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技术创新点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技术创新点论文范文1
关键词 论文题目审核;论文评选;评选流程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4-0023-02
近年来,信息技术公司作为大庆油田的最大的信息技术密集型单位,为了推进中国石油油气生产信息化建设,按照《中国石油“十二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要求,信息技术公司每年都会承载大量的信息项目的研发任务。在这些项目中,技术人员们付出了他们艰辛的劳动,同时也取得了众多技术革新成果。因此,为了切实贯彻落实信息技术公司科技发展战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并稳步推进公司科技进步与技术水平,及时地将这些成果进行汇总、评审,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技术人员的劳动热情与科技创新精神。
技术论文评审是提升公司科技创新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涉及到的人员、部门较多并且工作量较大,因此传统的人工评审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管理要求。随着软件、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设计出一套技术论文评审系统显得尤为必要,既提高了论文评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规范性,还保证了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1 系统整体设计
1.1 系统需求分析
1.1.1 技术可行性
随着中国石油油气生产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推进、深入,大庆油田信息技术公司软件开发组近年来圆满完成了多个重大软件信息项目的开发任务并拥有众多优秀的程序研发人员和成熟的技术手段,所以在技术上完全可以胜任。
1.1.2 经济可行性
从项目所需费用和经济效益上看是可行的。论文评审系统无须再次投资相关硬件设备,完全可以依靠公司内部已有硬件环境作为平台支撑;系统所需的软件开发工具简单并且易于
维护。
另外,在以往的论文审核过程中需要提交大量的纸质的论文手稿,一旦在论文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如:标点缺失,格式不符、语义不畅的情况,通常会重新修改论文并打印,这样就造成了打印纸的大量浪费,与我们党倡导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相不符,同时也不利于环境保护。
因此对于信息技术公司来说,开发技术论文评审系统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必要的。
1.1.3 管理可行性
管理上的可行性是指,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和人员的计算机素养的极大提高,对于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和相应系统的维护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从管理角度来讲是可以做到的。
1.1.4 业务流程分析
业务流程图如图1所示。
1.2 系统总体架构
论文评审系统采用基于Web的B/S三层体系结构模式。客户端浏览器发出请求,由服务器端来完成如数据请求、加工、结果返回以及动态网页生成等全部工作。系统应用B/S结构,服务器将承载更多的工作,并且能够简化客户机的工作量。B/S三层体系结构将业务逻辑进行封装,提高软件的复用度和可维护性。
1.3 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对相关用户功能的解析,本系统主要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功能模块:①员工模块;②员工所在主管科技领导模块;③科技发展部管理人员模块;④评委模块。
1.3.1 系统初始化
1)科技发展部管理人员。
2)各级单位主管科技领导。
3)评委人员。
1.3.2 公共功能
1)用户登录(Web登录)。
2)修改个人信息。
1.3.3 员工模块
1)员工提交论文题目。
2)论文选题结果查看(选题结果是否与其他人冲突,是否选上论文题目)。
3)查询论文的最终评审结果。
1.3.4 各级单位主管科技领导模块
1)在本单位员工提交的论文题目系统审核通过后,在对论文的内容等方面进行初审(主要内容包括:文章是否紧紧围绕信息通信行业及公司发展战略;是否有实用性、针对性、革新性、前瞻性;字体、排版等是否符合要求)。
2)初审论文。
①初审通过,论文向信息技术公司科技发展部推荐提交;同时按照文章的内容对论文进行初次分类;
②初审未通过,提交备注意见,通知本单位员工修改并重新提交审核。
1.3.5 科技发展部模块
1)管理各级注册用户。
2)向各级单位主管科技领导下达公司进行“评审论文”的通知。
3)对各级单位推荐的论文在内容等方面进行二审。
4)二审论文。
①二审通过,论文设置成“进入待评审阶段”;②二审未通过,提交备注意见,通知各级单位主管科技领导修改并重新提交;③当所有论文都进入待评审阶段,通知评委组进行评审
打分。
5)所有评委评分结束后,系统会自动按分数高低将论文进行排列显示,按照名次先后设置不同的奖项,并通知论文作者获奖情况,同时将获奖文章存入数据库备案。
6)通过网站向全公司展示获奖论文,进行技术交流。
1.3.6 评委模块
1)论文按照匿名随机分配给评委组,由评委进行打分,打分后按照“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取平均值”的原则由系统即时计算出该论文的分数。
2)当论文有争议时,可以申请全体评委复评。
2 未来展望
大庆油田信息技术公司论文评审系统提高了论文评审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真正实现公开公平、简单易行、效能提升的论文评审管理。本次论文系统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与科学严谨的评审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精简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管理规范化的目标,对科技技术信息化建设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同时可向全油田推广这套系统,全面提升油田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许淳熙.论文评审的历史考察[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08).
信息技术创新点论文范文2
深圳市布心小学教学设施先进,功能用房齐全,育人环境优良,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素质全面发展的乐园。学校成立了教育创新、教学指导、科研信息、后勤服务四大中心,以突出教育信息化优势为重点,初步形成了集教学、科研、管理和教育活动等为一体的全方位数字化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能不断满足教学的需要,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构筑了良好的教育平台。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提高,取得了一大批有突出影响的喜人成果,不仅获奖面大,而且获奖层次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坐落于深圳市东湖之畔的布心小学创建于1988年3月,是广东省一级学校。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以长远的教育战略眼光,确立了“享受教育,夯实健康人生基础”的办学理念和“建数字化校园、创信息化学习型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并且突出信息技术应用特色,让信息技术深入课堂、深入学科、深入教学活动,具有信息化特色的教育开展得卓有成效。
“数字化实践”抢占先机
作为一所省一级学校,为了达到更高的办学高度必须确立一个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办学目标,指引学校前进的方向。布心小学校长宋声鹏在做了充分的调查和准备之后,果断、及时地提出了“建数字化校园,创信息化学习型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
对于构建“数字化、信息化校园”,宋声鹏校长有自己特殊的想法。他认为,品牌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他将布心小学定位于信息化学习型特色学校,即要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教育活动四位一体的、全方位的数字化育人环境,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在宋校长的领导下,学校走出了一条“低投入、高产出”的特色教育建设与发展之路,取得了社会公认的显著成绩和社会效果。
在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主办的三届“科技信息节”活动中,布心小学收获颇丰,尤其是第三届活动,学校一举囊括了五个比赛项目的一等奖,并且还获得了“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绩效评比罗湖区第一名的好成绩。此外,学校还连续4年组织学生参加深圳市学生网络夏令营,获奖成果和人次居于全市首位,连续三年荣获市教育局颁发的“最佳组织奖”,并被授予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4年8月,在“中国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论坛”上,布心小学作为从全国筛选出的取得突出成绩的7所学校之一,宋声鹏校长应邀向大会作了精彩的经验报告。同年10月,学校又承办了全国“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讨会,由其所提供的两节现场课受到了来自中央电教馆和全国各地实验学校的专家代表们的一致好评。
2006年,在深圳举行的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中,布心小学成绩骄人,共获奖17个,其中一等奖5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7个,一跃成为深圳市和罗湖区的获奖“专业户”。与此同时,布心小学还荣获了“2006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学校” 称号,宋声鹏校长当仁不让地成为了“2006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管理校长”。
布心小学在信息化教育上所取得的成绩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众多专家的关注和支持。目前,已经成为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实验学校的布心小学,在教育局组织的信息资源共建中,积极参与,无私奉献,无偿捐献了1万多个资源包,为全市创建信息化特色教育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合作化精神”洋溢校园
要想让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队伍的管理。学校认为,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开展数字化教学与打造信息化学习型学校特色的先决条件,也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就布心小学的数字化建设与应用的实践来讲,有一支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信息化学习型特色学校的创建可以说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布心小学首先引导全校教职工更新观念,确立学习为本、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的理念,以提高学习力、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为目标,积极引导和支持教师参加教育信息化相关知识的业务培训和职务进修,并将信息素养培养、培训纳入师训必修课程。正是在这种新的办学目标指引下,全校上下认识一致,行动统一,形成了一个“我在学,你在学,他在学,大家学”的浓烈的学习氛围,主动地学、自觉地学成为教师工作生活的重要部分。其次,学校有计划、分层次培养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确立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分类分层”的培训考核制度,按照“行政推动、专家引领、现场研讨、制订规范、及时检查、促进发展”的思路实施。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学习常规设备的使用、保养知识,以进一步提高常规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率。另外,还紧跟时代步伐,引导教师学习专题学习网站和博客等建设。发挥名优教师和市、区骨干教师的作用,由他们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引路与探究。第三,学校在大力宣传建设信息化学习型特色学校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总结信息化学习型学校的先进经验的同时,积极为师生的学习和创造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在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深圳市的网络夏令营和罗湖区的科技信息节活动中,学校精心组织,千方百计为师生参加活动创造条件,使比赛获得了骄人的成绩。
“机制改革”推陈出新
宋声鹏校长十分注重领导班子建设。他认为,一所学校的发展有赖于一个坚强有力、勤政廉政的领导集体,所以,学校始终非常重视“集体心理气候”的营造。学校一直在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使教师们能够坦诚相待。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下,学校建立了健康、高效的议事制度。在执行校务公开制度上,在评优、聘任、招生、选拔推荐学生等工作上都实行了公开、公正、公平的“三公原则”,以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学校还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会议,广泛征求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办学意见,并与家长们一起商讨学校发展规划,使得学校的工作纳入了全体教师和社区居民的监督之下,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信息技术创新点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是管理创新的关键,企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企业管理现代化也是同步的,在各行各业都借着科技的力量快速前进的时候,国有公交企业势必走出历史性的一步。作为矿区城市的公共交通,大庆公交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本文主要针对目前相对滞后的管理方式,试论了新形势下必须借鉴发达城市的管理经验,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建立和推行公交运营管理体系作为自己的突破口或重点,从而不断提高城市竞争能力,为实现油田可持续发展打造内外和谐的发展环境。
而今,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公交车辆的不断增加,公交运行管理方式的相对滞后,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焦点。作为城市交通的中间力量,公交企业在管理上远远跟不上企业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大庆市的公交线网布局是随着油田的开发和城市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以大庆公交总站为枢纽,多点辐射格局。随着城市发展和区域功能的完善,各城区之间缺少有效接驳,造成了线路过长,重复线路多,冷线、偏线多,公交IC卡等先进技术无法使用,影响了城市形象和公交企业发展,给乘客带来不便。为此,笔者认为,作为矿区城市的公共交通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交通工作,借鉴发达城市的管理经验,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建立和推行公交运营管理体系作为自己的突破口或重点,从而不断提高城市竞争能力,为实现油田可持续发展打造内外和谐的发展环境。
一、公交运营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及推广意义
公交运营管理系统主要针对公交规划、管理、监控、电子收费以及途中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由营运监控调度系统、车载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通信系统组成。可实现对现有公交系统的智能化自动管理,通过调度中心的统一协调,对当前的营运状态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达到充分利用资源的目的,具有自动化、智能化、直观化、可扩展等特点。
公交运营管理体系的推广应用,必定是管理上的一次创新,必将在创造“两个环境”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由于公交运营管理系统的应用,作为线路运营生产的组织者与协调者的调度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工艺都将发根本的变化,实现智能调度,工作强度大幅度降低,工作环境也因此得到相应改善;其次,借助于先进管理手段对线路运行状况实施监控,强调司乘人员的自我行为约束,通过系统信息反馈,及时解决各种突发状况,为司乘人员提供优质服务,规范运营秩序,努力为司乘人员及乘客创造一个安全、畅通、有序的乘车环境。
二、大庆公交运营管理体系的实施情况
可以说,公交运营管理系统的实施必将掀开公交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在建立公交运营管理系统的问题上,大庆公交公司已经有了清楚了认识,几年前就提出了建立智能调度指挥中心的管理思路,对大庆公交总站GPS系统操作平台进行改造,分别在让胡路站、乘风站建立GPS系统操作平台,以三个中心始发站为中心,管理公司所有线路,调度模式将由目前的两端调度向一端调度转变,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逐步实现集中调度,并通过公司信息平台实现数字共享,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近年,又逐步推行IC卡路签技术,逐步取消手写路单。把IC卡作为GPS系统的补充,管理其余没有安装GPS系统的线路,一方面将此作为单车公里核算的有效手段,降低成本;一个方面通过此项措施,确保对车辆运行区间状态的掌控,解决车辆滞站、压点、超速等问题,从而提高正运率,提高线路服务质量,确保安全运营。这些思路和设想,都是与公交运营管理系统的管理实质相互一致的。 经过几年的实施运作,公交运营管理体系雏形得到构建。2010年7月份,公司在39条条件具备的公交线路上正式推行IC卡自动售票系统;同时利用GPS系统对发车、运行轨迹进行监控,既提高了运营生产的管理水平,也提高了管理效率,促进运营秩序的规范;利用LED电子显示屏公布各调线路的动态信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服务档次,但这与全面实现公交运营管理系统的应用仍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大庆公交GPS覆盖面虽然达到一定标准,但新技术应用还不够熟练、设备操作人员还不够专业、功能开发还不够全面,一系列问题制约着公交运营管理体系的深度推广,也因此造成了管理步伐相对落后的现状。但这些实际困难并不能成为将这一工程继续下去的阻力,相反,通过技术培训,新技术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资金投入的及时到位,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公交运营管理体系的全面推广应用指日可待。
三、公交运营管理体系推行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这一科学管理体系的进一步有效实施、应用,笔者认为油田公交企业还应加强一下几方面建设:
1.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建立以信息技术中心为主导的技术创新运行体系,支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技术中心要加强自身建设和机制完善,加快形成对新技术开发应用的能力。
2.强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为了缩短与发达城市公交企业的差距,首先,要积极引进他们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缩短与其他城市先进企业的差距;其次,要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进一步的开发工作。在技术引进中应加强宏观管理,防止重复引进、盲目引进和低水平引进,注重产品的实用性。
3.重视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首先,在企业内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创新氛围。搞好企业现有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培训力度,不断扩充科技人员的研究领域,改善其知识结构,使之成为既有技术专长,又有市场眼光的创新型人才。其次,加大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尤其要针对关键技术人才、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和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引进。最后,强化激励机制,在制度上形成“事业留人”环境,使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更加科学、有效、持续发展。
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是管理创新的关键,企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企业管理现代化也是同步的,在各行各业都借着科技的力量快速前进的时候,国有公交企业势必走出历史性的一步!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创新点论文范文4
一、工作目标
以促进全市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为目标,围绕全市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造3大主导产业,集聚国外海智专家和全国性学会、省级学会、市级学会科技创新资源,系统谋划科技经济融合项目,培育打造品牌化科创平台,为申报“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创造条件。
二、工作举措
(一)打造“科创淮安”科技经济融通平台。紧扣淮安三大工业主导产业培育,建立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造等专业产业智库。突出需求导向,联合市工信局、科技局等部门,建立企业人才技术需求库、创新瓶颈问题库和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库。提供有效供给,将学术论文评选结果、软课题评选结果、科技智库成果、科技工作者意见与建议等分类收录,建立科技人员研究成果库。结合企业科协创建,推进企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有效链接中国科协科技经济融通平台。
(二)建立“科创淮安”科技服务体系。组建淮安“红绿蓝”科技服务团,以市级学(协)会等科技创新资源为主体,链接国家、省和海内外科技资源,围绕市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造三大工业主导产业,侧重“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人才引进、技术成果鉴定等服务,构建专业化服务体系和服务标准,探索功能性科技服务团长效服务的典型模式。建立科技志愿服务工作例会制度,将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信息、志愿者招募等重点环节进行优化。强化科技志愿服务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党群服务中心,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三)策划“科创淮安”创新对接峰会。联合政府相关部门举办全国性乃至国际性高峰论坛,组织开展“技术路演”、对接服务企业,发动企业参展参会,把创新要素引向基层、引向企业,致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技术创新力,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重点积极对接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等有关部门,举办相关主导产业高峰论坛。
(四)集聚“科创淮安”高端海外资源。借力中国科协、省科协海智平台,充分发挥海外基地和海智工作站的作用,加强与海外华人社团联系,精准服务地方引才引智引技,引导科技、产业、投融资密切结合的创新实践。根据全市主导产业及企业需求,邀请海智专家来淮安开展科技沙龙等形式的交流互动。实施企业科技信息服务行动,利用国际科技专利服务企业创新,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迭展。
(五)培育“科创淮安”产业人才队伍。对接全国、省级科技服务团队来淮服务,与企业合力开展重大攻关型项目对接和合作,推动建立高层次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协同创新中心。以参加全省、全国创新方法大赛为抓手,以企业创新和企业科技工作者现实需求为导向,组织开展以TRIZ理论为代表的企业创新方法培训和技术经理人培训。持续开展“企业创新达人”评选宣讲活动,放大效应,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三、工作进度
1-3月份,根据上级科协实施科创中国文件精神,结合淮安实际,摸准需求,服务中国科协、省科协项目落地淮安,制定“科创淮安”工作项目化方案。
4-6月份,选择1个工业主导产业进行试点,突出问题导向,推动服务企业科技创新专项行动有序开展;积极申报“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7-9月份,扎实推进服务主导产业创新对接人才峰会或产业高峰论坛,举办好系列活动,彰显科协组织的特色和优势。
信息技术创新点论文范文5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论文编号】 1009―8097(2010)06―0026―03
信息技术是现代最活跃的科技生产力之一,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不同领域都通过多种方式把资金投向信息技术,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已经成为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支出。人们希望信息技术能够促使教育现状显著改观,推动教育变革顺利进行。然而,在信息技术大规模进入教育领域十数年之后,人们的期望逐渐被现实中的无奈所取代。即使不去关注统计数字,我们也能切身感受到教育信息技术所处的尴尬境地。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将信息技术巨大投入与生产率提高之间缺乏显著联系的现象称为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Productivity Paradox)。与经济领域如出一辙,当信息化浪潮波及到教育领域后,同样出现了对信息技术应用效益的困惑。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同样存在。
一 “四种解释”看悖论存在缘由
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存在不是偶然的。究其缘由,众多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假说和解释。[1][2]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埃里克•布伦乔尔森[3]提出的四种解释:投入和产出的测量失真;学习和调整引起时滞;利润的再分配和散失;信息与技术的管理不善。我们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教育领域的特点,认为教育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存在有四种原因。
1 评估困难
(1)教育信息技术的附属性导致价值难以剥离
除了最简单的人工操作自动化技术能够产生显著减少人工的效果以外,复杂的信息技术必须与教育其他因素结合才能产生效果。因此教育信息技术的价值不是以独立价值的形式体现出来,而是转化为其他因素的附属价值,要将其从其他因素价值中剥离出来是很困难的。
(2)教育信息技术价值的评估指标难以量化
信息技术给教育领域所带来的影响很多都无法转化为可以量化的评估指标。例如,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教学方法的丰富多样,教学评价的因人而异等等。这些无形指标却恰恰是教育进步与否的体现。教育信息技术价值的评估不能只关注学生成绩报告等传统指标,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不能只关注货币形式的有形产出,还要关注知识资产等无形产出;不能只关注简单的投入与产出计量,还要关注教育发展的变革过程。
2 效用时滞
新技术应用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一种普遍现象。教育信息技术的投资与获得的实际收益之间存在时滞。
(1)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的显现需要时间
技术创新扩散理论认为,新技术投资收益时滞背后隐藏的是其他相关要素的成熟过程。[4]对教育信息技术而言,这种收益实现的时滞将会更长。因为信息技术将会导致教育变革,教育系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后,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
(2)师生的心理适应需要时间
信息技术的应用给师生,尤其给管理人员和部分教师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他们的心理会有一个变化的时间进程:从最初的漠不关心或者好奇,逐渐到因信息技术对其提出知识要求时的抵制、害怕与拒绝,再逐渐转变为接受和主动参与。这就使教育信息技术应有的价值被延迟实现甚至被抵消。再加上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新技术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展现延迟的效果就被新技术所取代,从而使师生进入新一轮的技术心理适应期。
3 效益外溢
效益外溢是指教育信息技术的价值外溢到其他领域去了。教育领域的主要工作对象是人,其产品也是人。信息技术投射在其产品――人身上的效益,在教育领域中无法全部体现。当学生进入社会后,部分效益才会由其工作体现在其它领域。也就是说,虽然进行信息技术投资的教育领域可能并没有立即获得可观的实际效益,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讲,这部分投资的效益借由已成为其它行业劳动者的学生而附加在其它行业中。教育信息技术的效益实际上是在教育领域和其它社会领域之间进行了重新分配。
4 管理不当
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教育系统的战略规划、组织结构、工作流程中。传统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者的不同步,妨碍了教育信息技术价值的发挥。
(1)管理思想:“工具论”无法破除
传统的管理思想将信息技术看作是提高效率的工具,而不是将其作为重新构建组织的机会。大多数教育组织在应用信息技术时,组织结构、工作流程不变,其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使原有的教育方式方法自动化,没有改变现有的结构与流程。就像大功率发动机装配在旧马车上,难以寻求汽车的风驰电掣;就像装在新瓶里的旧酒,品起来依然是老滋味。
(2)管理制度:“信息孤岛”效应
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要被动适应教育系统原有的组织结构。信息技术被单独应用在不同部门,各部门相互隔离。如:教务部门独立的选课系统,图书馆独立的借阅系统,财务部门独立的会计系统等。在信息技术应用初期,单项工作的信息化,对提高工作效率有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应用的逐步深入,原有的教育组织结构和部门间的协调会遭遇重重阻力,形成“信息孤岛”效应。
(3)管理者:变革不能波及自身
教育管理者对变革存在潜在抵制会限制信息技术的作用发挥。信息技术引发的组织结构变革必然要涉及职务的更替、工作岗位的调整,特别是导致教育管理层次的改变、决策权的变化,直接威胁到中层管理者的利益。这将使教育管理者面临着个人利益部分丧失与组织利益整体提升的矛盾选择。如果来自于管理层的阻力一旦形成,其产生的消极影响要比来自基层的更强大、更直接。
二 “四个阶段”看悖论高发时期
生产率悖论现象的存在有违于教育信息技术投资的初衷。在我国教育加速走向信息化的进程中,在学校动辄数百万的信息技术投资浪潮中,如何尽可能地消解悖论,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消解悖论,首先要明确悖论发生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哪一个阶段,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方案。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局部应用、集成应用、结构重组以及战略创新,其中从集成应用向结构重组的过渡阶段是悖论的高发时期,如图1所示。
1 局部应用
局部应用是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主要体现为对原有人工工作的自动化,基本上不影响教育原有的结构和流程,意在提高工作效率。譬如运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和数据、进行信息检索,可以有效地支持或强化原有的教学结构。对于教育系统的成员来说,所需要的学习也简单和单一,一般着眼于如何使用技术,人们比较乐于去接受它。这一阶段的应用属于低层次应用,对教育与教学的支持是辅的,信息技术的投资也有限,因此生产率悖论并不明显。
2 集成应用
集成应用是指信息技术被用于建立跨越单一功能的共享系统,将教育系统内部原有的独立自动化系统整合,实现内部信息的共享,这是教育信息技术较高水平的应用形式。如将校园管理集成起来,形成教务管理、图书馆管理、后勤生活管理一卡通服务机制。将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集成在一个信息技术平台之上,此时信息技术的使用已不局限于某个部门,而是涉及到多个部门,并且部门之间信息可以共享和流动。
在这一阶段,信息技术的投资开始显著增长,但是信息技术还仅仅是连接系统内部“信息孤岛”的手段。由于没有触及教育组织结构本身的改变,信息技术的应用只能带来有限的效益,其价值远未能充分发挥。因此生产率悖论现象开始显现。
3 结构重组
在结构重组阶段,信息技术应用已完全超越了简单自动化的层面。这一阶段,信息技术对教育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组织结构倾向于向更少层级、更多自我导向为特点的柔性、扁平化组织结构转变。
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层次从改良性阶段进入了革命性阶段,涉及的问题更为尖锐和深入。例如围绕信息技术应用重组一个学校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这种改变所引发的影响和变化远远比建立一个校园网选课系统来得猛烈的多。它就像推倒一张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师生关系的改变、学校地位的旁落、教育管理的去中心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一阶段,激进和保守、变革与守旧等不同的力量激烈角逐,生产率悖论现象越发明显。
4 战略创新
在战略创新阶段,信息技术投资与收益的关系开始走向良性循环。教育组织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发展和变化,调整并逐步更新教育目标和方式方法,规划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信息技术创新应用。[5]在这一阶段,生产率悖论现象基本消失。
三 “三重景深”看悖论消解之路
我国教育信息技术正处于从集成应用向结构重组的过渡起步阶段,这正是生产率悖论的高发期。对于集成应用和结构重组阶段出现的生产率悖论,从技术角度入手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只有从管理视域出发,快速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的阶段跃升,促使我国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向结构重组、战略创新阶段转变,才能消解生产率悖论。
我们从管理角度提出“三重景深”的策略,从战略规划到结构改造到项目成功,层层细化,期望突破教育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困境,推动教育信息化的纵深发展。
1 远景: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战略规划
战略是一种假定推测的思维方法,强调不只是改善现状,更要创造新的未来。如何使教育组织适应多变的社会需求,实现教育与市场和环境的同步,是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战略动机。
然而,我国多数教育组织在信息技术投入上缺乏明确的战略导向。在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相当普遍的从众现象,既没有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对信息技术投资进行总体规划,也没有对信息技术投资如何转化为效益进行理论分析,更没有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工作流程、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使信息技术的效用被限制在个别部门或环节,造成应用的低效。
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技术实现相对比较容易,围绕信息技术应用进行组织、管理、文化方面的变革才是最大的挑战。因此,要围绕教育组织的发展,有针对性地制定信息技术的项目引进规划。并根据环境变化,随时判断信息技术投资与本组织总体战略的契合程度,动态地调整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确保信息技术应用的实际效果。
2 中景:教育组织结构改造与重组
美国经济史学家戴维在研究电力的生产率悖论后指出:当工厂将发动机仅用于照明时,首选动力装置仍是皮带、滑轮和线轴。只有当生产组织结构围绕电力的使用重新设计后,生产效率才得到大幅度提高。类似地,信息技术的价值也必须在教育组织结构改造和重组后才能显现。
教育组织结构的改造与重组是指对传统的教育组织构造、原则提出挑战,打破旧有管理规范,再造新的管理程序。随着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成熟,信息数据共享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当把教育系统内部各信息系统集成之后,原有的组织结构、职能关系就需要进行全面再调整,于是教育组织结构的改造与重组就成为必然。
由于不同的教育组织有各自的具体环境和历史渊源,我们无法给出一致的改造与重组路径。但是有一个原则是清晰的,那就是:高效益的信息技术不一定是最新的,而是与教育组织结构最契合的。教育组织结构改造与重组,并不是让教育组织都成为网络机构,这不是变革的目的。变革所追求的结果是组织结构最适合教育组织特点、教学活动变得更富有效率、获得更大教育效果。扁平化组织、网络化组织和学习型组织都是教育组织为应对信息技术应用可以采取的结构变革的尝试。
3 近景:教育信息技术应用项目成功
项目是为完成某一特定的产品或服务所做的一次性努力。每个项目的开展与成功是教育信息技术成功应用的基础。项目的成功需要确保几个关键因素:首先,项目提出伊始,明确信息技术需求,进行可行性研究;然后根据需求进行技术选择,选择具有良好资质的项目开发团队;项目立项后,在项目建设的同时进行项目的监控;在项目验收后,进入教育组织技术运行阶段,开展技术能力推广和人员培训,同时开始项目的评估工作,评估的结果又对以后的项目可行性工作起指导作用。
生产率悖论现象的存在影响了人们对于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发展的信心,产生了疑惑和迷茫。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对教育信息技术作用产生怀疑的理由。事实上,信息技术己经密密麻麻、错综复杂地编织进入了教育的“经纬”之中。信息技术始终不可抗拒地充满了无穷魅力,它正影响着教育的战略发展,改变着管理、教学方式,给教育领域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军亚,王任飞.“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动态演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6):37-40.
[2] 李治堂.信息技术投资“生产率悖论”研究及其最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4(9): 2-7.
[3] Brynjolfsson, E, The Productivity Paradox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 Communications of ACM, 1993(35): 66-77.
信息技术创新点论文范文6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给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信息技术在改革教育方式的过程中,对初中物理教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进行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物理教学相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作橐幻工作在一线的初中物理教师,从初中物理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入手,探讨有关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整合的具体问题,并提出几点思考,为同行业人士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整合;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科技也逐渐进入校园,成为教学工具,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整合的优势
1.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积极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很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抽象的物理教学中,能够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将实验的微观化变为宏观化。这改变了单一、古板的传统物理教学模式,便于学生掌握复杂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学习行为的良性改变,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增强自信心,形成良性循环。
2.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物理课堂,教师一般使用粉笔板书的方式来讲解教材,不仅耗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尤其在物理实验中,学生对实验操作、变化、原理得不到清晰的认识,势必影响教学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利用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能优化实验课程,提高教学效率。
3.创新学习过程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整合创新了学习过程。如某软件公司开发的《仿真物理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模拟实验环境,可动手设计实验,从而发现、总结物理规律。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定期公布一些课本延伸出来的课题,激励学生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如生活中的杠杆、农田里的热学、为什么自行车只有在行驶时不跌倒等,使课堂探究性学习得到延伸。学生围绕选题,查找资料,整理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或者利用电子邮件、BBS等,围绕主题进行讨论、交流、争辩、评价,合作解决问题。
二、现阶段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整合的现状
1.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薄弱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整合的最终目的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工具。因此,学生操作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物理学习的效果。由于家庭条件及生活环境的差异,不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一些程度较差的学生难以达到最终教学目标。
2.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不熟练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存在误区,往往认为使用了投影仪等多媒体就是整合了信息技术,只注重课件的形式,忽略了包含的内容,而内容恰恰是物理教学中最主要的部分。另外,有的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与实际教学脱离,降低了教学质量。还有部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将教材内容转移到多媒体。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整合下教学模式研究
1.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整合的关键是硬件设施的完备。政府及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系统、完备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同时优化网络环境,为师生查找资料提供方便。另外,学校还应完善自己的信息系统,建立丰富的物理数据资源库,有序储存物理教学教案、图片、课件、作业等,不仅方便查阅,还能为以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2.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教师作为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整合的主体,其信息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与教学进程。因此,有关教育部门应当组织针对性讲座及课程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教师自身也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积极主动参加有关培训课程,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物理教学中去。同时,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摒弃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物理成绩。
3.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改变过去教师讲课,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加强引导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具体包括:情境教学、教师与学生交换身份等。
初中物理是物理学科的基础部分,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以后的物理学习中得心应手。将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进行整合,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积极探索的能力,同时方便教师教学活动的展开。虽然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生自制力差,容易被不良网络信息影响价值观等,但是不能因噎废食,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完美
整合。
参考文献:
[1]徐宾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整合下教学模式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18):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