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诊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影像诊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影像诊断

医学影像诊断范文1

【关键词】粉碎;重叠;水肿

小议外伤骨折的医学影像诊断

目前平片、CT、磁共振成像(MRI)和骨扫描为诊断骨骼系统疾病的常用检查方法,它们各有优缺点,互相补充[1]。平片的缺点是软组织对比差,只能根据间接征象推测,另外就是结构重叠问题,对头颅、脊柱、骨盆等病变显示不如CT。对微小骨折或损伤,对骨髓内的隐匿性骨折和生长性骨折,X 线和CT 检查很难发现,而MRI 能早期发现,且对X 线平片未能检出的没有移位或成角的骨折特别有用。外伤患者作医学影像检查的目的主要是明确有无骨折,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如果骨折漏诊,那可能会给临床治疗带来严重后果,也可能使外伤患者的纠纷更加复杂化。X 线检查对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凡疑为骨折者应常规进行X 线拍片检查,必要时复查或进一步做CT 和MRI 检查,可有效防止骨折的漏诊。随机抽取100 份外伤患者的X 线片,并调阅其CT 和MRI 片,现综合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08年及2010 年100 份外伤患者的X 线片及CT 和MRI 片,年龄3~81 岁,大部分为中青年患者。交通事故外伤患者较多,还有一部分因打架其他原因所致的外伤。

1.2 主要临床症状:全部患者都有明确的外伤史,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压痛、肿胀、淤斑、畸形、功能障碍、肢体异常活动和骨折断端的摩擦音,少数患者呈现休克。

1.3 影像表现:100 份外伤患者的X 线片,大部分骨关节正常,存在骨折漏诊的X 线片都有各种各样明显或不明显的X线征提示骨折确实或可能存在。对骨皮质皱折、成角、凹陷、裂痕,松质骨骨小梁中断、扭曲或嵌插及儿童骨骺分离时骨骺的明显或不明显移位,干骺端少许骨折片及头颅、躯干及四肢长骨骨端相对不规则且重叠多的部位的X 线片,片质欠佳,中心线不是对准骨折部位时,骨折X 线征均不明显或未能显示,而CT 和MRI 片对上述骨折征较敏感,特别是MRI片能发现隐性骨折。

2 结果

100 份X 线片中最后确诊存在骨折的有45 份。其中第1次平片确诊有骨折的40 份,复查X 线片确诊有骨折的10份,经过CT 进一步检查确诊有骨折的2 份,最后经MRI 检查确诊有骨折的1 份。1 份X 线片提示存在极可疑骨折的患者既无X 线片复查片,也无CT 及MRI 进一步检查,未能得到进一步证实。外伤骨折患者X 线首次平片漏诊率高,特别是头颅、躯干及四肢长骨骨端相对不规则且重叠多的部位。

3 讨论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的折裂或粉碎。翻阅2008年及2010年100 份外伤患者的X 线片发现头颅、躯干及四肢长骨骨端相对不规则且重叠多的部位的骨折容易漏诊,且以片质不佳,骨折线不明显的骨折漏诊多,进一步复查或作CT 及MRI 检查,可有效防止骨折的漏诊。笔者认为X线首次平片骨折漏诊主要是骨折线在平片上有时难以发现,特别是投影不适时。加之,主观上又不耐心全面细致地观察整张X 线片,骨折就容易遗漏。平片的分辨力最高,但组织对比度差,它的主要缺点是很难区分软组织。另外平片是平面投影,所成的影像是在视野内所有结构的重迭像,对头颅、脊柱、骨盆部位显示重叠[1]。这些部位形成的X 线解剖就相对较复杂,有些投照时不靠片的骨骼影像容易失真。如无明显移位,片质不是很好或对骨折线的暴露又不是很适合时,就容易造成这些部位观察不佳,骨折线也难以发现,骨折就容易漏诊。上述复查X 线片确诊骨折的有5 份,就说明了这个结论的正确性。而CT 为横断面扫描,解决了结构重叠问题,对于头颅、脊柱、骨盆、胸部及四肢大关节的损伤,CT 能发现X 线平片难以显示的骨折线、骨碎片和软组织出血、水肿[1]。上述100 份X 线片经CT 确诊有骨折2 份。其中1 份为胸部左第7 肋骨折,无移位;1 份为右膝胫骨髁间隆突小块骨折,平片未能发现(因临床申请投照部位为右小腿中上段,投照时X 线中心线肯定不是对准右膝),因右膝肿胀明显才进一步做CT 检查;1 份为第2 腰椎左侧椎断裂,平片未能显示,进一步做CT 检查才确诊。隐性骨折,亦称骨挫伤,为骨小梁微骨折,骨髓内沿折线出血,X 线照片不能显示骨折线。隐性骨折多发生于松质骨内,骨折后2~3 周X 线片或CT 扫描有时可见骨折裂缝。MRI 可明确骨折线,T1 加权像为低信号, T2 加权像为高信号强度[1]。

医学影像诊断范文2

【关键词】医学影像;乳腺;肿瘤;诊断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且患者群越来越年轻化,严重危害妇女的健康。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关键。医学影像学对乳腺癌的检出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乳腺影像诊断学的发展主要在近30年,随着各种影像新设备、新技术的出现,使乳腺的影像检查有了更广泛的前景,合理应用各种检查手段成为重要问题。

1 X线检查

在众多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中,乳腺的X线摄影检查仍然是最为有效、经济的方法。据美国癌症学会和美国癌症研究所共同研究的结果表明:乳腺X线摄影检查比最具临床诊断经验的医师早2年发现早期肿瘤。它可以发现59%的直径在1.0 cm的非浸润型癌瘤和53%的浸润型癌瘤。采用乳腺X线摄影进行乳腺癌普查,可以使其死亡率降低30%~50%,如果仅用常规体检作为乳腺早期癌的普查,则死亡率仅能降低18%。因此,在一些国家,全国范围内的乳腺X线摄影已经作为乳腺癌的普查项目被广泛应用。甚至认为乳腺摄片是30岁以上、有乳腺癌症状的女性乳腺癌影像学诊断的金标准。X线摄影普查已经成为预防医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X线片中乳癌的特征,边缘模糊毛刺或“触角”肿块、高密度结节或星状阴影。另外,X线摄片对钙化的检出最具优势,检出率约占40%,是诊断乳癌的重要X线征象。层叠细沙样、短棒状、不规则颗粒状、半环或斑片状、钙化量多广泛或簇状密集为常见钙化形式,有资料认为5~10枚/cm以上钙化灶聚集癌的可能性很大,单纯簇状钙化是乳癌早期的或唯一的重要征象。但X线摄片对于接近胸壁和致密型乳腺的小癌灶易于漏诊。乳腺X线摄影技术 乳腺X线摄影技术的质量控制,对乳腺病变的X线诊断至关重要。近年来由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和设备的更新、引进及投照条件的改善,乳腺X线摄影检查与20世纪60年代比较,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均采用自动曝光控制装置,计算机自动冲洗程序等先进技术,使乳腺摄片的质量不断提高。数字乳腺摄影动态范围宽,对比分辨率高,能对图像进行多种变换,特别适合乳腺组织的检查,所需辐射量少,而且能更早发现病变。数字乳腺摄影有助于计算机辅助诊断,能准确检出微小钙化灶,提高判定乳癌的可靠性。数字乳腺摄影能支持远程会诊,将图像资料以数字形式传送,能满足远程会诊必需的数字影像资料,从而正在逐步替代钼靶乳腺摄影。

2 超声检查

乳腺X线摄影仍然是占统治地位的乳腺影像学检查方式,而B超扫描则在临床成为广泛应用的一个辅助诊断方式。20世纪80年代超声检查乳腺采用塑料袋灌装水囊和水槽式扫描,发展到今天彩色多普勒超声高频探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能量多普勒超声等技术的临床应用,以高清晰度二维图像及彩色血流特征、检查无创、快捷、重复性强、鉴别囊实性病变的准确性高等优势被公认。随着高科技超声软件的不断开发,对直径1 cm以上乳癌的检出和定性已提高到新水平。乳腺的B超检查可以帮助分析在体检中或乳腺X线摄影中所发现的可疑病变。这种高频、聚焦检查方法对于东方女性乳腺内脂肪组织少、腺体多的小有不可缺少的补充作用。对乳腺X线摄影照片中边界清楚的结节进行评估。可以帮助鉴别肿块的囊、实性,有助于肿瘤的分期(检查腋窝、锁骨上下、肋间淋巴结)。当体检所见和乳腺X线摄影之间有不符合的情况时,B超检查有助于分析病变。在体检有所发现而X线片阴性时,尤其是致密型乳腺,B超能显示有或无病变存在。同样,在乳腺X线片发现不清楚的阴影时,B超检查可以肯定或排除病变的可能。B超检查有利于比较细致地观察因解剖原因不能为乳腺X线摄影所显示的病变。如近胸壁的肿瘤、腋窝深处的淋巴结等。可以为触摸不到的乳腺病变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及手术前的金属丝定位。评估有损坏的硅酮乳腺植入物的状况。对于不宜进行X线检查者,可以先行进行B超检查。乳癌腋淋巴结组织学有转移,超声腋淋巴结转移特征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临床触诊和X线摄片。

3 MRI检查

1982年MRI应用于乳腺检查。越来越多的研究说明MRI是乳腺影像学综合诊断的必要手段之一,可显著提高早期乳癌和多源性乳癌的检出率。使用正确的技术和特制的线圈,在某些情况下是很有价值的。同时,静脉推注造影剂后,动态观察增强的形态可以提供重要的鉴别诊断资料。恶性肿瘤总是较良性肿瘤增强快,而且强化明显。癌肿边缘呈不光整的星芒状,也可表现锯齿状或长毛刺状,以及癌向后浸润的情况。乳癌的MR增强与血管生成、肿瘤增生的活动性、恶性程度及侵袭性相关。动态MR可以反映肿瘤的微循环,对血管参数可以进行定量、半定量分析,对肿瘤的解剖结构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并对淋巴转移的评价明显优于传统的组织学方法。不足的是检查程序复杂费时,价格昂贵,成像质量受呼吸影响较大,对癌肿内钙化灶显示欠佳,不能作为独立的诊断方法。

磁共振波谱分析是检测活体内代谢和生化信息的无创性技术。1973~1974年,开始应用磁共振对离体标本进行波谱测定。目前波谱分析软件包与高场强磁共振成像系统配套使用进入了临床应用阶段,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有了显著进展。研究证明了胆碱水平升高是乳癌的波谱标记这一假说,是诊断乳癌的重要标准[1]。多种MR技术联合应用能提高乳癌诊断的准确率,因此,MRI诊断和鉴别诊断乳腺病变中具有潜在独特的应用价值。

4 CT检查

CT检查乳腺是先进影像技术之一。1977年首次报道应用CT检查乳腺疾病。乳腺CT检查目的主要是用于晚期肿瘤的侵犯进行分期;手术后、化疗后局部触诊不易明确的病变;因已发生纤维化影响诊断的特殊患者等。CT对乳腺局部解剖结构能提供详细资料,尤其是对比剂强化后扫描使致密型乳腺癌的检出率高于钼靶乳腺摄影。增强CT能显示癌肿血供分布特征,提供增强峰值、灌注量、组织动脉增强比,能正确评价腋窝淋巴结转移和引流的情况,观察癌肿侵犯胸壁、肺和纵隔的情况。乳癌CT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块影,多数为实质性不均匀高密度,周边为毛糙不齐的毛刺样改变,癌肿局部皮肤增厚、皮下脂肪层消失。有学者认为[2]乳癌血供丰富,强化明显增高,CT值成倍增加,是诊断乳癌的重要标准之一。CT对隐性乳癌和早期小乳癌有较高价值,研究表明CT薄层扫描能发现直径 0.2 cm的癌灶。CT能较好评价腋下、胸骨周围淋巴结的情况。结合螺旋CT表面覆盖法,扫描时间短并能三维重建显示病灶立体空间形态,可得到更多的诊断信息。缺点是对癌肿内微小钙化灶显示不够理想,存在对比剂过敏的危险且价格昂贵,技术操作过程复杂,有一定放射损伤,不能重复检查。

参考文献

医学影像诊断范文3

关键词: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影像诊断也成为各类医学院的重点教育内容。《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基于图像的一门基础性专业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应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然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是独立开来的,先完成了理论课程后再进行实践课程的操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极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不能适应现代医学人才的需求。为了迎合快速发展的医疗事业需求,必须从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该文提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以期为医学事业培养出影像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优势

教学做一体化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融合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部分,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使得教学效果更佳显著。对于一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可以在同一教学场所完成,既达到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及巩固,又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或参观等方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1]。一般而言,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时,既可以直接带领学生去医院参观学习,也可以在实验室里动手操作完成,达到真实的体验。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使得以往死板的课堂变得更加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所应做出的努力

对影像技术专业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时还需要对其他教学环境进行相应的改革及调整,该文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介绍。2.1教学环境的一体化改革影像诊断学的教学必须辅以影片的分析及判断,课堂教学时通常会引入多媒体设备以及其他资源进行教学。而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配套的软硬件教学设施,保证足够的教学设备以及仿真的实训环境。为保证理实充分结合的教学,需要配备投影仪、数码摄像机、PACS系统、超声或核医学诊断影片、各系统教学用MRI、CT或X线影片等[2]。2.2配套教材的一体化改革在进行影像诊断学的一体化教学时还需要有匹配的教材。以往理实分开的教学模式在教材上多偏重理论知识,具有十分系统化的知识点,而缺乏实践课程的设计及安排,一体化课程无须过多的理论知识,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扩展更多的知识点。教材改革时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细化分类,例如超声诊断、放射线诊断以及其他影像学诊断的内容,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科学合理地开展技能训练项目[3]。同时,还可编写配套的电子教材,在其中分享大量的临床资料以及图片分析,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保证教学的实用性更强。2.3课程设计的一体化改革影像诊断学是通过对病患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进而作为病情诊断的依据。在教学时,需要依靠实际的临床需求进行课程设计。为保证理实一体化的深化改革,不仅需要借助多媒体资进行病例及图片的重点评析,还可改变以往的教学思维方式。模拟临床医师对病情诊断的过程,设计出病例分析的实践环节,通过教师的提问以及引导,激发学生进行相应的思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对病情特征进行分析[4]。学会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具备综合分析能力。

3教学做一体化在《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的实践探索

3.1研究对象该文对影像技术专业实施一体化实验教学的实验主要针对2014级影像专业2班与3班的两个班级学生作为实施对象进行对照研究,每个班级均有35名学生。3.2实践方法将教学内容《医学影像诊断学》作为该次研究的实践课程,对两个班级均进行X线诊断环节的学习,对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任何疾病,总结归纳各种影像学特征,做出病情评估,并完成实验报告[5]。两个班级分别进行了两个阶段的教学实践训练,3班采取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2班采取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开的模式,最终以调查问卷的模式评估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比较在两个阶段的学习完成后两班学生认为所采取教学模式对临床指导是否存在意义的比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共安排40个课时完成,主要具有下述几项任务:(1)在明晰此次实验目的后对影像学检查进行模拟演练,进行检查申请单的填写;(2)分组完成影像学检查及拍摄;(3)完成影像学资料的后期暗室操作工作;(4)对影像学资料进行观察及分析,总结影像特点,并判断是否异常;(5)对影像资料进行报告的书写,做出正确的评估判断[6]。3.3实践结果此次实验完毕后对两个班级的实验完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如下。从表1可知,3班学生学习成绩达标的占比71.4%,明显高于2班的34.3%,且未达标的占比0.0%,明显低于2班的22.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可使学生达到更高的学习效率,有助于对知识点的理解,达到了更高的实用性。从表2可知,3班学生有80.0%的人认为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对未来的临床指导意义重大,而2班对课堂教学的临床指导意义仅有28.6%的学生认同,其中34.3%的学生认为理论与实践独立开来的教学模式无临床指导意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不仅可以在学习效果上有较大的改善作用,还可保障教学的实际价值以及临床指导意义,与时俱进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隽.循证影像诊断学在影像实习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11):1872-1873.

[2]唐曦,吴少平,黄丽,等.《医学影像诊断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14(10):1002-1006.

[3]李小虎,张国兵,余永强,等.PBL教学模式在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0,31(6):563-565.

[4]曾燕,赵建农,谢微波,等.医学影像诊断学消化系统教学体会[J].重庆医学,2006,35(16):1520,1526.

医学影像诊断范文4

关键词:留学生;医学教育;影像诊断学;临床实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164-03

天津医科大学国际医学院成立于1997年,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的全球化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我校现有在校留学生1468人,其中全日制学历生1236人,占我校学生总数的13%;研究生112人,占留学生总数的10%,国籍遍布64个国家。我校医学影像学(放射学)教研室成立于1951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该学科点和承担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的单位,我教研室的医学影像学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多年来为留学生开展医学影像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外国留学生比较独立、活泼,传统的中式“授课式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模式很难适用于留学生,特别是影像诊断课程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骨骼肌肉系统等各类疾病的影像解剖学、病理学、内科、外科等多学科知识,且对于图形、图像的依赖性强,单纯的语言文字很难给学生一个形象、具体的概念。多数留学生学习后的体会是,虽然背会了知识点、应付了考试,来到临床见实习中,仍然对影像诊断毫无头绪。综合以上问题,本文简述我教研室使用“三明治”教学法在留学生医学影像诊断课程中的应用和体会。

一、教学对象、内容及实施办法

本校2013级临床专业外国留学生共168人,随机选取108人作为“三明治”教学对象(分为3个班,每班36人),剩余的60人(分为2个班)仍采用传统讲座式教学法作为对照。以消化系统肝脏病变影像诊断为实验课程,共6学时(其中理论学习4学时,实习2学时)。

1.课前准备。课前叮嘱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工作,对学生进行编号,每次课程包括编号A1~A6、B1~B6、C1~C6、D1~D6、E1~E6、F1~F6的学生,共计36人。

2.课堂具体实施。(1)教师开场白(10分钟)。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相关背景知识,回顾肝脏大体解剖、影像解剖要点,介绍肝脏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以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增强检查为主。明确教学目标为掌握肝脏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及特征。(2)第1次讨论(20分钟)。学生以A~F分组进行知识点学习。分别讨论6种肝脏局灶性病变:A组 肝细胞癌、B组 海绵状血管瘤、C组 肝脓肿、D组 肝囊肿、E组 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组 转移瘤。(3)第2次讨论(10分钟)。根据学生编号将相同数字分为同组,以1~6分组进行交叉学习讨论,分别讨论6种肝脏局灶性病变:1组 肝细胞癌、2组 海绵状血管瘤、3组 肝脓肿、4组 肝囊肿、5组 局灶性结节性增生、6组 转移瘤。因此其中只有A1、B2、C3、D4、E5、F6编号的学生2次讨论为相同命题,其余学生均参与了交叉学习。(4)学生汇报(每组2分钟)。根据第2次讨论分组,每组选派1名学生进行汇报,总结本组交叉讨论肝脏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并以简易线图的形式做汇报。(5)教师点评更正(10分钟)。针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要点,使用幻灯片展示6类肝脏病变的影像学图像,提醒诊断中的注意事项,让学生有较完整的理解。(6)金鱼缸问题讨论(30分钟)。通过对临床中的实际病例影像图像进行演练,讨论在实际阅片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总结出诊断思路,得出影像诊断印象。在此期间教师应对学生未注意到的问题给予提示。(7)总结与反馈(5分钟)。教师总结本堂课程必须理解和重点掌握的知识点,给出课后思考题,并让学生完成调查问卷。

3.期末考试对比分析。本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中,肝脏病变部分试题内容共计35分,病例图像试题共计28分,使用student t检验比较两类留学生(LBL授课法学生60人,“三明治”教学法学生108人)考试成绩是否存在明显差别。

二、问卷、期末成绩结果

“5分法”满意度调查试卷结果显示,90%以上学生认为“三明治”教学有助于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大部分学生对该教学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认同该教学法培养了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另外超过80%的学生进行了较全面的课前预习工作,但学生们普遍认为该教学法时间花费较长,要经过详细的预习、课堂讨论、提问、反馈等过程才能完成,效率较低。“三明治”教学法和传统LBL教学法的两类学生考试成绩的t检验结果显示,二者在肝脏病变试题、病例图像试题的成绩上存在明显差异。

医学影像诊断范文5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影像学;诊断

[中图分类号] R814.4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4(b)-0177-02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严重的急腹症,起病急,症状重,并发症多,如诊治不及时,病死率较高,因此,早期及时明确诊断和发现并发症对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上诊断急性胰腺炎主要依靠血尿淀粉酶的检测,但淀粉酶增高的程度与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预后判断并非正相关,因此仅依靠临床表现及生化检查来诊断急性胰腺炎,尤其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可能将有约30%的患者被漏诊[1-2]。近年来医学影像学迅速发展,包括彩超、CT、MRI等影像检查,大大提高了临床对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水平,影像学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已成为早期诊断胰腺炎、对胰腺炎程度的判定、临床治疗方法的指导及临床疗效的评估的主要客观依据[3]。

1 彩超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特点及价值

超声具有无创、简便迅速、灵活、可重复检查等特点。

急性胰腺炎的超声表现:急性水肿型胰腺炎主要表现为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内部呈片状低回声,边缘轮廓清晰;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时,胰腺明显肿大,内部回声不均匀,出现不均匀的低回声和强回声区,胰腺边缘模糊,包膜连续性中断,胰周有不同程度的液性暗区,腹水明显。

超声对了解是否胆源性胰腺炎可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了解胆道梗阻情况,探查胆管及胰管内有无结石及异物[4]。对于胰周积液、假性囊肿等情况还可以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诊断性穿刺或引流。

超声可以多切面、大范围的全腹扫查,不仅能观察胰腺本身的病变情况,还可以了解周围组织器官以及整个腹腔的情况,对病变的程度、病变对周围脏器的侵犯范围及腹腔积液的情况了解更全面[5]。超声较CT、MRI或其他影像学检查费用低,无辐射,可以重复动态观察胰腺炎的演变过程,从而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还可见评价临床疗效。因此,可以将超声作为检查与复查的首选。但超声对于肥胖或者腹腔胀气的患者,胰腺往往显示欠清,有报告约30%的胰腺炎患者超声显示不满意[6]。

超声造影是应用含微气泡的超声造影剂,经外周静脉注入,超声波使其发生振动爆破,从而产生散射回声信号,使供血区显影。造影剂可以增强胰腺异常区域和正常实质的对比,准确地检查出胰腺坏死灶,提高了超声检查的敏感性。胰腺的超声造影可以清楚地显示胰腺感兴趣区的血供及血流灌注情况,对病变的定性诊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有报道,超声造影与CT相比可以作为评价急性胰腺炎的首选影像方法[7]。

2 CT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特点及价值

随着现代CT分辨率的提高,CT不受肠道内气体或患者肥胖的影响,对胰腺及周围组织有很好的显示及分辨能力。

急性单纯水肿型胰腺炎的CT表现为胰腺弥漫性或局灶性肿大;密度可正常或轻度减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轮廓模糊;肾前筋膜增厚,部分可见胰周积液。增强扫描时,胰腺呈均匀强化(表示无坏死区)。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CT表现为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胰腺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表现为散在点状、斑片状或大片状低密度灶或在密度减低区夹杂密度增高影;胰腺周围脂肪层消失,胰腺轮廓模糊,肾周包膜增厚。增强扫描时,坏死区不强化或强化减弱,正常胰腺组织强化,因此可以确定胰腺坏死区域及程度,有利于预后的判断及疗效的评估。

CT扫描可以检测病变的CT值,判断病变的性质,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以分析病变是水肿、蜂窝组织炎、出血还是化脓阶段[8]。CT扫描还可以发现脓肿、假性囊肿等局部并发症及其范围;还可以观察胰腺周围血管,是否有门脉系统的血管闭塞和静脉血栓形成等情况。CT增强扫描在显示胰腺炎早期或小范围坏死、出血方面较CT平扫更敏感和精确。有报道称CT动态增强扫描被认为是检测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是检出胰腺炎时坏死灶的金标准[9]。但增强CT也存在患者对造影剂过敏、造影剂对肾脏的毒性损害、可能会加重胰腺的缺血坏死等局限性[10-11]。

3 MRI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特点及价值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发展迅速,凭借较高的组织分辨力,以及呼吸门控序列扫描,脂肪抑制技术(FS)、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灌注成像等技术的应用[12],大大改善了磁共振对胰腺病变的显示能力。

急性胰腺炎的MRI表现:①轻型胰腺炎时,胰腺呈局限或弥漫性肿大,T1WI上表现为低或稍低信号,T2WI为稍高或高信号,并伴有小叶间隔增厚和胰周信号异常改变。重型胰腺炎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T1WI为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可见环状低信号,增强时不均匀强化。②胰腺及肾周被膜水肿增厚时T1WI不容易显示,T2WI表现为线样或窄带状高信号。胰周及腹腔积液时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

有研究报道,MRI显示胰腺形态轻微改变较CT敏感,对胰周炎性渗出的变化更为敏感。CT增强扫描和MRI均可显示胰腺坏死,但区分坏死部分与坏死周围的积液,MRI较增强CT更敏感[13]。T1WI上坏死部分表现为低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周围积液则呈高信号,注射对比剂后无强化。磁共振对出血的显示也优于CT,当有出血时,顺磁性物质高铁血红蛋白,使T1时间缩短,在T1WI上出血则表现为高信号。

MRI具有无放射性、无造影剂过敏等优点,孕妇、造影剂过敏者及伴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均可进行MRI检查。然而,MRI检查更贵,时间较长,这使得在病情特别重的患者及常规使用中受限[13]。

磁共振胰胆管显影(MRCP)是一种新的影像检查手段,在显示主胰管病变上与ERCP相一致,还可以清楚显示梗阻胰管远端的病变情况及与胰管不相通的假性囊肿,与MRI联合可全面了解胰腺实质及胰腺周围组织器官的病变情况,是一种安全而敏感的检查方法。

4 其他影像学检查在诊治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

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内镜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能显著减少患者的腹痛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另外它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等优点,能有效地降低胆胰管压力,改变胰腺病变,为择期外科手术治疗创造时机[14]。另外,超声内镜、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血管造影及动脉栓塞治疗术等影像技术对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15-16]。

综上所述,彩超、CT及MRI在诊断急性胰腺炎上各有优缺点,因此,有时需要联合检查,相互弥补不足。随着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影像检查方法越来越多,影像学检查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临床治疗中提供了更多、更可靠的依据,在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杨玉萍.胰腺炎的彩超诊断价值评估(附51例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0,17(2):257-258.

[2]Kitano M,Kudo M,Maekawa K,et al.Dynamic imaging of pancreatic diseases by contrast enhanced coded phase inversion harmonic ultrasonography [J].Gut,2004,53(6):854-859.

[3]梁海毛,蔡曙耘,吴凯宏,等,急性胰腺炎CT、MRI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08,6(2):35-37.

[4]马纯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急性胰腺炎32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8):21-22.

[5]武先聪.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超声现象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1):1326-1327.

[6]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898-899.

[7]黄春旺,王光霞.超声造影在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16(6):718-720.

[8]贾,刘丽君,张海斌,等,早期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2010,31(35):6515-6516.

[9]陈克敏.影像学检查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6,18(1):5-6.

[10]Stimac D,Miletic D,Radic M,et al.The role of nonenhanccd magnetic resonace imaging in the early asse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J]. Am J Crastroenteral,2007,102(5):997-1004.

[11]Viremouneix L,Monneuse O,Gautier G,et al.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nonenhanced MR imaging in acute pancreatitis [J]. J Magn Reson Imaging,2007,26(2):331-338.

[12]张继,田为中,陈锦华.急性胰腺炎的MRI特征与评价[J].海南医学,2010,21(23):101-103.

[13]潘华山,张小明.急性胰腺炎的MRI评价[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0,33(1):34-37.

[14]苗龙,黄晓俊.早期ERCP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价值[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5):319-320.

医学影像诊断范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2014年208医院收治的早期胰腺癌患者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41-70岁。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男60例,女40例,年龄39-71岁。

1.2诊断标准

早期胰腺癌的诊断标准[3]:①肿瘤最大径≤2.0cm;②胰周被膜无浸润;③无远处转移;④切除标本上无转移淋巴结。本研究所有胰腺癌患者均经肿瘤标志物检测、临床影像学(彩超、胰腺CT)或(和)组织病理学确诊,均符合早期胰腺癌诊断标准。1.3方法1.3.1标本采集采用空腹静脉血3ml,离心处理后当天进行测定。1.3.2仪器与试剂①糖类抗原CA19-9、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242、糖类抗原CA724测定,均采用Luminex100/200多功能流式点阵仪,试剂为多肿瘤标志物定量检测试剂盒,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检测法。试剂盒由上海透景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操作按说明书。②胰腺普通CT检查:受检者检查前空腹4-6h。扫描方向自头侧向足侧。平扫时层厚10mm,层间距10mm。③胰腺彩超检查:使用彩色超声机,受检者检查前空腹8h。1.3.3结果判断正常值范围:糖类抗原CA1990-37U/ml、癌胚抗原CEA0-5ng/ml、糖类抗原CA2420-20U/ml、糖类抗原CA7240-10U/ml。1.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显著性检验用Student’sttest或Wilcoxonranksumtest;计数资料显著性检验用Chi-squaretest。以P<0.05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三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水平见表1。胰腺彩超、胰腺普通CT检测比较见表2。三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率与临床影像学阳性率比较见表3.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