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前教育研究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前教育研究论文范文1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体验教学模式;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在往后的工作以及生活中能够熟练的使用英语,以适应国际化趋势的需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仅讲英语的语法技巧、读音等,却忽略了向学生传授英语背后的文化;而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忽视了对于语言背后的风俗习惯的了解。这种教学方法明显与教学目标相违背。
1 文化体验教学相关概念
文化体验,这一概念是由Patrick R Moran 在其著作《文化教学的实践观念》中首次提出来的。他将文化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模块,也就是文化体验模块、文化知识了解模块、文化体验与知识相互交替学习了解的模块。实施文化教学,就需要让学习者明白文化学习的重要性,促使其积极的学习文化知识、积极体验文化情境。
现阶段,大部分学者认为文化体验分为心理以及身体的文化体验过程。心理体验过程指学习者通过书本上的介绍或者音视频资料,从心里想象所能够发生的情景,从而在心理体验该文化。而身体体验过程则是指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直接或者间接、真实或者模拟地参与到该文化产生的社会中去,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从而了解该文化。一般情况下,心理体验与身体体验这两种过程是一起使用的。
目前,我国部分学者对于英语文化体验的理解,大多趋向于这样一种解释,即学生依据自己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文化背景,来了解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风俗习惯等文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英语,并在实践中积极运用。本文所说的文化体验就是以教材为基础,充分引入英语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机会,帮助英语与文化的相互结合。
大学英语文化体验教学,就是指教师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外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活动中去,亲身感受外国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英语语法等知识要点。将文化体验教学模式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有助于增加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增加课堂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更好的运用英语。
2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是辩证关系,即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语言是广义文化的内涵之一
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制度、、创作的音乐、人们的风俗习惯以及各种艺术产品等都属于人们创作出来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产品。语言作为人类所独有的社会产品,是人们最直接、最简单、最能够表达自身情感的沟通工具。语言不仅能够描述人类生活的物质世界,还能够形象的展示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情感表达。人类的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组成了广义的文化,而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又是语言的重点描述对象,所以,语言是广义文化内涵的一部分。
2、语言的产生有助于文化的保存以及传承
语言作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最为直接的文化载体,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其次,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有着不同的语言以及语言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定的文化产生一定的语言,一定的语言反作用于一定的文化。语言作为人们沟通的重要手段,其在人们的沟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相互交流时,每一句话都包含着一个人的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当然还有其所处社会的风俗习惯等。这一定程度上说明语言存储文化的功能。同时,“宅男宅女”、“大龄剩女”、“女汉子”等语言的出现,是当前盛行的网络文化在语言中的体现。
3、语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文化的发展
语言作为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有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无论什么文化,其传播的有效手段均为语言,不论是书面语言还是口头语言。如果语言一直提留在初期的发展阶段,各个国家、地区的沟通处于封闭状态,那么就不会有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之说,也不会有文化的发展。古代文化的传承,语言是其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如果语言不发展,文化可能就不会发展,甚至会消退。如我国的部分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其地方特色的方言由于普通话的推广或者其他的一些原因,逐渐的消失,这不利于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语言作为反映物质与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社会的变化在语言中明显的表现出来,语言的更新推动了文化的进步。例如,科W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诸如淘宝、线上线下协同发展、互联网经济等词汇的产生,这进一步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涵,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4、文化的发展又反作用于语言
语言的进步更新受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同时,语言沟通也受到交流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是不可能离开其所根植的文化土壤。如果文化停滞不前,语言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
总之,语言的不同体现了文化之间的差异,了解文化有助于语言的学习。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应积极引入文化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共同进步、相互补充的。
3 大学文化体验教学需要遵循的策略
1、营造真实的文化场景
营造文化场景是进行文化体验教学的最基本的策略。在真实的文化场景中学习英语,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亲身感受语言产生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言的应用;另一方面,在英语课堂构建文化情景,能够增添大学英语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构建真实的文化情景,是为了给大学生提供一个体验式的英语场景,增加学生对英语的理解。文化情景构建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文化体验教学的成功与否。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文化体验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展开。文化体验教学的核心在于文化体验,对于体验活动的开展,虽然教师与学生是共同参与的,但应有侧重点,即教师在体验活动中起指导作用,学生应为体验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课文,如关于文化差异在人际交往中的差别这一课时,教师能够让大学生提前在课下查阅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献资料或者观看视频,这样有助于在上课时,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情景体验中去。
3、教学活动应体现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合作来进行学习。它具体指学生根据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进行合理分工,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将合作学习引入文化体验教学中,有助于将个人与集体相结合,有利于实现团体与个人的双赢,使得个人的个性在团体中得到最大发挥。
4、使用渐进式教学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遵循渐进式教学方法,先让大学生了解较为浅显的语法知识,然后通过场景模拟,让大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主动参与。
4 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在大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英语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课方式,由教师主导课堂,重视语法等基础知识的讲解,一般上课的步骤分为课文讲解以及翻译、词汇以及语法分析。这种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兴趣不高。同时,由于学生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导致其在语法或者语境的理解中,显得较为片面。
此外,目前部分大学的英语课程设为公共选修课,这就导致教师以及学生在心理上对于英语的不重视。具体表现为:教师讲课仅仅按照授课讲义进行,不对英语知识进行课外的拓展活动,缺乏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激情与动力;而部分学生因重视程度不够,在课堂上睡觉、看小说、看视频、聊天等,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
5 将文化体验教学引入英语课堂
1、转变教师陈旧的教学理念,帮助其接受文化体验教学模式。首先,可以召开文化体验教学模式讨论大会,帮助英语教师认识到文化对于英语理解的重要性;其次,通过专门的培训,让教师真正了解文化体验教学的内涵以及实施过程;最后,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鼓励其开展文化体验教学。
2、充分分析英语教材,挖掘其中的文化元素。教师应该全面掌握教材中的课文,透过课文将语法知识与文化背景想联系,同时,在课堂上多播放英文视频,增加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机会。当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介相关的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人文风光、等,让学生将英语以及文化知识逐步转变为英语交流能力以及行为习惯。
3、创设情境,打破课堂死气沉沉的气氛。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良好的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受现实条件限制,教师可将情境的场所设在教室。教师能够利用英文阅读材料、英文歌、外国的菜单、国外风光图片等物品,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然后根据这些物品,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按照外国的风俗习惯,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当然,教师还可以将英语中的一些词汇与文化结合起来,向学生讲解词汇的由来,增加学生兴趣。
4、课后对课堂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不足。教师能够通过课下的测试,了解学生课上的学习效果,或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文化体验教学模式的看法,并针对学生的意见,对于自己的教案进行及时的修改。在测试时,教师可以通过笔试以及口语测试进行,笔试内容为课上所讲的文化背景知识,口语测试可以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进行即兴交流,从而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6 小结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呈现出一种文化缺失的现象,这对于大学生日后的英语交流有着极大的影。因此,应积极将文化体验教学模式引入英语课堂中。首先,应转变教师的观念,让教师从心里接受该模式;其次,进行情境创设,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语言后面的文化;最后,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估,了解学生英语及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李早霞. 大学英语文化体验教学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 2012年.
[2]李亮;;大学英语文化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张晓娟.浅析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文化体验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5(5):22-22
[4]王献伟. 探究式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大学; 2009年.
学前教育研究论文范文2
微课是近些年响应高效课堂号召,结合信息时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所衍生的产物,即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视频或者音频材料,时长普遍较短,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方便课下传输,对打造高效课堂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却鲜少出现在课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不太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师局限在讲台与黑板之间,教师没有时间来学习新的教学设备,不会录制微课,所以微课没有得到应用。(2)部分教师认为,在课堂上采用微课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反而会吸引学生其他方面的注意力,让学生变得“醉翁之意不在酒”。(3)微课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被很多老师弃用。
二、如何开展微课课堂
1.充分利用微课特征
微课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微”,微课视频的录制时间是相对较短的,如何在短时间内将课程的重点、要点精确地传达给学生,是教师在录制微课视频时主要思考的问题。在具体录制时,要将相对应的内容进行规划总结,再进行精简规划,着重突出教学重点,才能够达到效果。
微课的第二个特性是“一对一”。微课录制与教师讲授不同,学生不论在课上还是课下观看微课视频,所得到的感受是教师对自己一对一的讲解,这种特性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注意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效果更为明显,并能够帮助学生将课堂上没有弄懂的地方通过课下的学习完成。
微课的第三个特性是互联网传输性。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因为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讲课的速度是不定的,时快时慢,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而言,如果不能够及时消化,就会形成知识误区。而小学语文是打基础的阶段,如果有所遗漏或误区得不到解决,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以后的学习。而微课具备互联网传输性,教师可将微课交给家长,督促学生学习观看,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提高教学质量。
2.提高课堂趣味性
微课相较传统课堂而言,是新奇的、有趣的,因此微课进入课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兴趣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最好工具,只有从心底接受语文、喜欢语文,才能谈及对其的学习探究。因此,教师在开展微课课堂时,要有意识地加入一些趣味性强的元素,如动画、图片、音乐等一系列与教学内容有关联性的东西,帮助学生学习,让小学生能够从被动学习中逐渐走出来,慢慢接触自主学习,为日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3.结合实际生活开展教学活动
小学语文处于引导启发阶段,对于一些课文而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以理解感受为主,背诵记忆的知识相对较少,主要是理解巩固对于汉字的认知学习,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在开展微课课堂时,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举例。如讲到有关诗句,类似“接天莲叶”等具有描绘性质的诗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如果没有这种条件,就为学生展示相应的图片文字,或者让学生结合诗句进行作画,要保证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这也是对教学质量的保证。
4.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学前教育研究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教学 内容选择 问题意识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在师生既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寻找和发现问题,借助于一定的教学活动共同去谋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同时必须选择适当的内容或问题进行探究。
(一)高中数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问题解决的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民主性原则。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些数学问题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才能真正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1.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研究性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同时还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策划者和导演者。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仅有学生探究而无教师引导,则容易放任自流;仅有教师传授,而无学生探究,将会违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素质的终极目标。因此,研究性教学活动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2.问题解决的原则。“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源泉。用问题教学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和调动探究意识,展现思维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阶梯式的问题系列,创设一定的思维环境,激发学生内驱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想象、探索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问题解决,对学生进行认知开发,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并促进其智力结构与非智力结构(动机、兴趣、信念、意志等)同步和谐发展。
3.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是指问题的难度、问题的提出方式等必须适应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在研究性教学中,探究内容既不能过于复杂、时间不要太长;也不能太过简单,否则学生容易失去探究的兴趣。一般情况下,探究、解决问题所需的能力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通过对他们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的提取和综合,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进行探究并能得到结果。
4.民主性原则。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在现有科学结论的基础上,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还要对此进行科学性和批判性反思。因此,研究性教学更需要一种民主的气氛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问难。对于正确的见解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不正确的见解也不要直接批评,可采用讨论、辩论的方式,集思广益,达成共识。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各自的创造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是对一定内容或一定问题的探究,而不是所有的数学问题都采用研究性教学。因此,教师应把握好时机,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能激发起学生探究兴趣的学习内容,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研究教学活动中来。
1.选择能展示知识形成过程的数学概念、定理等。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基本知识是数学学习的重点与核心。数学中存在大量的产生性概念,有过程――对象的双重性。如大家熟悉的导数概念可以看作是求每一点上函数的微分,然后将结果合并而形成的一种新概念。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应用定理、公式的同时,还应重视展示定理、公式的发现形成过程,以及其中反映的思想方法,并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
2.对教材中例题、习题的结论作推广或拓宽加深的探究。解数学题的本质是找到并且规范而简明地表述出从题目的已知条件到题目的目标要求的一系列命题转化的一条通路。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巩固方法、培养能力、积淀素养的载体,如果我们能对它们进行特殊的联想、类比、对其结论作推广或拓宽的引申,这些题目都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材料。
3.选择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是指那些答案不唯一的,并在设问方式上要求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索的数学问题。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体验数学家进行数学研究的活动过程,深切领会数学的实质,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意识。将这一类问题引入数学课堂,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使得学生对这一类问题的探究充满激情,能够极大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所以说,这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增强学习的内驱力,对数学探索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作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其中一些应用背景下的开放性数学问题和往年高考真题中的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都是很好的教学范例。
(三)高中数学研究性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能力的培养
问题是数学探究的起点与焦点,数学研究性教学是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提出问题对于数学研究性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数学研究性教学中应首先对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进行培养。
1.创设数学问题发现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数学问题总是源于某种数学问题情境,而通常所说的“问题情境”可分为“问题发现情境”和“问题解决情境”。“问题发现情境”是指:既能使学生产生安全的、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希望发现问题的心理倾向,又具有数学问题产生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材料,能对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起帮助或促进作用。数学问题发现情境的创设,其素材可以源于数学故事和数学史实,源于数学自身,还可以从数学知识的现实价值创设应用型问题情境。
2.利用“否定假设法”,改变问题的条件和限定,提出新的问题。1990年布朗及瓦尔特(Brown & Walter)合著《提出问题的艺术》一书中详细解释了否定假设法:①确定出发点,这可以是已知的命题、问题或概念等;②对所确定的对象进行分析,列举出它的各个“属性”;③就所列举的属性进行思考:如果这一属性不是这样的话,那它可能是什么呢;④依据上述对于各种可能性的分析提出新的问题;⑤对所提出的新问题进行选择。这一过程其实是把一个数学问题情境变成另外一个新的数学问题情境的过程。这是一个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借用这个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原问题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例:在抛物线y2=2px (p>0)上(如图5),从O点出发引两条弦OA、OB且OAOB(O为坐标原点),则AB 必过定点。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改变此问题的条件,得到不少新的问题。问题的限定条件有:抛物线;从O点出发引两条弦OA 与OB;OAOB。可以采用“否定假设法”来产生新问题:①如果不是抛物线,而是椭圆或双曲线,结论仍然成立吗?②不是从O点出发,而是从曲线上任意一点Q出发引两条互相垂直的弦QA与QB,即:从抛物线y2=2px (p>0)(或椭圆或双曲线)上任意一点Q引两条弦QA与QB,且QAQB,则AB过定点。③如果两条弦不垂直,怎么样呢?
可以看到对原问题部分条件的改变得到的新问题可谓是原问题的引申,学生如果能通过这种方法产生新的问题,其探究的热情必然大大提高,产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欲望,有助于从新的角度来研究问题,在相同或相似中发现规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利用逆向思维,提出新的问题。对于一个数学定理,我们常常考虑其逆命题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则可产生逆定理,为人们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同样的,对于某个数学问题,教师可启发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对原问题的条件与结论进行互换,或对已解决了的问题作逆向考虑,能使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提出新的问题。特别是可以从某些高考题入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原问题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减轻学生对高考题的天生恐惧心理。
例:如(图6)所示,AB为抛物线 y2=2px (p>0)中过焦点F的一条弦,BC平行于x轴并交准线 l 于点C,求证:A、O、C三点共线。
若:(1)A、F、B共线;(2)BC∥x 轴;(3)A、O、C 共线,则上题的主体结构是由(1)、(2)成立推出(3)亦成立。由此很自然的联想到其逆命题成立吗?经过逆向思考可产生两个新的问题:①AB为抛物线y2=2px的一条弦,C为准线 l 上的一点,A、O、C 三点共线,BC 平行于x轴,F 为抛物线的焦点,那么A、F、B 三点共线吗?②Ab为抛物线y2=2px 中过焦点 F 的一条弦,C 为准线 l 上的一点,A、O、C 三点共线,那么 BC平行于x轴吗?
4.通过类比联想来产生新的问题。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事物的一些属性相同或相似,猜测另一些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其逻辑结构是:已知甲具有属性 A、B、C、D,而乙具有与甲相似(或相同)的属性 A1、B1、C1,因而乙也可能具有与甲相似(或相同)的属性D1。
类比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渠道。如定义在实数集上的函数 f(x)对任意实数 x,y 满足:
,且 f (0) ≠ 0, (c为正常数),试判断 f(x)的 奇 偶 性 和 周 期 性 。 因 为 f(x) 所 满 足 等 式 的 结 构 类 似 于 公 式,因此
联想到函数y = f (x) 和 y = cosωx(易求 ),可能有相同的奇偶性和周期性,故提出猜想:f(x)为偶函数且周期为2c。
教师应充分从数学问题本身出发,多角度地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提出更多、更深刻的问题。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分析、综合、一般化、特殊化、比较、归纳等各种思维方法大胆猜想,也是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事实上,关于问题提出能力培养的途径是非常丰富的。除了上述的认知因素之外,还应该留意影响学生问题提出的情感因素。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外界的肯定时,其行为会得到固化和积极的迁移;当其行为得到否定或轻视时,往往会削弱相应的行为倾向。所以,当学生提出问题时,首先应对其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与胆量做出积极的肯定,然后师生一起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鼓励其进一步进行探索。
总之,研究性教学过程从讨论问题开始,课程学习本身不仅在于学习知识,还在于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同时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不仅仅限于研究性课程,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积极的思维习惯和探究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庄桂辉.浅论中学数学的研究性教学[J].科技咨询导报,2007,(4).
[2]尤小平.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数学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2006,(6).
[3]李明照.问题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教学研究,2005,(8).
学前教育研究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课程根式;教学模式
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构成了现代高校教学的两项最基本的认知任务。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定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了高职教学对知识传授的内容和模式的选择性。笔者认为,将现代知识管理理论应用于高职教学中,在确保传授知识效率和效益的前提下,可以更好地研究有利于知识选择和转化的高职课程与教学模式。
一、现代知识管理理论
知识管理是包括知识的生产、加工、传播和运用的过程,其作用就是帮助人们分享信息与知识,并运用知识改善自我或组织的行为绩效。
在当代知识理论中,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ilcitknowledge)和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能够反思和陈述的知识,指那些经过编撰的能够以正规化、系统化的语言明确表达的知识,其表示方式可以是书面、数字表达、列举、手册、报告等正式媒介;默会知识是指存在于人们头脑的某个特定环境中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它不能清晰地反思和陈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占性和排它性,难以与他人共享。
现代知识管理,即对上述两种知识进行管理,其核心是两类知识的转化过程,知识创新的全过程包括两类知识形成的下述四种转化模式。
(一)社会化:从默会知识到默会知识
社会化是个体之间共同分享各自经历、经验、决窍和心智模式并创造新的默会知识的过程。默会知识传授的关键是经验的形成,没有个体之间经验的共享,一个人很难从另一个人那里获得默会知识。社会化产生的是一种“意会”的知识。
(二)外化:从默会知识到显性知识
外化是挖掘默会知识并把它发展为显性概念的过程, 是知识创新的关键。用语言或书面方式,对概念进行描述是外化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由于默会知识具有“情景性”特征即默会知识的获得总是与一定问题和任务“情景”相联系,是对这种特殊问题或任务的一种直觉综合的把握,因此,情景化教学等信息化模式,为默会知识的外化创建一个情景化环境,使学习者能够运用类比或假设,把歌会知识归纳为显性知识。外化产生的是概念化的知识。
(三)综合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综合化是概念转化为系统知识的过程。综合的过程就是把不同的显性知识综合进行分类、加工、综合或重组,重新构建新的更加系统化的知识。综合化产生的是系统化的知识。
(四)内化:从显性知识到默会知识
内化是显性知识转化为默会知识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做而学习”的过程,个人经验通过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后,再内化为个人的默会知识,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形成人的心智模式和技术,这时就形成有价值的知识资本。当这种成果为其他人分享时,默会知识也就社会化了,于是开始新一轮的知识创新过程。内化产生的是操作化的知识。
上述四种模式是相互连续、螺旋上升的,即知识的创新过程是连续动态的过程,需要默会与显性知识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体现在不同知识转化模式的过程中。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知识管理问题研究
如果我们将现代知识管理理论应用于高职教学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不难发现:高职教学改革过程实质即是知识的创新过程:高职教学管理实质即是知识的管理;高职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特定性决定了其教学中取会知识的传授应占重要位置;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在保证高职特色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创新知识的良好教学环境。
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来看,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应以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为中心展开,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存在如下问题:
(一)知识结构不合理,默会知识比重偏低
伴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高职的课程日标由针对职业岗位扩展到职业生涯,使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多侧重于夯实基础、拓展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上,勿庸致疑,这是必要的。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过分强调高职的“职业性”有可能忽略高职教育内容中“针对性”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性、操作性、技艺性才是高职教育的本质性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立足之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内容的改革应更多的侧重于能反映高职本质特征的教学内容与结构的问题研究与实践。
如果从现代知识管理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的要求来研究目前的高职教育的知识结构,不难发现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中,默会知识占有重要的位置,高职学生区别于普通高校学生的重要特征之一既是其知识构成中经验和技艺性知识的比重较高,更接近于实践。
从现代知识管理理论的角度来研究高职人才的知识结构有助于从本质上反映高职的办学特色。实践表明,以往我们传统上单纯采用确定课程棋式或课时比例处理所谓理论和实践教学比例的作法,以及不加针对性的采用各种教学模式的方法,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
(二)传统、单一的高职课程模式不能体现高职知识习得的要求
课程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课程编制所采用的计划方式和所确定结构体系。通常,其受教育思想、专业设置以及办学模式的影响最为直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可简单表述为: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加职业性,即职业集群型和阶梯分段型的综合模式。它即立足于职业集群又实施分段教学,其教学计划通常是建立在职业群集基础上进行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阶段的教学。如前所述,职业性并非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而三段式模式更强调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因此,该模式为侧重理论研究的普通高等院校或建立在职业群集和技术基础上的专业所采用较为适用,而将其作为应用型、操作型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模式,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根据现代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的转化包括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内化的全过程,每个转化模式在知识转化中具有特定的功能,缺乏或消弱任何一个模式都会对知识的创新过程,及学生知识的习得过程造成阻滞。传统的课程模式从理念上过分侧重知识的综合化和内化,使学生从入校所接触的就是从此教室到彼教室、从此课本到彼课本,即使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甚至普通高校均大力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受教育管理理念、办学水平等诸因素制约使其多停留在权衡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学时分配上,其实践内容的改革也多停留在简单、粗放的知识内化模式水平上。从重视实践能力的角度看,传统课程模式侧重“理论~实践”;而现代知识管理理论更强调把知识创新模式表述为“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不断循环过程。多年的高职改革经验也表明:忽视社会化模式产生的默会知识和外化模式产生的概念化知识的培养,不仅影响系统化和操作化知识的形成,最终导致我国高职培养日标难以实现。
(三)教学模式适用的盲目性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
由于传统课程模式改革创新受多方制约因而难度较大,故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均不同程度地把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中去,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使教学模式的创新盲目性很大,不加分析地引入讨论式、案例式、情景教学、模拟实训等教学模式,往往达不到预想效果。现代知识管理理论认为,不间知识的转化过程对应不同的转化模式,而不同的转化模式又通过不同的转化方法,以此形成不同知识转化模式对应不同的教学模式。
三、高职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的设想
(一)课程模式应休现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的培养过程的有机结合
各高职院校及各专业应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如教育思想不同、专业不同、办学模式不同等,按现代知识管理所揭示的规律,选择适当的高职课程模式 传统课程模式(见图1)
最大的弊端就是割裂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的培养过程,学生入学后在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接受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从理论到理论,往往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大量的空洞概念,很难形成实践经验和技艺;而由于理论教学脱离实际,又反过来使理论教学的成果在认识和毕业实习中难以得到实现,因此造成理论和实践知识难以有机结合,知识传授的效率和效益较低。
现代知识管理理论表明: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有机结合构成知识的整体,二者不能偏废其一;并且知识形成是上述两种知识的不断转化过程:不能人为的割裂。因此,本文作者尝试提出体现知识管理理论的课程模式(见图2).
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平行进行。
将认识实习在学生刚入校与基础课教学同时进行,完成初步的知识社会化过程,并为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今后知识的外化和综合化;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应根据专业特点配合实训、实验等实践项日的训练,该过程应是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是学生综合化和外化知识的形成阶段;毕业实习应是专业教育的深化和教育成果的形成过程,是知识内化的重要阶段。
(二)遵循知识转化的规律,提高教学模式改革方法的适用性
长期以来,各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教学模式改革方法的适用性的研究和实践滞后的问题尤为突出。
现代知识管理理论研究表明: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的培养和相互转化有其内在的规律,不同教学模式实现不同的知识转化过程,只有合理适用的教学模式才能起到良好效果。本文列举了常见的教学模式所对应的不同知识转化模式及相应的转化方法供教学中参考。(见下表)
(三)适应高职课程与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要求,提高高职教学管理水平
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的确立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高职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高职教学改革的纲,其改革措施的启动和实施必然对到整个高职教学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教学管理的改革是高职课程和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因素,其中不同专业的培养规格和途径的差别直接关系到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的适用,因此,相关的教学管理应更贴近于专业建设第一线。笔者认为:传统的、高度集权的、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制约高职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的瓶颈。
学前教育研究论文范文5
关键词 本科学前教育幼儿英语方向 培养体系
引言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是黑龙江大学剑桥学院根据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于2003年开始设置并正式招生的本科专业方向。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设置是我院教育系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了教育系的办学空间和办学层次,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为了提高办学质量,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合格成才,顺利就业,经过对省内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情况的调查分析,我们确立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办学理念和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并重的办学思路,在学生入学之初,在开始研究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加强英语口语基础的训练,强化幼儿园英语口语,现已形成了课堂教学、课下操练、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教育教学体系。
1 背景
经济社会发展对幼儿英语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幼儿园英语师资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本科专业主要培养中等师范学校的英语师资,而幼儿园一线英语教师则主要来源于中等师范学校,也就是幼儿园教师英教化,还有一个来源就是过剩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来从事学前教育的英语教学工作。随着我国师范教育体制由三级师范向一级师范过渡,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开始承担起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培养任务。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具有本科学历的毕业生也开始承担的幼儿园的英语教学工作,专业的幼儿英语师资与英语教育专业和幼儿师范培养的只有中专学历的英语教师应该有什么区别?如何培养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学生既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又具备全面发展的专业技能?这是我们创办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幼儿英语方向面临的一个非常实际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学生需要学习系统的国际音标与语音、幼儿园英语口语、幼儿英语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和学前教育教学技能类课程,如何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具有从事幼儿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在毕业时能够迅速适应幼儿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同时具有很好的专业技能迁移能力和教学策略生成能力,能够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经过对国内外英语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与省内外高校的同行交流办学经验,到幼儿园与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研究幼儿英语教师基本素质的内涵,组织全系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实际,对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讨论,认识到必须实行教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和以教材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必须在加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突出技能训练,尽快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技能培养过程尤其是特殊技能的形成过程。
2 内容
目标明确、切实实施、科学评价
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旨在探索英语语言知识和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培养,尤其是专业技能的形成过程,一方面要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一方面形成实施教学的运作体系,同时要具备完整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2.1目标体系的构建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英语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能胜任幼儿园英语教学工作,能从事幼教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结合英语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可以将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专业技能分为基本技能与综合技能,基本技能主要为英语语言的听、说、声乐、琴法、舞蹈、绘画、手工制作、口语等8个基本方面;综合技能主要为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等3个基本方面。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迁移能力,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达到本科幼儿英语师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具有幼儿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
2.2实施教学的运作体系的形成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主要培养幼儿园英语教师,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期,对于幼儿英语教师来说,发音是否准确、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至关重要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一般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外,还应具备弹琴、唱歌、跳舞、绘画等特殊职业技能,这些技能主要不是在课堂上学会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从操作层面上探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方法和途径,其中包括课程教学、课外训练、幼儿园见习与实习、技能训练与竞赛以及科研训练等。
2.3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引导幼儿英语方向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制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标准》,规定考核项目、考核方法以及成绩评定办法。通过课程考核、技能展示、英语儿歌、故事竞赛活动以及论文评比等多种途径对学生技能进行科学的评价,既可以激发学生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使教师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情况,为因材施教创造条件。
3 途径和方式
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科学研究相结合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实践教学工作要突出课程渗透、空间拓展、时间贯穿、强化基础和注重规范等教学理念,主要通过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幼儿园实践、技能训练与竞赛以及科研训练等途径进行。
3.1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课程教学包括专业课程、活动课程以及素质课程的教学,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应突出“课程渗透”的教学理念,即在各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都要注重突出学生英语语言运用技能和其他技能结合运用的培养。不仅重视学生的外语、计算机、普通话等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而且还要重视音乐、美术、舞蹈等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
握。音乐(声乐和琴法)课程从第一学期开始,连续开设不能少于六个学期。美术、舞蹈课程开设不应少于四个学期。所有理论课程教学都有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时间,所有教学法课程则以实践教学为主,英语语言的相关课程贯穿始终。教学的考核工作突出技能考核,以防止“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
3.2课外活动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应突出“空间拓展”的教学理念,即不仅注重课堂教学时间的技能训练,更要注重在课外的一切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参加外语角的活动、参加社团组织,经常进行与幼儿英语教学关系密切的舞蹈、绘画等技能训练活动,既可以进行集中的强化训练,如每周利用早晨和周一晚上集中训练。也可进行分散训练,组织志趣相同的学生互相帮助。每年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锻炼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技能素质。
3.3幼儿园教育见习与实习
幼儿园英语教育见习与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幼儿园英语教育见习与实习要突出“时间贯穿”的教学理念,即依托一定的实习基地,确定实习的内容,学生在校学习的四年时间里不间断地进行英语教育见习和实习。
首先,建立实习基地,选择办学条件较好的幼儿园或双语幼儿园作为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实习基地,与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其次,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将模拟实习、幼儿园教学实习、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实习等不同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将集中实习、分散实习、穿插实习、顶岗实习结合起来,使各种类型幼儿园的实习相互补充,以提高学生就业时的适应能力。
第三,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可以将幼儿园实习分为三个时间段:从一年级开始,每周安排半天去幼儿园见习,帮助学生及早认识幼儿、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职责,在见习与实习中培养学生对幼儿、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以便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的英语教学。三年级开始随幼儿园各科教学法、尤其是英语教学法、幼儿园游戏理论等课程的开设进行短期实习锻炼,让学生承担幼儿园英语教学工作。到四年级再利用八周时间集中进行专业实习。
3.4技能训练与竞赛
为了提高幼儿英语方向学生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在完成扎实的英语语言教育的同时,应经常开展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技能训练与竞赛应突出“强化基础”的教学理念,即把最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基本技能作为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促进学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技能训练采用分散训练和集中训练两种形式,集中训练主要由有关技能课程专业教师进行课堂和课后集中辅导,分散训练则由团总支、学生会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根据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用英语描绘出相应场景,唱好英文歌、弹一曲好琴、画一手好画、写一笔好字、讲一口好故事、有较好的舞蹈表现力等,同时每学期都进行专业技能的竞赛活动,树立竞赛优胜者为技能标兵,发放证书,给予奖励,激励全体学生积极投身于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之中。
3.5科研训练
科研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技能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写作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形式,在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应突出“注重规范”的教学理念,即通过严格的毕业论文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不仅具有一定的科研写作规范,更重要的是具有科研道德规范。具体指导方面,可以成立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进行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训练,重点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课题关,要求学生选择角度小,贴近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的课题进行研究,最好是进行实证性的个案研究。二是写作关,明确专业水平较高,并发表过一定数量论文的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从论文选题到基本规范进行具体的指导。三是答辩关,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开题答辩,第二阶段是论文最终答辩。只有通过开题答辩的学生,才能参加最终的答辩,答辩以后,凡是需要修改的论文还必须进行认真的修改才能最终定稿。
4 意义与效果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实践教学体系在学院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目前,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完成,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过程中为培养合格的幼儿英语师资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也为省内外同类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幼儿英语师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
4.1理论意义
丰富了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确立了幼儿英语方向本科人才培养应面向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指导思想,在重视学生做人教育、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突出幼儿英语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了学前教育幼儿英语方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在我国学前教育史上具有开拓创新意义。
4.2实践意义
经过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实践教学系统训练的学生,专业思想巩固,业务能力较强,英语运用能力表现突出。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前已经成为从事幼儿园英语教学的“熟练工”,因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剑桥教育集团、省、市政府机关幼儿园来我院挑选人才,首届幼儿英语方向毕业生全部就业,其中多数在幼儿园一线就业,还有一部分学生考上研究生和公务员。毕业生就业率100%。
学前教育研究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学;创新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把学生培养成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善用已有理论解决幼儿教育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人才。该专业学生缺乏学前教育研究的亲身经历。传统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材偏重于传授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实践证明,如果教育者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观念,引导学生把学前教育科研的理论运用于实际,改变并创设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情境,有计划、分步骤地引导学生开展学前教育研究,学生的学前教育研究意识、研究热情、研究能力甚至专业素质就能够得到明显提高。
以课题研究样例为参照,丰富学生科研直接经验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知识体系可以分为纵向的学前教育研究设计和横向的学前教育研究实施两大部分。无论纵向的学前教育研究设计,还是横向的学前教育研究实施,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前教育研究经验。然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一经验。为了增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直观感知,教师应结合学期备课为学生安排一些典型的学前教育研究样例。这些样例包括学前教育研究实施方案、学前教育研究报告等,还可以包括一些近年来学前教育改革创新的综合性案例。
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结合备课设计使用有机搭配的三类样例,能够为学生提供非常生动、具体的学前教育研究情境。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边讲理论知识,边引导学生阅读样例,不仅能够直接充实学生本课程的实践经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识,而且还能间接培养学生关注学前教育改革状况,追求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发现并研究学前教育问题的良好习惯。
由于样例是一个研究设计或研究实施的整体,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讲授中,实施样例教学的效果远优于教师的举例。只有在样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什么是研究课题名称,什么是研究设计,什么是研究类型,什么是研究方法。
目前,许多教材也注重样例介绍,但教材上的样例始终需要授课教师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化远为近,量学取材,灵活运用。为了提高样例的参照性,建议教师为学生布置样例时,针对每一章的内容,应至少安排两个不同类型方法运用的样例。每一样例都应完整体现该研究实施的整个过程。在教学初期,全班应使用统一的样例,待学生基本入门后可引导学生自己检索样例。
以随堂探究设计为主线,培养学生科研技能技巧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一门可操作性极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科学的学前教育行为能力的养成。将《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相关技能、技巧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散到每一堂课,加强教学的计划性、针对性以及实践性,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必然选择。
如结合学前教育研究理论介绍,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较为规范的学前教育研究课题名称,然后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学前教育理论及经验,自行选择一个学前教育研究课题并准备课题论证;结合文献检索理论的学习,教师为学生提示适合其学习参考的学前教育文献及其检索途径、方法,并安排学生针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文献检索,完成书目登录、摘要、文献综述等检索工作;结合观察研究、调查研究等理论的学习,教师督促学生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审查自己选定的研究课题的方法,并进一步展开课题论证等等。选择并论证课题活动可以贯穿整个《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有些学生选择的课题可以成为他们毕业论文的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随堂探究设计的机会很多,只要教师结合教学进程,紧盯学生学前教育科研技能技巧养成这一目标,可以说,这样的练习触手可得。如“观察研究”章节中有许多观察记录表,教师从探究设计的角度,让学生完成填写并进行分析,空表格就会变成活教材,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设计,教学效果明显不同。
学生随堂探究设计学习,每一个环节持续1~2周,有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随堂任务,有的学生可能难以完成。如有的学生能够检索到相关文献,有的学生检索不到文献。检索到文献的学生可以考虑课题论证,检索不到文献的学生除了进一步检索文献外,就要求从选题的价值原则重新审查课题,以确定是进一步检索,还是重新选择课题。由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起点及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一方面,授课教师容易忽视或拔高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另一方面,高职生图书资料的检索使用意识和能力也不同于本科生,目前学生随堂探究设计这一学习方式被许多授课教师所忽视,直接导致《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显得枯燥。
以课外文献检索为动力,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科学的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本身就是在心理学、教育学、实验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只有与学前教育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密切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门具有实践基础的学科,才有可能真正促使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和素质形成与提高。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眼光考察学前教育史上的一些事实或现象,特别是一些教育家的学前教育实践;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方法分析评价周围幼儿园管理及其教育教学的实施;还可以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立场审视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动态与举措。
本研究所指的文献检索可以分为《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和学前教育专业的文献检索两部分。《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可以丰富学生本学科的知识视野,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的理解和准确把握,培养学生对学前教育科研的兴趣爱好。学前教育专业的文献检索,笔者把它叫做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的文献检索。这种检索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是《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任务,但若从学前教育科研与学前教育实践的联系出发来考虑,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环节,更不应把它看成负担。只有学科的文献检索,而没有专业的文献检索,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肤浅与枯燥的状态;只有专业的文献检索,而没有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学生的学习又会处于盲目与混沌状态之中。拓展学生视野的文献检索是学前教育科研的肥沃土壤,《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是田间精耕细作,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确保学生既掌握够用的基础知识,又能形成发展保育教育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
要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经常引导学生从研究的角度回顾学前教育史、心理学、教育学中的“儿童事件” 、“幼儿故事” ;(2)结合文献检索理论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学前教育的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以及三次文献等,并加以交流;(3)结合观察法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使用不同观察记录方法的文献,体会各种记录成果如何成为研究的素材;(4)结合实验法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现当代学前教育改革的典型案例与当前国家学前教育管理与改革的法律法规,等等。
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的文献检索,有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领域选择课题,选择更典型的课题。这种文献检索贵在教师根据所授理论,或从理论延伸、或从方法使用、或从事业创新的视域为学生提供信息源,提高文献检索的效益,保持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以尊重幼儿为目标,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前儿童的身高在90~110厘米左右,体重在13~18公斤左右,在传统文化中他们是“小孩儿”。而在现代教育理论中他们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个性正在形成中的人。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并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而是让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能够准确判断眼前儿童(个人或集体)身心发展水平及其表现,针对眼前儿童发展愿景,实施教育并评估教育效果。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更需要学生具有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热爱学前儿童,尊重学前儿童的道德情操。
应该说,陶冶学生的学前教育情操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但由于《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本身的特殊性,其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情感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学前教育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对教材中列举的许多样例进行具体探究操作,而且应有意识地对师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幼儿保育、教育中的矛盾和问题展开分析研究。这些活动可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保证幼儿“跳一跳,摘桃子”地发展,帮助幼儿、幼儿教师及家长矫正幼儿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促进发展或问题解决的活动本身就是一个选择课题、制定方案、搜集资料、撰写报告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且能加深对幼儿教育理论的认识和体会,加深对幼儿的热爱与尊重。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深则爱之切”。《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有意引导学生接近幼儿,选择学前教育保育、教育中的问题加以研究解决,能够直接促进学生专业理想的形成与专业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