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市场与机构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市场与机构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成因金融监管
一、金融危机产生的主要因素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把信息不完全理论引入到对金融市场的研究领域。Gertler(1998)、Bernanke和Gilehrist(1998)等人的研究表明:与产品和要素市场相比,金融市场更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市场。在金融市场上,信息在借贷双方的分布是不对称的,最终借款人对其借款用于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拥有更多的信息,而投资者对影响投资收益的所有变量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的不完全性影响了金融活动参与者行为均衡的性质以至金融资产价格均衡的性质,造成了金融活动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信息不完全性影响了金融活动的合理性,使金融市场的完善性大打折扣。“逆向选择”降低了金融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效率,“道德风险”削弱了金融市场的资金动员能力。当遇到大的金融灾难时,如墨西哥、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金融资产的价格跌到低于其基础价值以下的水平。外国直接投资往往在这样的时机大举入侵,趁火打劫大量的购买廉价资产,许多重要的国内公司被外国公司控制。这是当代世界资本跨国流动快速增长导致金融危机后的一个新的特征。
金融机构在信贷市场上发放贷款时关注的是贷款利率的高低和风险大小,但是,金融机构获取的利息高低本身也会影响贷款风险。利率的逆向选择效应使潜在进行资产投资的借款人产生分化。既然借款人具有不同还款能力的概念,金融机构就必须搞清楚哪些资产投资者是最有可能还款的借款人。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有关信息无法全面了解,所以在鉴别借款时,利率便成为一种检测机制或信号。但贷款利率的提高(平等地适用于所有的借款人)又将把“好的”借款人挤走,而留下“坏的”借款人,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的例子。那些从事风险最大的投资项目的个人和公司愿意支付最高的利息率。如果市场利率因信贷需求增加或货币供应量减少而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信贷风险低的借款人就不太想去借款,而信贷风险高的借款人却仍然愿意借款。逆向选择的风险因此而增加,贷款人将不再提供贷款或提供较少的贷款。贷款的大幅缩减将导致投资和总体经济活动水平缩减。
企业过度利用债务融资是造成金融市场运行不稳定的根本性原因。一旦市场对流动性的预期产生变化,低流动性资产便大幅度跌价,使投资者对高负债经营的企业产生怀疑,继而债务流动的链条断裂,靠借入流动性维持经营的企业难以为继,产生普遍的金融恐慌。美国经济学家阿罗(KennethArrow)在修正一般均衡理论时认为,经济决策环境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信息的增加,只能意味着不确定性的一定程度的减少。阿罗分析了不完全市场和经济行为人信息非对称问题,认为只要经济存在着不稳定性,就会有通过获取信息减少不确定性的可能,在不确定性增加的环境中,信息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不确定性有经济成本,所以减少不确定性就是一种经济收益,信息的价值就体现于这一收益之中。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出现,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由此而产生了市场的有效运作。当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积累到致使市场不能有效地在储蓄者和有生产投资机会的人们之间融通资金的严重程度,金融危机便产生了。解决金融市场信息不完全问题的办法包括:由私人部门生产并销售信息,政府增强管理的透明度以增加金融市场的信息等。银行是专门从事信息收集的金融机构,便利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性投资。金融危机中一些银行的倒闭减少了通过银行进行的金融中介活动,并导致投资缩减和总经济活动水平下降,因而使社会信息总量大幅下降和不确定性急剧增大,危机进一步深化。
非金融部门资产负债表状况恶化也是形成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资产市场价格急剧下泻能加剧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引发金融危机。由于证券市场上股票价格计量的是公司的净值,股票市场的下泻便意味着公司净值的下降。公司净值有与抵押品相类似的作用,股票市价下泻引致公司净值的下降使贷款人不愿意提供贷款。另外,由股市下泻引致公司净值下降,刺激了借款人从事风险投资。因为一旦投资出了问题,借款人承受的损失是比较小的,这会导致道德风险增大。道德风险的放大使得贷款人没有积极性发放贷款。这就是为什么股市下跌,公司净值下降导致贷款减少和经济活动水平下降的另一个原因。
审慎监管是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1.金融监管机构必须正确迅速地采取行动是非常重要的。监管人必须承担监管工作中容忍迁就而引发问题的责任。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监管银行经营的工作十分有效,因为有一项重要的规定:如果银行破产使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遭受损失,它必须向国会提交报告说明其监管责任是否得到履行,国会的会计部门须对其报告内容进行审计,国会议员和普通老百姓都有权要求获得这些报告,以便对其监管责任提出质疑。
2.加快金融业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使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金融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金融企业的特点是高负债,资金来源于社会公众和各经济实体,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福利。因此,金融业的会计制度必须坚持客观、严谨、审慎、保持的原则,必须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经营的潜在风险。
3.建立健全的金融法律体系是金融体系有效运作的必要条件。法律不健全是信息不安全、金融无序的重要根源。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各种金融交易必须严格地以法律为依据,对违反法律法规的金融交易活动按照法律规定严加惩处。尤其需要制定《反欺诈法》,对编造虚假财务报表,提供虚假信息谋利的交易者必须予以严惩,以净化市场环境,理顺市场秩序。另外,发展中国家的破产法律程度不健全,或破产根本无法执行,延误了对应破产企业的及时处理。通过公布破产企业的会计财务报表,对其财产进行重新分配,可以部分地解决信息不对称性问题。只有企业的破产问题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金融体系才能够健康地运行。
4.尽快建立和完善金融企业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金融企业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涉及到千家万户,影响面广,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公众性,对金融企业的风险必须格外关注。信息公开披露制度能为市场提供信息,以促进对金融机构的监督。一些国家实施的信用评级制度规定,所有的金融机构必须参加信用评级,信用评定机构必须在监管部门登记注册,资产达到一定规模金融机构必须由两个以上的信用评级机构评定信用等级,被评定的信用等级必须公告。信用评级制度起到了约束金融机构过度涉险的行为,因为信用等级的下降会使金融机构失去客户。建立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兼有成本低和保障债权人利益的作用,可以对金融企业的经营产生强有力的外部监督作用,促使金融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对流动性、安全性给予充分的重视。
金融市场与机构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近10年来,对金融市场上羊群行为的研究迅速成为金融经济学的热.点之一。文章介绍了金融市场上羊群行为的概念,系统地回顾了羊群行为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展望了金融市场羊群行为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羊群行为(herdingbehavior)通常是指一种在已有的社会公共信息(市场压力、市场价格、政策面、技术面)下,市场参与者观察他人行为并受其影响从而放弃自己的信念,做出与其他人相似的行为的现象。近10年来,随着人们对金融危机和投资者行为的深人思考,金融市场的羊群行为迅速成为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系统介绍了最近10年来金融市场上羊群行为的理论研究成果,(从整体来看,关于羊群行为的成因的理论主要有5个:信息流羊群行为理论、研究性羊群行为理论、偏好羊群行为理论、声誉羊群行为理论和薪酬羊群行为理论),深入剖析了羊群行为的产生原因。同时展望了羊群行为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1羊群行为成因的理论研究
1.1基于不完全信息的信息流羊群行为(Informs-tionalHerding)理论
基本理论可见Banejee(1992),Bikhchandni,Hishleifer和Welsh}1992)及Welsh(1992)等人的文献。它假定投资机会对所有投资者均具有同样的价格,即供给是完全弹性的,在先行者作出投资与否的决策后,后继投资者根据私有信息和先行投资者传递的信息作出决定,以后的投资者再根据前面投资者的决策作出自己的投资决策,从而形成了决策信息流。此模型假定先行投资者的收益不受后继投资者的影响,而这显然与金融市场的投资现状相背离,也因此存在不足和改进的空间。
1.2研究性羊群行为(InvestigativeHerding)理论
基于研究性羊群行为的研究主要有:Froot,Scharfstein和Stein(1992)关注短视对市场的影响;1)elong,Shleifer,SummersandWaldmann(1990)说明短期生命和风险规避妨碍了套利;Hirshleifer,Sttbrahmanyam和Titman(1994)指出知情下注者有短视倾向。
Front,Scharfstein和Stein(1992)首先提出了研究性羊群行为理论,该理论假定若金融市场上的套利者具有短期的眼界水平,则它们可能在同一信息上产生羊群行为。
上述理论的前提条件是所有基金同时得到信息。1994年Hirshleifer,Subrahmanyam和Titman1994)改变了上述前提条件,分析了当一些基金在其他基金之后得到普通私人信息时其交易行为及获得的均衡信息,认为:基金可能试图学习其他交易者近期将用于交易的信息,即存在研究行为。
1.3偏好羊群行为(CharacteristicHerding)理论
Falkenstein(1996)提出了偏好羊群行为理论,他认为:基金可能都厌恶具备某种特征的股票,例如流动性差的股票,但他们可能又都比较喜欢具备某种特征的股票,进而购买它们,这也许与掌握私有信息或短期投机没有多大关系。Falkenstein的研究发现基金持股与公司规模正相关;研究同时发现,特别是在年末时,投资经理往往会不约而同买人业绩好的资产抛掉业绩差的资产,以使得投资组合的业绩看上去好一些。
Gompers和Metrick(2001)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对股票特征的偏好和这种偏好对股票市场价格和收益的暗示作用。结果发现,机构投资者对单股的持有水平可预见其收益,而这种预测能力恰是由于股票的流动性、历史收益及谨慎性等特征引起的。且发现这些特征可增加机构对大公司股票的需求,同时减少对小公司股票的需求。
1.4声誉羊群行为(ReputationalHerding)理论
Scharfstein和Stein(1990)提出了声誉羊群行为理论,Graham(1999)继承并发展了该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如果一个投资经理对于自己的投资决策没有把握,那么在考虑投资失败产生的声誉成本的同时,明智的做法是与其他投资专家保持一致。当其他专家也这么考虑时,羊群行为就产生了。
1.5薪酬羊群行为(Compensation-basedHerd-ing)理论
Maug和Naik(1996)提出了基于薪酬条款的羊群行为理论。它假定投资人的薪酬取决于与他相对的其他投资人的业绩表现,而这破坏了投资经理的激励机制,从而导致无效的投资决策,最终产生羊群行为。
2羊群行为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金融市场与机构论文范文3
该书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着重论述了“国际上主要金融市场的法律与监管”,在这部分介绍了美国的证券法,美国的国际银行法,银行与证券领域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欧洲单一金融市场,欧洲货币体系和汇率体系,欧洲货币联盟和日本银行与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等问题。
第二部分介绍了“国际金融工具和离岸市场业务”。在这一部分介绍了欧元存款和银行存款,国际支付系统,跨国的资产冻结,欧洲债券和全球债券,国际资产证券化,国际股票市场的竞争,国际清算结算系统,国际期货与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国际掉期和离岸互助基金等内容。
第三部分介绍“国际新兴金融市场”。这部分着重介绍了亚洲一些国家的项目融资、新兴市场国家的民营化与机构投资者、亚洲货币危机。
从内容来看,书中收录了两位教授的有关论文,选摘了其他著名教授的有关论文和著名著作中的片断,还引用了一些法律和国际条约的原文,严格说来,本书是作者“半写半编”而成的。由于本书的领域涉及广泛,内容复杂,每部分都请最好的专家来写,请最有名的权威来支持。这种既突出重点,又体现合作的方法,使本书内容的每个部分都是最好的,全书也是最好的。
这两位法学教授在分析国际金融法的时候,不是就有关法律条文或判例进行介绍,而是从经济学与统计学的方法出发,用统计数字和图表向读者展现国际金融的现状与发展,然后进行金融市场的各种交易分析,再转入各国的国际金融政策分析、国际机构的政策分析,最后才落实到各国的有关法律和国际金融机构的条约。这种风格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同美国法学院着重案例教学和司法技术研究不同,在曾经创立了案例教学法的美国哈佛法学院里,这两位教授居然不用案例分析,却用经济统计的数字来分析,以引起读者对国际金融宏观的兴趣。
维仑斯教授进入法学院之前,是经济学教授,而斯卡特教授则是欧美“30人小组”的专家之一。这个小组的主要成员几乎都是著名的经济专家,斯卡特教授作为法学专家参加这个小组可见他的经济学功底之深厚。
美国的法学院近20年来有跨学科研究与教学的倾向,经济学与法学,管理学与法学,政治学与法学,国际关系与法学等不同学科,现在越来越融合在一起。法学院聘请了经济学博士当教授,欢迎国际政治学的教授到法学院加盟,法学家与经济学家在一起开研讨会,他们之间使用同样的跨专业术语,使用同样的语言,对原来属于两个领域的概念,现在有同样的认识,学者们的跨学科融合导致了研究的融合,这本书就是国际金融学与法学相结合的产物。
金融市场与机构论文范文4
摘要:金融自由化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便呈现出了不可逆转之势,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优化配置金融资源,推动金融资本形成和金融创新等等。但从近些年的金融危机频繁发生也可以看出,金融自由化的负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加剧了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加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等。如果此时金融监管及配套改革不能及时跟上,金融危机便不可避免。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监管;制度改革
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先后发生了“滞胀”,增长速度放缓;布雷顿森林体系土崩瓦解,浮动汇率制度诞生;生产国际化和市场国际化步伐加快,跨国公司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欧洲货币市场产生,国际金融市场取得长足进步;新自由主义思潮和“经济自由化”思想兴起,所有这些变化都为金融自由化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金融自由化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如今,金融自由化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般意义上,金融自由化指的是用市场机制来取代政府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直接干预和管制的过程,所以金融自由化又称金融规则的放松。金融自由化主要包括利率自由化、汇率自由化、银行业务自由化、金融市场自由化和资本流动自由化等几个方面。金融自由化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可以加快金融信息的传递,扩大金融资产的选择和流动性,实现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金融自由化的产生不仅改变了发达国家旧的金融体系,同时也直接带动了发展中国家金融体制的变革。
金融自由化的实质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功效,通过市场机制分配金融资源,进而通过金融的先导作用更为有效地分配和运用其他资源,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实践中我们看到金融自由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促进了金融发展,进而促进了经济增长;一方面也加剧了金融的脆弱性,进而引发危机导致经济衰退。因此在推行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存在的问题,以期使金融自由化的收益达到最大而风险达到最小。
成功推行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一般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1)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状况对于金融自由化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不稳定所引致的是系统性风险,金融体系无法通过资产组合管理来消除这些风险。在政府收不抵支的情况下,金融部门难免成为财政挖空的对象。因此,在推行金融自由化之前,实现财政稳定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是必要的。(2)金融企业制度的初步建立长期以来,利率自由化长期占据了金融自由化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核心地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均以利率改革作为改革金融制度的重点或突破口。金融机构独立性的提高依赖于金融企业产权制度的健全,只有产权明晰,企业才能够真正有效地摆脱政府的行政干预,独立做出预测,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实现金融效率。(3)金融脆弱性的及时消除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是金融体系运行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是由金融体系的内在运行机制决定的。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恶化引发了挤兑风潮,因此金融机构脆弱性的及时消除主要是不良资产的及时消除。(4)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制度质量对于金融自由化的影响至关重要。提高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减少腐败的程度,加大执法力度,能够减小金融自由化过程中伴发金融危机的概率。(5)金融监管框架的基本形成由于金融市场上同样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效应等问题,所以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不是取消金融监管,而是更需要金融监管。加强金融监管,对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金融自由化时期的金融监管是建立在尊重银行自基础上的,是一种审慎的监管。
我国作为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发展中大国,也同样面临金融自由化的需求,推行金融自由化改革势在必行。东亚金融危机并没有波及到我国的金融市场,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没有开放金融市场,没有推行全面的金融自由化,国外资金无法自由流进流出。然而,这并不能说明,金融不开放就是一件好事。事实上,长期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机构的畸形发展,以及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某种滞后的作用。当前过多的金融管制只是给经济带来暂时的稳定,这却是以巨大的效率牺牲为代价的,只会使我国长期陷入金融抑制的泥沼,而不利于金融深化。进一步看,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力度将会加大,受政府干预和保护的金融体系将会受到外资机构的巨大冲击。只有减少对金融业的过多干预,放弃对金融机构的过多保护,让其在市场中发展壮大起来,我国的金融机构才能同外资机构一同竞争。因而,当前适度地、真正有力地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对我国金融业而言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渐进的金融自由化比较适合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史中,任何一国的经济、金融自由化进程都不会是连续的、有序的,而是一个时期内前进和暂时性后退交替出现的动态演进过程,因为在自由化推进到一定的阶段,常常会使局部或整体经济金融化的成本大于收益,造成自由化前进的链条暂时中断。实施金融自由化的效果是风险和收益并存,如何使收益最大而风险最小,就关系到初始条件是否具备、顺序如何安排等问题。如前所述,我国在金融自由化的初始条件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这就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另外,在推行外部金融自由化之前,应首先达到国内实际部门和金融部门的自由化,而我国的金融业仍然面临着很大程度的金融抑制和较为严格的政府保护,仓促激进式的自由化只能使国内的金融系统措手不及而失去控制,因而决定了我国只能走一条渐进但坚决的金融自由化之路。
建立完善的我国金融体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显然金融自由化很难等到金融体系完善后再加入金融自由化进程。这就要求我们应逐步实现金融自由化,部分控制的资本自由化在相当长时期内将是我国金融自由化的最佳选择。在允许资本流动的同时,要放慢资本流入与流出的速度,即随着金融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我国可逐步开放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全面对外开放,是金融自由化的最后一步,资本市场开放应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潘晓文.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理论分析与实践[D].博士论文.1999年
金融市场与机构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金融学教学也面临挑战。由金融危机所引发的诚信危机、风险恐惧,是将来从事金融工作的学生必须要克服的。信用是金融市场运作的根本,一定培养学生的诚信理念;风险理念的培养是为了防范区域风险的聚集效应;还要坚持创新,创新理念是确保金融创新步伐与市场变革相适应的前提;更要培养所有主体要遵法守法,金融人才的法治理念是规范金融市场与维护国家金融利益的根基。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而言,既是巨大的挑战,又是良好的机遇。在金融学专业人才的理念培养上,应着重树立金融学专业学生的诚信理念、风险理念、创新理念和法治理念。
一、诚信理念的培养
2008年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实质上是一场信用危机,是信用关系中“伦理责任”缺失的后果。在现实金融活动中,诚信就是遵守承诺契约的行为,实际上是一个体系,即包括各种形式的诚信。一般来讲,培养诚信理念包括下述这样三种形式。
1.培养以契约为基础的诚信。所谓以契约为基础的诚信,就是金融活动中应该信守自己的承诺,按照自己的承诺办事。承诺实际上就是当事者之间的一种契约,因而任何参与主体都必须遵守。也就是说,如果企业已经和客户拥有了各种形式的契约,那么就应该全方位地自觉地遵守这些契约,而不是去设法逃避契约的约束,更不能曲解和修改契约的内容,甚至于去毁约。
2.培养在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的诚信。所谓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的诚信,就是指有的当事者可能因为信息获取上的阻滞性原因而无法清楚地把握信息中的全部内容,从而不能真实地把握问题的全部的情况;而另外的当事者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能够全面地拥有信息,从而可以真实地把握问题的全部状况。这种信息的非对称性,使得更多地拥有信息的一方处于交易的优势地位,可以说,那种较多掌握信息的当事者,可以借助信息拥有的优势地位而欺骗信息不全的当事者,但是拥有更多信息的一方,却并没有去这样干,而是诚信地对待信息不全的一方,这种状况就是信息非对称下的诚信。
3.培养完全考虑当事者利益的诚信。也就是说,一方当事者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并没有仅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是充分考虑了当事者的另一方的利益,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做利益才最大。这种考虑对方当事者利益的诚信,是一种最高形式的诚信。完全考虑当事者利益的这种诚信,往往是当事者从对方的利益出发的,所以这种诚信可以说是一种很高形式的诚信。
二、风险理念的培养
金融是资金的聚集地,也是风险的集合体,金融创新和发展总是伴随着风险。风险,源于事物的不确定性,是一种损失或获益的机会。金融风险具有可测性、客观性、不确定性和受益对称性等特征,是客观的、现实的存在,这是由金融过程内在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因此,针对金融学学习,必须培养金融运行的风险理念。
1.培养认识风险的能力。广义的金融风险指个人、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在参与金融活动过程中,因客观环境变化、决策事物或其他原因导致金融资产价值、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狭义的金融风险则指金融机构在从事金融活动时,其资产、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由于金融过程的网络化和金融关系的多样化,金融风险具有极强的联动性、广泛的渗透性和自我增强的传播特性。如果金融风险超过了承受能力,局部、个别的风险就会蔓延、传播开来,从而影响到区域、国家甚至国际范围,形成金融危机,给经济运行和社会福利造成灾难性的后果。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范围广,影响大,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这些危机和动荡不但使一国多年的经济发展成果毁于一旦,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扩大了贫富差距,加剧了社会矛盾,甚至引发政治和社会危机。
2.培养防范风险的能力。目前,就国内金融市场而言,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性被推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各类资金的流动性明显增强,资金回报率高的区域会吸引其他地区资金的流入。如果该区域的资金高回报是源于投机性的泡沫化,那么该区域会很快成为金融高风险区。我们要加大了对金融监管与市场监管的力度,并重视金融风险的评估、预警和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建设,着力提高防范金融风险、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三、创新理念的培养
1.金融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创新既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经济发展的原因,更是经济发展的本质。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产生或引进的新事物,从而使得金融体系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其功能。金融创新的内容包括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业务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机构的创新和金融制度的创新,其核心是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工具的创新主要包括规避利率风险的创新、转移风险的创新、增加流动性的创新、信用创造的创新、股权创造型创新、运用高新技术的创新和规避金融管制的创新。
2.要充分认识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全面而辩证地看待金融创新效应。通过对金融工程学等重要专业课程的学习,既要培养金融创新思维、掌握金融创新的技巧和方法,又要把握金融创新的路径和规律、正确认识和理解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金融稳定的关系。金融创新既具有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丰富金融交易品种、使商业银行等存款性金融机构获得新的生存发展空间、增强经济主体应对和转移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金融资源使用效率以及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等积极作用,也具有增大金融系统风险、降低金融体系稳定性、加大金融监管难度、削弱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等负面影响。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而直接的原因便是美国金融创新过度,以至以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过滥,以及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的次贷衍生品业务及其交易的放任自流,助长了衍生品风险的积聚和爆发。
3.创新需要监管,强化金融监管理念。对中国而言,既不能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而视金融创新为洪水猛兽,抵制金融创新,也不能对金融创新监管过死。明智的策略应该是:一要充分认识金融创新对经济金融的积极作用,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中国现阶段由于金融创新不足,金融产品种类少、结构单一,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因此应完善金融创新的制度环境,大力鼓励和推动金融创新,探索金融衍生品的发展途径。二要提高金融监管水平。金融监管机构应切实加强跨市场、跨境风险的监管,确保金融监管体系与金融创新步伐和市场变革相适应。同时,要弄清楚金融创新中的产品结构、层次和风险特征,研究金融创新规律,适时、适度地引导金融创新活动,把握监管力度,避免监管过度和监管缺位,探索金融监管模式由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由合规监管向风险监管、由单向监管向全面监管、由封闭性监管向开放性监管等转变的途径。
四、法治理念的培养
1.培养学生掌握金融法律知识。在依法治国及法律全球化的宏观环境下,金融学专业人才必须确立法治理念。在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风险加大的形势下,政府的“政策规制”只能发挥短期效应,只有健全的金融法律制度才能形成安全的长效机制。无论国内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还是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有序衔接,必须有金融法律制度加以有效调整。目前,中国的金融业发展面临两大挑战,一是金融业发展市场化的挑战,二是金融业发展国际化的挑战。前者主要表现为立法滞后,特别是现有的金融法律法规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导致金融资产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流动性不强,以及金融交易的不规范等。后者主要表现为国内金融市场的“政策导向”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法律调整”相冲突,这也是西方国家以国际贸易平衡为由干涉中国金融市场的“法定借口”。因此,无论是金融专业或任何一个专业方向的本科生、研究生,掌握国内金融立法的动态与金融法律制度,熟悉国际金融体制、规则及其相关法律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培养运用法律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犹存、中国正处于金融运行机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完善金融立法,健全金融法律制度至关重要。其一,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金融市场的过度自由化和自主创新会使风险叠加,无论是国际或国内,甚至是区域性的金融风险,只能应对而不能消除。良好的金融法治环境对安全金融创新、加强系统性风险控制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法律制度的确立,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与根本。其二,有利于维护中国的金融利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国内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在美国对人民币汇率问题干涉下,人民币处于缓慢升值状况中。境外短期投机资金乘机而入,如果没有很好地运用法律来防范金融风险,势必会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甚至引发金融货币危机。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及其相关法律规定,充分运用好各种法律切实维护中国金融利益。
参考文献:
[1]郭建新.论金融信用与伦理责任[j].财贸经济,2010,(8).
[2]曹廷贵.对于金融及金融教育理念的一点看法[j].财经科学,2002,(增刊).
金融市场与机构论文范文6
一、前言
影子银行(ShadowBanking)是一个崭新的名词,它在2007年被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McCulley)提出,是相对于传统商业银行的概念。它囊括能够行使类似传统银行职能,融资并提供流动性和信用,但不属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的金融中介机构,目前极少被纳入监管范围。广义上来说,投资银行、金融公司、货币市场基金、对冲基金、特殊目的机构(SPV)、结构性金融工具及金融资产持有者、和部分参与影子银行活动的关系实体,都属于影子银行体系。它们通过证券化产品、结构性金融工具、商业票据、回购协议和其他金融衍生品进行经营活动,活跃在金融市场上。
二、文献回顾
虽然近几年“影子银行”在各类媒体报道和研究讨论中频繁出现,但对于影子银行的准确定义并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这不仅因为此概念的出现时间较短,还因为各国金融业发展和规制的区域性差异。此外,影子银行的金融交易活动非常复杂易变,金融创新日渐勃发,并且随时根据市场需求和监管变动不断衍生变异,使影子银行的界定增加了难度。我国学者巴曙松在其文章《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中提到:“影子银行系统(TheShadowBankingSystem)的概念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TheParallelBankingSystem),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通常从事放款,也接受抵押,是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的金融机构。”国外文献中也有采用列举的方式来定义影子银行体系,耶鲁大学学者GaryGorton和AndrewMetrick在其论文《RegulatingtheShadowBankingSystem》中认为广义的影子银行包括:投资银行、货币市场基金、按揭贷款经纪公司,传统的回购协议(Repo)、和一些更为复杂的结构性工具,例如资产支持证券(ABS)、抵押担保债务(CDOs)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
三、影子银行的双面性探析
影子银行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新的风险分散、信用创造融通和利润增长途径,在金融监管框架之外通过一系列金融创新,获得相比传统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更大的竞争优势。但是由于影子银行的逐利本性和内生金融脆弱性,让其成为一把双刃剑,诚然,影子银行虽然被认作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在批判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其存在必然有不可替代的功用和合理性。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是基于市场需求和趋势产生并发展的,也是推动全球金融发展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影子银行的积极价值
1、对传统商业银行积极价值:
(1)提供风险分散稀释途径。影子银行的存在可以为传统商业银行提供信用风险转化和稀释的方式。
(2)降低监管成本。银行的资产负债和业务活动受到严格监管,因而监管成本是其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出于传统银行的商业性质,控制成本是必要且合理的行为。
(3)提供获得流动性、资产变现的途径,优化资产结构。影子银行拥有期限转换的功能,为流动性差的长期资产提供了极佳的变现方式。传统商业银行通过影子银行可以达到盘活持有的长期存量信贷资产的目的,及时转化资产的期限结构,优化资产结构。
2、对投资者的积极价值:
(1)风险分散。影子银行形成的资本市场主导型金融市场,因为机构多样性、产品结构性、业务创新性,在横向风险分担上有着很大的优势。它们为投资者提供了极其丰富和对向的投资渠道和产品,使其可以分散投资,对冲异质风险。
(2)融资渠道、投资结构及组合多样化。对于投资者来说,影子银行使其有机会获得更具灵活性的投资组合,满足不同投资偏好的同时,获得高于传统银行投资渠道的收益。
(3)降低交易成本。影子银行在设计产品和投融资过程中,为投资者和融资者提供了居间中介,减少了交易双方在庞大的金融市场中寻找适当投资对手和项目的信息搜索成本、鉴别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风险。
3、对区域金融体系及金融市场的积极价值:
(1)为金融市场提供更多的信用,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信用创造和融通。影子银行可以为游离在传统商业银行信贷对象之外的的市场主体提供信用,满足更多融资主体的需求,提供更多的信用以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
(2)提高了金融市场流动性,活跃二级市场。影子银行具有流动性转化功能,可以对资产的期限进行迅速转换调整,给传统商业银行和众多投资者提供了资金来源,从而源源不断地提高了整个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3)促进金融创新,提高金融市场的灵活与发展。影子银行与金融创新,使得金融市场活动具有异常的灵活性,不停调整变革自身,迎合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众多金融需求和趋势。
(二)影子银行的负面价值
1、监管套利。影子银行可以被利用成为逃避金融监管的工具。影子银行相关工具的合理使用,可以达到减少监管成本的目的,但若过度或恶意操作,即会成为恶性的监管套利。由于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处于不同的监管框架之下,大多也游离在监管体系之外,存在很多避税和套利的空间与死角。加之世界各地的信息披露、审计制度、税收制度、监管指标和规则立法不一致,使得影子银行有着充分的余地逃避监管和税收。
2、系统性风险。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是其最大的负面价值。在资本市场主导型的影子银行体系中,大多数金融产品是基于不确定的可能性之上,愈加的脱离资产基础,其错误的短期流动性依赖、期限错配、杠杆操作也愈发扩大,经营风险也被无限放大。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中国金融》,2009年第14期.
[2]易宪容:“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江海学刊》,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