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层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层文化论文范文1
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和时代意义
1.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企业环境的需要。人的思想与其所在的文化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石化企业因和地方接触机会频繁,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很容易钻进企业。因此,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有选择地吸收和排斥驻地周围环境中的不同文化要素,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气氛和健康向上的精神氛围,创造一个构建石化企业职工精神支柱,体现当代职工崇高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的文化环境。2.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方式的需要。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是单方面的思想灌输,用行政命令、简单说教来规范和改变干部职工的思想行为、心理情绪以及价值观念,这样硬灌输往往会给干部职工造成心理压力甚至引发逆反心理,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企业文化建设强调的是一种素质建设,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企业文化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不断增强业务能力,提高自身素质。3.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是创建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工作平台的需要。信息网络连接千家万户,使干部职工与社会和家庭的联系更为经常,社会思潮、社会风气和社会改革对干部职工的影响更为广泛和深刻,这就要求建立更为规范、经常、有效的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企业文化使是促使这一系统形式的有效平台。在文化建设上,干部职工们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到社会上学知识、学技术,基层单位还可以通过组织参观先进单位的工作、生活、生产等一些活动。同时,也可邀请一些地方单位、社会力量参加到各种活动中,通过开展油地联欢或油地座谈,加强油地之间的横向交流,把交谈的空间让给干部职工,把交谈的内容引向干部职工们最关心的问题。通过地方的专家、模范的现场交流、现场传授等方式容易在干部职工中产生感染力和震撼力。
现阶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赋予企业文化鲜明的时代特色。企业文化建设只有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火热的企业生活,紧跟时代的节拍,才能具有更鲜活的内容。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高擎时代的主旋律,充分反映时代的发展要求,用艺术的手段再现社会生活中的先进典型,用鲜明的政治导向引导干部职工的理想信念,塑造优良作风,使企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昂扬进取的工作斗志。要以同志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用干部职工喜爱看、容易学、好理解的艺术手法再现荣辱观的具体内涵,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目标,不断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2.抓好工作的有机结合,发挥企业文化精神动力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重在建设,要围绕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企业生产力来抓建设,不断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内容,把企业文化大舞台构建成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业务培训等各个方面的“大讲堂、宣传队、打气筒、练兵场”,使企业文化与企业各项工作融会贯通。3.充分挖掘有效的载体,推动企业文化持续健康的发展。要借助地方优势,实现文化资源共享。要利用油地共建、文明单位创建等时机,有选择地与驻地一些注重文化发展、拥有先进理念的单位建立共建关系,充分利用共建单位的人力、物力资源。要因地制宜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实现重点和一般的和谐。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在不断总结和完善中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教育、引导、陶冶情操的目的,为企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本文作者:刘建刚工作单位:濮阳市中原油田
基层文化论文范文2
当代社会,文化力彰显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文化的价值内涵包括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化本质的内容要求更多、更广泛,在形式上和表现上的要求也显现多样化,以前单一、简单、低层次的内容和模式已经落后群众的要求。通过开展丰富多样、充满激情和魅力的基层文化活动,增强文化的吸引力,依靠文化的力量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自信、乐观、向上、友爱、帮助的和谐社会,人人参与到和谐社会建设上来,是基层文化的议中这题。发展群众文化是构建和谐,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掌握大人民群众盼什么,想什么,进行开展基层文化活动,尤其要以老百姓喜闻见乐的、乐意接受的形式来服务群众,为人民群众奉献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文化大餐,积极开创大众文化的新纪元。
二、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要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把基层文化站所建设成人民群众向往和热爱的场所,使之自觉参加文化活动。一是要量力而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要结合实际,根据身处自身的力量,针对群众民俗民风,完善各项功能设施,比如完善民俗文化博物馆、文化站、电子阅览室、群众广场、文化公园,配备书法美术、音乐民乐活动设施,都要根据群众的要求进行设置。二要加强规划,对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要抓好每个时期的时间段,根据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建设,在建设基层文化设施中,要充分考虑群众参与活动的便利条件,打通群众参加文化活动的快捷通道。三是要明确基层文化建设的目标。要结合落实文化站具体工作,明确目的。按照一切为群众出发、一切为群众服务的要求,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向人民大众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四是要充分利用好文化设施,扎实开展各项基层文化活动,比如开展节庆喜日活动、文化讲座、艺术培训、广场舞蹈活动、电子阅读对外开放等,充实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和精神生活,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层面,建设和谐社会。
三、强化基层文化队伍,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的要求,打铁还要自身硬。作为直接面对基层群众、工作在文化第一线的文化站工作人员,担负着本地区的群文活动的具体工作,包括有效地组织、指导、辅导、培训群众文化活动,自身还担负着创作活动,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民间艺术遗产,任务繁重。因此,基层文化干部必须善于跟群众打交道,与群众密切沟通,还要能够在关键时刻展示和发挥管理、艺术才华,协助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一是基层群众文化干部要加强自身修养学习,要善于吸收综合艺术技能,还要善于容纳当地的民俗艺术,才能有效地为群众服务。除了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外,还要努力学习各门类的艺术知识。要组织基层文化干部参加各种培训学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艺术修养和水平,开拓视野,真正成为基层文化干部的领头人,成为基层群众的文化朋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员。二是培养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要加强基层文化干部的道德教育,帮助基层文化干部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道德,提倡奉献精神,充分认识到投身基层文化建设是一项崇高的职业,事关整个中华民族崛起和强盛复兴。只有具有责任感,才能理解基层文化干部的工作性质,才能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之外,在节假日加班,牺牲与家人、亲朋聚会,享受人生快乐的机会,积极开展基层文化活动,无怨无悔,全面完成工作任务。由此可知,职工干部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对每位干部职工显得何等重要。三是培养一支技艺精湛、一人多用,一专多能的群文队伍。基层文化干部,既是工作人员,又是群众眼中的老师,如果没有专门的艺术才能,就得不到群众的信赖和尊重。基层文化干部,在基层文化活动中,起的是“火车头”的作用。火车快不快,全靠你自身的能力,包括责任心和艺术才能。只有掌握了艺术技能,才能在开展基层文化活动中如鱼得水。同时,由于受基层文化站职数的影响,往往不能同时配足各类型的人才,就要求我们基层文化干部要做到一专多能,及时应付不同情况,组织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大显身手,这是当今基层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工作都的必然要求。四是要善于利用社会能量。当前,农村农民收入越来越高,农民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更高了,开始转入重视发展精神生活,把目光转向文化上来。不少热心人事积极投身文化事业,作为基层文化干部,要及时利用好各种机会,鼓励和引导社会财富投放到基层文化事业上来,以文养文,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五是要大力吸收一批热爱基层文化事业、具有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基层文化队伍中来,从整体上提高基层文化干部的素质,从整体上改变基层文化干部队伍的结构。
四、努力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基层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层次化设计;收敛性;模块布局;时钟优化;延时分配;大型设计
1引言
如今一般的后端设计是采用把网表打散,把所有的逻辑单元看作是一个层次上,层次关系不用考虑,一起进行设计,优化。这样设计的好处是逻辑关系比较简单,在做优化的时候,可以对逻辑单元直接处理,所有的物理单元都是可见的。但是,随着现在设计越来越复杂,单元越来越多,现在的单层次的EDA工具的承载能力遭到了挑战。由于设计的庞大,使得后端设计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长,于是出现了层次化设计流程。
层次化设计流程是指把设计对象分成多个模块分层次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层次之间的关系,顶层模块和底层模块的关系,层次内部的优化等等。最终,在各个模块达到其各自设计要求的同时,满足顶层的设计要求。
2层次化设计的背景
2.1层次化设计的优势
(1)大多数原因是设计规模的庞大。很大的一个设计就需要考虑层次化。
(2)层次化设计可以给一个模块里的设计单元一些约束,使他们可以在一个区域内布局布线。这种约束性给某些特殊的设计带来方便,比如说:多电压设计。随着现在对低功耗的要求越来越广泛,设计者一般会对不同的模块进行低功耗的考虑。不同模块会有不同的供电电压。这样,层次化设计可以对这些不同的模块单独进行功耗分析和设计。
(3)层次化设计有时候也是应项目进行的情况可以采取的一个方法。一般来说,一个大型的设计会分几个小组分别设计几个模块。几个模块的进度有可能不一样。后端设计一般不会等到所有的模块完成了以后才进行。一般来说,可以对部分没有完成的模块估计一个大小,时序。然后把这些模块当作是BlackBox(黑盒)放到顶层进行后端设计。这时候,我们采取的也是层次化设计。
(4)层次化设计也是一种设计流程的选择。一个模块的单元如果约束在一起,其内部的优化可以更方便。芯片的各个模块能有效地控制单元固有的离散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时序或拥塞的变化。
2.2层次化设计常见问题
(1)由于有层次化的划分,模块之间及与顶层的关系是不透明的。和平面设计不同,顶层的优化不能进入到模块内部,这样,有可能造成优化的限制。
(2)层次化设计对逻辑的要求比较严格,改变逻辑的时候要注意对层次化的影响。比如,如果在布线的时候,需要穿越某些模块,那需要在这些模块中新增加逻辑连线。所以,逻辑的更新要和布局布线同步。
(3)层次化设计中,模块内部优化所需要的约束条件是通过在顶层的分析中得到的,而顶层的分析又是基于模块内部的情况得出的。所以,这是个反复的过程。层次化设计要注意反复优化时应该遵循收敛原则。最后的结果应该是顶层的时序得到满足,模块的时序也得到满足。
3层次化设计流程
(1)层次化分块。在读入的网表文件中,前端的设计者会按照功能创建一些模块。在层次化设计中的初始,就要对这些模块进行分析,有些模块需要打散并入到顶层,有些大的模块需要保留,当作一个子module进行分层处理。
(2)层次化放置单元。把子模块里的单元集中放在子模块里。
(3)如果timing有问题,做一下简单的优化,比如说修复一些DRC的violation(cap,transition,fanout),插入/删除/更换一些缓存器。
(4)Power的处理。power会采取网格状的模式,同时会做power的分析,做完之后preroute(preroute指对电源线的连接)可以先不要做。
(5)时钟的规划。现在工具已经可以提供一种由下而上的时钟规划。利用工具提供的方法做完时钟规划后,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时钟优化,同时会得到一个优化的结果,就是指顶层的时钟的skew能被优化到什么结果,底层的时钟优化的目标是是么。当然这个只是初步得到的结果,可以做个参考。如果得到的skew很差,那就需要重新考虑模块的布局了。
(6)模块化的布线。接下来就可以为产生接口的位置及产生的子模快做准备了。接口的位置是通过布线来得到的。工具会对整个设计进行布线,这样的布线是指globalroute。子模块内部的布线是首要考虑的,接下来是接口的布线,最后是顶层的布线。而端口的位置就是通过接口的连线在子模快边界的交点的位置产生的。由于是global的route,交点不是在wiretrack上,所以,最后接口的实际位置将会稍微偏离globalroute。
(7)把模块变成软模块并且产生接口位置,同时把电源线复制到底层。
(8)为模块产生时序的模型。由于软模块内部的信息顶层是看不到的,所有要通过ilm(记录了子模块接口的时序信息的模型)把内部的时序信息映射到顶层去。这样在顶层做时序分析的时候就能包含整个设计的了。
(9)延时分配。这是很关键的一步。时序预估是通过时序分析,产生底层的时序约束,把顶层和底层的优化的目标分配好。通过实际的每个模块的及其顶层的延时,得到各自模块在整个延时所占的比重,然后按照要求的时钟延时(requiredelay)进行分配。然后把得出的延时作为时序约束传给子模块。
(10)有了子模块的时序约束,分别打开子模块进行布局,优化,布线。
(11)子模快优化成功之后,转换成硬模块。这样,底层将不会再被改动任何信息,最后,回到顶层做顶层的优化。
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子模块不能达到优化的结果,需要回到顶层,进行顶层的优化,这样可以对底层的优化约束会降低,然后,再产生底层的约束,再做底层的优化。这应该是个收敛的过程。最后的结果会越来越好。
4层次化设计中哪些步骤需要注意得到收敛性的时序
4.1模块分割阶段
用来做层次化设计的子模块一般是网表里的单元器件比较多的模块,并且与其他模块连接关系较少的模块。原因是:由于子模块在布局布线的时候会集中在一个区域,如果这个模块和外界联系比较多的化,这种集中会使得其距离外界单元比较远,不如打散的效果好。如果有很多时序存在这个模块和外界之间,会造成整个设计的时序比较差。
在我们没有划分模块之前,我们对全局进行布局,发现模块b和模块c2内部连接很集中,而c1模块内部的单元被分散在芯片的四周,说明它与其他很多模块有连接关系,外部连接关系比内部连接关系更多。这种情况,我们一般选择把b和c2作为层次化设计的子模块,这样有利于在后期能一直很好的保持设计的收敛性。
4.2模块的布局
在产生子模块之后,我们可以利用工具对芯片进行布局。工具会按照层次化的原则进行布局,即属于同一模块的会放置在同一范围内。这时,我们需要给子模块产生一个形状并且给它一个位置。模块的位置最好放置在内部单元集中放置的中心,之后,当我们把属于这个模块的所有单元都放置到模块中时,我们所得到的结果将与初始的结果相匹配。
4.3模块接口的产生
层次化设计的后期是把顶层和底层分割开来处理,所以,它们彼此的信息交流都是通过接口来进行的,而接口的物理位置是通过布线产生的。布线时,为了保证逻辑的与物理的一致性,需要遵循以下的原则:①内部的连接需要在内部完成布线。②逻辑上模块有多少接口,在布线的时候穿过这个模块的次数就有多少。但是,原则2给层次化设计带来了局限性,如果遵循了这样的原则,将迫使布线需要饶过一些模块。为了打破这种局限性,我们允许改变模块的逻辑,在边界产生额外的接口,这也是为了达到布线的最优。如图1介绍了几种产生feedthroughpin(额外穿越边界的接口)的情况。
由布线产生接口的流程是:先对模块内部进行布线,然后对接口的连接进行布线,最后是顶层的连接进行布线。这样做的优点是我们在前期就能预估到整个设计是不是能完成布线。如果只是对接口进行布线的话,很有可能接口的位置不好从而影响了内部的布线。而接口的位置一旦决定下来,修改起来就难了。所以,我们在产生接口之前就考虑好模块内部的布线,这样能保证后期的结果也是可行的。有一种情况在布线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对于相贴边的模块,在贴边处不要放置单独的接口。这样的接口会导致顶层的布线无法通过模块与外界相连。因为层次化设计的后期就是把模块做成硬模块,底层顶层分别进行详细的布线,优化。彼此独立。所以,在顶层,将会把底层的模块全部屏蔽,布线将不允许穿过子模块。这样,图示中的接口在布线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所以,即使有与外界没有连接关系的接口,我们也不要把它们放到贴边的位置,因为很有可能在ECO的阶段,设计者会为这些端口加上连接关系。在贴边处的端口永远都要遵循一一对应的关系。
4.4模块时钟信息的传递
在一般时钟优化中,我们主要考虑的是UsefulClockSkew。所谓UsefulClockSkew,就是通过调整各级触发器的时钟延迟(ClockLatency,从时钟起始点到每个触发器时钟输入端口的延迟),来调整前后流水级的路径需求时间(RequireTime),以满足尽量小的时钟周期要求。所以一般我们对时钟skew的优化的目标是所有的sink端口的时钟延时尽量保持一致,这样时钟对时序的影响能降低到最小,使我们在逻辑综合和布局阶段的分析大致准确。在平面设计中,所有的sink端口由上而下进行平衡其延时。先把所有的sink端口进行分组,按照就近原则,按照电容的一个阈值进行合并成组,在同组的sink端上层插入缓存器,然后,以缓存器为sink端口,按照同样的原则再往上层插入缓存器,一层一层往上递推,建立时钟树。
如此建立的时钟树能保证所有的sink端口是比较平衡的。当然在选择组的时候会考虑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gatedclock,generatedclock,hardmacro的时钟端口。如果仅靠分组的情况不能平衡,比如有些组离时钟端口的距离差别很大,还需要对各个不同的组插入不同的缓存器。
在层次化设计中,由于每个模块的内部设计没有完成,我们需要完成由下而上的时钟设计是违反了层次化设计的规则的。一般我们会假设模块内部所有的sink端口的最大和最小延时是多少,然后把信息加在模块的时钟端口上,这样在顶层,我们可以得到整个设计的时钟延时信息,从而可以在顶层对标准单元模块及层次化模块都能优化。当然,我们在估计模块内部的sink端口的延时时,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优化后的结果,也就是内部如果优化以后,可以得到的最大和最小延时,这个估计的结果也是设计者要在内部进行优化的目标。这样就做到了时钟的层次化分离,如图2所示。
4.5模块时序分配
接口的物理信息产生以后,最重要的将是产生每个模块的时序约束。顶层的时序约束是由前端综合的结果及设计者的要求提出的,但是子模块的时序是在顶层对整个设计的时序分析后产生的。通过整个设计的层次化分析,主要把延时在各个模块内部进行分配,把优化的指标分配到每个模块中。延时分配在层次化设计中是很重要的方案,目的是通过各个模块的努力使整个设计的时序达到要求。它的大致原理是先得到通过模块端口的最差路径,得到这条路径在每个模块及顶层的延时,然后用requiretime(时序如果达到要求需要的延时)减去顶层的延时(因为我们在分配的时候假设顶层的延时是不变的,也就是我们不把顶层的优化考虑进去)乘以本模块延时占整个模块延时的比例。时序分配之后,再把分配后的延时作为接口的输入延时和输出延时。分配之后的延时使得各个模块内部看到整个路径的延时变小,也就是其他模块为他分担了一部分优化的难度,分担多少要看它自身本来有多少延时。各个模块按照分配后的结果进行优化之后,如果每个模块的时序都达到要求,那么整个芯片的时序将达到要求。
5实例说明
实验目标:通过层次化设计实现时序收敛。
实验对象:实例中的design大小为中等design,90k左右标准单元,顶层包含9个模块。根据模块大小,选取了其中三个作为层次化设计的子模块。
(1)先进行模块分割及模块放置,然后把模块内部的单元放置在模块内部,这是层次化设计的基础,开始进行层次化设计,同时,评估一下布线及时序优化的可行性。
如图1如果按照扁平化布局,左边的布局,根据子模块的布局可以看出,子模块内部的单元模块的放置比较集中,于是,我们按照子模块的扁平布局得到了子模块的边界大小及位置。然后,有了边界的约束,产生了新的层次化的布局,如图3所示。
一般来说,Congestion的GRC在0.5%以内,Max在5以内是可以布线成功的。时序在时钟周期的20%以内是可以得到最后的优化的。
(2)时钟优化。利用层次化时钟优化的方法进行优化,可以对时钟进行层次化处理,每个子模块的时钟会先得到优化,然后传递到顶层。如图4所示。
(3)进行层次化布线,之后根据层次化布线产生接口。在做层次化布线时,我们看到允许产生feedthrough可以得到更好的布线长度和更小的拥挤度。如图5所示,比较了允许产生feedthrough和不产生feedthrough的数据对比。从图5中可以看到,产生feedthrough了以后,顶层的逻辑连线穿过了子模块,得到了更优的布线。
(4)接口产生,我们再对模块产生时序模型,使得在顶层也可以看到底层的电容电阻信息,在时序分析时,可以得到和接口有关的时序结果。由于接口的位置和布线稍微有些偏差,我们得到的时序分析和在层次化布线时得到的时序分析有点出入:
Timingreport:MaxSlack:-0.45TotalSlack:-18.81
(5)进行延时分配。然后分别在底层进行优化,布线。我们得到的完全可以布线及优化的结果:
模块1:Wirelength:3482179DRCViolation=0MaxSlack=0.02
模块2:Wirelength:1127638DRCViolation=0MaxSlack=0.43
模块3:Wirelength:2114073DRCViolation=0MaxSlack=0.43
顶层:Wirelength:4313672DRCViolation=0MaxSlack=0.53
与层次化布线后的结果相比较,结果是有收敛性的。
6总结
层次化设计的收敛性是建立在整体的把握上。从模块的分割到延时分配,每个环节都要做好分析和检查,模块的集中性需要保证,顶层和底层的信息传递要准确,接口的位置要和层次化布线保持基本一致,延时的分配要合理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层次化设计的收敛性。在这次实践过程中,对每个环节的分析都比较全面,于是得到了比较好的结果。层次化设计中最需注意的是如何保证在前期对整体的分析在后期层次分离之后是有效的,使得整个设计的优化是收敛的,文中所提到的四个方面是一些方法,更多的方法要在更多的实践中得到。层次化设计是大型设计不可避免需要掌握的。
参考文献
[1]PhysicalHierarchyGenerationwithRoutingCongestionControl,Chin-ChihChang,JasonCong,Zhigang(David)Pan,andXinYuan,ISPD''''02,April7-10,2002,SanDiego,California,USA
[2]A1.5GHzThirdGenerationItanium(r)2Processor,JasonStinsonandStefanRusu,IntelCorporation,DAC2003,June2-6,2003,Anaheim,California,USA
[3]A480-MHzRISCMicro-processorina0.12umLeffCMOSTechnologywithCopperInterconnects,ChekibAkrout,JohnBialas,MilesCanada,IEEEJOURNALOFSOLID-STATECIRCUITS,VOL.33,NO.11,NOVEMBER1998
基层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基础规范建设
所谓基层统计工作是指县级及其以下乡镇、村从事统计业务的单位或个人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基层基础工作是统计调查立足之本,是统计系统根基所在,是统计事业兴旺之源。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不仅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打造“科学统计、依法统计、阳光统计”的关键所在。
一、基层统计工作的现状
1、统计指标体系滞后,缺少应变对策,难以适应当地政府部门的需要
目前,统计指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开展全面调查的需要而设置的,下级实施业务以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领导为主,执行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相关指标。由于整体统计制度中全面指标相对滞后,而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案设计初衷就是为高层服务,因此,国家统计局在制定基本统计调查时主要考虑自身开发统计数据结果的需要,忽视了基层党委政府部门的需要,使得基层地方政府对部分统计数据难以进行开发利用,而地方政府需要掌握的指标,基础统计部门又难以准确去统计和反映。与之相对,基层统计部门为加强服务职能要制定本地区统计调查计划却又受到基层统计人员整体素质,办公设备条件,特别是经费不足的制约。
2、领导不重视,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比较严重
部分领导普遍认为:统计不是直接的经济管理部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也就是没有物质产出,所以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特别在基层部门,统计人员往往抽调到其它各部门,在完成各项中心工作之后,才来完成统计工作,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3、向主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与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重视不够程度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由于统计数字是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促进工作的同时,不得不看到对数字的负面效应。“数字出宫”,“宫出数字”的现象屡见不鲜,数字跟着计划走,年初计划有多大,年底完成就有多好。甚至个别地方出现领导直接干预,多报或瞒报,篡改统计数据,造成统计信息失真。
4、《统计法》的违法处罚不明确,依法治统力度不够
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地方,劳动者素质也相对较差。目前新《统计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不够具体,对迟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罚没有明确的限额,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又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案件查办难落实,影响了统计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这样,难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统计管理体制影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独立性
在现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下,统计业务领导与行政管理分离,地方统计机构直接受同级政府的领导,人事、财务等事项也由其管辖,这就给县、乡两级政府以“人、财、物”权影响统计人员“事权”留下了操作空间。因而这种体制对抵抗行政干预的能力较差,在逐级综合汇总统计数据过程中,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容易受到地方利益的某些不利影响。如一些地方领导一方面为得先进、争荣誉、个人升迁等,需要政绩作铺垫的时候,就虚报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外贸出口额、招商引资、财政收入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等;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政策的扶持而假报有关经济指标。如虚报贫困户、贫困人口、粮食生产面积及良种面积等,瞒报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一些地方领导为了完成名目繁多的责任状,更是把上级部门下达的指导性计划当成指令性计划指标来完成,造成这些指标的统计结果是计划部门将任务层层分解,乡、村统计又按计划数层层上报。统计工作的实践也已经证明,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源所在。
(二)部门协调不力加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负担
长期以来,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关系一直没有理顺,联系不密切,缺少强有力的协调:一是政府综合统计系统缺乏与政府部门统计系统的横向联系。当上级综合统计部门需要统计资料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向下级综合统计部门布置,而不管同级政府部门统计是否已取得此项统计资料;二是不同政府部门统计机构之间在职能上交叉、重叠,如主要农产品产量、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人口等指标均有多个政府部门统计机构在同时统计;三是部门统计自成体系的内向运行,阻隔了与综合统计部门的有效配合,部门统计的统计指标、计算口径、指标代码等都由部门自主决定,缺乏与综合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协调,多头向下、重复调查、报表多乱、数出多门的现象较为严重,不仅加重了基层统计负担,而且影响了基层统计数据质量。
(三)系统内部关系不顺降低了统计工作整体效益
从200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对所属城市、农村、企业三支调查队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三支调查队的机构和人员整合在一起,成立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由于对改革方案缺乏通盘考虑,宣传力度不够而且操之过急,目前已暴露出一些明显问题:一是局队相互完全独立,协调机制不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可操作性差,已造成了新的各自为政的局面,对统计部门的地位有一定影响;二是调查队内设机构设置不合理,与地方统计局机构重叠,职责不清,进一步割裂了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权威性;三是部分县(市、区)局队分设,进一步加大了基层统计工作成本,降低了统计工作整体效益。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统计基层基础建设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想走出当前面临的困境,从根本上扭转统计工作“弱在县级、冷在乡镇、空在村居”的局面,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转化为谋划统计事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统计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转化为领导统计事业发展的实际能力,理顺关系,扎实推进,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一)加快统计管理体制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改革现行统计管理体制,是统计工作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更好地为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服务、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的客观需要。目前实行的“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体制,事实上就是“统而不管,分而无责”。基层统计不能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在客观上造成了对“上”不负责。没有时间和精力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客观上也存在对“下”不负责。要改变这种局面,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统计工作实际,实行“业务上全国统一领导,机构、人员、经费省以下垂直管理”的体制,同时调整政府统计系统的内设机构和专业统计分工,理顺与部门统计的关系,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垂直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统计的抗干扰能力,从过去和现在来看,对统计数据的干扰主要来自地市、县区和乡镇,由省统计局对下垂直管理,操作上更可行,易被各级政府接受。同时也可使基层统计人员切实履行好统计管理和监督职能,形成对政府负责、对公众负责的强势统计。
(二)加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卸下沉重的包袱
目前基层统计报表数量越来越多,指标不断增加,报告期也越来越短,基本上是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基层负担越来越重。实际上有些报表和指标基本没用或已经过时。因此,必须把改革统计指标体系、减少基层报表工作量提到重要日程。一是精简报表。重点是剔除那些已经过时或不经常用的报表和指标,对有些变动不大,或不常用的报表、指标,扩大报告期,不要每月或每季都统计。二是实施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对现行的各项统计调查项目进行清理整合,消除重复矛盾的内容,实行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不管是统计部门还是行业主管部门,统一向下布置,做到“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三是扩大抽样调查领域,可以使用抽样调查方法取得数据的项目,尽可能进行抽样调查。要强化抽样调查的培训、设计和操作能力,使抽样调查在社会更大范围派上用场、树立信誉、发挥作用。
(三)完善统计规章制度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基层统计既担负着统计调查的使命,也担负着统计服务的使命,更担负着统计监督的使命。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是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内容,各级统计部门和基层统计机构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有关业务管理、纪律管理、学习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便于操作落实的规章制度及统计工作规范化流程,强化依法行使统计的监督权,并做到严格执行,落实到位,坚持用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行为,使统计业务工作高效、流畅地向前推进,彻底改变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计划,就统计而统计,就数字而数字的工作格局,使统计工作更好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科学开展统计调查,积极开展优质服务,依法行使监督职权。
(四)夯实统计法制建设基础,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树立坚强的后盾
实践证明,要抓好基层统计工作,法制是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各级统计部门要坚持一手抓统计基础工作,一手抓统计法制建设,充分依靠法制手段规范统计行为,维护统计秩序,改善统计工作环境。一方面,要加大统计普法宣传的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开展多种形式的统计法律法规宣传,不断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统计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统计法律意识。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让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进一步提高对弄虚作假行为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让县级统计人员明确自己的合法权利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各类统计违法行为。对虚报、瞒报、迟报、拒报及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等统计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对于基层代填代报统计报表的问题要进行重点执法检查。并且要把机构人员是否到位,统计台帐是否建立,登记是否及时,资料是否可靠,工作程序是否规范等基础性工作,列为统计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
(五)深化统计基础规范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构筑坚实的根基。
规范化建设是从微观上、从技术层面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必要手段。在改革完毕、体制顺畅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不能松懈。在尚不能对统计管理体制进行彻底变革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更是举足轻重。一要加强统计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基层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自动化水平。当前,要重点解决县乡之间的联网问题,做到县、乡两级统计机构网上互联,实现统计资料的网上传输,逐步实现统计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应用和管理的现代化。二要加强统计资料的档案化建设。基层统计机构应当统一管理统计资料,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报送、保密和档案管理等制度。统计工作中形成的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基层统计表、统计调查分析以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统计资料,都要及时整理归档,妥善保管。三要加强统计机构的网络化建设。要切实采取各种措施,督促各乡镇建立健全统计站,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切实把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开展起来。在此基础上,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地保证统计队伍的稳定性、统计工作的连续性、统计资料的完整性、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和统计标准的一致性。
(六)强化统计队伍素质提升,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搭建人才的平台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事关统计事业的长远发展,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清正廉洁”的统计队伍是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前提。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统计人才的培养,下大力气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结构优的复合型统计人才。一是“筑巢引凤”,引进优秀基层统计人员。以感情凝聚人,以待遇留住人,以事业召唤人,确保优秀统计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活,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统计干部队伍的潜力;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县乡统计人员身处统计工作最基层,既是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又是统计业务的具体操作者,要求具备全面的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把统计、经济、法律、计算机等知识的培训列入统计工作的重要体系,通过开会、办班、讲座、函授等多种形式,组织统计人员学习,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建立合理的人才交流机制。一方面把有培养前途的人员输送出去锤炼锻造,使得统计人才能走出去拥有更多更广阔的空间,拓展视野、丰富经历、积累沉淀,通过挂职锻炼和基层体验,提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实行系统内部的轮岗交流,让干部到多个岗位接受锻炼和挑战,多方培养,全面成长。通过有步骤地轮岗交流,力争培养出一批熟悉几个专业以上的统计业务骨干。
【参考文献】
[1]刘春才,翁祥桂,王桑根.基层统计的特征及存在问题[J].中国统计,1999,(1).
基层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方法措施统计基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各种资讯息息相关,统计基础工作作为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其作用日益增大,重要性俞益增强,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济、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手段。统计基础工作是行政管理中的一项基础工作之一,在行政单位中要求统计人员掌握统计资料搜集技能、统计资料加工整理表现技能、统计资料分析指标与统计分析方法技能、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技能等统计基本技能,并能熟练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现行机关里对统计基础工作内容与实际结合少,抽象的理论原理讲述、复杂的公式推导和繁琐的统计计算过多,统计分析和计算仍沿手工计算和计算器计算。传统的统计方式已造成了统计人员对统计知识、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不强,且创新能力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的局面。
一、统计的作用
在偶然中寻求必然是应用统计的核心。所谓统计,就是通过有效收集、整理有用的数据信息,运用数理统计推断的原理,以部分(样本)推测全体(总体)的特性。通过测量、描述、分析产品特性的变化,形成数学模型,从而对产品过程进行监控,对质量变异提前预防,为降低产品缺陷和预防不合格的产生,特别是为质量改进指明方向。正如恩格斯所说,任何偶然性存在的场合,都受客观规律所支配,问题是如何发现并利用这些规律。统计方法作为一种为决策提供依据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数据分析,了解社会状态的分布情况,找出问题、缺陷及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服务的质量。原始数据不经过整理和分析,只是一堆“资料”,而有用的信息往往蕴藏在大量的数据之中,所以数据的应用是统计的前提,统计是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工具。
二、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部分调查对象的认识偏差导致配合程度偏离。我国政府统计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而这一体制也在市政行业中得以体现。其缺陷是:统计工作量大,质量低,可利用资源低。在市政行业中,市政综合统计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加强,致使与各业务部门统计之间沟通不够、协作不充分,没有建立规范的统计信息共享机制,缺乏长期协作的信息互补。一方面存在“七分统计,三分估计”的陈旧观念依然在某些统计对象的脑海里存在,调查对象为了某种利益的驱动,使他们对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产生偏见,或者怕泄露自己的实底有意虚报或瞒报,故意不提供真实的第一手统计资料,人为地造成了统计基础资料来源的渠道受阻。另一方面基层单位报表的主动性和及时性比较差,基层源头数据搜集难度大。每当临近报表送审时间,县(区)级统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就开始电话催表,一两次还不行,得反反复复才能把报表催到手,无论是定期的报表还是抽样调查表,催报难度及花费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报表录入处理分析过程。
2.基层统计机构力量薄弱,特别是县(区)、乡镇两级统计机构承担的统计任务与人员力量过分悬殊。目前县(区)、乡两级统计机构承担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收集、审核、汇总任务,特别是上级统计机构局、队分设后,县(区)级统计局在原有的在职人员和工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同时承担上级局、队安排的统计业务和调查任务,人员配备和力量与统计工作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3.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满足统计形势和工作任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使基层的统计数据的质量受影响。按照统计工作对统计人员要求,真正达到会统计、会调研、会分析、会微机的“四会”标准的人员为数很不乐观,而懂政策经济、知法规、能统计、会预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少缺乏。
4.基层经费紧张成为制约基层统计事业发展的“瓶颈”。除上级业务部门仅有的一点业务经费外,统计部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县(区)级财政以保人员工资为根本,而满足统计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的需要举步维艰。
5.统计执法举步维艰。统计违法行为多发生在为单位工作的行为上,一般都是对单位进行处罚,如果某单位受到违规处理,势必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三、对基层基础规范化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统计工作有了很大进步,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得出的数据,反映了当前我国常规统计制度方法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第三产业、非公有制单位的常规统计方法亟待改革。所以笔者认为应从下几个方面加快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强化常规统计管理。
1.强基固本夯实统计基础。健全机构和人员是夯实统计基础的关键。一是不断完善壮大县(区)、乡统计机构,充实、培训县(区)乡统计人员,在筹备成立市级调查总队的基础上,应尽快考虑成立县(区)级相应的调查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加大对基层工作的督导力度,提高局、队统筹组织协调和统计业务能力,确保基层各项统计任务的顺利组织实施。二是加强对部门统计的指导和管理,理顺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使部门统计成为统计部门依靠的重要力量;三是搞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统计职业道德意识,强化统计法律意识,提高统计从业水平,为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四是建议上级业务单位要加强统计报表的管理和各专业报表间的衔接,杜绝统计报表指标重复统计,不随意增加基层工作负担。
2.质效并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统计人员完成了大量的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统计报表的汇总上报,并不等于完成了统计工作,它只是完成了统计工作“量”的一部分。统计工作的根本是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完成统计工作“质”的部分,以揭示其“量”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重点从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简便性和适用性等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统计数据在统计信息的采集范围和内容含量上的完整性。要求统计调查覆盖的范围要完整,被调查对象的报表起报要完整。二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真实性方面的准确性。对基层报来的各类报表必须严格审查,是否按统计制度规定的指标填报,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统计数据是否符合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等,从数据采集的源头把好质量关。三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时间价值上的及时性。以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统计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缩短统计调查与数据结果的间隔时间,以最快时间统计数据,建立和规范统计信息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四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使用过程中的简便性。一方面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部门统计资料,减少重复统计,最大限度地减轻社会调查负担。另一方面对外公布的各种统计数据、统计图表和统计分析文章,力求简洁、清晰、明了,要把枯燥的数据、专业的图表和术语转化为贴近现实、贴近大众的表达方式,便于各级领导、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理解。五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价值实现上的适用性。及时了解、掌握各级领导决策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之初就要考虑收集的统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从而缩小统计信息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统计产品,才能使统计数据发挥最大的效益回报。
3.转变理念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主动性。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紧扣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动搞好服务,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服务的同时还要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二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在开展统计服务和统计分析时,除要满足一定的数量要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分析的质量。服务的角度要准确,服务的内容要充实。对社会、经济方面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认真选题,做到分析问题透彻,提出的建议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三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实效性。把握经济趋势、科学预测,由事后分析为主向事后分析与事前预警预测并重转变,改变过去单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的做法,在深入研究问题、提供实用有效的产品上下工夫。
4.加强统计执法规范基础工作。坚持依法办统计,依法治统计,依法兴统计。要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要在开展一年一度的市政统计执法大检查的同时,大力开展《统计法》的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为统计执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大处罚力度,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一是以“五五”普法为契机,营造以法治统的良好氛围。借机造势,大力宣传《统计法》和统计工作,加大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为依法治统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是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条件。严格执行统一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继续理顺局内各专业业务关系,理顺与行政主管部门的统计业务关系,理顺上下级统计机构间的业务关系,增强统计业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互补性,逐步实现统计数据采集、审核、加工、管理各环节的流程化管理,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的规范化、档案化管理,促进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5.多方培训强化统计人员素质。目前许多统计人员理论知识欠缺,不会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决策者考,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这也充分说明了他们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基层统计部门统计基础薄弱,既懂统计管理又懂统计业务和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相当少。统计人员的素质如何,对统计信息的质量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制约关系,人员素质高,统计信息的质量就会提高。作为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工作的职责要求应该了解和掌握现行的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的重心、核心和趋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工作方法,知道怎样收集数据、怎样计算指标、怎样分析整理资料;了解和掌握统计信息网络技术。因此,全方位加大培训教育的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和工作力度,造就一大批懂统计专业、会经济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通过采取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请进来教与送出去学相结合等方式,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接受多层面的培训和交流,不断强化职业道德,形成依法统计理念,不断更新、拓展专业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能够比较准确分析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趋势,熟练运用网络系统传递信息,才能保证源头数据不受干扰,做到准确、及时和到位,才能为提高数据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6.加快信息化提升统计服务手段。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未能应用于实践。长期以来,市政综合统计和各业务部门统计一直使用全面报表统计方法,一表统到底,在统计的调查方法上,形式单一,难以及时反映新时期的新要求和新变,所以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统计现代化建设必要保障和手段,同时加快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也是提高统计系统整体功能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依托现有的硬件和网络资源,坚持统一、开放的原则,整合统计信息网络资源,构建统计信息服务网络互动平台,为领导决策、企业发展和公众需求服务。逐步向“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传输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目标稳步迈进。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形势下加强常规统计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建立健全统计管理体系。加强统计人员培训,加大统计工作投入,确保常规统计工作正常开展;深化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完善统计体制,健全指标体系,理顺数据采集渠道,进一步改进统计手段和方法,使常规统计工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洪王是.浅谈施工企业统计管理创新[J].商业会计,2008,(3).
基层文化论文范文6
1.1以患者为中心,提倡人性化服务
基层医院的病人病种较为复杂,在科室区分的过程中不细致,导致基层医院在工作中逐渐出现了“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现象。同时在基层医院普遍存在重治疗轻护理的想象,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在人性化服务提倡的过程中,有责任护理人员全程负责患者的生活和护理,在护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要。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期间,陪护率应达到100%,将饭、水、便器端到患者的床边。家属在患者身边时,护理人员应做到陪。鼓励患者家属用爱曲伟杰患者。以患者为中心,在护理工作中提倡人性化服务。
1.2掌握患者心理,实行人性化沟通
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不仅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沟通,还应当准确把握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患者进行深入的交谈。对教育程度较高的患者和能够接受病情的患者,可将病情诊断、治疗效果以及医疗安排告知患者,让患者了解治疗过程。对于不了解病情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当使用通俗易懂的言语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促使患者治疗期间保持健康的心理。
1.3营造人性化的工作氛围
基层忽视在护理工作中工作量大、心理压力大。在其日常工作中渴望被尊重和理解。因此,在开展人性护服务的过程中,在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的同时还应了解护理人员的心理和行为。人性化护理服务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护理人员的排班需求。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体现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为护理人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只有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体会到快乐,才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
1.4落实质量监控
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与护理监控具有重要的联系。临床护理人员是护理质量的直接控制者,也是直接影响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在患者就诊区设置护理交流信息本,将在护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及需要注意的信息记录在交流本上。对于相关的责任护士应当在确定的时间内做出反馈。针对基层医院内科患者,必须要求护理人员进行床头交接班。护理组长对前一班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护理组长在日常工作中实行随机检查,确保各项护理工作落到实处。
1.5保证辅助支持系统到位
在开展人性化服务护理工作中,全院应当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人性化服务不仅仅体现在护理工作中。基层医院的后勤、保障系统应当保证完善。基层医院的辅助支持系统不到位则会增加护理人员工作的难度。加强膳食、药品、物资、维修、送检等系统的保障支持力度,以确保护理人力最大限度地直接服务于患者。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