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范文1
范文一
尊敬的用人单位:
衷心感谢贵单位长期以来对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大力支持。希望我校毕业生能为贵单位的事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我校是河南省唯一一所独立设置面向商贸流通领域的公办普通高校,办学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学校以管理学和经济学科为主,兼有工学、文学、法学、艺术等学科。现设有会计、经济贸易、市场营销、商务秘书、工商管理、计算机应用、艺术设计和旅游管理等八个系。开设有会计、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室内设计技术、旅游管理等34个专业和专业方向。学校现有来自全国18个省区的全日制在校生16654名。学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近几年来,学校紧跟时代步伐,主动适应社会需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大批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受到了社会各界及用人单位的好评,历年平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在全省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部分专业(如酒店管理、物业管理、保险实务、市场营销、室内设计技术等)毕业生供不应求。
为方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双向选择”,我校定于2008年12月6日举办“河南商专20XX届毕业生物业物流行业专场招聘”,真诚邀请贵单位能到会招聘人才。具体安排如下:
一、报到时间:12月6日上午8:00—8:30
二、报到地点:大礼堂大厅
三、会议时间:12月6日上午8:30—下午17:00
四、参会须知:
1、请持单位介绍信或有关证明、营业执照复印件前来报到。每个展位限代表两人;建议参会单位自备布展材料,规格不超过70cm×100cm。
2、请将参会回执、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单位简介及需求信息于12月4日前传真或发电子邮件至河南商专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以便我们作好会前宣传及会务安排。
3、本次招聘会不收取任何费用。学校为每家用人单位免费提供展位一个,会议期间提供饮水服务、宣传服务等。
4、有面试、笔试等招聘环节的单位,如需在会后安排场地,请提前电话预约。
五、联系方式:
联 系 人:王 森 武超英
联系电话:(0371)63515810、63515900(传真)
网 址: 电子邮件:
学校地址:郑州市北大学城(惠济区文化路与英才街交叉口向西200米)
范文二
人事(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同志:
首先衷心感谢贵单位对南京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大力支持与真诚合作!
长期以来,南京广播电视大学找准市场定位,紧贴时代脉搏,致力于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为了更好地为贵单位挑选优秀毕业生做好服务,也为了增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彼此了解。
江苏省人才市场与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定于2005年12月16日 (周五)上午9:00?D12:00,在南京广播电视大学雨花校区(雨花东路47号),举办“南京广播电视大学2006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敬请贵单位参加。若贵单位有意光临参会,请填此登记表(见右侧链接),请于12月13日前传真或寄给我们,谢谢!
地址:广州路213号江苏省人才市场市场部
邮编:210029 传真:025-83238839
联系电话:025-83238879
联系人:沙小姐 地址:南京市新街口沈举人巷七号南京电大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办公室
邮编:210029 传真:025-84716916-2404 84725070
联系电话:025-84716916-2404
联系人:姜老师 程老师
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范文2
关键词:开放教育 创新 创业 成因 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b)-0128-03
开放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种形式。诞生于1999年,是以现代远程教育方式实施本专科学历教育,实现“人人、处处、时时可学可考”终身教育价值理念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包括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三层含义,是创新思维的外化和物化。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经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开放教育已逐渐成为成人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毕业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开展开放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1 概念界定
1.1 开放教育
开放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种形式。诞生于1999年,是以现代远程教育方式,实施本专科学历教育,实现“人人、处处、时时可学可考”终身教育价值理念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有别于传统的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采取“验证注册入学”方式,实行“宽进严出”和“完全学分制”的学习制度,主要依托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和多种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时时、处处的学习。在灵活有效的学习期限内,修满规定的学分后,可获得国家承认并进行电子注册的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专科毕业证书,达到授予学位条件的还可申请获得相关学士学位证书。毕业证书可在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查询。比如:铜仁广播电视大学有开放教育在册学生9 000多人,主要来源于机关、企事业单位、高考落选学生或因某原因错过上大学机会的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等。在这一复杂的群体中,在职职工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得过且过的所占比例大;高考落选学生或因某原因错过上大学机会的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基础条件薄弱,政策支持力度欠佳,心无力,力也不足,加上社会上对广播电视大学文凭认可度不高。所以,开放教育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就业相对比较困难。
1.2 创新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起源于拉丁语,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三层含义。从本质上讲,创新是创新思维的外化和物化。有的分为跟随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有的分为实物创新、制度创新、对策创新、理论创新、心态创新;有的分为盈利模式、网络创新、结构创新、流程创新、产品性能创新、产品系统创新、服务创新、渠道创新、品牌创新、顾客契合创新;还有的分为吸收创新、转化创新等。
1.3 创业
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创业者运营、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杰夫里・提蒙斯(Jeffry A.Timmons)在《创业创造》(New Venture Creation)中对创业的定义是: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的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P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科尔(Cole)(1965)把创业定义为:发起、维持和发展以利润为导向的企业的目的。资料显示,对于创业现象的分析始于18世纪中期,20世纪80年代,创业作为一个商业领域,具有潜在商机和经济价值。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创业。有的分为生存型创业、主动型创业、赚钱型创业、反欺诈委托加盟;有的分为复制型创业、模仿型创业、安定型创业、冒险型创业;芝加哥大学教授阿玛尔・毕海德(Amar V.Bhide)将其分边缘企业(Marginal Businesses)、冒险型的创业(Promising Start-Ups)、与风险投资融合的创业、大公司的内部创业、革命性的创业。专家学者对“创新创业”研究比较多,各抒己见,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2 开放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开放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缺乏政策支撑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创新办学体制,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创业教育。《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黔府办函z2016{98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高校要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铜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仁市201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实施方案的通知》(铜府办发z2016{92号)文件强调:“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2016年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创业10 000人以上。”但是文件主要针对的是普通高校,对成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没有提及。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比较强,创业动因比较多,创新创业思路非常活跃,有冲劲、干劲、后劲。成人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开放教育大学生就业创业都非常困难,可以说比普通高校大学生困难得多,但具有实践能力强等优势。因此,开放教育大学生有就业创业压力大、创新创业教育难度系数高、创新创业发展举步维艰等问题,很值得广大成人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去研究。
2.2 开放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普遍欠缺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平台,以“开放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路径”或“成人大学生创新创业路径”为主题,经网络搜索,没有这方面的文献。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路径”为词条找到相关信息约532 000条,以“创新创业路径”为词条找到相关信息约1 590 000条,这说明创新创业已经引起专家学者们的普遍关注,而针对开放教育大学生、成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方面研究却比较少,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文献。开放教育或成人教育大学毕业生,主要来源于机关、企事业单位、高考落选学生或因某原因错过上大学机会的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等。在这些生源复杂的群体中,在职职工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得过且过的所占比例大;高考落选学生或因某原因错过上大学机会的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基础条件薄弱,政策支持力度欠佳,心无力,力也不足,加上社会上对广播电视大学文凭认可度不高,使得开放教育大学毕业生就业面狭小,就业渠道少,加上学校没有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创新创业能力不强,就业创业相对比较困难。
3 开放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选择
3.1 以政策为支撑,抢抓创新创业机遇,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早在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就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这对于广播电视大学是机遇,也是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创新办学体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创业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4〕38号)强调,要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工商登记、银行开户便利和多渠道资金支持与创业经营场所支持。《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15〕29号)强调:对就业困难人员或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享受相关税收减免政策;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等自主创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的,提供场地便利,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场租补贴;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带动就业,连续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按规定给予创业补贴;对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创业贷款扶持,贷款最高额度调整为10万元。《铜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仁市201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实施方案的通知》(铜府办发z2016{92号)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积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服务;对应届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按每人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求职补助。可见,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从教育培训、就业渠道、创业平台、园区建设、资金扶持、创新发展等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关政策,作为开放教育大学生更应该要及时补短板,抢抓创新创业政策机遇,发挥自身实践优势,科学设计创新创业方案,搭建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3.2 以教育为基础,狠抓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水平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4〕38号)中指出“要普及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培训。”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雁归兴贵”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行动计划》中强调,支持返乡创业培训实习基地建设,动员有条件的企业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见习、实习和实训服务,加强与东部地区对口协作,组织返乡农民工到东部企业培训学习;同时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的农民工,可免试就读省内中职学校,全部纳入免学费范围并享受有关助学金补助;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农民工,可参加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择优录取。例如:《铜仁广播电视大学招生方案》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推出新机制,即对有学习愿望且具有初中、高中(或中职)、大专以上学历全体社会成员、中职在校学生,实行“验证登记、注册入学”的招生方式和“三个三分之一”的教学模式,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资源库,同时积极开展职业技能资格培训和职业技能水平培训,每年毕业专科和本科毕业生3 000多人,年平均培训达6 000多人次,实现“边学习、边培训、边就业、边创业,求学(培训)与就业(创业)两不误”。这种“求学+培训+就业+创业”的复合型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说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载体和基础平台,对提高开放教育大学生毕业率,增加开放教育大学生经济收入,拓展开放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空间,提升开放教育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水平来说至关重要。
3.3 以实践为契机,抓实创新创业基地,实现“求学与创新创业”互动共赢
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门集实践性与综合性为一体的课程,丰富的实践经验胜过千篇的理论知识。可以说,实习实训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和前奏,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酒引子”,切不可忽视。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雁归兴贵”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实施创业就业“双百”工程。到2017年,在具备条件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代农业高效示范园区、示范小城镇、高等院校,创建100个创业孵化基地和100个农民工创业园(点)。这些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开放教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农业产业园、科技孵化园、种养殖基地等资源,建设开放教育大学生创业园和业孵化基地,为开放教育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实习实训基地和经营场所。同时,有效开展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和创业经营,实现在求学中创业、在创业中创新。还可以组织开展创新研讨、创业设计、“100元经营”、“一个月创业”等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业水平,有效推进落实“贵州省万名大学生创业计划”。
3.4 以团队为动力,融合创新创业集体智慧,实现“大众与万众”共享共赢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曾说过:即使失去一切财产,只要留下这支优秀的团队,我能再造一个微软。可见,团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生存与壮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群人同心协力,集合各自的优势,共同创业,其产生的群体智慧和能量,将远远大于个体。创新创业团队就是指有一定创新创业技能并愿意为某个共同目标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创新创业群体。其成员能力具有互补性、异质性,成员之间的知识、资源、能力或技术上的互补,有助于团队成员间彼此的合作和优势特长的发挥。一般来说,团队成员的知识、能力结构越合理,团队创业的成功性就越大,其效果就是1+1≥2。一个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应是年龄、性别、学历、经历、气质、技术、特长等不同又相互融合的结构化团队。所以,建设一个具有坚强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竞争力、发展力和创新力的创新创业团队,有利于激发团队成员的动力和开发其潜力,从而实现“大众与万众”的共享共赢。大量实例证明,创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有一个优秀创业团队。
4 结语
党的十报告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并明确提出:“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与素质、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为主的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就业和积极创业,使其更加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开放教育要围绕“课堂+实训+就业”“教学+项目+实践”“学历+技能+创业”的培养模式,通过职业发展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开放教育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引导学生科学就业、自主创业,不断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新形势下开放教育大学生更高质量学业、更高效益创业、更富价值的创新和更加满意的就业。
参考文献
[1] 校史编写组.学校发展概要[G]//铜仁广播电视大学校史(1979―2009),2010.
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范文3
关键词: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017-03
一、农村人才培养现状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未来经济增长方式由依赖进出口转变为依靠拉动内需才是真正健康并使广大民众享受到福祉的,科学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农村有着八亿多人口,庞大的消费能力和市场潜力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增长的强劲驱动力。实际上从“十一五”开始,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就空前重视,投人力度持续增强,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农业生产力得到很大程度解放,经过几年的发展,三农工作呈现出新气象新局面。然而当前的农村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效却面临许多难题,其中作为生产力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日益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之一。现代化的农业需要大批能够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而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对农村投入和关注皆将重点放在改善农村基础设置,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产出能力等方面,对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关注和投入持续不足。在农村中,相对于庞大人口基数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非常小,初中以下学历层次占绝对比重。大学毕业生多流向第二、第三产业,选择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非常有限,回到农村的更是少之又少。即使通过升学途径考上大学的农村户口的孩子毕业后也多选择留在城市,无法实现智力回流。可以说“三农”问题的解决,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不仅需要政策资金的支持,更需要一大批观念新、懂科学、有技术、会管理,能立足农村干事业的具有新思维和新视野的管理人才,只有建立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人力资源队伍,才能将庞大的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中国农村农业的发展深入持续,获得根本性改变,也才是破解中国农村发展瓶颈之道。
二、农村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目前,农村人才培养主要采用项目依托等非学历形式,由广播电视大学等高等学校组织实施。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的变化,这些形式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实践中也面临许多新问题。
(一)目标的短视
过去的农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较低,注重的是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授和推广,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上,认识不足。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的同时,农产品进出口的国际化已成常态,农村这个曾经非常封闭的环境,越来越走向开放,很多农产品要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当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势必要求具有强烈经济意识、市场意识、法律保护意识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农民。传统大老粗式的村干部显然已难以适应全新的挑战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难以胜任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因此,农村人才培养的视野应放在整个开放系统下分析认识,通盘考虑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目标定位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对象的局限
当前,农村中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长期或阶段性地外出打工,少数年龄偏大的人留在了农村,构成实际上学习农业科技的“硬核”。他们年龄大、底子薄,思维和学习能力比较差,且形成了旧有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对新事物、新科技的掌握、运用慢,收效有限。从长远来看,刚毕业不久的农村初高中生才更应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对他们的培养至关重要,但是这部分人又多向往农村之外的世界,大多扮演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体,如何让他们接受新的理念和生活方式之后实现智力回流建设家乡,留在“希望的田野上”将是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难题。
(三)过程的迷茫
虽然农村人才培养的课程大都贴近实际,实用性强,且在教材编写中,删去了不必要的理论章节,强调应用与实践。但是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资源禀赋不一样,特色不一样,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学计划过于统一,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无法满足当地民众的真正需求。另外,采用远程教育形式开展的农村人才培养项目如“一村一”等还面临着网络建设跟不上、专业资源缺乏的问题。在有的农村现代通信设施落后,至今尚未开通网络,极大地影响了远程学习的开展;由于远程教育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学习内容和选择的多元化、使学习者拥有很大自主性,极易导致学习过程的松散性、不确定性和难控制性,从而影响教育质量。学习过程的难以监控给学习者增加了迷茫。
(四)形式的单一
目前农村人才培养,主要采用“一村一名大学生”等项目委托的形式,形式相对单一,而农村人才的培养理应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必须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层次,建立起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脱产教育和函授教育相结合、大学后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教育相结合、校内办学与校外办学相结合的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多渠道的培养层次结构和办学体系,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
二、农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农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个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和众多部门领域,因此需要确定目标、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创新方式。既要有政府在政策资金上的支持,更要在宣传发动上下足工夫,提高人们的认识,只有从目标、内容、载体等多个方面进行体制及方式上的全面创新,才能进一步规范农村人才培养市场,优化农村人才结构,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释放农业生产力,将新农村的建设、开发提升到新的高度。
(一)创新培养目标
原来农民人才的培养对象相对比较狭窄,主要面向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农村青年,以普通农民和基层农村干部为主。随着时间的流逝,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悄然登场,已经开始并且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担当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因此,如何适应新生代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新的农村人才培养必须顺应农村现代化建设,通过开展各种“证书”工程,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骨干力量。通过选择不同类型地域,实施专项科技计划,打造特色产业,建立农产品科技示范园作为实践基地。这样学习培训结束后学员可将新点子、新项目结合科技示范项目进行孵化,或者对其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使其成为农村引进、运用、传播先进科学技术的带头人,也成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二)创新培养内容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个方面的要求,就要实现农村各方面协调、全面发展。因此,现代化农村的建设需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先进农业技术生产带头人,先进创业致富带头人,同时也是先进文化带头人。从教育的战略使命角度来说,教育不仅要让农民大学生们致富,对于现代文明在农村的传播,更是重任在肩。因此,要全面提升农村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就不仅要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还要提高其管理技能和文化理念,接受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培训者在授教中应该更多地融入人文精神和乡村关怀,在充分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公序良俗的同时提高其人文修养和科学素养,切实关怀农村人的精神家园。
(三)创新培养方法
过往的农村人才培养侧重于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而农民大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从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人手势必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平台加模块的方式更能贴近实际,效果显著。平台包括公共平台、素质平台和技术平台,技术平台由种植、养殖、加工、管理等不同模块组成,以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同时采用多元化培养途径,如合作教育(产学研结合、政产结合、校校结合等)、示范教育、专题教育、特色教育、跟踪教育等。农村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转变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实现从以学科知识体系为重向以工作实际为重的战略转变,从原来的以专业为基础,转向以学科为基础、注重以人为本。同时简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平台,便于农民更好地掌握知识的精华、学得懂,会实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性大,各类培训要真正办到农民心坎上,只有贴近现实、灵活多样,提供个性化模块式专业课程设置,才能根本上引起农民兴趣和持续参与,这就要求各类培训机构提供丰富而适用的培训内容,各省、市、县广播电视大学灵活办学方式,努力获得专业设置、课程选择、管理和考核的自。
(四)创新培养载体
“三农”问题蕴藏着巨大的教育需求和教育前景,构成了远程教育为农村教育服务的内在动力,也是广播电视大学等教育机构伸向农村、为“三农”服务的社会基础。在培养载体的创新方面,除了要充分发挥电大的网络优势、资源优势和远程教育优势,努力推进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构建遍布乡村、农业龙头企业的数字化、集成化、终身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环境,还要以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新手段培养农民大学生,满足农村社会群体对享受个性化学习服务、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满足本土化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学历与技能培训的有效结合,使农民的实用技能和学历得到双重提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提高农民培训层次和创新新型农民培养模式方面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积极组织以课题申报的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大学的系统优势,以省级广播电视大学为主,市县电大为辅,形成一系列课题申报、奖励、推优的新办法、新举措,加强科研投人,注重农村实用课题科研立项的倾斜力度。以问题带动学习,充分发挥农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创新培养质量观
高等教育中不同类型的教育应当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和评价际准,评价标准应紧扣培养目标,不能用普通高校评价标准一刀切。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等机构的农村人才培养属于非学历教育,与一般普通高校在培养目标上有着显著不同,因此评价际准也直有所不同。要树立新的质量观,电大等从事非学历培训的教育机构就应摒弃精英教育的偏见,从服务社会服务农村的战略角度出发,立足实际。以农民大学生的培养为例,目前来看,该项目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为了引导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健康发展,应该适时开展农民大学生培养质量评估。从体制的角度来看,应该改革评估的体制,在政府和各级电大之间建立―个或者数个中介机构负责农民大学生培养质量评估,这种中介由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或者委托建立,根据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制定评估体系,然后组织实施评估工作。同时评估方法和手段也有待进一步改进,要充分发挥各级电大自评的积极性,把评估纳入学校正常工作,实行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相结合,学校自我评估与政府委托评估相结合,把经常性评估作为工作常态,不断改进评估方法,体现评估导向作用,实现专家组评估和现代技术评估相结合,增强公正性,提高评估效果。
(六)创新培养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培训体系规模不一、层次参差不齐并且布局混乱,缺少统一规划,教学资源分散单一,缺少特色,实际运行中未能充分发挥功能。有的培训机构或教学点资源匮乏,无力开展相关课程,甚至成为虚设机构,门可罗雀。建立完善的农村人才培养体系是开发人力资源潜能,提高农村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完善的培训体系,丰富的培训内容,强大的师资队伍在提高农村人才素质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必须按照平等、公开、竞争的原则对各类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以劳动部门牵头,农林、教育、财政等共同参与、分工明确的领导体制。按照“制度、人员、经费、场地、机构、工作”六到位的标准和“信息、职业介绍、法律咨询、保费征缴、合同签订、仲裁受理”等功能对所在地区的农村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整合,形成以当地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县人力资源市场为龙头,各劳务输出定点机构和乡镇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骨干,延伸至基层的点面结合的劳务培训网络体系,并配备现代化办公设备,将所有劳动力资源信息统一录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农村人才档案和资源信息库,实现资源共享。只有形成层层落实、人人有责、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责任体系,才能将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开发落到实处。
三、结语
总之,农村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在当前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剧、知识更新周期变短、信息网络日益普及的大背景下,农村人才培养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只有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新路径来创新我国农村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推动我国农村人才培养工作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区域之问在经济、文化、风土人情、资源禀赋诸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东西部农村人才现状与开发水平显著不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训应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一套适合当地农村人才培养的模式,分层次、有组织地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才能为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参考文献:
[1]孙文学,张维新,农村人才需求结构与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05,(1),
[2]陈诗迭,陆海深,2009年浙江就业市场分析[J],浙江统计,2009,(1),
[3]国万忠,袁艳平,周
燕,新型农民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举措[J],经济研究导刊,2000,(7),
[4]李军卿,等,创新新型农民培养途径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
[5]方志刚,以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为载体为农村发展与变革提供人才支撑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2010,(7),
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范文4
大学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担任高中一年级外语教员。社会生活使我认识到仅仅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追求理想和目标的坚韧不拔的毅力与意志,而这正是我所缺乏的。正当我苦苦思索时,主席“把优秀人才送到部队去”的号召深深吸引了我,我毅然报名参军,并如愿以偿。在新兵连的时候,有一次我想家想哭了,班长亲切地走过来,帮我拉拉被子。刹那间,一股暖流溢满全身,这是一份久违的亲情。
我只想尽好自己的义务,努力学习,刻苦训练,磨练自己,争当优秀士兵,成为既能保卫祖国,又能建设祖国的合格人才。
戴俊,浙江嘉兴人,1994年7月考入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学习对外经济贸易专业。1996年7月毕业后被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录用,月薪2000元。1996年12月入伍——
我走进军营,是“过五关、斩六将”的结果,先后冲破了家庭、朋友和社会上的重重阻力才穿上了军装。我觉得,部队确实是锻炼人、培养人的好地方,我现在已经感受到了这一点。作为生长在蜜罐中的一代青年,我就是想到部队吃点苦,好好锻炼一下。吃苦其实是一种财富。我虽然舍弃了好的工作和丰厚的收入,但我还年轻,赚钱的机会有的是,今后的日子还长得很!现在改革开放,人没有点真才实学是行不通的。
入伍半年多,还不能谈很全面的感想。但有两点感受很深:一是部队是个好地方,原来条件好的人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一些条件差、想干的人有出路,如提干、考校、转志愿兵、学技术等等;二是部队风气好,环境好。这么多各地年轻人凑到一起工作、学习、生活,没有贫富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官兵都像亲兄弟一样,确实是一种很大的乐趣,比我入伍前在原来单位感觉好多了。
向丹成,四川忠县人。1992—1995年就读于“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学校”,文秘专业,大专学历。在校时,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1995年12月毅然舍弃月薪500元的工作,穿上军装。从军后,爱军尚武,恪守职责,先后两次受嘉奖,1996年底被评为“优秀士兵”。现为某部放映员——
我从小向往军营,羡慕军人职业,崇尚军人无私奉献的品德,感到如果不成为一名军人,将是人生的一大遗憾,只有到了部队,才能进一步完善自己,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
部队是个大熔炉,虽然条件艰苦,但确实能锻炼人、培养人,使人生信念更加坚定。当兵入伍,自己虽然失去很多,但感受到了奉献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虽然部队工作很平凡、生活很枯燥,但官兵关系密切,感情深厚,更能塑造一个人的品格。
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范文5
【关键词】 工程造价专业 培养目标 就业现状 挑战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法规和现代管理基本知识,具有建设工程计量、计价与管理基本技能,能够在工程造价行业从事建筑工程的定额管理、工程造价编制与控制、建筑工程招投标的编制与合同管理、建筑施工管理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
我院工程造价专业岗位能力分析
工程造价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表
我院工程造价专业就业现状
工程造价是一个新兴且广泛适用的专业。以下表格介绍我院近几年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2006年-2012年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表
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我院造价专业规模近几年呈逐年稳步增长趋势,就业率也较乐观,而且本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从事的都是对口专业。
当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稳步增长,工程造价领域日趋规范,是高校工程造价专业发展的契机但同时也是挑战。对面临的挑战总结如下:
2011年国务院出台新国八条房地产调控政策和住建部等限制公积金贷款购房首付比例等政策的出台遏制了房价的快速增长,使房地产有一定的降温,同时对造价专业的毕业生也是一种挑战。
随着许多家长和学生对这门专业的认可,许多高校都在陆续开设造价专业,我院2011、2012年造价专业学生规模也增加到原来的一倍多,史创新高,有的家长在报名时态度明确非造价专业不上。我院如此,可想其他学校造价专业学生人数也应呈上涨趋势。据统计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每年呈10%以上的上升率,这就使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只有基础知识扎实、出类拔萃的学生才能受到用人企业的青睐。
进入工作岗位的一些毕业生,不够踏实、努力,这山望着那山高,用人单位对他们不是很满意;有些虽然找到了工作,但离自己所期望的工作有一定的差距;还有一大部分毕业生有同样的问题,就是在真正工作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太少,不够用。
有一部分企业不愿意招收没有经验的大学生,从现实的角度来讲,有经验的人能够很快融入工作并很快为单位创造利益。有些企业为了生存、利益,不得不青睐于有社会工作经验的“前辈”。
有些毕业生流动性较频繁。部分学生毕业后在师傅的指导下经过实践锻炼可以独当一面时,却由于种种原因选择跳槽,这令很多单位很苦恼。
对工程造价专业的建议
自2008年我院实行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以来,笔者着重总结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让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爱岗敬业、严于律己、任劳任怨。
二是教育我们的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同于初高中,应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扩展各项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素质,这样进入社会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三是不能对专业知识束之高阁。有些学生对书本漠不关心,兴趣广泛却不专一,以致于就业时,由于专业知识不够扎实,而被用人单位冷落。
四是加强综合实训和毕业生顶岗实习的力度。综合实训锻炼学生动手计算的能力和造价软件的学习能力。第六学期顶岗实习主要是让学生去单位实践锻炼,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也为进入工作岗位积累经验。
综上所述,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就业既存在着机遇又有着诸多挑战。只有我们培养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才能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成为优胜者,才能为我国的建筑业奉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雷叶.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8.
[2]成如刚.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2010,1.
[3]时龙风.工程造价专业就业问题及建议[D].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2012,10.
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范文6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啃老族 现象
一、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现象
“啃老族”并不是我国仅有的现象,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着“啃老族”,他们被称之为“NEET”(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Training)族。“NEET”族发源于20 世纪80 年代的英国,是指既没有升学,也没有就业,更没有接受任何培训,只有依赖父母来维持生活的年轻人。此后,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中国台湾也先后出现类似“N E E T ”族群体,并逐渐引起各国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啃老族”的内涵还没有一个具体的界定。当前主流观点认为,“啃老族”是指年龄在18 周岁以上且不在全日制学校学习,具有劳动能力,而不去工作或已工作但收入不能满足个人消费,在经济上仍要依靠父母的年轻人。大学毕业生“啃老族”是指受过高等教育,有一技之长并获得被社会公认的学历,但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获得满意的工作,或者害怕进入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而拒绝就业或处于游动就业状态,部分或全部依赖父母,寄生于家庭中的特殊群体。
根据“啃老”方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以下两大类:第一类是标准“啃老族”。这类人完全放弃就业机会,有工作能力却不去工作,也不升学或参加职业培训,完全呆在家里依靠父母维持生活,是典型的“啃老族”。第二类是半“啃老族”。这类人有工作但频繁跳槽或经济收入不能维持个人的消费支出,而不得不“啃老”。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变为“啃老族”中的一员。据麦可思(MYCOS)教育数据咨询公司《2009 年度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 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为559 万人,大学毕业半年后,除了考研和就业外,仍有73.56 万人没找到工作,而在这些失业人群中,又有超过15%的人放弃了求职和求学的机会,甘心当起了“啃老族” (1)。
二、大学毕业生“啃老族”成因
(一)自身原因
1、没有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
有些大学生只关心学习,很少接触社会,这就造成了对社会的认识不够,缺乏必要甚至基本的社会实践。当面临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他们就表现出了害怕、拒绝就业,甚至逃避、抵触社会。
2、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
很多大学生没有准确的给自己定位,不清楚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弱势又在哪里,也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
3、拒绝长大
他们从内心深处拒绝长大,认为可以无偿拥有别人的照顾和关爱。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没有适时的调整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本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
4、缺乏竞争意识
大学生不能直面竞争,缺乏竞争意识或是对竞争产生恐惧感,因此,严重影响了就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家庭环境
1、对子女的娇生惯养
从成长的环境来看,大学毕业生“啃老族”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过多的关照,父母的溺爱和呵护致使他们有很大的依赖性。所以大学生们在找工作的时候,也就自然把目标锁定在了工作环境好,工作内容比较悠闲轻松,收入高并且稳定。往往许多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适应社会能力较差,常常抱怨“太辛苦”、“工作环境太差”、“待遇不好”等,几乎成了大学毕业生“啃老族”拒绝工作的理由,习惯性地选择逃避就业。
2、对子女的心理期望过高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们很少教导他们要做符合自身能力的事情,一味的攀高,最后往往忽视了对他们最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三)学校环境
1、大量扩招、学历贬值
自1999年以来我国的高校不断的进行扩招,不但本科生如此,连研究生人数都大量的增多。面对庞大的毕业生队伍,社会并不能提供相应多的岗位来接纳其就业。
2、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
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是学术型、理论型、研究型人才,学校在设置专业时没有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这就造成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出现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情况,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挫伤了他们就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3、缺乏必要的就业指导
有些学校没有健全甚至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或者没有真正的发挥出该中心的作用和功能,并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
(四)社会环境
1、就业观念陈旧落后
面对新型社会,人们还是以老观念来看待就业,认为工作要体面、稳定,最好是进入国企或政府机关,然后谋求高职位。把独立经商做个体户视为无能的表现,不能够光宗耀祖,被人耻笑。
2、企业更青睐于有工作经验的就业者
面对竞争,企业更愿意聘用有工作经验的就业者,原因是可以减少培训成本,并且更迅速的为企业创造利润。
三、解决大学毕业生“啃老族”问题的对策
(一)自身需要做的改进
1、做好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大学生首要的是调整好心态,对社会有正确的态度。要正确认识就业,充分接触社会,积极主动的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关心时事,即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发展趋势。
2、准确的自我认知
学会正确评价自我,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作为大学毕业生,要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要有挑战生活的勇气和魄力。人生中遭受挫折不足为奇,问题是遭受挫折后不能消极回避,而是要积极面对,真实而深入地审视自我,及时进行自我调整。
3、提高自身能力
努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和提升自身的素质。
4、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不断的变化与其相应的地位和身份。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要赡养的老人最少是两个,他们也要建立自己的家庭,养育自己的子女,因此他们应该有很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对。
5、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
传统的中庸思想应该摒弃,勇于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推销自己。要有上进心,相信竞争才会促进自己更好的发展。当然,我们提倡的是有益、积极、良性循环的竞争。
(二) 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1、家长应及早转变溺爱的教育手段
让他们勇敢的做尝试,舍得让他们吃一些苦,受一些委屈,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健康坚强的成长。
2、家长调整期望值
家长要把对子女的期望定位在最近发展区,即制定适合子女的能力所及的培养目标,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只有这样做才会真正达到令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3、家长应及时了解子女在受教育过程各个阶段出现的身心变化
与他们进行平等地沟通交流。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家长应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给予他们信心和勇气,从而让他们能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三)学校需要配合的工作
1、帮助大学生获得自我与独立的人格
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学校应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获得自我与独立的人格。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特色能力培养,塑造学生的就业能力。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一些集体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鼓励大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教学上,增加实践和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方面的课程,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在校园文化方面,营造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氛围和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只有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时,才能发挥他们最大的积极性,做到自信。
2、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实施全程职业指导,将职业指导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定目标、定任务、定措施。从新生入学开始到毕业离校,分阶段分层面进行详细的职业教育指导。学校不仅要帮助大学毕业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而且还要帮助他们了解国家重要的方针政策,把握国家及各省就业改革的动向和具体就业政策,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岗位需求信息;增强大学毕业生职业认知能力,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并为他们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3、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所谓的创业教育就是以学生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培养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逐步使他们由“就业的一代”变为“创业的一代”。当然在创业过程中,社会也要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四)社会需要给予的帮助
1、提供良好的社会接纳环境
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良好的社会接纳环境,建立并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能在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2、社会氛围
社会氛围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影响深远,全社会应该营造一个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个性特长的现代教育观念舆论氛围,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全社会理解、支持和参与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利因素。
3、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作为社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应当在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共同缓解或解决大学毕业生“啃老族”问题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并根据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政府应当对“啃老族”群体给予重视,并积极寻求缓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政府应建立大学毕业生失业群体动态档案,及时掌握失业者的数量及变化动向;在就业安排上,鼓励企业主优先录用大学毕业生;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大学毕业生“啃老族”失业保障体系和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相关的政策和保障制度上出台一些措施来改善当前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的增长趋势。
参考文献
(1)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 M ]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 111 .
(2)殷玉法.《大学生就业难深层原因探析》,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16
(3)袁森.《更新观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08
(4)李淑文.“啃老族”应早日做好职业规划[J].职业时空,2007(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