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1
一、加强直观,优化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在科技创新教育辅导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资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例如,在课堂教学《细菌的代谢》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演示细菌培养以及青霉菌发现等视频资料,再组织学生动手培养细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能。这种方法较传统教学会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时思路更清晰,效率更高,有时间关注实验背后的问题。
二、搜集信息,全面综合
学生学会基本知识后,组织学生思考研究。在传统教育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现在,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可查的内容,要求学生搜集相关内容,收集可用的信息,既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品质,又增强对研究的正确态度。例如,在组织学生培养细菌实验后,布置学生上网查询细菌与健康方面的相关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查到水质污染与细菌总数的关系,包括人体肠道细菌、部分食品细菌数指标等。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带着兴趣查找自己喜欢的内容,掌握其中的知识。
三、讨论交流,闪现创新火花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搜集的资料较多,应用多媒体呈现信息量大的特点,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内容,课后交流。之后组织学生讨论“我们能做点什么”,在讨论中学生能更好地认识自我,促进其思维形成和发展。在实际中,多媒体以其声形并茂,图文兼顾等多种表现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往往讨论的非常激烈,每位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终通过讨论,选定一两个比较可行和有意义的主题展开研究。
四、查新主题,最终定题
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2
关键词:科技创新大赛 网络 共享与推广 微课 DV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a)-0144-02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与提升,科技创新教育作为能显示学校素质教育水平与特色的指标之一,越来越得到学校的重视。在科技创新教育中怎样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好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每一位科技辅导员应该积极学习与探究的重要教学问题。
1 信息技术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指导中的应用
每年一次的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广大热爱科技创新的学生与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特长、潜能,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的优秀平台。辅导老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创新课题探究时,很关键的一步是指导学生怎样运用网络资源对所思考的创新问题进行学习与查新,找到尚未有人研究过的创新问题或创新点,从而确定探究方向,这一步关系着课题在创新大赛中的成绩档次。如:学生发现校园中呈紫色的成熟的大叶女贞子果实未被加以利用,首先,通过实验,指导学生检验到它的果仁中含有丰富的三价铁离子[1],果皮可以作为显色丰富的酸碱指示剂。其次,通过指导学生在百度、谷歌、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网站进行查新后,发现女贞子树是西南地区有地域特色的绿化树种,净化空气能力强,它的树皮、树叶、果仁可作为药用。并且,没有查询到有关将女贞子果仁应用于实验改进方面的探究。最后,确立了开展题名为《巧用女贞子果实改进的两则学生分组化学实验》的课题方向,并开展了细致、深入的研究,该课题于2012年获第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贵州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又如:学生想到探究《自动浇水花盆的设计》《汽车废气能转电能装置》《灌装液化气冬季防冻装置的设计》等课题,在指导学生进行网络查新后,发现已有人应用类似的原理研究过,甚至比同学们的思路、方法更好。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常常鼓励学生另外思考新的创新课题,或者另辟新的思路解决问题,如:代雯同学另辟新思路,想到利用花盆在缺水与浇水时的重量变化,通过自制装置,采用弹簧原理、杠杆原理、压强原理实施了花盆的自动浇水。该课题于2013年获第2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贵州省二等奖。
2 信息技术在科技创新教学中的应用
2.1 建立科技创新网络平台促进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与推广
科技创新教学是该校的一项特色教学,2010年至2015年,我带领学校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大赛竞赛项目及实践活动,共获全国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23个,贵州省一等奖25个,二等奖27个,三等奖59个。2014年开始,我们总结了获奖的成果与教学方法,建立了安顺二中环保创新共享交流网络平台,开展《高中化学校本特色环保创新教育共享交流平台的建立与应用》课题研究,通过开设以下四个网页窗口:“节能减排”教学实践、“创新教育成果”“交流与讨论”“您的共享资源”,实现环保创新教学资源的共享、交流与优秀成果的推广,该课题研究获中央电教馆“十二五”2013年度专项课题立项资格。
2.2 利用信息技术,积累科技创新活动音视频优质教学资源
在每一年的科技创新大赛比赛及学校每年的科技日、科技周活动中,我们会通过照像,摄像的方式,记录科技活动内容,并通过利用绘声绘影软件,将照片、录像制作成视频动画。如:在2015年我校的科技日活动中,拍摄了“航空讲座、航模制作与飞行表演、理化生兴趣实验探究、科技创新作品展示与交流、3D科普展”等科学活动,此外,2013年至2015年期间,我们摄制了10多个学生在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奖作品的展示视频。这些积累的视频资料,为科技创新教学提供了真实、生动、直观的课堂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成长。
2.3 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科技创新微课及DV教学资源
有些有意义的、成功的科技创新教学活动,老师可通过总结的方式,运用信息技术,制作成微课教学视频。如:我们总结了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奖的科技实践活动作品,如:《节水减排生态道德教育创新探究与宣传实践活动》(获全国一等奖)、《“低碳实验 绿色排放”化学实验创新与实践》(获全国二等奖)、《“绿色责任――废旧电池的回收宣传与创新利用”》(获全国二等奖)等,我们制作了《化学实验中“节水减排”创新课题探究方法》,《实验中“变废为宝”的创新方法》《废旧电池创新利用的方法》《怎样开展植物学科环保创新课题探究》等微课视频,通过5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让学生能快速地、高效地了解各学科开展科技创新的方法及成功案例。此外,我们还利用校本课、课外活动课、信息技术课,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DV视频制作,制作了《多功能墙面清洗刷的创新制作探究》《防溺水手臂式救生圈的制作》《生活中锌锰原电池原理的探究》等DV视频。这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重视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科资源的整合与应用的现代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改变,对于促进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作为科技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灵活性,高效性为科技创新教学服务,积极开发科技创新教学资源并通过网络及媒体进行共享与交流,共同为学校、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3
(新疆警察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摘要】培养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安工作的迫切需要。公安院校学生作为公安队伍的后备力量,其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入职后能否胜任公安工作。文章对当前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分析了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情况及影响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发展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为有效培养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现状
基金项目:2013年度新疆警察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3JYSKQN015)。
作者简介:王亚娟(1983—),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警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计算机课程与教学。
1问题的提出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明确指出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公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科技创新应用人才是责无旁贷的。目前,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宗教极端、民族分裂、暴力恐怖等敌对势力活动越发猖獗,犯罪的手段日趋技术化、智能化,这为公安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增多,社会治安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将先进的公安科技手段运用到公安工作中,掌握公安工作的主动权,是公安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公安队伍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全面收集、掌握和研判信息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公安院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民警察的主要阵地,肩负着为公安队伍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使命,公安院校只有努力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应用能力,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从根本上满足公安工作的迫切需要,最终实现公安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对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以期深入了解公安院校学生的现有科技应用创新能力水平,发现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关策略。
2调查对象、方法和内容
2.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新疆警察学院在校生作为主要调查对象,考虑到2011级学生在外实习,且综合本、专科、各专业和民、汉学生比例等诸多因素,从2012级专科、2012级本科,2013级专科、2013级本科共四个大队中各抽取出5-6个区队作为发送问卷的对象,其中每个大队至少包含一个少数民族区队。
2.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现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向21个区队发放调查问卷961份,实际回收928份,其中在正式统计前,剔除不符合要求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05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4.2%。为保证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调查实施时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调查问卷的填写并回收,少数民族学生在填写调查问卷时如果在汉语理解上有困难的,会专门邀请少数民族教师或学生帮忙解释,在做最后两个问答题时,允许学生用维吾尔语或哈萨克语答卷。问卷的数据处理与分析主要采用spss19.0软件,部分图表由Excel进行处理。
2.3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用三个方面:一是调查公安院校学生对于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认识、参与科技应用创新活动的兴趣与态度;二是调查公安院校培养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现状即公安院校学生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的现状;三是调查公安院校学生对于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得到哪些支持,是否有好的意见、建议。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公安院校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
此次选取的调查对象中男学生共679人占总人数的75%,女学生226人占总人数的25%;被调查对象所在专业分别选定在信息安全、信息网络安全监察、侦查、治安学、法律事务等,基本覆盖本校本、专科所有专业,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首先,在此设计了三个问题来了解公安院校学生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认识。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表明,在公安院校学生在对自我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认知上,有81.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一般,有14.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很强,还有3.6%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创新能力,这表明学生对自身的创新能力有个比较客观的评价,认为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对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和专业的关系的认知上,有78.2%的学生都认为科技创新能力与专业有很大关系,表明在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时,专业是绝大多数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对未来从事公安工作是否需要具备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问题方面,91.8%的学生都认为未来从事公安工作时,具备科技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科技强警战略都比较认同,意识到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在公安工作中的重要性。
其次,为了进一步了解公安院校学生对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认知程度和对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态度和兴趣,在此设计了五个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来看,只有5.3%的学生完全了解参加科技应用创新比赛并获奖会给自己的学业或就业带来什么影响,知道参加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的重要性和为什么要参加比赛,69.7%学生只了解一些,25%的学生一点也不了解,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对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的影响了解不多或者不了解;在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时间问题上,73.3%的学生都认为应该从大一开始培养,也就是说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始的越早越好;在对参加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或活动持有的态度和感兴趣程度上,态度上觉得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比例总和为90.8%,觉得非常有兴趣和比较有兴趣的比例总和为82.8%,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科技应用创新活动或比赛的态度端正,愿意且有兴趣参与到科技应用创新的比赛或活动中来;而在对是否会主动寻求老师参加科研项目或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的问题上,表示会主动的学生仅占30.9%,表示不会的学生占52.5%,表示无所谓的学生占16.6%,说明大多数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或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的主动性不高,虽然有兴趣参与,也能认识到参与的重要性,但主动性方面明显不足,有待提高。
表3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情况
3.3公安院校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应用能力活动太少,获奖更是少之又少
在调查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时,主要通过调查学生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和获奖情况来反映。从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来看,只有25.1%的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老师的科研项目或科技应用创新类的比赛,而74.9%的学生表示未参加过任何有关科技应用创新类的活动或比赛,除了少数11.5%的学生表示今后也不想参加,剩下的63.4%的学生虽然截至目前未参加过,但表示想参加,这表明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有很大的潜力,有待开发;在参加过几次以创新为主题的活动方面,70.5%的学生到目前还没有参加过,只有29.5%的学生参加过一次、两次或者更多次,这充分说明了,目前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的参与度不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调查学生参与过何种创新类的比赛时,参加比赛种类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和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成果奖评比活动等,具体情况详见图1。除了调查问卷中列出的几种比赛外,部分学生还提出参加过飞机航模大赛、公安科技知识竞赛和科技创新征文等一系列科技应用创新类的活动。在调查是否在比赛中获奖的问题时,参与过比赛的227名学生中,有22%的学生表示获得过奖项,但78%的学生均表示为获得任何奖项,这表明学生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的人数很少,获奖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表4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的参与、获奖情况
图1公安院校学生参与科技应用创新比赛项目
表5影响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情况
3.4多种主客观因素阻碍公安院校学生参与科技应用创新活动
为了进一步了解公安院校学生没有参与或不愿意参与到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的原因,在此设计了三个问题,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表明,在对于没有参加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的原因问题上,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获得比赛信息,其次是学业重,没精力、没信心等,这说明学校在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不够重视,宣传太少,导致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参加;在调查,目前大学生要创新,最缺乏的是什么的问题时,同样多的学生选择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物质层面的支持,这说明学生既需要学校在物质层面上能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也需要全校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学术氛围,这两点都非常重要;最后在调查阻碍大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时,49.1%的学生选择了学校教育过于死板,缺乏培养创新思维,表明学校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落后,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需要。
4培养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对策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培养公安院校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这一重要使命,存在着学生认识不深刻、参与活动太少、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主观问题,同时也存在学校舆论引导不深入,政策支持力度不大等客观因素。要解决这一现状,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增强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意识,促进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科技应用创新类的活动中来,最终才能实现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
4.1加强舆论宣传引导,营造人人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的良好氛围
当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公安院校对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对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认识也不深刻,举得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可有可无;同时,学校缺乏对科技应用创新活动或比赛的广泛和深入的宣传,学生通过校内宣传了解科技应用创新的途径是少之又少。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学校决策层要站在足够高的角度看待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认清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的重要作用,加大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舆论引导,使学生也认识到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校园内形成人人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的良好氛围;二是充分发挥校内宣传部门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渠道的宣传,使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或比赛的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至每个学生,杜绝学生因为无法获得比赛信息而错失比赛的情况再次出现。
4.2提供政策保障,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建立健全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制度是培养公安院校学生的基础保障,一方面公安院校要加大对科技应用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例如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此项活动;另一方面要设立专职部门,负责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该项工作进入常态化,用制度来保障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稳步进行。
4.3培养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
目前公安院校学生普遍缺乏科技应用创新的意识,学生虽然能够意识到科技应用创新的重要性和与公安工作重要联系,但在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的主动性上面表现出明显不足,这就需要一是根据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改革目前的考核方式,将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纳入到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中,鼓励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脱颖而出,督促学生自觉主动的参加科技应用创新类的活动;二是要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技术过硬,综合素质好的教师在学生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时,引导学生发现好的创意和想法并提供强有力的技能指导。
4.4和公安实战部门对接,发挥公安院校的特色优势
与其他地方高校不同的是,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的放矢的,公安院校培养的学生未来大多数都从事公安工作,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时,必须要和公安实战部门对接,了解公安基层单位的具体需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提前步入角色,又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为科技强警战略的推动输送新鲜血液。
从现实情况来看,公安院校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亟待加强,而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远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公安院校应根据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现状情况,形成一套完善的、多维度、分层次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张瀛心,陈建涛.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四川警察学院为样本[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4(8):84-89.
[2]刘孝云,叶民锋.公安院校学生职业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2):69-73.
[3]贺敬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4):202-203.
[4]曾刚.公安院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信息安全专业为例[J].辽宁警专学报,2012(9):93-97.
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改革;方法探究
本文系2015年度山东省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计算机基础课教法研究”(项目编号:15SDJ173)研究成果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深入了各行各业同时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维护能力也成为每个专业人才必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只有提升学生本身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以及高等学校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得到了高度重视与关注。经过多次的教学改革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就目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导致课程质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具体现状如下:
(一)内容过于单调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很多高等院校里维持着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的组合,对系统及硬件的维护能力培养以及其他常用软件的操作和应用没有涉及。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发达地区来的学生小学可能就接触过相关课程,相对偏远地区的学生很可能进入大学后才开始接触计算机,这也导致学生的差距较大,是部分同学厌学的主要原因。
(二)理论讲授与机房实践相脱离教学方法落后
早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很多高等院校里一周两次课程,一次是在课堂中由教师进行板书与讲授,第二次是进入了机房实践操作,即便在后期将多媒体设备引入课堂代替黑板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实践教学中,学生无法将课本及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对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造成极大影响。与此同时,课程教学改革不够彻底,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三)案例教学法的广泛应用可能影响学生的创造力
随着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及教学改革的多方推进,案例教学法被广泛关注,也有相关类似的教材出版,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容易只注重案例的完成,而忽视知识的扩展。这种学习方式若应用的不当将影响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思维的局限性。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以上计算机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需要从讲授内容,教学方法,考察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已达到符合时展适应市场需要顺应专业需求的目的,面对应用本科院校满足本专科,专业不同,兴趣不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需求,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进行分模块教学,使学生能得到最优的教育、最好的发展,从而使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更明显更有效。
(一)注重模块化教学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日,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各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情况不同。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分模块教学的整体模式。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烟台南山学院启动“名书”工程,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从庞大的计算机领域中选取了十个模块,编撰了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材《计算机应用能力简明教程》,该教材实施模块化教学,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及训练。计算机的模块化教学能给学生以指导方向,并将后续的相关计算机选修课程、相关知识、能够取得的资格证书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可以选自修或者通过选修加深某一自己感兴趣模块的学习。
(二)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从传统的一次理论一次上机课到多媒体教室变革为如今在多媒体机房授课,多媒体机房通过可视化电子教室软件进行控制全体同学电脑屏幕,演示操作,收发作业,监控学生电脑的具体操作,控制网络和娱乐软件的应用,学生也可以通过学生机举手提问,提交作业,互相交流,让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能够更直接的掌握学生的相关动态,学生也能更快的吸收理解所学内容。烟台南山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环境越来越贴近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利用先进的教学环境实施教学,突出理论与实践得结合,加强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环境及教学内容的改变必然影响教学方法的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根据不同模块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具体的教学中,将讲授法,案例法和任务驱动以及任务拓展等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增加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将“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三)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
许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还是以笔试为主,考核内容受限,缺乏对学生实践技能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对于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最注重的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察,因此在课程考核方面也应该重视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将学生实际操作和综合能力列入考核范围,将课堂表现,作业成绩,模块测试,期末成绩纳入课程评价中。教师在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随时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学习帮助者和引导者的作用。通过考核的分布化,多样化的改革,使学生更注重学习过程和各模块涉及到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此整个评价体系既能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实现考核的公平和公正性。
以烟台南山学院计算机应用能力上课程考核为例:
1.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过程考核(平时+模块测试)+期末考核。
考试形式:闭卷,上机考试。
2.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作业15%+考勤5%)20%+模块考核测试成绩30%+期末考核测试成绩50% 。
3. 模块考核测试中,若模块总成绩低于模块测试总分的60%,则在期末考试前需进行不及格模块提高辅导并进行测试,仍达不到要求者,将取消期末考试资格,课程总成绩为不及格。
四、结束语
我国近些年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为适应时代的需要,其教学改革是复杂的,迫切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从市场的角度,学生的立场出发,从专业敏感度的角度去备课,不断学习将最前沿、最先进的知识介绍给学生,使毕业生的计算机技术更有效地服务于各行各业。
参考文献
[1]周虹,富春岩,刘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4(3):39-40.
[2]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研究[J]黑河学刊,2015(1):124-126.
[3]梁剑波,柴群,唐林海.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90-95.
[4]鲁立,刘桢.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5(8):90-93.
作者简介:
孙立新,烟台南山学院工学院,讲师,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265713。
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5
[关键词]第二课堂 创新能力 科技活动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148-02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产业前景十分广阔。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电子信息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多。但是伴随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就业竞争增大,就业难现象日渐凸显,同时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诸如具有2-3年工作经验、应用创新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及团队精神等等。这就要求普通高校以适应用人单位为实际需求,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强调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更宽广或者跨学科的知识视野,注重知识的有用性,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课堂,特别是第二课堂的科技活动,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技性,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等方面体现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一直受到社会认可和重视。大学生参与科研等实践活动最早可追溯到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倡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为本科生提供参加科研工作的机会,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和变革,成为国内外诸多知名高校普遍效仿的做法。国内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为代表的一批知名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其他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1] [2]
一、开展科技活动的指导思路
首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是“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活动体系之中,即教师是科技活动的主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主体,是执行人;突出“两个目标”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这是时展的需求;以“三种活动形式”来开展科技活动:技能培训、学科竞赛、科研训练,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应用的学习,到综合知识的运用,有计划分步实践;按学生个人能力有序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分成“四个能力层次”阶段:基础技能层次、综合应用层次、系统设计层次、提高与创新层次。活动形式与能力层次相互交叉,有序进行,可持续发展。
二、开展科技活动的实践
(一)能力层次培养的多元化
1.基础技能:第一课堂很大程度上已经解决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学习问题,但是受到课堂教学内容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在基本技能和基础应用的培养上还是不够完善,特别是在学习兴趣引导、持续培养上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我们在本科一年级就开展电子技术入门讲座与培训、EDA软件使用培训、常用仪器仪表使用、兴趣小制作等多项基础技能训练项目,来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综合应用能力:丰富的实验室各类资源,为我们开展技能应用能力培养提供了条件。结合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多年来我们逐步形成三个工具型应用方向:430单片机类、FPGA类、DSP类。基于各类实验平台或者实验箱,进行指定的系统设计项目的认知、理解、实践和改进,逐步掌握当前主流系统设计芯片的使用。针对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我们每年都定期开设430单片机培训、FPGA应用培训、DSP(28XX系列为主)培训,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或专业方向有选择的完成各类芯片的应用培训。
3.系统设计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对所学知识内容良好地综合和灵活运用,还要具备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这个层次上,学生主要面对各类电子设计大赛的能力考验。如全国及江苏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电子设计作品大赛、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等,知识面广,技术含量高,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的探索精神。
4.提高与创新能力:通过科研训练以及参与教师科研,学生将受到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良好训练,从而开阔视野,培养自身自学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想象能力,发挥创造力和潜能,激发创造精神。
(二)活动形式开展的多样化
1.技能培训:实践技能是基础,是解决问题的手段。第一课堂教学一般都偏重于理论教学,在实践技能讲授上不够深入,也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在开展第二课堂科技活动时,首先强调基本实践技能的掌握,基本软硬件工具的掌握。这些实践技能都是通过开展丰富的各项培训(专题学习)来逐步认识、学习和强化的。每年我们开展的专题培训有电子认知实训、电子制作、430单片机应用、DSP系统设计、FPGA应用开发(包括Verilog HDL建模训练)、ARM应用开发等等。我们每年对学生进行的培训多达5千人时数。
2.学科竞赛:学科竞赛是大学生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载体。学生通过组织和参与学科竞赛,培养了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工程设计和动手能力、撰写科技论文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目前,我们开展的学科竞赛主要有全国及江苏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博创杯”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TI DSP创新挑战赛、Altera FPGA创新大赛等,每年我们指导学生至少完成5项作品。
3.科研训练:学生参与科研训练,能全方位地锻炼他们综合设计、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在科研活动中,学生将遇到一系列电子领域中最新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手段、新材料,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迫使学生突破原有的学习范围和模式,建立更为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2008年起,我校每年推出“本科生创新计划”活动,我们团队已立项20多项,每年指导将近30名学生参与其中。
(三)活动体系实践的步骤化
1.前期阶段:从学生入学至二年级上学期,一年半的时间。这是打基础的阶段。这期间学生主要面临着英语考级和高数等多门基础课程的学习压力,课外时间有限。所以这个阶段,以兴趣引导、培养为主,开展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主要有专业介绍、电子技术入门、电子小制作等计划项目,此外还安排观摩电子设计等学科竞赛活动,引导和激发学生兴趣。
2.中期阶段:从二年级下学期至三年级下学期结束,一年半的时间。这是学生学习、掌握和实践的黄金阶段,是整个科技活动的核心阶段。这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各种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如:从430单片机学习入门,逐步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概念、方法和实践,再进一步延伸到DSP、FPGA、ARM的开发应用上。学生自身能力主要通过以上各类赛事来检验和锻炼。
3.后期阶段:四年级,一学年的时间。这是提高和创新的阶段。通过参与科研活动,进一步锻炼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每年度挑选合适的学生,5人组成一个课题小组,相互协作完成各项科研训练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
三、实践成果和成效
自2008年以来,我们实践教学团队一直积极引导和培育学生对电子系统设计的兴趣和能力,有序有组织地开展科技讲座,开放项目研究,以及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嵌入式设计大赛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获得全国及江苏省电子设计竞赛奖项12项,其中江苏省一等奖2项,全国三等奖2项;“博创杯”全国嵌入式设计大赛奖项5项,其中全国三等奖1项,江苏省一等奖1项;校级大学生创新计划立项25项,校级教研教改项目立项3项。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成绩逐步上升。
通过第二课堂科技活动的设计和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成效。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比其他同学强,在专业课实验、毕业设计(论文)上依赖性很少,能独立出色地完成任务,成绩都是优良以上。此外由于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学生在面试和试用时占有较大优势,就业成功率比其他同学高很多。近年来通过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培养的学生,大部分都在上海、南京等城市的电子类相关公司的研发单位成功就业,很受欢迎。
第二课堂科技活动的成功实践,也吸引了更多教师积极参与其中,使教师对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有了新的认识,对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大大促进了我校教学研究的深化改革。
四、结束语
多年的实践证明,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将理论与实践、应用与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第一课堂有益的补充和拓展,是挖掘和发挥学生自身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后我们将不断完善第二课堂科技活动,提高自身综合水平,营造科技文化氛围,树立科技创新和学术意识,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 注 释 ]
[1] 叶民,魏志渊,楼程富,等.SRTP: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成功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55-58.
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Learnsite;微课;MOOC
一、引言
光纤通信、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软件开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撑,在线学习已经从传统的网站模式进入到教学课堂,利用XML技术、WSDL技术、UDDI技术、SOAP技术等开发了Learnsite教学平台、微课教学系统、MOOC在线直播平台,实现了视频教学、直播教学、点播教学,强化了教学的互动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1.Learnsite教学平台应用
Learnsite教学平台具有学生上课签到、实验作品提交、教学作品评比、作品展示与存档等功能。Learnsite教学平台功能包括五个方面,详细描述如下:
第一,Learnsite教学平台可以完善教师电子备课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分享先进的教学经验;第二,Learnsite教学平台能够实现学生课堂签到及上机操作,确保机房使用日志的完备性;第三,构建一个完善的学习平台,可以将学生的作品、电子档案、学习成果及时上传到平台中;第四,创建一个学生学习评价平台,教师和管理人员可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品完成情况、学习小组合作情况及时进行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和沟通交流;第五,创建一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测试平台,及时测试学生学习成效,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结合Learnsite教学平台灵活制订每一节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转变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降低课堂组织难度,完善教学内容评价机制,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有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Learnsite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具有备课灵活、资源共享、实时评价、延伸教学、随堂测验和自由组卷等特点,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制作数学教学课件,将其上传到Learnsite教学信息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同时学生能够实时评价教学资源,随时随地接入Learnsite教学平台点播教学课件,根据教师课堂进度安排实施随堂测验,检验学生数学学习效果。另外,教师也可以登录系统查看数学学习进度然后进行组卷,实现自动化组卷功能。
2.微课教学应用
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进行讲演,实施单一教学任务的方式,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明确性和时间短等特点。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片段,同时包括与教学任务相关的素材课件、教学设计内容、练习测试内容、教学反思内容和教师点评内容等辅教学资源,采用的组织关系呈现出半结构化、主题式的教学特点,营造了一个虚拟化的教学环境,因此微课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整合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微课教学选取的内容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和相对完整,微课采取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的设计原则,教学内容包括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整理的教学实践反思、学生针对教学过程的反馈意见、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这些内容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结构紧凑、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比如在英语教学模式中,可以将英语教学划分为单词教学、课文教学、习题解答等阶段,每一个阶段录制一个微视频,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具有聚焦性的学习过程,更加具有代表性,能够让学生分段掌握英语教学内容。
3. MOOC信息技术应用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斯坦福大学创建的一个在线教学课程,拥有数百种课程在线学习资源,已经成为IT技术在教育模式上的一次大创新。MOOC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具有多方面的特征,比如开放性、大规模性、互动性、独特性等。MOOC是一种开放式教育资源,可以为用户提供互动性、交流性社区,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学习,能够方便用户使用,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课堂教学引入MOOC资源之后,可以利用云计算、微信平台、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进行二次开发,构建一个具有趣味性、沉浸感的教学环境,从人文信息环境等方面为教师、学生提供学习辅助,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在生物遗传进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MOOC查询生物教学资源,并且通过微信直播、虚拟现实演示等完整展现生物进化过程,让学生形象地掌握整个DNA演进过程,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和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是当前时展的重要生产力,可以有效加快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模式创新,为教师、学生创建一个虚拟化、共享化、互动化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黄宇华.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探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13(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