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硕士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经济硕士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经济硕士论文

农业经济硕士论文范文1

刘书琪,东北农业大学,教授。

摘要: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农民在农业市场主体竞争中的地位严重削弱,农民利益得不到最大程度上的满足。然而为化解农民小规模生产和强大的农业市场之间的矛盾,减少农民在市场中的竞争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降低农民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于是农村同类农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以多种方式自愿组织起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且得到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财政金融支持方面面临许多问题,因此,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财政金融方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政;金融;黑龙江省

1.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与财政金融支持的发展现状

1.1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资料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年鉴

由上表可知:黑龙江省对“三农”的发展越来越重视,财政扶持2010年比2009年增长54.45亿元,对农机合作社的扶持也有所增加,但从惠农财政补贴方面来看, 2010年投入资金有所下降,造成财政扶持力度跟不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的局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得不到有效的财政扶持,即使新农村建设扶持力度增加,也严重影响了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

1.3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现状

目前,黑龙江省政策性金融机构尚未发挥应有作用,只有极少数的金融机构开展专门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网点布局有限,支持能力和意愿都不足;农村合作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需求上难以发挥主体作用。

据调查,黑龙江省农委为了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于2009年10月和省农村信用联社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并出台了《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小有成就。

2.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财政金融支持中的问题分析研究

2.1政府财政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政府财政扶持监管力度不够。有些投机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只经过法律程序挂个合作社的名,合作社内部从不涉及农业生产销售业务,只是为了钻政府扶持政策的空子,获得政府的各种财政补贴和扶持,这在某种程度上就造成了资金严重浪费现象,政府应该鼓励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加强监管力度,消除这种“皮包公司。

2)政府扶持缺乏针对性。从政府对这些资金的使用细则和覆盖面来看,其针对性明显得不足。例如:评定农业示范区可获得奖励 X 万元,而这些钱对刚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说很重要,需要大量资金来建设完善合作社;而对于那些发展比较成熟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说,各方面机制都比较健全,具备获得此类扶持金的资质,但是相对于他们可能出现的资金缺口而言意义不是很大,在一定程度上还造成资金浪费,希望政府能够针对发展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出更有力的财政扶持政策,“因地制宜”,根据合作社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政策。

3)惠农补贴力度不够。黑龙江省2010年政府财政支持“三农”发展共投入249亿元,比2009年增加了54.4亿元,其中围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投入资金93.8亿元,支持组建农机合作社325个,支持17个现在农业示范区建设,但是在惠农财政补贴上比2009年低了0.61亿元,为102.2亿元,致使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范围和力度有所减小。

2.2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供给数量不足

目前黑龙江省农业依靠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联合社,其中农村信用联合社为主体。虽然农村信用联合社信贷支农资金逐年增加,但是其还是本着“抓小额、控大额”的原则,这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发展阶段急需资金建设存在着很大矛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远远达不到实际需求。

2)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分散与转移机制缺乏

我省农业保险的经营现状为“三低三高”,即低保额、低收费、低保障和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致使许多商业保险公司均不敢轻易进入农业保险领域。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殊性,涉农贷款风险相对较大、成本较高,而其风险补偿机制又十分匮乏,贷款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严重影响涉农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

3.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财政金融支持的相关政策建议

3.1明确财政扶持细则,加强财政资金扶持的有效性

政府应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制定相应的政策。对于建设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应适当放宽申请扶持金的条件,但是可以明确资金的使用范围,对于稳定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把资金集中起来进行扶持,或者从这些资金中提取部分建立贷款风险补偿金,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向银行的贷款提供一定的担保,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有效的需求和帮助。

3.2加强政府财政扶持的监管力度

对于各种财政扶持政府都应该明确其使用情况,对优惠的财政补贴加以使用限定,例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费用的补贴,农资补贴等。同时政府还要加强财政扶持的审核监管力度,彻底消除钻财政政策空子的“皮包公司”,并对这类合作社做出相应的惩罚,以儆效尤,净化农民换页合作社发展呃社会环境。

3.3加大税收优惠方式,制定多种惠农优惠政策

对于农业补贴我省还应该扩大科教服务补贴,以支持农业科技的发展,加强农村基础网络设施补贴和作物保险补贴,以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减税我省应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降低营业税,减少银行贷款的压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稳定、健康的发展。

3.4完善金融服务创新制度,加强风险管理

优化金融机构信贷结构,按照监管要求,积极投放涉农贷款,不断创新支农服务方式,加快产品创新步伐,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将信贷政策产品化,建立监督机制,督促、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出台相关规定,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实现由单一存贷服务向信贷、咨询、保险、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转变,以业务组合的形式来分散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信贷风险,同时也满足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信贷的需求,有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卫东,政府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以郑州市为例[硕士论文],2009.

[2]李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发展政策研究[硕士论文],2009.

[3]韩冰,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农业经济硕士论文范文2

关键词:农业科研;公共投资;粮食生产成本

粮食生产成本不仅仅关系到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的收入,也是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为此,国内外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究,得到了很多优秀的成果。近年来,农产品收入增长幅度远远不如投入成本的增长幅度大,农产品的经济收益呈下降趋势,这使得研究农业科研公共投资对粮食生产成本的影响成为了一个广泛关注的话题。

1农业科研公共投资的必要性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已经用实践证明了现在各个国家农业科研投入不足的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农业科研投资的高风险性所决定的。农业生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天时、地利、人和等都是重要的原因,尤其是天时这一方面,比如气候、土壤、病虫害等是难以控制的,所以各大投资方都不愿意把资金投入到粮食生产当中去,企业和农户投资农业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使农业科研资源投资长期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1]。正是由于农业科研投资的这种特殊性,使得国内外各大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研究表明,农业科技投入是一种高回报的投资方式,其回报率一直呈增长趋势。加大对农业科研公共的投资,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粮食产量,还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改善品质,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组合,提高生产效率,使得我国能够加大对土地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推动农业的发展。

2我国农业科研投资现状

通过研究表明,从整体上看我国粮食生产的投入费用呈现两种极端化的形式。中东部地区的物质资源和服务费用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的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分析原因不难发现,我国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资本充足,但是劳动力缺乏,所以服务费用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恰恰相反。我国农业科研投资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2.1农业科研公共投资总量严重不足

农业科研公共投资大部分源自于国家财政的投入。但是一直以来,农业科研公共投资只占了国家财政投入的很小一部分,远远低于农业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的地位,连基本的农业支出都满足不了,更不用谈政府投资来改善农业的科技含量。

2.2农业科研公共投资增长缓慢

我国农业科研公共投资从1990年的10多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60多亿元,增长了5倍多,但是同一时期其他行业的科研公共投入和国家财政总支出分别增长了近7倍和近10倍。由此可见,我国的农业科研公共投资虽然在数量上有所增长,但是增长得十分缓慢。

2.3农业科研公共投资强度低

相对于其他行业科研的公共投入来说,我国农业的科研公共投资强度比其他行业的投资强度平均要低0.1个百分点,这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而大多数发达国家强度都会高于2%。相比之下,我国的农业科研公共投资强度就略显逊色,有待进一步加强。

3农业科研公共投资对粮食生产成本的影响

(1)农业科研公共的投资主要是通过提高单产来降低粮食的生产成本,农业科技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增长速率远远快于成本投入的速度。使用农业科研公共投资的技术后,单位面积产量所得到的收益也比往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就意味着,仅仅依靠农业科研公共投资来降低粮食单位面积的生产成本已经有了很大的局限性。(2)农业投入要素价格对于粮食生产成本有正的显著影响。目前我国的农业科研公共投资的重点依然放在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上,这是一种间接的影响力。然而农业公共投资还没有发挥出它对于农作物产量的直接影响力,所以农业科研公共投资还有很大的潜力待开发。(3)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资本代替劳动的趋势。所以,提高农业科研公共投资,并利用其来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够节约人工成本,推动农业的技术进步,还能够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农业资源的优化重组,改善当下农业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局面。

4政策建议

4.1加大农业科研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研体系

由于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必然导致政府是农业科研公共投资的主体,而并非是企业和个人。我国长期以来就面临着农业科研投资严重不足的局面,所以政府应该担起促进农业发展的重担,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农业结构的活动,提升农业科研服务的水平。

4.2大力开展节本增效型技术创新,加大节本型农业技术的研发

增效型的农业技术为降低粮食产品的生产成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应该继续开展和推进中小型的技术创新。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的优良品种还有待改善,以后还要特别注意成本节约型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4.3统筹安排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注重资金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我国的农业科研体系是按照行政区划由上至下而设置的,扩大粮食种植区域是根据自然条件来划分的,这两种区分方式的不同就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比如有些适合种植粮食作物的区域,它的科研水平和投资力度都无法满足当地的需求[2]。而不适宜种植粮食的区域,农业科研投资又过大,容易造成浪费。因此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推进种植业技术的进步。总之,农业科研公共投资对于粮食生产成本有非常大的影响,只有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并且投入到正确的地方去,才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邓琨.农业科研公共投资对粮食生产成本的影响[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3.

农业经济硕士论文范文3

低碳经济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前进方向,农业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起着重要的先行者作用,会计信息披露在农业企业发展过程中影响至大,目前,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存在方式单一、法律法规不健全、人员水平有限等问题;论文就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农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对学术界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

低碳经济;农业企业;会计信息;财务管理;信息披露

0 引言

低碳农业经济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节能减排、环保安全成为低碳农业经济的首要关注热点,为了保证低碳农业经济的迅速高效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低碳经济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披露的政策和体系。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会计核算以及会计信息披露称之为低碳会计,它是对传统会计内涵的丰富,巩固了低碳经济理论体系,是农业低碳经济生产核算和管理的工具。低碳会计要求低碳农业企业履行低碳社会责任、治污减排和节能降耗责任;还要求低碳农业企业公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等信息,通过这些会计信息的披露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社会对企业的评价,进一步影响到农业企业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为了保证农业企业低碳经济长效顺利发展,笔者对农业企业低碳经济会计信息披露体制进行相关研究,以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

1 概述

1.1 低碳经济和低碳会计概述

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低碳会计提出了要求,低碳会计为低碳经济发展服务;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低碳会计的出现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低碳会计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管理手段和基本保障。

1.1.1低碳经济内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技术创新以及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减少对煤炭、石化等高碳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双赢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的实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优化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1.1.2低碳会计内涵

所谓低碳会计,是指以国家现有的能源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货币、实物计量或者文字表达形式,对企业履行的低碳责任、节能降耗和减污减排进行实时动态的确认、计量,对企业的自然资源利用率进行报告和考核,对企业自然资本效率和社会效益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的一本新型会计科学。它可以科学的衡量国民生产总值与企业的经营利润,促进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与企业效益的共同提升。

1.2 会计信息披露概述

所谓会计信息披露,是指企业按照一定原则、标准和要求向企业内部以及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公开自己财务信息的行为。主要侧重于上市公司在新闻媒体上公布重大经济业务事项以及相关信息的行为。这里的财务信息是指财务经营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会计信息披露有助于向信息需求者提供有利的决策和管理的信息,从而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2 国内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农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2.1 国外研究现状

低碳会计在国外研究起步较早,挪威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Alfsen K. H.T. Bye and L. Lorentsen (1987)提出低碳会计是环境会计的一个分支。Climate Change Information Center(2003)通过对⑶M机制进行分析和研究,对认为要研究碳排放会计,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源头排放和汇清除,即净碳通量会计。他将碳排放会计作了如下的定义:碳排放会计是采用排放源头和汇清除(Emissions by Sources and Removals by Sinks)的方式,通过碳会计来实现碳排放量的记录、总结及报告的过程。Stewart Jones(2008)提出了碳排放会计的体系概念,认为碳会计一般包括碳排放会计和碳固会计两个方面,在Stewart Jones(2008)的研究中,认为碳会计属于企业实施碳排放管理的一个体系,所以碳会计研究必须要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即碳会计体系,把碳排放会计作为碳会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相关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低碳会计起步较晚,周志方、肖序(2009)介绍了中国低碳会计的发展概况,必须分清碳排放源头,从源头上控制处理。刘金拜(2010) 提出企业所产生的CO2减排量经过审核和检验可以作为商品买卖;但是这种减排量交易不属于技术转让合同,也不能作为货物买卖合同确认。张鹏(2010)阐述了对我国碳减排量如何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问题,他指出核证的减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简称CERs,应该称之为碳减排量,他认为碳减排量满足存货的确认条件,可以作为存货进行会计处理。王艳、李亚培(2008)认为碳排放权有商品属性,可以进行交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企业取得碳排放权的目的是进行短期交易。彭敏(2010)指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法律环境不成熟,金融市场不晚上,暂时不能确认企业金融资产,应将其作为无形资产进行会计处理。邹武平(2010)认为企业的碳排放限额超过标准,职能通过交易市场从其他企业购买,可以将碳排放权作为无形资产进行确认和计量。

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国内外关于低碳会计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碳排放交易权的确认类型上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局限:一是没有专门针对农业企业的低碳经济的研究,二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不足,三是没有系统的阐述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与方法。笔者就以上问题在农业领域的低碳经济背景下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3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农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3.1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农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目标

3.1.1基本目标

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低碳会计是服务于农业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的,实现农业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是其最基本的目标。刺激农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动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积极防治农业环境污染,不能以牺牲农业环境为代价来追求农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积极配置农业环保设备,引进或研究农业低碳技术,提高农业企业的生产效率,走农业低碳发展道路。

3.1.2具体目标

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披露农业企业低碳会计信息,向信息需求者提供决策依据;二是俄日农业企业经营及其投资决策提供方向和指导,披露农业企业的碳资产和碳负债流入流出情况、农业企业低碳资源的使用与分布情况、碳资源总额、投资管理与盈利情况、低碳资源所能产生的农业经济效益、低碳支出总额及具体使用情况、农业企业的社会环境责任情况。

3.2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农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意义

3.2.1理论意义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农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一是低碳会计在农业企业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了理论检验与总结,使得会计信息在农业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得到了积淀和完善;二是促进农业企业掌握低碳经济发展规律,制定扎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构建完整的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农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三是扩充会计理论研究领域,低碳会计作为新的学科将推动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披露制度将导入会计基本理论体系。

3.2.2实践意义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农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可以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包括政府部门、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农业企业周边的群众和社会团体、银行或者保险等金融机构等。二是可以更加促使农业企业依靠可靠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保证内部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农业企业的综合效益。 三是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农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推行可以促进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低碳发展模式,避免引进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发展项目,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四是有利于科学评价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改变片面依据GDP进行核算和评价的模式,推动绿色GDP的施行,适应低碳经济和科学核算的要求。

3.3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农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3.3.1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所谓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是CS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是农业企业社会责任体现的重要方面,也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和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理论正中下怀。

3.3.2经济外部性理论

所谓的经济外部性理论是指农业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一个经济主体,它的行为对周围人的福利会产生一定的有利的或者不利的影响,当经济主体的私人行为带来的私人利益小于该活动带来的社会利益,就称之为正外部性;反之,称之为负外部性。传统会计无法反应企业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因此,能够反应社会效应的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便呼之欲出。

3.3.3信息不对称理论

所谓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相关人总能掌握比其他人更多的信息,他们能够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处于更加有力的地位,使之自身利益最大化;反之则不利。而低碳经济背景下,处于不利一方正是政府、民众和社会其他机构,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理论能够很好的弥补信息不对称缺陷,可以让他们很好的掌握市场信息,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

3.4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农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与原则

3.4.1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农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

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要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相关经济决策的正确性,应当满足以下两点质量要求:一是信息相关性。农业企业披露的低碳会计信息必须与农业企业与低碳会计相关,必须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相关,必须与企业的决策相关,不能是无关紧要的信息,也不能是过时的信息,更不能是无用的信息。二是信息客观性。农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必须是尊重客观事实的,没有隐瞒客观存在的信息差异,所披露的信息不能是忽视实际变化的信息,更不能是虚假的、杜撰的,必须是真实的与客观相吻合的信息。

3.4.2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农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

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要掌握一定的度,应当遵守以下几点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低碳农业会计信息披露必须将碳资产、碳负债、碳收益和碳成本等货币计量的和非货币性的信息,必须全面披露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二是成本效益原则。低碳农业要持续发展,必须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信息披露必须协调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碳信息披露成本与效益必须在可控范围内,以最少成本换取最高效益。三是自愿与强制相结合原则。碳信息披露并不是所有企业都会积极主动,对于积极披露的农业企业政府应当鼓励;对于不配合甚至的抵制的,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强制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披露方式。

3.5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农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方式

3.5.1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农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包括碳资产、碳负债、碳权益和碳损益,下面详述之:

农业企业碳资产。所谓的农业企业碳资产是指农业企业已经发生的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的,能够以货币计量的,能够给农业企业带来预期收益的低碳资源。农业企业碳资产包括碳资产存货、固定那个资产、无形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低碳存货是指农业企业为了开展节能减排与环境治理需要消耗的特殊材料,对产品进行包装的低碳包装物、低碳管理部门的耗用材料等。低碳设备是指农业企业为节能减排所使用的设备。无形资产是指低碳技术,农业企业为节能减排研发或者引进的低碳技术。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碳排放权;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低碳耗费。以上都是农业企业必须进行披露的碳资产信息。

农业企业碳负债。所谓农业企业碳负债是指当农业企业承担生态坏境破坏费用或者支付生态环境补偿费、购买低碳排放指标等行为或产生支付业务,形成农业企业碳负债。碳负债主要包括三种:一是长期借款,也就是长期低碳借款,指企业从银行取得的用于引进碳减排设备或者技术的贷款。二是应交税费,包括应交碳罚款和应交碳税,指应交未交的碳排放罚款和碳排放税。三是预计负债—碳预计负债,指由于碳排放问题未来给农业企业带来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债务。

农业企业碳权益。农业企业碳权益信息披露主要包括四种:一是实收资本—低碳资本,指农业企业投资者投入到企业当中用于低碳经营的资本;二是资本公积—低碳基金,指环保机构拨付的低碳基金、国家财政拨付的专用于碳减排的基金;三是盈余公积—低碳盈余公积,指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低碳基金;四是未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指农业企业未作分配的碳利润。

农业企业碳损益。农业企业碳损益信息披露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碳收益,包括两种,一是补贴收入—碳补贴,指政府给予的碳补贴;二是营业外收入,有碳排放出售利得,也就是农业企业出售碳排放权获得的收益,有其他碳收益,如国家颁发的低碳贡献奖、政府发放的环保补助、税收减免收益等;第二类是碳费用,包括两种:一是碳管理费用,指政府征收的碳税,低碳设备的折旧、低碳技术和低碳耗费的摊销,企业日常用于低碳维护的费用;二是营业外支出—低碳罚款支出,指农业企业碳排放超过国家规定的罚款支出。第三类是碳利润,也就是碳收支净额,指农业企业碳收益和扣除碳费用的净额。

3.5.2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农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

农业企业低碳会计信息披露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外传播,总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在农业企业传统的财务报表中披露,并且单列低碳科目。农业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设置单独的低碳项目,反映碳资产和碳负债;在年底的利润表中增设专门的低碳项目,反映碳支出和碳收益;在现金流量表中增设碳项目,列示碳支出明细。

(2)编制农业企业单独的碳会计报表或者报告。这种方式可以作为传统会计报表的附表或者补充报表,编制单独的碳资产负债表、碳会计利润表和碳会计现金流量表,编制单独的碳会计报告,将所有碳会计的信息在一份单独的报告中单独披露。

(3)编制农业企业低碳报告书 。农业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有许多无法用货币计量的信息,非定量的、非指标化的,比如地碳绩效信息等是无法通过碳会计报表或者报告来体现的,这就要求农业企业必须同时使用多种形式,如表格、文字、图形等编制低碳报告书来进行全面详细的披露。

(4)农业企业的其他披露方式 。农业企业可以通过公司简介、公司章程、企业招股说明书、公司上市公告书、企业业务数据摘要以及董事会报告、董事或者经理的业务报告、重大事件报告等对农业企业与低碳相关的问题进行披露与说明。

4 基于低碳经济下的农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4.1 基于低碳经济下的农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业企业低碳经济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处于缓慢起步阶段,因此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根据笔者的调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农业企业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理论研究尚不完善。目前我国会计基本理论以及低碳会计理论与国际理论还是存在一定差异,在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理论方面还不太完善,开始推行低碳经济的企业并没有一套可以遵守完整的理论,尤其农业企业还难以参照规范的理论进行会计信息披露。

(2)农业企业低碳经济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法律的制定滞后,缺乏可操作性。目前我国低碳会计体系仍然处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对于农业企业低碳经济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的研究很少甚至是刚刚起步,因此,相关法规制度还处于不完善和缺失的状态,导致农业企业低碳经济会计信息披露不能按章办事。

(3)农业企业缺乏专业的低碳会计信息披露人才,或者人才知识结构难以满足需求。低碳会计目前属于一个边缘学科,需要其他学科知识作为理论基础,涉及会计学、管理学、环境学、经济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会计人员需要掌握多门知识,了解农业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才能满足需求。

5 基于低碳经济的农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措施研究

针对目前农业企业低碳经济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根据农业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国家低碳经济相关政策法规等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1)开展农业企业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理论研究工作。必须突破农业企业低碳会计信息披露障碍,会计理论界应该加强对低碳会计这门新型学科的实证研究,解决低碳会计计量和成本确认等基本理论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带加大支持力度,成立专门的课题组进行研究,促进低碳会计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

(2)完善农业企业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农业企业是国家第一产业的支柱,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农业企业的发展,因此,国家必须重视对农业企业的管理,在农业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更要制定法律法规,明确农业企业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

(3)培养农业企业低碳会计信息披露工作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农业企业不仅需要掌握农学的专业型人才,更需要掌握经济、管理、税收、生态、环境、资源等各方面的复合型会计人员,高校应当加强培养,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会计人员要加强自身综合素质,为农业企业低碳经济会计信息披露服务,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

6 结论

节能减排现己成为国际潮流,农业企业也不例外,国家应当尽早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低碳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学术界加强对低碳会计理论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研究,加强对低碳农业所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保障低碳农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瑞丽,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会计模式构建初探[J].中国外资.2011(07).

[2]蒋晓改,低碳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辽宁经济,2010(3).

[3]李晨晨,不同市场成熟度下碳排放的会计确认与计量[J].财会月刊,2010(12) .

[4]Anita Engels.The European Emissions Trading Schexne:An exploratory study of how companies learn to account for carbon[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dety.2009,18(34).

[5]周志方,肖序,低碳经济下企业谈会计体系构建[Z].环境会计与西部经济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4)

农业经济硕士论文范文4

【摘 要】二元际研究方法基于新新贸易理论,将贸易流量分解为集约边际与扩展边际,刻画二元边际对贸易增长的贡献程度,厘清贸易增长的影响因素以及带来的福利变化,从而为贸易政策调整提供依据。文章梳理相关文献并述评,提出未来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集约边际;扩展边际;影响因素;农产品出口

一、引言

中国既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为了确保农产品的基本供给,解决13亿多人口吃饭问题,农业发展至关重要。自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业受到外部冲击较大,已经保持持续多年贸易逆差。运用二元边际分析方法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量变化进行结构性分解,刻画二元边际对贸易增长的贡献程度,厘清贸易增长的路径,便于准确度量贸易结构是否合理。提出适合国情的有针对性有对策,对新形势下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调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二元边际的研究现状

虽然早在Eaton和Kortum(2002)研究双边贸易、技术及地理因素时,就分析了贸易份额随成本和地理障碍沿扩展边际、集约边际的变化,但对贸易增长微观结构分析的理论基础来自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异质性贸易理论。以Melitz(2003)为代表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进一放松了企业生产率同质性的假定,将一国出口增长分解为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解释了国际贸易中零贸易现象,突破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困境。自此,学术界对贸易增长边际的研究从不同维度逐步展开。

1.贸易产品层面

Ruhl(2003)使用异质性企业的理论框架证明了贸易扩展边际可以解释关于贸易壁垒的长短期弹性的差异。Hummels和Klenow(2005)发现大的经济体贸易出口额增长的2/3源自扩展边际。钱学锋(2008)的研究认为2003-2006年间中国的出口增长主要源于集约边际,增长路径须由集约边际尽快转向扩展边际。随后钱学锋、熊平(2010)利用CEPII BACI 1995―2005年HS-6位数国际贸易数据库研究得出相似的结论。盛斌、吕越(2014)分析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危机冲击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集约边际解释了出口波动的大多数比重,依靠集约边际扩张的出口模式是脆弱的、不可持续的。

2.企业贸易层面

Bernadr和Jensen(1995,1999 )、Roberts和Tybout (1997) 以及Cleride 等人(1998) 都从企业微观视角研究二元边际的重要性。Helpman et al.(2004)提出HMR(Helpman,Melitz,Rubinstein)模型也从贸易企业的角度解释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Chane(y2005)基于异质性与流动性约束同时存在的框架下,建立模型指出贸易扩展边际对汇率变动不同的反应。Helpman et al.(2008)建立一个新的异质性企业国际贸易模型,应用于扩展的Anderson 和van Wincoop(2003)引力模型,可用于解释企业异质性和固定贸易成本,测算贸易流量的扩展边际。当陈勇兵等(2012)利用2000-2005年中国海关数据库数据将中国出口增长分解为扩展边际(出口企业数量)与集约边际(单位企业的平均出口额)时,发现2000-2005 年间扩展边际的波动幅度远大于集约边际,中国出口的增长大部分由持续出口企业的贸易额扩张实现。

3.二元边际的影响因素

众多学者主要研究贸易成本、汇率、贸易制度等因素对二元边际的影响。Eaton et al.(2004)对法国企业出口的分析表明,当贸易总量变化时,如果是贸易成本的变化引起,扩展边际的变化也最显著。Amurgo-Pacheco & Pierola(2008) ,马涛和刘仕国(2010)明确了贸易成本下降将正向影响集约边际和集约边际。Manova et al.(2011),Feenstra et al.(2011)发现对出口企业金融约束提高了出口企业的固定成本和贸易成本,从而减少二元边际。史本叶、张永亮(2014)通过贸易成本分类研究发现,成本因素对集约边际的影响更大,而扩展边际更多受到外部冲击、文化、法律等软环境因素的影响。

4.农产品出口二元边际

国内外学者研究农产品二元边际主要集中在产品和目的国方面,研究农产品出口产品种类、目的国市场变化等对出口国经济的影响。

国外的研究有:Hummels& Klenow(2005)对农产品出口种类进行细分后研究农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Pete Liapis(2009)研究69个经济体的农产品出口发现,依靠发展新的贸易伙伴国的方式扩大扩展边际是不可取的。Pete Liapis (2009) 运用Tobit 技术以及引力模型研究认为,两国间的距离因素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比进口国需求因素更大;扩展边际对农产品贸易额的增长作用更小但潜力更大。Steafn Bojnec & Imre Fert (2010) 系统地分析欧洲农产品出口大类与农产品出口额之间的关系,东欧农产品种类的增加(扩展边际) 对农产品的出口具有促进作用。Pete Liapis(2011) 还研究贸易方式,发现加工农产品贸易增长沿着集约边际发展,25%的总出口增长源于扩展边际。

国内的研究主要有黄钰淇(2012),研究中国与东盟农产品出口进行二元边际,发现农产品出口贸易主要是沿着扩展边际增长。与东盟相比,中国的扩展边际普遍较低而集约边际普遍较高。谭晶荣等(2013)和郑霞(2013)分别做了对比研究,前者对中国、越南1996―2010年的农产品出口增长进行二元边际测算,估计二元边际影响因素;后者对中美与中印农产品贸易二元边际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中美农产品进出口的增加主要源自集约贡献,而中印农产品主要来自扩展边际。鲍晓华、严晓杰(2014)将二元边际研究与农产品SPS 贸易措施定量评估结合,发现SPS 措施主要通过集约边际抑制我国农产品出口。刘义、阳素文(2014)采用Hummels和Kenow(2005)分解法对2003―2011年中国蔬菜产品出口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出口增长主要来自扩展边际,集约边际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张宇青等(2014)使用1995-2010年世界农产品微观贸易数据,构建二元边际模型、二元边际影响因素模型、反事实分析BlinderOaxaca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农产品出口到不同发展类型国家,其研究的亮点是采用不同分析范式。得出结论:中国对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出口扩展边际低于对发达国家,引起差异的因素主要为贸易距离、相对经济自由度、农业规模大小、多边阻力差异。

三、简要述评

以上分析表明,当前对二元边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二元边际分解和二元边际影响因素,以后的相关研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1.拓展二元边际对贸易福利方面的研究

国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从贸易产品层面对贸易结构进行分解,需要从企业贸易层面进行深层次分析,了解企业在进出口市场的动态。国内尚无二元边际对贸易福利的研究,今后应拓展这个领域。运用理论来解释福利效应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企业平均出口时间较短同出口市场普遍存在的沉没成本之间的矛盾,及其对扩展边际稳定出口效应的质疑,以及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综合福利效应理论等。

2.深化对二元边际的贸易政策研究

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对中国贸易增长的贡献是不同的。应思考二元边际结构在中国贸易中的失衡问题,如何提高扩展边际对中国贸易增长的贡献,增加扩展边际比重。深化对二元边际的贸易政策研究,以及二元边际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便为贸易政策调整提供必要的微观基础。

3.加强对农产品二元边际和出口产品升级结合的研究

国内学者结合农产品对二元边际和出口农产品升级理论展开探讨的较少。分析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路径,对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进行测度,优化农产品贸易结构和市场结构,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应结合农产品异质性假设,构建农产品贸易边际与出口产品升级二者之间的理论框架,并运用有效测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因此,如果能运用新新贸易理论、产品升级理论结合二元边际分析方法来研究农产品贸易结构演化路径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

参考文献:

[1]钱学锋.企业异质性、贸易成本与中国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J].管理世界,2008(9).

[2]钱学锋、熊平.中国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及其因素决定[J].经济研究,2010(1).

[3]陈勇兵.贸易成本、企业出口动态与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基于中国出口企业微观数据:2000-2005[J].经济学(季刊),2012(4).

[4]盛斌,吕越.对中国出口二元边际的再测算:基于2001-2010年中国微观贸易数据[J].际贸易问题,2014(1).

[5]史本叶,张永亮.中国对外贸易成本分解与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J].财经研究,2014(1).

[6]马 涛,刘仕国.产品内分工下中国进口结构与增长的二元边际―基于引力模型的动态面板数据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0(4).

[7]谭晶荣,刘莉,王瑞,叶婷婷.中越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10).

[8]张宇青,周应恒,张晓恒.中国对发达和不发达贸易对象的农产品出口二元边际差异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4(1).

[9]黄钰淇.中国与东盟农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比较[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

[10]郑霞.中美与中印农产品贸易二元边际及其驱动因素比较[D].浙江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13.

[11]刘义,阳素文.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及其影响因素――以蔬菜出口为例[J].产经评论,2014(3).

[12]鲍晓华,严晓杰.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测度及SPS措施的影响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4(6).

[13]谭晶荣,鲍旺虎,王 健,周晓东.贸易边际、出口产品升级及其相关研究进展述评――兼顾农产品贸易领域的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14]Melitz, M.J.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J]. Econometrica, 2003, 71 (6).

[15]Eaton,J.,Kortum,S. and Kramarz, F. Dissecting Trade: Firms, Industries, and Export Destinations [EBOL].NBER WorkingPaper,2004,No.10344,http:///papers/w10344.

[16]Helpman, E., Melitz, M. J. and Rubinstein, Estimating Trade Flows: Trading Partners and Trading Volumes [EB/OL]. NBER Working Paper, 2007, No. 12927, http: // nber. org/papers/w12927.

农业经济硕士论文范文5

【关键词】SWOT;热带水果;品牌建设

一、广西热带水果的现状

目前广西热带水果种类有芒果、荔枝、龙眼、火龙果、番石榴、香蕉、菠萝、杨桃等,但主要以香蕉、龙眼、荔枝以及芒果为主。

(一)广西香蕉现状

在广西区内香蕉的主要产地:邕宁、武鸣、右江、上思、田阳、隆安、扶绥、博白、龙州、海城、宁明、江州、凭详、钦北、永新、西乡塘、合浦、钦南、陆川、福绵、玉州、平果、防城、大新、浦北、灵山、南宁城北区、田东。目前广西的香蕉有3大类,即威廉斯B6、巴西蕉、本地蕉,各自所占比例分别为70%、15%、15%。①(已注明出处)与国内其他产区相比,广西香蕉主要成熟在当年9月至次年1月,这段时间阳光好,昼夜温差较大,因而造就了广西香蕉皮薄、肉质特别香甜特点,品质上乘。而国内其他香蕉主要产区香蕉成熟在每年7~9月,这段时间台风多雨水多,所出产香蕉水分多,且皮厚。在广西区内的香蕉品牌主要有“绿水江”、“通天”、“碧水”、“健美乐”、“福多”等,其中品牌知名度及效益最为显著的数“绿水江”牌香蕉,2009年至2012年间广西香蕉遭遇滞销烂市,金穗公司的“绿水江”牌香蕉不但价格保持坚挺,订单还稳步上升,出现了“老板等香蕉”排队购货的别样景象。

(二)广西芒果现状

广西芒果的主要产地:邕宁、武鸣、隆安、马山、上林、宾阳、横县、灵山、浦北、北流、容县、陆川、博白、兴业、南宁、扶绥、龙州、合浦、百色右江区、田阳、田东。栽种的品种较多,主要有桂七、玉文、金煌、红金龙、农院三号、凯特、泰国芒、红象牙。芒果产业在广西发展迅速,特别是广西主产区百色市,一直奋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芒果品牌。百色右江区、田阳、田东都获得了国家农业部授予的“中国芒果之乡”荣誉称号。田阳的香芒曾获得国家工商局注册商标,于2004年就获得了广西名牌产品称号。田东的桂热芒82号、金煌芒、玉文芒6号、青皮芒等品种注册了“八香宝”牌商标。

(三)广西龙眼现状

广西龙眼的主要产地:南宁、玉林、钦州、贵港、崇左、平南等地。广西的龙眼以石硖、储良、大乌圆等为主栽品种。目前龙眼开发出来的品牌有“珍珠石硖牌”、“上龙牌”石硖龙眼、“官山牌”储良龙眼等名牌产品。

(四)广西荔枝现状

广西荔枝的主要产地:钦南、邕宁、武鸣、隆安、宾阳、横县、东兴、合浦、藤县、桂平、苍梧、邕宁、博白、陆川、防城、兴业、福绵、平南、港南、容县、玉州、灵山县、北流市、钦北区、浦北。主要的品种有禾荔、大造、桂味、黑叶、糖罂、三月红、妃子笑、白腊、挂绿、香荔,目前广西荔枝的品牌有“健美乐牌”黑叶荔枝、“荔宝牌”鸡嘴荔枝、“灵龙牌”灵山香荔、“桂优牌”鸡嘴荔枝、“碧水牌”妃子笑荔枝、“顺丰牌”桂味荔枝等名优品牌。

二、广西热带水果品牌建设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企业战略分析的方法,又称作动态分析方法。SWOT分析分为自身资源分析和外部环境分析。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在竞争取得有利地位,避免自身劣势来避免威胁;同时通过获取环境的信息来适时的调整企业的方针策略使得企业更好的去适应市场的环境。

(一)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

首先,在广西主要的热带水果果农和销售商都逐步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都开始逐步注册商标,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意识,这对于发展广西热带水果品牌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次,在广西主要的热带水果上都已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品牌,如田阳的香芒,灵山荔枝,石峡龙眼等都是全国的知名产品,也拥有了良好的口碑。

2.地理优势

在广西区内的沿海地区防城港、钦州、北海已经形成了1850万吨的吞吐能力,广西区内的告诉公路网以及南昆铁路也相继建成。南宁和北海机场的建设也趋于完善,广西已经具备了通往中国内陆东部及其西部地区便捷的交通网络,东盟国家的企业及其产品进入中国必经之路就是首先进入广西地区,在由广西分散到中国内陆其他城市。由此可见广西连接着东南亚国家与我国内陆地区,是一条重要交通要道。

(二)劣势分析

1.组织化程度不足,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在全国热带水果中广西有很多热带水果享有一定的盛名,但是由于是家庭零星种植为主,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造成了广西热带水果一系列的问题:一方面标准化生产难以推广,病虫害防治时机和用药难以统一与控制,使得产品质量高低不一,在整个市场上难以取得进展优势;另一方面是难以开拓市场,销售成本高,竞争力低下,使得在收果后的处理、统一分级、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等方面难以实现,从而要实现品牌效应非常困难。于此同时由于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使得品牌被盗用和假冒的情况十分严重,严重的削弱了已有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及新品牌的建设。

2.品牌建设投入不足

创建广西热带水果品牌,就是要体现出高质量、高信任度、高知名度,目前广西区内的热带水果品牌知名度还不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广西热带水果品牌建设,在生产前需要加大基础建设及其科研投入,产后更加需要加大营销和广告的投入,这些资金的投入是品牌经营的保证。由于创建广西热带水果品牌周期长,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高,企业和果农对于水果品牌建设投入的风险存在畏惧心理,投入资金有限,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广西热带水果品牌的建设。

3.预冷设施严重缺乏

在广西目前所建的冷库容量不到1100吨,预冷能力不超过10000吨,但是单荔枝主产地的贵港、钦州、玉林、梧州等地的荔枝年产量都将近30万吨,广西冷藏设施严重不足导致很多企业在收购时只好用改装的冷藏厢代替低温库。预冷及冷藏设施不足已成为广西荔枝、龙眼长途运销和出口的主要障碍。同时由于高效保鲜技术的严重滞后,抑制了鲜果的运输半径,造成产品难以扩宽市场。

4.品种结构欠合理

热带水果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的价格相对更加具有优势,因为早熟和晚熟避开了中熟的量大的冲击,也显得格外的珍贵,自然价格也跟随着成倍增长,而广西荔枝中熟品种所占比例约为80%,占整个荔枝产量明显过大,产期过于集中,产品上市很容易造成短期过剩,价格下跌。难以具有价格优势同时也会影响到品牌的建设。

(三)面临的机会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机会增加

自贸区建成后,7000多种产品将实现“零关税”,一些敏感性产品也逐年降低税率,自贸区内20亿人口的市场空间广阔。再者可以扩大投资合作,积极的引进东盟国家一些特早熟和特晚熟水果品种,结合本地区优势培育新品种。

2.消费升级,市场扩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水果的消费也是在逐年增加。同时保存技术及其运输能力的提高,对广西的热带水果能够运输到全国各个区域市场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四)外来的威胁

1.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90%的产品实行了零关税,东盟各国大量热带鲜果进入到我国市场,大量冲击到广西热带水果市场,使得热带水果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价格回落。

2.东盟除大量鲜果进入我国市场外还有大量的廉价干果进入,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整个水果市场的竞争。同时使得广西企业和果农传统加工干果之路走的更加艰难。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东盟国家从广西口岸进入我国市场的龙眼干达5万多吨,折算为鲜原料果约为20万吨,数量惊人。

三、广西热带水果品牌建设对策

(一)重视营销在广西热带水果品牌建设中的作用

品牌价值大小的体现主要取决于对品牌的造势和运用程度上,如果品牌不去造势不去宣传,那么品牌的价值也体现不出来。广西热带水果品牌在逐步建立,但是品牌的拥有者对于品牌的营销力度不够。要提升品牌的营销力度首先要提升品牌营销意识,在加大投入基础建设的同时加大对目前已有的广西热带水果品牌产品的宣传投入,逐步塑造品牌形象,做大知名品牌。同时可以利用博览会、展销会、广播、电视等媒介让更多更广的消费者了解到广西热带水果的知名品牌,使广西热带水果品牌深入到消费者心中,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做好分级标准化包装工作,努力创建知名品牌

广西热带水果要创建知名品牌在确保产量和品质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科技含量,推进分级标准工作,在上市销售时要统一规范外观和内质。按优、良、中、合格档分等级做好包装,在包装上要重点做好企业形象,同时要突出热带水果本身,并使包装与产地特征协调,力求方便食用同时环保美观来迎合消费者的需要。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下,关注产品自身的传统观念已经不适应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有必要运用现代营销观念,注重品牌效益,提高知名度,树立自有品牌形象。这就需要进一步开拓热带水果产品传播渠道,综合利用人员推销、公关、广告媒体宣传,向消费者传递明确的品牌个性和品牌利益。在做宣传广告的同时还应重视采用多种宣传媒体,特别是一些新型的广告媒体如:网络信息平台、会展、零售终端,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展示广西热带水果品牌形象,创建出广西热带水果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在包装设计上应该特别的注重广西热带水果品牌的地理、历史、传统、风俗等文化特征,有利于塑造出广西热带水果独特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三)充分发挥企业、政府的协同作用

一方面,广西热带水果发展可以提升广西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拥有最大最丰富的资源,能够有效的整合整体资源,引导企业快速发展。因此企业要塑造水果品牌,应该努力与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合理的借助政府的资源和力量,发挥各自的特长,共同来打造广西热带水果的品牌。政府在企业及其经营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坚持“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方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职能,为农产品品牌发展营造健康的外部环境。

注释:

①利雪娟.广西香蕉[OL].广西新闻网.http://.cn/staticpages/20120528/newgx4fc2e550-5339335.shtml.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M].2008.

[2]张光辉,张蓓.农产品品牌的理论与策略探[J].品牌与销,2006(20).

[3]王爱红.农产品品牌营销分析[J].商业研究,2009(12).

[4]欧桂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水果产业的影响及对策[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5]林瓒.中国与东盟水果贸易市场的拓展策略探讨[D].广西:广西大学硕士论文.

[6]谭砚文.中国——东盟热带水果贸易及对中国热带水果产业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0).

[7]宋志金.我国农产品品牌塑造策略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1(12).

农业经济硕士论文范文6

摘 要:东乡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以东乡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县,也是全国重点贫困县之一。东乡县经济发展起步晚,起点低,经济发展较落后。自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东乡族自治县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近年来在国家“富农、惠农”政策的扶持下,东乡族自治县顺利超额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目标,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本文以《2010年东乡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为基础,根据历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对东乡族自治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社会经济结构作出分析,并试图探索其发展特征,归结其发展困境。

关键词:东乡族自治县;经济发展;产业结构

东乡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是我国唯一以东乡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县,也是全国重点贫困县之一。据统计2000年全县总人口284万,共有20个乡,5个镇,229个村民委员会,189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45万户。近年来,东乡族自治县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落实实施临夏回族自治州“强基础、抓教育、兴商贸、育产业、保民生、促和谐”的发展思路和“依托藏区大市场,融入兰州都市圈”的发展战略,各组人民团结一致,坚持科学决策、合理调整、分类指导、培育市场和全面开放的基本原则,大力发展“四大支柱产业”发展,加大重点项目的投资建设力度,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经济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2000年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契机。自2000年至今,东乡族自治县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十余年时间,东乡县国内生产总值达79400万元,涨幅3675%,人均纯达1814元,涨幅为1338%,财政收入达4595万元,涨幅为826%,人均工农业总产值达2822元,涨幅为325%。从表一数据可以分析得知,自2000至2010这十年,东乡县各项经济指标平稳较快增长,人均收入不断提高,经济总量持续增加,东乡县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stats.省略/统计数据系统《2000年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数据统计》,《2010年东乡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9》

一、东乡族自治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据《2010年东乡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7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8%,其中民营经济增加值达576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726%,非公有制经济达314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96%。其中第一产业283亿元,增长58%,占3563%,第二产业23亿元,增长156%,占2898%,第三产业281亿元,增长119%,占3540%。人均生产总值为2816元,增996%。全县经济持续稳步增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但必须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东乡地区的经济己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经数据分析表明,产业结构还处于调整之中,一、二产业发展仍不均衡,第三产业发展未形成规模化。(见图二)

资料来源:《2010年东乡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农业

综合分析:农业是东乡族自治县的主体经济,辅之以林、牧、副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全县重点发展以“养羊、洋芋、劳务、花椒”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提升市场营销能力,把支柱产业规模做强。据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县基本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农业总产值达到5210991万元,比2009年增长1852%。

表三 2007年与2010年东乡族自治县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产值对比(时价,万元)

资料来源:《2010年东乡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07年东乡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三对2007年与2010年两年的东乡县第一产业相关经济数据作出了对比分析。从三年的增长率分析,增长速度最快的是种植业和畜牧业,三年增长率分别达到了5793%和4157%。林业和农业服务于产值下滑,三年增长率为-3130%和-1612%。分析可知,东乡族自治县第一产业发展的重心转向了种植业和畜牧业,“养羊、洋芋、劳务、花椒”四大产业发展迅速,经济贡献率不断上升。

种植业:2010年全县耕地面积为3678万亩,全年包括复种的粮食播种面积为3719万亩,其中夏粮575万亩,秋粮3144万亩,夏秋作物为1:546。粮食播种面积中洋芋播种面积为252万亩。粮食平均亩产为18776公斤,粮食总产量达到6982851吨,比上年增长389%,比十五末的605万吨增长1537%,年均递增29%。其中夏粮总产达到773765吨,比上年增长323%,秋粮总产达到6209086吨,比上年增长398%。农民人均占有粮25538公斤,比上年增长227%。

资料来源:《2010年东乡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07年东乡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由表四分析可知,东乡县三年来洋芋产值和产量不断增加,小麦和玉米小幅增加,花椒产量因为自然灾害原因大幅下降。从抗病和抗自然灾害能力比较,洋芋种植优势最为明显,适合在东乡县大面积推广和发展。

表五 2007年与2010年东乡族自治县主要牧业数据比较 牧业总产值(万元) 肉类总量(吨) 牧业人均收入 牛肉(吨) 羊肉(吨) 绵羊毛产量(吨) 大牲畜年末存栏(万头) 2007年 1581618 12900 418 1248 1088336 45215 509 2010年 223914 1181714 582 1469 9466 5741 538 三年增长率±% 4157 -839 3923 1771 -1302 2697 -570 --!>

资料来源:《2010年东乡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07年东乡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由表五数据结合东乡县牧业发展实际分析,全县畜牧水产业保持了健康、快速、稳定发展。东乡县牧业发展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饲养量不断增加,畜产品产量明显提高,牧业产值不断提高;2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但分散养殖处于主导地位;3、牧业产业化初见成效,但产业发展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4、牧业科技化发展趋势已具雏形,但牧业投资不够。

工业:

综述:东乡县工业经济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工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近年来,东乡县族自治县工业坚持以“工业强县、民营经济富县”的发展思路,以“扭亏增盈、提高效益”为发展目标,不断强管理,完善体制,发展特色经济,建成了一批新兴的特色产业化企业。2010年,东乡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8亿元,是2005年的183倍,年均递增1285%,工业增加值达到075亿元,是2005年的183倍,年均递增1284%。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乡镇企业累计发展到1068家,从业人员达到13056人,乡镇企业总产值91608万元,比上年增长1405%,是十五末的195倍,年均递增1433%。乡镇企业增加值12801万元,比上年增长15%。在乡镇企业中:县以下建筑企业达到29家,从业人员达6512人,实现施工现价总产值40578万元,比上年增长108%,增加值4762万元,比上年增长2753%,乡镇工业企业累计发展到154家,从业人员达到2688人。

发展特征及制约因素:东乡县工业发展表现出四方面特征。首先民营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其次劳动密集型企业占主体,再次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比例高,最后,新兴工业园区发展迅速。东乡县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是工业发展先天不足,资源匮乏,基础薄弱; 二是工业产业化程度低,无明显特色产业;三是企业家族式管理,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四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过盛;五是工业配套设施和服务不健全。

第三产业:

据2010年末统计数字显示,东乡县第三产业实现产值281亿元,增长119%,占3540%。人均生产总值为2816元,增长996%。交通交通运输业现价产值20535万元,比上年增长14%。

邮电通讯业发展较快,全县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165部,移动网络覆盖率92%,联通网络覆盖率78%,行政村通电话率达到773%,邮电业务收入和业务总量迅速增长。全年报刊累计发行量、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等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68万元,比上年增长1502%,是十五末的21倍,年均递增1597%。其中城镇零售额6900万元,乡村零售额3768万元。住宿餐饮业零售额3452万元,比上年增长487%;全县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13752万元,比上年增长412%,其中批发业销售额3084万元,比上年增长5675%,零售贸易业销售额10668万元,比上年增长15%。县级财政收入完成2281万元,比上年增长914%。

城乡居民收人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全县各级各类单位从业人员8970人,其中在岗职工8970人。年末从业人员劳动报酬达到241493万元,年平均工资额269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14元,比上年增长1323%,比十五末增长7146%,年均递增113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850元,比上年增长1446%,比十五末增长3305%,年均递增588%。

三、对今后经济工作的建议

1、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展。东乡县县是个农业大县,只有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才能保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2、优化投资项目,减少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重复建设。以环境和高能耗为代价的短期的经济高增长不利于经济的良性发展;

3、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东乡县的产业结构正处于调整期,只有做好政策性的调整规划,才能更好了调整和诱导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化发展;

4、突出龙头产业发展,加强“四大支柱产业”扶持力度。东乡县经济发展虽然较快,但缺乏龙头企业,缺乏特色性企业。民族经济要发展,必须合理利用民族文化,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5、积极推行劳务输出政策。劳务收入在东乡县人均收入中所占比例较高,积极推行劳务培训和劳务输出,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解决劳动力过剩和失业人员安置的双重社会问题。(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 编《2010中国民族统计年鉴》:民族出版社,2010.

[2] 马学礼等主编:《东乡族自治区概况.》民族出版社,2007.

[3] 东乡族自治县统计局:《2010年东乡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