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总结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总结范文1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创新

工程项目管理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的系统管理活动。高校已经将“建筑管理工程专业”更名为“工程管理专业”,使得建筑管理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经转向培养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人才上来。高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系统性强的特点,课程内容涉及到工程进度、质量、投资、合同、人员、风险、图纸文档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同时与设计、监理、施工、物资、运营、财务等多个部门业务相关。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综合性特点与工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必须要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提高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一、拓展学生视野,全面理解项目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项目管理就是项目的管理者(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的方法体系。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要提高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要让学生全面了解项目管理的内涵与特征,通过让学生了解项目管理的内涵特征,改变传统观念上认为应用项目管理主要是工程建设和建筑部门的事情,在其它领域应用十分有限的片面认识。事实上,项目管理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诞生时起至今,一直就是一种管理项目的科学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更不是一次任意的管理过程。在项目管理诞生之前,人们用其他方法管理了无数的项目;就是在今天,也有无数的项目并没有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体系对它们进行管理。项目管理不是一次任意的管理项目的实践过程,而是在长期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成的理论方法。从九十年代以来,在国际上项目管理的应用领域出现了飞速的发展,逐步扩展到诸如软件开发、制药、矿山、石油开发、机械、政府机构等领域,几乎遍布于所有的行业和部门,一种基于项目的管理模式正在兴起。与项目管理相关的研究也进行得如火如荼,美国项目管理的权威机构――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I)、德国的DIN69901等专门的项目管理研究机构和组织,对项目管理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实践中显现出了项目管理的独特力量。对于项目管理在工程领域的作用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在经营管理、工程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项目管理都表现出了其独有的优势。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管理形式,可以改善企业对各种资源利用的计划、组织、执行和控制方法。由来自不同知识领域的人员构成临时的团队来运作和管理项目,项目组成员得到充分的授权,而不必经过长长的命令链的传递,这样就能够提高整个组织运行的效率并节省时间。随着社会项目管理实践的增加,必然对项目管理知识产生更大的需求;随着教育思想和方法的转变,项目管理知识的教育也必然得到更多的重视。最终的结果将是项目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在我国都得到理想的发展,项目管理在我国的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二、模拟工程实践,增强教学实际效果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践性强、工程特征明显,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工程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讲解,能够使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加通俗易懂。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模拟工程实践,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工程项目管理意识。一是以工程项目管理程序为主线组织教学。要打破就理论讲理论,就课本讲知识的模式,要以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程序来组织教学,要精心进行策划,确保流程顺畅。将工程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作为教学的支点,能够使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二是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将成功的工程管理项目作为教学案例,采取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法,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吸引力。比如:将长江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等重点工程实施工程项目管理的成功案例,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生动再现这些重点工程成功实践项目管理的做法与经验,增强教学的实际效果。三是有效实施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启发学生思维,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中,启发学生主动学习,使他们听其言,入其境,体其味,动其情,达到身临其境、明白道理、掌握知识的目的。把创设“情境”作为教学的起始环节,从情境出发构造学科模型,提供学科想象,让学生心理处于惊、奇、疑的状态,产生浓厚的欲望,紧接着安排“自学设疑”环节,让学员在求知欲支配下自学设疑,围绕疑点尝试探索,促使学生将认识兴趣转化为认识动力,增强教学效果。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基本教学过程可按照“创设情境――自学质疑――主动学习――实现目标”等环节来实现。

三、引入互动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互相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一是聘请一线工程管理专家授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职业技能,同时还要了解市场发展的方向。请专家采用讲座、项目介绍、讨论等方式来开展授课,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对课堂上无法学到的新技术、新工艺、先进的管理措施有所认识,弥补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局限,扩大学生的视野了解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工程实例、事故分析处理等的讲解,使学生开阔眼界,获得最直接的职业知识。二是全面采取互动式教学。专家在讲授过程中,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以讨论的形式开展互动教学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强化理论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勤提问、勤思考的良好学风。教师根据专家讲授的内容,及时总结出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使教学工作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同学们在与专家、学者的讨论中,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的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得以全面理解和掌握。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能够培养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三是把课堂延伸到工程一线。适当时候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到建筑工地,向建筑一线人员学习,在实践中让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实际流程,了解项目经理部的一般组织形式是由项目经理、技术管理人员组成的。组织学生到工程单位参观项目经理部,实地考察项目经理部的管络分工图,加深对项目管理结构的理解,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定期不定期邀请优秀项目经理到学校授课,通过交流使大家能够牢固掌握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严谨的管理素质、高超的技术素质,提高对项目管理知识的认知度。在教学过程中,广泛使用网络、多媒体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身临其境的美妙感受,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参考文献:

[1]Jack R. Meredith & Samuel J. Mantel,Jr. Project Management-A Management Approach-3rd edition[M], John Wiley & Sons, Inc.,1995:1-7.

[2]Bennet P Lientz, etc. Project Manage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M]. Academ ic Press,1998:2-16.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职高专 工程管理 课程 P6 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33-01

一、P6项目管理软件简介

P6软件是一套由美国Primavera公司研发的适合项目级和企业级推广应用的项目管理软件。世界上最大的企业级项目管理软件供应商,从事项目管理软件的研发有30年的历史。现被orcle公司收购。在美国,十有八九的工程项目使用Primavera进行项目管理,中国有4,200多用户,分布在700多个公司。目前已推出P6V8.3版本,个人版为免费使用。

P6项目管理软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多项目、多用户及多权限设置管理

2.项目进度计划及进度管理

3.资源的使用分析及平衡

4.项目预算、费用计划,跟踪实际成本支出

5.项目文档记录

6.项目风险分析及跟踪

二、工程管理课程主要的知识内容体系

高职高专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比较固定,大部分教材都沿着体系内容进行编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经理责任制

2.项目管理规划,施工组织设计

3.项目进度计划,流水施工及网络图

4.施工项目的成本、质量、安全控制

5.施工项目合同管理

三、P6项目管理软件在工程预算课程应用

P6项目管理软件的使用离不开项目管理知识,同样,工程管理课程的基础知识需要通过工程实例的实际应用加深理解。在工程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引入P6项目管理软件,使得原来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有应用对象,也使得原来比较难以操作的P6项目管理软件在教学下学生易于理解,以下是工程管理课程与P6项目管理软件课程安排点。

1.工程管理课程中的项目经理责任制,通过P6项目管理软件内设置的权限管理,使学生更加清楚理解权限的概念。P6软件内设置了诸多权限选项,可以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配置项目经理权限,施工员权限,材料员权限等。

2.项目进度计划,P6项目管理软件是按照关键路径法进行参数计算的软件,所以在进度计划安排上可以反映出网络图的参数计算,包括最早开始时间,最晚开始时间,总机动时间,自由机动时间等六个时间参数。对于流水施工,可以通过计算后在逻辑关系上进行延时来完成。

3.项目的成本、进度控制,P6项目管理软件通过“赢得值”这一参数对工程进行实际的成本分析控制。通过输入预算值,实际值,软件自动进行赢得值的计算,通过分析费用差值(盈利)和时间差值(进度指标),对项目进行动态的控制。

4.施工项目的合同管理。P6软件内包括文档管理,可以给每个工作任务加以合同文档,进行合同文档管理,同时外接专业的合同管理软件Contract Manager进行专门的合同管理,相关数据可以直接导入P6软件内。

5.项目管理规划,通过上述的几项可以完成施工进度计划,通过在软件资源加载可以完成资源需求计划,在P6软件内有EPS及OBS,EPS(企业项目结构)和OBS(企业组织结构),通过EPS和OBS的一一对应,可以完成项目管理规划中的施工管理组织机构,并且通过权限设置,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

四、实际的课程运用案例

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在《工程预算与管理》课程中应用了P6项目管理软件进行案例分析讲解,引发了学生较高的兴趣。在工程管理的课程内容穿插结合实际的P6项目管理案例(新校区图书馆工程),使得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操作方法。

五、总结

目前高职高专的工程管理课程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和实际结合进行管理,纯粹的理论教学使得学生在学完之后还是比较模糊。通过与软件的穿插结合教学,通过实例使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用在实地,学生增加兴趣的同时也掌握了实际的应用,一举两得。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总结范文3

关键词 建设项目管理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以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批在建及拟建的工程建设项目涌现,也迫切需要一大批同时具有技术和管理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则是过多地强调重视理论教学和技术教育,忽视相关的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即使开设了管理课程,也是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学生工程管理知识贫乏。从社会需求来看,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将会有一半以上到施工单位就业,这就要求学生除了懂技术,还要懂管理。因此,目前的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及教学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迫切需要改革。

1 课程简介

在我校,建设项目管理是学生在学习了力学、混凝土结构、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施工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之后,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讲授,课时相对较少,共32学时。结合本校三本院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条件,从课程的重要性、内容编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考核形式等方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为定位目标进行改革,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 教学改革形式

2.1 教学内容编排

本门课程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田金信主编的《建设项目管理》,本课程是综合国际工程承包与建设项目管理两门课程而设置,所以在以本教材为主的基础上,又单独印制了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工程管理概论》作为对本教材中一些内容的补充,并参考建造师考试类辅导教材和相关资料,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培养课下自学的学习习惯。同时,鉴于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已经学习了工程建设监理基础课程,对其中涉及的三大目标控制(质量、进度、投资),站在监理的角度进行过讲授,而且学生对项目管理的一些理论有了一定了解,所以对本课程的不同章节进行了整合,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如下:

2.2 教学模式改革

提高建设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该课程内容的兴趣,掌握更多的项目管理知识,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2.2.1 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同时包括较多的文字性理论讲述,相对比较枯燥,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将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加强实践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各种实际案例,在进行授课时,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穿插一些相关案例来增强学生的兴趣,然后再介绍相对应的理论知识,让整个过程不会显得繁杂枯燥、无律可循,大大地保证了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授第一章建设项目管理概论内容时,为了介绍工程项目管理发展历程及在我国的兴起过程,引入古代一些比较成功的工程,如众所周知的“丁渭工程”来说明对工程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的重要性;通过介绍鲁布革水电站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种种事例和有趣的小故事介绍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起源;以此使学生从根源上明白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并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而在讲授合同管理和三大目标管理内容时,同样穿插鲁布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说明实际工程中的合同管理和目标管理过程,使学生通过一个工程了解整个的建设过程及项目管理内容。

2.2.2 注重学生参与

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整个课程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来,变被动接受课堂知识为主动参与,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尤其对于管理类课程,新的管理思想、方法不断涌现,要想仅靠学校学到的知识从而一劳永逸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对本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管理类课程靠自学是完全可行的;同时,由于课内学时的限制,也要求学生在课外自学,而对于自学效果的考查,则通过课堂演讲或者撰写大作业的方式,避免学生应付。

对学生自学效果的考查,可以参考程项目管理沙盘课程的教学方法。即站在施工单位的视角对工程施工项目从工程中标开始直至工程竣工为止的全过程管理,期间学生将围绕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编制、业务操作、资源合理利用等核心问题开展实践活动,活动过程控制及结果分析由专门的软件程序完成。因为课时原因,无法保证完全像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大赛中的要求一样,但对其教学形式可以参考。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因为有之前工程建设监理课程的理论基础,所以选取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管理组织、招投标过程几大内容作为主题,给定一个拟建的小型项目——我系实验室的建设,要求学生分成六组,每组五个人左右,模拟一个项目团队,学生在其中要担任不同角色,每个团队负责一个主题,通过课下搜集资料,制作PPT或者其他形式,利用课上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将自己对该部分内容在拟建小项目中的应用及理解进行演讲。通过该形式,一方面,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系统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营造学生愉快学习、自主学习的氛围;另一方面,通过模拟,真正把课堂所学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完成规定的模拟后,所有成员必须对本小组的实施过程做出一个完整的总结,争取真实的职业体验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认识。

2.2.3 穿插执业资格考试相关内容及考试要求

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是目前社会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三本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应用型本科人才”,与传统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大区别就是在培养方法上,要强调充分利用实践性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切实掌握服务于社会的技能。在现实的就业压力下,学生本身也希望通过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以增加自己将来的就业筹码,为了满足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本课程利用课上时间将所讲课程尽量多和相关的执业资格考试内容联系,比如造价员,建造师、造价师等,并穿插一部分考试习题作为练习题让学生可以将所学和以后可能面临的各类执业考试联系,为以后可能面临的考试打下一个好的理论基础。如,我校土木专业有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前已经拿到了造价员、材料员、甚至有的同学还通过了二级建造师的考试,就业时这部分学生得到了很多企业的青睐。

2.3 考核方式

考试具有激励、反馈、导向、评价和鉴定功能。传统的考试方式重知识、重记忆、轻思维、轻创造。在实际工作中,并不需要学生去死记硬背各种知识,需要的资料随时可以查阅到,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资料去解决问题,尤其对于管理类课程,新的思维不断涌现,大量记忆现有的资料并不见得对将来工作有多大帮助。考试应该反映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让真正有能力的学生得到高分数。因此,在本课程的考核环节,采取增大平时成绩比例,平时成绩包括大作业、演讲和平时考勤,考试可采用开卷方式,考题中增加案例分析的比例,增加创新内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针对这门课程进行的改革中,我们在教学形式上实行523模式,即“理论教学(50%)+出勤、自学(20%)+演讲或论文(30%)”。如果学生单靠考前的临时抱佛脚是很难过关的,而需要平时用心学习,学会运用,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发挥其主动性。

3 结语

现代工程实践和研究表明,在未来社会的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管理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建设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土木专业学生,确保其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是该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教学改革,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自觉积极地参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对建筑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为企业输送大量合格毕业生,进一步提升本校土木专业在建筑企业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 郭庆军,刘慧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7(3):85-89.

[2] 曹永红.土木工程专业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3(3):55-56.

[3] 张兆梁.应用型本科《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8(15).

[4] 袁敬,代彬.“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2011(5):40,64.

[5] 谭家兵.高等工科院校实践性课程同工作接轨的教学方法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2(1):33-34.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总结范文4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技术文件;建筑信息模型(BIM)

0引言

工程项目管理课几乎每个大学都开设,在工程管理以及土木、建技、道桥等相关专业中都处于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地位[1]。这门课程来源于实践并作用于实践,因此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由此可见,此课程在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工程实际案例,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甚者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以便能胜任日后的工作。工程项目的建设实施对管理人员能力要求涉及项目投资前期与建设期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与协调等方面,在应用型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层面,已基本形成共识的是按照“七大模块”展开教学活动,即进度控制、费用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与协调。然而,具体到《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由于课程的知识体系比较庞杂,且综合性很强,而先修课程一般为单一模块如《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或少数模块组合如《施工技术与组织》、《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应用型高校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往往会出现以下困难[2]:①工科类学生习惯于公式推导,这在学习本专业其他课程中不影响学习效果,但该课程都是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几乎没有数学公式理论推导。②书中很多条文都是对国家相关法律、部门规章制度、项目实践经验的凝练和总结,实践性强。③学生上课普遍感觉字面意思简单,但应用于实际案例却无从下手,深入掌握很难。④该课程教学效果差也是由于普遍高校学生都缺乏实践锻炼,导致很难深刻认识项目管理理论体系以及各种制度的设定。本文在分析论文传统教学模式及其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案例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BIM技术和工程技术文件引入课堂教学,基于4D模型构建项目管理串并联式知识结构,并基于4D模型与工程技术文件重新设计模块化案例体系,研究成果有利于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及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

1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1.1课程教学目的

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层级包括:专业技能、迁移能力、创造能力,其中专业技能的核心是独立编制及有效执行相关工程技术文件的能力,即在工程实施中能够正确合理地执行相应政策与规范,且应在入行阶段具备,因此《项目管理》教学的基本目标可认为是掌握基于工程技术文件的编制与执行方法[3]。

1.2传统知识结构

当前《项目管理》课程知识体系主要有两种:即PMBOK体系和C-CPMBOK体系,均有较强的理论与学术属性。国际项目管理协会提出的PMBOK体系[4],把项目管理划分为五个阶段:启动、计划、实施、控制、收尾;以及九个可分成不同数量管理过程的知识领域:集成、范围、时间、成本、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和采购。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CPMBOK)[5],其知识体系框架的主线是工程服务过程,内容是各管理模块,分别是项目与工程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等概念,策划、设计、实施、竣工等各生命周期阶段的主要项目管理模块内容。

1.3传统教学手段

由于传统工程教育的巨大惯性,当前的工程项目管理仍是基于2D图纸的技术与模型,其突出问题是即使采用案例式教学,由于工程实体的综合复杂性及缺乏直观性,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案例背景并提炼工程参数,故而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有效的互动效果,仍然是教师的“一言堂”。由《项目工程》课程知识体系和2D工程技术的双重叠合现状,最终导致了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在进入工程实践时,“毕业不等于就业,上班不等于上岗”。因此,为了更能适应普通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改变以往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手段。

24D模型简介

目前国家住建部正大力推广实施BIM技术,其内容涉及项目的设计、施工进度、造价以及其他各方面。BIM模型是一种可视化的数据模型,是以工程制图和AutoCAD构建3D模型为基础,赋予项目几何、物理、空间和功能等信息,最终以实现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实体与功能进行数字化展示[6]。为了使3D静态模型可以随时间轴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运行,以便能更深入具体模拟动态的施工过程,需要在3D模型基础上增加时间维度构建BIM-4D模型。4D虚拟模型不仅可以用于检验施工方案的可行性、施工计划安排的合理性、施工场地的布置以及各专业的施工顺序等是否合理,还能可视化模拟项目施工阶段工程中进度、人力、材料、设备、成本和场地布置的动态集成管理[7]。根据建模的目的需求与表达深度,BIM-4D模型可分为精细化模型与概念化模型,前者多用于复杂工程的技术难题处理与交底,后者则用于方案演示、目标控制及工程教学等。

3串并联式知识结构体系设计

3.14D模型及案例设计

4D进度模型即动态演示工程虚拟建造的过程,可由如下三种方式建立:收集典型工程实施中阶段各层级的模型;教师主导、学生辅助设计完成;学生独立设计完成。收集或设计4D进度模型不仅将《项目管理》与先修课程有效关联,且表达出对工程技术文件编制与执行的要求,相对于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知识体系与2D模型的教学客体,4D进度模型成果还兼具直观性、可视化与专业性,在寓教于乐中充分体现了课程教学设计的参与度与互动性,模型质量还可以作为教学考核评价的参考指标。基于4D进度模型成果,将进度控制模块按照知识单元进行案例设计,案例体系包括进度计划、进度检查、进度纠偏等,以突出关键问题为原则设计参数化案例,即将综合复杂的工程问题演变成具体可控的典型参数化问题,教师设计出参数系统后,可引导学生按照分组模式开展进度控制模块案例的参数对比及实施效果评价。通过在学生小组中设置不同角色(即组织因素),基于角色在各典型案例设计与分析中的重要性(即技术因素),可有效结合组织因素和技术因素,于是案例分析的过程还可以与教学考核评价紧密关联。

3.25D模型与X-5D模型

基于4D进度模型,可增加费用维度以建构BIM-5D模型[8],结合进度模块的案例体系设计方法,将费用控制模块按照知识单元设计成参数化案例系统,形成基准5D模型,包括:施工成本构成与控制、工程造价构成和控制、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合同价款、预付款及进度款、工程竣工结算等。参照基准5D模型的参数化案例系统设计方法,在4D进度模型上增加质量维度、安全维度、合同维度等模块,形成衍生式X-5D模型,每一个衍生5D模型均由各知识单元的参数化案例体系构成。

3.3串并联式知识结构

基于各阶段模型与案例体系的设计形成过程,《项目管理》课程知识体系可改造为串并联式知识结构,即4D模型(进度模块)基准5D模型(费用模块)衍生X-5D模型(质量模块、安全模块、合同模块、信息模块、协调模块)。各模块中案例体系的构成包括完全工程式案例(以介绍工程背景及模块任务为目的)、工程问题式案例(以突出关键问题及模块参数为目的),通过背景分析及问题设置将各模块知识点设计成“模块学习准备问题分析与参数提炼工程技术文件”的渐近过程。

4结语

随着BIM技术发展,工程领域正在进行着3D模型的变革[5],为从根本上提高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本文针对传统的《项目管理》课程进行了与工程技术文件相接轨的大刀阔斧式改革:即基于各参与方的项目管理,通过案例式教学,将BIM技术引入课程教学,先建立3D模型,然后与虚拟建造过程结合构建4D模型,形成可视化立体式项目管理的基本模型,并以进度控制模块为主线,进一步构建基准5D和衍生X-5D模型,进而可推行案例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互动式教学评价模式。于是,基于4D模型与工程技术文件的《项目管理》串并联式知识结构开展案例式教学与评价,既可把行业前沿技术引入课堂,又契合了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成虎,陈群.工程项目管理[M].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董新平,蔡迎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57-60.

[3]吴阿林.应用型人才的层次结构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122-124

[4]美国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3版(PMBOK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蒋时节.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在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增):73-75.

[6]吴吉明.建筑信息模型系统(BIM)的本土化策略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1(3):45-52.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总结范文5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course, the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existing defects that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mode, propose the reform path and contents for teaching mode ba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

关键词: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理论;实践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ba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teaching reform;theory;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269-03

0 引言

根据我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了《工程结构》、《施工技术》、《建设法规》、《建筑工程经济》、《建筑工程施工组织》、《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前需课程之后,重点掌握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从课程的设置与开设可以看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几乎是前期所有课程的一个综合,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建筑类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经济与法规等的相关知识,即所谓的“全才”。因此,本门课程综合性强,专业性强,实践性更强,力图通过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工程实践、计算机上机等教学环节,加强项目管理理论学习,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完成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活动,再以实践充实理论,培养学生工程项目管理的综合能力及素质。

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为2.5+0.5,本门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各门专业课程,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就是对整个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质量、进度、成本等各个目标的控制和管理,学生只有把实践能力和管理技能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完成整个工作任务。但是,从我们目前的教学模式及学生生源等方面分析,存在一定的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不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课程开设的现状分析

1.1 我系《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开设的现状 本课程的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大多都是近几年从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毕业的学生,大多都是从学校走出来又直接进入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呈现出学历高、理论知识强,而实践相对薄弱的状态。对我系本课程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分析后,发现本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态度目标,即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本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目前我系对于本课程的教学、建设与改革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课堂教学为主,期末考试加平时成绩评价学生学习效果。②按照专业分类区别课程的重要程度,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均以理论知识作为学习的起点,按照知识逻辑组织课程内容,忽视知识与实际工作任务的联系。③“2.5”的校内教学中(2.5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将理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主题,重视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并列进行。④“0.5”的顶岗实习中,把实践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的延伸和补充。

1.2 存在的问题

1.2.1 教学模式 目前的这种教学模式使得理论与工作任务联系的不够紧密,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学生不能全面转化为工作任务进行理解。而本门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对于我系《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对于我院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我系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都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1.2.2 学生生源 高职院校的学生虽同样是计划录取的学生,但却由于高职录取是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的最后一个层次,所以,学生在行为上自控能力较差,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对知识的科学建构存在一定的难度,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 改革的思路

2.1 指导思想

2.1.1 改革的理论基础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基于工程过程的教学理论。基于工程过程的教学方法是将知识的能力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融于每一个工作任务中,通过任务加以驱动。要求学生知识需求与工作过程联系起来,以缩小预期目标与能力水平之间的差距。

2.1.2 改革的实际意义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具有内容多、问题复杂、处理实际问题的思路多等特点。学生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缺乏想象与理解,因此,我们把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的载体,通过工作任务加以驱动,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索与实践,我们在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

2.2 改革路径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化课程改革的路径:从本门课程内容开发入手,先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内容,然后再进行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流程、考核方式等的重构,最后付诸于教学实践。

2.2.1 重构教学内容

①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任务及专业岗位能力分析。根据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岗位的调查了解到,学生通常接触到的工作有项目管理规划及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编制、资料整编、合同制定与管理、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等。其工作的核心是能够依照施工图纸、根据现场的施工条件和事先确定的施工方案,组织人、材、机等,按照分部分项工程的工艺顺序,确保建筑工程项目保质保量保工期地完成,在整个过程中要同时进行合同、资料、信息、风险等的管理。

②重构教学内容。“理论+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不能体现工作过程的特征。我们根据工作任务即岗位能力分析结果,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重构课程内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主要设置三个学习领域。具体如表1所示。

2.2.2重构教学方法

①D- S教学法。D-S教学法,即Do-Start,从实践到理论的教学方法,即先做后学。我们要求教师对于每一个学习领域都要从从一定的项目管理实际情境出发,以实际工程项目为案例引入教学内容,整个教学围绕工作任务的解决而展开,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作业。

②DIY教学法。DIY教学法是指Do it Yourself,即自己做。教师承担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组成团队完成对应学习领域的工作任务,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体,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精讲多练,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③O-O教学法。O-O教学法,即One-One,我们要求教师分层次逐一的设计实训教学内容。根据岗位工程过程,在教学中有层次地、由潜入深地完成各阶段单项能力实训,再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能力实训,建成完全开放式的、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实践环境。

④On-site教学法。On-site教学法,即现场教学法。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它侧重于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因此,我们把教学应该尽可能的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我们设计的教学环境应该尽可能地在施工现场、学校实训场地中进行。尽一切可能把教学放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在校内,把“工地”搬进教室,模拟施工场景实训,使学生未进工地就感受到工地的技术氛围;在校外,把“教室”建在工地,聘请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为现场指导教师,使教、学、做融为一体,形成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使用人才的良性互动。

2.2.3 重构学生学法 如何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这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学的精华。我们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下列基本学习程序:

①引发求知欲望。学生通过老师每一节课的兴趣导入提高对本门课程求知欲望,使自己明白我要学什么。

②自主性、互动性学习。每一学习领域的内容讲授完成之后,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提问、小组讨论,使学生明白每一个知识点的重要性。

③学以致用。每一学习领域的内容讲授完成之后,留有相应的案例,让学生自己进行模拟案例分析,做到学以致用。

④总结反思。根据模拟案例分析,让学生总结个人对每一学习领域的掌握程度。

2.2.4 重构教学流程

①引导探索。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能力。

②应用提高。学习本课程的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本门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的价值,知道如果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与本门课程相关的问题试着运用所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

③归纳总结。每节课讲授完成之后重在把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可提出一些带有思考性的问题,承上启下。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三个方面总结,这样,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精练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同时也注意了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④交流评价。让学生在愉快地交流活动中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

⑤教学效果检验。通过交流评价的结果,检查学生对所学的每一学习领域的掌握程度,得出老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2.2.5 重构考试考核方式

①模拟以训代考(20%)。教学方法中的分层次设计实训,让学生对每一个工作任务进行实际操作,熟悉工作流程,让学生适应真实的职业环境。根据学生学生的操作结果给出实际成绩,作为考核方式之一,占总考核方式的20%。

②模拟以证代考(20%)。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还应紧密结合当前我国建设领域实行的各种执业资格考试制度。原因是工程建设领域实行的执业资格考试,如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造价师、造价员、施工员、监理员、安全员等,考试中都涉及对本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同时,其报考条件之一都要求考生具备相应的工程实践经验,从业时间符合相应要求。因此,本课程教学内容涉及中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将有利于学生进行相应的执业资格考试,并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较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环境。对于学生在每一学期内取得的相应证书,都可以作为考核成绩,占总考核方式的20%。

③模拟以赛代考(20%)。高职教育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对于工作过程任务中每一个层次,都安排相对应的技能大赛,通过技能竞赛,使学生将所学知识集中应用于实践,在学中做,在做中提高。根据竞赛结果给出实际成绩,作为考核方式之一,占总考核方式的20%。

因此对于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基于学生的实际能力,我们尝试采用基于建筑工程类执业资格考试基础之上,通过大作业、理论及实践考核,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考核,即以训(20%)、证(20%)、赛(20%)和平时实际案例分析(即大作业10%)为主导,期末考试成绩为辅(30%)的考核方式,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结语

3.1 改革的预期效果 我们通过一年半(三个学期)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要使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与博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教学中根据每一个工作过程运用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①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内容的重构,把学生带到一个真实的的工作环境中,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②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方法的重构,充分发挥高职教师“双师型”的作用,提高了教学团队的质量。教师即是“教师”,又是“师傅”。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自身必须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能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于教学。这就促使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充电。

③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学生学法的重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顾问、主持人,而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有助于形成学生全面分析、及时决断和系统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流程的重构,更能真实反映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促进不同课程教师之间及其与实训教师之间拓展性协作,大大提高了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利用率。

总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工程管理实践,纵观我国建筑行业现行市场的发展,建筑工程管理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呈上升趋势。我们必须紧跟行业形势对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完善课程内容体系,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学到实用的专业技能。

3.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独立的一门课程不能完全培养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我们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研究涉及的工作内容较多,本课程组的教师作为改革的主导力量,不仅需要较高的理论水平,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在课程体系改革与试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的探讨解决。

①专业教师虽然要求下企业锻炼,充实实践经验,但是毕竟时间有限。相反的,我们也聘请企业专家进教室给学生讲授课程,但是企业的专业对于理论知识又不能系统的讲解。因此,我们应恰到好处的融合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进一步加强本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②本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如何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足够多的项目管理知识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晓艳,陈倩清.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224-225.

[2]孙家国,谷艳玲.对建筑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0,(12):203-204.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总结范文6

关键词:因材施教 项目管理 不同专业 案例 教学体会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我校的一门国家级精品课,是高等职业院校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土建类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我院主要面向建工、项管、造价、文秘、投资、装饰和监理等专业的学生开设《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同是一门课,当面对的学生专业不同、特点不同、前导课程不同、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不同时,它的侧重点、讲法、案例选取角度都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如何“因材施教”就成了授课过程的重点。本文所谓“材”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用相应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向某个方向发展。“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应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其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受班级容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确实比较难,但针对每一个专业的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还是可以努力做到的。

一、在建工类专业教学中开展“因材施教”法的途径

对于建工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课知识远比项目管理重要,再加上是考查课,所以这门课还没开始讲就已经处于劣势。针对这种情况,应把《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以“进度管理”这一情境为例。通过学习“进度管理”应使学生掌握进度计划的编制、实施和施工进度检查与调整,建工专业的学生学过《施工组织设计》一课,对于流水施工和网络图并不陌生,所以重点不能放在如何绘图和计算上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弱化“进度计划编制”的内容。教师直接给出一个单位工程的进度计划,让各小组就此进度计划的项目划分、工作持续时间、各工作的搭接是否合理进行分析,教师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有了充分的分析,后面进度计划调整时就有了理论依据。或者假定某工作因故延迟,让各小组进行进度计划的调整。通过实例与实战相结合、小组讨论、启发和互动相结合等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独立检查的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自信满满的学生,教师要有充分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才能服人。笔者的专业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又做了十多年的结构设计,在讲这门课时就把许多建筑管理知识融入实际工程中,而且这些工程都是他们知道的本地的一些工程,并且有意识地加进一些比较专业的结构知识,甚至是他们从没听说过的,从而迅速引起他们的注意,使他们产生兴趣与好奇,逐渐开始重视这门课。在上述进度管理的教学中,笔者以位于新华大街的“大厦”的施工过程为例,把进度管理的理论知识放到具体的案例中去。等讲完案例让学生看书时,他们才知道,原来进度管理的目标、进度管理的原理和程序,进度计划的编制、实施、调整,甚至工程变更、索赔以及他们将来工作中可能面临的被动情况,他们已经都学到了。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讨论,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工程;学生相信老师能把自己的知识乃至失败的经验传授给他们,因而折服。这时再讲理论就容易多了。

建工专业的学生思想活跃,男生多纪律差,去工地实习过的人也很多。针对这一现状,我让那些因为去工地而缺课较多的学生站上讲台,讲讲自己在工地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感悟,当做考核的一种形式。一开始这些学生不愿讲,后来讲到停不下来,一些没缺课的同学也想讲,还有个学生竟然准备了一个简单的教案,边讲边在黑板上写,效果非常好。这其实就是“因材施教”的第一步――“知材”,学生一旦得到尊重和理解,就放弃了对立情绪,知道工地实习和课堂学习并不对立,施工和管理并不对立,学生进入了主动学习状态,这样教师就便于“施教”了。

二、在监理类专业教学中开展“因材施教”法的途径

监理专业最特殊。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在大二的时候都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学过;安全管理、投资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与项目管理同时在大三开始学习,也就是说项目管理的重要情境他们都要单独学,而且项目管理是考查课,其他是考试课。这样一来如果不另辟蹊径,这课就不好讲了。

好奇心、新鲜感可以产生学习动机,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虑可以触发求知欲,有助于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活动。剖析错误案例可以起到设计疑虑的作用。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笔者在讲完基础知识后,直接跳到第七个情境,讲合同管理,因为这是他们没有学过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单元。合同管理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建筑工程项目合同实施管理的方法,能够进行合同分析,并以合同分析的成果为基准,对整个合同实施过程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对比和纠正,使合同能符合日常工程管理的需要。掌握索赔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能够在索赔工作中提取索赔的依据与证据。为了使学生们有新鲜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先把一个有问题的合同案例的资料发给每一个小组,再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接下来按小组组织合同谈判,最后要求必须达成协议签约。这样要求是试图通过启发和互动相结合、项目驱动与情境体验相结合、沟通与鼓励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相互配合的工作能力、组织协调的工作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努力达成协议的能力。

这个单元设计的有问题的典型案例,包括合同的签订、执行、违约、索赔等关键知识。把学生们分成4~6个小组,每个小组的一半同学扮演发包方,另一半扮演承包方,就案例中的事件进行索赔谈判。实践证明,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进而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以探究的方式深化学习,进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不能置身事外,应时刻启发学生的思维。总结时,我告诉学生们:“谈判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吵架”,实际工程中我们不能动辄就说:“法庭上见”,我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要有充分的证据,而且签合同时要有预见性,关键部分据理力争,还要知道有些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我觉得这堂课不仅教会了他们合同管理的部分专业知识,甚至还告诉了他们在即将步入的社会中如何做人。

“育材”要先“知材”,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老师就能很快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潜能,从而便于“因材施教”。而找寻一个合适的教学“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本课程的实用性、特色及魅力,能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好奇,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兴趣。

三、在装饰类专业教学中开展“因材施教”法的途径

教师不可能对每个专业的学生都了解,怎样加强相互了解,成了“因材施教”的症结所在。批改作业就是一个相互沟通的途径。为此,在介绍了本门课的概况、作用及学习本门课的意义后,我给装饰专业的学生留了一个作业:“假如2012是真的”,通过这个作业了解他们的思想、素养、学习态度等,也想让他们有紧迫感,帮助他们理清思绪,知道自己最想做的到底是什么。学生开始不明白一个专业课老师怎么留这样的作业,等写完才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看完作业后,我给每一位学生都写了评语,并在第二节课让部分同学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老师也参与交流。这样的交流,果然让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增加了师生的相互了解,也给本课程的授课方法奠定了基调。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学生获取知识和开发智力的过程,不仅与教师的教学途径有关,还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

基于对装饰专业学生的了解,在教学中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提倡师生之间真诚的、积极的情感交流,以创设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宽容、和谐的心理环境逐渐形成后,学生在课堂上感到轻松愉快,得到尊重满足,充满自信心,学习主动性极大地提高。

和建工专业及监理专业的学生们不一样,装饰专业的学生没学过多少项目管理中的知识。虽然知识是新的,但学生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它。教师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现在的学生学什么一定要知道有什么用。管理是形而上的东西,和专业没有太大的互相依存关系,所以无论什么专业都应当学习一定的管理知识。但是,空洞乏味的教导理论上可行,实际却行不通。正如赞可夫所说“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机,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和智力发展的基础。装饰专业的学生没有多少建筑工程知识,管理课程又相对枯燥,为了配合他们的专业特点,教师讲课时应把案例由结构方面的换成装饰方面的。如质量管理工序控制实例,由“独立基础钢筋绑扎”换成“室内装饰施工”,因为他们学过装饰施工,所以觉得原来这门课和自己很贴近。进度管理的案例也换成了装饰施工过程,成本管理的案例加进了“悉尼歌剧院的成败”,是考虑到建筑学系的学生应该对获普利策大奖的建筑有相当的敏感……实践证明,创造与专业有关的思维情境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兴趣最直接、最自然地转化为自觉的学习动机。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大部分同学都有认真学习的主观愿望,一旦进入了学习状态,出勤、纪律、学习态度就变得好控制了。

教师和学生们不是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互帮互学的关系。学生中有许多人才,他们能找出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他们能帮我解决电脑应用的问题,他们挑战自我努力争先的拼搏精神给我启迪,他们思想活跃使我们的课堂生动有趣。

四、在项管类专业教学中开展“因材施教”法的途径

项管专业的情况正相反,他们知道项目管理这门课对管理系的学生很重要,所以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这样的情况对教学很有帮助,但同时也给老师增加了心理负担,你必须讲出水平,讲出新意,才能不辜负学生们的厚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言语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应用自己的激情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同时,通过学生的脸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讲课的速度和内容,从而形成最佳的学习效果。

有些管理课程的内容确实比较枯燥,教师要通过表情动作、语音语调拨动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当然,只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笔者的方法之一就是创设情境。所谓情境创设,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理论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及其本质,以利于解决学生认识过程中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具体做法就是为讲课内容设计一个引例,在这个引例中要折射出教学内容的时代特征,还要把学生置身其中的某个位置,如此才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的方法之二是给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事实上,任何人都离不开成功体验,它能使人感到愉快、得到满足、充满自信。体验成功的方法有很多:设置难度不大的问题,让学生上黑板演示,针对案例说出自己的想法等等,关键是不指定学生而是随意发言,还要及时表扬和奖励,让各种程度的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如此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由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转变。

五、结语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以管理为主的课程,这就需要教师把这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管理理论为技能服务,技能中则渗透着理论。

需要指出的是,“因材施教”并非是要减少学生的差异。实际上在有效的“因材施教”策略影响下,学生学习水平的发展差异可能会更大。因为能否更充分地得益于受教育条件,这本身就是潜能高低的一个表现。在适宜的学习条件下,潜能低者能够开发出潜能,潜能高者会发展的更快。教师对于不同水平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设计不同的发展蓝图,这样才能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银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