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范文1

摘要:充分发挥工资制度分配机制的重要作用,促进事业单位良性循环发展。本文在分析我国四次工资制度改革利弊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对现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工资制度 思考

一、建国以来我国四次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利弊分析

1.1956年工资制度改革。此次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了等级工资制度,直接以货币规定工资标准,取消了工资分配制度和物价补助制度,虽然在工资结构、行业差别、增资制度等方面存在着简单、混乱的现象,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按劳分配、公平平等、同工同酬在我国的充分体现。

2.1985年工资制度改革。此次工资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而言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的工资制度,即由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工资和奖励工资组成,建立了正常的晋级增资制度,同时,为鼓励在基层农林牧副渔事业单位工作的科技工作人员,实行了浮动转固定制度。总之,此次工资改革虽然没有体现事业单位自身性质,最大的特点就是细化了工资结构和行业差别,建立了系统的晋级增资制度,使整体工资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促进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此次工资制度改革最大特点是事业单位与国家机关工资制度进行脱钩,建立起符合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工资制度,事业单位标准工资由职务工资(固定工资)和事业人员津贴(活工资)两项构成。此次工资制度改革的成功之处在于根据事业单位的自身性质和行业差别,实施了科学分类,同时政策很大程度上倾向于专业技术人员,调动了各类专业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但对事业工作人员积累性(工龄)体现不够。

4.2006年工资制度改革。此次工资制度改革是建国后历次工资改革中涨幅最大、等级划分最明确、涵盖范围最广泛的一次工改。工资构成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此次工资制度改革的特点体现以下四个方面:管理方面,体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制度和机制方面,实行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类、分级管理的工资制度;工资管理体制方面,进一步明确地方、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的权限,实行分级管理;分配调控政策方面,实行绩效工资总量控制。

二、现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

1.绩效考核方式粗放,考核往往流于形式。目前很多事业单位都存在粗放式考核的问题,不分岗位,不分职能,不考虑工作人员结构,考核方式完全是一个标准,一种内容。虽然按照上级有关部门实施考核工作,但大多数单位都没有完整的考核体系,特别是绩效考核部门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标准,即使进行所谓的“绩效考核”,往往有情面因素、轮流思想、主观评价等因素影响考核结果,使考核结果平均化,很难体现“绩效优先”的原则。所以,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并且公正实施绩效考核是实施绩效工资的前提,否则,很难发挥绩效工资制度的作用。

2.岗位设置不够科学,需进一步探索研究。目前的绩效工资制度大多是先执行工资,再进行岗位设置,这与先设置岗位再以岗定薪的正常程序是相反的。当然,这样的执行顺序在客观上减少了工资改革初期的矛盾激化,使工资制度改革实现了平稳过渡,但是,也为进一步进行岗位设置带来了困难。一是在岗位设置中存在论资排辈现象,此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轻、成效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晋升高级专业技术岗位;二是在事业单位中既从事管理工作又从事专业技术的工作人员,即所谓的“双肩挑”人员,在岗位转换时不够灵活。以上两种情况客观地讲影响了绩效工资的有效实施。

3.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控制严格,薪酬的激励作用不够。现阶段,各级人社、财政等部门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控制非常严格,特别是审计部门的审计,此举限制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自主权,事业单位在绩效工资发放方面不敢越雷池红线,也就限制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自主分配权。没有充足分配自主权,事业单位很难根据绩效工资搞活工资收入,薪酬的激励作用也就不能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4.工资晋升制度不合理,滋生分配不平衡。事业单位现行的工资晋升制度,往往按照工作年限晋升工资。无论工作量多少,无论干得好坏,只要不违反纪律或考核不合格,都可以晋升薪级工资,在晋升职务时,职务职称高的、工作年限长的,则在晋升(增加)工资时,增加的工资额多;年轻的、绩效工作量大的增加的工资额少,此举造成了事业单位工资分配上新的不平衡。

三、科学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对策

1.科学岗位设置。事业单位应在对现有岗位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合理的岗位设置方案并加以落实。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是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重要前提,由于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职责、要求、劳动强度、技能、经验等,所以,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岗位价值。在科学衡量岗位价值、工作量、实际贡献的基础上,结合单位实际,灵活运用绩效工资制度,准确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中。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岗位设置合理,因岗设人,岗变薪变。

2.实施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要把绩效工资制度落到实处并为广大的事业单位员工所认可,实施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是关键。所谓绩效评价机制就是为正确评价员工的工作业绩而建立的一套评估系统,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职责权限、任职资格、风险程度等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各个事业单位应根据自己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加以制订。绩效评价机制在建立之初,应当广泛听取员工意见。绩效考核必须由人事、财务、纪检、相关业务代表等人员来实施,参加绩效考核人员要坚持客观公正,严肃纪律,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人情考核、平均考核等因素,才能真正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保证绩效工资制度在事业单位稳步运行。

3.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在职工的心目中,薪酬不仅仅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职工自身的价值、代表着单位对职工工作的认同,甚至还代表着职工个人能力和发展前景。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职工发挥出最佳的潜能。激励的方法很多,绩效工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最易运用的方法。从绩效工资的支付时间上,我们应及时的发放。适当缩短绩效工资的发放时间,有助于取得最佳激励效果。通常,频繁的小规模的绩效工资(奖励)会比大规模的奖励更为有效。减少常规的定期的奖励,增加不定期的奖励,让职工有更多的意外的惊喜,定能增强激励效果。总之,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激励机制,发挥绩效工资的最佳激励效果,必然能造就一支高效、稳定的员工队伍,从而实现单位又好又快发展。

4.加强管理。目前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合同制管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需签订聘用合同以规定双方的合同期限,以合同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用人单位对职工的岗位调整比较随意,甚至有时并不考虑相关的岗位要求,随意调换。结果造成了职工的生涯规划比较困难,甚至没有职业上升的通道,这也是造成事业单位人员不能理性流动的原因之一。如果把职工岗位任职情况写入聘用合同,或是单独签署一份岗位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该岗位的职责要求、技能要求、任职能力和经验要求等,就可以更加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同时也弥补了岗位调动随意性强的问题,对职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可以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利于形成“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范文2

关键词:事业单位 绩效工资 解决对策

事业单位员工绩效工资制度在实施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不可小觑的,我们有必要严谨处理其问题所在,引导员工正确认识此制度的执行价值,以及其能够给员工和企业带来的优势。

一、绩效的界定

根据牛津进阶词典的定义,所谓的绩效可以总结为履行、执行、表现和成绩四个方面的工作活动结果。从企业营销层面来解释,绩效就是企业组织以及员工个体按照预定目标所做出的工作和得到的结果值。例如销售部门员工和绩效考核标准就是根据其业绩指标而定的,完成业绩数量越多,其绩效越高。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绩效”认定为员工工作的成果表现,是评定员工是否完成部门要求目标的考核标准,也就是说,“绩效是与组织或组织单元的目标有关联的一组行为”。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进步,人才在各企业公司受重视的程度正在日益提升,理所当然,“绩效”工资制度的重要性也变得不可忽视,而评判员工工资绩效的因素也不单单局限于平时工作能力,还涉及到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潜能和整体素质修养等方面,所以绩效是员工为企业做过什么,对于问题问么解决的,日后还能够做什么等等方面的综合考核评定。

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中存在问题

(一)事业单位员工绩效制度不健全

根据对当地及周边事业单位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事业单位的员工绩效工资制度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因素,最棘手的问题体现在资金方面,事业单位员工绩效工资的经费基本没有保证,尤其是对于经济效益较差的事业单位来说,实现员工绩效工资制度的困难程度更为严重,对于区县阶层的事业单位来说更是不言而喻。从调查数据中反映可见,当下事业单位员工绩效工资存在发放不足或者拖欠工资的现象日益严重 ,并且会直接影响事业单位日后的员工工资情况。

类似问题都归结于事业单位员工绩效制度不健全,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和统筹计算的整体规划不够完善,无法解决事业单位员工绩效资金的来源和分配问题。

(二)员工收入情况并未改善

自从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以来,一些事业单位的员工收入不但没有增长趋势反而有所下降,又收到近年来事业单位员工数量严重受限的影响,员工的工作量只增不减,在这种工资制度条件下,绝大部分员工并不愿意承担更多的工作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员工个人和事业单位的发展和运营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三)事业单位员工组织构架不够合理

介于现今事业单位员工编制严格受限,一个员工身兼多职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最为多见的就是机关公务员兼职事业单位,例如工资的发放基础标准、绩效计算标准、工资发放时间和执行方式等等问题。

众所周知,对于事业单位中的编外人员来说,短期内没有享受绩效待遇的制度规定,此矛盾会随着各事业单位中编外员工数量的日益增多以及单位本身的不断发展而不逐渐深化,再加上编内人员和编外人员的薪资待遇本身就存在异同,直接影响员工的得去留,如果员工流动性过强,对于各企业单位而言可谓是不小的损失,并不利于单位本身的发展和经营。

(四)员工绩效考核制度缺乏宣传

在事业单位中,“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在职员工而言可能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因为绩效考核多数存在于私人企业之中,导致多数事业单位根本不重视对于此制度的大力宣扬,绝大部分员工根本不了解此制度,对绩效工资制度的优势所在更是一无所知。让员工明白绩效考核标准不但能够促进员工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而且根据不同事业单位的情况,绩效工资制度能够反映出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内在潜能,有助于单位针对员工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和培训,提升员工和组织的综合能力。

三、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实施对策

(一)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员工绩效制度

通过分析研究,如果想要解决好事业单位员工绩效工资问题,建立健全绩效工资制度是首当其冲的问题。根据实际工作性质和员工需求,各事业单位应该着实依据员工岗位价值进行岗位设置,并且针对该岗位员工的绩效问题做具体和规范的考量,让员工做到在其位尽其责,员工的工资绩效也要随着岗位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的的变动而变动,而不是因人而定。

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员工的支持和否定直接能够判断一个单位的绩效工资考核制度的健全与否,企业与员工是相辅相成的,单位合理而完善的制度能够将员工的潜在工作能力激发出来,并且为有能力的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对于企业单位的工作发展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二)注重事业单位员工绩效工资制度的宣传和推广

正如上文论述所提,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在多数员工看来是全新的概念,对于此概念并没有多少了解,所以此制度的实施存在难度是常理问题。因此,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于员工绩效工资的宣传和推广,让员工在以往的工资制度上认知和熟悉绩效工资制度的优势,大力宣传此制度的积极面,解决员工对于新事物存在的抵触和疑虑问题。力争将绩效工资能够提成员工工资、加大竞争力等优势深入员工心理,引导员工从长远考虑,绩效工资制度不仅仅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带动企业的整体文化和工作的继续发展,以员工和企业相辅相成的方式共同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事业单位的员工绩效工资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都不容我们忽略和忽视,我们应该将此制度在员工当中大力宣传,引起员工对于此工资制度的认可和支持,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建青.对山西省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改革的思考[J].经济师. 2012(03)

[2]尚秋芬.对目前中国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2(05)

[3]孙梅.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N].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1)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范文3

关键词:工资;事业单位;机关;改革;制度;思考

一、引言

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发展,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措施。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是一牵一发而动全一身的改革活动。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公职人员基数庞大,加之机关事业单位中处在一定的等级矛盾,这些因素都严重掣肘我国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落实与推进。在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牵引下,进行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为了保证改革措施科学有效且能够有效矫治弊病,那么我们首先应该透过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含义分析,从而过渡到具体的策略分析上。

二、落实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含义

现目前,机关事业单位人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尤其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改革,进展颇为客观,在新一轮的改革中主要矫治了事业单位用人终身制,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将岗位制用人制度落到了实处。如此改革的意义在于,用人制度是以岗位要求为重点,按照严格的要求对事业单位员工进行科学的考核,敦促有关人员在其职谋其事,换言之这样的用人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机关事业单位办事效率不高的怪象。当然为了配合人事制度改革,自然也应当实施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因为人事制度改革的意义在于提高机关事业单位整体的办事效率,这样的改革制度是具有约束性,但是从本质上讲人事管理应该做到张弛有度、奖惩严明,因此为了配合人事制度改革就应该积极推进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因为按照传统的工资分配制度,事业单位工资分配一般按职称和资历分配,而机关单位则按照等级分配,如此工资分配原则,缺乏对工作效率及业务能力的考核,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是有失公平的,同时也不能有效提升有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由此可见,为了契合时展要求,做好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主要包含以下几点重要的含义:

首先,事业机关单位实施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是契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灵活的工资分配制度和合理工资上浮空间是激发事业机关单位职员积极进取的源动力。其次,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是明确职责的必要措施,在传统工资分配模式下,同一部门相同等级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职责很难得到合理的划分,遇到工作问题时推诿现象严重,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最后,落实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并将业绩考核纳入工资分配审计中能够积极有效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综上文所述,现阶段我们应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以此契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但是从整体上讲,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也受到诸多因素阻碍,这主要是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理念已经相对固化,实施工资制度改革就很容易造成新旧观念的冲突。加之我国公职人员数量庞大,工资制度改革涉及人数众多,在改革中需要考量的问题很多,这些问题都值得引起关注。通过研究,笔者认为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应该考量以下几点问题:

(一)人事改革制度与工资改革制度配套进行

众所周知,我国机关事业单位长期以来都是采取的编制人事制度,在这样的用人制度影响下,公职人员大多都习惯了手捧”铁饭碗”,吃着“大锅饭”的工作现状。这就导致部分公职人员工作态度比较散漫,这也是造成我国“办事难”怪象的主要原因。在这样的现状下,实施工资分配制度,并不能刺激“传统”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神经,在固有思维的影响下,有关人员仍然有可能持有得过且过的消极对抗心态,在工作中依然“跟风学习”跟随大流不思进取,这就会给业绩考核造成很大的困扰。由此可见,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改革制度,首先就应该突破固化薪资分配理念的束缚。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应该积极实施人事制度改革,打破“终身制”用人制度的束缚,用人制度实施落实岗位化改革措施,严格按照考核制度完成员工聘请辞退工作。只有实施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才能够有效转变公职人员的固有思想,以此配合并逐渐推进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

(二)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总量控制

实施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薪资合理浮动刺激机关事业单位职员工作积极性,从而全面提升有关部门的服务效率。但是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发放时由国家财政部分划拨,实施工资分配改革制度后,各个单位的工资总量也应该存在一定的浮动,如何合理控制单位工资总量也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一般原则下,单位工资总量应该与各个单位的经济效益密切关联。但是这样的工资分配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很多机关事业单位除了财政拨款外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那么我们就很难判定其经济效益,因此如果对这样的单位实施“工资总量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原则就难免有失公平。为了保证社会资源分配公平,那么财政部门就应该制定相关办法,严格控制各个部分工资总量存在合理差异的同时,也应该对收入较为弱势的单位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以此落实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实效性,并激发各个单位职员的工作热情。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快实施工资分配改革制度,有助于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全面契合市场经济用人机制,以此提升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合理的工资分配改革,不仅利于突出事业单位各自的特点,同时也可以培养优秀的人才,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现阶段,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应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其具体实施效果还有待观察,但是总体方向良好。这种分配制度经过不断的调整,对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作者单位:衡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参考文献:

[1]陈旭. 关于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理论与政策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5(03)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范文4

关键词: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档案工资;改革

1引言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化,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的活力、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当前尤为迫切的一项工作。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即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自主、灵活的激励分配制度。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所实行的工资制度为档案工资制度,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一些弊端,无法起到激励作用,阻碍了事业单位的正常发展。笔者拟通过本文的分析,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解决办法。

2档案工资及其利弊分析

建国以后,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先后进行了三次较大的工资制度改革。现行工资制度是1993年10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国发[1993]79号文件通知进行改革后形成的新的工资体制,该工资制度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性质和经费来源分为一、二、三类事业单位,国家给予不同程度的财政拨款,并且根据事业单位的岗位特点,将其工资制度分为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制度、管理人员工资制度、工人工资制度等,不管何种工资制度均分别由固定部分和活的津贴部分两部分组成。职务(岗位)标准工资部分由国家统一调整,统一管理。活的津贴部分的分配,地方和单位有一定的自。在这种制度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所得的工资一般由人事劳动部门按现行的工资标准记入个人档案,因此也称为档案工资。

档案工资,理论上应较大程度的体现了事业单位的工作岗位特点和按岗定薪原则。其优点体现在:一是根据事业单位的行业特点和行业差别,实施科学的分类管理,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二是较好地体现了党和国家的知识分子政策,使工资政策和工资水平向专业技术人员有较大的倾斜,调动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在工资结构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将工作人员的工资分为固定部分和津贴(活的部分),体现了一定的自;四是建立了正常晋级增资制度,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随着经济发展而同步增长,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新工资制度的正常运转。另外,建立地区津贴制度,建立破格晋升、重奖和设置政府特殊津贴等奖励机制,建立年度考核机制等等,都是工资制度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作用和意义十分重大。

但是,在实际执行工资政策中,档案工资的难点问题和弊端却日渐显露出来:

(1)活津贴死分配,激励作用下降。档案工资构成由固定部分和活的部分组成,活的部分是工资中的津贴。按文件规定,津贴要与职工的工作数量和质量挂钩,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各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享有分配的自,合理拉开差距。但是,大部分单位一来没有科学的量化标准和必要的考核措施,二来为了避免矛盾,都把津贴按照固定部分的比例发放,形成了一种新的平均主义。

(2)平台现象严重,工资标准差距过小。1993年工改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套改中,工资平台现象最为明显,工改制度对工作人员的工作累计性贡献在工资上的体现过于粗放。它不能很好地反映处于同一年限范围内的工作人员因工作时间、任职年限的不同所产生的工作累计性贡献的差异。在职务不变的情况下,以后的正常晋升增资幅度虽与工作年限或任职年限较短的同级同类人员相同,但其工资增速却低于后者。直接影响部分老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给单位内部的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3)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工资标准存在不尽合理的地方。起点不一样,标准有差距,尤其是按职员标准拿工资的干部,工资明显低于同学历同工龄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任职按年限等可以正常晋升职称,但管理人员由于受行政职数的限制,干得再好,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再多也很难提升。因此,造成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双肩挑”,拿职称工资干行政活。如此一来,不要说“双肩挑”,“一肩”都难挑好。严重的挫伤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这样很不利于稳定管理人员队伍。

(4)专业技术职务工资标准只与职称挂钩,不与所在单位的地位与作用、个人的实际岗位与绩效挂钩。工资分配的效益原则没有充分体现,分配原则仍然是按学历、资历、职务(职称),而不是按实际岗位、实际业绩、实际效益进行分配。3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几点意见

3.1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要逐步引入市场机制

长期以来技术职称是事业单位人员主要的工资分配的基本操作原则。因此,要改变现有的分配制度,事业单位要

推进制度和机制的创新,切实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理念,淡化职称、学历、资历和职务对工资的影响,推行岗位聘任制,加大工作实绩与贡献对收入施加影响的成分,要充分发挥市场对事业单位工资分配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国家对事业单位的财政资助形式要改“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从源头上遏制事业单位对国家财政的依赖,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3.2营造适合人尽其才的激励环境

事业单位由于其单位性质的特殊性,在单位内部存在着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区别,在实际工资发放上由于一直以来有“重技术、轻管理”,管理人员被迫“双肩挑”的现象,这将不利用管理人员的成长和发挥。事业单位应对单位内部的岗位重新进行价值评估,并根据“能力-岗位-收入”相匹配的原则,对管理人员的工资整体收入进行合理的安排,有意识的提高一些重要的支持性岗位的整体收入,从而激励管理人员能专业做好本职工作,发挥最大的效能。

3.3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新型工资制度

事业单位档案工资制度尽管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发挥了其积极作用,但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其弊端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事业单位工资激励作用的发挥。因此,事业单位应灵活运用国发[1993]79号文的精神,在保证工资收入中固定部分按规定发放的同时,科学的安排活津贴和补贴的发放,通过配合岗:位工资、项目工资、绩效工资、特殊人才协议工资、岗位津贴、项目津贴、绩效津贴、生产要素收益工资、单位负责人收益工资等一种或多种制度,达到按岗取酬,收益与劳动、绩效成正比的目的。

3.4严格规范档案工资的管理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后,必然会造成档案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分离,但档案工资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如:档案工资是作为缴纳各项保险的基数、工作人员调动和退休时的工资依据等。因此,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分离后,应有专人对档案工资进行管理,并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对档案工资的变动进行调整,保证档案工资的规范和正确。同时,事业单位还可以经常向职工提供档案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差别表,通过两种工资制度的正反向变动起到激励职工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3.5加强宏观管理与指导,建立和完善分配改革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不同行业、类型的事业单位甚至单位内部的相同职务(职称)工作人员之间会形成一定级差的收入差距,这种由于工作人员之间的效率差异造成的,是客观存在的,应鼓励并坚持执行下去。但事业单位同时也要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岗位职责、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工资制度的各项管理办法,加强内部管理,完善配套措施,自觉接受人事、财务、税务、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和坚持,对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修改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殷萍.积极探索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的浅见[J].治淮.2004,(10):36-37.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范文5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171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1

1 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认识

1.1 事业单位的概念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事业单位指的是由国家相关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以及卫生等领域的社会服务组织。

现存的事业单位主要有3大类组成,第一类是能够从事执行政府相关职能的法定组织,其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支出,例如证监会等组织;第二类主要是公益性质的服务组织,其组织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地方级财政拨款及国家专项资金补贴,例如医院、学校等;第三类则是具有盈利性质的事业单位,其组织结构是企业组织形式,组织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以及企业的收益,如出版社等。

1.2 绩效工资的含义

绩效工资指的是根据员工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劳动强度及责任高低等确定岗位的级别。首先根据单位的经济收益以及市场劳动力的价格水平确定工资额度,其次根据员工的劳动成果以及劳动效率确定员工的劳动工资。这样,员工的工资构成主要是岗位的基本工资和员工的劳动报酬两部分构成,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1.3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特征

我国事业单位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在实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中具有明显特色。首先,事业单位并非单纯的盈利性组织,其基本职能是为社会其他事业的发展提供服务,事业单位提供的产品具有垄断性质,因此,事业单位的服务产品的质量影响着社会公共福利。其次,事业单位的组织决定权在国家,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中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划,确保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顺利推进。再次,对事业单位进行绩效工资改革需要制定出明确的参考依据,确保即将实行的绩效工资改革能够极大地促进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2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面临的问题

2.1 考核体系缺失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就是缺少科学有效的指导,事业单位引进绩效工资制度是一项新兴事业,缺乏相应的规范措施,会在短期内阻碍改革的推进。目前而言,事业单位的考核体系缺乏科学性,更多是从“德、能、勤、绩、廉”5个方面进行量化考核,5个部分之间相互独立,且主观性较强,考核结果容易出现偏差甚至不合理的现象。

2.2 评价指标难以量化

事业单位主要提供公益性的服务项目,日常工作评价主要从上述5个方面进行,但具体的评价环节难以量化,例如群众满意度这一指标,很难做出考核,因此在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中需要根据不同单位、不同工作岗位量化考核指标。

2.3 考核工作难以细化

事业单位主要由知识密集型员工构成,与技术部门不同的是,难以全面考核员工的工作,在事业单位,主要考核员工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能力,对工作人员隐形的服务水平难以做出考核,例如对医生的考核,更多是从医生的医术方面进行的,而忽视医生的医德,因此,绩效改革难以有效展开。

2.4 对绩效工资改革的认识不全面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原有的工资制度具有很深的感情,从内心排斥绩效工资的改革,并且在事业单位对绩效工资改革的认识也不全面,大致上存在以下两种片面认知。第一种认为实行绩效工资改革从某方面来说就是在涨工资;第二种认知则认为绩效工资改革是减少财政支出的方式。这两种观点存在明显的片面化倾向,例如绩效工资是基本工资加额外劳动工资,与原有工资对比是增还是减不确定;其次,事业单位的工资来源并不仅仅依靠国家财政,因此第二种说法也不成立。

3 深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措施

3.1 制定完善的绩效工资考核制度

绩效工资制度在盈利性企业发挥着重大作用,营利性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核进行量化和精细化,但事业单位很难像盈利性单位一样将绩效工资的效能发挥到极致,只能在事业单位自身条件的基础上适当借鉴盈利性单位的考核方法,形成适合事业单位发展的绩效考核制度。

构建适合事业单位发展需求的绩效工资考核制度,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完善规范绩效考核制度的法律法规,按照绩效标准考察员工的工作状态,适当给予奖惩。其次,制定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制定这一考核体系时,将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性的考核放在首位。再次,明确个人绩效计划,明确规定员工在各个阶段需要完成的绩效内容,以制度的形式进行规范。最后,建立绩效反馈制度,鼓励员工对绩效工资制度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促进绩效工资合理化、规范化的建议,给予建议提供者相应的奖励,结合员工的意见不断深化绩效工资制度。

3.2 综合评价员工绩效

综合评价员工绩效,需要结合绩效考核制度的各项结果,统一评价员工工作绩效。注重员工的反馈,了解员工对工作的期待,改善绩效工资改革中存在的明显问题。制定详细的绩效考核档案,详细记录员工的各项工作指标,作为每个员工增加薪资、提升职务以及调动岗位的参考依据,从每个员工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综合记录,客观反映员工的具体工作情况。

3.3 统一员工对绩效工资制度的认识

思想是各项制度顺利推行的保障,事业单位的宣传人员要针对员工思想上的错误认识进行宣传和培训,转变员工对绩效工资制度的认识,使广大员工正确认识绩效工资制度,培养广大员工正确的工作态度,实现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目的。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范文6

摘 要:随着绩效工资制度在事业单位的全面实施,其在员工收入分配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逐步显现,但现行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工资制度完善性仍欠佳,导致员工满意度并不是很高。文章针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制度现存问题展开论述,并研究了能够有效提高医疗事业单位员工绩效考核满意度的相关对策,以期能够更好规范医疗单位的绩效工资制度,更好促进收入分配的公正公平。

关键词 :医疗卫生单位 绩效考核 满意度

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设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不但可以提升员工们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锻炼管理人员的能力,可以让他们更加全面的去看待问题,发现单位中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这对于医疗单位最终目标的达成以及提升整体事业的水平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只是从现阶段来看,有很多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并不重视这种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致使其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对此问题我们将进行深入研究和解决。

一、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制度现存问题

在不断的改革发展中,医疗卫生部门的绩效工资制度相比以前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这有利于实现工资分配的公平性以及规范化的调整,但是由目前的状况来看,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在绩效管理的制度上还有一些不足之处,这直接影响到了工作人员满意度的提升。笔者本文结合自身于医疗卫生行业的从业经历,认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制度现存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员工满意度较低,绩效考核效果不明显。所谓绩效工资改革,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最大程度上把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出来,然而反观现在,工作人员们对医疗事业单位所设立的绩效工资制度显然不满意,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医疗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导致其并不能满足员工对绩效工资的期望,员工所期待的绩效工资水平与现实的工资水平存在着很大差距,这就是造成员工对绩效考核的满意度较的原因,员工满意度较低也不利于其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二)考核指标有待完善,区分度较低。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所核发的绩效工资大都是由各级财政部门统筹保障的,但是由于受到“奖励性工资不能够超过50%”这一规定的限制,导致各单位所能够实际支配的绩效工资总额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在结合员工绩效进行工资分配的过程中就会使得不同员工之间的绩效工资具有很小的差距,极易出现“吃大锅饭”的现象,这种不具备较大区分度的考核指标亟待进一步完善,否则将会对员工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不利于医疗卫生单位行业竞争水平的提升。

(三)考核权重设置不合理,反馈机制不完善。由于医疗卫生单位涉及到管理、医技、公共卫生、护理以及医疗服务等极为复杂的岗位组成,因而对其绩效考核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就目前而言,不少地区的医疗单位绩效考核方法相当粗略,考核权重设置也不甚合理,各岗位考核标准难以量化、极为笼统。而且不少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对绩效考核的结果非常重视,却不注重于建立科学的反馈交流机制,导致单位管理者并不能够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及时帮助员工分析原因、找出错误同时制定相对应的改进计划,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员工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单位员工满意度的提高。

二、提高医疗事业单位员工绩效考核满意度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医疗卫生机构应从深化自身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做起,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最为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和规范,也有利于职工积极性的提高。笔者认为现阶段提高医疗事业单位员工绩效考核满意度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深入推进绩效工资改革,改进薪酬分配方案。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而言,其应不断深入开展和推进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宣传,使绩效工资改革的观念深入人心,以通过绩效工资进一步提高卫生行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不仅仅是通过工资制度改革使员工的工资获得单方面的增长,所以,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首先就应细致、科学、结合实际地深入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工作。在此基础上,各单位还应进一步优化薪酬分配方案,将绩效奖励不断朝着突出贡献人员、各岗位业务骨干以及关键岗位员工进行倾斜,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员工的绩效考核满意度,提高医疗卫生部门的公共服务积极性,促进地区医疗卫生体系的均衡健康发展。

(二)完善绩效考核程序,科学设计绩效考核指标。绩效工资的分配应以科学的绩效考核结果作为依据,员工绩效工资改革满意程度受到绩效考核工作质量好坏及其公正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的直接影响。因而,各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都应大力促进绩效考核程序的完善,结合地区医疗服务部门的实际运营情况,在确保绩效考核方法的有效度与可信度的前提下设计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规范绩效考核人员的岗位配置,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障绩效考核结果的可信度,也有利于促进绩效工资分配过程中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对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绩效工资改革满意程度都是非常有利的。

(三)优化考核权重设置,建立长效沟通反馈机制。医疗单位的绩效工资制度不应仅仅停留于单位的日常管理方面,其应同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长远战略目标相一致,单位应不断优化绩效考核权重设置,设计具有较强导向性的绩效考核方案,此外,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也可作为其评先评优、职务任用、继续教育等的参考,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员工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另外,医疗服务单位还应构建长效绩效考核沟通反馈机制,特别要注重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帮助员工分析总结其绩效问题及原因,根据不同员工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对应的绩效改进方案和方式方法,以使其取得最佳的个人绩效,进而在整体实现组织目标,提高整体绩效和各岗位员工满意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现阶段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员工对绩效考核满意度不高的现象,单位应从薪酬分配方案的改进、考核指标和考核程序的优化设计以及长效沟通反馈机制的建立等方面着手,这样才有利于构建完整的具有目标性的绩效管理综合系统,加速绩效考核改革工作在医疗事业单位的推行,不仅能够很大程度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还能够最大效能提升医疗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斐敏.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员工绩效工资改革满意度调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 2013(05).

[2]宋伟.我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执行中的问题与消解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 2014(0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