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与地坛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范文1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机制;动态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97

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可以诞生在浴池之中,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问世于苹果树之下,贾岛在庙门前推敲,韩愈吟诗于马背……名家的发现或创作,]有时间地点的严格要求。而课堂教学不仅受到严格的时间(一堂课45分钟)、地点(教室)、情景(课堂氛围)等条件的限制,还要受到课堂上几十位学生的监督和制约。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23年的教学生涯,使笔者认识到语文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过程,其中存在许多可变的因素,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偶发事件,这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妥善处理。

几年前,笔者上《我与地坛》的公开课。由于备课较充分,学生配合也较积极,教学在顺利进行中。在探讨本文“母爱”这个主题时,笔者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感受亲情的氛围中:“那口甜甜的乳汁,扶我们姗姗学步的双手,深夜替我们掖被的温暖,凝视我们时深情的目光,这柔肠百转的就是母爱,下面,笔者请学生想想在你们出门上学前,妈妈对你们说的一句话。”稍作思考后,笔者指定一行的学生顺次和大家分享母爱。

“路上带把伞,可能要下雨”

“吃个鸡蛋再走”

“骑车小心点”

“……”

学生一个个站起来回忆了母爱朴实而真挚的话语,轮到第五个学生时,却不见起立,只见她趴在课桌上,静静的教室中传出了低低的抽泣声,旁边的学生轻声说道:“老师,她妈妈……”,哦!笔者恍然大悟,这位女同学的母亲去年才病逝。霎那间,教室里几十双眼睛一下聚集到笔者身上,笔者静静地做了几秒的思索,然后走下讲台,走到那位同学身旁,轻轻地抚摸着她的背,用低沉凝重的语气对大家说道:“有一句话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本文主人公史铁生在遭遇到人生的打击后不理解母爱的那份执着,但他把过后的愧疚用语言传达给我们,现在,我们每天在享受母爱的同时,不要使自己的心麻木,我们应该懂得感恩,懂得及时回报。另外,笔者想化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送给这位同学,“真的强者,将更奋然而前行”挺直腰板,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你妈妈会更放心的,好吗?同学们,让我们把友爱之情给予给她,化悲痛为力量,可以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可以!”……

直到现在,那堂课的情形笔者还记忆犹新。笔者认为,那堂课是笔者几十年教学生涯中最精彩的一堂课。在课后的评议中也曾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笔者对那堂课作了如下反思:

首先,课堂上一旦出现偶发事件时,教师注意保持心情的镇静,举止的从容,不要心慌意乱,窘迫失态,应始终自信地对自己说:笔者的教学对象是学生,笔者有办法处理好,课堂上,笔者是临危不乱,方显大将风度。

其次,教师一定要有关怀爱护学生的热情,那堂课以“母亲”为主题。当时,笔者听到那位学生的抽泣,心为所动,笔者首先想到的就是应该给这位学生以真诚的关怀和安慰,而不应该责备她在课堂上的不理智。当笔者的手放在那位同学身上时,笔者相信,笔者已经把教师的爱与宽容传递给了她,这份爱,无声胜有声。

再次,教师应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有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才能在“疑无路”之时,出现“又一村”的局面。那堂课上,笔者在关键时刻引用了两句名言,恰到好处地和那堂课的主题相连接,不仅使“母爱”的主题得以深化,并且在教学知识的同时,达到了育人的效果。难道这不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境界吗?

马卡连柯说过:“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教学机制充满着灵活性,尽管教师在课前钻研了教材,制定了教案,备课时也考虑了学生的因素,但是一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得接受课堂动态的检验,教师应始终处于应激状态,在课堂上会突然出现学生违纪的情况,有时学生会提出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的问题,有时教师会出现错误而毫无知觉,学生或许会当面指出……面对如此众多的偶发事件,教师应灵活而迅速地做出反应,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做出正确的处理。

无论是冷静沉着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的热情,还是足够的知识储备,这些都是教师智慧的体现,当你的智慧之树常青时,它会转化为一种灵魂的感化力量深入学生心田,这样,便会在“细无声”的“润物”中完成教学任务。

我与地坛教案范文2

关键字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221-02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以阅读教学为先导。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传统意义的语文阅读教学注重的是教师的引导、点拨、启发,而新课程标准关于现代语文教学的阅读目标,在理念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因此教学实际中语文教师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甚至转换角色,在语文阅读课堂中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高中语文实施研究性阅读的必要性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阅读与鉴赏”部分提出的课程目标包括:①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②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③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由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板块上的理念可知,新课程注重阅读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个性化发挥以及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之间的有机联系,而研究性阅读的最基本特征恰恰与新课程倡导的这些理念不谋而合,研究性阅读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阅读为基础,使学生不再处于等待状态,而是“在做中学”,动态地主动探求对文章的多重解读。初步形成多维的立体的文章解读思维,而这些恰恰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导向。因此,研究性阅读是贯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的重要方式,是应对语文高考考纲的重要手段。研究性阅读所倡导的方法与理念是科学应对高考开放式考题的有效方法,在平时极力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是帮助考生达到这种水平的有效措施。

2指向学习本位,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没有必要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连细枝末节都不放过,要引导学生按照“披文――感物――体情”或“寻言――明象――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曾听两位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我与地坛》一课,一位教师精心设计教案,把自己认为十分重要的段落分解成诸多细小问题,但每个问题都是机械地找课文原句或概括性地回答。在五六个问题的指导下,学生从完整的全文中把答案一个一个“抠”出来,一堂课没有引导学生如何在“读课文”上下工夫,怎么能使学生感受作者切身的生命体悟。以致在讨论生命意义时,学生普遍无话可说,或只有空洞的口号。学生与文本之间没有产生一点共鸣,自然不可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母爱”的认识和对“生命”的敬仰。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放一段渲染背景的音乐,在音乐声中教师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课文,让学生轻声地读课文,找到自己最为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个体由于认知水平,情感体验的不同,所以答案丰富多彩,每一个人发表的都是他自己的感受,教师要做的,是给那些体悟还不到位的学生稍作点拨,让其有豁然开朗之感。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母爱、生命的感受相当深刻,有的在朗读、思悟时还流下了动情的泪水,这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发生了可贵的“碰撞”。

3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我与地坛教案范文3

讲课,批改作文,撰写案例、论文,参编教材……在获得甘肃省第二届陇原名师荣誉称号之后,天水市第六中学的校长兼语文教师汪涛,依然过着忙碌而淡定的生活。

因为热爱 所以选择

汪涛出生在天水市秦州区汪川乡,小学和中学学业都在汪川镇完成。1979年8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水师专中文系,学习汉语言文学。1981年,风华正茂的汪涛拿起教鞭,开始了他的教书育人生涯。

当时,他被分配到天水市秦州区西口中学任教。那个时候,农村老师急缺,他不仅要带高中两个年级的语文课,而且兼任地理、历史、政治课。学科跨度不小,但对于他来说却是驾轻就熟。

为了使自己迅速地融入教师角色,汪涛一心扑在教学上。白天,他传道授业,与学生火热地打成一片;晚上,他在灯光下潜心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有时备课、改作业直至深夜。到了冬天,他的手指都生了疮,可是仍不忘埋在灯下苦学。他的书柜里摆放了许多工作笔记,里面详细记录了他教学和读书的心得体会。一本本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为他日后的教学和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每年高考结束,他所带班级的学生都是语文成绩高得出奇,个别学生因为其他学科拉后腿,而考不上大学,都会选择去天水四中复读。四中的校领导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便想办法把汪涛引进了天水四中。

汪涛在天水四中一干就是十年。十年里,教学与研究工作同时起步。他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高考。他自编的高考辅导材料《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必备》,由天水市秦州区教研室印制推荐在全区使用。

1991~2001年,他被调到天水市秦州区教研室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期间,他先后组织开展了“送教下乡”、“联片教研”、“师带徒”、“城乡结对子”等活动。措施得力的教学教研活动,大面积提升了全区语文教学水平及语文教学成绩,也培养出一大批骨干教师,他们中间如今有很多人已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天水市秦州区的教育专家。

2001年,他又调往天水市六中工作。他热爱教育教学事业,爱学生更爱讲台。对他来说,拿起教鞭站在讲台上才是最幸福的时刻。

“我喜欢给学生讲课。给学生讲课我很快乐。”谈起教师的工作,谈起学生,谈起自己所讲授的课程,汪涛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他沉浸在自己工作的幸福感中,他在享受着自己的工作带来的乐趣。也许正是因为对自己工作的热爱,正是对工作乐在其中,他才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奉献给自己深爱的三尺讲台。

教育的生命 源自于创新

汪涛认为:教育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创新。汪涛总结自己近三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他认为语文课应是学生求知与做人的基石。学生们有主见,也会偏激。

在课堂上,他常常把知识传授和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听课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人生的启迪和领悟。在讲解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时,他没有使用一般课堂模式,而是让学生自己品读一节课,并告诉学生晚上回到家为母亲或父亲做一件事,第二天语文课上交流。

交流课上,有的学生叙述昨晚与父母坦诚交心的情况,有的学生说昨晚为父母洗了一次脚,有为母亲唱歌的,有为母亲赋诗诵词的。交流课上学生无不流露出过去对父母不尊甚至顶撞的懊悔与不安,学生的思想情感发生了变化。汪涛因势利导,还结合自身的人生体验,与学生分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当老师的在给学生教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学着做人,在我看来,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汪涛说道。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实课堂内容,训练语言能力,汪涛备课时,常常进行换位思考,尽可能设想学生的思维热点和喜怒哀乐。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常常上网,了解当代学生喜欢的歌曲和影视作品,了解学生中的流行时尚,以便使语文课堂上的讲解更具针对性,更符合学生口味。

听过他的课的老师都说:“他的语文课总是充满着激情。学生笑声不断,你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那活跃的气氛,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同学们也兴致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天水市六中骨干教师张华兰也说道:“他和我是校友,我们专业也一样,他的专业能力非常强,理念也很新,每一次备课都很认真,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他善于分层教育,能因学生而定教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爱学生 才能教学生

汪涛常年工作在教学的第一线,也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他深知教师肩负责任的重大,他经常风趣地对同事说:“班主任是孩子们的贴心人,我们应当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温暖。如果咱们每个老师都能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32年的教学生涯和班级管理实践中,他深深体会到关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的重要性。他有威信但并不十分威严,学生敬爱而不畏惧。他总是利用课间、晚饭后、自习时间以及面批作业的机会,针对学生的优点、不足或问题,引出一个话题来,让学生倾吐心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症结,探究弥补不足的途径,构建学生的心理优势。

他曾教过一名学生,是个在全校都闻名的“捣蛋鬼”。学习成绩差,不听老师教导,没有班级愿意接收,最后汪涛得知情况后,把他收在了自己所在的班里。他每天都留意这个孩子的动态,课堂上,为了吸引这名学生的注意力,他总是找一些浅显易懂的问题进行提问,当该生回答正确后,就给予极高的评价。

课下,他常常给这个学生单独补习,并告诉他一定会考上大学。发现这个孩子爱打篮球后,汪涛主动约他去玩,40多岁的汪涛和孩子在操场上跑得大汗淋漓。在取得这个孩子的信任后,汪涛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谈心,主动了解其学习动态及生活情况。对于可能出现的思想隐患、不良倾向采取主动干预措施。

三年过后,这个在当时没有人愿意接收的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大学。老师、学生无不感到震惊,家长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每年春节放假,这个孩子都会回到六中看望汪涛,他常说:“如果没有汪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汪老师当年说我一定能考上大学,就是这句话,让我有了努力的勇气和信心。以前六中以我为荣,现在我更以六中为荣。”

汪涛对学生的爱,也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尊敬和感激。学生们聊起汪老师,一个个兴奋不已。“汪老师是个好老师,他风趣幽默,爱笑。”“他很会讲故事,也很关心同学。”“在我们班,大家都叫他汪爸。有什么困难都会告诉他,因为我们信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