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泥鳅养殖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范文1

关键词 稻田;泥鳅鱼;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96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258-01

Paddy Loach Fish Breeding Technology

WANG Xiao-dong

(Taiping Town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Service Station of Panshan County in Liaoning Province,Panshan Liaoning 124101)

Abstract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paddy loach fish farming in Panjin area. From the production practice,the main benefits are outstanding,but also need to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technology. Loach fish in paddy field farming technology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including plots selection,seed selection,food culture,fry put,scientific feeding,daily management,harvesting and other aspects,for the vast number of farmers reference.

Key words paddy;loach fish;breeding technology

泥鳅鱼被称为“水中人参”,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滋补佳品,备受消费者青睐。2015年在盘锦市政府的大力号召扶持下,全市稻田泥鳅鱼养殖规模超过3 333.33 hm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本文主要通过生产实践,总结一些稻田自然生态养殖的技术要点,以供参考。

1 田块选择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保水性能好的田块。田埂高出稻田水面20~30 cm,上下水口设防逃网,并在上下水口各挖长20 m、宽0.5 m、深0.5 m的鱼沟,以利投喂和起捕[1]。

2 苗种选择

2.1 夏花

体长3 cm以上,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畸形。

2.2 鳅种

体长5~7 cm,规格整齐,行动活泼,无病,无畸形。

3 饵料培养

放苗前7 d,将鸡、牛、猪粪等肥料施在鱼沟内,以促进天然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以后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追肥,保证充足的天然饵料[2-3]。

4 苗种投放

在放养时间上要求做到“早插秧、早放养”。一般在插秧后10 d左右,再放夏花或鳅种。夏花放养量为15万尾/hm2,鳅种放养量为7.5万尾/hm2。

5 科学投饲

通常情况下,养殖泥鳅,稻田可以正常施肥。以玉米粉、颗粒料、麦麸、米糠、畜禽加工下脚料、豆饼粉、鱼粉等作为饲料,方法是将饲料加水捏成团进行投喂。鳅种放养第1周先不投饵,1周后,每隔3~4 d喂1次。开始投喂时,饵料撒在田面和鱼沟上,以后将范围逐渐缩小,集中在鱼沟内投喂。30 d后,泥鳅正常摄食时,每天要求喂食2次,日投喂量占鱼总重量的3%~8%,每次投喂的饲料量,以2 h内吃完为宜,超过2 h时应减少投喂量。当天然饵料不足时,要投喂一些植物性饵料、动物性饲料,如蔬菜、米糠、鱼粉、鱼类废弃物、动物肝脏等。

6 日常管理

经常整修加固田埂,检查进排水口拦鱼设施,有损坏及时修补。遇降雨量大时,及时排出田内过量的水。当水温超过30 ℃时,经常换新水,且增加水的深度,避免被农药污染的水入田。

泥鳅鱼病害较少,自身抗病能力强。注意防治寄生虫病、水霉病、烂鳍病、气泡病、自身红斑病。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抓好4个方面的防控:一是鳅苗(种)放养前用碘制剂严格鱼体消毒;二是控制养殖水质,投喂新鲜饵料;三是经常使用有益微生物,进行水质改良;四是根据水质情况,定期用药剂进行水体消毒。应尽量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时尽量将药液喷在稻叶上,打药后及时换水。具体如下:①寄生虫病。多由三代虫寄生虫、舌杯虫和车轮虫所致。病鳅体瘦、弱,常浮于水面,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黏液增多[1]。防治三代虫病,可用0.5 g/m3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防治舌杯虫病和车轮虫,可用0.7 g/m3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0)合剂全池泼洒。②水霉病。发生于水温较低时期,当鱼体受伤时极易感染。常见白色毛状水霉菌附着在病鳅体表。可4%食盐水浸洗病鳅5~10 min。此外,捕捉运输泥鳅时,应尽量避免损伤泥鳅体表。③烂鳍病。病鳅体两侧白,头部至尾部浮肿,并有红斑。周围及鳍、腹部皮肤充血、溃烂,胸鳍、尾鳍发白并溃烂。可用呋喃那斯溶液浸洗病鱼15~20 min,用量为20 g/m3。或用1 g/m3漂白粉全池播洒。④气泡病。由于水中氧气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而引起,主要危害鱼苗。病鳅浮于水面。应注意不施用未发酵的肥料,及时清除池中腐败物。立即冲入清水或黄泥浆水。科学制定投饵量和施肥量,防治水质恶化。可用食盐60~90 kg/hm3全池泼洒。⑤自身红斑病。由于泥鳅捕捉后长期蓄养所致。病鳅身体呈灰白色,出现红色环纹。可将病鳅移入静水池中暂养一段时间。或者用4%食盐水浸洗病鳅10~15 min[4-6]。

7 起捕

稻田泥鳅鱼起捕最好在8月初开始进行,过晚易造成钻洞。第2年上水泡田时,稻田上下水口应安装网具,进行二次起捕[7]。

8 参考文献

[1] 周元春.泥鳅稻田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2002(9):32.

[2] 宁理功.稻、鸭、泥鳅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状及效益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3.

[3] 黄文凤.泥鳅的食性与饵料[J].台湾海峡,1998(17):112-115.

[4] 王卫民,张家波.泥鳅的大规模人工繁育试验[J].水利渔业,1999,19(1):9-10.

[5] 王敏,张泗光.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J].水利渔业,2000,20(1):37-39.

泥鳅养殖技术范文2

[关键词] 泥鳅 人工养殖 增产增值 合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 S96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138-01

素有“水中之参”之称的泥鳅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在中国南方各地均有分布,多见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水域,全年都可采收,尤其是在夏季,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的淡水经济鱼。随着近年来,消费市场对泥鳅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在天然水体当中的泥鳅,已经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人工培育泥鳅的养殖业随之兴起,在此,笔者对泥鳅的人工养殖技术进行探讨,以期对泥鳅养殖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泥鳅的人工繁殖

1.亲鱼选择

选择繁殖用的亲泥鳅,可直接从市场够得,也可自行捕捉,一定要体质强健,无伤病,分泌粘液多,体长达到15~18厘米,体重达30克以上的泥鳅,雌雄泥鳅的比例应该把握在1:1.1~1:1.5之间。分辨雌雄泥鳅时应注意:雄鳅胸鳍明显宽长,在生殖季节挤压腹部,会有流出,身形瘦长,但比较活跃;雌鳅胸鳍较短,呈扇形,身形圆胖,在生殖季节挤压腹部,会有卵粒流出。

2.催卵孵化

催卵的时间一般在4月末至6月初,水温适宜在22℃以上,催卵的药物一般选择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或鲤垂体(PG)或A型混合激素。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绒毛膜激素100~150国际单位或鲤脑垂体0.5~1个,用生理盐水配成0.1毫升的药液,使用蒸馏水亦可,雄鳅则剂量减半。

雌鳅后,取出雄鳅精巢,研磨制,放入卵粒,轻轻搅动,以清水清洗数次,将卵粒转移到他处孵化。受精卵在20~30℃的水温中正常孵化,密度要保持在每升水500粒左右,两三天内便可孵化出鳅苗。

二、泥鳅苗种的培育

1.土池对鳅苗的培育最为适宜,作为鳅苗食物的浮游生物,应该提前准备充足。应注意的是,每一池放养的鳅苗应是同一批孵化,并保持密度在800~1000尾/m2,有助于该池中的鳅苗平衡生长,提高鳅苗的成活率。

2.鳅苗的培育,应当注意投放食物的营养成分和投放数量,各类的浮游生物的供给量一定要准备充足,轮虫、原生动物和小型浮游植物等饵料都是不错的选择,同时精饲料的投放也必不可少,熟蛋黄、鱼粉、奶粉等可以为鳅苗提供一定的营养,大约4~5天后,便可以投放粗饲料,如米糠、麦麸等,小杂鱼肉等肉类的饲料在此期间也可以投放,投放的次数应该为3~5次/天,每天投放食物的重量应当不超过鳅苗总重量的10%,此外,池内的温度应当保持在20~30℃,保持鳅苗的活跃性和进食的积极性。

三、成鳅的饲养

1.专池养鳅

引水方便、弱酸性质的池塘是养殖成鳅的理想地方,池塘面积一亩大小为宜,密度宜为8~10万尾,水底应有15~20厘米深的淤泥,以满足泥鳅钻泥的习性,还需辅以底肥,为泥鳅提供有机肥。有机肥和浮游生物是不足以满足泥鳅对食物的需求,投放有机肥料和各种饵料,如米糠、豆渣、麦麸、蚯蚓等,各种食物的残渣活食品加工的剩料也可以作为泥鳅的饵料,另外,还需提供各类的肥料,如人畜粪便、农作物的堆肥等,这样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增加,也增加了泥鳅的营养来源。泥鳅的生长温度适宜在15~30oC,而且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进食也比较多,有助于泥鳅的生长。

成鳅的生长期大约为8~10个月,若管理得当,饲养方法科学的话,每亩产量可达300~400千克,每尾泥鳅可达15~20克,身长可达12~16厘米,符合市场上的普遍规格。

2.稻田养鳅

稻田养鳅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做好泥鳅外逃的防护,加固田埂,无论是进水口还是出水口,也都需要加固,最好选择金属网栏。在稻田中需要开挖2~4个水坑,每个大约占地2、3平方米,深度应达40厘米,每个水坑都要有水沟相连,这些水坑可以在施化肥时和水温过高时为泥鳅提供栖息水域,同时也利于集中泥鳅,便于捕捞。

稻田放鳅的时间适宜在插稻后的第一次耕田,每亩稻田可投放10千克的鳅苗,在水稻施肥的时候顺便为泥鳅供食,投放的饵料以麦糠、蚯蚓、鱼粉等为主。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尽量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和对泥鳅的危害。

四、病害的防治

第一,水霉病,多由霉菌引发,其病症是病体表面长出白色绒毛装的碎斑点状霉菌,常见于鳅苗孵化过程中的低温阴雨天气,尤其在冬天,泥鳅发病率很高。其防治措施为:①尽量避免使泥鳅受伤,在运输和捕捉是尤为注意。②将生病的泥鳅放入浓度为4%的淡盐水中,持续5~10分钟。③在全池喷洒浓度为50mg/L的新洁尔液,有效防治水霉病。

第二,腐鳍病,由杆菌引发,其症状是背鳍周围肉体腐烂,严重时背鳍会脱落,病体内浮肿,伴有红斑出现。其防治措施为:①全池泼洒金霉素比例为1mg/kg或土霉素比例为0.1 mg/kg。②用浓度为20 mg/L的土霉素溶液浸洗生病的泥鳅15~20 分钟。

第三,寄生虫病,多由车轮虫、舌杯虫、三代虫等寄生虫引发。其防治措施为:在全池泼洒0.7ppm的硫酸铜杀灭车轮虫和舌杯虫,泼洒0.5ppm的晶体敌百虫杀灭三代虫。

第四,生物敌害,往往对泥鳅养殖业产生重要影响,各种蛙类、水蜈蚣、夹子虫等会杀死泥鳅幼苗,蛇、鸟类会以泥鳅为食,这对泥鳅养殖的产量会有很大影响。尽量避免在泥鳅池中实行蛙捕,在全池喷洒浓度为95%晶体敌百虫5ppm,也可用煤油灯诱捕夹子虫和水蜈蚣。

五、泥鳅养殖技术的发展建议

注重泥鳅养殖过程中的病害的防治工作,保证泥鳅的健康成长。一定要参考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的技术和养殖方法,争取达到泥鳅养殖业的增产增值。在培育过程中,对温度和饵料的掌握决定了鳅苗的成活率,养殖者要严格按照要求来控制。在捕捞的过程中,要讲究技巧,不可蛮干,尽量避免泥鳅受伤,以免影响销售价格。

六、结语

综上所述,泥鳅养殖业是一个新型的产业,也是颇具潜力的致富途径,其中的各项技术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去挖掘探索,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方法必将取代传统的方式,实现泥鳅养殖业的增产增值,促进泥鳅养殖业的良性发展,获得更丰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张诚;张晓玲.泥鳅的人工养殖[J].新农村.2007(05)

[2]褚方钢.沼渣养泥鳅四要点[J].农家科技.2010(08)

泥鳅养殖技术范文3

1.设施建设

(1)水泥池。水泥池可建成地下式、地上式或半地上式。池壁最好用24厘米砖墙砌成,池底先用“三合土”打底,然后浇一层5~10厘米的混凝土,内外壁及底面用水泥抹光。根据地形,可修成长方形或圆形,面积50~200平方米左右,池深1.0~1.2米,水深0.5~0.7米。长方形的池子容易修建,便于拉网,池底应向短边有一定倾斜度(2%~3%)。圆形池子排污能力较强,底面中心为全池最低处。

由于泥鳅具有避光性,水泥池上应搭建遮阳网,在夏季可起到降温作用。

(2)排灌设施。排灌设施的要求是要能自行排尽池水,并能及时加注新水。在池子最低处设排水口,排水口直径10~20厘米,其上用直径60~80厘米、高1.0~1.2米的圆桶状滤网罩住,既避免因吸附污物而影响排水,又不伤鱼。在池外的排水口,可设一活动的竖立圆管,池水从该管上部排出,该管的高度即为池水的深度,可根据需要设计该管的高度。将该管从排水口拔出,则可排尽池水。进水口应高于池水水面,水源如为地表水,进水口应用滤网罩住;如为地下水,在加水时应有一段曝气的过程,以便地下水增温、增氧。滤网网目为2毫米。

2.放养前的准备新建的水泥池首次使用前,需用清水浸泡15天以上,“试水”无害后方可以放鳅苗。水泥池使用前用清水将池子洗刷干净,曝晒4~5天,然后用漂白粉(20克/立方米)或三氯异氰尿酸钠(5~10克/立方米)等消毒液全池泼洒消毒。24小时后将消毒液排净,并加入新水50~70厘米,10天后就可以放泥鳅苗了。

3.放养泥鳅的养殖周期一般为5~9个月,有当年苗(人工繁育)直接养成和隔年苗(野生苗)养成两种形式。放养的鱼种要经过严格筛选,确保无病无伤,游动活泼,体格健壮,规格尽量一致。

(1)鳅苗消毒。用食盐水消毒时,由于食盐溶液对泥鳅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泥鳅分泌大量粘液,不利于泥鳅成活,故建议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用量为10~20毫克/升,浸浴5~10分钟。

(2)鳅苗的放养。由于泥鳅对低氧的耐受力较高,其放养密度可按春季水体缓冲度的上限来设计,这是泥鳅进行高密度养殖的依据之一。当年苗的放养规格3~5厘米,密度可选择在200~300尾/立方米;隔年苗的放养规格6~8厘米,密度100~200尾/立方米。

4.饲料与投喂

(1)饲料。可以购买泥鳅专用(膨化颗粒和沉性颗粒)饲料,也可以自己加工饲料。参考配方:鱼粉10%~15%,豆粕25%~20%,花生饼20%,菜子粕5%,啤酒酵母5%,膨化玉米粉35%,另加食盐0.2%,磷酸二氢钙2%,添加剂。

(2)饲喂。①100平方米池子设饲料台3~4个。饲料台面积1平方米左右,其周边应有高10厘米左右的垂直沿,以防饲料团被泥鳅拱落水中。饲料台应沉入水中20厘米左右。②鳅苗入池第2天就可投喂。将粉状配合饲料拌合成软团状置于饲料台上,如有条件可将动物性饲料剁碎掺入(喂鳅苗的,量在40%、中鳅20%、成鳅5%)。投喂要做到“四定”,日投喂3次(6∶00、13∶00、20∶00)。③日投饵量按泥鳅总重的3%~7%计算,并根据季节、天气、吃食情况增减,以投喂1小时后查看无残饵为度。放养野生苗时,放养后1星期内投饵量应仅为正常的50%,驯化适应后按正常投喂。

5.日常管理

(1)换水。春秋季每7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3~1/2,夏季每3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应为池水的1/5~1/4,并要彻底排出底层污水。

(2)光温控制。春秋季需要阳光照射,夏季需要遮阴。水温应控制在30℃以下,以不超过28℃为佳。控制方法为在池子上方设置遮阳网和加换新水。加换新水时要注意新水的量和温差,避免换水前后水温变化超过5℃。

(3)有害藻类的控制。青泥苔是泥鳅池中常见的有害藻类,常生长在池壁、滤网、饲料台,它与水体浮游生物争夺营养,还缠绕泥鳅,败坏水质,一旦发现必须清除。可用0.7毫克/千克硫酸铜全池泼洒清除。

(4)观察摄食情况。每天投喂饲料时都应观察泥鳅聚集、摄食状态,观察长势,10~15天抽样1次,抽查测算泥鳅生长速度、饲料系数,以便调整日投饵量和饲料配方。

(5)巡塘。每天早中晚巡塘,及时捞除病泥鳅,清除残饵和杂物,尽可能做到早发现问题早解决,并做好记录。

6.病害防治

(1)预防措施。①消毒:放养前对养殖池和鳅苗消毒。每15~20天用生石灰(20克/立方米)或二氧化氯(0.15克/立方米)全池泼洒,保持良好环境,并对食料台经常清洗消毒。②药饵:每月投喂药饵1次,药物为大蒜素或保肝解毒宁等,每次连喂3~6天,可清热解毒,增强泥鳅体质,预防肠炎。

泥鳅养殖技术范文4

(一)池塘条件

池塘位于宿迁市中扬镇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内,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且进排水方便,试验塘口2个,总面积40亩,每个塘口都为20亩。池塘平均水深1.1-1.6m,塘埂高1-1.3m,顶宽1.4m左右,不渗漏。池塘四周靠池埂1m左右用聚乙烯网布作防逃网,防逃网高70-90cm,地下深埋30cm,上网口加缝25cm塑料膜。每池配备增氧机两台。

(二)放养前准备

1.清塘消毒

冬季抽干池水冻晒一个月左右至淤泥开裂后注入新水10-20cm。每亩用生石灰150kg化水后全池泼撒,杀灭池中的病原体和有害生物。用60目过滤袋套在进排水口处,防止野杂鱼进入。

2.施肥培水

消毒10天后,每亩施发酵过的家禽粪肥300kg左右,培育浮游生物,为扣蟹提供适口鲜活饵料。

3.水草移植

1月10日开始移植伊乐草,3月20日至4月20日种植黑叶轮藻,4月20日种植苦草,水草面积达到水面积的40%-50%。

4.螺蛳投放

人工投放螺蛳既可为河蟹提供优质的天然动物蛋白原,又能净化底层水体水质,第一次投放螺蛳要早,以便于螺蛳尽早适应池塘环境,产出幼螺供幼蟹食用。两次投入能防止一次性投入量大,造成前期水质清瘦,青苔大量繁殖而影响河蟹生长。3-4月份投放干净无污染的螺蛳200-300kg/亩,7-8月份投放100-200kg/亩。

(三)苗种放养

在2月12日放养体质健全、活力强、附肢齐全的扣蟹,规格为140-160只/kg,每亩放养1000只左右。搭配放养规格为10尾/kg的花白鲢(比例为1:4),每亩放养2kg。4月10日每亩放养规格为4-6cm/尾的泥鳅苗75kg,鳅苗要求规格整齐,体色鲜亮,体质健壮,体表光滑,无出血、破损、脱黏等现象。鳅苗下塘前可用3%-4%的食盐水浸浴10-20分钟,以杀灭病原体。放鳅苗下塘时应先试水,取塘中水放入鳅苗三小时后无异常才可放养,同时塘水温度与运输鳅苗水温差不超过2℃。在鳅苗选择上,要尽量选择当地人工培育的,运输路途短的苗种,切忌收购药捕或电捕的鳅苗。

(四)饲养管理

1.饵料投喂

河蟹、泥鳅均属于杂食性动物,养殖全程投喂河蟹颗粒饲料。饲料投喂坚持“四定”原则,即定质、定量、定位、定时,日投喂量为河蟹体重的3%-8%,泥鳅不需单独投喂。根据季节、天气、蟹的生理状况而调整。春季投喂饲料蛋白含量为40%,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3%,每日投喂1次;夏季投喂饲料蛋白含量为34%,日投喂量为河蟹体重的5%;秋季投喂饲料蛋白含量为36%,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8%。饲料投喂需注意天气晴好时多投,高温闷热、连续阴雨天或水质过浓则少投;大批河蟹蜕壳时少投,蜕壳后多投。

2.水质调控

5月份之前,少量多次加水,保持水位在60-80cm。6月后,加深水位,使水位保持在120-150cm,水体定期施加可溶性有机肥保持水体相对肥而清爽,维持水体藻类、菌种和各类浮游动物的相对平衡。7-8月高温期每10天用一次生物底改和益水宝调节池塘水质。

3.病害防治

始终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4月中旬用纤虫净防治纤毛虫一次,5-6月使用二溴海因消毒一次,每立方水体用药0.3g,高温期每月用中草药伴饵投喂,每次7天左右,提高河蟹免疫力和抗病力,养殖过程中未发生严重病害。

4.日常管理

首先是坚持巡塘检查,每天早、中、晚巡塘,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其次是做好敌害防御,泥鳅的生物敌害较多,在日常管理期间,要及时清除生物敌害,严防生物敌害侵入。可用每立方水体0.05-0.1g敌百虫杀死水蜈蚣、蜻蜓幼虫、红娘华等生物,用药时要避开河蟹蜕壳期。最后是及时记录养殖生产情况,包括天气、水温、饲料投喂、用药、起捕上市等数据。

二、试验结果

9月份按照“少量多次,捕大留小”的原则开始用地笼起捕泥鳅上市,泥鳅要在9月底前尽量捕捞出池,为河蟹后期育肥腾出空间。用地笼起捕泥鳅时,地笼口要敞开,使误入地笼的河蟹能及时从笼口爬出来。中秋节前后结合市场行情,适时捕捞河蟹上市销售。①池塘捕获河蟹1706kg,平均规格为145g;泥鳅3274kg,规格为35-52尾/kg;②池塘捕获河蟹1680kg,平均规格为142.6g;泥鳅3056kg,规格为37-53尾/kg。

三、小结

泥鳅养殖技术范文5

关键词:泥鳅养殖;集约化;循环水;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 S9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128-02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隶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鳅科(Cobitidae),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且富含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素有“水中人参”之美誉,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1-3]。该鱼除能用鳃呼吸外,皮肤和肠子皆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因此耐低溶氧能力较强,池塘养殖的放养密度往往高达300~500kg/667m2。近年来,有关泥鳅生物学、生长、繁殖、开口饵料、苗种培育等方面的研究不少[1-5],池塘养鳅、稻田养鳅等传统养殖方式也正在国内许多地方快速发展,但工厂化养殖仅刚起步[6-11]。为探索泥鳅对循环水工业化养殖的适应性及其生长性能,为创建泥鳅高效养殖技术和新型生产模式提供参考,笔者于2013年6~8月在杭州萧山东海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第一循环水车间进行了泥鳅循环水集约化养殖试验。经60d饲养,取得了个体增重3.66倍(尾重由3.704g增至17.262g)、日均尾增重0.223g、养殖成活率89.55%、饲料系数1.57、单位水体产鳅8.72kg/m3的初试结果。由此证明泥鳅能适应循环水养殖系统,是一种理想的工业化养殖对象。其养殖成功的关键在于重视抓好下列环节:

1 设施配置是确保高效生产的必要条件

循环水养殖的核心技术主要在于高效的水处理。因此,设施配置程度必将直接关系到池水处理效率与养殖生产潜能。配套与养殖目标相适应的水处理设施,不仅是获取高产的必要前提,而且也是养殖防病的根本所在。通常,循环水养殖的水处理系统基本可分固液分离器、回水处理池和生物过滤桶(池)3个部分。其中,固液分离器(也称微滤机)所用筛绢规格取决于待滤颗粒大小。就泥鳅养殖而言,筛绢网目宜为160~180目。考虑到泥鳅会在水中分泌大量粘液,进入固液分离器后易堵住筛绢,故反冲装置尤应强化。回水池是用于暂储经去除颗粒状废弃物后流经的过渡性池水,面积宜为养殖池面积5%~10%,在此常对水进行臭氧曝气处理后再由水泵提送至生物过滤桶(池),经生物膜层降解、吸收、消减NH3-N、NO2-N等有害化学物质后流回养殖池,如此不停往复,每天多次循环。泥鳅养殖池水处理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实践证明,水处理系统的核心在于生物处理,不论采用何种滤料(刷状、多孔环、石英砂、微型珠等),其处理效率皆取决于它们的配量(用于微生物挂膜的比表总面积)。通常,滤料的配置量与预期产量及其有害物质产生量相关,养殖产量越高、产生废物越多,则滤料配置量也应随之增加。

2 前置准备是减轻系统负荷的重要环节

与循环水泥鳅集约化养殖关系密切的前期准备主要包括养殖用水处理、池子消毒处理和生物滤料挂膜等工作。其中,水源的前置处理应尽可能包括沉淀、臭氧处理、活性炭吸附并经固液分离后入池,同时配合先期池子消毒,以实现清除悬浮颗粒物、溶解有机物、有害致病源,为泥鳅放养准备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事先完成生物滤料挂膜,是确保养殖启动后即能发挥高效水处理作用的重要环节。只有生物膜能及时发挥作用,才可使养殖产生的废物不会在池内沉积,而水源的前置处理,有利于减轻生物膜处理有害物质的压力。因此,重视前期准备工作,可确保系统高效及时运转。

3 合理放养是获取养殖高产的基本前提

合理放养的重点在于确定合理的放养品种、放养规格和放养密度。国内现行养殖的泥鳅品种主要为真鳅(青鳅)和大鳞副泥鳅(黄鳅)以及其它性状混杂的品种。就生长速度而言,黄鳅优于真鳅,抗病力也较强;但其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不如青鳅;而性状混杂的泥鳅在养殖中往往生长差异明显,不利于养殖管理。因此,可因地制宜选用。

泥鳅的放养规格在池塘等传统养殖中,只要完成了食性转化期,一般体长3~5cm以上,就能用于养殖。但在循环水养殖中,放养规格太小会给底排防逃带来困难(如果出于防逃而加密拦栅间隙,则会影响水体循环)。因此,从防逃和水体循环综合考虑,循环水养殖泥鳅的适宜规格宜稍大,以100~200尾/500g为好。

放养密度适宜与否会直接关系到养殖对象的生长快慢及产量高低,同时也会影响水质控制和鱼体生存。在传统的池塘养殖中,泥鳅的放养密度通常为250~500kg/667m2。而在循环水养殖中,由于水质有保障,放养密度可以大幅提高。在笔者的生产试验中,放养密度平均为1 250kg/400m2,生长情况快速而正常;即使放养密度高达1 500kg/400m2也未见生长异常,由此表明上述放养密度对泥鳅生长尚不构成影响,尚有提升空间;至于最适放养密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4 日常管理是实现优质高效的根本保证

循环水养殖的重要特点是池中污物能及时排除、有害物质不易沉积,水体循环使用,水质状况较好。其中,决定能否高产的关键因子在于水处理的效率。然而,高效的水处理除了与设施配置能力有关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高效的日常管理,而重中之重是要做好下列工作:

(1)确保循环水管路畅通。循环水养殖水处理的效率与水体循环量密切相关。而在设施既定的情况下提高水体循环量的最佳方法是确保循环管路畅通。因此,在日常管理中,要随时观察养殖池、回水池水位及各出水口流量变化,通过经常套拔堵水管及适量补水,以维持水路畅通、循环正常,及时将池底残留物排出池外,确保池内水质始终良好。

(2)确保饲料合理投喂。选用优质专用膨化颗粒饲料,粒径1.2~1.6mm,视水温变化及泥鳅摄食反应,宜将日投食量控制在池鳅总体重的3%~5%,分4次投喂,实际投饲量以在规定时间(一般1.5h)能将所投饲料摄完且底排出水口无残饵排出为适度,确保饲料足而不余、泥鳅饱而不剩;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饲料蛋白含量宜较高(36%~42%),以满足高密度养殖泥鳅的营养需求,并能减少饲料溶失、残饵及排泄物带来的水质败坏,减轻此类物质对系统的压力。

(3)确保病害综合防控。循环水养殖系统之所以能获取高产关键在于该系统的水相、气相、藻相、菌相皆处于平衡状态;只要这种平衡不被打破,即能持续系统高效运行。因此,养殖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始终维护循环水系统的生态平衡,这既是日常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养殖防病的立足点,并应贯穿于养殖全过程。考虑到循环水养殖泥鳅一方面放养密度大、投放饲料多、相对空间小,如果管理不当难免发病,且一旦发病就极易传染;另一方面池水处理主要依赖生物膜而不允许在养殖系统内任意使用药物;加强养殖过程预防就更显必要,关键是要在维持良好水质的同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即:放养前,重视池子消毒,做好养殖用水前置处理,为泥鳅准备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放养时,严格鳅种浸泡消毒,杜绝病原带入系统;放养后,及时清除水面漂浮性杂物,确保池水清洁卫生;并做好生产工具消毒,各池单独配置,确保专用,以避免交叉感染;适时泼洒适量的生物制剂,以调控藻相和菌相,以生态平衡、优质环境实现疾病预防。

参考文献

[1]董聿茂,诸葛阳,黄美华,等.淡水鱼类.浙江动物志[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46-147.

[2]李燕,印杰.话说亦食亦赏的“水中人参”:泥鳅[J].中国观赏鱼,2007(42):17-18.

[3]王秋丽,陈耀亮,马福涛,等.泥鳅的人工繁育及工厂化养殖技术研究[J].齐鲁渔业,2008,25(6):45-46.

[4]雷逢玉,王宾贤.泥鳅繁殖和生长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1990,14(1):60-67.

[5]王坤,凌去非,李倩,等.苏州地区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年龄与生长的比较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09,18(5):553-558.

[6]刘鹰,王玲玲,李忠全.工厂化养鱼pH控制及脱氮系统设计[J].渔业现代化,2001(3):10-11.

[7]马斌,刘鹰,郑祯.工厂化养鱼悬浮颗粒物的控制[J].内陆水产,2001(8):19-20.

[8]祁真,杨京平,刘鹰.对虾池残饵、粪便及死虾腐解对养殖水质影响的模拟试验[J].水产科学,2004,23(11):5-8.

[9]刘鹰,杨红生,张福.封闭循环水工厂化养鱼系统的基础设计[J].水产科学,2004,23(12):36-38.

泥鳅养殖技术范文6

关键词: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odatus);稻田养鳅;原位秋季繁殖外购苗;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S96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2-5891-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2.041

The Economic Benefits Comparison of Two Kinds of

Paddy Field Aquaculture Loach Mode

ZHANG Cong-yi1,LEI Xiao-zhong1,LI Jin-zhong1,ZHU Yong-fu1,SHI Yi-yuan1,ZHU Dai-hong2,WANG Ying-xiong3,CHEN Liang-hao4,BIE Yun-ye4,GUAN Zhang-quan2,ZHOU Ming2,ZHENG Pei-chang5

(1.Hubei Frisherys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Wuhan 430071,China;2.Jingmen Hubei of Frishery Science,Jingmen 448000,Hubei,China;

3.Hubei Honghushi Aquaculture Technology Extending Etations,Honghu 433200,Hubei,China;4.Fisheries Bureau,Jingmen City in Huei Province,Jingmen 448000,Hubei,China;5.Shayang County Peichang Rice Shrimp Aquaculture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in Hubei Province,Shayang 448257, Hubei,China)

Abstract: In the paddy fields area of 0.67 hm2,put in the Misgurnus anguillicaodatus frys weight 176 kg of outsourcing in April 2014,catch the marketable loach weight 547 kg to August in the same year, average profit is 22 618 yuan/hm2. Kept 18 kg marketable loach to propagation in situ paddy field method in the original paddy field in August 2014,harvested the frys are 29 000 fish and the weight 58 kg in total. To continue to breed until in August 2015 after wintering, catch the marketable loach weight 554 kg,average profit is 32 767 yuan/hm2. It′s simple operation that propagation in situ paddy field method in the original paddy field, in addition,that be reduced the purchase cost, only increased total cost of 860 yuan with in oxytocin expend and incubation equipment cost. Therefore,this method has obvious advantages economic benefits of aquaculture marketable loach.

Key words: Misgurnus anguillicaodatus; paddy field; aquaculture marketable loach; cost-benefit analysis

泥q(Misgurnus anguillicaodatus),隶属鳅科泥鳅属,中国开展泥鳅养殖的时间早、规模大。有关泥鳅养殖技术报道较多,胡廷尖等[1]、印杰等[2]、赵文翰[3]分别进行了泥鳅规模化育苗、健康养殖和人工催产与孵化技术的研究与试验;胡廷尖等[4]还利用水泥进行了泥鳅夏花培育的试验;2005年宋长太[5]报道了泥鳅苗种稻田繁殖;2014年张从义等[6]报道了大鳞副泥鳅稻田原位秋季繁殖。在泥鳅养殖模式中,稻田养鳅是一种主要养殖方式,其泥鳅苗多采取外购和原位繁殖两种方式获得,但有关泥鳅外购苗和原位繁殖苗两种养殖方式的对比研究未见报道。泥鳅苗是泥鳅养殖重要的物质基础,影响泥鳅养殖的产量、收入、成本以及经济效益。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试验时间为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地点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毛李镇高兴村沙洋县培昌稻虾养殖合作社,试验田块面积0.67 hm2。

1.2 田间工程

1.2.1 稻田环形沟与机耕通道 在试验稻田内侧四周开挖环形沟,环形沟宽2.0 m、深1.5 m,沟壁与沟底面呈60°倾斜,防止田埂、田面向环形沟中坍塌,所挖土方用以加高加固稻田田埂。在靠近主干道的环形沟一边预埋水泥函管,使环形沟相通,同时作为机耕通道,便于农业机械进出和操作。

1.2.2 进排水口与拦鱼栅 稻田进排水口设置为高灌低排,进水渠道位于稻田东面,渠道高于试验稻田约1.2 m,在渠首处安装直径30 cm的PC管,延长并架空于稻田环形沟之上,排水口设置于进水口斜对面田角。进、排水口设置有拦鱼栅,防止野杂鱼进入稻田及泥鳅外逃。

1.3 苗种与亲本来源

2014年4月投放的鳅苗为大鳞副泥鳅,由洪湖市购买,规格为7~10 g/尾,总重176 kg。2014年8月进行稻田原位繁殖的亲鳅全部从试验稻田中起捕挑选,规格20~30 g,总重量18 kg,总数量约800尾,雌雄比例近似1∶1。

1.4 苗种投放

1.4.1 外购鳅苗投放 2014年4月7日从洪湖市一次性购买大鳞副泥鳅苗176 kg,规格7~10 g/尾。运输方法为开放式容器带水运输,运输时间3.5 h。鳅苗投放时进行缓温处理[3、4、8]。

1.4.2 稻田原位秋繁鳅苗及投放 2014年8月11日从起捕的商品泥鳅中选留18 kg泥鳅进行稻田原位秋季繁殖,共获得规格5 cm左右的鳅苗2.9万尾,总重58 kg。计数后,将苗种直接放入原稻田进行育肥越冬和2015年度商品鳅养殖。

1.5 稻谷栽插

稻谷在种植之前,先缓缓降低稻田中的水位,使泥鳅进入环形沟后,再将田面与田间沟相连处垒起一道小埂,防止机械整田时泥浆进入田间沟。种植的稻谷品种为矮两优3113中稻,栽插的原则是宽行窄株、沟边密植,株行距为16.7 cm×26.7 cm,每穴插2粒谷苗;在靠近环形沟和田间沟的边界区,充分利用边界效应,要适当密植,株行距为16.7 cm×20.0 cm。

1.6 日常管理

1.6.1 田间管理 稻田在机耕插秧前要施足基肥,以农家肥为主。在秧苗正桩后及时人工铲去田块与田间沟之间的小埂,并适时加注田水,让泥鳅进入稻田活动和觅食。晒田时每天适当向田间沟中补充新水,施追肥时采用分片施肥的方法,稻谷喷施药物为康宽。在稻谷喷药时了加深稻田水位,喷药时间均为晴天上午进行,喷施时喷嘴向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与普通中稻管理相同。

1.6.2 泥q养殖管理 泥鳅苗投放入稻田前,在稻田四角堆有机肥培肥水质,用量3 750 kg/hm2,并结合巡田时水质情况补充投喂人工饲料。外购鳅苗与稻田原位繁殖鳅苗在试验养殖期间,均进行了人工饲料投喂,其中在3~4月、9月下旬到越冬前投喂配合饲料,其他时间辅助投喂三等粉、饼粕等,每隔1~2 d投撒一次,投饲量为田中泥鳅体重的1%~3%。4~6月秧苗栽种之前,采取渐进式加深水位,加深到田面20~40 cm;在7月高温季节时定期注水和加深水位。坚持早中晚巡田,检查进排水口的拦鱼栅,雨期注意防逃;注意驱除敌害,2014年6月前采用鞭炮等方法进行驱赶;2015年养殖期结束,采用在养殖稻田的田埂上安插竹竿,在竹竿上系上废旧光盘,利用光盘随风摆动反射阳光(光色彩变幻),对水鸟形成惊吓,效果十分显著。

1.7 商品鳅捕捞

2014年7月上旬开始用地笼起捕商品泥鳅,起捕过程中因稻田混入有克氏原螯虾,将地笼中的商品泥鳅钳伤,影响商品泥鳅质量,用改进捕捞设备进行起捕,使进入地笼中的克氏原螯虾与泥鳅分离,从而提高了商品泥鳅的商品质量。后期捕捞及2015年度养殖的商品泥鳅捕捞均采用此捕捞设备。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谷产量

田块面积0.67 hm2,2014年收稻谷6 406 kg,平均单产9 561.2 kg/hm2;2015年收稻谷6 442 kg,平均单产9 614.9 kg/hm2,两个年度稻谷单产与普通中稻种植单产基本持平,因此稻谷的投产不计入核算。

2.2 泥鳅产量与销售情况

2014年外购苗种养殖的商品泥鳅从7月11日开始捕捞,至8月9日捕捞结束,共起捕商品泥鳅547 kg(未计被克氏原螯虾钳伤部分);2014年进行稻田原位秋季繁殖的鳅苗,于2015年7月18日开始捕捞,至8月20日结束,共起捕商品泥鳅554 kg。具体起捕数量与销售情况见表1。

2.3 外购鳅苗与稻田原位繁殖鳅苗养殖成本核算

外购鳅苗与稻田原位繁殖鳅苗养殖成本主要有苗种费、运输费、饲料费、亲鳅、催产药品费和孵化用具等,两种投苗模式具体养殖成本见表2。

2.4 外购鳅苗与稻田原位繁殖鳅苗养殖经济效益

养殖纯利润为商品泥鳅销售收入减去苗种、饲料、运输、催产药品等,两种投苗养殖模式经济效益见表3。

3 小结与讨论

3.1 泥鳅稻田原位繁殖苗种养殖优势分析

3.1.1 养殖周期 稻田养鳅一般选择在3~4月投放上一年春季繁殖的越冬苗种,养殖至7~9月起捕销售,从出苗至养成商品泥鳅,历时约18个月[7-10]。采取秋季在稻田环形沟中进行原位繁殖,从出苗至第二年7~9月养殖成商品泥鳅,历时约12个月,养殖周期缩短5~6个月[6,7]。

3.1.2 养殖产量 采用两种不同投苗模式养殖商品泥鳅,均在同一田块进行,2014年起捕商品泥鳅547 kg,2015年起捕商品泥鳅554 kg,结果表明,两种模式对养殖产量无明显影响。

3.1.3 养殖成本 在稻田环形沟中架设简易的泥鳅产卵箱和孵化育苗箱,进行原位繁殖鳅苗,技术操作简单易行,成本低廉,在30 d内即可将鳅苗培育成规格在5 cm左右的苗种。然后撤去育苗箱,让鳅苗在稻田中进行觅食生长,在越冬前有1~2个月的育苗期,苗种规格可达到8~12 g,到第二年开春后即可生长育肥,8~9月即可达到上市规格[7,9,10]。省去了购买苗种的费用,而且还减少了苗种运输、放养消毒等操作对泥鳅苗的损伤,提高养殖成活率,提升泥鳅稻田养殖的经济效益。

3.2 两种养殖模式鳅苗投放规格的探讨

2014年外购鳅苗规格为7~10 g/尾,而2014年8月进行稻田原位秋季繁殖鳅苗下田规格为5 cm/尾左右,约1~3 g/尾。但由于稻田原位繁殖的鳅苗还有9月和10月上旬计一个半月左右的越冬前育肥期,到2015年进入养殖期时的规格大于3~6 g/尾。在2014年6月4日对外购鳅苗进行抽样测量34尾,总重500 g,平均规格14.7 g/尾;2015年5月29日对稻田原位繁殖的鳅苗进行抽样测量42尾,总重588 g,平均规格13.8 g/尾,两种投苗模式在进入商品泥鳅养殖期时,苗种规格无显著差异。

3.3 泥鳅稻田原位繁殖催产时间

泥鳅产卵期较长,在自然条件下,当水温达18 ℃以上时均产卵,持续至8月[1-3]。2012年8月22日,在洪湖市黄家口镇长河村稻-渔耦合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洪湖示范基地,起捕的44尾泥鳅,雌鳅20尾,经解剖观察,雌鳅全部发育成熟,卵巢发育全部处于第Ⅳ和第Ⅴ期。2014年7月15日,在荆门市沙洋县毛李镇高兴村稻-渔耦合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荆门示范基地解剖8尾雌鳅,有5尾卵巢发育处于第Ⅳ,3尾卵巢发育处于第Ⅴ期[3,11]。

目前国内泥鳅苗种人工催产繁殖时间多集中在4~6月(春季繁殖)[1-3,5],x择秋季(8~9月)进行泥鳅稻田原位繁殖还鲜见报道。本研究在8月进行泥鳅稻田原位繁殖,所选择天气为连续的阴雨天,气温26~28 ℃,水温为24.2~27.0 ℃,整个催产和孵化过程中最高水温没有超过28 ℃。因此,在8月高温季节进行泥鳅稻田原位秋季繁殖时,要关注天气变化,同时注意做好防高温措施,如在产卵孵化箱上搭设遮阳网等。

参考文献:

[1] 胡廷尖,王雨辰,刘士力,等.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J].科学养鱼,2010(10):6-7.

[2] 印 杰,雷晓中,李 燕.泥鳅的健康养殖技术讲座(5)泥鳅的健康养殖模式[J].渔业致富指南,2009(10):63-65.

[3] 赵文翰.泥鳅人工催产与孵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3(1):41.

[4] 胡廷尖,刘士力,王雨辰,等.水泥池培育泥鳅夏花的试验[J].水产养殖,2010(10):10-12.

[5] 宋长太.泥鳅苗种稻田繁育技术[J].齐鲁渔业,2005(8):39.

[6] 张从义,雷晓中,李金忠,等.泥鳅稻田原位繁殖技术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8):1948-1950.

[7] 李玉芳.泥鳅稻田养殖技术[J].农技服务,2011,28(5):681.

[8] 王立屏,赵兴德.北方地区鱼、泥鳅稻田立体养殖模式研究[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25-27.

[9] 易 亮.水稻本田生态环境下泥鳅人工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05(1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