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日出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上日出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范文1

怎样才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改变,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快乐地成长,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共同的心声。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实施学习方式的变革?怎样构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结构?我想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谈谈思考与探索。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是整个探究学习的重中之重。在一定的时间段里,教师要将学习的时空彻底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读中悟、悟中读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①探究的内容由学生自主确定。由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能力等方面会存在差异。教学中,不应强求学生选择同一内容进行探究,应该放手让他们根据共同探究的目标自由选择。②探究的方法由学生自选。如:学习《海上日出》一课时,结合我们独特的地理条件,课堂上我让学生回忆自己平时观察到日出的景象,然后让学生观看了海上日出的课件,接着我提出了:这两者有何区别呢?你能用什么方法来分辨出它们的特征吗?学生通过思考,想出了很多方法,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动笔描述下来,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各小组研究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研究、探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很多学生都能够获得不同的辨别方法,并且能把那独特的美用文字描述下来,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磨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自主选择、主动参与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愿望,就要尽可能地在学习上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读,促使学生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如教学《春潮》一文时,我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边读边想,把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划下来,并说说精彩在什么地方。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表达出来,如喜欢画画的就可以把这种景象以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进行读、品、评、赏、画,学习的劲头高涨。他们各抒己见,把认为最精彩的理由说得头头是道;思维活跃,把春潮那的迷人景象画得栩栩如生。

实践证明,给学生以学习上的自主选择、主动参与,能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学生的个性也能在阅读中得以彰显和发展。

三、合作交流、激活思维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与交流。对于学生而言,应该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会合作与交流。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围绕探究的核心问题,分组开展合作学习,最后再进行集体交流。学生在共同探究中,可以进一步完善、丰富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教师要认真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对他们在探究目标、方法等方面出现的共性问题给予及时的咨询、反馈,引导学生不断反思

整个教学的精彩部分就是集体交流。这是学生在经历了独立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探究成果的初步展示。在交流中,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会产生碰撞;在交流中,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会得到培养;在交流中,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学习方式的变革,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释放出学习的潜力,让我们的课堂洋溢着生命和活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而教师本人则隐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是实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有效方式。教师只要把握好讨论时机,及时抓住并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巧设悬念,精要点拨,就一定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个性化的语言中碰撞出闪光的思维火花,从而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或新异的结论。

如我在教学《暮江吟》古诗时,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读读诗句,观察插图,联系注释想想诗意;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进行学习,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小画家、翻译家、朗诵家中的任何一个角色,分别以特有的形式表达对诗句的感悟。当小画家的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诗意,当翻译家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诗句所描绘的意境,当朗诵家的以朗诵的形式朗诵诗句;然后,再让学生推荐汇报结果,班中其他同学当小评委,与汇报的同学进行自由交流,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调控。这样,学生不仅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在充分民主、轻松愉悦、乐于探究的氛围中学懂了古诗,而且在课堂上构建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交互进行的立体型的交流网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地张扬、体现,课堂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多元化感悟。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168-01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即把对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因素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具体的课堂,对有效课堂示范课进行研究。通常来说,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那该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从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简单地谈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和做法.

一、熟悉钻研教材,不打无准备之仗,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每一位初中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但备课环节必不可少。熟悉教材,再进入课堂教学,从而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以适不同的教学需要。也可以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上出自己的特色、个性。有效的备课应是备有用的,应有利于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有效备课重要的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个体进行钻研、思考,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手段。

比如备《一次函数中的面积问题》时,力争这样备课:1、确定目标:这节课从不同角度来诠释一次函数中的面积问题。2、确定教材:要教什么内容,教学重点是什么;3、关注学生:教到什么程度,教学难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教,要让每个学生上了这节课后,都有所收获,并知道学了数学的哪些知识。

二、实践中总结创新,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学会适当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比如在讲立体图形与视图时,由三视图中的一种视图可以摆出几种实物图。此时可用长方体盒子来摆放,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在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很多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精神。对此,我觉得是他们没有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对数学没有兴趣和爱好。针对这一点,在教学中要常注意抓住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注重揭示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把学生带入一个“问题”的世界里,使他们总是在“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中,主动地去掌握知识。此外,罗列出以下一些提升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技巧和措施,期待大家一起探讨和学习:

1、正确认识合作学习,合理组建合作小组,不断总结反思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审美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作为教师要善于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从中汲取好的作法。

在数学课堂中建立合作小组,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别、性格等多方面因素,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编组,”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问题,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提供了保证,每组人数以4-6人为宜,采用前后位的坐法,便于灵活地调整成配对的形式进行活动,每个小组成员在组内承担一个相应的角色,包括组长、记录员、报告员、检查等,这些角色还可以适当调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合作学习中消除优等生的权威,体现了地位平等与机会均等,确保了每位学生的主动的参与小组活动。

2、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法合理运用,切实提升教学有效性

所谓的数学课堂导入是指在讲解新知或数学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启始环节,也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一个巧妙而又正确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动机,同时还能起到联结知识,沟通师生情感的作用。比如,从现代化媒体的运用来创设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想象上课内容的生活背景也是一种很好的课的导入方法。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的时候,老师以“同学们看过海上日出吗?”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日出的全过程并把太阳抽象成一个圆,海平面抽象成一条直线,进而让学生讨论圆与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再用几何画版放映出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变化过程,最后归纳出圆与直线的相切、相交、相离的三种相对位置关系。该节课运用这种“生活化”的媒体引入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用什么样的导入方式起始,却是应当认真推敲的。绝不能采用某种固定的模式,也不能机械照搬套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要选用不同的类型。如何设计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优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尽可能地学到无限的知识,更好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常汝吉.《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出版社.2008.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范文3

一、揭示数学概念产生背景,培养主动性

新课改下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教学效果的呈现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密切相关。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还是有一定的欠缺的,所以尽可能地采用小组探究的学习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问题引入:教师与学生一起观察课本插图并以熟悉的海上日出为例切题,这样就能够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简单化,然后要求学生把太阳看成是一个圆,那么随着太阳的不断升起,这个圆和地面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态展示这一流程,加深学生印象。紧接着,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的硬币做实验,在一张纸上画一条直线,然后移动硬币观察硬币和直线的关系,做完实验后要求学生把发现和同学互相交流一下,把结论告诉全体同学。在此基础上引入直线与圆的相离、相切、相交三种情形。这样的教学流程用多种形式给学生呈现所学的知识,同时要求学生亲自参与、观察、探究、总结和交流,无疑会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较好地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设置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情景式教学模式是新课改下教师采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情境式教学模式下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或者熟知的一些情境,把所学知识渗透其中,既能够降低学生认知的难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兴趣,也能够刺激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

情境设计:我们知道平面几何中用数学量“距离”来刻画两平行直线间的相对位置,用数学量“角”来刻画两相交直线间的相对位置,(教师用圆形纸片和木棒比划追问)那么我们用什么来刻划直线与圆的相对位置呢?用角还是用距离? 揭示课题。

先引导学生复习一下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设O的半径为r,点P到圆心O的距离(点心距)OP=d,则有:点P在O外 d>r;点P在O上 d=r;点P在O内 d

三、认真分析错题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出能突破难点的具有对比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比较,形成新旧知识矛盾冲突,激起他们寻根问底的认知趋向,在改错中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认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要防止片面性。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使学生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问题1.O的半径为3 , 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若直线l与O有公共点,则d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有的学生给出的答案是d

问题2. 已知O 到直线 l 的距离为 d,O 的半径为 r,若 d 、r 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7x+12=0的两个实数根,则直线 l 和O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解该一元二次方程得到它的两个实数根分别是3和4,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分情况讨论:一种情况是d =3、r =4;另一种情况是d =4、r =3。由于个别学生思维疏漏,忽视了需要分情况讨论,结果只得出相交或相离这一种情形,观察事物和审视思维的过程不够全面,犯了理解片面的毛病。

四、当堂运用新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数学概念来源于实践,是对实际问题高度抽象的结果,能更准确地反映科学本质,具有普遍意义。但正是这种概括和抽象的结果,使学生虽学了知识却不知如何运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开展“探索与猜想”创造有利条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运用新知中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例题,如图,已知RtABC的斜边AB=8,直角边AC=4。

(2)以点C为圆心,分别以2和4为半径作两个圆,这两个圆与直线AB分别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分析:(1)根据“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可知,要使直线AB与C相切,只要d=r即可。

(2)借助图形继续使用d和r的关系进行判定。

让学生通过读题、看图、计算、分析、比较,找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来揭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通过直线与圆的相对运动,也培养了学生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进一步强化对分类和归纳的思想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渗透了把位置问题转化为数量问题这一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五、课后拓展新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建模性

社会的发展,促使我们教师培养学生具有从实际问题中获取信息,建立数学模型,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数学建模是中学数学的一条主线,努力缩短数学课程与生活实际的距离,可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

问题拓展:右面是一块三角形的铁皮,要在它上面截下一块圆形的用料,如何截取才能使截下来的圆面积最大?用数学眼光看就是使截下来的圆与三角形的三边都相切。我们以前学过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以该交点为圆心,以到三边的距离为半径作圆,因为线心距d与圆半径r满足r=d,所以作出的圆与三条边都相切。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数学复习;基础分析;复习步骤

中考数学复习工作是九年级学生的一项较为艰难而又非常重要的内容,做好中考复习工作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初中三年学的所有数学知识点都要初三下学期这个短暂的时间段里逐一温习与巩固,特别是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来说,如何用适当的方法高效地完成中考数学复习工作,扎实推进九年级数学复习,对于知识点的巩固与解题能力的提升及其成绩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忌用错误的“题海战术”,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传统的题海战术可以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和速度,但是让学生打疲劳战,学生苦不堪言。为了能进入一所理想的高中,学生整天疲惫不堪,学习效率非常低下而又容易忘记,导致事倍功半。其实做题并非做得越多越好,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量地做,要善于总结规律、加强题后反思,切忌让学生进入“题海战术”的漩涡,或让学生只顾做题而忽视对知识点的梳理和深入理解。尤其在最后复习阶段,最忌讳的就是抠难题、怪题,以及盲目撒网搞“题海战术”。即使这样可能会提高学生的成绩,但也提高不了学生的数学水平,同样提高不了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所以在紧张的备考阶段,学生应回归课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精练基本知识并能灵活变通,从而利用基础知识解决经典题、吃透常考题、突破难考题,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就会得心应手,避免了不知从何做起的问题。

二、加强课本与实际的联系

只有将课本与实际相结合,把数学放在实际中应用,才能真正学活数学。例如:在复习圆的概念或函数图像时,教师可引入人造卫星、行星、彗星等,由于运动速度和状态不同,它们的运动轨迹可能是圆、椭圆、抛物线或双曲线。教授概率时,可让学生向上抛硬币,猜向上的面是正面还是反面等。还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在课堂上欣赏海上日出的图片,感受生活中反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现象。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可从直线与圆交点的个数考虑。教师也可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例如:在复习到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让学生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7cm,宽21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cm)?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设计过程,从中总结和归纳知识,同时理解了数学的价值所在,从而在实际问题感悟中对数学相关知识的认识上升一个层次。

三、牢固树立课标意识,依据课标对教材进行科学处理

基于现在一标多本的特点,《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成为数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中考复习中必须遵循的总精神,只有明确这些,复习才能有正确的指导方针。所以,教师不能只凭对教材的熟悉,而忽视对课标和考试说明的深入理解。解读《中考考纲》变化,明确中考考点分布范围,紧抓历年“必考点”,揣摩考点适应题型,让考生清楚了解考试方向。这就需要学生了解课标和考纲,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做到:(1)低起点,高要求。即课标中要求知道的内容,如整式的计算不必深究,但必须要懂。(2)适度挖掘教材知识内容之外的隐形知识。即课标要求理解的知识,教材没有讲到的,教师要补充。但对隐性知识的补充和挖掘重在对重点、热点知识的深入理解,加强联系,不能盲目扩大知识范围。(3)概念必须理解性记忆。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中考动态,将课标和教科书结合起来学习和反思,及时发现自己在理解教材、处理教材的偏差,再反思、再认识后加强备课,及时调整教学角度,做到周密设计,科学复习。学生在数学复习中既要注重概念、定理、法则等基础知识的梳理,更要关注解题后的反思与总结归类,领悟其中的思想方法,并通过不断积累,逐渐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以便举一反三,提高解题能力。

四、复习步骤

1.第一阶段单元复习(主题统领教材)

目的:构建知识体系,夯实基础。

主要任务:查漏补缺。

中考数学每年涉及到的知识点不会减少,因此,学生不能心存侥幸,忽略自己较弱的知识点,要通过复习,把不爱学的知识点也变成自己的强项。首先是对每一课的概念进行整理分析,进而理解性记忆;其次是整理单元线索,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主题知识结构。因此,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炼出每节课的主要内容,要逻辑性强、主题突出、板书条例清晰,如采用提纲法、图示法等形式构建知识网络。各单元之间不要间断,要比较联系、合纵连横、拓展知识,适当补充完善知识。例如:前一课正比例函数为下一课的反比例函数奠定基础。教师也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复习旧知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例如:复习完正比例的图像及其性质,第二节课复习反比例时,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反比例来类比正比例的图像与性质,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异同。

2.第二阶段专题复习

目的: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整体驾驭知识的能力。

主要任务:打破教材编写体制的限制,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整合,重新梳理所学知识,形成新的知识专题。

学生学的知识都是零零碎碎的,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所以教师必须有效引导学生整理知识,通过专题复习使学生形成不同的知识体系,加深他们对相同知识的理解。例如:应用题需要一个综合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仅仅用到一个知识点。2012年中考数学热点有代数式的变形与代数式的求值、分类讨论(很容易漏掉)、图形相似,分值大的题有综合计算、概率(送分题)、一次函数、简单的几何证明以及较难的几何证明和二次函数,简单的全等三角形、圆中的切线证明以及圆中计算和证明,动手操作或者几何变通思维能力题目,代数几何综合题目,几何综合压轴题。这些数学题,都是由一些基础知识点整合而成,尤其是后面的几道综合题。而这些题目做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中考数学分数的高与低。所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每节课中的基础知识的整合,把每一个基础知识点弄清楚,把每一个定理和定理的证明方法弄明白,从而联想到相关的知识点。学生在上课时要勤做笔记,记住每一个闪光的思路;注重归纳,把自己在课本辅导书上做到的相关的题型总结在一起;经常回顾,同时标记重要题型;并且确保熟练添加四边形、三角形中的辅助线,特别是几何三大变换、旋转、平移、轴对称要熟练于胸,对这类型的题目可进行适当的专题训练。

五、综合运用,触类旁通

发明家查理,他从小就善于思考,勤奋联想,综合运用,触类旁通。发明火柴时,他还是个中学生。当时老师正在课堂上做实验,把氯酸钾和硫酸合在一起,用小锤子敲打几下,便响起了爆炸声。于是查理由此产生联想,假如在混合物种加点磷,敲打或摩擦时可能会发出火花。接着他偷偷做了一个实验,只听“哧”的一声,一团火花窜了起来,把他的脸烧伤了,他不顾伤痛,接着把一片小木条在硫磺里浸透后,再在木条的一头涂上氯酸钾,然后往磷上一擦,又“哧”一声出火了。他就这样发明了火柴。其实学习数学更需要查理般的综合运用,触类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