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贸易实训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贸易实训报告范文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常态。在这样的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济结构不断地优化调整,因此,也相应地要求我们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能够随之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不断地适应这个新常态。基于此,我们从新常态的视角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希望能够促进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能够不断地适应新常态。
【关键词】
新常态;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的节奏放慢,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常态,在这个新常态中,经济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地优化调整,因此,就需要国际贸易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配合。
一、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专业性不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社会对于国际贸易类专业的人才要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从经济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大量需求中脱离出来,转而要求人才的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对国际贸易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要不断地走精英化路线。
(二)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的实训课程存在问题国际贸易类专业是一门对于实训依赖性较强的专业,通过进行专业实训,学生能够迅速地深化对于专业知识的认识,同时其专业操作能力也能够得到迅速地提升,进而在步入到社会之后,能够与工作岗位产生无缝对接。但是,通过我们对国际贸易类专业的课程安排进行调查发现,很多学校的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实训都较少,学生难以在实训课程中得到充分地练习,因而动手能力不强。还有一些学校的国际贸易类专业在安排学生实训的过程中,不仅课程较短,质量也较差,具体表现在,实训设备较少,不能够满足大量学生同时实训的要求;指导教师指导人数过多,不能够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一一指正;实训器材严重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需要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的实训效果十分不理念,难以完全实现实训要求。
(三)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的内容较为陈旧课程内容较为陈旧也是新常态视角下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将在学校中所学知识迅速地应用到社会之中。首先,课本内容较为陈旧。很多学校的国际贸易类专业课本内容较为陈旧,课本内容依然以传统的国际贸易类型为主,而对于一些新的国际贸易类型如跨国电子贸易等则很少提到,造成学生学习到的内容与社会需要之间很大的差距。其次,课程的呈现方式较为陈旧。很多专业课程的呈现方式都以老师讲授和老师演示为主,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思考性较少,因而造成了学生的专业能动性较差,不能够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
二、新常态视角下开展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策略
(一)提升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的专业性新常态视角下,对于国际贸易类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其深刻地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相关学科的知识等,因此,我们需要从专业深度和专业广度两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培养。首先,需要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多学生进入到社会之后,发现其所学的知识概念性太强,毫无用处,这主要是因为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较浅,因而难以在彻底掌握的基础上融汇贯通地使用。因此,在进行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深度掌握,让学生深刻地把握专业知识发展的脉络,最终促进学生自由发展。其次,需要不断地让学生掌握学科相关知识,这样,学生的知识面能够更加广阔,能够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丰富学科内容和重新理解学科内容。
(二)提高国际贸易类课程的实训质量提高国际贸易类课程的实训课程质量,能够使学生在实训课程中充分地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而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进而不断地满足新常态下社会的用人需要。首先,加长国际贸易类课程实训课的时间。通过延长国际贸易类实训课程的时间,能够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有充分的时间来对学习到的内容进行吸收和消化,从而实现对专业知识更好地掌握。其次,实行分批次实训。通过实行分批次实训,能够使教师有精力对所有参加实训的学生进行精心指导,从而实现实训效果的最大化。最后,及时更新实训室的设备,使其能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三)更新国际贸易类专业的课程内容更新国际贸易类专业的课程内容能够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不断地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符。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更新国际贸易类专业的课程内容。首先,不断地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及时地向学生讲授国际贸易类专业知识。其次,不断地关注社会对于国际贸易类专业的需求,将社会的需求纳入到课程教学当中。最后,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多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能够不断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考,这样,学生的专业可塑性就更高,专业发展性就更强,更能够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常态下,社会对于国际贸易类专业的学生产生了新的要求,因此,就要求我们在对国际贸易类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不断地适应这个新常态,不断地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社会的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最终促使培养出来的国际贸易类专业的学生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1]2014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国际贸易实训报告范文2
2005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在海关办理注册登记的进出口企业就有20多万家。随着企业进出口业务量的增加,企业对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必将增大。而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却存在着一些不足,学生学习更多地是为了期末能有个好成绩,而对实践锻炼不重视,导致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进入角色,以致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不高。为了改变这种教学与实践脱节的局面,在总结和借鉴各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本文首次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应用递进式教学法,即通过理论讲授、案例教学、模拟实训、项目实践、评价考核与意见反馈六个阶段,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具有一定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业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外贸人才。
一、递进式教学法的实施设计
本文分六个方面介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递进式教学法的实施设计:
1.理论讲授。理论教学内容以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为准,以必需、够用为度。根据各章节内容的特点,讲授理论以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结合进行,同时兼顾自学与研讨等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即通过边讲边议、布置热点问题、学生查询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学生写出论文等多种形式。
2.案例教学。在讲解理论知识之后,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设计案例,以一个典型企业的进出易过程为实例,贯穿国际贸易实务的全部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了解整个背景的情况下强化每个环节的知识,突出内容的连贯性和可操作性,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布置案例作业供学生练习,学生本文由收集整理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实中的贸易纠纷案件,做到学以致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推理能力都将得到提高。
3.模拟实训。随着我院医药营销学科仿真实验室的启用和《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操作系统》教学软件的应用,可设定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由教师、学生分别扮演出口方、进口方、海关、银行、检验检疫、运输、保险、税务等各部门的角色,进行国际贸易中各环节的模拟实际操作。学生在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中,亲自实践掌握进出口业务的过程和规则,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地适应外经贸企业实际操作岗位的需求。
4.项目实践。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初步与当地几家外贸公司合作建立松散型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模拟实训结束后,由任课教师和企业精英共同提出多个项目,供学生选择,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带着这些专业项目到企业走访、调研,最后提交科研小论文。通过项目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国际贸易的业务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评价考核。鉴于以上四个阶段的学习与训练,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全程化考核方式。即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并加大日常考核的比重。学生成绩由作业、分析报告、笔试、讨论和小论文等几部分组成。期末卷面考试以理论知识为主,只占总成绩的40%;课堂讨论或专题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5%;案例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20%;模拟实训成绩占总成绩的20%;项目实践论文占总成绩的25%。
6.教学沟通与意见反馈。为保证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或学期结束后可采取以下两种形式进行教学沟通,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第一,每学期开学三周左右,以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希望和要求,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每学期结束后举办一次由学院督导团、学科全体教师、各班学生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就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反馈各方面的意见,建立教与学的沟通渠道,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二、递进式教学法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在理论讲授阶段,教师要注意对讨论过程的控制,可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采用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等多种讨论形式,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可采用聘请实际业务精英讲解的方式授课。
第二,在案例分析阶段,重点应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转贴于
上。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交给学生课前预习。上课时,教师不进行系统的课堂讲授,而是对所选案例提出问题和学生共同讨论,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原始资料陈述、分析、论证,并提出自己对案件的处理方案。
第三,在模拟实训阶段,要制定实训教学考核办法及实训成绩评定办法,在实际教学中严格履行,使学生们认识到模拟实训阶段的重要性,以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
第四,在项目实践阶段,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只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的指导,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整个实践过程和实践论文。
第五,在评定考核阶段,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调整各部分考核结果占总成绩的比例。
第六,在教育沟通与意见反馈阶段,应及时解决反馈问题,调整教学方法的不足,使递进式教学法尽早得以完善。
国际贸易实训报告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国际贸易 教学模式 改革
近年来,我国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开拓国际市场,国际贸易业务活动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大,作为国际贸易人才重要出口的高职院校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学改革更是迫在眉睫。
一、研究背景
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形式,担负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是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发展中永远不变的主题。对于高职院校招生和就业的热门专业国际贸易专业,一直致力于为国家培养一批批从事外贸工作的人才。国际贸易作为一门经济学科,它既来自世界经济活动的现实,又指导人类的经济实践活动,为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我国的对外开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存在问题
(一)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国际贸易专业旨在培养能够处理国际贸易往来中的实际业务和管理工作的应用性专门人才,尤其是高职院校应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忽视国际贸易专业突出的实践性,无法有效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对于日常的工作常表现为束手无策。究其原因,很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安排仍以学科性课程为主,未能合理整合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际金融学》、《国际贸易理论》、《财政学》在内的十多门理论课程,对综合性课程和职业性课程不够重视,学生在校期间似乎学了很多知识,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却只能纸上谈兵,对企业提供的工作难以胜任。
(二)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日常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沿用传统的教材,并未根据企业实际的岗位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而且部分教师上课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简单的对课本知识的复制,填鸭式的传递给学生。教师讲授的知识不仅陈旧过时、枯燥无味,而且实用性不强,根本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显得非常被动,部分学生为了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死记硬背教师所授知识。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甚至出现逃课等现象,这也无形中影响了专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于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三)考核评价片面,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学生评价都是以“一卷定乾坤”,无论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师所授内容,只要记性稍好往往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然而高职院校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那些实操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理论知识不一定那么强,所以仅凭一个简单的期末成绩并不能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也不代表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这种片面的考核评价模式也会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改革思路与办法
(一)转变思想,树立以就业为导向观念,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深入分析市场需求状况,将职业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与外贸企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围绕国际贸易专业职业岗位群进行整体分析,从行业或企业人才的需求、岗位工作职责出发,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岗位实际需求状况安排教学,强调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及应用性,使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加具体化与个性化。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实用性的专业技能,才能真正实现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二)更新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而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复述。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将学习任务设计成工作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自主学习,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仿真实训法、练习法等,通过专业课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师生互动,从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真正做到教、学、做为一体。同时,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激起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形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打造理实一体的企业仿真实训室,培养学生“职业人”意识
建立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是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改变传统的教室教学,将理论教学和国际贸易业务实操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完全仿真实训中心、模拟外贸企业中借助于相应软件进行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按照企业真实的工作进行。如模拟相关公司或者某些交易环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在熟悉国际贸易相关流程的同时也会填写实际的外贸单据,以及掌握商业谈判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注重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建设,营造真实的企业文化氛围,将职业意识教育、品行教育渗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也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为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国际贸易实训报告范文4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构建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战略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新型的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图如下所示: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
1•国际商务英语,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
2•国际市场营销,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
3•电子商务,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
4•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例如,“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例如,WTO规则,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没有必要重复开设,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这既节省大量课时,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学院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收集实际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让学生学得踏实。
(2)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考证实训,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咨询相关问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也可归入这一模块。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实结,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意见及指导老师的不定期抽查结果加以确定。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学期进行,由专业老师负责论文的指导、答辩和成绩考核。
国际贸易实训报告范文5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工作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践,是德国率先实践开发的一整套与行业、企业工作过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以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为核心、以货物交易程序为主线,设立相应岗位操作,讲解整个国际货物贸易流程,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货物贸易业务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开展,《国际贸易实务》已逐渐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实务》工作过程对应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分析
国际贸易实务操作分为进口贸易实务操作和出口贸易实务操作,具体涉及交易前的准备、货物的作价、交易磋商、合同的签订、合同履行、货款的收付、货物运输、货运保险、商品检验、包管、进出口业务善后等工作流程。并根据国际贸易实务基本业务环节和业务流程的分析,可以确定其对应的岗位群主要分布在外贸公司、内外资公司进出口部门、国际物流企业、外贸企业、外贸相关行业等,通过对这些企业岗位群工作过程的分析,可以确定与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核心工作岗位主要有:外贸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国际货代员等。在此基础上,通过这些岗位的工作流程和任务加以分析,从而梳理出国际贸易工作中必备的六大核心职业技能,即形势分析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商务洽谈能力、外贸单证能力、业务运作能力、风险防范能力等。
二、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与职业能力要求存在的差距分析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应该围绕这些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要求而设置。这意味着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应根据实际业务操作流程,侧重于各流程要求的工作任务的有效完成,如在交易前准备阶段的函电撰写、合同条款拟订、在交易磋商阶段的货物作价、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等,合同的签订、在合同履行阶段的货物交付、货款收支、租船订舱、货运保险、商品检验、报关以及进出口业务善后阶段索赔与理赔的处理等。
但是,目前比较普遍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式中存在以下问题,使其教学效果与国际贸易业务工作过程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求存在差距:
(一)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
目前,《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偏重于理论,划分过细, 割裂了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所需的整体性知识,因而缺乏实践性与综合性,与实际工作脱轨。随着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国际贸易方式不断涌现,有关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法规也逐步调整,使得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方式和单证处理方式随之改变,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出现,对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要掌握国际贸易实务基本知识与理论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更要具备电子报关、电脑操作、互联网营销等技能。但从目前来看,大多数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无法跟上时代变化,不能充分反映新知识,也不能适应企业中相应岗位群对于国际贸易知识与能力的需要。
(二)教师实践水平亟待提高。
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授课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根基,但是,从未到企业学习或实习过,从而缺乏国际贸易交易的实际操作经验,甚至没有参与过交易磋商,从未见过正式的合同,没有制作过真实的单据,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缺乏课程实训基地。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强调实践性,需要以货物交易工作过程和要求为出发点,进行系统的实践教学活动。目前,由于国际贸易交易业务涉及客户信息等企业秘密,使得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较为困难,从而使学生缺少体验国际贸易交易操作的机会,难以系统掌握先关的操作技能与方法,导致学生国际贸易实践能力较弱。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学设计基于工作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设计,是以真实业务事例为背景,作为贯穿课程教学的任务情境,以工作岗位任务和流程为导向,按照企业运作和国际贸易实务业务流程的要求,进行情境设计,从而使零散的理论知识根据工作指导而结合,系统全面地将国际贸易工作过程分为交易前的准备、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出口业务善后等五大模块,打破传统章节式的课程结构,让学生通过仿真的实践活动,完成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的学习,从而帮助学生通过对国际贸易交易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二)课程目标体现职业能力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建立起知识、技能与工作过程和任务之间的联系,通过以工作过程与程序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自主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并探索问题的原因,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因此,在对国际贸易业务相关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后,所设置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目标体现了国际贸易业务岗位群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以及岗位应用方面的综合性职业能力要求。
(三)教学内容兼顾理论与实践的需要。
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应当突破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体系,选择企业的典型工作内容,因而项目的设计要来自于现实职业岗位的具体操作规范及工作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以工作任务为目标实施教学,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真正实现工学的结合。在工作任务的设置中,一般要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要求以“理论够用,重视实操”为出发点,尊重企业的实际需要和人才培养规律,通过实训环节的教学,如单据制作、跟单等具体工作项目,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业务操作。
(四)建立符合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是以真实业务事例为背景,应该坚持工作任务驱动,做到课堂讲授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模拟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形势分析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商务洽谈能力、协调能力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起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欲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的目的。教学中,教师负责创设业务背景,学生利用所给背景,动手完成各个工作任务,在做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操作经验,锻炼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体现实践性、开放性的课程特色。
(五)根据工作岗位要求进行课程考核。
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评体系应该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考核方式,把学生和工作任务的完成作为考核主体,根据工作过程的实际要求设定考核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学习成果的进行检验。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一)开发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
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从教学内容方面,应该突出完成项目所需的背景资料、操作指南等,基本上打破了传统章节式的学科体系,因此,对于教材与相关教学资源要求,就要体现工作过程的逻辑性和工作任务的完整性,使学生学会结合实际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但是,从目前来看,国内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材主要以黎孝先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外经贸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为原本,一般没有明显变化,理论框架体系较为枯燥,存在与社会需要脱节的问题。因而,应根据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编写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以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高教师实践水平。
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要求授课教师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一般来说,高校教师经过多年学校学习,理论功底一般都非常扎实,但是往往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验,对具体工作过程、任务细节缺乏全面具体的了解,因此,教师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往往是在理论推演和对实际工作想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设计,存在“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现象。所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设计,必须要加强教师的实践工作,而实现产、学、研合作是最好的途径,学校与企业联系,一方面可以从相关企业引进与聘请人才,另一方面,派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操作水平,使授课更有针对性,提高授课效果,从而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
(三)建立《国际贸易实务》实训室。
由于国际贸易交易业务涉及企业秘密,使得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较为困难,因此,建议按照国际贸易实务工作过程,建立《国际贸易实务》实训室,模拟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业务情境,使学生熟悉实际操作环境与流程,练习使用办公设备、甚至模拟完成参展设计、展览布置等工作,做到边教、边学、边实训,从而完成课程要求的具体工作任务,实现教、学、做、练一体化。
(四)建立多元化课程考评体系。
对教学成果的评价,不能仅依靠考试,应采用多元化考评体系。因为考试只能检查学生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应具备的相关知识,而技能和应用能力的考核则应采取调研报告、方案设计等多种形式。例如,可以采用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方式。教师根据国际贸易实际操作流程创设业务背景和设定工作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扮演进口商或者出口商,最后上交完成的工作任务。教师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考核该组的具体工作效果以及组长的工作,学生之间根据实际表现进行相互考评。对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一些有代表性或共性的问题,由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适当布置巩固性和拓展性的任务,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这样,不仅能作到人人参与,提高专业工作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 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段晓燕,李俊秀,段生成,赵正天.从问题出发进行教学设计的课程体系[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7, (05)
[3] 赵听.工作过程知识与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教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7,16.
国际贸易实训报告范文6
关键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国际贸易业务流程
我院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工作探索及经验总结如下:
一、校企合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职业技能需要设置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总体目标,设置课程体系的前提是明确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素养。结合我院总体的指导思想,自2009年开始,为了设置有效实用的课程体系,在经济管理学院统筹安排下,各专任教师先后深入各专业相关校企合作企业,联系进出口业务部、单证部、保障部、财务部、跟单部等各业务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一线业务人员,针对各业务环节在具体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系统的研究。
二、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创建海拓国际经贸模拟公司
2009年11月,我院投入10余万元资金,建立了国际贸易仿真实训室,根据进出口业务实际流程开展的需要,设置谈判台、业务操作台、海关、检验检疫局、货运、保险公司、贸易促进委员会、银行、国税局等相关部门工作台。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模拟相关公司及产品,模拟相关角色,从业务洽谈开始,执行签订合同、办理出入境货运、报检、报关及制作单据、结算货款的全部工作。
2010年9月,经济管理学院合理利用实训室资源,成立了海拓国际经贸模拟公司,该公司是经管学院商务实训基地暨大学生创业基地的项目之一,通过严格选拨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8名优秀学生组成模拟公司,与日照昊立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日照卓锐进出口有限公司、淄博嘉进经贸有限公司、淄博海顺化工有限公司签订了业务合作协议,利用taobao,made-in-china,alibaba,tradekey,ecplaza等商务网站实际开展日用纺织品、陶瓷产品、日照绿茶等产品的淘宝店铺销售,氧化锌系列原材料、毛巾、浴巾等日用纺织品产品的出口业务开发,及丁香、肉蔻、胡椒等调料的采购,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帮助行业企业创造销售利润,扩大产品销路。在经营业务的同时,为社会输送具有实战经验、具备职业素养和技能的专业人才。通过实际工作任务的完成,所有同学根据所学的知识系统操作了整体业务流程,对整个外贸业务流程和每个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把握,为实现零距离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融职业技能比赛项目于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我国各行业协会、部委、教育部组织举办的各类国际贸易专业技能比赛主要以业务流程的具体操作及商贸谈判能力为主要内容。事实证明,通过参加各种比赛,既检验和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又促进了实践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更有效地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鉴于职业技能比赛的上述作用,我们在实践教学环节,直接引入比赛的流程和项目软件,将专业知识融于比赛项目的各模块。如在商务谈判模块,主要安排学生分角色对产品价格、包装、交货期、付款方式等销售合同主要条款进行洽谈磋商后签订合同。在合同执行模块,安排学生分角色根据合同要求审证、开证,根据信用证要求订舱发货,制作各种单据,并办理付汇、结汇、核销、退税等相关业务。通过完成模块化工作任务,使学生有机会根据所学的知识系统操作整体业务流程。
四、改革考核方式,设置实际操作技能的硬性检验标准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实施教学改革模式的同时,我们改革传统的期末考卷单一性考试方式,建立了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操作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注重考评方式的多样化和考评指标的规范化。以《国际贸易实务实训》为例,该课程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核心,承担着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整体把握水平及综合技能运用能力的重要任务。在教学环节,主要通过仿真业务流程、职业技能比赛项目模块化教学方法,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和技巧。依据此教学目标,在考核环节设置了整体业务流程操作考核和具体细节问题考核,参照企业对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考核标准,安排学生完成各环节工作任务,并总结相关知识点和经验技巧写成工作报告。综合实验成绩和报告成绩,将各小组完成任务的质量标准量化到个人,得出最终成绩。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检验实践教学效果并为学生创造零距离就业氛围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袁立新.基于任务驱动的探索性学习的实施策略[J].扬州教育学报,2005,(1).
[2]贺秋硕.基于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9,(12).[3]周燕.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初探[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