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体育课程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体育课程论文

高校体育课程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近几年连续扩大招生使体育教学面临设施、经费、教师不足等问题。对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高校扩招是加速培养人才储备人才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巴首先?体现了国家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方针?为实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奠定了基础。二是?满足了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需求推迟了就业时间?减轻了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又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三是?对于拉动消费?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扩招也给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一、扩招对体育教学工作的影响

一是扩招后教学的班级和学生的数量猛增?使原有的体育师资力量与教学需求不相适应。教师配备不足.只能应变为加大教师教学时数和大班上课的方法?造成一方面教师疲于应付?另一方面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同时高校体育教师除教学工作外?还必须完成学校体育课外群体活动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由于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也有限.因此?扩招后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成倍增加?上述因素势必容易造成工作水平的下滑。

二是扩大招生后?高杖体育场馆及运动设施严重不足扩招前?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就不足欠帐较多.扩招后?不少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状况生均拥有量更是大大低于国家标准.体育场地数量的不足和质量不高?不能充分满足体育教学需要?使得教学质量难以确保

三是学校体育事业经费缺口增大。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上课班级数的增多?所需要的教学设施和运动器材数量也随着增加?而体育事业经费已远远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工作的需求。

四是教学日程安排有所变化体育教学原来只安排在上午的三、四节和下午的一、二节。由于扩招后?学校教学资源容量有限?各学科教学资源都显紧张?不能保证体育课程的合理安排有些体育课程要安排在休息日和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这对于学生的课外活动组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五是教学组织方面的新问题。目前有些学校实行“选课制”.学生上网随机点击教师和学习内容.基础课程教学完全与专业行政班分离?这对于体育课外辅导工作困难重重

二、对策

一要结合学校实际?扩建与维修体育教学场馆。高校的连续扩招是必然的趋势?学校应根据体育教学的播要将体育场馆建设列人近期发展规划?把新建、扩建体育场馆设施工作摆在必要的位置使得体育场馆设施不仅满足教学要求?而且还能在档次上有所提高

二要周密计划?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正常进行.学校体育教学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和适应学校扩招的需要?充分挖潜?改革教育模式?贴近学生需要?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设施?认真周密地制定好体育教学、群体活动、各类竞赛、课余训练等工作计划.与学校各部门密切配合解决好扩招后所带来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三要适当引进优秀教师人才.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关键性工作之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要适时地引进和补充一些优秀教师。目前?师资数量明显不足?在充分挖潜的基础上.应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加师资补充到队伍中

四要重新修订教学大纲、计划

(1)要适应终身体育的要求?特别是要适应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的要求

(2)针对一些年龄偏大或已婚大学生?在修体课程时要实行个性化方案

高校体育课程论文范文2

1.1研究对象

延安大学体育学院散打专修的教师及10级、11级的38位散打专修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及访谈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散打专修课程教师基本状况分析

调查统计显示(见表1),延安大学体育学院有2位教师从事散打专修课程教学,一共所带学生为38人,人均学生人数为19人,总体上看超出了专修课要求的15人的学生人数。且延安大学教师所带学生人数多少不一,有的人数较为合理,有的人数过多(见表1),人数过多的年级,管理和教学方面就会出现一些问题,管理不能及时涉及到每位学生,容易导致学生懒散,学习专业课程不积极的状态。从学历和职称上看,2为教师均具备硕士学位且都是副高级职称,具备较高的学历水平和职称,完全有能力胜任散打专修课程的教学。

2.2延安大学散打专修课程学生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2.2.1延安大学学生散打基本功调查与分析

表2散打专修学生基本功状况统计一览表(%)具有散打扎实的基本功是学习好散打专修课程的开端。表2的统计显示,94.6%学生都没有接受过散打课程的学习,也没有散打基本功,只有5.4%的学生以前接触过散打,有一定的基础,没有学生具有扎实稳定的散打基本功,这严重影响了延安大学散打专修课开展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延安大学体育学院学生大多数为陕西籍学生,陕西省内统招体育类学生体育高招未设专项技能的考核,因此,大多数学习散打专修课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基本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了解和训练。

2.2.2延安大学学生对散打专修课程

认知情况调查学生学习散打专修课程认知情况直接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通过对学生散打课程认知情况的调查(见表3),只有18.9%的学生非常喜欢散打专修课程,65%的学生喜欢程度一般,16.1%的学生不喜欢散打。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散打运动的基本功,对散打课程了解太少,加之在选择专修课程是由于没能选到自己心仪的课程,但又无其他课程可练,没办法只得选择散打专修课程,因此对散打课程不感兴趣的学生比例较多。

2.2.3延安大学学生学习散打动机调查分析

学习一项事物的动机将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学习散打专修课程也不例外。调查统计显示(见表4),延安大学散打专修课学生学习散打的动机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强身健体,防身占64.8%,爱好散打占18.9%,无其他课程可选8.2%。由此可见,学习散打专修课程主要动机,是想通过专项学习来提高自己身体能力,从而达到防身的效果,这也是三大运动自身的魅力所在。

2.3开设散打专修课程的环境分析

2.3.1开设散打专修课程场地分析

散打专修课程教学场地的好坏是上好散打专修课程的前提与保障。通过对延安大学学习散打专修课程的10级、11级学生和从事散打专修课程教学的教师的调查了解,目前延安大学散打专修课程学习场地是铺设有泡沫垫子,场地大小约长、宽各8米,面积大约为64平方米,平均每人为2平方米到3平方米,条件能够基本满足目前教学需求,但由于学校室内场馆较少,有的项目如健美操、艺术体操、跆拳道等项目也都在室内场馆进行教学,除了上课时场地能基本满足外,平时训练场地的不足影响了散打专修课程的发展。

2.3.2开设散打专修课程器材分析

学习散打专修课程身体训练时至关重要的,身体训练主要有力量的训练、速度的训练、耐力的训练灵敏和协调的训练等等;进行这些关键的训练就需要良好的器械、器材,例如力量训练器材杠铃、哑铃等。通过调查得知,延安大学散打专修课程所提供的器材只有简单的护具,其中包括每人一套护具、一只手靶,一只脚靶。这样以来训练就受到很大的影响,对于学习散打专修课程的学生来说就很难将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有效的提高,因而也会影响到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对教师来说,在某种程度上面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这种状况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开拓意识,对学生学习散打专修课程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从事散打专修教学的师资水平良好,专修也技能过硬,但人员配比不够合理,散打是两个人的对抗项目,两位教师配合授课效果直观,学生学习快。3.1.2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从事体育项目时间并不长,学习散打需要身体素质及多方面的能力。3.1.3散打是需要多加练习和器械辅助进行练习的项目,场地和器材的缺少严重影响散打专修课程的发展。

3.2建议

3.2.1建议

为从事散打专修课程教学的老师配备一名从事散打专业的本院研究生作为助理,进行搭档,有利于直观教学,还能提高研究生的水平。

3.2.2建议

在学习散打技术的同时要加强身体素质的练习。练就扎实的基础才能学习到更高、更好的技术,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建议面对基础普遍薄弱的情况,教师要从基础抓起,练好基本功,凸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态度不够良好,建议教师严格要求学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2.3建议

高校体育课程论文范文3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日臻完善,普通高校在教育现代化、终身化的推动下,体育教育思想、体育教育目标、体育课程体系也经历了多次变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然而,通过认真研究分析,发现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一、指导思想不明确,教学目标不完整

高等学校体育先后经历了竞技体育、身体素质、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等教育观念,这些都强调了学生体质的增强,更多关注了运动技术的传授和运动竞技水平的提高、运动量的大小,忽视了体育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品德健全的影响,最终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因此,高等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长期局限于突出增强体质,影响了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制订不完整,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就会出现操作偏颇现象。

二、课程结构单一,教学内容过于传统,层次不清

体育课通常被理解为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社会体育活动、课余运动训练、竞赛被视为群体工作,没能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体育教学内容大都是传统的竞技项目,从小学到大学重复学习,男女生同步教学,体育课只注重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教学,强调动作技术的规范性、连贯性,很少考虑运动项目的难易性和本身的递进性,由此引发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结构单一化,教学内容缺少层次性。

三、教学方法手段陈旧,体育专业化明显

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锻炼效果和课程目标达成的直观表现,而现行的体育教学方法明显地表现出“体育专业化”的倾向。教学中多采用直观传授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忽视了学生体育活动的情感体验,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导致大多数学生虽然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

四、教学效果评价目标化,缺少多元性个体评价

现行的体育教学效果评价多采用目标评判,而未能体现鼓励性,“技评与达标”按统一动作、统一标准,忽视了学生个体原有运动技术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生理上的差异,没有对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锻炼意识、锻炼行为、团队精神、竞争力等发展要素进行综合评判,评价结果自然不客观、不全面。

五、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相对匮乏,难以满足培养目标要求

受国家体育专业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影响,普通高校教师执教理念大部分滞留在传授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等层面上,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跨学科知识领域的学习和应用,加强同相关学科的合作,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手段,应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在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解析体育教学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而目前普通高校体育师资的基本状况与承担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之间还有很大差距,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高校体育课程论文范文4

【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人才 培养对策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但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体育教学的效率仍不高,甚至部分大学的体育课程直接是自由活动,而没有实质性的传授学生相关体育知识,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不利于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笔者将分别从:我国体育教学开展现状、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对策,两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我国体育教学开展现状

(一)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十分单一,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也比较少,只有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等几种国家重点关注的体育竞技项目。实际上,现代体育项目有许多种可供选择,比如舞蹈、搏击、跆拳道、击剑、射击等。高校体育项目并不是为了体育竞技而开展,而是为了满足学生身体锻炼的需求,所以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可以引入更多的体育项目,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勾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能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

(二)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校在开设体育课程时,大多只会在一、二年级开设,课程频率大概为每周一到两节课。这样的体育课程开课频率根本没办法将体育教学的内容完整地灌输给学生,而且体育锻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如果体育教学无法培养出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只是靠体育课程的这点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其他时间就忽视锻炼,那么根本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另外,体育课程开设只会在一、二两个年级,到三、四年级就停止开设了,这样学生们还没有确定自己最喜欢的体育项目,体育课程就已经停止了,随后学生就会将体育锻炼抛之脑后,前两年的体育课程就形同虚设。

(三)高校体育设施不完善

由于高校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所以投入的精力和资金都比较少,许多基本的体育器材和设施都准备得不到位,在上体育课时,有许多有明显损坏的体育器材还是被拿出来继续使用,严重影响学生们在体育锻炼中的体验,甚至有可能造成学生受伤的事故。所以学校要加大对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完善体育设施和器材,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

二.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对策

(一)制定积极的教育目标

高校“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实施,重在传播现代先进的体育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独立性人才,同时传承现代体育精神,使学生敢闯敢拼。在此过程中,高校学生意志力的锤炼及精神风貌的形成,都需要通过高校体育课堂文化教育传承。因此,从这一层面出发,高校体育课堂文化教育体系构建和实施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研究前人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定位,将教学工作实施的方向主要指向于“除了发展体育运动技能之外的全部情感及意识和精神价值”等思想领域。以高校体育课堂为载体,促进学生思想意识及非智力因素和情感、精神风貌、思想道德、价值观、人格等全面发生改变。

(二)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高校体育课堂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学手段既包括学生的认知活动也包括非认知活动。教育理念的灌输及教育行为影响,都能对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起到良好的实践示范作用。因此,教育者应基于“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注重引导,加强环境熏陶及强化后期评估,使学生理性与非理性认识相结合,通过体育课堂文化潜移默化的引导,采用无形与有形教育方式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其实践创造性。

(三)形成系统的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课堂教育工作,应该突出“精神加工”的重要作用。在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除了得益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自身的研究与实践和创新外,还要通过一定的实践平台,强化教学实践效果。因当前高校教育实践平台不完善,因此在体育课堂文化教育与传承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弊端。对此,本文建议应通过与心理教育及德育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相融合,从而使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教育实践平台更加立体化和纵深化。诸如构建高校体育课堂实践平台及人文教育素质活动平台、校园环境文化传承平台等,突出培育教化与评价功能,加强管理,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风貌。

(四)加快教学管理手段的引进

高校体育进行教学管理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于高校教育的总体目标,要向实现体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有必要借助技术手段,选择新型管理方法,创新传统管理模式。当前,很多高校逐渐开始将ISO9000标准引入教学管理中,虽然ISO9000标准最早在制造业被应用,但是通过不断的发展,现在已经逐渐应用到其他不同的行业,ISO9000标准是国际上制订的用于质量保证以及管理方面的标准。当前,我国通过ISO9000标准的高校已经接近有100所。有学者认为,高校教学管理中纳入ISO9000标准,可以是管理观念更具有系统性,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全面、全员、持续的提升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促进教学管理进一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促进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人才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卫平,夏漫辉.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述略――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体育学立项课题的分析[J]. 体育科学,2015,02:3-13.

高校体育课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发展

0 前言

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是以发展学生身体练习为主,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达到强身健体,增进健康和提供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1]是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阶段,更是转变大学生对体育课程认知的重要过程,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一直以来步伐较小,在很大程度上未能体现云南省特色优势,也未全方位的展现出公共体育课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逐渐成为了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主、副项结合、主、副项、身体素质结合、课内课外一体化、特色运动项目等教学模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且根据近年来全国大学生身体素质中部分情况直线下滑的现象,以及学校场地、教师等资源情况,对公共体育课进行改革成为了必然趋势。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对研究所需文献进行查阅分析,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基础。

1.2 Swot分析法

结合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现状,对其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等因素进行分别分析,为论文结论的形成提供支撑。

1.3 逻辑分析法

对查阅到的资料及分析过程中得到的结论进行逻辑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云南省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一般为1年级第1学期开设体育必修课,进行体能素质锻炼;第2学期和2年级开设选项课,对部分身体不适的学生的开设康复保健课,值得一提的是:少部分院校在公共体育课中加入理论课教学[1]。另外,根据近年来全国大学生身体素质中部分情况直线下滑的现象,以及学校场地、教师等资源情况,对公共体育课进行改革,选项+身体素质+副项、选项+身体素质等形式在一些地州院校逐渐开展起来,且每所高校每年都会进行一次身体素质测

从课程目标还是课程开设情况来看,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基本符合《大纲》精神和要求,五个领域也包括在内,但在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对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以及科学有效的锻炼方法要求度并不高,导致部分学生对于体育课的积极性不高;而课程开设情况则比较齐全,但从学生选课情况来看,集中在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等这些大众项目上较多,瑜伽、体育舞蹈、跆拳道、游泳、桥牌等与时代紧密结合的项目只在少部分学校开展,并没有在云南省普通高校中普及开展。

最后,从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对于公共课程的考核都取决于:平时成绩+技术成绩、平时成绩+理论成绩+技术成绩、平时成绩+技术成绩+身体素质成绩等三种形式,这几种形式基本都能比较科学的反映出学生的期末成绩,但是集中存在的问题为,比例分值无法统一化,导致无论哪方面比例比重的倾斜,都会对一定的学生体育课的学习造成影响。比如:身体素质比例增高,对于身体素质差,但学习兴趣高的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2 优势分析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是发展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阶段,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过程。云南省又是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在各个高校都占到了一定的比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又丰富多彩,因此,挖掘云南省普通高校特色体育项目,将成为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一大亮点;另外,云南省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是发展学生耐力素质的重要场所,结合地理位置的特点,安排科学有效的耐力素质锻炼方法,对提高云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2.3 劣势分析

公共体育课教学不仅仅是学校体育目标形成的一项重要指标,更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无论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或者考核方式等方面来看,都存在一定改革空间,把更多紧接时代潮流的运动项目纳入到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将公共体育课考核方式根据开设项目及教学模式进行科学合理分配,对提高云南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云南省地处高原地区,海拔高、紫外线强是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将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进行分类组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2.4 机遇分析

1)2014年6月《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标准》的颁布,提出各个高校要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每节体育课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少于30%。鉴于此,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可以从传统的选项课或者综合课转变为特色的体育课教学,比如:楚雄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为9+6+3(9选项课学习,6周身体素质训练,3周第二副项学习)。

2)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安全保障。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对于学生提高体育运动参与度有着较大的影响,学生在空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更是学生对运动锻炼方法运用的有效表现,结合国家政策的颁布,在学校中多增设体育项目俱乐部、定时开放学校体质测试监测系统,使学生及时了解自身体质健康情况,促进其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

3)基于“互联网+”的提出,针对云南省大学生体质测试情况,结合互联网对学生建立体质档案库。学生通过档案库可以直观科学的了解自己大学四年的体质健康情况,甚至可以通过网络档案库,看到自己在全省大学生中体质测试成绩排名,从而激发我省大学生身体素质锻炼的积极性。

2.5 威胁分析

1)为进一步提高普通高校学校体育工作效果,《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标准》颁布后,对各高校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准》中对学校体育课课时、项目、体育俱乐部、学校体育场馆、体质测试、师资待遇等都做了明确要求。云南省部分普通高校在各项要求中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2)与发达城市高校学校体育发展的差距。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从公共体育课开设项目、课时分配、教学模式等方面,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与发达城市高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生选项时的集中、参与度不高等都与此相关,开设与时代紧密结合的运动项目,合理科学得分配课时结构,创新特色运动项目、采用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等将成为未来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重点方向。

3)体育运动文化的效应较低。云南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优势,毗邻东南亚国家、又拥有着一定的高原训练基地,体育明星也不在少数。但体育文化的传播却相对较少,从教师教育联盟到大学城,再到地州院校,体育文化的传播途径局限性成为了高校学校体育发展的阻碍墙,体育文化的传播效应越大对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的兴趣影响越大,只有从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传播途径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将得到最大的效益。

3 小结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改革是提高云南省高校学校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按照近年来颁布的相关政策,提升学校体育综合实力,顺应时展机遇,构建互联网+学生健康档案,提高公共体育课教学效果;结合地域特色,挖掘特色体育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利弊关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增强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度,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高身体素质能力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关键所在;因此,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发展需要从多元的路径进行分析,结合云南省地域优势,充分发挥地方院校的特色,做创新和转型的前进着。

【参考文献】

[1]曹冲,刘德军.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问题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4(03).

[2]吴燕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主、副项制”模式的深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04).

[3]马岳良,史湘平,曹利民.高校“三自主”体育选项课改革实施效果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南理工大学为例[J].竞技论坛,2013(07).

高校体育课程论文范文6

关键词:学分制,江西高校,体育健康课程

 

学分制在西方已有130多年的演进历史。作为一种成熟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已广为世界各国所认同、借鉴和推行。我国高校的体育健康课程曾经一度借鉴前苏联模式的“三基教育”作为指导,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对运动技术的学习。这一模式忽视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利与机会,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推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步伐,教育部于2002年8月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新《纲要》从社会发展、体育发展、学生身心发展的新视角对高校体育课程进行整体性的规划与设计,为新世纪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文通过对学分制下江西省部分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力图探寻在新《纲要》指导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新思路,以促进江西省高校体育改革健康可持续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以江西省内的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和江西科技师范学院5所普通高校的体育健康课程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分析5所高校的体育学分制改革现状,研究其制约因素,并提出改革建议。

通过查阅大量关于学分制及体育教育改革方面的相关性文章, 将它们进行总结、归纳, 选取部分内容, 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发放学生问卷1000份, 教师问卷75份,专家问卷5份。对江西省5所高校就读的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体育教师、领导进行了随机调查, 问卷及时收回供分析论证。将收回的问卷进行了有效度检验之后, 利用spss 软件和excel 软件将数据输入分析, 分析结果供笔者论证。为了本文的研究, 就“体育健康课程的改革”特请教了各高校的资深老体育教师和部分专家, 获得了更加详细的信息

2.结果与分析

2.1选课制度

2.1.1课程设置 《纲要》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1]]在5所院校中体育健康课程都是作为两年的必修课程设置的,具体课程设置情况见表1。

表1江西5所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