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范文1

据中国商业联合会组织调研的《2006年中国零售人才需求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零售业人才状况是:1、本土零售从业人员“三低”现状较为普遍,即学历低、整体素质低、专业技能水平低;2、零售行业快速增长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相对缺乏的矛盾;3、零售企业营运、采购、店长等零售专业人才需求居榜首。

同时,国家信息统计中心有关数据表明,中国零售业在未来几年里各类人才的需求量约为1000万人,而市场供应量仅有约400万人,人才缺口高达近600万人。另外,我国零售企业众多,零售从业人员有8000万到1.3亿人,庞大的总量掩盖不了结构性需求缺口日益拉大的事实。具体表现在: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不足;基层店组长稀缺;物流、生鲜等一线操作环节人才严重缺乏。因此,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需求,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开发价值。

鉴于连锁经营人才目前奇缺的情况,作为培养连锁经营人才的高校如何发挥其优势,培养更多的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毕业生为企业服务,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因此,我们认为研究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解决连锁经营人才奇缺问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下面拟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特色和能力需求、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三个方面分析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特色和能力需求分析

(一)连锁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

连锁经营的基本特点集中表现在规模化的经营方式、网络化的组织形式和规范化的管理方式三个方面。规模化的经营方式是连锁经营的核心内容;网络化的组织形式是连锁经营的前提条件;规范化的管理方式是获得连锁经营规模效益的基本保证。可见,连锁经营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上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比传统流通业更高、更专的要求,形成了连锁经营管理的一大专业特色:科技含量较高。由于连锁经营的特点,使得连锁业态均大量使用先进的配送、物流、管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在连锁经营的各个环节,使得连锁经营的科技含量明显高于一般的传统商业,因而该专业的教学要突出较高的技术要求,多门专业课程要通过计算机模拟实训来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了让学生掌握连锁经营的三大特点,就要改革传统教学那种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模式。为此,在连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中,就要重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而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主要培养具有现代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专业素质和连锁门店运营管理操作技术的适应现代商业连锁经营规范化、制度化、规模化、现代化要求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用型人才,以适应现代连锁企业迅猛发展对此类人才的大量需求。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能力需求分析

连锁经营的成功,就在于它较为完善地解决了流通中规模与灵活、效率与方便之间的矛盾,而连锁企业成功运营需要三个重要因素:一是具有鲜明、独特的企业文化;二是制度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三是连锁企业能及时、准确地对多店铺进行全局性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为此,连锁经营专业学生在学习连锁经营管理基础知识、企业管理及工商企业的现代化连锁经营理论和技术基础上,要具备运用连锁经营管理理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分析

为了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能够具备上述几个方面的能力,就需要制定一个完整的、严谨的人才培养机制,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培养思路,在培养思路下构建人才的培养流程、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具体内容。下面就从人才的培养流程、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人才培养流程

连锁经营人才的培养流程应从连锁经营专业的特色来设计,从连锁经营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出发,构建连锁行业职业岗位能力、基本教育素质、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基本教育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职业岗位能力包括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等;创新能力则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块,可有针对性地实现“双证”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流程见图2:

(二)教学体系构建

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以连锁经营的行业特点为出发点,对专业岗位能力结构进行调研,分析连锁企业行业所需要的多种岗位(如零售企业营运、采购、店长、物流、生鲜等一线操作岗位)对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现有课程重组,做到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理论则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实践教学上(包括模拟实验模块和企业实训模块),做到实践性课程单独设置,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职业能力和技能训练。在人才市场导入模块教学上,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求职技巧、适应社会等方面的就业前辅导与培训。在师资建设上,重点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通过构建人才培养的素质模块,培养学生具备这项素质需要具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课程的开发和教学过程则以素质模块为依托。

(三)课程设置

连锁经营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明确,因此应从岗位的具体要求出发进行课程设计。在课程设置上,根据连锁经营专业的特点,设置一些实用型、技能型课程。人才能力的培养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一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局部应用能力的养成阶段、连贯应用能力的养成阶段和应用能力的熟练阶段。按照这一规律,在安排课程的开课程序时,可以逐步推行“332”工学交替弹性学期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第一、二学年在原有两个学期之间,利用元旦、春节销售高峰期增加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小学期,使学生在校学习的前两年各为3个学期,并按照岗位能力递进的原则,要求学生在第1、3、4、6个学期依次掌握操作技能、仓储配送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4类岗位核心能力;第三学年的2个学期均安排实习实训内容,分别为毕业综合实训学期和顶岗实习工作学期。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一)目前连锁经营人才培养的形式

目前对连锁经营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学院式培养方式。这种方式由高校开设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培养商业运营管理高级人才。其人才理论功底扎实,学习能力强,但严重缺乏连锁经营实践经验,且培养周期长,无法满足我国连锁经营对运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二是各类培训咨询机构及连锁企业内部开设培训班的培养模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培训的内容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方式灵活、程序简单,故可以迅速培养出大批连锁企业所需人才。但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往往由于培训周期短而使得理论功底不够扎实,更关键的是各地培训机构鱼龙混杂、水平不一,培训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良莠不齐;三是执业资格认证模式。这种方式由于引入了国际通用的资格认证方式,培养评估体系具有科学性,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来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培养模式。我国已经开始产生了这种培养模式,如中国商业联合会所举行的“店长职业资格认证”项目。但这类培养模式目前还不够普及,影响不大,主要还是前两种模式,特别是学院式培养占了主导地位。下面着重谈谈学院式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二)学院式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1、常规培养思路

这种以普通高中生为生源背景的常规人才培养思路应该是:遵循“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岗位实践三大模块教学”培养特点,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基础素质、职业岗位能力和岗位应变能力为目的。在素质教育中,强调人才的思想道德、人文与自然科学知识、工具性基础知识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养成教育。能力培养则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教学,按连锁行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设置内容,专业公共课为主,专业技能课为辅,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突出学生应用能力和岗位应变能力的培养。在常规培养思路中,要注意拓宽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范围,因为,连锁经营是现代商业运作的一种跨行业的宏观运作模式,一般的服务行业都可以进行连锁运作,目前的餐饮与零售是连锁经营的两大主要行业。所以,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应较为宽广,才具有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为其将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新专业提供支撑。

2、订单培养思路

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作为培养方的高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业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定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办学模式,将有效地解决校企之间对人才的供需矛盾。这种办学模式的特点:一是人才培养规格和能力标准是由双方制定的;二是它能体现校企更紧密的关系;三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更加灵活;四是公司对合格的毕业生可以全部录用,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赢”。

订单培养的第一步就是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跑“订单”,其次是按企业人才“订单”进行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组建,加大实践操作训练,做到“少理论、多实践”。在师资建设上,也可以考虑按“订单”要求组建,保持基础课教师相对稳定,专业课教师合理流动,学校需要的专业教师可在社会上、行业中聘请。在教学实施中,采取学分制培养,扩大“订单式”办学规模,初步构建起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在连锁经营专业设置、培育目标、课程体系安排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用等方面,都要有破旧立新的观念,建立和完善连锁经营专业培养模式所要求的行业性与区域性相结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3、产学研相结合

产学研相结合就是要求高校的专业建设把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三大职能结合在一起。要保证产学研结合教育持续有效开展,首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精心设计,以充分体现这一培养模式。可将实践教学分为案例教学、模拟实验、专业实训、现场实习等四部分,使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教学计划的特色是将案例教学、模拟实验、专业实训、现场实习统筹安排,实践教学课时占专业课时40%以上,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如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连锁系连锁专业在同“好又多”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具体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综合性课业一一假日工制一一现代准学徒制的模式。

①综合性课业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同制定,要求学生完成的技术应用性项目。

②假日工制,是学校调整校内教学时间安排,把学生推向企业工作的制度。

③现代准学徒制指在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过程中,学院在部分专业配套试行了建立相对稳定师徒关系的准学徒制。

在产学研相结合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经营管理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产学研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一种形式: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根据连锁经营的专业特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是筹建校内实习商店,将学生以前所学的理论知识有选择地进行组合,综合运用到实践中来。

第二种形式:创建科研机构或产业。学校的科研机构或产业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对新经营管理技术和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就能提升为企业服务的能力、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范文2

关键词:高校;连锁经营管理;校企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7-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活动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是要求教育活动能够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为市场提供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是要求加强对各个专业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已达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因而本文展开对教育活动的探讨,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而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大零售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拥有市场销售管理理论并能够充分调动不同地区的不同资源,实现高职院校和服务业的双赢。因而急需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够抓住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趋势,基于当前高职院系教育体制改革,从专业发展特点入手,培养出较高就业能力的学生。

一、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建设的特点

连锁经营管理是上世纪末正式添加的经营管理专业,同其他的经济专业相比,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更加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个商品、品牌、各区域卖场等各项资源的有机融合管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对产品的营销,因而在经济新常态的趋势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成为市场发展主模式,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中开展校企合作要求教学内容能够同当前连锁经营企业相联系,以具体的市场活动作为教材,同时带动学生参与到企业活动中,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并丰富理论知识。具体而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经营管理综合素质较高,营销专业知识扎实,能够很好的适应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各类资源的配置情况,并能够很快的掌握该地区的营销优势,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强等特点。

二、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现状

(一)缺少重视

目前,高校专业已经初步执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发展起步较慢、理论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当前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出现较多的问题。首先是在思想观念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认知不清,觉得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校,企业主要是展开经营活动,因而主动成为学校合作方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校在寻找合作企业进行校外实训时,所在的企业发展模式不足。如本文所提到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需要进入到具有完整的连锁经营体系的企业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是学校对于校企合作模式重视不足,导致在寻找合作企业的时候不够尽心,如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能够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规模的连锁企业中展开校外实训无疑是最科学、全面的合作方式。但事实上,学校方面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即便参与到校企合作模式中展开教学实践,也不能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缺少制度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属于新起步的专业,当前仍有众多高校未将这一专业独立出来形成一个新的学科,并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展开教学培养目标的确定等。所以具有先天不足的特点。与此同时,要想扩大该专业的发展规模、发展的专业性,同时展开新的教育模式,提供市场导向型的人才必须要有制度支持。事实上,当前拥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高校未能制定独属于该专业的发展策略和相关制度,同时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执行同其他专业相一致。如某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前往同一个企业展开校外实训,致使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不能很好的对连锁企业发展情况进行有效掌握。

(三)缺少专业性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教育体制安排下展开的,对于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同样如此。通常情况下,只有制定完整的合作机制、如企业掌握学校的教学活动安排情况、学校了解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情况才能推动合作的专业性、科学性发展。当前我国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缺少专业性。一方面是双方信息未能及时全面共享导致;另一方面是由于当前我国尚未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发展提供有效的文书、正常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导致校企活动仅仅是表面上的合作,而非本质上的具有实际效力的合作。

三、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优化策略

(一)对校企合作模式树立正确的认知

为提高高校和企业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正确认知,一方面要求高校能够利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学校的教学活动,这将使学校正确认识到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若干本质,从而在选择合作企业的时候能够更加注定该企业的专业性、可持续发展性;另一方面是要求相关部门能够提供校企合作模式的文件等支持,如支持校企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项目建设,提高给校企平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从而使高校和企业都能够支持这一模式的开展。

(二)建立健全双方的合作机制

加强校企合作模式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中的合作机制,要求双方多能够根据对方发展现状,从而规范双方的合作,使合作达到应有的效果。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一方面要求学校能够在尊重当地连锁经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并展开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是要求企业能够按照高校的发展状况,提供专业的、具体的职位帮助,如某南方高校中,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偏向于对食品连锁店的管理,因而要求食品连锁企业能够主动同高校合作,使双方的合作关系更具体科学。

(三)以双方共赢作为合作目标

当前校企合作出现的专业性不足问题,在于学校所培养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未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也表现在企业所提供的职位未能满足学生实践理论知识的需求,因而要求能够基于双方互赢的目标展开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是要求企业员工能够进入到高校进行学习和展开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和学生进入到企业进行参观并共同完成一个项目。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设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在发展中遇到较多的挑战。因而要求发挥政策、企业管理等的作用,推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发展,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

参考文献:

[1]叶丽.“校企合作”培养高职人才模式探析――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16-19.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范文3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思路

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高职类院校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市场越来越复杂化,因此,要求连锁经营企业的经营及管理人员要具备更多专业性知识与技能,连锁经营企业只有拥有足够的专业管理经营人才,连锁企业才能更好的适应目前复杂化的经济市场,连锁企业才能够得以更好的发展。高职类院校开设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够培养出一批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具备娴熟的专业技巧的专业型人才。根据人们积累的教学经验,教学工作者提出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新思路,其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十分有效,本文就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加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建设的方法探究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要使高职类院校转变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学校要彻底转变其教学观念,认识实践教学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并积极建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第二学校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三要落实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校内的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岗位实践基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需要大量的实践基地供学生学习实践,以达到让学生在实际实践中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的目的[1]。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理念的转变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近年来新设立的专业,其发展时间较短,其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上都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目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以专业知识的教育为主,此前高职类院校由于不了解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及其教学效果而未重视其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设,因此在传统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虽然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但由于缺乏实际的实践教育而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其所学知识,培养出来的人才对连锁企业的发展与建设也还缺乏了解,所以这些人才刚进入到实际岗位上时的工作能力有限,需要经过长时间积累工作经验才能将所学的知识熟练运用于实际的工作之中。根据长时间积累的教学经验发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对于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有效,实践教学模式能够大大提升连锁经营管专业培养出的人才的质量。近年来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设。高校想要更好的建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设首先要转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教学模式,科学的构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及其实施的具体方法,从而最大幅度的发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改进

目前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连锁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相关的管理技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不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实践,因此学生学习到的连锁经营管理知识大多是基本理论知识,学生即使很熟练这些理论知识,但若不将这些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并运用于实践连锁企业管理之中,学生则不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熟练运用[2]。传统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是通过老师教授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然而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时是被动的,这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实践教学理念下还要进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改进,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及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学生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兴趣,让学生们主动学习,并积极参与各项实践以锻炼自己的专业知识。科学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是实践教学模式所必须的,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知识十分有利,其还能加快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建设的进程,并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

四、经营管理专业实践基地的落实

(一)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进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的场所,因此只有落实了实践基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才能够得以顺利实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必须要尽量追求高度模拟实际的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情景。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为了帮助连锁经营企业得以更好更快的发展学校要尽量高标准、高质量要求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环境对实践教学的效果影响很大。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处于实际的连锁企业经营环境之中,以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各种综合能力[3]。学校建立的校内实践基地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环境,因此学校建设的实训室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要建设一个以连锁经营管理理论为基础,以最先进科学的连锁经营管理体系与制度为依据,构建一套具备完善的连锁经营管理程序及信息化系统、相关的专业设备、科学的规章制度的实训室。第二,实训室要结合当时连锁企业经营的现状,建设符合连锁经营企业发展的实践环境,实践环境需要体现当前连锁经营企业发展的所有特点。

(二)校外岗位实践基地的建设

不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的有多接近实际连锁企业的环境,其与连锁经营企业的实际环境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践基地的最佳选择为校外岗位实践基地。校外岗位实践基地的环境是最接近学生以后的工作环境的,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学校要尽可能为学生落实更多更好的校外岗位实践基地。顶岗实习是目前连锁经营管理企业校外岗位实践最为常见的方式之一,顶岗实习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进行毕业实习时到校外连锁经业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等各项综合能力,此外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的专业老师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而让学生在单纯的校园环境与复杂的社会工作环境之间有一个良好的过度,如果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表现优秀还可以直接留下工作,这还解决了学生毕业找工作的问题[4。校外岗位实践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及各种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设中要重视校外岗位实践基地的建设,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

五、结束语

连锁经营企业近年来蓬勃发展,因此社会需要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也越来越多,且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连锁企业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已经设立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以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促进连锁企业的发展。经过教学研究表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对于培养更多高质量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十分有效,因此研究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并不断对其改进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王晓兰.构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新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8,(16):136-137.

[2]李逾男,韩翠兰.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2,(9):70-72.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范文4

关键词:教学团队;师资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高职教育

一、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基本结构

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是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最初,教学团队成员主要以财经类专业教师为主,内容与方式上选择以大学本科课堂教学为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选取高职类教材,运用案例教学、模拟实操、实习指导等方式构建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此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加强了校企合作的力度,力图通过此种方式提升教学团队实践技能水平,具体包括专任教师下合作企业挂职锻炼,聘任合作企业不同类型岗位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而近年来,在选拔新教师进入团队时,在学历基础上,加入了相关企业实践经验的条件,希望能挑选最合适的“双师型”素质教师。经过多年努力,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双师型”素质初步构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连锁经济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特质也有了新的变化,对教学团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团队面临的困境

(一)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培养任重道远

为了更好培养专任教师实践技能,提高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能力,高职院校一直通过培训、考证、企业挂职锻炼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三种途径效果明显,教师开阔了眼界,掌握了实践技能,积累了企业经营经验,并将这些大量转化为教学案例、方法和技巧。但这个过程中,也有许多欠缺的地方。首先,无论是培训还是挂职锻炼,时间都比较短,而知识、技能、经验需要时间的积累;其次,学习实践偏向于全面性,具体到每个岗位、每项业务的深入度不够;再次,持续性不够,教师在完成相关学习后,并没有在今后的时间段里继续相关活动。而实践技能的提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性培养。

(二)企业兼职教师缺乏一定教学技能

通过校企合作,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将连锁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甚至基础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纳入到专业教学团队中来。这些人员主要承担实践课程教学,特别是顶岗实习的指导。企业兼职教师经营管理经验丰富,提高了学生实操技能水平,使其更贴近和了解现实连锁企业发展经营现状。但由于企业兼职教师未受过专业教师教学培训,因此缺乏教学方式方法和技巧。还有部分兼职教师是从基层做起,不能胜任专业理论、管理知识等方面教学。兼职教师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极大影响了专业教学效果。

(三)人才引入机制不够完善

最近几年,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引入新教师上关注其是否具备一定实践技能水平,抛弃单一以学历,年龄为基础的选拔机制,增加了相关企业工作经验条件,并放宽了年龄限制。由此,引入了大量具有一定工作年限的高学历青年教师。新教师的引入完善了现有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结构,提高了专业教学水平。但教学实践中,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需要老教师的指导。连锁经济发展迅猛,零售商业变革巨大,引入教师的原有储备明显不足。新入教师的培养依然任重道远。

三、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策略

(一)知识技能更新是专任教师培养的关键

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经营经验是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师培养重点,无论选取何种方式,关键是持久的学习和训练。教师不能原地踏步,可以通过学历升级、专业培训和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实现能力升级。高职院校教师应坚持开展持续性的培训、挂职锻炼活动,掌握经济发展现状,积累教育教学素材。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也应该积极通过创新来实现教学方法、模式的改进,提高教学效率与水平,更可以通过创业来积累商业零售企业经营实战经验。

(二)坚持合理选用和培养企业兼职教师

在明确兼职教师在教学方式、经验不足的基础上,应对今后兼职教师的选择制定合理标准,如学历、经验、岗位等要素。学历低的基层岗位人员比较适合于实习或实操性课程环节的教学指导,学历较高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可以承担专业性课程教学或该课程部分实践环节的补充教学。企业创始人则可以以讲座、论坛方式来开拓学生视野,熟悉实际经济发展现状,了解企业最初创建思路和未来发展策略。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各种平台对兼职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指导,例如专任教师可以与兼职教师沟通来指导其如何使用各种教学手段,也可以组织专项培训活动来实现这一目的。

(三)良好沟通合作是教学团队成长的动力

教学团队是一个集体,专任教师间,兼职教师间,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间都应把合作沟通学习作为团队建设的主要途径。专任教师间应将互相交换新知识、新教学方法,互为指导,彼此提升;兼职教师间则要互相传递经营管理经验,学生指导经验技巧等,提高彼此专业能力;专任教师要多与兼职教师沟通,指导其教学工作,同时吸取其专业技能、经验,提升自我实践技能水平。良好沟通与合作才能使整个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上发挥最大作用,从而提高整个专业教学水平。

作者:王青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欧红玉.校企合作模式下“三位一体”教学团队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范文5

关键词: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

一、连锁零售业发展与人才需求

在我国,连锁零售业近几年来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表现在连锁企业(集团)的逐年增加,而且表现在连锁门店数量和销售额的快速增长。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2007年我国“连锁百强”销售规模突破1万亿人民币大关,2008年增长18.4%,2009年增长13.5%达到1.36万亿元人民币;2009年“连锁百强”门店数年13.7万个,并保持10%以上的速度增长。中国零售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许多业内人士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比如人才短缺问题,特别是专业人才的短缺,这一问题将会长期影响甚至阻碍中国零售业的快速发展。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调查结果显示,从层次上看,基层管理人员和中层管理者成为企业最需要的人才;从岗位需求上看,营运、采购、店长成为零售企业稀缺人才;从学历上看,大专及以上学历成为零售企业招聘人才的首选条件。目前,我国连锁零售业人才现状是:整体数量及素质都不能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数量有限,加之零售企业快速扩张,人才更显紧缺,为此,业内高薪互挖人才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也极为不利。

基于对整个连锁零售业人才现状的反思,一些有远见的连锁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建立有效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和储备机制,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和实践,如加强企业内部培训体系的建立,甚至成立自己的培训学校或企业大学,注重人才的内部再生储备和输送。这些方法固然能发挥一定的效用,但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经营管理人才数量需求大、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要求高等问题。因此,加大与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特别是与高职院校合作,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实用型人才,成为解决难题的一种选择。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减少企业招聘成本,降低企业用人风险和人才流失率,而且可以提升学校就业率和学生就业质量,实现企业、学生、学校三方共赢。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为了更好地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应立足于连锁企业岗位及岗位群设置与能力要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材编写、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合作,形成完整科学的人才培养系统,以确保人才培养工程实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一)以连锁企业岗位及岗位群设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校企紧密合作形成较为完整和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订单式”培养,首先要对连锁企业岗位及岗位群设置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和论证。以大卖场为例,其主要的岗位设置如表1所示;根据岗位任职要求定位人才知识结构要求、能力素质模型及专业技能要求,以收银课长为例,其知识、能力、技能要求如表2所示。根据连锁企业岗位设置与能力素质要求,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应是:面向大型连锁企业培养具有与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掌握连锁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连锁门店开发与设计、连锁企业采购、物流仓储与配送、连锁门店营运和管理、连锁门店营销与策划、顾客服务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类连锁企业,特别是在现代服务业从事连锁经营与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表1 连锁企业岗位设置情况

表2 收银课长能力素质体系

(二)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它的执行过程即为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校企双方在明确了岗位设置及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之后,应据此共同开发较为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打破“学科体系”,体现“能力本为”。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必须体现连锁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由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往往为了保持所谓的学科完整性而设置了较多的“边缘”课程,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对原有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瘦身”。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的配比等,都必须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订单”企业的实际需求科学安排。

2.课程体系设置必须体现订单企业全程参与。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与非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企业是否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可以通过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计划执行来实现。企业之所以到学校“定制”专门人才,无非是为了实现储备人才“能用、好用、将来重用”的目的,将学生能力的形成、技能的培养放到在校学习阶段并力争实现毕业生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所以课程体系设置必须体现企业岗位需求、岗位能力要求、岗位工作过程。另外,为了保证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将企业员工培训课程如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等融入到教学计划中去,并与企业保持一致,以培养学生对订单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3.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保持动态调整。高等职业教育是和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直接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就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课程体系设置必须突出“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这就要求我们对人才培养方案保持动态的调整,具体形式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关系,根据订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身订制”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或者定期召开人才培养研讨会,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直接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计划,发挥校外行业和企业专家在专业开发和建设中的作用。

4.课程体系设置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企业需要的中层及基层管理者,所以课程体系设置上面必须体现趋势性,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作为主线设置基础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为学生今后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做到“生存有技能,发展有潜力”。

(三)校企共同开发实用型教材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更加突出企业的需求和岗位的需求,而目前真正凸显高职高专特色的实用型教材比较缺乏,其主要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重复多且略显滞后,更不能体现工学结合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以适应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在“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双方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互相配合,共同开发实用型教材乃是当务之急。连锁企业岗位设置相对稳定、操作流程标准化程度高,这为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实用型教材提供了可能。教材的编写既要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又要贴近行业与企业的实际,既要注重岗位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力求“精炼适用”。另外,实习实训教材也是校企共同开发的一个重点,与理论教材相互融合,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要求。

(四)校企共同打造实习实训基地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定位为面向连锁服务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人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经验的积累,所以良好的实习实训条件是培养高技能经营管理人才的必要保障。为此,校企双方要努力做到发挥所长,优势互补,共同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创造良好的条件并组织好实践教学。

1.校企共同打造校内模拟实训室。校内实训室主要满足日常教学的岗位技能训练和一些常用工具的使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是门店的营运能力,主要包括商品陈列、门店布局、排面整理、收银服务、防损作业、促销实施等,这些能力模块非常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所以校企双方可以通过学校出场地、企业提供工具设备组建模拟卖场,并把企业相关的标准流程和操作规范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去,实践与理论教学并行,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根据专业实习实训体系要求并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阶段实习,如大一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认知实习,让学生深入订单企业了解企业的岗位设置、工作环境等;大二可以安排课程实习甚至把有些课程直接安排在相关门店进行现场教学,以增强教学效果。连锁企业经营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周期性特点,如盘点、新店开业、旺季促销等,每逢这些时节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专项实习,这既可以解决企业临时用工短缺问题,又可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接受锻炼,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

为保证订单人才培养的“成活率”和“成才率”,实现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的合作目标,校企双方必须加强互动,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一)“订单班”的组建须严格把关,从源头上控制质量。

在“订单班”组建之前,企业应做好相应的宣传准备,把企业文化、企业岗位设置、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绩效考核指标、晋升途径等实事求是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企业的基础上选择是否加入订单班,并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另外,企业在选拔订单学生时,必须严格把好面试关,从“源头”上控制学生的质量,因为校企实施订单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为企业培养中基层管理者而不是普通的员工,面试更多的是看重学生的某种潜质与可培养度。

(二)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校企双方应将优质师资进行有效整合,特别是加强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企业骨干人才在实习实训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学校委派部分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为双方进一步合作办学培养和储备更多优质师资,以实现校企双方师资的最大化整合利用。

(三)共同制定人才评价体系,积极探索新的能力鉴定办法。

对学业成绩的考核认定可采用现实操作、软件操作、案例分析、口试、面试、撰写调研报告等方法。理论教学成绩由校内教师监控,但能力鉴定方法应征求订单企业的意见并努力做到与企业员工考评准则相一致;实习实训成绩由企业指导老师占主导,学校根据企业指导老师的评价意见最终确定学生的实习成绩,同时实施“双证考核制”,即学生在取得校方的毕业证书后,也需要拿到企业颁发的实践成绩合格认证,这样才能具备进入企业的资格。

(四)实施“双导师制”,加强对学生培养期的跟进指导。

校企双方互派一名“班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人生方向的引导、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学业和业务知识的辅导。企业方所派人员应该是既对企业文化有深入了解,又熟谙教育规律之人士。将企业晨会、周例会等制度引入班级,将班级划分为若干经营管理班组,营造企业经营管理的氛围,对学生进行职业熏陶,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

(五)引入企业考核激励机制。

通过设立“奖学金”、“优先晋升”等方式激励在培养期间表现优秀的同学,进入企业后享受同等条件下高一级待遇并在今后的晋升中优先考虑;同时,对考核不合格的同学予以及时提醒,在培养期进行1―2次淘汰考核,实施 “末位淘汰制”,以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竞争意识。

总之,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面向社会需求的开放式的教育模式。高等职业院校与本土连锁经营企业在“共谋发展,实现双赢”的原则下携手,实施“深度合作,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人才,既能解决企业现时的人才“瓶颈”问题,又能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储备人才资源,同时,也必将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连锁经营年鉴[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3.

[2]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连锁经营年鉴[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3.

[3]袁玉玲.连锁经营管理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探析[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21-22.

[4]张倩.“校企双向介入”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人才探析[J].经济师,2008,(5):131.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范文6

【关键词】连锁企业 高职院校 订单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24-02

连锁作为一种经营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经过近几年的酝酿和发展之后,呈现出快速扩张的态势。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连锁业发展最快、业态最多的一个国家。当中国的连锁业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国际连锁各巨头就纷纷进入,国内零售业投资也迅速地向连锁业集中,因此中国连锁业在发展初期就遇到国内市场的国际性竞争和聚集性竞争,面对国内外同行的激烈竞争,其中经营管理人员总量匮乏、结构失衡、素质偏低等问题,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建立有效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新机制已成为有远见的企业家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为了满足连锁企业快速扩张的需求,在高职院校针对连锁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订单班。

近几年来,订单培养在高职院校比较流行,订单培养一是能及时满足连锁企业的用人需求,避免出现有岗无人,二是能保证学生毕业顺利就业,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订单培养不失为一个前景鲜明的思路。但订单培养毕竟是个新事物,在订单培养的过程中学校与连锁企业之间、连锁企业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也出现了许多不适应,订单培养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那么如何使订单培养做得更好,更能满足的连锁企业的用人需求,也满足学生的生存发展需求,并解决连锁企业之间、学校和学生之间、连锁企业和学生之间的问题仍是高校和连锁企业必须面对和考虑的问题。

一、何谓订单培养

所谓订单培养,当前的共同看法就是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岗位要求,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定向培养的教育模式,核心就是供需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形成一种法定或近于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明确双方职责,学校保证按需培养人才,学以致用;用人单位保证录用合格人才,用其所学。

由此可知,“订单培养”是以订单式合作企业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目标,以培养“订单班”学生面向订单式合作企业的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订单式合作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为主要途径,以人才订单作为学生高就业率保障,通过校企双向参与,为订单式合作企业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的人才培养方式,它是高职院校和订单式合作企业共同确定的订单人才数量和规格要求、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途径、实习实训、成绩考核、质量监控、学生就业及合作保障机制的总和。

二、连锁经营管理类人才“订单培养”的类型及存在的问题

(一)订单培养的类型:

1.松散型订单培养。

松散型订单培养,主要是由连锁企业根据其对不同岗位人才的需求情况向学校提出订单,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然后由高职院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规格和数量订单进行人才培养,连锁企业基本不参与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过程,虽然要求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订单连锁企业就业,但也以双向选择为主,并不强迫学生毕业后必须进入连锁企业工作。这种订单的的内容比较笼统,约束力差,高职院校、连锁企业和学生之间是一种松散的订单关系。

2.密切合作型订单培养。

在这种订单培养中,由高职院校与连锁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型订单人才培养协议”,学校按照连锁企业要求招收学生(或在新生中公开选拔学生)组建“订单班”,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订单人才培养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企业介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建设、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监督等,直接参与订单教育班的教学和管理,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科研、培训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利用双方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按照订单企业的需求进行培养,同时融入连锁企业精神和服务理念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订单教育班学生的培养质量,提高连锁企业未来劳动者的全面素质,以保证“订单教育班”的毕业生能够真正满足合作企业的用人质量要求。此类“订单培养”教育完成后,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订单”约定,录用合格的毕业生,安排学生到企业就业。

(二)存在的问题:

1.订单培养重数量而不重质量。

“订单培养”就是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说起来简单,但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不仅要在前期认真搞清企业的人才需求,而且学校教学内容的安排、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企业文化的教育以及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都要跟上。没有招生、教学、校企合作的配套安排,“订单培养”只能是数量式的,浅层次的。比如说学生的职业道德问题。一些学校在实施“订单培养”中,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很重视,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格养成不重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未必就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为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消除学生身上的一些不良积习,即使学生动手能力强,企业也未必接受。

2.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

就松散型型订单培养而言,它就像用户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订单生产”一样,订单企业基本不介入或很少介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所有的人才培养工作基本上完全由高职院校独立完成,连锁企业只是按照“订单培养协议”要求接收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的合格毕业生。因为连锁企业并不直接参与学校的教学及学生的培养过程,学校原有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可能与企业需求脱节,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难免出现毕业生数量多、能满足企业需求的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少之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