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探教学法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引探教学法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引探教学法论文

引探教学法论文范文1

引探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启发教学思想。它体现了现代教学论的基本原理,符合小学数学教学原则,具有现代教学方法的特点。引探教学法的基本精神是“先学后讲”,“学生先练习、教师后评价。”

引探教学法的学生论依据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用引探教学法上课,在布置学生初学时,学生会出现第一个疑问:下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从哪几方面去学习理解新内容?到了上课时再学,学生会出现第二疑问:新的内容我懂了多少?老师的问答思考题我能回答几个?当教学程序进入到让学生质疑时,这些问题在引探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都有机会让学生提出来。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疑问得到解决,独创思维得到发展。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好引探与创新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引探理念

1.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是新世纪教学的主要形式。

2. 启发主动,促进发展,立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 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互动,大胆质疑,

回归评价是引探学习的主要形式。

4. 引探学习是带问学习、互动学习、反思学习、自觉学习、竞争学习、创新学习、优质学习和成功学习。

5. 引探教学是问题式教学、研究式学习、发散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汇报式教学、评价式教学。

6. 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帮学。

7. 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评价者、点拨者。

8. 为思维慢进生“开小灶”、合作“扶贫”。

9. 抓两头,带中间,促进全体学生进步、发展。

二、 引探思想

引探思想就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思想,是引探教学法的重要思想。用好引探思想,就能把课上活上好。引探思想包括的内容丰富,方面较多,下面就是其中的八个方面:

1. 先预见后上课思想。

2. 以问答思考题为教学主线思想。

3. 整体构建教学思想。

4. 用问题循环过程组织教学思想。其中的一个教学板块的问题循环过程是:

问题——学习——解答——质疑——小结

5.“两先两后”思想。新知识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先学先讲,教师后讲后帮。

学生主要是带着问题去“三学”课文,(课前初学,课初再学,课中又学)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教师主要是做好对学生的提问(提出容量大的,体现教学过程的问题思考题)、肯定、纠错、扶正、点拨工作。

6.培养质疑习惯的思想。

给出时间,充分质疑,课课安排,时时关注,不会问时要启,少人问时要鼓,多人问时要疏。

7.实践练习要步步高思想。

练习题的安排要多形式,异要求,步步高。

8.做好回归评价思想。

每课的课尾(下课前5分钟)要做好全课教学的回归评价。要点是:

①这节课我学过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②大家学得怎样?

③学有没有疑问?

④教师教得怎样?

三、 形成引探与创新的做法

1. 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2. 引导学生先学先讲

3. 引导学生多角度质疑

4. 引导学生学会归纳结论

5. 实践练习多考虑“活”题目、步步高

6. 多给学生“七个机会”

7. 给时间学生谈学习收获

8. 发展创新思维

9. 加强创新实践

10.促使创新成功

引探教学法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职政治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思考

《大纲》指出“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这一规定为深化德育课教学改进指明了方向。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创新和教学创新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课堂教学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下面我就当前中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作粗浅探索。

一、改变教学观念

1.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要素,但在教学活动中应明确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认识活动和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来落实。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应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即只有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方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学生也有自尊心,也有做人的尊严,因此,要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教师只有走近学生,真心实意地爱学生,善于触摸学生的心灵,才能与学生心心相通,成为学生的好朋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的学生才会乐学、善学。在我看来,和谐融汇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走向成功,学生走向成才的基石。

二、改进丰富教学内容

第一,增加实践活动内容。根据教学进程,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一定的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此外,还可以安排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增加,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有利于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二,增加时政新闻知识。教师及时把国内外以及身边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与所学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不仅能使抽象、空洞的理论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使学生易于理解记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长知识、长见闻,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这是学生非常乐意的事情。

三、重视运用教学艺术

实践证明,相同的教学内容,常常会引发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艺术。德育课教师只有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才能增强德育课教学效果。

首先,重视课堂导人艺术。一堂好课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的序幕。开讲得好,能先声夺人,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探究反射”。开讲一般从“情、趣、疑”人手。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方式,导入新课,达到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人情境的目的。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启动器。趣是激发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它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高度活跃。其次,重点抓住教学的主体环节,以灵活的教学方法点拨释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导人后,只有通过点拨释疑,才能使学生在解开疑团的基础上,切实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能力,才能使得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入下去。这个阶段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几种典型的方法值得吸收、消化、推广。

(1)引探式教学法。又称启发式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启发,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方法。例如,笔者在讲述“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这一观点时,给学生讲这样一个笑话:从前有一个人,他希望所有的人都死掉,只让他一个人活着,但他又想吃烧饼,于是就留下一个卖烧饼的,他又觉的太寂寞,就留下他的老婆,而他们都要穿衣服,就留下卖布的和裁缝……最后就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人。通过这个故事然后启发学生:一个人能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社会能不能缺乏形形的人?学生自己思考后,从中得出结论――人是社会的人,人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立生存。这样把抽象的哲学问题简单化,通俗易懂。

(2)茶话式教学法。又称研究式教学法,它是在克服传统“注入式”、“一言堂”缺点的基础上出现在课堂的一种民主教学形式,正如茶馆中对谈的顾客一样,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进行教学,因而课堂形式显得活跃、灵活、轻松、自由。这种方法能够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的启发式谈话提到首位,它可以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以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体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诱导学生自己发现并独立掌握知识,它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发现真理”。因此,学生的个性和智力不会受到压抑,而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当然,好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选用、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引探教学法论文范文3

关键词:教学艺术;教学效果;提问艺术

“提问”是最常见的教学手法每一堂课,我们都会向学生提出大大小小的各种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完成知识的传承,体验着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在一系列的问题中思辨,从而从蒙昧走向清朗,从混沌走向开化,从低级走向高级。应该说“提问”是完成课堂教学的“有力武器”,有效的课堂提问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有效提问才能使课堂更加高效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提问的功能

(一)激励和诱发学生思维的功能

1.激发思维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的时候,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会引起学生的悬疑,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使其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在讲《物体浮沉的条件>时,教师先演示这样几个小实验(1)将木块沉入水中木块上浮;(2)将铁块浸入水中,铁块下沉.(3)将石蜡浸入酒精和水的混合液(事先配制好)中石蜡悬浮;(4)将小铁片和铁盒放到水面上,铁片下沉,铁盒上浮.让学生议论一番后提问:物体浮沉的条件是什么对这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象,要追根究底查原因时,学生却感到茫然了,因而生了悬疑,激励了求知的欲望。

2.点拨思维学生能否积极地进行思维和语言交流与他们的思维是否受到“点拨”有关。教师在授课中不仅要善于巧设疑,同时还要善于导疑、点投。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陷入困境或对某个问题发生争执无法深入时,教师就要迅速而细心地分析学生成疑的原因,及时以适当的方式点破迷津,另辟新径。这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认知能力,预测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可能产生的思维障碍,并通过巧妙的设疑,突破难点和关键,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例如,学习《电阻》时,学生对“阻碍”含义的理解是掌握电阻的关键,为此,教学中可按程序式设计成系列问题及时进行点拨,通过讨论、演示,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电阻。

3.收拢思维当学生要对思考过的问题进行整理时,教师的提问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有条理地收拢,形成明快的结论,从而加深记忆和理解。

(二)设悬的功能

提问具有设置悬念的功能。这种功能无论在课堂活动中的启动阶段、深入阶段还是结尾阶段,都能充分地反映出来,并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问题提出来了,学生急于知道究竟,教师却并不着急,甚至有时还预示两个或多个答案,使学生暂时处于莫衷一是的境地,直到问题解决了,学生才放心,但教师却又来一问。这种追根究底的提问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观,掌握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提醒的功能

教师授课中不能靠维持纪律来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而应该以授课内容本身来吸引学生,应该设计一系列问题,用一个个由浅入深的问号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例如,学习《欧姆定律》时,教师做完实验后,在学生疑团莫释的情境中,及时提出问题;1.保持那些因素不变?2.改变什么因素,哪个因素随之改变3.实验时有什么需要注意什么?这几个问题一环扣一环,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个实验的理解,而且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积极地进行思维,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对授课中的“放”和“收”事先也要有计划。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可以通过巧妙地提问,把它集中起来;当学生的注意力持续地集中于某一问题而产生疲劳的时候,教师应该用巧妙的问题把它引开,从而使讲课疏密相间、快慢结合,以保持学生听课的兴趣。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一)紧扣课堂主题,富有层次性、逻辑性的原则

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课堂提问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紧扣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成一个个递进式的有层次、有节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前后衔接、相互呼应的问题,诱使学生一步步地深入。例如,教学中可以先设问,诱导学生准确理解物理意义;再反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最后又进行追问、深问,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化、提高。物理习题课中的提问,更要善于沿着一条思路,培养学生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达到引思路、教方法和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启发和激励学生思维的原则

教师要根据物理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课堂教学的阶段性,善于不失时机地安排提问。要抓住知识的疑难点发问,以便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要抓住知识的模糊点提问、点拨,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转化为更全面、更辩证的认知结构。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有利于迫使学生思维,使学生问有所思、思有所得。

(三)问题精练、明确的原则

教师提问时语言应简练,题意要明确。为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好提问内容,对提问的内容能不能产生疑问?能在哪些方面产生疑问?有哪些答法?都要考虑好,切不可灵机一动,信口设问,但又不能完全拘泥于设计,要根据从学生中反馈来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变通,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四)量力性原则

授课中,教师必须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培养高度”进行设问,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思索后能够回答,即在学生“跳一跳能够够得着”的高度上,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选择提问对象时,也要注意学生的水平不同,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五)充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原则

教师提问时要面对全体学生,以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提问时态度要亲切慈祥,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要有民主作风,让学生有插话和提问或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对答错者要鼓励、有创见者要鼓励,要善于运用夸张的语气和鼓励的言词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绝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褒扬,这是教师的法宝。当然,这法宝要用好,要由衷、真诚,要恰如其分。

三、课堂提问的方法

(一)直问和曲问

直问就是直截了当地问,问的主旨在直接的答案。直接提出问题,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可使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很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长此以往,就会诱使学生思考、琢磨,从而将知识消化、巩固。授课中这两种问法都是常用的,直问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曲问曲径通幽、发人深省,运用得好,都能起到激发思维的作用。

(二)单问和重问

单问,就是仅提一个问题,然后释疑。一堂课往往就是由一个或几个单问组成的。设计合理的单问既形成线索,又会显出层次。重问指连续的问,即在短时间内多次提问。重问可先用窄问搭桥,逐渐深入,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这是归纳重问法,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重问也可先和宽问领路,然后将其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窄问,这叫演绎重问,主要用来培养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单问具有稳扎稳打的效果,重问则有步步逼进的气势,在讲课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另外,还有明问和暗问、虚问和实问、正问和反问等等,但这些问法,并非完全独立,在授课中往往根据具体情况、对象,相互渗透,灵活运用。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教学艺术,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兴趣和刨根究底的热情总是与其期望心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一旦产生了某种期望,就会对与之相关的问题发生兴趣,才能表现出强烈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学生求知心理进行设疑、导疑和释疑,只有这样,才能允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才能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引探教学法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职 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171-03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具有不同的方面和层次,它不仅是科技界和高等学校的任务,也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学校应充分认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更新观念,采取切实措施,实施创新教育,以此深入地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使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教师成为创新型的教师,从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本文从多角度探讨了高职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及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应具备的基本要素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本文所说的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的教育。创新教育的使命就是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造素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应用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应具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过硬的、优于其他教育类型的专业技术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真正在基层第一线“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受欢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问题》明确提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创新教育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应具备的基本要素

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施教活动,课程是基本框架,教材是基本依托,课堂是主渠道。实施创新教育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因此,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应具备的基本要素有:其一,激趣。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进入“状态”,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兴趣、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它能引导学生走进探索的大门。其二,求异。引导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善于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观察、认识、思考问题。其三,探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成为知识和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其四,迁移。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原理和方法,获得新知识,形成新能力。

二、高职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供创新空间

近年来,高校在教育改革中日益重视创新教育的实践,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实践技能。但是,很多学生对创新教育认识不清,不能正确认识其意义和作用。要彻底改变这种认识,必须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创新来自个人的智慧和潜能的自由发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天地,课堂上不能把学生捆死,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和练习时间。例如,在每一课的开始和结束部分,可以让学生自己练习,练习完后自己讨论、讲评、补充,充分展示学生各自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让学生开动脑筋,勤于探索,敢于创新。

(二)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会问,解放学生的嘴,充分进行讨论,使课堂教学民主和谐。通过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会问,使学生在思考中提问,在提问中思考,养成提问的习惯,实施全员参与的合作学习策略。例如在“乙醛”的教学中,采用“导、读、议、练”教学法,讲到化学性质时,设计这样的标题:在乙烯中含有“C=C”双键,而在乙醛中含有“C=O”双键,比较二者在化学性质上有何异同? 让学生带着发现目标自学教材,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样使学生从“CH=CH”性质入手,分析比较得出其相同点是:都有不饱和性、能加成和能氧化;其差异是:反应的活动性不同,表现在“C=O”加成反应没有“C=C”容易,而“-C=O”上的氢原子比“-C=C-”上的氢原子活泼,容易被氧化。最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去证实推论的合理性。同样,在讲乙醛制备时,引导学生思考:乙烯和乙醛化学性质有些相似,那么它们的制备途径是否有相似之处呢? 学生讨论热烈,踊跃发言,教师积极引导,最后总结其来源途径。其间可适时提问,这些反应多属于哪种类型的反应?这些方法,哪些适合实验中应用?哪些应用在工业制备上?哪些方法没有实用价值?又引导学生:以上方法中,哪些反应更适合于工业制备乙醛?让学生通过网上途径查找资料,互相讨论,然后撰写成小论文,为西部大开发献计献策。这样既学会了有关知识,使问题得以延伸和强化,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何创新都源于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渗透所学知识的发现趣味史,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苯分子结构的教学中引入August kekule在研究苯分子的结构过程中写的一段话:“有一次,我在书房中打瞌睡,梦见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在我的眼前,嘲弄般地旋转不已。”在梦的启发下他提出了苯分子环状结构这一设想,讲完这个故事后,学生的情绪异常高涨,然后老师因势利导,为什么kekule能梦到呢?而我们为什么就梦不到呢?这样能较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及时提醒他们这与长期的科学研究是分不开的。

(四)提高授课教师的创新能力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策划者、承担者和指导者,应该打破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和纯理论群体教学模式,缩小学术知识型教师与技能技术型教师的差别,要围绕教学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地通过实践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和发展动手能力,使学生学会实践,善于实践,勇于创新。掌握丰富知识的教师,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和解决问题;只有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最新成果的教师,才能鼓励学生勇敢探索;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对学生实施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入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改变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所产生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落后的教学方法,用素质教育的理念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切实把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到首要位置上来,让学生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思维由原来的被动思维变为主动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深层动机,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创新。笔者根据以往的研究和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总结,采取了以下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课堂教学的过程,既是传播知识的过程,又是学习发现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努力为学生创设适合学生,并创造新知识的问题情景,选择设计具有典型性、启发性、规律性、针对性问题,组织学生推理、类推、迁移、创造。

2.精心设计问题,创设实验情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发明创造,而许多发明创造却都是在科学实验中产生的。实验不仅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还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以其生动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如在甲烷制取实验的教学中,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进行三组实验。实验一:用无水 CH3COONa和干燥碱石灰制备;实验二:用无水CH3COONa和已潮解的碱石灰制备;实验三:用CH3COONa·3H2O和干燥碱石灰制备甲烷。总结学生的实验结果得出:实验室制备甲烷必须用无水醋酸钠和干燥碱石灰来制备。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安排学生自设探索性实验:一是除去苯中混有的苯酚;二是分离乙醇与乙酸的混合物;三是检验乙醇与浓硫酸混合在不同温度下(140℃、170℃、200℃)的反应产物;四是从水果中提取酯等。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强化化学实验的教学。

3.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创新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就是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将视觉、听觉、触觉有机结合,协调工作,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学活动,因此,教学中,可以巧妙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愉快求知的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创新方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将分子结构、化学反应机理等这些抽象的问题,石油的炼制、合成橡胶、制造塑料等无法在课堂上直接进行的实验问题,利用多媒体教学理解,动画模拟展示在学生眼前,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便于轻松学习、积极探索。

4.采用引趣法。富有趣味的东西,特别能引起学生的思维。例如,讲到醇的检验,可以联系到社会上假酒事件,让他们自己动手实践检验假酒,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兴趣盎然,这种兴趣往往能促使学生思考,力图从有趣的实验中发现其中的奥妙。

5.利用激活法,激绪,启发学生思维。这是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又一教学方法,一堂课上学生始终带着旺盛的精力学习,效果不言而喻。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生活实例及化学实验现象,出其不意提出几个启发性的、新颖有趣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情绪思维会很快进入最佳状态。例如,学习酯化反应会立即被激活时,提出问题:厨师做鱼时常加入醋并加点酒,这样鱼的味道就变得香醇,特别鲜美,为什么?学生听了这些问题后,情绪激昂,此时,介绍酯的性质,往往效果会再引导他们去探求酯化反应的实质更好。

6.合理运用动情法。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催化剂,以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也可以引发学生的思维。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艺术性,首先是教师在教态上要给学生以亲切感和行为美,创造一个融洽的教学氛围,引起共鸣,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泼。

(六)改革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高职院校考评工作经过了多年来的不断完善和改进,已经初步形成一套较为完善、规范的办法,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已不能完全适应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要求。为此,应把对学生考评体系的改革立足点定位在综合型、实用型和创新型上来。考评分数应更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具体体现在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例如,化学实验教学中可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实验内容结合在一起,作为综合考评内容,由老师制备出标准样品作为考核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样品分析方案的设计、样品的处理、定性分析、可能存在的物质的判断及其定量测定等项目,整个过程可放在模式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将分析方案与测定结果报给教师。教师根据每位学生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结果的准确度打出具体分数,对于有创新的分析方案和较准确的分析结果应给高分。这种方式,不仅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同时对他们综合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较为客观的评价。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实验考核过程中,会不断促使学生去思考、发现、判断、总结,更加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综合实验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从根本上克服了以往实验考核中题目局限性大,缺乏综合性;抽题随机性因素大,缺乏客观性;评价标准单一,难以体现创新精神等诸多弊端,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素质以及创造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创新课堂教学,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改革和实践型人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创新教学思想为主导,认真钻研新大纲的教学精神,努力探求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习和思维共同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吉鸿.高职创新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与保障[J].中国成人教育,2007(19)

[2]芦娜.高校创业教育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J].成人教育,2011(1)

[3]宋晨晖.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讨[J].理工高教究,2006(6)

[4]高晗,付素芳.高校创新教育简论[J].考试周刊,2011(5)

[5]王祥瑞.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教师[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2)

[6]肖先波,胡勇.高职创新教育中自学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10)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