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程技术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程技术专业

工程技术专业范文1

关键词:海洋工程 岗位能力 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8-0-02

海洋工程制造业属于我国船舶工业的新兴高端制造产品,截止至2013年为止,国内的海洋工程制造企业产品包括了除SPAR Platform之外的所有类型产品。自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出台《“十二五”海洋工程振兴发展规划》,随后沿海各省陆续出台结合自身船舶工业特点的“海洋工程振兴发展规划”。海洋工程产业迅速扩张使海洋工程的人力资源出现了巨大缺口,传统船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并不适合于海洋工程人才的培养,其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关注岗位能力需求,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统计数据表明,截止至2013底,我国目前承接和交船的主要海洋工程产品主要是JACK-UP、SEMI、Cylinder、FPSO、TLP等类型平台和PSV、TUG等海洋工作辅助船。其船东国籍主要以北欧、西欧、美国和巴西为主,平台工作海域多集中于北海、墨西哥湾、中国南海/菲律宾海和巴西外海,船旗国对海洋平台结构完整性、可靠性和建造要求极高,工作海域的安全要求和防污染指标都很高。

通过为期五年的专业调研,系统对比研究了现代海洋平台生产企业的生产流程和一线岗位设置情况,我们发现海洋工程制造的岗位能力需求要远高于船舶制造业。海洋工程制造企业从各高校新近招聘的人员都为船舶工程专业毕业生,其能力与实际岗位能力需求差距较大。当前海洋工程制造主要岗位可以分为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五类岗位,虽然不同岗位的能力需求有一定差别,但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其能力要求的变化是统一的,表1是岗位能力随工作年限增加的变化。

表1 岗位能力随工作年限的变化

岗位能力

工作年限 生产技术 生产管理 风险意识 团队协作 抗压能力 英语能力 发展目标

0-1 Ⅱ I I I I Ⅱ 学习生产技术

1-3 Ⅲ Ⅱ Ⅱ Ⅲ Ⅱ Ⅲ 成为成熟的工艺员

3-5 Ⅱ Ⅱ Ⅲ Ⅲ Ⅱ Ⅲ 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5-8 I Ⅲ Ⅲ Ⅲ Ⅲ Ⅲ 基层管理者

8-12 I Ⅲ Ⅲ Ⅲ Ⅲ Ⅲ 中层管理者

>12 I Ⅲ Ⅲ Ⅲ Ⅲ Ⅲ 中、高层管理者

注:I-一般要求,Ⅱ-要求较迫切,Ⅲ-要求很迫切。

从上表看出,海洋工程制造从业者初期工作岗位定位一般是现场管理人员和施工技术人员,其岗位职能首先要求作业人员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并能正确运用;至从业中期阶段,其工作岗位定位是工作现场的管理人员,要求其管理、沟通能力,因其沟通对象多非中国人,要求工作人员有较强的英语沟通能力;至从业成熟期,作为中层或中高层管理人员,要求团队领导能力和风险意识,同时因处理问题复合性很强,需要从业者有相当的分析能力和抗压性。

在通过岗位分析,提炼出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后,兼顾人才在企业的长期发展,逐步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二、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

当前海洋工程制造业所需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根据其实际要求,海洋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主要使学生掌握平台制造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能,重点在于平台制造工艺技术和制造工艺管理,使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关联、衔接。其中,理论课程设置和内容采取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方式,提高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此外,课程实训环节强调岗位核心技能,并引入职业资格考核,培养学生“快速适岗”的能力。

(一)结合企业需求,调整培养目标

海洋工程制造业因为行业准入标准高、资金数量庞大等特点,目前国内只有中远船务、中船重工、中船工业、招商重工等特大型国企及新扬子、太平洋造船等特大型民企涉足,企业订单多从国外获得。企业自身的定位和订单的特点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能力复合型”,“团队意识突出”,“抗压能力出色”等素质,同时因工作性质和特殊作业条件,要求从业人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此外,在工作中还要逐渐培养质量意识、风险意识,成为“能动手、能分析、能总结、能沟通、能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专业核心课程重组

海洋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基于船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与岗位能力要求有较大差距,需要根据能力要求进行调整。

1.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海洋工程结构与制图》、《船舶与海洋工程焊接技术》等,其主要作用是为核心专业课提供知识储备。在核心专业课的授课内容中,选择基于海洋工程建造实际的内容,使授课内容更富有针对性。在授课方式上选择“理实一体,能力进阶”的方式,按照“项目引导,教学做一体化”进行。

2.专业课

专业课主要以《海洋工程建造工艺》、《海洋平台设备安装工艺》等核心课程为主,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紧贴海洋工程建造实际,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生产案例引导教学内容,采用“工艺讲解、教师示范、学生锻炼”的方法,形成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同时,在专业课的实训环节及《海洋工程放样》、《海洋工程装配训练》等集中训练课中,都以企业已经完成的建造项目中的生产环节作为训练项目,在提升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对海洋工程施工的熟悉程度,增强适岗性。

(三)能力进阶课程

从岗位能力要求而言,海洋工程制造从业者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要求高于一般钢结构制造业,且应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储备。首先,从事海洋工程制造业的毕业生其知识结构要求能熟悉常用中英文公文写作,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能较熟练的进行说写读译,同时具备很强的识图能力;从能力要求而言,能对现场问题进行分析并使用CAD等软件进行做图,能进行Tribon、Mastership、Tekla等专业CAM软件的基本操作及编制生产计划。因此,本专业毕业生除持有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证书外,根据其岗位能力要求,还至少应持有全国CAD技能等级证书,CCS焊工证书(SⅡ)等职业能力证书,同时完成不少于90小时CAM软件练习。

三、素质养成和考核评价

基于就业中期“管理协调能力强,有质量风险意识,抗压能力出色”等岗位能力要求,除了专业课程对基本技术能力的培养外,要通过评价方法和课程实施方法的调整等方式影响学生素质的养成。主要变化是改革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建立考评教师教学、学生课业学习和实训实习三者质量的监督与考评办法。首先,在课程考核评价中引入企业岗位评价标准,形成以过程考核为主的形成性评价制度。在部分课程的评价中,形成理论和实践考核并重的考核方法,并探讨部分项目、课程以实践考核代替理论考核的可能性,最终形成综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课程考核方法。在部分实训课程的执行中,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由组长担任实训任务的“项目经理”,其他组员根据能力特点和性格特征来承担项目中其它成员身份,逐渐养成学生的管理意识、质量风险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总结

满足岗位能力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海洋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国内不同海洋工程制造企业在岗位能力设置有一定差别,同时随着国内企业对海洋工程了解的逐渐深入,其岗位设置和岗位能力要求会有一定变化,因此课程改革除满足不同岗位能力需求外还应该有一定的前瞻性。

参考文献:

[1] 金属材料焊接课程的特色化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 2012(1):32-33.

工程技术专业范文2

1工程技术知识在工业设计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工业设计自上世纪八十年展至今,已有近三十年了。企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高校设计教育存在与之不相适应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企业招不到适合的设计人才,高校培养的设计人才找不到对口的工作。据上海“中国工业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工业设计毕业生约有30%-40%流向包装和商标设计,有40%-50%的人改行去搞装潢、广告、网页设计[1]。这种情况与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初衷相去甚远。工业设计师有时也自诩为“产品建筑师”,其实还差很远,因为我们驾驭不了产品。建筑师除了会宏大的规划之外,还能出一整套规范的、符合标准的建筑施工图,而工业设计师除了会宏大的规划之外,只能做一个漂亮的外观,几乎很少人能出一整套规范的工程制图。进入工程领域,而不仅仅局限于外观,在宏大的规划下完成产品的架构,让机械、电子、材料等专业在这个架构的基础上,配合工业设计师完成产品设计。所以工业设计师应该像建筑师驾驭“建筑设计”一样,驾驭“产品设计”[2]。为什么企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工业设计教育不相适应?因为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草图造型以及颜色等外观设计元素上,而很少花精力先研究产品的相关技术、结构等非外观因素来进行更有竞争力的产品设计创新。这就涉及很多工程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从实际工作需要还是从毕业生个体的未来发展看,工业设计专业工学素质的培养问题都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教育,导致毕业生就业高转行率,高淘汰率。工业设计专业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已不仅仅是某一学校或个别毕业生的问题,而是逐渐演化为工业设计教育的一个共同问题。作为工业设计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此寻求改变。当然,片面追求“技术至上”的产品创新设计理念,会使设计沦为技术的奴隶,脱离“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的核心。科技的真正魅力在于以人为本,只有当科学技术与人的需求相得益彰的时候才能体现科技的进步性[3]。基于以上现象,工程技术知识在工业设计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总结如下:

(1)实现产品设计方案的生产可行性就工业产品设计本身而言,从图纸上的设计方案到用户手中的产品实体实现,不仅需要巧妙的构想,还受到材料、结构、工艺、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等因素的制约。设计的可行性离不开分析、研究并解决材料、结构、加工制造、以及表面处理等问题,这就决定了工程技术知识将成为所有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由于缺乏必要的产品设计工学知识,学生设计出来的产品造型与技术工艺条件出现了严重的脱节,难以达到生产要求。在企业里,工业设计从业者往往被冠以“美工”的称谓,这种尴尬的局面导毕业生在职场上适应面窄,提升空间不大。

(2)实现非外观因素的创新设计,获取有竞争力的产品设计。在开展一个新设计项目时,外观设计虽然很重要,但随着它的普遍应用,产品通过外观设计得到的价值和竞争力提升也被竞争对手的提升所消化了。当几乎所有产品外观都经过精心设计后,相互之间的差别就显得非常小了(相同工艺技术水平下),所以企业单纯想通过外观设计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跟以前相比就远没那么容易了。除了外观设计,设计师及企业还应对产品进行大胆的创新设计,通过对产品的工作原理、功能及结构的分析等对其进行改头换面的设计,以获得更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优势,因为这种设计可以申请实用新型或发明专利,可保护性更强,竞争对手很难通过简单的修改来进行模仿。通过创新设计,由于技术或功能特点比较明显,所以企业在市场上可以比较牢固地抓住用户,获取更大的效益[4]。进行产品创新设计探索中,杨雪松等人提出工业产品创新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结构设计创新、高新技术创新、材料应用创新、造型语言创新和功能创新。可见,技术因素在产品创新设计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3)有利于工业设计与工程结构设计的衔接造型设计不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导致造型反复修改,使得造型设计与结构设计的数据无法交流。设计人员最好在进入设计方案展现时,使用工程参数化软件进行建模,如Pro/E,UG等。再使用外挂的渲染器进行渲染得到效果展示,这样不仅有了面向加工的三维数字模型,也有了展示方案的效果图,并且保留了设计人员原本的设计构想,对后续的结构设计、模具设计以及生产加工建立了有用的基础。并且可以通过工程软件这个桥梁学习更多的工程技术知识。

(4)面向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工业设计教育需要良好的工程技术知识我国工业发展的道路,基本上是引进——仿制——批量生产——产品同质化的一种简单过程,缺少自己的再创造,这样的加工型工业体系自然不需要工业设计,结果是缺少创造力,必然就会落后。产品同质化,没有竞争力,企业须引入工业设计改变现状。我国是制造大国,制造业大多还处于OEM模式(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r,原厂制造、原始设备生产商、代工生产),所以现阶段大多需要面向生产型的工业设计人才。高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应该跟企业产品的生产、制造紧密联系,以方便生产的设计为好设计标准,强调设计与生产的紧密结合,能与工程师有效沟通。所以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应加强工程技术知识的学习,在现阶段做好服务于生产型制造业的产品改良设计。作为工业设计专业培养从事于改良设计能力的学生,熟悉生产和具有较高产品造型能力,是中国企业当前的最大需求。这样,企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的结果就互相适应了。如图1所示,生产型工业设计为制造业服务改良产品,提高产品品质,制造业逐渐认同工业设计的作用,也会推动工业设计向前发展,进而进入高水平阶段。同时,工业设计反过来再推动制造业的向前发展,从OEM模式进入ODM模式(OwnDesigning&Manufacturing原创设计管理),进而达到OBM模式(OwnBranding&Manufacturing原创品牌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工程技术知识是这个良性发展的基础。

2基于工程技术知识的工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

(1)必备的工程技术类知识梳理科学技术就是实现物质功能的手段。工业设计专业工程技术类知识在吴承钧[5]等的相关文献中已做了前期研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总结如下:设计图学,完成产品设计工程表现,并能阅读相关工程图纸。材料与加工工艺,掌握材料的性能、了解不同的制造程序和工艺方法,以及其带来的不同外观效果。人机工程学,了解使用产品过程中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人体因素在实际设计中的影响及解决方法。工业设计机电设计基础,包括机械结构设计基础、电子电路基本知识,提高设计方案的技术性能。另外,加入新的科技知识的快速普及,尽快将其应用于设计方案中。很显然,一个工业设计师在科技方面掌握的知识越多,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越强,设计的路子就越宽广,创造能力越强,成功率就越高。

(2)工程技术知识的有效整合针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所应掌握工程技术知识的具体特点来重新整合多门课程,以适合专业培养的需要。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将课程教学的重心放在内容的合理选定以及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上,使有限的课时充分利用。吴海红提出建成大统一的工业设计学科的工学知识教学平台,李煜也提出了整合的工科课程“产品工学基础”教学改革思路及具体实践模式。两者的改革思想都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原有分科课程内容,以及其他形式的相关课程内容统筹在一起,这样消除了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易使学生形成对专业知识的整体性认识和全息观念,并养成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综合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模式。也有一些学校提出“创意工学”,或者“整合设计”,也是将工程技术知识融入设计方案中,增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笔者建议,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完成突出体现工程技术知识的主题设计。如,废旧物体的再设计及制作。废旧物体本身的材料与加工工艺随着岁月的流逝,出现了明显的旧的痕迹,但这也是新设计的开始。新设计必须以废旧物品为基础,就要求学生恰当的利用废旧物品的形、色、质来完成新的设计。同时,在完成设计稿后,利用实验室现有设备,完成实体的制作。制作出来,能不能正常使用,一试便知。其中的零配件,尽量不用新的。另外,建议多个学生同做相同的产品设计及制作。这样在实现同一功能的前提下,可以使用不同的选材、结构、加工方式、表面处理。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从中对比找到省时省力而功能又能满足的方案。我校在进行此项实践环节时,以废旧物体为原材料,以生活用品为设计再造对象,以我校模型实验室的工具和设备完成动手制作,它由旧的钟表拆下表盘后,配上树枝的木质切片,组成新的可以悬挂的时钟。木片上的年轮纹样和时钟的语义很相配。由其他课程剩余的制作材料一次性筷子、毛线、快递盒子的纸板制作,放在桌面上耳目一新。由裁剪的旧衣物包裹废旧的光盘制成6个单体,再将其用针线缝起固定(盖子部分是活动的可以装入卷纸),光盘中间的孔正巧适合抽取纸巾。图5是题为收纳袋的作品,由旧的床单布裁剪并配合针线缝制而成。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反映收获很大。当然,设计主题应该精心编制。适应设计综合性的发展趋势,建立综合性的设计教育体系,应强调以设计为中心,即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设计课题为核心,有机地编排相应的支撑知识,使学生在这些课题学习过程中培养综合的设计创造能力。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先前被人为割裂开来的课程体系重新组合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我校许熠莹老师在这方面也做了探索。

(3)考核方式的更新考核方式应该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结果是个分数。考核过程化,注重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如课题分析、制作、阶段汇报等。不再只是期末理论考试。

3小结

工程技术专业范文3

关键词:“1+X”证书制度;建筑工程技术;岗位群;校企合作

一、相关背景

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又称“职教20条”)于2019年1月正式颁布实施[1]。自此,“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所谓的“1+X”证书制度,说的是一张学历证书加多个职业技能证书。其中“1”代表的是学历证书,即学生顺利完成学制教育后,由其所在院校颁发的文凭证书,充分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X”代表的是职业技能证书,当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学习以及实践实训、达到了相应能力水平、具备了相应领域的知识技能后,就可以申请由相应的技能等级认定机构颁发证书[2]。来自教育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管理服务平台的数据显示,在全国首批公布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涉及建筑、网络、养老、物流等多个行业。显然,“X”还反映了市场需求的走向。有理由相信,该制度的施行,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甚至改善我国社会需求与人才技能不匹配的现状。

二、“1+X”证书制度下岗位群实训的实践

第一,根据社会需求确定科学的培养方案。九江职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本院)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以建筑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建筑设计院、咨询顾问公司或者其他相关企事业单位为主。初始就业岗位群有施工员、测量员等,发展岗位群有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学生毕业三年可申报助理工程师技术职务(初级职称),五年可申报工程师技术职务(中级职称)。毕业后两年可参加二级建造师考试,毕业六年可参加一级建造师考试。毕业生可以考取的岗位证书有施工员、测量员等;还可以考取有关技能类证书如架子工、钢筋工、瓦工等(技师或高级技师);注册类证书,如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第二,以测量员岗位群为例。工程测量相关课程主要对接的就业岗位群是测量员。高职院校的教学应突出以就业为导向,针对测量员这个工作岗位的特点,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技能实训,教学中明确核心职业目标,参照测量员的职业考核标准,建立测量操作考核指标体系,对学生进行期末考核。课程的教学和评价也都围绕测量员的职业考核展开。教研室还对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计划做了相应调整,压缩了部分理论教学课时,安排更多课时在实操上。完成课程学习后,学生不只会计算高差、导线坐标等,也不仅是了解了相关仪器的简单操作,而是完全具备了测量员应当掌握的技能,能顺利通过测量员的职业考核,上岗后也能独立完成常规测量任务。第三,以BIM建模员岗位群为例。BIM技术势必将成为革命性的工程技术,这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BIM建模员这样一个新的岗位群应运而生。学生就业多了一个新方向。本院根据这个情况,在推进教改工作时,调动软硬件资源,推动课程创新,促使相关的岗位群实训以及职业技能考核等一系列工作顺利进行。例如,创造性地将Revit软件、BIM建筑信息模型等课程融入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并且在教学与实训中始终坚持将职业考核培训融入其中。教研室组织教师研究“1+X”(BIM)证书考试真题及考试大纲,吃透相关知识点,从而整理出一套符合考试需求的教学资源,用于教学及备考。围绕职业岗位技能考核,制定实训标准,强化技能立身的理念,使学生做到“能用,会做”,增强就业竞争力,推动学生由“小白”到“职业人”的转变。本校在2020年11月,成功组织了首次“BIM证书”考试。从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出,“BIM证书”得到建筑行业大多数企业的认可。由于学生人数众多,硬件条件有限,短时间内还很难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充分锻炼的机会。不过总体来看还是取得了预期效果。

三、实训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是与企业缺乏联系。学校不清楚企业的需求,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学生不明就里,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培养的学生纵使能力出众,却满足不了企业需求,求职毫无竞争力。二是缺少足够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很大的一点不同就在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纯学术型教师由于自身的经历所限,在授课过程中,不经意间会将基础理论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忽视实训环节,这样一来就跟高职院校的就业导向相背离。目前学校亟待配备更多双师型教师,在保证通识教学的基础上,淡化理论,突出实践,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的同时,具备丰富的实操能力。三是实训场所建设需要完善。现有的实训场所规模不大,学生人数众多,设备有限,无法正常安排训练。并且装备的部分设备型号老旧,与市场脱节,甚至已无法正常使用,学生纵使得到练习,也仅仅是在老旧型号上进行操作,得不到有效训练,工作后无法操作新型设备仪器,这与市场完全脱节。四是课程体系亟待完善。教材内容更新缓慢,没有紧跟市场变化,与时俱进。教学方式也单调陈旧,不能很好地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需求。在旧的课程体系下,学生往往只能在学校学到一些基础理论,纵使博览群书,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却发现并不具备实际操作、应用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期望有很大偏差。

四、实训体系建设的有效对策

第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对内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内生动力,对外可以连接市场整合零散资源。在推动产教融合的同时,还可以促进职业教育向多元化办学格局发展,从而激发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市场多主体的积极性。本院与九江市建设监理有限公司、九江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等众多省内外优秀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建设了一批较为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聘请业内专家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制定评价考核标准。第二,优化师资队伍。如果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并促进教师、工程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对接和交流,必然可以有效提高学校实践教学的水准。院校依托省内外优秀建筑企业,通过兼职、引进、送培等各种途径,实现师资队伍的结构优化及质量提高,努力实现由“双师型”教师和知名企业、知名专家共同打造的专业培养体系[3]。与其同时,也鼓励教师坚持积极探索和实践更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坚持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传统教学进行改革,坚持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第三,完善实训场所建设。推进高职教育教学工作,完善实训场所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确保岗群实训能够发挥作用,本院在建设实训场所项目上投入了大量资金,根据不同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建设成工程性、仿真性强的岗位能力综合实训中心。建成后的实训基地包括基础工程、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砖混结构工程、钢结构工程、屋面工程、模板工程、钢筋加工八个不同的实训场所[4],完全可以满足不同岗位群的要求,在实训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建筑岗位接触。在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学院也注重以虚拟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做补充[3],以内涵建设为着力点,使基地充分发挥了实践实训、技能鉴定、企业生产等多种功能。第四,课程体系的建设。“1+X”证书制度下的教学与实训,并不意味着抛弃旧法,另行创建一套全新的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在新的形势下,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岗位为着眼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摆脱以往教师照着教材念、学生盯着教师听的单调模式,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教学核心。一堂课以一个特定的任务开始,要求学生分小组协作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点,也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用创造性地采用现场教学法,如《房屋建筑学》,讲到某个建筑节点的做法,不再是让学生坐在教室里盯着书上的插图想象。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一比一模型楼,或者布置分组任务,让学生在学校里寻找类似建筑节点并做记录,把课堂搬到现场,活跃气氛的同时,使其增加感性认识。

五、结语

我们要认识到,“1+X”证书制度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教学探索的道路上,一定要坚持深刻领会“1+X”证书制度的内涵,完善相关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方能坚守初衷,提升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昕,高鸿.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根本保证:以制度建设为核心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J].职业技术教育,2020(36):12-17.

[2]沈丽媛.“1+X”人身保险理赔证书试点的意义、问题及对策分析[J].营销界,2021(3):186-187.

[3]张弛.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时空,2013(5):79-80.

工程技术专业范文4

关键词 航海教育 轮机工程技术课程 集体备课

中图分类号:U676.2;G712.3 文献标识码:A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使针对学生报考船员三管轮而设置的。但在目前,一方面在校学生三管轮的报考率因为各种原因(考证难、金融危机引发航运企业不景气、国际船员有饱和趋势、国际形势动荡等)而下降;另一方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以下简称《11规则》)实行新的考纲后学生的一次性合格率也在下降。这两者交互影响,影响了航海类院校的招生,航海教育似乎也陷入危机。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考证的合格率,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教学的效果,也是专业教师应该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集体备课在高职教学中已经实行一段时间了,颇有成效,我们应该采用这种备课形式,转变传统的备课、授课的模式,以期能突破航海教育的瓶颈。

1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课程采用集体备课的意义

作为教师,都清楚备课是教学过程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传统的备课形式是以课程的任课教师为个体进行的,备课可以体现教师的个人专业素质。集体备课作为特有的备课形式,以“共同备课、共享成果”为特点,体现集体的智慧、彰显集体的力量。集体备课对于航海教育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1集体备课可以增强教师的互补性,提高教学能力

航海类院校要完成海船船员培训,必须在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必须满足《11规则》的要求,所以大部分航海类院校都引进了行业人才,如船长、轮机长等,这些行业人才的特点是非常了解行业动态和专业技能强,但是教学能力不足,而原有的教师则反之。利用集体备课,教师们可以取长补短:因专业需要引入的行业人才可以向其他教师学习授课的技巧、方法等教学经验,而老教师则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取最新的行业动态并讨教专业知识。这样,在集体备课中增加团队凝聚力的同时,使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全面提高,提高工作兴趣、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1.2集体备课有利于课程标准的执行,提高教学质量

航海类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是将行业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紧密结合,轮机工程技术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标准与《11规则》中三管轮考试大纲相结合。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有效的集体备课对每一门课程进行多方面的探讨,最后形成定案。这样的定案,会更贴合学生的学情、更符合当前的专业形式、也更有利于学生的考证学习。通过集体备课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定案,教学标准一致,教学目的会更明确,会更注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

1.3集体备课可以促进良好教风的形成,提高教师品德

教师的“三风”建设(校风、教风、学风)是目前高职学院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集体备课过程中,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互相学习、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教师们互相影响:一方面,对于引入的航海行业人才,可以增强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对于“老教师”,能在无形中学习这些行业人才身上所具有的能吃苦以、严格服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两方面共同作用,扬长避短,形成具有航海特点的专业教师群,建立师德高尚的教师团队。

因专业需要,我们引进大量的年轻教师以及行业人才,科研能力是他们的弱项,通过集体备课对共性问题的探讨,汇集教学资源,提高教师们的教研、科研水平,使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全面发展,带动专业的发展。

2集体备课流程探讨

因在我院还没有经历过集体备课,没有集体备课的经验,对我们而言,集体备课仍属于新鲜事物,现就集体备课流程做探讨。

2.1集体备课教师团队的建立

按照轮机工程技术培养方案中设立的专业课程,对于所选择的课程,确立主备课教师以及辅助教师,至少包含两名本专业非本课程教师,有利于专业课程之间横向问题的解决,同时兼顾教师的年龄,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有利于专业团队的成长。

2.2团队研讨形成定案

按照备课计划,备课主要教师根据个人设计的教案说课,同一专题其他教师根据自己的教案提出课程调整建议,对主备课教师的教案进行补充、完善,通过团队的共同讨论、研究,达成共识,形成初案。再根据初案结合自身教学优势进一步进行修正、整理、完善,最终形成定案。

2.3教学后要反思形成补案

课后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补充,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梯。教案确定后,要就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反思并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包括课堂教学得与失的总结,自己教学行为表现的反思,课堂教学情况与个人实施前预设结果的对比反思,团队备课情况与个人备课的对比反思等等,课程结束后,团队集体学习反思,共同形成补案,不断改进教案,形成良性循环。

3结语

学无止境,教学相长。航海教育有别于其他专业的教育,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培养符合国际公约要求的高端技能型航运人才;教学考评方式明确――参加国家海事局组织的适任证书实操评估与理论考试;学生学习目的明确――通过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获取三副或三管轮适任证书。希望我们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课程通过集体备课,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三管轮考试的取证率,并由此将我们的教学队伍的教学水平提升一个台阶,促使航海教育中教学―就业―招生形成良性循环,突破现有的瓶颈,建设我们航海学院充满希望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杨鹏北.高职院校优化集体备课活动的措施探究――以J学院为例[J].科技与企业,2014.

工程技术专业范文5

面向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我校学生在产品设计中工程技术知识薄弱的问题,本文强调工程技术知识在教学中应该被加强。学生通过工程技术知识进行非外观的产品创新设计,有效地辅助产品设计概念的发挥,实现设计方案可行性。

关键词:

工程技术 教学 实践 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086-02

工程技术知识在高校本科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工程技术知识在产品设计到产品产业化过程中,实现了人类需求的实体化。我国是制造业大国,面对这个现状,培养应用型工业设计工程师是工业设计专业的首要目标。

1 工程技术知识在工业设计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工业设计自上世纪八十年展至今,已有近三十年了。企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高校设计教育存在与之不相适应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企业招不到适合的设计人才,高校培养的设计人才找不到对口的工作。据上海“中国工业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工业设计毕业生约有30% -40%流向包装和商标设计,有40%-50%的人改行去搞装潢、广告、网页设计。这种情况与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初衷相去甚远。

工业设计师有时也自诩为“产品建筑师”,其实还差很远,因为我们驾驭不了产品。建筑师除了会宏大的规划之外,还能出一整套规范的、符合标准的建筑施工图,而工业设计师除了会宏大的规划之外,只能做一个漂亮的外观,几乎很少人能出一整套规范的工程制图。进入工程领域,而不仅仅局限于外观,在宏大的规划下完成产品的架构,让机械、电子、材料等专业在这个架构的基础上,配合工业设计师完成产品设计。所以工业设计师应该像建筑师驾驭“建筑设计”一样,驾驭“产品设计”。

为什么企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工业设计教育不相适应?因为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草图造型以及颜色等外观设计元素上,而很少花精力先研究产品的相关技术、结构等非外观因素来进行更有竞争力的产品设计创新。这就涉及很多工程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从实际工作需要还是从毕业生个体的未来发展看,工业设计专业工学素质的培养问题都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教育,导致毕业生就业高转行率,高淘汰率。工业设计专业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已不仅仅是某一学校或个别毕业生的问题,而是逐渐演化为工业设计教育的一个共同问题。作为工业设计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此寻求改变。

当然,片面追求“技术至上”的产品创新设计理念,会使设计沦为技术的奴隶,脱离“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的核心。科技的真正魅力在于以人为本,只有当科学技术与人的需求相得益彰的时候才能体现科技的进步性。

基于以上现象,工程技术知识在工业设计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总结如下:

(1)实现产品设计方案的生产可行性

就工业产品设计本身而言,从图纸上的设计方案到用户手中的产品实体实现,不仅需要巧妙的构想,还受到材料、结构、工艺、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等因素的制约。设计的可行性离不开分析、研究并解决材料、结构、加工制造、以及表面处理等问题,这就决定了工程技术知识将成为所有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由于缺乏必要的产品设计工学知识,学生设计出来的产品造型与技术工艺条件出现了严重的脱节,难以达到生产要求。在企业里,工业设计从业者往往被冠以“美工”的称谓,这种尴尬的局面导毕业生在职场上适应面窄,提升空间不大。

(2)实现非外观因素的创新设计,获取有竞争力的产品设计。

在开展一个新设计项目时,外观设计虽然很重要,但随着它的普遍应用,产品通过外观设计得到的价值和竞争力提升也被竞争对手的提升所消化了。当几乎所有产品外观都经过精心设计后,相互之间的差别就显得非常小了(相同工艺技术水平下),所以企业单纯想通过外观设计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跟以前相比就远没那么容易了。

除了外观设计,设计师及企业还应对产品进行大胆的创新设计,通过对产品的工作原理、功能及结构的分析等对其进行改头换面的设i+,以获得更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优势,因为这种设计可以申请实用新型或发明专利,可保护性更强,竞争对手很难通过简单的修改来进行模仿。通过创新设计,由于技术或功能特点比较明显,所以企业在市场上可以比较牢固地抓住用户,获取更大的效益。

进行产品创新设计探索中,杨雪松等人提出工业产品创新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结构设计创新、高新技术创新、材料应用创新、造型语言创新和功能创新。可见,技术因素在产品创新设计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3)有利于工业设计与工程结构设计的衔接

造型设计不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导致造型反复修改,使得造型设计与结构设计的数据无法交流。设计人员最好在进入设计方案展现时,使用工程参数化软件进行建模,如Pro/E,UG等。再使用外挂的渲染器进行渲染得到效果展示,这样不仅有了面向加工的三维数字模型,也有了展示方案的效果图,并且保留了设计人员原本的设计构想,对后续的结构设计、模具设计以及生产加工建立了有用的基础。并且可以通过工程软件这个桥梁学习更多的工程技术知识。

(4)面向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工业设计教育需要良好的工程技术知识

我国工业发展的道路,基本上是引进――仿制――批量生产――产品同质化的一种简单过程,缺少自己的再创造,这样的加工型工业体系自然不需要工业设计,结果是缺少创造力,必然就会落后。产品同质化,没有竞争力,企业须引入工业设计改变现状。

我国是制造大国,制造业大多还处于OEM模式(Original EquipmentManufacturer,原厂制造、原始设备生产商、代工生产),所以现阶段大多需要面向生产型的工业设计人才。高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应该跟企业产品的生产、制造紧密联系,以方便生产的设计为好设计标准,强调设计与生产的紧密结合,能与工程师有效沟通。

所以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应加强工程技术知识的学习,在现阶段做好服务于生产型制造业的产品改良设计。作为工业设计专业培养从事于改良设计能力的学生,熟悉生产和具有较高产品造型能力,是中国企业当前的最大需求。这样,企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的结果就互相适应了。如图1所示,生产型工业设计为制造业服务改良产品,提高产品品质,制造业逐渐认同工业设计的作用,也会推动工业设计向前发展,进而进入高水平阶段。同时,工业设计反过来再推动制造业的向前发展,从OEM模式进入ODM模式(Own Designing& Manufacturing原创设计管理),进而达到OBM模式(Own Branding& Manufacturing原创品牌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工程技术知识是这个良性发展的基础。

2 基于工程技术知识的工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

(1)必备的工程技术类知识梳理

科学技术就是实现物质功能的手段。工业设计专业工程技术类知识在吴承钧吲等的相关文献中已做了前期研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总结如下:

设计图学,完成产品设计工程表现,并能阅读相关工程图纸。材料与加工工艺,掌握材料的性能、了解不同的制造程序和工艺方法,以及其带来的不同外观效果。人机工程学,了解使用产品过程中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人体因素在实际设计中的影响及解决方法。工业设计机电设计基础,包括机械结构设计基础、电子电路基本知识,提高设计方案的技术性能。另外,加入新的科技知识的快速普及,尽快将其应用于设计方案中。

很显然,一个工业设计师在科技方面掌握的知识越多,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越强,设计的路子就越宽广'创造能力越强,成功率就越高。

(2)工程技术知识的有效整合

针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所应掌握工程技术知识的具体特点来重新整合多门课程,以适合专业培养的需要。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将课程教学的重心放在内容的合理选定以及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上,使有限的课时充分利用。吴海红提出建成大统一的工业设计学科的工学知识教学平台,李煜也提出了整合的工科课程“产品工学基础”教学改革思路及具体实践模式。两者的改革思想都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原有分科课程内容,以及其他形式的相关课程内容统筹在一起,这样消除了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易使学生形成对专业知识的整体性认识和全息观念,并养成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综合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模式。也有一些学校提出“创意工学”,或者“整合设计”,也是将工程技术知识融入设计方案中,增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笔者建议,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完成突出体现工程技术知识的主题设计。如,废旧物体的再设计及制作。废旧物体本身的材料与加工工艺随着岁月的流逝,出现了明显的旧的痕迹,但这也是新设计的开始。新设计必须以废旧物品为基础,就要求学生恰当的利用废旧物品的形、色、质来完成新的设计。同时,在完成设计稿后,利用实验室现有设备,完成实体的制作。制作出来,能不能正常使用,一试便知。其中的零配件,尽量不用新的。另外,建议多个学生同做相同的产品设计及制作。这样在实现同―功能的前提下,可以使用不同的选材、结构、加工方式、表面处理。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从中对比找到省时省力而功能又能满足的方案。

我校在进行此项实践环节时,以废旧物体为原材料,以生活用品为设计再造对象,以我校模型实验室的工具和设备完成动手制作,优秀案例如图2-图5所示。图2是题为时钟的废旧物体改造作品,它由旧的钟表拆下表盘后,配上树枝的木质切片,组成新的可以悬挂的时钟。木片上的年轮纹样和时钟的语义很相配。图3是题为笔筒的作品,由其他课程剩余的制作材料―次性筷子、毛线、快递盒子的纸板制作,放在桌面上耳目一新。图4是题为纸巾盒的作品,由裁剪的旧衣物包裹废旧的光盘制成6个单体,再将其用针线缝起固定(盖子部分是活动的可以装入卷纸),光盘中间的孔正巧适合抽取纸巾。图5是题为收纳袋的作品,由旧的床单布裁剪并配合针线缝制而成。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反映收获很大。

当然,设计主题应该精心编制。适应设计综合性的发展趋势,建立综合性的设计教育体系,应强调以设计为中心,即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设计课题为核心,有机地编排相应的支撑知识,使学生在这些课题学习过程中培养综合的设计创造能力。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先前被人为割裂开来的课程体系重新组合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我校许熠莹老师在这方面也做了探索。

(3)考核方式的更新

考核方式应该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结果是个分数。考核过程化,注重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如课题分析、制作、阶段汇报等。不再只是期末理论考试。

工程技术专业范文6

就业前景广阔。

电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作为我国重要学科之一,电气工程学科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比较成熟,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现代化建筑物和居住小区大量涌现,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为人们在其中的工作、学习、生活创造和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及环境,并带来空前的高效率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建筑电气工程技术是目前建筑行业中发展迅猛的技术领域,有着不可限量的前景,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