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操作系统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操作系统论文范文1
考核内容及计分方法
A地区通信公司根据当前所管辖的网络系统维护单位的具体情况,要求各单位网络运维工作的考核由网络运行质量管理、市场支撑管理、网络运维成本管理、基础管理等指标构成(考核指标分类、主要指标、权重等信息见表1)
考核办法实施
对于日常工作完成情况,A地区通信公司考核网络运维生产各专业,包括网管、交换、传输、数据、电源空调、本地网线路、接入网、无线市话、大客户业务响应、资源管理等专业,网络运维部在年底组织对单位网络运维工作现场检查,对重点考核内容打分。
对于专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考核,主要是考核各维护单位对市公司全年安排的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如末梢设备整治、无线市话网络优化及网络运维巡检等重点工作。
考核内容以“大客户电路故障恢复及故障报告提供及时率”为例进行列示。在考核的过程中,为了防止网络系统问题带来的损失,还制定了“否决内容”(指对各单位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或抽查),对于发生以下情况之一的单位,取消全年考核资格,以0分计:一是未能按时、按质完成重要通信、抢险救灾、战备以及其它应急通信任务,造成严重后果;二是拒不服从省、市公司的生产调度令造成严重网络责任事故;三是在发生重大故障后,不按照省、市公司相关管理规定进行报告,或者故意隐瞒故障、在故障原因报告中恶意歪曲事实、在故障调查中有明显舞弊行为;四是因违反互联互通原则给企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五是在考核指标数据采样点的设置或数据上报中存在弄虚作假行为。
对考核数据的统计及保存,各单位应根据本考核细则中的各项指标定义解释、数据来源及计分方法,认真完成与指标相关的原始数据测试、统计、汇总和报送工作,并且妥善保管测试报告、电路调单、故障报告、网管数据等原始记录。
具体考核指标与准则举例
由于网络系统内部控制考核项目较多,指标繁杂,本文列示了“大客户电路故障恢复及故障报告提供及时率”的指标定义、计算与方法说明如下:第一,指标定义:统计期内电路故障及时恢复比率和及时提供故障报告比率的加权平均。
第二,指标值:全年累计100%。
第三,计算公式:考核的范围为所有通过省大客户故障处理系统受理的大客户业务故障。大客户电路故障恢复及故障报告提供及时率=第四,考核不含不可抗力和客户原因等造成的超时电路业务障碍。对故障原因不明且电路障碍业务恢复超时故障,则障碍受理方和有关责任方各计未及时恢复业务1次;对故障原因不明且电路障碍业务恢复未超时故障,则障碍受理方和有关责任方各计未及时恢复业务0.5次。
大客户电路故障恢复时限按照《通信业务故障处理及故障报告管理规定》执行,要求提供故障报告数为管理规定要求提供的报告数(包括超时故障、重要客户故障、重保期间故障,客户或客服部门要求提供故障报告的故障,上级维护部门要求提供报告等)。
第五,数据来源及统计报送周期。数据来源于省内大客户故障处理系统的统计数据,大客户业务响应部按月统计、汇总,并在年终计算各单位指标完成情况。第六,计分方法。完成或超过指标值的得基本分,不能完成核定指标值的,每低0.5个百分点扣1分,直至扣完为止。第七,评分标准。具体的大客户业务相应考核标准如表2所示。
A地区通信公司对网络系统考核评价的启示
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和安全措施是通信公司的基础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部控制工作。相关启示如下:第一,考核指标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
操作系统论文范文2
关键词:RTOS嵌入式系统嵌入式应用嵌入式开发工具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迅速发展,嵌入式微处理器的应用日益广泛,无处不在,从波音飞机到移动电话,都有嵌入式微处理器的存在。在嵌入式微处理器的应用开发中,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简称RTOS)是核心软件,就像我们日常所用计算机的桌面系统中,微软公司的Windows98一样重要。RTOS已经在全球形成了1个产业,据美国EMF(电子市场分析)报告,1999年全球RTOS市场产值达3.6亿美圆,而相关的整个嵌入式开发工具(包括仿真器、逻辑分析仪、软件编译器和调试器)则高达9亿美圆。
一、RTOS发展历史
从1981年ReadySystem发展了世界上第1个商业嵌入式实时内核(VRTX32),到今天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的产品还只支持一些16位的微处理器,如68k,8086等。这时候的RTOS还只有内核,以销售二进制代码为主。当时的产品除VRTX外,还有IPI公司的MTOS和80年代末ISI公司的PSOS。产品主要用于军事和电信设备。进入20世纪90年代,现代操作系统的设计思想,如微内核设计技术和模块化设计思想,开始渗入RTOS领域。老牌的RTOS厂家如ReadySystem(在1995年与MicrotecResearch合并),也推出新一代的VRTXsa实时内核,新一代的RTOS厂家Windriver推出了Vxwork。另外在这个时期,各家公司都有力求摆脱完全依赖第三方工具的制约,而通过自己收购、授权或使用免费工具链的方式,组成1套完整的开发环境。例如,ISI公司的Prismt、著名的Tornado(Windriver)和老牌的Spectra(VRTX开发系统)等。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之风在北美日渐风行。网络设备制造商、终端产品制造商都要求RTOS有网络和图形界面的功能。为了方便使用大量现存的软件代码,他们希望RTOS厂家都支持标准的API,如POSIX,Win32等,并希望RTOS的开发环境与他们已经熟悉的UNIX,Windows一致。这个时期代表性的产品有Vxwork,QNX,Lynx和WinCE等。
二、RTOS市场和技术发展的变化
可以看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RTOS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中的主导地位已经确定,越来越多的工程师使用RTOS,更多的新用户愿意选择购买而不是自己开发。我们注意到,RTOS的技术发展有以下一些变化:
1.因为新的处理器越来越多,RTOS自身结构的设计更易于移植,以便在短时间内支持更多种微处理器。
2.开放源码之风已波及RTOS厂家。数量相当多的RTOS厂家出售RTOS时,就附加了源程序代码并含生产版税。
3.后PC时代更多的产品使用RTOS,它们对实时性要求并不高,如手持设备等。微软公司的WinCE,PlamOS,JavaOS等RTOS产品就是顺应这些应用而开发出来的。
4.电信设备、控制系统要求的高可靠性,对RTOS提出了新的要求。瑞典Enea公司的OSE和WindRiver新推出的VxworkAE对支持HA(高可用性)和热切换等特点都下了一番功夫。
5.Windriver收购了ISI,在RTOS市场形成了相当程度的垄断,但是由于Windriver决定放弃PSOS,转为开发Vxwork与PSOS合二为一版本,这便使得PSOS用户再一次走到重新选择RTOS的路口,给了其他RTOS厂家1次机会。
6.嵌入式Linux已经在消费电子设备中得到应用。韩国和日本的一些企业都推出了基于嵌入式Linux的手持设备。嵌入式Linux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半导体厂商的支持和投资,如Intel和Motorola。
三、RTOS的未来
未来RTOS的应用可能划分为3个不同的领域:
1.系统级:指RTOS运行在1个小型的计算机系统中完成实时的控制作用。这个领域将主要是微软与Sun竞争之地,传统上Unix在这里占有绝对优势。Sun通过收购,让他的Solaris与Chrousos(原欧洲的1种RTOS)结合,微软力推NT的嵌入式版本“EmbeddedNT”。此外,嵌入式Linux将依托源程序码开放和软件资源丰富的优势,进入系统级RTOS的市场。
2.板级:传统的RTOS的主要市场。如Vxwork,PSOS,QNX,Lynx和VRTX的应用将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电话电讯等设备上。
3.SOC级(即片上系统):新一代RTOS的领域:主要应用在消费电子、互联网络和手持设备等产品上。代表的产品有Symbian的Epoc、ATI的Nucleus,Expresslogic的Threadx。老牌的RTOS厂家的产品VRTX和Vxwork也很注意这个市场。
从某种程度讲,不会出现1个标准的RTOS(像微软的Windows在桌面系统中的地位一样),因为嵌入式应用本身就极具多样性。在某个时间段以及某种行业,会出现1种绝对领导地位的RTOS,比如今天在宽带的数据通信设备中的Vxwork和在亚洲手持设备市场上的WinCE就是一例子。但是,这种垄断地位也并不是牢不可破的,因为在某种程度上用户和合作伙伴更愿意去培养1个新的竞争对手。比如,Intel投资的Montivista和Motorola投资的Lineo,这两家嵌入式Linux系统,就是说明半导体厂商更愿意看到1个经济适用的、开放的RTOS环境。
四、RTOS在中国
中国将是世界上最大的RTOS市场之一。因为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电信市场。据信息产业部预计,在未来2~3年内,中国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市场(每1部手机都在运行1个RTOS)。这样庞大的电信市场就会孕育着大量的电信设备制造商,这就造就了大量的RTOS和开发工具市场机会。目前,中国的绝大多数设备制造商在采用RTOS时,首先考虑的还是国外产品。目前,在中国市场上流行的RTOS主要有Vxwork,PSOS,VRTX,Nucleus,QNX和WinCE等。由于多数RTOS是嵌入在设备的控制器上,所以多数用户并不愿意冒风险尝试1种新的RTOS。
但是我们同时也注意到,目前RTOS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还很小,这主要是2个原因:
1.中国设备制造商的规模普遍还无法与国外公司相比,开发和人员费用相对还较高,所以RTOS对于中国用户来讲是比较贵的。
2.多数国内用户还没有开始购买RTOS的版税,其主要原因有:产品未能按计划批量生产,没有交版税的意识。应该注意,大多数二进制的RTOS必须在产品量产时交版税,或者按数量买或者与厂家讨论一次性买断,而由厂家直接发给你授权协议书。据国外某家RTOS厂家称,他们年收入的30%来自版税。
操作系统论文范文3
《操作系统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实用性。大多学生都认为该课程容易学,就是掌握一些算法,比如进程调度算法、死锁避免算法、磁盘调度算法等。这反映出目前计算机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即课程与课程之间相对独立,课程的章节之间相对独立,使得大部分学生缺乏系统结构观,只注重解决局部的编程和应用问题[1]。笔者发现,对《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的学习如果仅注重于细节的算法,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构建大型软件的系统和结构化思维至关重要。
在课程体系中,操作系统论文被安排在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之后,是第一门侧重研究大型计算机软件组成结构的课程。目前,计算机专业的系统能力培养已经被国内计算机教育专家所重视[1],有条件的学校已进行了课程体系重构,而对目前尚未改革的学校而言,操作系统课程可以担当起该职责。
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体会,提出应在操作系统原理教学过程强化结构概念和培养结构思维,从多方面探讨操作系统课程中无处不在的结构概念及其对教学的作用。
1结构的含义
操作系统是一个大型系统,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2]。所谓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在时间或空间上排列和组合的具体形式。与结构相对应,系统的外延是系统对外呈现的功能,例如操作系统作为用户接口和服务提供者、操作系统作为资源管理者和控制者,都是从功能角度来阐述操作系统的外在表现。“结构决定功能”。系统论认为,功能是系统内部固有能力的外部表现,它终究是由系统的内部结构所决定。对于操作系统这样的大型软件而言,结构的好坏决定了软件的可移植性、可靠性、健壮性和可扩展性。
结是结合之义,构是构造之义。在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中,人们总是孜孜不倦地追求通过定义最小的本元集合和构造规则来产生某个目标系统。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与中国古代人讲究的“金、木、水、火、土”一样,都是朴素的探索世界结构的例子。这些与现代科学的认知殊途而同归。现代科学表明,物质都由相同的最基本粒子构成,结构的差异产生不同的物质,碳原子的同素异形体石墨和钻石便是最好的诠释。在计算机科学中,这一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例如:程序由数据结构和控制结构决定。数据结构的本元是基本数据类型,而通过线性构造规则、层次构造规则和网状构造规则可以创建任意复杂的数据类型。控制程序的基本要素是语句,理论上通过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可以构造出任何程序。
结构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结构化思维方法是以事物的结构为思维对象,以对事物结构的积极建构为思维过程,力求得出事物客观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创立者布鲁纳指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使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而言,学习结构是指学习事物是如何相互关联的。
综上所述,结构一方面强调构造,另一方面强调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结构概念和结构思维,注重操作系统各要素的组合方式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掌握操作系统构造的一般性规律。
2操作系统中结构的概念
可以说,结构贯穿于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教学的始终。有效识别《操作系统原理》课程中的结构并理解其对操作系统原理教学的重要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效率非常关键。
2.1操作系统整体结构
操作系统的结构方面,较为普遍的是如图1所示的自底向上的由硬件、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组成的层次化静态结构图。从静态的角度看,一个计算机系统由各种物理特性和传输速度各异的硬件、实现不同功能的资源管理模块和众多应用程序组成。这些是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要素。抽象和分层将这些要素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一结构图中,以内核为基准,向下,通过硬件驱动程序屏蔽具体硬件的类型差异,使内核能够独立于纷繁芜杂的硬件设备而演化;向上,提供统一的系统调用接口,作为运行于用户态的应用程序访问内核功能的门户,从而使上层应用程序可以独立于内核而演化。无论是Windows XP操作系统、Unix操作系统、还是Android操作系统,都可以看作是这一基本结构的演化。
2.2内核结构
具体到内核本身,其发展历程中也经历了多种结构的演变,从早期的整体式单内核结构到后来的层次式单内核结构再到微内核结构。Unix和Linux都是单内核结构,而Windows XP和Mach属于微内核结构。图2给出了层次式单内核和微内核的结构示意图[3]。鉴于操作系统软件的复杂性,内核的结构对操作系统软件的正确性、效率、可扩展性、可移植性等具有重要作用,是“结构决定功能”的典型范例。
整体式结构存在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对结构的关心甚少,内核被划分成功能相对独立的模块,而模块之间可以不加控制地自由调用。这一结构的优点是结构紧密、组合方便、系统效率高,但缺点也很明显,即模块之间调用关系复杂,系统结构不清晰,可移植性差,当系统规模变大时难以保证正确性。
层次式结构则将模块依照功能的调用次序排列成若干层次,各层之间单向调用。其优点是接口少而简单,下层模块的正确性为上层模块的正确性提供了基础。然而,严格的层次难以界定,严格的分层也降低了系统效率。此外,由于一层包括了非常多的功能,对于某个层次进行大的增删可能会对相邻层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因此,很难在某个操作系统基础上通过适当增/删功能实现定制的操作系统,而这一点正是微内核的初衷。
微内核认为只有最核心的操作系统功能(例如进程切换、消息传递、设备驱动等)需要运行于内核态,而其它服务可以建立在微内核之上,作为服务进程运行在用户态,相互之间依赖于微内核的消息传递进行交互。通过这一结构的改变,微内核操作系统具备了可扩展性强、移植性好、可靠性高和易于支持分布式实现等诸多优点。
2.3进程结构
2.3.1内核功能组织和进程映像逻辑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会将操作系统看作是一种独立而神秘的特殊程序。确实,操作系统有其特殊性,例如其运行在内核态。但更重要的是,操作系统程序和普通程序一样,需要获得处理器后才能执行;操作系统程序并不一直占用处理器,只要有可能,就会主动放弃对处理器的控制。为了深入理解操作系统程序和普通程序的异同,则必须理解操作系统内核功能的组织模型和进程映像结构。
在多道程序操作系统中,用户程序被组织为进程在用户模式执行,而操作系统的功能是否也需要被组织成独立的进程,则有不同的选择。一种早期的组织方式是,操作系统的功能运行在任何进程之外,拥有自己独立的地址空间和运行栈。第二种组织方式是让大部分内核功能在用户进程内执行,将OS看成是一组用户进程经常会调用的常用功能的集合。为此,每个进程映像不仅包括用户程序执行所需的环境,还需要包含为执行操作系统内核程序执行所需的代码、数据和堆栈。这一执行模型很好地诠释了进程和程序的关系并非是1对1的。在同一个进程内,可以执行用户程序和操作系统程序,而在不同进程中执行的操作系统程序是相同的(通过共享地址空间共享)。最后一种方式是将大部分操作系统功能也组织成进程,与用户进程一样可被独立调度。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一些非关键的操作系统功能可以按照某个优先级和其它进程交错运行,同时,在多处理器环境下,也便于操作系统服务在不同的处理器中运行,从而提高性能。图3为上述3种操作系统的内核功能组织方式。这一差别导致了进程映像逻辑结构的不同,如图4所示。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经常难以理解为何用户进程映像还需要包括内核栈,在对内核功能的组织方式和进程映像结构有了基本了解后,应该可以释疑。
2.3.2多线程环境下的进程结构
引入线程后,进程成为地址分配和保护的基本单位,而线程是CPU调度的基本单位。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同一进程中的多个线程对进程地址空间的共享和线程切换的代价,有必要对多线程环境的进程结构有所了解。图5给出了单线程进程和多线程进程的结构示意图。当引入线程后,多个线程共享进程的地址空间,因此一个线程对数据所做的改变对其它线程可见,这要求多个线程之间采用某种互斥/同步机制以解决线程并发可能造成的数据不一致问题,为后续并发并同步相关内容教学作好铺垫。
引入线程后,原有的进程控制块相关信息进一步分解,与进程有关的如存储管理信息、打开文件列表等依然保存在进程控制块中,而线程执行相关的寄存器上下文则保存在各线程控制块中。当在同一个进程内进行线程切换时,仅需保存线程控制块中的信息即可,进程控制块中的信息无需保存,因此线程的切换开销更小。
2.4存储管理中的结构
在存储管理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虽然能够掌握复杂的存储管理策略的地址转换方法,但对地址转换的发生时刻却仍然模糊。观察发现,如果让学生对程序生命周期的编译、链接、装入和运行这4个阶段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学生会对整个存储管理结构更加了解。图6给出了源程序经过编译、链接和装入后变成内存可执行程序的过程。编译和链接后的程序都使用逻辑地址空间,链接同时会进行全部或部分的符号解析。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的转换既可以在装入时即发生(静态重定位),也可以在运行时发生(动态重定位)。由于动态重定位能支持进程运行过程中在内存移动(例如进程被挂起后又被激活,页面/分段在虚拟存储管理中被替换出内存后又被载入),因此广受青睐。
虚拟内存是存储管理中的另一项重点教学内容。理解虚拟内存首先必须理解由于技术和经济因素决定的层次化存储系统设计和各个存储层次之间的联系,图7给出了一个现代的多核处理器的层次化存储结构。在这一层次化结构中,每个上层的存储设备都可以被看成是下层存储设备的缓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虚拟地址空间、内存映射表、物理内存和外部磁盘存储器的关系。在理解层次结构和各组成要素关系的基础上,掌握虚拟内存的管理就会变得更加容易。
2.5文件系统结构
文件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是文件系统教学的一大重点。文件的逻辑结构是指文件的逻辑组织方式,从构成文件的基本元素而言,有字节和记录两种。流式文件指将文件看成由字节按顺序排列而成,记录式文件指将文件看成由记录按顺序排列而成,而索引文件则将记录按照某种规则排序,并建立记录的索引项提供快速的文件检索。现代操作系统大部分都支持流式文件,而将记录的重构交给应用程序完成。从结构的角度而言,流式文件仅支持最本元的字节操作,无法体现任何语义,但其也具有最大的灵活性。
文件的物理结构则是文件的物理组织方式,与物理磁盘的结构紧密相关。物理文件的基本组成单元是磁盘块。物理文件的结构指逻辑上连续的字节以物理磁盘块为基础单位的排列组合方式,也即逻辑文件到物理文件的映射方式。文件的物理结构决定了对文件进行修改和扩充的能力、对文件进行顺序访问和随机访问的性能等。连续文件需要以物理上连续的磁盘块来存储文件,因此文件难以扩充和修改,但类似于数组,顺序访问和随机访问效率高。连接文件允许以离散的磁盘块存放逻辑上连续的字节,易于修改和扩充,但类似于链表,需要按序读取,随机访问效率低。FAT文件简单地将这些离散的以链接方式存储的映射信息集中起来存放,在文件被访问时载入内存,因此较之连接文件访问速度大大提升。索引文件同样是将映射信息集中存放,但是以索引表的方式,因此既方便文件的修改和扩充,也能支持快速的随机存取。
文件系统的另一项重点教学内容是文件的目录结构及物理实现方式。文件目录采用哪种结构决定了文件系统中文件保护和共享的能力。例如,早期的单级或两级目录结构不利于文件的共享和保护;纯粹的树形结构能实现文件保护,但不利于文件共享;而DAG(Directed Acyclic Graph)结构有利于文件共享;更通用的图结构则不利于文件检索。
3教学过程中的结构思维培养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教学中,教学人员一般都会对上述结构予以讲解,但为何会出现本文开篇所提及的学生在学完课程后普遍认为《操作系统原理》就是学算法的课程,这一点值得深思。笔者认为,没有强化结构概念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操作系统的教学人员已经认识到应该在操作系统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概念[45],强化结构概念和注重结构思维培养是帮助建立整体概念的主要途径。
一般而言,教学过程都遵循自顶向下的原则,即先介绍整体结构,再介绍局部功能以及提高该局部性能的具体算法。但这一方法的问题在于,在初次介绍整体结构时,学生并未能对结构中的构成元素产生感性认知,因此对结构的作用感受不深。笔者建议按照图8的方法来加强学生对结构的认识。首先,通过自顶向下的结构分解建立学生对操作系统结构的初步印象;其次,在具体层次的功能讲解过程中,对存在的结构进行强化教学,注重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再次,对于重要的结构概念,注重在不同的教学单元进行交叉强化。例如,图7所示的层次化存储结构可以在不同的章节得到强化,包括进程七态模型的挂起态、多核CPU的进程或线程调度算法、存储管理中的快表、虚拟存储、文件系统的磁盘缓冲区和内存映射I/O等。进程的系统上下文概念也可以在进程映像结构、存储管理、I/O管理和文件管理中得到强化;最后,在讲授完主要层次后,通过自底向上的方式再次完成操作系统整体结构的重构。例如,图9给出了操作系统中的三大概念(进程、虚拟存储和文件系统)之间的结构关系。文件系统建立在I/O的基础上,对上层软件简化了外设操作。虚拟内存则是对包括主存和外存在内的存储进行抽象,从而使得用户可以按照内存操作的方式来访问文件。更进一步,进程则是对处理器资源和存储资源管理的抽象,构成了操作系统的核心概念。这一结构关系的重构可以在讲授完文件管理之后开展。基于图8所示的教学方法对结构概念从不同角度予以强化,学生对操作系统的整体认识将会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4结语
本文以“结构”作为《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教学的抓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操作系统各要素的组合方式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掌握操作系统构造的一般性规律,探讨了操作系统中无处不在的结构概念,通过自顶向下分解、单元教学强化、交叉强化和自顶向上重构4个过程,深化了学生对操作系统结构的认识。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操作系统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管理演变、现行行政管理误区剖析、新时期行政管理科学化的走向等方面的理论分析,阐述了科学管理新趋势,并深刻揭示新时期行政管理须注意的几个环节。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深入展开,对日常行政的指挥、监督、控制成为强烈的必需,科学化管理的需求日益上升。实践证明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务效率与质量。因此,对新时期行政管理科学化问题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行政管理的演变
管理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作为实践是历经无数人的努力,步步演变,才走向科学化的。从最初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工业化时期的泰罗制和福特制管理,管理开始进入科学管理时期。泰罗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中指出,科学管理是由组织、协调、合作、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等多种要素结合而成的。这使人们对科学管理开始关注,特别是现代行为科学的诞生,为管理注入了新的心理因素,而系统论的发展,为系统管理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此时,以梅奥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管理不仅仅是追求有序化、合理化,同时也追求人的需要的满足,而且谋求管理的整个系统功能的优化。这就是管理的科学化问题。
现代行政管理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趋势性变化。首先是从流行程序管理变为倡导目标管理。程序管理要求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明确行动的目标,且交代每一个行动的操作步骤,而目标管理仅需对被管理者明确目标及其工作要求,具体步骤由被管理者、操作层次的人自行解决。当然,不同的被管理者应运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但在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高的今天,仍一味奉行程序性管理是过于落后了。
其次,从单一管理发展为分层管理。系统论中的结构——层次——功能理论开始在管理中发挥作用。不同人员结构的系统(单位)要运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其管理方法不能相同。高层次的管理者仅仅关注战略性决策,而日常程序性决策都授权于低层次管理者操办。不同的管理者其管理半径不一样,其控制力、监督能力也不一样。
再次,从刚性管理发展为柔性管理。刚性管理强调硬性行政命令约束,管理思维是非此即彼,容不得权变。而柔性管理认为管理存在弹性,管理者往往根据不同的被管理者和不同的情境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效 果。管理者注重对管理“柔性”因素的控制如管理风格、沟通、文化等。
第四,从无风险管理发展为危机管理。传统的管理强调对被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的对称即所谓的奖惩机制的建立。通过表扬的手段、树立典型的效应来带动一批人前进,不谈忧患,不提危机,害怕被管理者受刺激过度,产生惧怕心理,影响工作及效率。危机管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其独特、甚至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急中生智,置之死地而后生,都说明危机管理具有独特功能。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危机管理似乎有演变为一种经常性管理模式的趋势。如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管理中强调“最好的软件公司离真正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正是有这种危机管理技能的运用,微软公司才会日益强盛。
不仅仅是管理模式在变,而且管理的指导思想也在变。如鲶鱼效应和木桶原理,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的兴起等。鲶鱼效应是指在一批沙丁鱼的远途运输中,如果掺入几只凶猛的鲶鱼,反而会使沙丁鱼的死亡率降低,这是因为有了逃生的竞争,使沙丁鱼游动频率增高,从而生存力增强。同样,在管理中,如果多引入一些不同类型的人才,则会使单位的生命力愈加旺盛,这破除了传统的“一山难容二虎”的理念。木桶原理是指一只由几十块木板拼接而成的大木桶,其容量取决于最短一块木板。这给管理者的启示是:面对被管理者的差异与管理环节、问题的差异,其实是最薄弱的那一个环节,可能会导致管理上的麻烦与致命伤。因此,一名优秀管理者应从最薄弱环节改进入手,去提升整体的管理绩效。只有经常性检查,经常性抓落实,抓责任制的贯彻才会获得满意的管理效果。现代管理科学还告诉管理者,如何将自己所管理的组织发展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已是十分迫切的问题。传统的管理认为,被管理者一次充电,受益终生,知识、才能运用只须储备一次,便可应付全部的挑战。而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管理理念落伍了。只有带领组织成为持续学习型的组织,摆脱单纯的模仿,且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具有共同的愿景,一个单位、组织才会生机勃勃,不断发展,不断拓展成长空间,不断超越同行,取得成功。
二、现行行政管理的误区剖析
当前,一些人戏称流行的行政管理模式为“领导就是开会、管理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一些管理人士甚至将其作为管理的金科玉律。这其实是行政管理庸俗化的表现,是明显的认识误区,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进行管理将贻害无穷。
首先,将开会布置任务,理解为可替代科学决策,这首先是管理者的悲哀。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造成“会海”连绵,管理者开了会就等于任务布置了,事情完成了,长此以往,落实工作成为顽症。而没有落实的政策、措施等于一切都是空的,管理的效能无从体现。
其次,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什么,仅仅是收费吗?把管理权限混同于单项财权行使、赚钱的所为,这是将管理极端简单化的表现。的确,好的管理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管理不是为了收费了事,这是管理导向的错误,会造成管理可有可无,机构形同虚设,人浮于事,最终断送了事业。
再次,协调就是喝醉,这是将管理极端庸俗化的表现。当然,协调是需要将方方面面的利益进行平衡,对各方倾向、意见进行妥协,但决不是一喝了事。管理既要协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使二者利益、愿望与目标等大体相一致。做到上下同心,形成组织的凝聚力。要协调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最终目标与近期目标之间的关系。也要协调管理者与工作任务相适应,还要协调被管理者与工作任务相适应,达到1+1>2的系统功能效应。还有一种管理误区就是一味多订制度,认为有了制度就有了管理,从而导致规章多如牛毛,有否贯彻执行则无人问津。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造成“文山”现象,管理者须签阅大量的文件,哪有时间、精力去真正管理呢?其实,有了制度不等于就有了管理,有了制度,只是为管理准备了一些基本前提、准备了一些条件,这只是管理的开始,实际上,被管理者是否自觉执行这些规章,是需要监控、需要调研的,这都是管理的题中之义。制定过多的规章等于没有规章,因此规章过滥也会影响管理的效能。
三、新时期行政管理的科学化走向
决策的科学化。作出一项正确而充分的决策,有赖于准确而充分的信息,也需有一套动力机制去刺激决策付诸实施。传统的管理以领导者“拍头脑决策”为主,凭经验、凭主观决策,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必须寻求决策的动力机制,健全为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
办公的自动化。办公系统是决策系统与操作系统的衔接环节,是落实决策的重要一环。制度、决策的落实在于执行,它涉及到办公环节的启动,传达贯彻、督办决策的实施到位。传统管理中的这些环节都已齐备,但缺乏的是高科技手段。现代管理就是要借助于办公自动化技术,成倍地提高政务效率,建立督办网络体系,使事中、事毕都存在可测性与可控性,使决策者、管理者随时能得到确切、全面的信息反馈,以便实现全程动态管理。
管理的信息化。无论是决策,还是日常管理监督,都需要管理的信息化。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是决策的前提,反馈实施信息是管理的要求,总结反映、宣传信息是管理效能的体现。因此,信息化管理是走向科学化的必然要求。通过重视信息反馈,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在管理过程中注意管理效果的信息反馈,以便随时调整管理的目标和方式,达到优化。
操作系统论文范文5
一、运用微格教学理论,准确有效地反馈教学信息
微格教学是在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原理的指导下,通过设定教学行为目标,传递教学信息,反馈调整,使教学活动达到最优化的动态平衡系统。几年来,我们化学组在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上运用了微格教学理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前,我们对重点章节进行集体备课,将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分解,划分为导入、提问、讲解等分项教学技能,然后将分解的内容分配给各位老师,由他们提出每一部分如何讲解,这样对青年教师来讲,如何上好这节课就做到心中有数。
在备课活动中,我们还通过观看一些化学教师的教学录像,特别对一些获奖的优秀课片,我们经常搬入微格教学的角色录像中,进行分析评价,这样教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特别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例如,我们将一个获奖的优秀课片搬入微格教学的角色录像中,微格课型为提问类型,内容为高二化学“乙酸的化学性质”一节的总结归纳部分。他首先让学生复述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概念及酯化反应的过程,最后得出乙酸具有的化学性质。在6min的微格录像中,提问的语言、问题的明确性,新旧知识的连贯性,语速、启发与暗示等提问的基本技能掌握很好。
在课后,我们立即对照目标要求进行反馈评价,经过重放录像观察、发现有待于改进。提问设计的层次不到位,不利发展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设计出更高层次的提问呢?在部分讨论后,建议教师可设计:“乙酸为什么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在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中为什么乙醇中使用氧-18,它的作用是什么?”,“酯化反应中的酸是指什么酸?”等,这样会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贯彻微格教学理论,有利于更新教学思想
微格教学从整体上看,符合人类认识的规律,符合教育学的观点,符合控制论、心理学原理,它对提倡教师改进教法,更新教学观念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我校电化教学设备许可的条件下,我们利用微格教学中的模式行为规范,重点讲述和训练下面的语言表达、板书、导入、提问、讲解、演示、变化、强化、课堂组织、结束等十种教学技能。
现以一实例说明通过微格教学对改进教法的作用:有两位高中化学教师毕业年限与任职资格相同,分别用甲、乙代表,微格教学的实践录像,都以“元素性质跟原子结构的关系”一节作为讲解课型的内容。
甲老师:语言生动、教态自然、板书规范,他用流利的语言和规范的实验操作,进行比较归纳,引导学生根据反应现象,得出同一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乙老师:语言和教态略显紧张,他选在实验室上,他首先让学生根据预习的实验去做,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后,很容易得出结论。
根据微格教学具有模式规范的目标要求,运用教学评价量表,很容易得出,乙在某些方面虽不如甲,但在“启发教学应用”、“知识输入的方式”上高于甲,可见,微格教学表面上看只是一种教学行为的模仿与纠正,但实质上却隐含着深刻的教学思想,对于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极为有效。
三、运用微格教学理论,科学地评价教学行为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评价授课老师的课堂教学整体与分项的优劣上,以前没有精确的限定规则,在评价上过于笼统空泛,利用微格教学理论就能比较科学地、真实地评价教学中的每一环节。
在教学评价中,我们采用微格教学中设定的教学行为评价系统,以一定的数量参与者作为评价员,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打分。几年来,我们采用蒙城师范学校杨景宇老师编写的《微格教学之路》中的微格教学技能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量表和评价单的规定,对授课者的教学技能进行科学的、真实的评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5人次获市级优质教学课,有7人次获县级优质教学课,发表和获奖的论文在10篇以上。实践证明,利用微格教学的评价系统,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操作系统论文范文6
一、 “自育式学习方略”研究的缘起
(一) 教学的需要
2004年,我对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做了全面调查研究,发现:阅读策略在《课程标准》及语文教材中严重缺失;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淡漠与欠缺。针对这两种情况,我主持申报了常州市重点课题《中学语文自育式课外阅读策略研究》。到2007年课题结题时,我们研发了自育式课外阅读的五大策略:动机激发、时间管理、理解监控、实践操作、多元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研究专著《阅读树》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给一线语文教师带去课外阅读的一把钥匙,也给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方法。
2008年,我开始对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现场做多方位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参观”严重扭曲、“备课量”明显下降、“伪教学”现象严重。诸种不良现象充斥于语文课堂,于是,我便启动了常州市“减负增效”专项课题《提炼艺术在语文课堂的研究与运用》。在该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跟研究成员明确了方向:要使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教师先要学会真正的自我教育。而教师学习自我教育的最好抓手,就是在语文课堂打造“提炼艺术”,即以系统论、整体论的概念来支撑语文教学的一切,真正带给学生能借助语文学习来开展自我教育的拐杖。教法提炼术、学法提炼术、习法提炼术是该课题研发的三大课堂艺术。至2011年12月顺利结题,所有参试教师及学生均能借助课堂语文教、学、习的过程,展开不同程度的自我调控与教育。在此基础上结集的专著《板书汇:微型教案的提炼艺术》也即将出版。
2011年,我在前两个课题的基础上,决定把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中学自育式学习方略的研究与运用》(中学语文自育式学习方略的研究与运用,是针对中学生语文学习理性水平低下、语文学习方式方法模糊的现状,凭借元认知、元阅读、元写作等心理学基础理论,引导师生共同开展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激励等自我教育的一整套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及操作系统的研究与运用)。我以此课题为契机,组建了“金坛市初中语文张五芳名师工作室”; 2012年该工作室顺利升格为“常州市初中语文自育式学习张五芳名教师工作室”,携带25名青年教师,期待在“自育式学习方略”这块领域有新的建树。
(二) 教育的本质
“自育式学习方略”的提出,还源自于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的完成”。 所谓“人的完成”,一方面意味着使人成为具有社会品格的人或“社会意义上的人”;另一方面,也使人成为文化意义和文明意义上的人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杨国荣教授)
1. 语文教育与知识的传授相关联
语文教育与德性的培养存在着内在的关联。知识的接受和传授是文明成果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在此意义上,以德性培养为目标的语文教育过程,同样构成了人自我提升、自我完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2. 语文教育与能力的培养相匹配
理性能力并不是天赋的,无论是对真的理解还是对善的把握,都需要经受一个广义上的教育的过程,逐渐加以培养、训练、提升、发展:一是各种技能,包括书写能力、表达能力、倾听能力等各种技艺。二是更普遍意义上的实践智慧。实践活动不仅仅限定在单纯的听说读写层面,它同样也有赖于实践智慧,而实践智慧则体现了广义语文教育上的实践能力。
3. 语文教育与审美的历练相联系
审美判断力是人的综合能力。感性、理性,以及想象、直觉、洞察、体验等等,这些不同的认识能力,只有在语文教育中才能慢慢历练。审美所具有的这种综合性特点,也只有借助于“语文自育式学习方略”的研究与培养来达成。
二、 “自育式学习方略”研究的内容
(一) 教育方式
1. “顺导”和“引导”配合
“顺导”主要侧重于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包括对他内在意愿、兴趣等方面的关注。“引导”的内在目标在于使学生在知识、方法、能力诸方面得到实质性的提升。语文教育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不是教育者单向地给受教育者灌输一套知识系统,而是一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彼此互动、顺导与引导配合的过程。
2. 个体性和普遍性兼顾
整堂课的语文教育,我们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的普遍传输、方法的普遍习得。但更多文本深处的东西,即情感的体验、思想的提炼、美感的品悟,都有待于对学生做个性化的指引。而“自育式的学习方略”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3. 规范性和开放性结合
无论从教育者或教育主体方面来说,教育过程又总是有灵活、开放的一面。语文教材在保持规范性的同时,也为如何多样地展开教学过程留下了开放的空间。所以有必要处理好如下两组关系:
(1) “学”和“思”的关系
孔子很早就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教育的过程看,“学”主要侧重于接受已有的知识、掌握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系统;“思”则更多地涉及创造性的思考:它不同于被动、机械的记忆、背诵,而是表现为对已有知识的创造性理解甚至发挥、引申。
(2) “博学”和“辨疑”的关系
“博学”,顾名思义,主要是一个知识积累、扩展的过程。“辨疑”则涉及对已有知识的批判性反省,它与前面所提到的“思”有相近之处。从中国思想史来看,不同的学派对于这两个环节往往有不同的侧重。儒家比较强调博学,在谈到“学”的时候,总是把博学放在很突出的位置。
在“自育式学习方略”中,学与思必须紧密配合,博学与辨疑必然共存。
(二) 教育内容
1. 主体研究
(1) 自育式学习与外显学习、内隐学习的联系研究;(2) 自育式阅读及自育式写作方略研究;(3) 自育式阅读及写作方略之教学研究;(4) 自育式阅读及写作系列活动研究。
2. 辅助研究
(1) 自育式学习方略之文献研究;(2) 自育式学习方略之成果表达研究——
求真课堂研究:真实、真情、真知、真美、真善、真意;
教学风格研究:清雅大气(清”为思想追求, “雅”是艺术追求, “大气”系神韵追求);
学习团队研究:五芳工作室(教师团队)、玉裁文学社(学生团队);
文本撰写研究:专业论文、教育叙事、教育随笔、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精品课例等。
三、 “自育式学习方略”研究的实践
“自育式学习方略”的实践应当从“学倾听”走向“会倾听”,“学阅读”走向“会阅读”,“学作文”走向“会作文”,“学(口语)交际”走向“会(口语)交际”;最终走向学会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调整,即理性的自我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有必要处理好以下两组关系。
(一) 示范和说理的关系
说理的意义之一在于使人的行为由自发状态走向自觉状态:人要从自发走向自觉,就需要经过一个“明其理”的过程。
当然,自我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说教,自我教育的实践在某种意义上更多地需要通过示范来引导。尤其是“自育式阅读方略及自育式写作方略”、“自育式阅读及写作方略之教学”,前者需要对学生展开示范讲解,后者需要对研究教师推行研究课型,这样才能使师生都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成人”和“成己”。
(二) 引导和涵养的关系
引导主要表现为个体之外的教育、指引,它更多地体现为教师利用“自育式阅读及写作方略的教学”对学生施加社会的影响和社会的约束。
涵养主要是师生凭借个体自身的体验、反省、觉悟,借助于“自育式阅读及写作方略”,对自己的认知过程、思维方式、学习态度、意志品质等加以监控、调整,进而达成真正的“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