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精准营销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数据精准营销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数据精准营销论文

大数据精准营销论文范文1

数据的特征

早在1980年,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就预言大数据的发展未来。但大数据研究真正成为热点是从2012年3月22日开始的,美国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进行大数据的研究与发展计划,从此不少国家都兴起了大数据研究热潮。在国内,2013年前后“大数据”在政府、媒体、研究机构和学者中间被广泛提及。

1.海量信息。互联网每天产生的数据信息,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数据量,这些数据多以PB、EB以上的单位来计量。2011年全球被创建和复制的数据总量为1.8ZB,超过人类有史以来所有印刷材料的数据总量(200PB)。①

2.高渗透性。不管是门户网站和视频网站,还是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网站,都不断生成着各种数据。网民在互联网上的消费或浏览行为,构成了大数据的基础,并且真实反映出当前的消费、需求情况和价值观念,深入影响人们的生活。

3.精准传播。大数据让互联网精准传播成为可能,利用网民网页浏览、消费购物、IP定位的基础数据,可以根据受众的浏览记录进行信息的精准推送,实现个性化服务与精准传播,预测网民的需求,并推荐关联销售。

专业期刊的发展

专业期刊的发行对象较为集中,内容专业性强。目前国内9851种期刊中专业期刊高达7000多种,数量庞大,但专业期刊的发展状况与之并不匹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办刊理念上的因素,也有专业期刊体制上的问题。

1.专业性强,受众少。专业期刊由于专业性和学科性强,其受众范围窄,所刊载的内容大多数以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论文为主。正是因为专业期刊的专业性,所以受众范围较为集中,具有明显的分众性,能够为专业期刊的大数据营销奠定基础。

2.数字出版的冲击。随着数字传播的普及,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专业期刊的重要出版方式,国内一些专业期刊已经不再依赖传统的出版模式,专业期刊仅进行少量的纸质印刷。国内发行量大的纸质专业期刊少,一些纸质版只是用于赠阅读者和交流发行。

3.市场化程度较低。国内专业期刊大多是由各级学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主办,资金来源依靠主办单位的拨款,以发挥专业研究的社会效益为首要目标,不太重视专业期刊的经营,造成专业期刊市场化程度低,大多数专业期刊无法依靠广告收入维持日常运营。

4.内容传播方式单一。移动互联时代,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传播的趋势。在大数据背景下,大多数专业期刊依旧以纸质出版为主、数字出版为辅,部分专业期刊虽开通了微博、微信,但效果不佳。

大数据时代专业期刊的读者

在网络和数字传播时代,读者对专业期刊提出更高的要求,专业期刊不仅要刊登专业的内容,还要与读者进行有效沟通,专业期刊必须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

1.目标受众的分众化。专业期刊的专业性定位决定了所刊登内容以所在学科领域的前沿课题和研究成果为主,所针对的目标受众是分众人群。专业期刊的目标受众具有相似的专业研究领域,专业内容需求,职业、学历等人口统计学特征。

2.受众媒体接触行为的变化。专业期刊的部分读者受过良好的教育,对新媒体发展较为敏感,是最早体验和使用新媒体的用户群体。他们已经减少了传统媒体的接触,更多采用网络媒体、智能手机终端。读者是大数据的生产者,也是使用者,享受着大数据带来的便利。

3.专业期刊使用方式的变化。研究者通过数字出版平台获取专业文献是科研和工作的需要,通过及时了解行业与专业资讯,增强指导科研与工作的能力。目前,学术期刊的读者需要的是学术信息,并不一定是某种具体刊物。读者将从订购某种刊物转向订购相关的文章,甚至是文章中的某个部分。②及时、准确地了解读者的数据需求,能够指导编辑的选题策划。

4.数据获得的方便性。长期以来,研究者除了主动阅读纸质期刊外,更多的是利用数字出版平台进行数据检索,了解最新的行业资讯与专业研究趋势,这种被动的检索方式已经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大数据时代,专业期刊要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根据相关研究者的研究方向、专业领域的热点,主动推送相关资讯给目标人群。

专业期刊的大数据经营策略

专业期刊经营的核心是期刊的内容策划、发行策略和营销模式,要改变专业期刊的困境,需要对海量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行业需求,掌握行业研究趋势,增强专业期刊的市场竞争力。

1.大数据的期刊编辑策略。第一,选题策划保持前沿性。大数据能够帮助编辑更好地进行选题策划,专业期刊编辑借助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研究,如CiteSpace文献引文网络分析软件,通过多元、分时、动态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该学科或知识领域最新的研究趋势与动向,③从而及时了解和把握专业期刊选题的前沿性。此外,期刊编辑还可以关注知网最新数字出版文献,以及专业性的网站、论坛,及时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第二,获得稳定的专业稿源。期刊编辑可以根据选题策划,引导专家、作者撰稿,打造期刊品牌栏目,增强专业期刊的品牌影响力。通过编辑与行业专家学者的有效沟通,可以获得固定、稳定、高质量的稿源,从而改变当前专业期刊被动等待作者投稿的局面。

第三,建立作者与研究机构数据库。大数据分析能准确发现该专业领域权威的研究机构,以及重要研究成果、研究专家,建立约稿专家信息库,确保专业期刊刊登内容的专业性和前沿性。同时,利用大数据专业期刊能够掌握该领域内主要研究者的研究趋势,通过关注权威专家的研究方向,为期刊选题策划提供参考。

2.大数据的发行模式。专业期刊应重视受控发行(Controlled Circulation)模式,在大数据的支撑下实现最大的传播效果。专业期刊必须建立读者和研究机构数据库,遴选该领域专业的研究学者、行业专家、研究机构进行免费直投,通过有限的发行数量精确直达核心读者。④受控发行还需到达专业期刊的潜在或者直接广告客户,通过每期精确直达广告客户,能够影响广告主关注该期刊的广告传播效果,为专业期刊的广告销售创造条件。

专业期刊要继续加强数字出版发行。数字出版是专业期刊最主要的出版和发行方式,其传播优势明显,读者可以通过数字出版平台快捷、方便地获取内容。专业期刊应尽可能增加被收入数据库的数量,力争收入国内外知名的数字出版平台,通过数字出版能够提升专业期刊的关注度,增强专业期刊的影响力。

除了传统的纸质版,专业期刊还应该利用网络传播优势,开发新的形式。杂志社可以同步推出电子杂志版、电子书版的期刊,免费为注册用户提供下载和订阅,方便读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获取信息。新增用户注册数据,扩大目标发行对象的数据库。

3.大数据的营销策略。专业期刊应重视大数据时代的品牌营销。期刊的三次售卖分别是发行、广告和品牌营销。随着纸质版印量减少和目标受众阅读方式的改变,专业期刊的纸质印刷数量减少,其发行量直接影响到广告主的广告投放效果,因此,大多数的专业期刊发行和广告收入较低。专业期刊应利用大数据的优势,重点从期刊的品牌营销切入,利用专业期刊的专业性优势举办学术会议,开展技术培训,提供专业论证与技术认证服务,提高专业期刊的品牌知名度,增强其学术影响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

专业期刊的跨媒介经营是大势所趋。在网络传播背景下,专业期刊可以利用其在专业领域的优势,建立专业网站,开通微信、微博等,根据目标受众的媒体使用习惯建立跨媒体的传播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信息整合优势,利用专业期刊建立的跨媒体平台进行广告营销,发挥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综合互补的优势,扩大杂志和新媒体平台的读者群。

专业期刊要发挥公关策划优势,根据目标企业营销的需求,利用事件营销推出主题性的公共活动策划。专业期刊的事件营销主要采取借势和造势两种策略。通过突发热点事件借势营销,专业期刊可以根据广告主的营销需要,进行主题性活动策划,巧妙植入广告主的营销信息,吸引目标人群关注。专业期刊还可以主动为企业营销造势,营造行业关注热点,比如结合行业热点,联合相关领域的企业召开研讨会、论坛,进行评奖等。

专业期刊要利用大数据开发衍生产品。利用大数据整合与分析的优势,专业期刊能够准确地掌握该专业领域的研究趋势与前沿动态,可以策划出版专业书籍、著作,还可以整理已经出版的专业研究文献,推出主题性策划的集刊,发挥专业期刊的专业优势、作者资源、发行渠道等综合优势,通过衍生产品提高专业期刊的经济收益。如《广告人》杂志利用其在广告行业中的影响力和编辑资源优势,通过对国内广告教育需求的数据分析,与机械工业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合作,出版了一批广告专业书籍,图书出版成为《广告人》杂志重要的收入来源。⑤

注释:

①周小华:《“大数据”时代中国学术期刊的转型与发展机遇》[J],《科技与出版》,2014年第4期,第102~104页

②喻国明 宋美杰:《中国传媒经济研究的场域分析――基于共词分析与词频分析方法的探索》[J],《文化与传播》,2012年第2期,第1~11页

③周华清:《学术期刊的受控发行模式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2年第3期,第64~67页

④周华清:《品牌经营:国内学术期刊的发展策略》[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214~218页

大数据精准营销论文范文2

1、软件服务下的大数据

随着互联网运用的逐渐广泛化,社会中的各个行业都具有了自己的数据种类,这就致使大量的数据在互联网的服务中产生。软件服务工程会产生密集型数据,其中包括流式密集型的数据以及历史密集型的数据。如世界最大的电信数据仓库中心目前已经建立超过1200TB的数据;中国移动通信的业务流程超过8190个,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标准化的业务流程。“程序=数据结构+算法”的程序设计思想为传统软件工程的管理思想模式,集程序的运行过程就是数据结构的组织与算法的问题,这种模式将程序运行过程中的数据忽视,而将重点放在了程序的正确性和效率性,在很大程度上把程序的生命周期缩短。纵观软件理论的漫长发展史,诸多学者一致认为详细的文档和完整的程序构成了软件,其中完善的文档信息为软件的核心部分,包括工程数据、文档以及通用规范等等,把整个软件的设计重点放在了文档是否质量合格以及开发模式是否具备标准化上面。由此,推动了软件设计的标准化,从整体上把软件的质量有效提升[1]。

随着系统业务的扩容和用户的使用,对软件进行大规模的数据处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大型互联网企业更加重视软件服务中的历史密集型数据和流式密集型数据,将大数据分析作为服务,更加注重从用户的体验上进行数据的收集。大数据背景下,行业逐渐加大了数据的处理难度,使得处理数据更具精细化,对技术的标准要求也更为严格。当前大数据时代下软件工程的研究课题为,如何更好的把大数据平台作为服务,把大数据的分析作为服务、把数据的价值作为服务[2]。要从软件发展创新模式来进行海量数据的处理,PaaS服务平台、服务提供方以及服务消费者三方,会产生海量离线密集型数据和线上流式数据。各项级别的用户在进行交流或者进行操作以及各项系统日志数据等,其通常对软件的有效开发、运行、管理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另外,大数据还对软件服务的具体周期具有决定性作用。

从根本上讲,只是在规模和量上来进行数据的衡量,对其的研究没有标识,尤其是比较缺乏语义化的处理。因此,要对研究思维及方法进行不断创新,以此对相关数据实施组织与处理,并形成具有领域性的智能主体。通过对大数据的有效创新,将知识作为载体,可以提供相应的数据平台,从而确保以大数据为中心来进行现代软件工程管理的创新[3]。

2、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软件工程管理模式

软件工程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经典的CS模式-BS模式-软件服务工程。其中产生于大数据背景下的面向服务的软件工程,以服务为基础,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进行应用和共享服务的构建,对于分布式程序的开发具有很好的适应性。这种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能够把应用服务化,资源虚拟化,将外界服务接口统一化,有效解决大数据环境背景下的一系列问题。这种软件服务工程设计模式广泛应用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领域。项目管理是受到进度、费用以及品质的影响,满足客户的需求而进行的活动规划、指导和监督。其中项目控制与系统工程为项目管理两个至关重要的研究领域,二者有交叉重叠部分,项目控制主要负责输入进度、规划和费用,而系统工程蛀牙负责技术层面的输入。通过文档的形式来体现工程的管理,其中包括系统工程管理计划和系统文档树[4]。

系统文档树通过树形结构来描述项目所需要的,以系统工程为对象的各个系统工程文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提案阶段,由系统工程师根据合同数据需求清单和工作说明书来进行系统文档树的准备,从而为根据后续的进度和成本来进行文本化任务的确定提供便利的条件。由项目经理进行系统文档树的批准,并更新维护项目管理的全生命周期。而系统工程管理计划主要用于描述系统工程的进度与任务的,在提案过程中,由系统工程师根据合同数据需求清单和工作说明书来进行系统工程过程的描述,以及如何有效计划、组织、集成、测量系统工程需求。项目管理计划同样由项目经理进行批准,并更新维护项目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系统工程管理计划主要由软件系统工程过程、开发项目规划与控制,以及软件工程专业集成三类关键要素构成,其中开发项目规划与控制为必须要实现的系统工程任务[5]。

3、总结

综上所述,面临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其促使软件的更新速度相应加快,大数据背景下通常对软件的自身安全及性能具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打造一个健壮、高效且安全的软件工程,不仅仅要加大技术的支持力度,还需要不断创新软件工程管理办法,形成一套科学的配套理论以及技术标准。当前规模较大的软件重用技术不断发展,并实现了应用,再加上大量积累的软件资源,未来软件的集约化生产以及软件数据的挖掘将会变的至关重要。传统化的软件工程的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生活的相关需要,大数据环境背景下探究新型的软件工程管理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软件工程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宇航.大数据系统中的软件工程管理方法探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23):93-94.

[2]杨淼.面向商业模式的大数据信息管理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4.

[3]梁峰.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电力公司营销数据分析梳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

[4]王建民.领域大数据应用开发与运行平台技术研究[J].软件学报,2017,28(6):1516-1528.

大数据精准营销论文范文3

一、基于微信公众号创业的优点

高达6亿用户群体的微信平台,对传统营销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相比其他宣传渠道,微信公众号创业具有以下优势。(1)传播有效性高。不同于博客、微博等社交平台,微信是从熟人朋友中发展起来的社交平台,其最初的传播模式是一种熟人传播。这样一种基于信任的小众传播发展起来的用户群,具有极高的信赖度和有效性,是传统媒介无法做到的。2016年,微信进入2􀆰0时代,微信社交关系从熟人社交逐渐演变为半熟人社交,通过微信这一平成“六度人脉”销售网络的建设不再是天方夜谭,而是实实在在每天都在发生的事实。[1]一对多的公众号传播模式,直接将消息推送到手机,达到率和被观看率几乎是100%。(2)便捷的商家用户沟通渠道。微信公众号的推送与用户留言这一功能,让商家可以随时随地提供信息和服务,根据用户需求调整销售模式。微信公众号的推出开放了微信对外接口,实现了第三方平台的接入,让微信公众号营运者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实现了微信会员卡、微信商城、微信团购等营销功能。同时商家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用户活跃度、用户消费特点,调整销售策略,贴近用户需求。[2](3)成本低门槛容错率高。微信创业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草根性”。申请微信公众号手续非常简单———有效身份证件与一个未绑定微信的电子邮箱,任何怀揣创业梦想的人都能在这一平台上开设自己的公众号。早期公众号的运营,几乎不需要创业者的资金成本,这样几乎“无门槛”的准入形式和低成本的运营模式,容错率极高,非常适合早期创业的大学生团队。

二、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探索

(1)做好公众平台的精准定位。大学生微信公众号创业,首先做好平台的精准定位。公众号是准备面向本校“精耕细”做好推广工作,还是面向整个大学生群体实施“广撒网”策略,都值得创业者认真思量。公众号的名称和头像要符合自己的微信定位,能够直接体现定位,简介一定要清晰明了,同时能够吸引粉丝关注。公众号的推送内容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优势,才能在众多的公众号推送中脱颖而出。(2)公众号服务内容贴近大学生生活。丰富多彩的咨询、实用便捷的服务是吸引大学生关注的最好方法。大学生创业公众号若能抓住学生的需求提供服务,将极大提高创业成功率。大学生创业者可以立足在校生群体需求,通过便捷的网络服务,提供订餐、购物、查询等功能,满足用户群体需求。最常见的大学生微信平台服务功能有:校内便捷服务(校内失物招领、课表查询、校内通知等)、公交线路查询等服务。[3]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五个大三学生敏锐抓住学校毕业生论文修改苦不堪言,毕业生论文打印供不应求的市场需求,创建毕业生论文服务公众号,面向本校毕业生提供论文格式修改工作和论文打印工作,因其紧贴学生需求、价格低廉、送货上门等服务,通过微信裂变式传播,让这小小的创业团队在2017年毕业季挣到创业的第一桶金。(3)做好线上线下推广工作。首先做好线上推广工作。除了利用朋友圈熟人链接推广外,还可以通过学校相关网站、贴吧、论坛等发帖推广,班级QQ群也是一个很好的推广方式。除了线上推广工作外,线下活动推广的效果也不可小觑。例如与校园社团合作,帮忙校内社团招募通知、社团勤工助学宣传、社团活动推广等,做到社团推广与公众号推广双赢。线下推广活动还可以考虑通过有奖活动的方式,例如扫码抽水果,关注就送棒棒糖等方式,促使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公众号的粉丝数。(4)微信平台与等级培训挂钩。大学生对各类技术等级证书培训的需求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大学生创业团队若能与校外优质培训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用的培训考试攻略,为培训机构提供广告推广业务,将是一条营销新途径。

三、结语

大学生对微信的使用度与依赖度极大,大学生微信公众号创业具有天然的受众优势,加之微信公众号创业起点低,商家用户互动较好,利用熟人和半熟人社交圈传播的有效度较高等特点,做好大学生微信公众号创业,推动大学生创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缪经纬 张永 单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石明翰.基于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生创业实践[J].科教导刊,2015(10):170-171.

大数据精准营销论文范文4

摘要:

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基础,从大数据时代的视角,针对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改革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这些教学改革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

大数据;应用化学专业;教学改革创新

随着信息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冲击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慕课(MOOC)、微课和翻转课堂方兴未艾,并在“互联网+”的带动下,不断地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日常教学工作[1]。然而,一方面一些公众将化工事故、环境污染归因于化学产业,从而影响化学化工类专业招生生源;另一方面部分高校重科研而轻教学,使得教学的中心地位不突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正在影响和渗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传统的化学教育又当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催生的机遇与挑战,这是高校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而棘手的课题。本文简要探讨了大数据时代对应用化学本科教学的促进和启示作用,正是在这种作用下,笔者以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为例,总结了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课程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以期这些实践做法能够推广开来,为新形势下化学教学的改革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1大数据时代对应用化学专业教学的促进和启示作用

大数据是指那些规模大到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工具已经无法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集[2]。但是大数据不是海量数据的简单叠加,而是量变引起质变,是数据量、数据形态和数据分析处理方式到理念和形态上的重大变革的总和[3]。大数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被波及;作为教育的龙头,高等教育也会受到大数据应用的深刻影响。应用化学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专业偏重于“应用”则相对忽视了“化学”;专业偏重于“化学”则相对忽视了“应用”,这便陷入了两难境地。大数据时代促进了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工作,也使得教育工作者可以跳出两难境地。大数据时代送来了新的教学模式,如沈永淼等[4]将基于QQ群的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大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使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控教学节奏和效果,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实效。更重要的是,大数据时代送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如朱红等[5]对理科本科生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比得知信息化、多元化、创新性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这个拥有海量知识的信息时代,新的教学理念对于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化学教学不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地学习所有的知识,不再推荐教师讲授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简单获取的知识,而更加强调讲解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途径,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自主实验,更加重视发展精准的个性化教学体系。正是在大数据时代新的教学模式和理论的促进和启发下,笔者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化学专业部分课程进行了改革,现以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为例,重点阐述大数据时代化学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以及学生在学习行为上的改变。

2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体系优化与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体系包含了课程的主体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模式、应用方向等内容,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精细化学品化学原是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精细化工方向的一门选修课,1名教师主讲,2学分32学时。精细化学品的开发和生产是化学工业的重要领域,也是培养和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学生学习和掌握了精细化学品的化学知识后,不仅可胜任已有大中型企业的相关开发研究和营销工作,而且还可以根据市场和社会对精细化学品的需要,以较小的投资投入创办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这也符合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导。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该门课程与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就业和创业息息相关,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改革探索。

2.1优化课程体系

从2006年开始,课程团队逐步对该课程的课程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模式等进行了大胆创新,目前该课程为应用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国际合作)专业必修课程,3名教师合讲,3学分48学时,其中32学时为理论教学,16学时为实验教学。原先课程体系的设计旨在让学生知道精细化学品是什么,以及了解具体某个门类的内容。然而,在大数据时代的高等教育,对于这类概述型课程,学生既没有兴趣,也没有必要花长时间去学习和死记硬背。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侧重理论基础教学和问题导向研究,更加突出理论探索的意义;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加了肥皂的制备、雪花膏的制备、洗面奶的制备和固体酒精的制备等综合性实验。其中,2013级学生团队将索氏提取器提取的草本精华液应用于肥皂的制备中,获得了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一等奖。本课程教学团队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均主动增加应用事例的讲解和应用实例的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建设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一门课程的基础,试问如果授课教师都不能接受大数据,学生又怎么能利用大数据学习呢,又何谈课程的大数据改革呢?所以进行大数据时代的课程改革,建设一支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大数据时代的教学注定是以“学”为中心的,而不是以“教”为中心。当然,这并不是说教不重要,而是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教会学生怎么接受与课程有关的数据就显得至关重要。课程团队教师认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必然会冲击化学教学,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促进和启示作用不容忽视,大数据时代应该倡导以学生为本的高互动教学范式(图1):

(1)无互动,不教学。在大数据时代开展教学,一定要和学生互动交流,没有互动的课堂,可以一票否决;

(2)以学生为本。在大数据时代不再需要学生什么都知道,个个都是学霸,教学做不到、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但是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获取知识的途径要反复向学生强调,提倡精准的个性化教育;

(3)智能手机辅助课程教学。智能手机和课堂教学并不完全矛盾对立,关键在于引导和矫正,在专业课教学中鼓励教师在课件中插入二维码,引导学生课后学习,利用智能手机作为学生客户端进行课件分享、网上答疑、微博评教、微信反馈实验教学等教学教辅活动。大数据时代给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关键不仅在教师本身业务能力的高低,而更在于教师是否愿意学习且能够掌握大数据时代的教学范式。

3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创新与实践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可能会导致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不积极,课后不复习,考前搞突击”。所以很多教育工作者诟病其为填鸭式教学。在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近十年的创新与实践中,笔者认为:在大数据时代,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本身应该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以最佳的教学效果为出发点。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新奇的教学模式,都需要学生认可;如果学生不认可,再好的形式都是空谈,所以关键在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趣味性。教学内容是教学形式的灵魂,教学形式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1创新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一门课程的主体。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原先属于典型的概述型课程,内容庞杂、题材广泛、易懂难深,共分为精细化学品概念、表面活性剂、石油化学品、药物与中间体、农药、染料与颜料、涂料、香料、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等十几个章节。之前,教师讲解得很辛苦,但是学生的收获并不大。在大数据时代,这类化学概述课即属于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简单获取的知识,所以必须改革课程原有的内容,基于此,课程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深度挖掘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这些方法可以为同类型化学概论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3.1.1精讲教材重点和难点,提高理论课程的前瞻性和趣味性

将知识要点多、内容程度深的表面活性剂、药物与中间体、农药等三章分别选派3名有专业特长的教师进行讲授,分别安排在学期初期、中期和末期。在表面活性剂章节中,着重演示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强调肥皂制备的原理,这样便于后续实验教学的开展,引申讲解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多品牌战略;在药物与中间体章节中,用具体的数据和案例教学重点阐述药物开发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讲解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历程,从而以青蒿素的化学合成为切入口,分类介绍主要药物与中间体的合成工艺;在农药章节中,以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为开篇,简单介绍“寂静的春天”和柴静“穹顶之下”纪录片,再以问题为导向,强调现代农药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同时,将近些年发展较快的有机电子材料的内容引入到精细化学品的教学中,丰富了原有的课程内容,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启发了学生的思考,也使其了解一些前沿知识,学习热情高涨。正是由于课程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精讲重难点,不再追求面面俱到,给了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

3.1.2培养学生技能和能力,增强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创新性

为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新版精细化学品课程开设了16学时的实验环节,在实验的选择与设计过程中将学生的兴趣和课程的重难点结合,增加了肥皂的制备、雪花膏的制备、洗面奶的制备和固体酒精的制备4个综合性实验,提供了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合成等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为必修,由教师提供实验讲义,学生自行设计制备工艺和表征过程,教师在实验中负责实验安全培训、学生答疑和实验操作评价,不负责实验讲解,刚开始学生不能适应,尤其是没有预习的学生,教师责令未预习学生离开实验室,下次再来开展实验,引起这些学生对于实验安全和实验准备的诸多反思。中后期实验受到学生充分重视,实验技能和自主实验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性实验为选修,不计入总学时,由学生课后进行线上慕课学习,教师在场的情况下,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近3年学生选修比例均在60%以上。在实验进行中,教师会鼓励学生在实验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智能终端记录下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除了完成实验报告以外,还需要将自己所做的产品拍照进行分析和反馈,教师逐个进行网络点评。近几年,毕业生对于该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反响强烈,一些继续深造的学生表示,自主实验使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

3.2丰富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密不可分,教学形式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并不能完全抛开教学内容空谈教学形式。在大数据时代,教师需要掌握更加多元的教学形式为教学服务,如前所述,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5]。教学形式本质上反映的是师生交流与合作的形式,白杨等[6]通过多途径交流开展物理化学教学给笔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除了提问法、作业法等传统交流形式,在大数据时代还可以通过网络课堂、微信答疑、合作完成、小组会议等方式进行充分交流。

3.2.1以慕课和翻转课程为手段,线上学习与线下答疑相结合

该课程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学生进入慕课共享平台学习染料、颜料、涂料、香料等内容,慕课具有易于使用、费用低廉、覆盖人群广、利于自主学习、学习资源丰富等优点。教师刚开始需要指导学生使用慕课平台,指定部分学习内容,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可以学习全部内容,也可以只学习本小组指定的内容。每个学习小组集体制作PPT在课程中进行汇报,在准备的过程中如果有疑问可通过微信和QQ群等网络方式向教师提问,汇报人由课程现场抽签决定(避免组内学优生包办,学困生偷懒),汇报人汇报完毕,全组学生回答教师和其他小组学生的提问,教师可以现场纠正学生的讲解,也可以帮助该组学生回答问题。慕课的出现与快速发展,正在颠覆并改变着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本课程采用的是将慕课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如果部分小组表现不佳,教师可以围绕必要的重点进行微课式讲解,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节课讲解的总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大数据时代化学教师的角色需要转变,以前教师侧重“授业”,而大数据时代教师的重点应逐步转向“解惑”。

3.2.2以问答式教学方法为导向,不断丰富师生间互动教学形式

问答法是与大数据时代最契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以互动为基础,才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开展好教学,笔者一直倡导“无互动、不教学”的理念。纵观优秀的微课或者成功的课程导入都有很好或很实际的问题提出,好问题是课程成功的一半。如本课程在讲解精细化学品概念的时候,教师就提出一个常见的问题:什么是精细化学品?从而引出精细化学品的定义,阐述该定义是有缺陷的,引出大宗化学品的概念。进一步发问:究竟怎么界定大宗化学品还是精细化学品?并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该定义本身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用实际的数据证明,有些化工产品原先属于精细化学品,后来随着产业发展变为大宗化学品。这样便将这个概念讲深讲透,学生的理解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不再需要死记硬背。除了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提问形式和学生问、教师答的答疑形式以外,学生和学生在课堂上也可以相互提问,甚至是辩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师生间互动教学形式。大数据时代化学学科学生的角色也需要转变,以前学生侧重理解和记忆,而大数据时代学生关注的重点应是推理和提问。

3.2.3以多元化考核方式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学生成绩考核制度

怎样科学而准确地评价学生是一个难题,大数据时代倡导精准的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尽相同,就使得这个问题难上加难。考核学生的基本原则就是多元化,在贯彻学校教学考核与成绩评定规定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考核始终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主要包括出勤、平时作业、学习小组中的表现、实验和课程论文等诸多方面。以前教师记录学生的平时表现只能通过点名册,大数据时代这一点已经完全改观,学生的表现可以通过可视化录播系统和实验网络反馈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来,而且每一个学生的表现都可以通过云盘分享记录下来,这是多元化考核的基础。2010年以来,学生的课程论到“一人一题”,即每个学生的论文题目均不相同,题目由现场抽签决定,在教师许可的情况下,学生之间可以自愿交换,但是不能写指定题目以外的课题。2012年以后,课程团队讨论决定,对总评成绩拟得到80分以上的学生需要选修创新性实验,拟得到90分以上的学生需进行结构化面试环节,也就是说,没有进行创新实验和面试的学生最终成绩至多为80分,激励学生追求更高的学习目标。结构化面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学生随机抽取信封里与两个课程相关的问题回答;第二部分学生事先将自己的课程论文内容制作成PPT,当面向三位授课教师宣读汇报,由这三名教师进行提问并评定该生成绩。经过近几年的反复实践证明,该课程得分在90分以上的学生在以后的深造和就业中都表现卓越。究其根由,在学生成绩考核制度设计时,课程要求学生不仅需要认真学习规定的内容,还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才能符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初衷,也才能满足高校不断深化内涵发展的要求。

4小结

大数据时代给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送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笔者在充实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把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教学由传统的以知识记忆为主逐步改革发展到信息资源的利用和挖掘方面,并以慕课和翻转课程为抓手,坚持线上学习与线下答疑相结合,坚持理论教学和自主实验相结合,适度增加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的前瞻性和趣味性,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让教育教学回归其出发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学习积极性。当然,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需要不断借鉴教育同行的成功经验,不断地学习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丽.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No.2,98.

[2]肖义平.高教学刊,2016,No.1,54.

[3]屈莉莉,陈燕.教育教学论坛,2014,No.16,57.

[4]蔡佳璐,黄荧倩,叶伟东,沈永淼.大学化学,2015,30(6),7.

[5]朱红,安栋.教育学术月刊,2016,No.1,81.

大数据精准营销论文范文5

关键词:广发银行;信用卡;发展策略

一、广发银行信用卡的特点

广发银行是我国国内首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995年发行第一张信用卡,开启了中国信用卡发展的里程。从此,持有信用卡的人群真正实现了记账消费的可能。它始终坚守“办中国最好的信用卡”这一定位和服务业务理念,强调客服中心在信用卡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给您更多,为您看更远”是广发卡的服务追求,也是其一直以来坚定不移的服务理念传播。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信用卡申请手续快;免息时间期限可延长至50天;信用卡还款灵活,理财行为自如;还款的限额有所设置,可以设置最低还款额,也可以全部偿还欠款;信用额度可以循环使用;丢失信用卡后有报失政策保障,零风险;刷卡可以积累积分换礼品;特约商户的优惠待遇明显;可在世界大部分地区使用,可在有银联或者VISA标志的ATM上提取当地货币。

二、广发银行信用卡发行现状

据统计,截至2016年广发银行的信用卡发行量已经突破4500万张,信贷余额已超过3000亿元。可见,其庞大的客户群已充分印证了广发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广发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在基本的信用卡业务透支消费和还款基础上,积极开拓体验升级业务,不断根据消费市场和客户群体的变化来优化营销发行模式。

广发银行信用卡具有自身的发展优势,优势在于广发银行开办信用卡时间早,具有比其他银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广发银行开启我国真正的信用卡市场后,它有针对性地推出多种类型的专属信用卡,满足不同经济水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其次,它的风险控制力较强,由于信用卡具有信贷的功能,信用卡信贷总额会不断增加,坏账率会不断升高,广发银行坚定把信用卡的风险控制工作当作放在第一位。第三,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广发银行信用卡的经营发展势头稳健,强调扎扎实实地发展步伐,在利润攀升的势头下,深化发展理念和目标,不好高骛远。

在优势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本质的危机和不足。虽然信用卡是一个具有个性化的专属产品,但随着国内各大银行信用卡业务的不断推出,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开始存在。产品的设计和营销手段很容易在信用卡市场上出现同质化现象,虽然广发注重客户的细分研究,但产品的品牌特色仍需不断加强并深化。从内部服务来说,广发银行人员的素质有待加强。要想提升客户满意度就要在微笑服务和员工素质上下功夫,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危机处理能力。

三、广发银行信用卡发展策略

第一,产品创新。针对信用卡的产品创新要从“质”和“量”上做文章,当前,广发银行率先引用全球先进的信用卡系统,大机系统是目前世界上计算能力、高可用性、高稳定性方面最先进的系统,这是中国信用卡行业发展20年以来在异构平台上迁移数据量最大和实施最复杂的跨平台项目,是信用卡中心的“最强心脏”,全面支撑广发信用卡未来的发展战略。其次,加深与行业领先者合作,利用各类大数据资源展开精准营销。第二,精准营销。精准营销即针对目标人群的消费习惯推出有针对性的信用卡产品,可针对女性推出购物生活卡、针对商旅人群推出旅游航空卡、针对有车一族推出交通加油卡等,丰富化的信用卡产品可以增强不同人群持有广发卡的持久度,从而有效扩大持卡人群的范围领域。基于信用卡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年轻人,信用卡能够为其消费行为提供便利的经济条件。此外,信用卡在营销过程中要通过整合流通渠道的方式实现精准营销。整合流通渠道是加强自身实力的有效途径。整合流通渠道可以使银行总体的控制力增强,提高了营销效率,减少运营成本,更加灵活化、规范化,能够能好地满足市场多样化、灵活化的需求。第三,优质化客户服务。优质的服务是巩固品牌,提升客户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优质的客户服务可以给客户留下良好的口碑和印象,从而提升客户选择的可能性。优质化的服务是包含多重系统的整体服务,强调客户的整体服务感受和体验,让客户在享受服务的同时感受到广发卡给他们带来的便捷和享受。通过持卡体验,可以获得一种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更高品质的生活。无论客户群体所处的经济地位如何,持有广发信用卡的客户都可以与之匹配的合理的服务享受。此外,随着信用卡功能的不断发展,很多银行也意识到卡的表面美观性,这不但可以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其吸引客户办理所需求信用卡的诱饵。广发银行信用卡发行之后,之所以受到更多的人的喜爱,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群都能办理到一张属于自己个性化的信用卡。它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在提醒着人们在使用信用卡时一定要保持着一种良好的使用习惯,避免产生不良信用记录等情况。

大数据精准营销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学术期刊数据库 网络出版 运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2) 02-0090-04

[Abstract] Taking 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 and Wiley InterScience as objects of study,the paper analyzes collectivization operation, professional contents, high quality of resources, diversification of pricing systems and globalization of the publicity strategies in these databases,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hoping which are good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cholarly journals databases.

[Key words] Scholarly journals databases Network publishing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是指学术期刊以网络为传播渠道,以数字内容为传播介质,以电子支付为付费手段的一种为用户提供阅读服务的出版方式。在我国,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主要形成两种出版模式:“一是以纸质期刊为母本的期刊上网,即将纸质期刊的数据数字化后送至网上,从而实现期刊网络化;二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学术期刊,完全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有固定网址,完全以网络为载体”[1]。前者具体表现为数据库出版,如国内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后者主要表现为在网络平台上优先在线出版、开放存取等。

2010年7月出版商励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再次提出,其全文数据库将在接下来的三年中每年涨价14%以上。这个涨价方案引起了国内图书馆界的不平和思考。因此,对国外学术期刊数据出版商的运作方式和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第一种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模式,剖析和解读爱思唯尔、斯普林格(Springer-Verlag)和约翰・威利(John Wiley & Sons)全球三大学术期刊出版商及其数据库产品的运作情况,以期能对我国的出版实践有益。

1 国外三大学术期刊出版商基本情况介绍

1.1 爱思唯尔与ScienceDirect

ScienceDirect是全球第一大学术出版商励德・爱思唯尔的核心产品,它为24个学科的2500多种电子期刊提供网上检索服务,拥有经同行评审的世界科技与医学领域四分之一的电子版全文文献。用户可通过互联网在线上搜索、浏览、打印以及下载所需的期刊论文。该数据库集世界领先的科技和医学信息之大成,得到130多个国家1100万科研人员的认可,是中国用量最高的外文数据库,最早可回溯至1823年。

1.2 斯普林格与SpringerLink

SpringerLink是世界科技出版社德国斯普林格的全文数据库产品,共收录1500余种在线期刊,其中大部分是被SCI、SSCI和EI收录的核心期刊,是科研人员的重要信息源。它已经从以卷期为单位的传统印刷出版标准过渡到以单篇文章为单位的网络出版标准。另外,现已有超过200种期刊优先以电子方式出版(OnlineFirst)。同时,其服务系统实现了与重要的二次文献检索数据库的全文链接,并且目前已经与SCI、EI建立了从二次文献直接到SpringerLink的关联。

1.3 约翰・威利与InterScience

InterScience是由John Wiley & Sons,Inc.创建的网络版全文数据库。John Wiley & Sons,Inc.公司成立于1807年,是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和医学(STM)类的领先出版商。2007年2月,Blackwell Publishing Ltd.与John Wiley&Sons,lnc.完成并购,成立了新的出版公司Wiley.Blackwell,成为仅次于艾思唯尔、斯普林格的世界第三大学术出版商。Wiley InterScience于1997年建成,1999年投入商业运营。目前数据库中有超过400种期刊以及图书等其他形式的出版物,共有文献超过150万篇,其中许多期刊的收藏可回溯至创刊号,最早文献可追溯到1799年。

2 国外学术期刊数据出版商的运作特点

为什么出版商爱思唯尔可以毫无顾忌一而再地提高数据库产品价格?这与其背后的运营不无关联。通过对三大专业数据库进行比较研究(数据统计截至2010年12月7日),笔者认为,它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2.1 集团化运作

爱思唯尔、斯普林格和约翰・威利是全球三大知名学术出版商,它们在成长过程中都经历了漫长的兼并与重组,进而形成现在的规模。三者都属于商业性出版集团,它们旗下的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和InterScience数据库产品完全按照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则来运营。这种集团化运作可充分利用自身庞大的营销网络体系,大大减少资源浪费和平台重复建设;同时也不断增加数据内容,进而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权威的文献资料。

2.2 专业化的出版内容

从收录的期刊学科分类角度看,三大数据库收录的期刊都侧重于自然、技术和医学(STM)领域,专业细分明显。以爱思唯尔旗下的ScienceDirect为例,其网络平台虽然也设有“社会科学与人文”这个类别,但所占比例仅为总记录的15.3%,其余的“物理科学与工程”“生命科学”“健康科学”三大类占84.7%。至于ScienceDirect之所以会有“社会科学与人文”这个类别,笔者认为很可能是在其漫长的兼并重组过程中融合少量人文社科类的期刊资源。专业化的出版内容,使得出版商能更好地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学者提供精准营销和信息推送服务。

2.3 高质量的内容资源

从时间回溯角度看,爱思唯尔的ScienceDirect全文期刊数据库,包括了回溯到1830年前后的《柳叶刀》和所有期刊的第1卷第1期[2];SpringerLink可回溯到1832年的数据;Wiley InterScience最早文献可追溯到1799年。从时间回溯的久远程度可以看出,三者都能够为用户提供最全面最权威的内容资源,这是国内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难以匹敌的。

从收录期刊的实力角度看,国外数据库收录期刊的实力远强于国内数据库。2007年SCI共收录6417种科技期刊,其中中国期刊只有76种,这76种期刊年度影响因子超过1.0的只有9种[3]。而位居第一的Cell Research于2005年7月13与Nature出版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加入自然出版集团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办刊和发行阵营,成为国际先进期刊团队的一员。而与此同时,国外三大数据库中很多都是SCI所收录的核心期刊。

2.4 多元化的价格体系

在国外,科技期刊往往会根据细分客户给出不同的价格,即可分为团体价、图书馆价、公司价、会员价、国内价、国外价等。在充分考虑不同承受能力和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多地赢得市场。延伸到数据库产品上也是如此。以爱思唯尔的ScienceDirect为例,进入中国以来一直执行低价策略。中国地区该库科技论文的收费标准为46美分/篇,为世界发达国家的16.3%,全球平均价格为2.75美元/篇[4]。这样看来,2000年爱思唯尔初次进入中国市场时,采用的低门槛策略便不奇怪了,当时要求高校只需每年至少订购2万美元的纸质期刊,然后再交3万美元,即可使用ScienceDirect整个数据库。正因为多元化价格体系的存在,使得中国用户越来越多地使用国外数据库,以至于形成依赖。而在国内,鲜有期刊采用两种及以上价格的,基本上统一定价,统一发行。这种统一定价的策略无法体现市场环境下价格对用户需求的影响。

2.5 全球化的宣传策略

首先是办刊方式的国际化。国外出版机构往往采用与国内、国外出版机构合作,实现作者国际化、审稿国际化、发行国际化和读者国际化的运营方式。这样一来,在获得最优质内容的同时,获得更为广泛的读者群。如Nano Research就是清华大学出版社与斯普林格合作出版的结果,Frontiers in China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与斯普林格联合发行的。据统计,“爱思唯尔是发表中国科研成果最多的外国出版公司,占外国出版商发表中国论文总数的29%,被引频次占总数34%”[5]。

第二是服务的国际化。《2010年爱思唯尔白皮书》宣传的宗旨是“为中国的科技、医学发展提供长期的、可持续的支持”。于此,其要扩大在中国影响力的战略看得再清楚不过。在过去几年里,爱思唯尔还启动“图书馆文献存取创新”“中国作者支持计划”等项目,开设专门的论文写作培训班,联合卫生部、清华大学以及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向中国西部欠发达的大学和医学院校赠送医学卫生图书,以及ScienceDirect和Scopus电子产品的使用权限。总之,无论是办刊方式的国际化还是服务的国际化,都是国外出版商宣传自身数据库产品的一种方式,都能不断地深化其产品品牌和国际影响力。

3 对我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发展的启示

近年来,国内的学术期刊网络出版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内容生产商积极与数据商合作,借助自建网络平台加快发展,开放存取出版也获得了蓬勃发展。其中,最常见的还是与数据商开展合作,实现利润分成。但从我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现状来看,分散经营,各自为政,国际影响力较小。据统计,2009年JCR收录的7349种期刊中中国刊物仅为114种,虽然相对于2008年的83种来说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比起美国的2601种,差距还是很大的。因此,我们认为,国内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在走向国际的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3.1 实现我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集团化运作

在网络出版环境下,进一步推动学术期刊数字资源的集团化和产业化运作。这一方面可以实现规模效应,另一方面也改变与数据商利益分配不均的境况。很多年来,我国学术期刊发展大多处于各自为政、实力弱等境地。随着报刊转企改制的深入推进,学术期刊必定要逐步走向市场,参与市场优胜劣汰。在新闻出版总署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把深化改革同调整结构结合起来,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鼓励实力较强的地方新闻出版企业先行整合资源,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管理规范、运行高效、核心竞争力强的区域性综合集团和行业性专业集团”[6]。所以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更应顺应国家的政策导向,打破地区限制,加快资源整合,实现集团化运作,统一发行,统一管理,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当然在统一的过程中,也应做到“和而不同”,应给予期刊一定的独立权限,如编辑在争取优质作者时可以集团的名义与其进行沟通,从而更好地出版高质量内容。

3.2 加快数字平台的建设,实现期刊资源的数字化

面对信息数字化所带来的挑战,爱思唯尔投资4000万美元与荷兰皇家图书馆建立数字化储存,其为图书馆提供ScienceDirect包括所有期刊的第1卷第1期的数字拷贝[7]。而在国内,虽然许多学术期刊迫于压力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基本上还是停留于在线稿件处理、宣传编辑部近期的情况,在期刊资源的数字化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有些网站虽然设有《当期目录》《下期目录》《下载排行》《过刊浏览》等栏目,但是点击进去基本不可用。其实对于学术期刊来说,用户希望的是信息资源时效性强、影响力大、易获取性,所以加快数字平台建设,做好资源数字化的基础工作,为数据库的全面收录和走向国际做好准备,这些都显得相当重要。

3.3 实现期刊数字内容的分类与聚合

按照研究领域,实现期刊数字资源的细分与类聚,使内容更加专业化。我们认为,这项工作可以由行业协会牵头,将不同领域的学术性期刊、技术类期刊、科普类期刊等区分开来,避免出现内容刊载含糊不清,如学术期刊刊载大量科普知识,进而在特定的专业领域内形成规模。

3.4 加大期刊的宣传力度

国内学术期刊出版往往重于内容出版,疏于宣传与管理。为此,我国学术期刊应多参加国际会议,争取进入国际六大知名检索系统(即SCI、EI、CA、SA、俄罗斯《文摘杂志》、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并积极与国外大型学术期刊数据出版商开展合作,如数字资源的联合发行,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期刊自身知名度,进而吸引优质投稿,改变国内大量SCI论文投向国外期刊的现状。如IEEE详细规定了其商标名称缩写“IEEE”,并将该标志用于其全部自有出版物上,在加强宣传效果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的品牌价值[8]。当然,在面向国际进行宣传的过程中,就会涉及出版语言、编排标准等方面的国际化,这些也是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在走向国际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注 释

[1]刘英.我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研究综述[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85-89

[2][7]戴利华.国外科技期刊发展环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任胜利的编辑之家.2007年度SCI收录期刊的引证指标[OL].[2011-03-05].blog.省略/home.php mod=space&uid=38899&do=blog&id=30483

[4]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09)[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爱思唯尔官方网站.2010年爱思唯尔白皮书[EB/OL].[2010-09-01]. china.省略/ElsevierDNN/Default.aspx alias=china.省略/elsevierdnn/ch

[6]中国网. 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全文[EB/OL].[2010-01-06].省略/policy/txt/2010-01/06/content_19190871.htm

[8]张音.国外SIM期刊出版特点简析[J].科技与出版,2010(8):59-62

(收稿日期:201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