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计划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学习计划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学习计划书

高中学习计划书范文1

首先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要学习好。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为有计划就不会打乱仗,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分配精力。

第二,计划内容一般分五个部分:

① 全学期学习的总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②分科学习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优秀中学生的学习经验表明,在制定分科学习计划时要注意两点:要特别重视马列主义的基础知识、语文和数学三门学科的学习。学好这三门学科,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学习要有重点,但不能偏废某些学科。

③系统自学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自学内容大致有三方面:

①自学缺漏知识,以便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跟上和适应新教材的学习。

②为了配合新教材的学习而系统自学有关的某种读物。

③不受老师的教学进度的限制提前系统自学新教材。

④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其他学习活动以及阅读课外书籍的目的、内容、要地和时间安排。

⑤坚持身体锻炼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第三,要从实际出发。一个中学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上述五个部分的计划内容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由于每个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因而在订计划时,每个人的计划重点和要求也是不同的,并不是每个中学生在任何情况下制定学习计划都必须包括以上五个部分。有的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很差,就不必急于去系统自学课外读物,而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学缺漏知识和弄懂课本内容上。总之,要制定一个对学习有指导意义的计划,必须从实际出发,也就是要实事求是地摸清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自己实际掌握的知识程度出发。

第四,在执行总的学习计划过程中,还要制定月计划和周计划,以高度的学习热情和顽强的学习意志保证总意志的完成。有的优秀中学生每天还有一个学习小计划,严格要求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不搞好课前自学,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老师灌,自己吞,消极被动,食而不化。反之,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主要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弄不懂,主要精力应集中在解决哪个或哪几个问题上。对新教材有个初步的了解,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新课的重点和自己理不懂的难点,配合老师授课,及时消化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

第一,根据老师的教学进度,教材本身的内在联系和难易程度,确定课前自学的内容和时间。

第二,课前自学不要走过场,要讲究质量,不要有依赖老师的思想,要力争在老师讲课以前把教材弄懂。

第三,反复阅读新教材,运用已知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有关的参考资料(包括工具书),进行积极的独立思考。

第四,将新教材中自己弄不懂的问题和词语用笔记下来或在课本上做上记号,积极思考,为接受新知识作好思想上的准备。

第五,不懂的问题,经过独立思考(包括运用参考资料)后,仍然得不到解决时,可以请教老师、家长、同学或其他人。

第六,结合课前自学,做一些自选的练习题,或进行一些必要而又可能做到的某种实际操作、现场观察、调查研究等,以丰富感性知识,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

第七,新教材与学过的教材是连续的新知识是建立在对旧知识的深透理解的基础上的,课前自学若发现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掌握不牢时,一定要回过头去把有关的旧课弄懂。

第八,做好自学笔记。

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识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按上面要求做好课前自学,学生就能更专心地上课。“学然后知不足”,往往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处于优势兴奋状态,能更为主动和灵活地接受老师授课。

第一,带着新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在课前自学中弄不懂的问题与词语,有目的地认真听讲和做实验。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力争把当堂课的学习内容当堂消化。

第二,将自己通过课前自学而获得的对新教材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加以比较,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记忆,纠正原先自己理解上课件的错误。第三,认真做好课堂笔记。

第四,在上课过程中要积极提问,并将课堂上没有机会得到解决的问题,用笔记下来,以便课后解决。

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科学的、高效率的学习,必须把握“及时复习”这一环。复习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教材难易和自己理解的程度而定。

第一,反复阅读教材,反复独立思考,多方查阅参考资料和请教老师与同学,使通过课堂教学仍然弄不懂的问题尽可能得到解决,达到完全理解新教材的目的,以便用所学的新知识准确地指导独立作业。

第二,抓住新教材的中心问题,对照课本和听讲笔记,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进一步弄懂新课中的每一个基本概念,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加深巩固对新教材的理解。

第三,在复习过程中,对一些重要而又需要记住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应尽可能通过理解加以记忆。

第四,一边复习,一边将自己的复习成果写在复习笔记本上。勤动脑与勤动手相结合。

独立作业是学生经过自己头脑的独立思考,自觉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的过程。如果按要求抓好以上几个环节,独立完成作业是不困难的。

第一,解答每一个问题和做每一个实验,都应该是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认真地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结果。

第二,克服做作业的盲目性。做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适当地选做一些难度较大的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练习题,发展思维能力,课件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技能。

第四,对于难题,要反复阅读教材(包括与解题有联系的旧教材)和听讲笔记,认真钻研参考资料,加深难题的理解,促成问题的解决。经过独立思考后,问题仍然不能解决,可请教老师和同学。与老师和同学开展问题讨论,是打开思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在独立作业的过程中,有时自以为做对了,但经老师的批改后,发现实际上是做错了。为什么会做错呢?有的是疏忽大意造成的;有的是由于对新知识和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的错误理解。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纠正在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对知识的错误理解的过程,就是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这种对知识的错误理解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所获得的一知半解的知识,就会严重地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结果必须导致学习无法有效地继续进行下去。

高中学习计划书范文2

一、在函数教学中使用几何画板,提高对函数的性质进行探究的有效性

同类函数性质研究的过程中,一般需要将其置放在同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上,严格按照函数的实际解析式完成一个或者是多个函数的图象的设置,在分析比较各个函数图象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开展相应的函数性质教学获得.例如:在指数函数图象以及对数函数图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过程中.如果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那么就会在黑板上将上述两个函数图象做出来,这样一来就导致函数图象讲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讲解直线对称的时候就更加的困难.如果是使用几何画板完成教学,那么就能够使用同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将它们的图象分别作出,不仅如此还可以在指数函数上选取任意一个点,同时针对该点作出关于直线的对称点,在移动点的基础上,对对称点的运动进行有效的观察,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发现,对称点始终落在对数函数的图象上.所以,使用几何画板完成教学可以促学生更加清晰以及更加直观地掌握指数函数图象跟对数函数图象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

二、在立体几何教学中使用几何画板,促使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更加丰富

公理是立体几何教学的主要前提条件,三维空间图形的性质需要严格地按照图形的点、线、面之间存在的关系来研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需要在一个平面内完成一个三维空间图形的绘制,但是,因为大部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是很丰富,过于依赖二维平面图形所展示的直观感,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学生将平面中的三维空间图形直观地看成二维平面图形,但是,一个二维的平面图形是不会成为一个三维空间图形,所以,对于三维空间图形问题的解决就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区.教师想要正确地指导学生脱离上述的误区,一般情况下会提取想要的实物,通过实物的使用对学生讲解,与此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进一步联系平面内三维空间图形,促使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但是这个培养方法发挥效用非常的缓慢.如果我们使用几何画板,那么就可以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例如可以在拖动一些点的基础上,促使平面内的三维空间图形处在一个运动的状态,这样一来就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将三维空间图形中每一个元素跟元素之间存在的位置关系以及度量关系生动地展示出来,并且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在上述的基础上,将学生产生的直观认识有效地连接抽象认识,促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以及接受在平面内的三维空间图形,同时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起到非常显著的培养作用,学生可以在几何画板使用的基础从根本上接受立体几何知识,并且对立体几何中出现的问题保持一个正确的理解态度.例如:在进行正方体作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几何画板,通过几何画板的使用促使平面内所作的正方体实现有效的旋转以及翻转,在上述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正方体的旋转以及翻转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将自己所见作到平面内去,同时在平面内正确地完成正方体三维空间图形的绘制.

三、在平面解析几何教学中使用几何画板,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学习计划书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0-0105-02

在教育部提出有关于高职高专教育工作发展问题的解决中,曾经指出,想要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就应该从基础理论教育内容和信息化技术的结合出发,针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突出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在近些年的教育改革中,高职高效教育发展已经得到初步的成果,极大程度缓解了社对人才的需求。但是就目前而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不够成熟,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以及和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性的结合。本文从信息化技术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旨在促进高职高专院校人才的培养。

1.信息技术与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联系

技术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国家要求促进教育变革。用417字作出了重要指示,概括总结为: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障。总理接见与会代表并作重要讲话:“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十八)提高信息化水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所谓信息化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获得、传递、采集多种信息和数据的技术手段。高职高专教学发展的本质就是在于教学手段的改良,信息化技术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应用,使得更多的教学手段逐渐形成,带动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增强专业素质,主要从实践活动的发展人手,为社会提供更多具有专业性的人才。信息技术极大程度的改变了以往高职高专教育活动的单一性,在教育手段的改革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重点在于以学生的实践活动发展为基础,促进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手段。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每个步骤都得到了大范围的利用,以下结合几个角度进行重点分析:

1)成为教学实施的重要辅助手段

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方便、快捷,在高职高专教育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极大程度地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在教学方式的改善中起到了很大帮助。加速数字化、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在学校局域网的应用中起到很好的效果,成为教学实施的重要辅助手段。主要体现在课堂多媒体的利用中,通过生动形象的信息化教学来向同学们展现出更加接近生活的教学形象,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的利用和教学资料的搜集和学生之间、学生老师之间形成交流互动,提高了交流学习的效率。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在课件的使用中起到很好的效果,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向学生们展现出更多具有鲜明形象的教学内容。并且电子教案的融入,让学生们都能够拥有教案的内容,更方便进行学习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授课。例如:“雨课堂”、“蓝墨云班班课堂”在任何移动设备或Pc上,可以轻松管理自己的班课,管理学生、发送通知、分享资源、布置批改作业、组织讨论答疑、开展教学互动。在任何普通教室的课堂现场或课外,您都可以随即开展投票问卷、头脑风暴、作品分享、计时答题等互动教学活动。即刻反馈,即刻点评。

学生通过互联网的访问来了解来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基础知识理论,加强自主学习。

2)成为管理的重要辅助手段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重点在于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在高职高专教学方案管理中,采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对管理方式的调控,例如智能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在信息数据的和传输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极大程度的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减轻教师负担,相比于以往课堂教学中简陋的黑板字有明显的提升。并且在关于智能自动化查询上也有很大程度提高。智能化的资料查询方式能够很好地对数据进行访问,尤其是关于学生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面,采用智能化查询的方式进行查找,查找结果更为精确有效。并且在计算机对学生信息的储存和统计方面,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能够更好的收集、整理、分类各种数据信息,有效减少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在资源的利用方面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学校各种信息的通知和校园数据的收集中,促进了教学管理手段的提高,以及学校知名度的增强。

3)成为教学评测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评测中,高职高专院校从学校信息的管理出发,对学校网站数据进行评测,以及对特殊教学资料的收集。比如在教学质量改善、优良教学评测、教学团队改善等方面。信息技术的利用给教学评测带来了很好的改进,在工作效率和准确度上有大范围的提升。在对高职高专教师进行教学评估时,采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能够准确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及时查找其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情况,以及教学问题的收集和整理。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形式进行数据传输,就能更好的传递给教育部门,方便对教师教学方式进行及时改善。

2.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于高职高专学校教育活动中,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来更好地实现教学活动,以及互联网交流平台的利用,促进学习交流活动的开展,实现网络化教学等。信息技术能够极大的促进教学手段的改善,在教学方式的改进中有着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关于教学活动中的“练习”、“交流”、“授课”等方面。教师从学生的专业对口岗位需求为基本原则,促进学生基础知识技能的提升,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旨在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教学中有很多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提高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效率

在高职高专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论的了解开始只是非常片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才开始逐渐提升对知识的进一步认识。在高职高专教学活动开展中,以信息技术来展现出多媒体、视频、文件等多种信息传递方式,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手段的利用,将专业知识以更好的形式传递给学生,知识的框架都是在经过精心处理后,通过更加详细的手段来展现给学生,这些细腻的知识更能够深入学生的生活中,更加便捷的把握学生情感的变化,并进行实践活动,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例如:camtasia studio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屏幕动作录制工具,Lectora课件制作工具是一个强大的而灵活的e-learning课件和在线演示的制作工具软件。老师可以通过这些软件制作某一T课程的PPT。再通过教授PPT的方式传递知识。

2)提高了基本技能的训练效果

信息化技术在教育实践应用活动中,结合专业的知识技能要求,按照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辅助的形式,对专业知识内容进行实践模拟,教师通过对实践模拟活动的讲解,来促进专业知识能力运用的提升。例如在计算机网络知识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组建模拟软件来建立模拟实践培训,学生通过模拟训练的方式,来进行虚拟实践操作,在实践活动中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学生的实践活动技能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得到训练,在传统的教学中,显然不能够让学生达到这种效果。

3)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职高专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素养的提高,以及知识技能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知识技能的培养,才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高职高专教学中,信息技术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得到发展,在信息的获取、加工、收集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分配。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获取了更多的知识,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手段的运用,也方便了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整理能力,以及对不相关信息的排除。

3.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讲,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利用,在各个教学步骤都能够见到信息技术的身影。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和基础知识教学的结合并不是那么紧密,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缺乏领导机制和机制保障

在信息技术手段和传统专业知识的运用中,高职高专学校一直缺乏对应的管理方案。教师需要得到更多的领导监督。学校高层管理者在政策的决定方面,没有真正将信息技术和专业知识教学相互结合,在领导决策中出现了一定的失误。构建完善的信息技术领导监督体系,对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发展来讲有着很大的作用。高职高专学校在关于教学方式的改变中,从偏重基础知识理论到更加重视对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而减少了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在信息技术对教学监督工作的整理方面,教学监督工作仍然仅仅停留在对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认知中,不能够形成有效的信息技术利用监督体系,在整体教学制度的改善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2)信息技术平台的构建缺乏完善的体系

在信息技术下的教学环境构建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然而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缺乏相应的管理体系,不能够形成良好的规划。在教学管理中,教学制度管理和教学方案之间没有形成一定的协调性,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管理制度存在严重的不足。

4.信息技术推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新思路

1)建立健全信息技术使用机制

在信息化技术的管理方面,各部门采取合适的扶持政策,对教育信息化体系投入一定的资金、技术支持。此外,在关于信息技术的利用中,通过有限的条件发挥出更多的优势,是当前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重要发展方向。

2)建立统一标准的信息技术平台

在信息技术平台的建立中,关系到各项资金技术条件的流动,需要整体化的标准进行构建。从多方面平台实现资金技术的引进,能够推动整体信息数据结构的发展,在系统共享平台中实现对信息技术的统一化管理。受到资金技术条件的限制,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学校中的发展失踪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该首先采用科学合理的规划促进信息技术的推动,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平台管理手段,实现资源的批量传输,以及同学之间的讨论。

高中学习计划书范文4

关键词:物质结构与性质;信息技术教育;网络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在不断深入的教改中逐渐付诸实践。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在一些章节的习题、活动别设置了多处与计算机软件、网络相关的开放式作业,尝试性地引导教材的使用者从因特网上获取知识,通过各种信息媒体获得不断更新知识的渠道,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编写者提倡在物质结构教与学中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的意图。

一、《物质结构与性质》中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布

分析《物质结构与性质》教科书,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展知识复习、实践活动的内容共出现了九处,总结归类如下:

二、《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形式及运用策略分析

在人教版的各册化学教材中,都不同程度地安排了上网查找资料的作业,使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查阅资料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物质结构与性质》更全面地体现了这一点。之所以选择这一模块作为教材信息化的典范,也是由于本册知识内容涉及诸多微观概念,具有抽象难懂的特点,需要数字化信息资源环境的支持。选修3教材不仅对授课教师,更对使用教材的学生也提出了信息技术辅助化学学习的更高要求,可以归纳为下面三点:

(一)高效利用搜索引擎获取物质结构信息

《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的作业要求搜索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图片。对教师来说,利用精美、科学的图片素材,制作课件展现微观结构丰富信息;对学生来说,则需要借助物质结构图片形象生动的特点帮助自己理解分析问题。对于具体的图片信息,如果不是平时大量的积累和对各大素材网站的内容非常熟悉,其实是很难快速寻找到所需素材,这时候就要利用各种通用的多媒体搜索引擎使用关键词进行检索了。随着检索技术的发展,目前的多媒体搜索已经基本上进入实用的阶段,百度、雅虎、Google和中国搜索等知名网站都支持图片搜索。

中学一线老师大都习惯使用百度图片搜索从3亿中文网页中提取各类图片,由于最大的特色在于可以帮助搜索实时的新闻图片,所以用于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化学新课程教学来说是非常适合的。但是发现除了C60、C70这些中学教材常见的分子结构图及一些典型晶体结构图外,百度的图片搜索功能就很难有用武之地,例如键入“P2O5”“P4”(见第二章复习题第11题,搜索时化学式中数字可以不以下标呈现)等关键词,根本得不到满意的结果。所以师生在获取物质结构的图片信息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1 增加关键词,缩小搜索范围,提高信息获取速度

比如以“C60”为关键词在百度的图片搜索中得到的结果有2460张图片,很多是手机、机械图片,大大干扰了图片获取;但是如果用“C60结构”为关键词,得到结果37张,以“C60化学”为关键词,得到结果58张,几乎都可以应用于化学的教与学。

2 不同的图片搜索引擎搜索侧重功能不同

以百度和Google为例:前者作为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侧重中文关键词搜索,若以“白磷结构”为关键词,得到11张相关结构图片,但是若以其化学式“P4”搜索,得到50100张大多与白磷无关的图片;所以建议搜索化学式相关信息,需要使用英文搜索功能最强大的Google。比如以“P4O10”为关键词在百度中一无所获,而在G0ogle中很快得到22张图片,大部分都符合其分子结构的要求。“晶体结构与性质”复习题中布置的搜索晶体结构图片的任务,还提供了金刚石、闪锌矿等名词的英文单词形式,所以利用它们的英文单词在Google中可以迅速搜索到大量的结构信息。

3 收藏专门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图片集或数据库网站

如果平时在上网冲浪时,注意收藏、分类各种化学专业网站,那么就可以从物质结构图片集、数据库中快捷方便地获取信息。

(二)指定专题网站浏览

选修3教材还特别推荐了一些经典的国内外网站作为教与学参考,虽然这些网站不一定是化学专业网站,但也从不同的角度,为了解物质结构基础知识和科技前沿提供了一定的信息来源。我们该怎么利用这些网站呢?

1 学术研究网站

物质结构与性质通常渗透在材料、能源等高新科技研究中,通过一定的学术研究专题网站,涉猎化学科学前沿,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结构”――“性质”――“用途”三者的关系。例如《物质结构与性质》在开放性作业中提供了一个论文选题。师生也不必拘泥于教科书提供的网站,在酝酿该主题论文选题时,亦可借题发挥,利用搜索引擎找到相关主题网站进行浏览、利用,比如中国科学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网站,在该网站可以找到天然气水合物的各笼形状、天然气水合物的类型和组成等等信息。各国化学会、科研院所网站都属于这种类型。

2 科普宣传类

此类网站尽量选择最基础的化学内容作为出发点和载体,不涉及过深的知识内容,意在拓宽教师和学生化学知识视野,以宣传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化学在社会中的体现为主题。化学只有迈出化学家的门槛才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选修3开放性作业中提供了著名的“中国科普博览”网站,让大家了解矿石的科学知识及结构原理应用。

3 教学模拟类

教学模拟是利用计算机建模和仿真技术来表现某些系统的结构和动态,为学生提供一种可供他们体验和观测的环境,产生各种与现实世界相类似的现象,供学生观察,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些规律与现象的本质。对于“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对微观世界、实验现象的演示模拟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以登陆浏览著名的“Webelements”网络元素周期表为作业,让学生在操作这种交互式元素周期表时对周期性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类似于“Webelements”这样可以用于信息化教学的电子周期表的网站还很多,可以参见参考文献或者通过Coogle搜索引擎键入关键词“Perl―odic Table”查找。

Oregon大学物理系在网站中提供了多种基于Java应用小程序的网络模拟,包含天体物理、能量与环境、力学、热力学等几个专题。《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教材第一章复习题推荐了该网站上的一个页面,以供学生在课外自主探究一些简单光谱知识,在其显示的周期表上点击任何一个元素在周期表上方会显示该元素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适用于“物质结构与性质”及其他化学新教材的网站类型多样,也不必拘泥于教科书中涉及的三种,因特网上丰富的化学信息资源有待于教材编写者在日后教材修订中不断充实、发展,更有赖于教材使用者的深度发掘和充分利用。

(三)使用化学专业软件

高中学习计划书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课堂;课程整合;学生主体性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的设置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一、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优化实验教学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在教学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实验不能现场操作。这样不但会使某些教学内容抽象、枯燥、说服力不强,而且还造成学生难以理解,达不到较好的课堂效果。此时,如果恰当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会弥补这一缺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的。如,在教学中如果遇到带有危险性的实验,污染严重的实验和现象不太明显的实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图解、文字等内容,用计算机将其进行重新编辑,同时加入动画和声音。这样,学生的兴趣就可以大大提高了。

又如,在讲化学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时,如果只靠老师讲其错误的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危害,常常会使学生半信半疑。这时我用计算机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并通过放慢动作将其步骤分解。例如,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液体沸腾飞溅;给固体加热制备气体时,试管口向上倾斜,加热产生的水倒流至试管底部造成试管破裂;当加热液体超过三分之一的试管且试管口朝着人时,液体冲出管外且灼伤人等都可用动画来完成。学生看到错误操作的危害性,印象深刻并加深了对错误原因的理解。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兴趣十足,自然愿意参与进来,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创设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能够向学生提供多种信息处理能力和多种刺激的信息,如语言、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感官获取丰富的信息,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力和想象力的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很大。因此,信息技术具有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如,化学某些科普性的视频,某些化工生产流程、环境污染的介绍、各种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的介绍的视频。通过这些视频的展示既可以使化学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生产、开拓学生视野,又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化学平衡”这节课时,我采用三维动画模拟制作氮分子、氢分子、氨分子达平衡的动画过程,通过画面动静结合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分析了化学平衡的动、定、变三大特征,通过使学生看到化学键的断裂和重新组合的过程使较为抽象的概念容易让学生理解,便于记忆。总之,信息技术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下去接受知识,兴高采烈地参与课堂,巩固了知识。

三、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化学直观性教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利用信息技术对实验现象进行放大,可以克服演示实验可见度小的缺陷,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如《铁的性质》一节Mg、Zn、Fe、Cu与HCl是否反应及反应速度的对比实验,在实验时将仪器放在实物展示台上,用液晶投影机投影到大屏幕上,根据是否产生气泡、反应的剧烈程度等现象,推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这样做把俯视观察变为平视观察,让坐在后面的学生对实验中产生的细微现象仍然看得非常清晰,增强了实验的可视性及真实可信性。教师充分利用投影手段克服实验器材的局限,辅助教学,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感知,自觉地进行表象活动,提高演示效果。又如,在探究电解一些电解质溶液的电解产物及溶液的PH值变化时,我利用flash软件设计了一个课件,用一些小球来模拟溶液中看不见的阴阳离子,然后让学生分别对电解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和硫酸溶液进行模拟分析过程,探究出电源的阴极和阳极产物的规律和溶液的PH值变化规律。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再觉得困难,相反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非常愿意去尝试学习。真的是变被动为主动了。

四、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实现互动性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如利用现有的教学软件或教师自行制作的课件,通过动态的画面,产生出一种新的丰富多彩的人与机,教与学双向交互活动,可以使讲授、学习、思考、练习、评定几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和反馈。如:各种排水测气装置、各种集气装置等,都可让学生通过鼠标拖动仪器,组合成各种装置。因计算机不受仪器、药品实物等限制,学生可以反复试做,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使学生思维更具有深度。也避免了一个教师五十几个学生,不能完全指点与辅导的尴尬。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可以借助课件中提供的学习材料帮助学习和领会,实现个别化教学。这种交互式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学生能自己控制和掌握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去探求新的知识。

总之,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画面,巧妙的链接组合,多彩的演示效果等强大的功能,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强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创新精神、探索精神。教学中应用好现代教学技术有利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大幅度地提高化学课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甄玲玲.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

高中学习计划书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CAI课件多媒体技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的开发和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我们这个时代。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在国外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计算机管理教学(CMI)。我国有关CMI的研究刚刚起步,而对CAI的研究已进入推广和使用阶段,这标志着我国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又一次飞跃。结合我校CAI化学教学的开发和实践,我们对CAI化学教学模式提几点看法。

一、计算机模拟教学模式

CAI的模拟功能,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中较早开发和利用的一种功能。目前,很多学校的软件应用是这种教学模式。

模拟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利用CAI的模拟功能把一些抽象的理论内容,或不易观察清楚、危险性较大、难于操作的实验内容,通过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瞬间变慢,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图像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模拟教学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比传统的挂图、模型或录像都更真实地接近于事物的本来面貌,而且可反复播放,因此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CAI在化学教学中的模拟教学,主要适用于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内容:如原子核组成、电子云、核外电子运动、化学键中离子键、共价键形成、溶解和结晶、原电池、电解池、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NH3分子结构、有机官能团的结构等。另一方面适用于实验难以操作、危险性大而观察不明显的内容,例如,溴苯制备、氢气还原氧化铜、氨氧化、乙酸乙醋水解等。此外,工业生产知识内容,如硫酸、硝酸工业制法,炼铁也可制成CAI课件进行教学。

二、多媒体综合教学模式

计算机可以控制多种教学媒体,这是其优于其它教学媒体的特殊功能。实际上,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中,教师上课也有声音、形象、板书、文字、挂图和实物等,教师也可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映来调整教学策略。但我们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有二层含义,其一是把微机与其它教学媒体相互连接,赋于其它媒体交互性,同时使用幻灯、投影、录像等手段,使多种媒体有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其二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即“利用计算机交互式地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使它们建立起逻辑连接,成为一个系统”,使之具有综合性,即一机多用,同时又可形成人机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形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情境。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90年代在法国首先提出和使用的,我国高中配置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学校不多。因此,主要的多媒体综合教学模式还是指前一种,但未来的发展趋势,应当是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平台,设计课件,操作使用鼠标,简单易行,而且教师并不需要有太多的计算机知识,因此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实际上,进行CAI教学,应当逐渐从单纯的CAI向多媒体组合的CAI发展。例如,在“原电池”一节的教学中,我们把原电池中原电池原理及形成条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内容讲授,让学生从微观本质理解原电池的形成,不仅采用了传统的分组实验教学,利用投影给出原电池实验要求、观察步骤,指导学生实验,并利用微机模拟原电池所形成的闭合回路,通过电子转移的流动过程和声响,及两极不同颜色的Zn2+离解,H+析出标示出内外电路所构成的闭合回路,使学生认识原电池本质;最后利用录像播放不同新型原电池的工作情况,使学生最终形成对原电池比较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这种多媒体组合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学生认识的时空限制,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系统参与信息的收集过程,形成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更好地发挥学生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激发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计算机个别辅导教学模式

我们目前采用的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很难在全班实现个别化教学,而实现个别化教学,又是化学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重要途径。由于CAI的课件,主要强调人机交互功能,因此实现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个别辅导模式,主要是用计算机部分地代替教师,按照程序教学的原则,设计不同的层次递进的教学途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不同的学习程序,提出需要学习的内容;计算机可向学生提问,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作出正确与否的判断,给出高质量的反馈,如遇困难,还可以适当降低学习坡度,使学生循序渐进,得到知识的巩固和自学能力的提高。个别辅导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合自学的个别化教学方式。如果程序设计的分支越多,预想情况越丰富,越能帮助反复学习,克服障碍,共同达到教学目标,优化学习过程。

这种教学模式,虽然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程序,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习风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自学方法,真正实现个别化教育的目标。

个别辅导教学模式,由于受CAI课件的限制及学生计算机使用的熟练程度的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大范围的推广,而现有的软件局限性又较多,因此可尝试在选修课教学中,进行小范围的试点,当课件使用比较成熟时再做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