于此次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农户的个人特征、种植行为以及农户的环境保护意识等。

1.2 农户基本特征

本次问卷调查中,男性农户有207人,女性有39人,分别占受访农户的84.1% 和15.9%;受访农户的平均年龄为50.8岁,受教育程度达到小学和中学的分别占30.9%、 45.5%,高中学历以上的农户占34%左右;被调查农户中普通村民占72%,党员占28%。按户籍所在,家庭总人口数平均为4.8 人,家庭中从事农业劳动力人数平均为2.7人;2008年中从事农业在6个月(包括6个月)以上的占63.5%;家庭人均实际耕种面积1.79亩(包括承包、租入、转入和出租的土地)。家庭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平均占家庭总收入的37%。其中有工资性收入的占70%。

2 农户对面源污染意识的统计特征

针对目前生产上农用化学品大量使用的现象,本文从农膜、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以及农户生活垃圾、生产垃圾的处置方式来研究农户对面源污染的认知度和农户生产行为。

2.1 农户对农膜污染的认知和行为

农膜已成为农业生产上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是作物提早上市、提高产量、增加收益的重要手段之一。在246户问卷中,有156户农户长期使用农膜,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农户对农膜污染的认知和行为调查统计

Tab.1 The statistics of farmer's cognition and productionbehavior with agriculture plastic film pollution

问题

Questions回答

Answers样本数

Samplenumbers百分比

Percent (%)农膜残留是否有影响有影响没影响1143875.0

25.0农膜残留有哪些影响影响环境美观

影响土壤质量影响下茬作物出苗影响田间作业影响产量污染环境23507945352620.243.969.339.530.722.8是否清理残留农膜清理不清理916558.3

41.7废弃农膜处置留在土壤中丢弃在地边或、河沟、河里回收焚烧清理后掩埋其他4949214414420.120.111.624.37.72.2针对残留农膜是否对生产和环境有影响的问题,农户中认为有影响的占75%,在回答“农膜残留有哪些方面影响”的多项选择中,认为影响下茬作物出苗的,占受访农户70%左右,其次是影响土壤质量、影响田间作业,认为对环境污染的农户有22.81%。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认为农膜残留有影响的农户比例较高,但这些影响主要是对田间作业的关注,认为对环境有影响的比例较低,说明在农户的观念中对残留农膜会污染环境的认识还不足。在回答“是否清理残留农膜”时,选择不清理的农户占41.7%,几乎接近一半,这个生产行为与影响田间作业的较高认知度是不一致的,究其原因,可能与家中劳动力少或农膜残留对作物产量未造成过大损失有关。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膜降解周期长,降解过程中还会溶出有毒物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对于“废弃农膜如何处置”时,农户处置方式也不是固定的, 选择留在土壤中、丢弃在地边或河沟、河里等处置方式的农户,共占受访农户40%左右,采用焚烧方式的,有24.35%,选择送到回收站的只有11.6%。以上问题的回答显示,农户对农膜残留会污染环境的认知度还很低,但对会影响生产的认知程度较高,遗憾的是这种对影响生产的较高认知度并没有对生产行为和生活习惯产生指导作用。

付静尘等:丹江口库区农户对面源污染的认知度及生产行为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5期2.2 农户对化肥污染的认知和行为

化肥的使用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与当地农户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4-5]。从表2看出, 农户在回答“施化肥是否对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有影响”问题中,有143户认为会对水质有影响,占受访农户的60%左右,这个结果好于我们的预计,说明水库建设期间的环境保护宣传,对农户的环保意识有一定的提高。对于“大量施化肥会造成土壤板结”时,认为会造成土壤板结的有170户,占受访农户70%,这个比例高于对水质的影响,说明农户对土壤质量好坏的关心大于对环境的关心程度。有关“多用些化肥是否可以保证产量”的问题,受访农户中认为不会保证产量的占22.2%,不清楚但使用后心里踏实的占 11.1%,认为多施一定会保证产量的农户达66.7%,这个比例与化肥实际使用情况接近,有70%多的受访农户,近5年来,亩施化肥数量在增加,减少化肥用量的农户只有不到5%,由此看出农户对化肥保产有很大的依存度。

在调查农户是否买过劣质量化肥的问题时,有1/3的农户回答“遇到过”。面对买到的低质量化肥,74.2%的农

表2 农户对化肥污染环境的认知和行为调查统计

Tab.2 The statistics of farmer's cognition and productionbehavior withfertilizer pollution

问题

Questions回答

Answers样本数

Samplenumbers百分比

Percent (%)多用些化肥能保证产量吗不会

不清楚但使用后

心里踏实

一定会522615622.211.166.7近5年,每亩地施化肥数量增加减少变化不大177125472.84.9

22.2施化肥对河流、湖泊、水库水质的影响有影响没有影响不知道143613659.625.4

15.0大量施化肥会造成土壤板结会不会不清楚17068570.028.0

2.1买过劣质量化肥

买到,如何用买过没买过增加施用量增加次数丢弃731704910730.070.074.215.2

10.6户采用增加施用量的方法,15.25%的农户增加使用次数,选择丢弃的农户只有10%左右,可见化肥的质量风险也会导致化肥用量的增加。以上分析看出,农户在判断化肥会对水体水质有影响时虽有一定的认知度,但实际生产中化肥使用量却在逐年增加,说明农户关注度主要在化肥影响产量、影响收益上,其次才是过量施肥会造成土壤板结,对水库水质的影响在农业生产中容易被忽视,因此,环境污染的风险也在逐年加大。

2.3 农户对农药污染的认知和行为

有关农户对农药污染环境的认知度和农药用量等行为的判定,可从表3中看出。回答“是否了解农药的残留时间”,选择“不了解”和“了解一点”的农户共占到80%以上,认为“完全了解”的农户占近20%。在农药配施的操作中,66.0%的农户能按农药说明书的要求来配比,36%的农户处在盲目状态,随意性较大,说明农户对农药正确、安全使用知识和农药残留超标的危害性还不是很清楚。对多用些农药是否可以保证产量的回答,认为一定会保证产

表3 农药对环境污染的认知和行为调查统计

Tab.3 The statistics of farmer's cognition and production

behavior withpesticide pollution

问题

Questions回答

Answers样本数

Samplenumbers百分比

Percentage (%)喷施农药用量按说明书配比减少用量增加用量视情况而定1595443366.02.118.3

13.7施用农药后会清洗工具吗每次都清洗偶尔清洗从不清洗215111489.64.65.8在哪里清洗池塘河流沟渠其他1173421044.831.718.3

45.2过期农药的处理继续施用掩埋或烧倒入水沟或池塘等环境现买现用其它515433148121.923.114.26.0

34.8多用些农药是否保证产量不会

不清楚但使用后

心里踏实 一定会542615423.211.065.8农药包装袋、瓶的处置就地扔掉埋或烧送回收站其它1616115966.025.06.13.7量的农户占到65.8%,不清楚但使用后心里踏实的农户占11%,说明农户对农药保证丰产也有很大的心里依赖,对农药使用误区的知识还不了解。在调查施用农药后是否清洗工具的回答中,受访农户中每次都清洗的占近90%,说明农户对清洗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知, 但清洗的方式各不相同,直接倒入池塘、河流、沟渠的农户共占54.8%,选择其它清洗方式的农户,占受访农户45.2%,主要有洗后倒回地里,回家洗后倒在排水沟或门前等。这些看似很随意的行为习惯不但可导致农田水直接受到污染,且随着水体的流动,污染范围逐步扩大。这些行为在对待过期农药和农药包装袋、瓶的处置上也体现出来。

2.4 农户对生活垃圾和秸秆的认知和行为

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见表4),“堆在门前屋后”的农户占受访户近一半,选择“入沼气池”处理生活垃圾的农户,不足10%;同样对于生活废水处理,选择循环利用的农户比例很低,就地倾倒是一种普遍的行为,这些污水垃圾的排放方式也成了导致环境污染的因素之一。对待厕所粪污,91.8%的农户采取沤肥还田和下沼气池的再利用方式;农村粪污的污染主要来自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大户[6],通过对两家养殖场的实地走访发现,由于没有配套的处理设施,目前都是采取粪污直接排放的方式,污染了水塘及周边环境。

从问卷调查也得知,目前家中建有沼气池的农户达到受访户的64.5%,湖北农户家中有沼气池的比例高于河南。通过对湖北、河南两省农户对秸秆处置方式的分别汇总,发现差别较大(见图1)。在河南,直接把秸秆做生活能源的农户有60%之多,而湖北只有不到30%;河南有11%的农户选择秸秆就地焚烧,在湖北有近30%农户采用此方 式;选择沼气生产和还田的农户,湖北略高于河南,这可能与它们的沼气池比河南普及有关。

表4 农户对生活垃圾及生产垃圾的认知和行为的调查统计

Tab.4 The statistics of farmer's cognition and

behavior with garbage

问题

Questions回答

Answers样本数

Samplenumbers百分比

Percentage (%)生活垃圾处理下沼气池堆放在门前屋后其他201441098.246.7

44.7生活废水就地倾倒到污水沟浇地或上粪池下沼气其它14770141260.528.85.85.0厕所粪污下沼气池还田、用作肥料其他591662024.167.7

8.2

图1 秸秆处理方式

Fig.1 The treatment of crop straw

3 影响农户认知度因素

3.1 影响农户认知度的因素

为探讨影响农户对面源污染认知程度的因素,本文采用logistic模型,将农户对大 量施化肥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判定分为0(不会)和1(会)两种,作为因变量,同时将农户的个人特征(包括年龄、受教育年限、政治面貌即党员为1、非党员为2)和家庭特征(包括人均年收入,实际耕地面积、从事农业劳动力人数及家庭中总人口数)作为自变量,进行逻辑回归分析。本文采用spss 16.0分析软件,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逻辑回归分析结果

Tab.5 The result of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项目Item系数

B标准误

S.E.统计量

Wald自由度

df显著性

概率

Sig.发生比

Exp(B)受教育年限0.1950.0629.98010.0021.216政治面貌(1)0.9410.3497.26510.0072.564常数-1.7980.44616.25010.0000.166模型:Logit P = -1.798+0.195受教育年限+0.941政治面貌(1)

从输出结果可以看出,只有受教育年限和政治面貌两项指标均通过5%水平的统计检验,结果显著。其中受教育年限与农户对环境污染认知程度呈正相关,系数为0.195,说明农户受教育年限越高,对环境污染的认知程度就越高。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农户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农户的认知概率比不认知概率提高1.216 倍。同时,农户的政治面貌也与农户对环境污染认知度呈正相关,系数为0.941。即在受教育年限相同的水平下,党员对面源污染的认知度高于普通村民,发生比是普通村民的2.564 倍。究其原因,可能是农村中的党员,一般都是有一定文化,个人能力强,有一定威信,是村里日常事务的主导者,同时党员的义务和责任,也促使他们担当起国家农业政策的主要宣传人和执行人,因此,信息获取比普通村民有优势。在农户个人特征中,年龄大小对环境污染的认知程度影响较弱。此次问卷调查中,30岁以下农户受访只有不到2%,中老年是农村的主要农业劳动力,他们从事农业时间长短、年龄大小,对面源污染的了解程度没有明显的影响。

农户家庭特征中,没有一项因素通过统计检验。农户家庭实际耕种面积与环境污染认知程度没有明显的影响,这与预期结果相反,农户承包或承租土地面积越多,对相关的农业政策、农业生产技术以及生产资料投入的关注度越高,理应对环境污染认知度较高,但回归结果显示耕种面积对环境污染认知程度的影响不显著,说明农户的关注度可能集中在农产品市场信息、新品种的选择以及农资价格等直接影响土地收益的信息。

4 结 论

通过对丹江口库区农户对种植业面源污染认知度及生产行为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户 对面源污染的认知程度还不是很高,即使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认知,如农户知道残留农膜和大量施用化肥可以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并没有对日常的农业生产方式做出改变,说明意识与实际是脱节的、是不相符的。农户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程度很高,使用量也在逐年 增加,同时,农户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如垃圾堆放,废水随意排放以及生产废弃物不能有效及时处理等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环境污染的风险。在分析研究农户认知度的影响因素时,发现农户个人特征:受教育年限和政治面貌对认知程度有显著影响,且影响是正向的。也就是说提高农户的受教育水平,有利于提高农户对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大力发展农村党员,对提高认知程度,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因此,面对日益紧迫的面源污染问题,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实施源头控制,制定农业生产 技术标准并严格执行,减少农田、畜禽养殖业等对环境的污染[7],是水源区水质 保护的重要内容。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①扩大农村信息获取的渠道。当前农村中收看电视节目是农户获取农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报纸、杂志、书籍等媒介在农村还不是很普及。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扩大宣传渠道,加大环境保护重大意义的宣传力度;②建立政策扶持、技术支持、安全监管的体系。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是库区农民需走和必走的一条农业致富之路。在库区周边建立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示范区和示范点,从政策和农业技术上给予大力辅助,如给予绿色农产品补贴,给予平衡施肥的建议以及物理生物防虫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并大力推广,提高农户的土地收益;同时从源头上监督生产资料的使用,确保农产品安全、环境安全,减少污染源;③加大生活辅助设施建设。针对目前农村中回收站点少,垃圾处理粗放等现状,建设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置的配套设施,增加农业、农村废弃物的回收点,鼓励和实施再利用,逐步改变农户多年形成的粗放生活习惯。针对畜禽养殖大户,要增强畜肥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如扩大畜禽场化粪池的容量 ,保证化粪池密封性,以防径流和侧渗;对于畜禽场养殖规模要根据周边农田面积来确定, 以便农田能完全消纳,使畜禽粪肥能得到有效的再利用;④加大生产资料市场的监控。劣质化肥、农药也会增大环境污染的风险,需要工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或个人给予严厉制裁;建议设 立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的电子标签,从出厂到销售建立电子档案,可以使农户在农资连锁 店方便查看,保证产品质量。⑤建立健全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控制水源地的面源污染,农户多年的生产方式也需要更新 ,如养分的最佳配置,有机农业的管理模式等。我国目前的农业推广体系已很难满足农户对 生产技能的需求,必须采用全新的推广方式,让农户了解到目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误区,同时也能给农户一个反映需求的渠道。只有农户真正地意识和明白问题的症结,才能有助于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改变生活、生产垃圾的处置方式,从根本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致谢 感谢谭秋成研究员、周海林研究员、李琪研究员及课题组成员对论文 初稿提出的重要修改意见。

(编辑:刘呈庆)参考文献(References) [1]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from A griculture [EB/OL].,2003.

[2]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Europe's Water Quality Generally Improvingbu t Agriculture Still the Main Challenge [EB/OL].eea.eu.int/,2003.

[3]郁亚娟,黄宏,王斌,等.淮河(江苏段)水体有机氯农药的污染水平[J].环境化学 ,2004,23(5):568-572.[Yajuan Yu,Hong Huang,Bin Wang,etc.Level of Organochlo rine Pesticide Pollution in The Water of The Huaihe River.Jiansu Province.[J]E nvironmental Chemistry,2004,23(5):568-572.]

[4]朱兆良,David Norse,孙波.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策[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5-6.[Zhu Zhaoliang, David Norse, Sun Bo. Policy For Reducing NonPoint Pollution From Crop Production in China.[M].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6:5-6.]

[5]杨林章,孙波等.中国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及其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3:73-74.[Yang Linzhang, Sun Bo, et al. Status and Management of the Nitrogen Budget of China's Agriculture System [M]. Beijing: Science Press,2008:73 -74.]

[6]董克虞.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及资源化途径[J].农业环境保护,1998 ,17(6): 281-283.[Dong Keyu.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Uses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Feces[J]. Agr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1998, 17(6):281-283.]

[7]张维理,冀宏杰,Kolbe H,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杂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J].中国 农业科学,2004,37(7):1018-1025.[Weili Zhang,Hongjie Ji,Kolbe H,et al.Esti m ation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China and the Alleviating S trategies[J].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2004,37(7):1018-1025.]Analysis on Farmers' Cognition Degree and Production Behavior with Nonpoint

Pollution in Danjiangkou Reservoir Area

FU Jingchen HAN Liebao

(Turfgrass Institut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ina)

农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6

一、高等农业院校法学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的创建

现代法学教育不仅要求我们教给学生必要的系统的理论性的法律知识,而且要训练学生掌握法律职业特有的技巧能力和素质的“法外之功”。首先,在教学目标上,要求学生掌握运用法律的技巧和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性,通过课堂模拟练习和真实案件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并采取多媒体教学,多运用模拟法庭,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应以主动性学习,突出互动性,学生可以成为课堂的主角,以期达到高等院校法学教学效果。也可以采用诊所式法学教育模式,它是一种实践性法学教学方法,其形式和发展适应了法律实践教育的特点和需要。在诊所法学教学中,通过诊所老师的指导,学生亲自办案,在参与法律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巩固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培养法律职业能力,从而获得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双方面的提高。在课程设置上,我们既要充分考虑到法学专业的基本要求,又要体现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具体做法为: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为必设课程,在其他必修课中适当设置农业法、土地法、房地产法等课程,在选修课中设置农业法律与政策、农业环境保护法、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外国农业法等课程。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在各个部门法中,除了向学生讲授相关的法学基本理论知识以外,要增加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和前沿问题,作为专题进行讲授。例如,针对加入WTO的背景,在相关的部门法中,开设了“WTO背景下我国行政许可制度的创新”(行政法)、“与保护知识产权有关的旅行协议”(知识产权法)、“WTO与我国农业政策与法律”(农业法)等专题进行讲授,极大地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众所周知,法学是个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法学理论本身就是从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抽象出来,实例则是现实法律关系的具体化,而法律规范又是分析现实法律关系的依据。所以,在教学中只有将法律理论,法律规范,案例分析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在掌握法学理论基础上运用法律条文解决实际问题。

二、高等农业院校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按照《中国法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的要求,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心理素质高和适应能力强的能够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实际工作的通用法律人才。但目前,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在课程安排上并没有把实践性教学作为必要环节予以充分重视,导致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只会死读书本,缺乏适应社会的广博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重教材,轻实践

教材内容是法学教育教学的基础,法学基础理论内容表述过多,案例过少,不能及时体现最新的法学发展动态和立法理念,更不能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就业后,很难适应新环境,缺乏适应工作能力而只能实践一些辅的工作,很难真正地运用法律知识处理办案环节中的主要问题。

(三)毕业实习阶段流于形式、走过场

现行各高校的法学专业实习一般安排在毕业前夕,但学生在实习阶段同时要兼顾撰写毕业论文,考研及就业录取的压力,难以在短时间集中精力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从而使毕业前的实习流于形式,走过场。有的学生即使去司法机关实习,也因为实践能力较弱,只能做一些辅事务工作。

(四)高校法学教师要转变观念,进行新的角色定位

教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师生双方既不是简单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希望对方理解自己,也不是试图理解和接受对方的观点和立场,而是在一起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新角度。教师作为指导者,其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与学生互相影响、讨论和激励,了解学生上。使知识传授更加生动、灵活、丰富。创造一种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自由、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经验和情感,使师生双方在思想上实现共鸣。

(五)法学教学模式的“范式”研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范式”又译范型、规范,这一概念为美国科学哲学家T・库恩首创。所谓的“范式”是指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模式的特定科学成就,或者说是多数或全部研究者所认同的一套成文或默许的制度,包括学科的术语、理论、方法、假设、论证方式、操作规则等。因此,一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构成了学科范式的基本内容。实践型教育法律思想,是指由教育法律理论工作者或实际工作者面向教育法律实践进行理论思考,以解决现实教育法律实践问题的思想。实践型教育法律思想以它对教育法律实践问题的研究,解决教育法律活动的技术、技能和方法问题,而实现了教育法律思想指导和服务于教育法律实践的功能。实践型教育法律思想是教育法律思想的重要类型,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育法学必须研究教育法律思想,才能对教育法律实践起到理论指导作用。

教育法律制度是指根据国家的性质所确立的教育目的、方针和开展教育活动的各种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及各类教育机构的法律体系和运行规则的总和。现实中很多的教育法律问题都源于教育制度问题,因此对教育法律制度进行研究,可以为改善现行教育法律制度提供依据。教育法学必须研究教育法律制度,才能为根本解决教育制度的弊端问题提供思路。

(六)课程体系亟待变革

1.沿袭法学本科模式,对课程改革的紧迫性认识不够。目前,各高校的课程设置,主要模式为“人文社科基础理论+法律专业基础理论+专业课”的简单化压缩。这种模式虽然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由于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不太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技能的养成,不能有效地培养能力,学习内容与实践脱节,实训课程不能形成完整体系,这与培养实务型、强技能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无疑相距甚远。

2.法律专业教育课程建设理论研究不足,缺乏成熟模式。我国从20世纪后期起较多引用了加拿大、美国的CBE/DACUM课程模式,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一些法学教育专家近几年提出“项目课程化”与“任务驱动课程”模式,及新引入的德国“学习领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但这些课程改革理论多产生于工科教育领域,在工科类院校进行了较多的探索和实践,而在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较少涉及。

3.课程缺乏宏观统筹与整体优化性。在学科课程模式之下,由于学科课程强调各自学科的独立性,造成和加深了各门学科之间的分离,割裂了学科内容上的一些固有的联系,不利于学生把握法学基础理论的发展规律,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中,一方面,一些实用性很强的重要课程则由于课时紧张,开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许多课程之间相互独立,各学科间缺乏内在的有机衔接和灵活配合,从而造成教学内容重复。

4.精品课程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建设成效不彰。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实验和机制等多方面建设等,因此,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必然会对学校课程建设具有非常巨大的示范效应。必然促使一个学校从传统的课程观念和课程体制、课程内容和方法手段,都会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师资水平和软硬件建设都会得到很大提升。因此,高等农业院校法学专业本科教学应着重加强高质量精品课的建设,全面推动课程改革的进程。

5.实践教学师资缺乏以及实践课程教学条件不完善。目前,各高校法学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大多较好,但实践技能教学经验往往不足。这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由于缺乏严密的组织机制和有效的各种配套制度保障,实际效果常常是大打折扣或有名无实。此外,由于种种原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仍然是法学教育的薄弱环节,应予以加强。

三、完善高等农业院校法学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的措施

(一)完善模拟训练教学法

运用角色扮演,模拟案件采用多种方式,对真实或模拟的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由于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的案件类型和情况不同,通过模拟演示,让更多的同学通过观察、评论,角色转换和辩论等方式,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并使更多的同学参与案件的分析,要求多种方案,从中找出最适当的方案。

(二)加强个案分析、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从意见对立中寻求矛盾,在矛盾中寻找新的意见,在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真理的表述。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christopher columbws langdeu教授在法学教育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后来发展成为美国、加拿大等普通法系国家法学、医学、商学等学科的教学模式,被学界称为哈佛模式。案例教学法包括诸如案例印证法、案例评析法、案例讨论法、案例模拟教学法、法庭旁听法等等。

案例教学法形成多样,方法灵活,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成文法,把握成文法的精髓,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个案分析教学法是实案指导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首先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分配不同的真实案件,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案件并提出办案方案,最后老师指导学生办案并提出最佳方案。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和责任者。从而获得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双方面的提高,并使学生增强法律职业责任感和社会正义感。

(三)优化法学本科生的素质结构

有效的法学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批判精神为主,运用学科特点,唤起创造意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创造激情。扎实的文化素质是法学本科生素质结构的支柱,包括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精深的业务知识,与本专业密切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解决关于法律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是法学本科生专业素质的主要内容。

(四)注重法学教学模式的范式研究

“范式”实际上就是研究立场和方法的综合。观点和方法的保合,其内容表现为对科学研究中各种信念,认知成果,研究立场的整合与升华,是一种现代模型、框架,一种思维方式的理解现实的思想体系,经及科学共同体的共识。在法学教学模式中注意“范式”的转变,在原有研究范式之外,提出一套全新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假定,理论和方法,任何人做研究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范式,法学教学模式构建之前要注重法学范式的研究。

(五)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与美国的法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在美国,法学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学生是来自各学科的优秀学生,他们的法学专业学习是在先前的大学教育背景基础上进行的。而在我国,高中毕业之后随即可以进入法律院系学习,使得经验在知识深度和广度以及社会阅历方面存在极为明显的局限。法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总目标应是构建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结构的课程体系,把学生培养成为全局发展,建设法治国家的应用型法学人才。所以应以挑战眼光整合法学课程模块,加强模块教学。

(六)加强“参与型”教学模式的变革

参与式教学法是国际上普遍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和学生都置于主体地位,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师生双主体在学与学之间相互参与、相互激励、相互协调,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形式多样,包括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访谈,以及根据学习内容设计的练习活动,模拟设计等,是一种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和媒体,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

(七)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启动“PTP”教学模式

“PTP”法学教学模式,P(presentatim)指的是教师讲授,它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T(Training)指技能训练,它建立在教师讲授基础之上,当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有所了解和掌握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局部性和模拟性的训练。主要通过案例、辩论、讨论课形式出现。P(Practice)指在实践教师带领和指导下,让学生接触真实案例或在此基础上组织模拟审判。通过法律诊所课和模拟法庭课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