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制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机制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机制论文

教育机制论文范文1

近年来在人文素质教育和综合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的情况下,众多高师院校虽也加大了包括文学和艺术等课程在内的人文学科的教学力度,但并没有真正从文艺类课程对师范生的重要作用方面来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笔者首先选取国内多所高师院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上网搜集他们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发现多数院校开设的包括教育学、教育管理、小学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音乐教育、特殊教育等十多个本专科层次中,其相关文艺类课程,尤其是文学类课程偏少且零散,而各类教育理论课程多,且有向精深的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以笔者为中心的课题小组,通过采访、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湖北省几所高师院校文艺类课程的教学现状,结果发现在受调查的420名不同教育专业的学生中,有43.7%的学生对现有课程中的文艺类课程设置不满意。虽然这些院校对各教育类专业学生开设了诸如音乐、美术、绘画、书法、中国传统文化等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程,但在课程的总体设置上还是明显偏重于教育教学理论的灌输,文艺类课程相对偏少,设置不全面,缺乏整体性和逻辑性,设置比例也不太合理,随意性大。就文学类课程来看,有的院校教育类专业完全没有开设文学类必修课程;有的只开设了儿童文学;有的只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或中国古代与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却忽略外国文学;有的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多达96学时。就艺术类课程来看,受调查的几所院校普遍较重视音乐、美术、绘画等课程,而对影视、戏剧和表演重视不够。笔者认为应该在高师院校各教育专业中较为全面系统地、有计划和步骤地开设文艺类专业必修课程,并且应该使它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并严格地贯彻执行。尽管我们不能具体明确地规定到底应该开设多少门文艺类课程才算全面,每门课程应该开设多少学时才算合理,但是对于所有的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一些最基础的,与他们的教育专业和方向、未来的教育工作相关的文艺类课程应该全面开设,对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都应该有所了解和掌握。

二、高师教育专业文艺类课程教学体系的建构

在高师院校各教育专业设置一个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文艺类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该课程的性质。文艺类课程应是每一个教育类专业学生必学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旨在向师范生“传授相关的文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文艺作品及其相关活动的欣赏、创造”[2];其次因“文艺各门类的审美特性具有一致性与相通性,它们虽采用的媒介不同(线条、色彩、声音、肢体动作等),但都是通过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以审美愉悦”[3],因此其众多课程可以“整合在审美教育的同一框架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建立一个具有整体性、系统性、逻辑性的课程体系和系统,同时作为一门具有多元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在教学中需要汇聚多方面的力量和教学资源来共同完成。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操作:

1.按专业区别对待

文艺类课程虽内容丰富、类别庞杂,但据其特点我们可以简单地分为文学和艺术两大课程系列。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安排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结合各教育类专业学生所学的具体专业和方向的需求,课程的设置和具体安排要因学生所学的专业和方向而有所区别、调整和侧重,不是所有的教育专业学生同时开设门类、内容、学时完全相同的文艺类课程。比如儿童文学这门文学课程,对于学前、小学、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定要开设,且课时量要有所保障,但对于教育学、教育管理、汉语言文学(中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不开设。而中外文学作品选读、书法、音乐、美术等课程应该面对所有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但课时量应该有所区别,对于艺术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可相应提高音乐、美术、舞蹈、声乐、器乐、绘画、表演等课程的课时量,而小学和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可适当提高书法、绘画、演讲、朗诵等课程课时量,对于教育学、教育管理、汉语言文学(中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可增设摄影、陶艺等艺术类选修课程同时,又需适当增加中西文化、中外文学经典赏析等必修课程的课时量,以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加深厚和广阔的知识文化背景。

2.按年级科学设置

类别丰富的文艺类课程,应从整体性原则出发,按年级逐年呈阶梯状系统开设。笔者建议在大学本科阶段的前三年同时开设文学和艺术类课程。具体安排如下:一年级可开设包括音乐基础、美术基础、书法、声乐等在内的艺术基础知识和训练课程;同时开设艺术概论、文学概论、美学概论、写作等一些文学理论和实践入门课程,当然,在向教育类专业学生介绍这些文艺基础理论时,不必像对中文和艺术专业学生那样讲得深透和具体,其主要任务是介绍文艺鉴赏的方法和正确的审美观念。二年级建议开设音乐欣赏、美术欣赏、舞蹈与形体、朗读与演讲等艺术欣赏类课程,和儿童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现当代作品选读等文学类课程,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们的审美体验,艺术感受和感悟能力。三年级建议开设艺术创作提高类课程,如器乐、表演、绘画、手工等;同时开设难度稍大的外国文学作品选读、影视作品欣赏、影视文学、(儿童)文学创作等文学类课程。

3.按课程类别灵活安排

由于文艺类课程类别庞杂,具有多元、开放的特点,因此,在课程的具体设置安排上必须要打破原有教学的僵化模式,整合各方面的师资力量与资源,按照教学内容分阶段、由不同教学院系(如艺术学院、文学院和教育学院等)的专业教师共同授课,集体完成该课程体系的教学任务,而每一个教师只负责讲授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内容和课程,这样在提高了各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保障了整个文艺类课程体系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但在各门课程教学设置安排之前,各教学院系应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共同确定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教学重难点等,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而不能由任一个教师独断、随意安排。且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各教学院应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任课教师对原定的教学计划不可随意更改。但同时需注意的是无论由多少个教学院系、多少位教师共同授课,一定要注意既避免重复,又要相互关联贯通,同时要重视对任课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考核的规范性。在考核过程中各教学院要相互通气,统一标准,严格要求,避免因标准不统一而导致教学和考核的混乱。

教育机制论文范文2

一、校企合作概述

校企合作主要利用学校和企业这良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并将课堂教学与工作生活相结合,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而校企合作中的综合的主要产学是双向介入中的基本内涵,是创新教育与自主创业的主要途径,对于校园的发展来说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校企合作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与专业知识技能,让学生更好的与社会接轨,减轻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压力。

二、我国职业教育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各个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对学生的就业来说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这可以有效的为学生提就业机会,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就业经验,让学生更好的与社会接轨。

为了保证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可以顺利的进行下去,就应该加大当地政府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大力支持,为校企合作的各方面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保障基础。在过去的几年来,我国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活动已经取得了良好结果,但是与一些发展国家相比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不统一、学生对该课程不重视、没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培养环境不理想、培养制度不完善等。

三、德国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

(一)合作主体不同

在德國的职业教育中,职业院校所开展的校企合作的主体是社会中的企业,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职业院校人才的选择、教学大纲的编辑、制定等当面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企业还是职业院校人才考核、培训的主导者。然而,我国职业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时,由于适龄的劳动人口数量较多,基本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导致企业在与学校合作时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久而久之使学生成为整个校企合作的主导者。

(二)教师队伍来源不同

德国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所开展的校企合作中的聘用的教师团队主要根据双元制教育体系进行筛选,并以企业教师为主。根据德国法律体系规定,要想保证校企合作模式的真正价值可以更好的发挥出来,就应该挑选出具有较高业务水平、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水平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并严格遵守教师资格体系进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校企合作中的教师队伍可以更好的满足职业院校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实践理论知识,为学生在以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基础并将校企合作的真正价值体现出来。然而,我国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所开展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主要以职业院校教师为主进行指导、教学,这些教师的随意性较大,在实际教学期间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教师在对学生指导过程中只能向学生传输课本知识,对于社会对人才的使用需求不了解。另外,职业院校的教师师资力量较低,企业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所占据的比例较小。

(三)合作体制不同

德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职业院校的各方面职能与权力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而德国的教育联邦部门对各个地区的教育领域进行统一、规范管理,保证职业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模式时,企业与学校可以各尽其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校企合作模式可以顺利进行下去。然而,我国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由当地的教育部门负责,虽然说我国对职业院校的经营发展制定出了明确的法律法规,但是在任何进一步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交流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缺少对二者统一管理的有效机制。

(四)行业协会参与度不同

德国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行业协会对其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行业协会主要负责职业院校中各项职业资格考试、规章制度考核等,同时还肩负着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全过程监管的主要责任。我国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对应的行业协会数量较多,在校企合作模式实际进行期间起到了一定的决定性作用。然而,在服务职业院校方面中所起到教学模式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很难对职业院校的经营发展提供全方面的的服务。

四、我国职业教育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路径思考

(一)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必须要发挥主导作用

校企合作的主要对象就是企业与学校,而如何培养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已经成为了校企合作在实际进行期间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对此,当地政府应该根据职业院校与企业的经营发展现状制定出一项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加强对校企合作的扶持与帮助,通过多种手段来促进校合作的顺利进行。

(二)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职业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模式时,要是实现企业与院校的共赢、共存就应该加强对校企合作全过程的治理,明确合作动机、目标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校企合作在实际进行期间可以有所作为。德国在发展期间所使用的双元制教育模式都是以企业为基础进行招工录用考试,当学生被录用为正式员工之后再带领学生进行合作、学校。因此,企业与中职院校发展期间应该明确中职院校自身的办学发展机制,加强对企业人才全方面的培养,将人才合理利用,并为中职院校引进大量的专业资源、设备、技术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校企合作在实际进行期间存在的学校热、企业冷等问题,为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教育机制论文范文3

大一新生,对大学环境及各项规章制度不了解,没有独立生活经验,对突发疾病等情况不知怎样处理,对欺诈行为更不易辨识,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同时新生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充满期待和探索,是学校进行安全教育并使其入心入脑的有利时间。因此,学院在安全教育中侧重夯实一年级新生的基本安全常识和管理规定的教育工作。每年的开学初,学院都会针对出现的问题和学生容易遇到的问题,对新生积极开展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理常识的教育,提高大一新生的防范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2013年秋季新学期的某夜12点,大一新生小明(化名)突然一声惊叫,便人事不省。学生报告辅导员后,辅导员立即拨打999急救电话,即刻赶到出事学生宿舍,同时向有关领导汇报情况,并及时联系学生家长。小明被送往就近医院,后由于心跳过快,及时将小明转到一家大医院,立即进行了手术治疗。后经过半个月的住院治疗,小明康复出院,返校园正常学习。此案例证明: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助和互助的意识和能力,是高校开展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而且基础的内容。对于大一新生的安全教育学院采取了学习、实践和管理相结合的形式。一是抓住入学教育机会,通过主题年级会、主题班会,加强学生对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结合以往校内外真实案例,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安全教育,从而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树立安全意识。二是通过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新生中绝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远离家人,因此对于一些适应能力较弱的学生,从心理到生活势必有些不适应,此时需要辅导员和班主任通过深度辅导充分了解学生,及时发现特殊心理和身体状况的学生,因人制宜地开展相应的安全监控工作。

2.按年级建立纵向安全教育与管理机制

一年级,如上所述,学院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防范意识,加强深度辅导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自助与助人能力。二、三年级,则侧重在学业、职业规划指导过程中,加强社会实践的科学指导和安全教育。此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具有了一定的法律常识。对于这阶段的学生,学院在定期开展排查性和实践性的安全教育工作基础上,重点解决其专业与职业认知迷茫的问题,不断帮助学生重新规划其职业生涯。该阶段,社会实践的科学指导和安全教育及监控尤为重要。因此对于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要通过深度辅导、科学指导和有效监督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四年级,学院侧重于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加强毕业班纪律管理。一是毕业班学生面临就业,更多的困惑在于如何找到与自身匹配的工作,学院对其加强就业指导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二是毕业班学生经常会组织毕业旅行等活动,为了让大家安全愉悦地进行毕业留念,辅导员在严格请假制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出行安全教育。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纵向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学习到不同的安全知识和技能,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3.按共性问题建立横向安全教育与管理机制

教育机制论文范文4

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有赖于社会、企业以及高校三方面的大力支持。社会作为创业教育的得益者,应为大学生提供有利的条件及和谐的社会环境;企业作为学生的就业平台,应大力支持校企合作,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高校作為创业教育实施的主体,应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创业教育,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多元化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机制。

1 增强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向导作用

1.1 建立对大学生创业有利的社会环境

我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都是自古以来的优秀品质,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作用。但仍有一些传统的安于现状的保守观念也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以及大学生的择业问题。所以,应加强社会创新力度,并将其与大学生的就业联系在一起,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另,还应提倡建立竞争机制,让大学生能在竞争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断改进自己,进而实现真正的成功。

1.2 发挥民间创业教育组织的作用

民间创业教育组织可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业信息,并通过开发与高校间的创业教育工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质的教育和机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来自社会的有力保障。我国应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以各种专业性学会、协会、基金会等组织,形成相互协调的创业教育推进机制,从而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民间创业教育组织,并加强其与高校的合作和联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创业指导能力,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提供更好的作用。

1.3 健全并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有利于让学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亲自体验生产实践活动。既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又增强他们的岗位意识、组织纪律性、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并且学校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弥补学校教学设备的不足,以企业生产模式、生产管理、生产条件弥补学校管理方式、培养模式的缺陷。将企业的人、财、物纳入学校综合利用计划,并选择企业乐于接受的方式将其利用。这样既拓宽办学空间、质量又使学生熟悉本专业的基本流程和主要仪器设备,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现场技能操作能力,从而毕业即可熟练地参加生产实践,成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骨干。

2 提高学校创业教育水平

2.1 建立健全的高校创业体系

部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时只经一些教学部门及学生的就业部门进行创业教育,造成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无合理的协调机制,未能将教育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固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创业教育体系,为学生的创业教育提供有力保障首先,可成立专门负责学校创业教育的领导小负责制定及实施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政策;其次,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管理和监督小组,对学校实行的创业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最后,学校可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及实践能力。

2.2 提高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创业教育方面的授课教师基本上是无实际创业经验的教师,未发挥创业教育的真正意义。学校提高创业教师的师资力量可这几点入手:一,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学校可优先选择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并提高其专业水平,建立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团队;二,加强教师的创业培训。学校可经常性组织一些创业教师参加创业教育培训班,加强教师们对当前社会创业形势的理解和掌握,也要鼓励创业教师到有关的创业企业去工作,以增强教师们的创业经验;三,加强创业教师团队多元化建设。学校可聘请拥有经验的人员以创业导师的形式投入到创业教师团队,完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创业教育教学水平。

2.3 完善创业教育课程

在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中,创业教育的教学课程是实现创业教学目标的基础。但在实际教学的教学课程设置都相对单一,未形成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无法实现针对性教学。学校应完善相关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实现教师教学内容多样化。比如,日本高校针对经济学院或商学院实际创业或以创业为志向的学生设置了创业家专门教育;针对工学、医学等专业作为主修专业的学生,将创业作为副专业的学生设置创业技能副专业型课程;针对全体学生的创业素养普及设计了企业家精神涵养型课程等。固高校须丰富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建立多样化教学内容体系,实现对现有创业教育资源有效整合,提高创业教育水平,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供可靠的保障机制。

教育机制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普及高等教育地区的教育质量现状,用定性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基于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出了若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教育部决定自1999年起开始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据《人民日报》报道,到2005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超过2300万人,毛人学率达到21%,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人大众化教育阶段。另有统计数据表明,2003年北京和上海的高等教育毛人学率分别达到52%和53%,进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05年,天津市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超过55%,成为继卜海、北京之后第三个进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城市这表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化的同时,发达省市走向高等教育普及化已成为必然。

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从毛人学率看,北京、海和天津等地区的高等教育已进人普及化阶段,也有省市提出到2020年本地区的高等教育进人普及化阶段,但这些地区的高等教育仍存在函待解决的问题。

1.中国高等教育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层次还比较低。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我国高等教育目前主要集中在专科(高职)层次,而发达国家则主要集中在本科层次。这样的高等教育发展层次使我国难以培养大量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及传统管理的局限性,部分毕业生素质呈下降趋势,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要。有数据显示,61.15%的毕业生认为所学的专业知识的使用率不到1/3,甚至基本上没有使用。此外,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注重的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变成了被灌输者、被强制者、被驯服者,培养出的学生思想僵化、创新能力差、动手能力差、交往能力差。而社会和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恰恰是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教育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值得反思,高等教育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2.高校学生的国际化程度低学生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方面,而衡量学生国际化的一个主要指标是留学生人数。我国高校要吸引留学生,除了依靠中国传统文化外,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必须得到普遍认可,即中国的高等教育达到国际标准。因此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IS09000认证非常必要。但目前我国此项一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更多的是在进行理论探讨,教育部还尚对全闰高校教学水平进行评估。教育部关于教学水平的评估标准与IS09000体系中的教育标准还存在差距,对全国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校的教育教学缺乏指导作用。

3.办学效率和效益相对较差。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管理效率低下,集中表现在机构臃肿,缺乏竞争机制,教师流失严重。我国对高校教师的学历要求高,教师的收人低,工作负担重。这导致高校缺乏吸引力,大批优秀人才从高校流失。相比之下,韩国社会对教师就极为尊重,教师的工作稳定、收人多,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愿意投身教育事业,并能够在教育岗位上尽忠职守。以韩国最大的港口城市釜山为例,其人均收人约相当于上海人均收人的4倍到6倍,但高校教师的正常工资收人是上海高校教师正常工资收人的10倍以上,而且学校对教师的课时量和工作量没有硬性规定。韩国鼓励教师在外兼职或者自己开公司,积累更多的实际操作经验,不但给学生带来更多与产业相关的信息,还能让他们更早地进人实践环节。学校的教育不至于与产业脱钩,也有利于学生就职。

鉴于上述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教育和建立旨在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迫在眉睫,特别是高等教育进人普及阶段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应率先在国内探究有我国特色的质量管理标准模型。

二、国外高等教育现状及启示

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和质量认证。在美国,教育质量奖正式纳人美国国家质量奖的评奖范围。1999年教育质量奖正式启动,美国的任何一个学区或一所中小学、高等院校或其所属机构,都有权利申请这一最高教育质量奖。美国国家质量奖质量管理模型遵循如下核心价值和理念:愿景领导;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组织和个人的学习;重视教师、员工和合作伙伴;快速反应的能力;强调未来;管理革新;事实管理;社会责任;强调结果和创造价值;系统观。欧洲也设置了教育质量奖,即欧洲质量奖卓越质量管理模型。欧洲质量奖质量管理模型遵循如下核心价值和理念:结果导向;以顾客为中心;领导和坚定的目标;过程和事实管理;人员开发和参与;不断学习、创新和改进;发展伙伴关系;公共责任。

在德国、日本和英国,政府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如德国制定了质量认证发展战略;日本正在探索加强社会第三部门对大学的评估和监督,平衡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英国政府面向全国统一制定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基本框架。

1992年,美国借鉴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并予以实践的高校已达到220所。英国、加拿大已有许多教育和培训机构成功地采用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的IS09001质量管理标准。他们认为质量形成于生产全过程,影响质量的全部因素必须在生产的全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通过“过程管理”来保证产品质量。

三、ISO质量管理原则在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关于ISO质量管理原则在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中应用的研究已经很普遍。IS09000系列标准是一套被国际上各认证评审机构认可的唯一的质量保证体系。IS09001标准的引言中明确指出:“标准是通用的,不是专门为某一工业行业或经济部门而制定的。"IS09000系列标准覆盖了房地产等39个行业,教育为第37类。IS09000系列标准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过程”方法和PDCA循环。IS09000标准的最大特点在于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以及预防性和持续改进性等,它融合了当前最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并在实践中获得了成功。

在理论上,将IS09000引人教育领域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学校质量管理理论,同时也符合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在实践上,IS09000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利于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有利于规范我国学校质量管理;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有利于获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任和支持以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综上所述,对我国已经和即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地区采用IS09000体系进行教育质量管理,可以体现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和全面管理的质量管理思想,使这些地区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成为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四、提高普及高等教育地区的教学质量的建议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已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议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凸显。当前,教育跨境服务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跨境教育的质量。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仅要加强理论研究,更重要的是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经验,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国家教育质量奖的模型。在这一点上,我国已普及高等教育的地区应为其他地区起到表率作用。

首先,高校结合办学定位和行业需求建立IS09000质量认证体系。教育管理ISO认证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并与国际接轨的“金钥匙”。全球化的趋势必然要求教育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更具前瞻性。随着教育国际化兴起,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需要一套各国认可的质量保证系列标准。

虽然教育管理国际认证发展较快,但我国对此一直态度谨慎,至今尚未建立自己的认证机构,全国仅有十多所学校通过了ISO质量认证。对此,很多人呼吁组建教育管理国际认证机构,开展教育管理国际认证。目前,我国已着手组建教育管理国际认证机构,并准备从民办教育人手开展教育管理ISO认证。

其次,建立专门的社会评价机构,对高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进行监控、评估、咨询。目前,国内高校的教育督导室几乎都是学校内部教学管理机构,难以发挥社会监督和评价作用。

第三,学校组建专门职能部门,对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对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参与教育教学的“供方”进行评估、监管。加强绩效考核,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大幅度提高教师的收入,鼓励教师公开参加社会兼职工作、社会实践和职业技能培训。

第四,启动“人才一工程”“大师工程”“育苗工程”。缺少大师的学校和课堂,很难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

第五,明确办学特色,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高校的领导和决策层应组织对IS09000标准的学习,掌握其内容和实质,结合自身教育质量管理的现状和特点,根据自身定位、办学规模和条件、专业特色、培养模式、师资力量和校园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建构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超级秘书网

第六,改善学生和社会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标准,改善教师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把教育标准和企业标准能统一起来,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思维方法训练,使学生成为“会做人、会做事、会思考、会动手、会研发”的“五会”人才。

第七,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和综合实践(训练)性课程建设。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课程教学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基本要素,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高校要利用质量管理评价标准来评价课程和学生,根据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加强课程建设。

第八,政府通过立法来规范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政策与行为,并制定各类型(特别是应用型)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国家标准,确立我国国家质量奖质量管理模型、评奖标准。

教育机制论文范文6

高职教育要注重学生两种技能的培养:一是适应能力,二是竞争育肋。适应育动是高职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的基本生存、参与能力。适应能力不单纯是学习成绩好,它包括正确的社会认识,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良好的品德修养,健康的身体和J合理素质等。竞争能力是指具有主动的进取精神和创新、开拓意识,学有所长,独具特色川固应能力与竞争能力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之厂一,是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生存和发展的立身之本。财会专业高职教育如何加强两种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坚持教育目标,改进思想政治课教育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改变目前思想政治课薄弱、笼统、抽象、被动、以灌输为主的状况。

1.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教育和形式教育。思想教育可以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教育和时事形势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从动态上吸收改革开放的新鲜空气,了解社会主义进程,明确新形势下的人才标准,增强成才的目标意识和紧迫感。

2.加强低年级学生的信念教育。高叫氏年级学生多在十八、九岁,对其生理、心理研究表明,这个阶段是人生观、世界又卿衫成的关键时期,对青年成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信念的理胜教育,使每个学生掌握必备的社会主义理性知识,了解翻门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国情,清醒地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激发学生成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加强高年级学生的职前教育。以就业为背景开展以职业理想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职业习惯教育,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并在此推动下形成自觉成才的动力机制。职前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是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在具体实施上采取理论研究工作和教育工作相结合,思想教育工作与业务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业务规范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4.德育课帮助认清自我。把制定成才计划作为开发习澹力因素的主要内容,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指导学生。通过教育指导学生确定立才目标,并根据自身隋况扬长避短,制定具有成才具体措施的成洲核J。学生工作也要从‘‘包”到“放”,从“管”到“导”,指导每个学生制定和落实学习宝俄d,使学生会学习、会自我管理、自我引导。在改善和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我们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把思想教育同基础教育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体思路是:①以开发非智力因素为重点,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②以拓宽知识面为基本点,更新知识结构,赢得竞争优势;③以方法论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质量。

二、进行全面素质教育,拓宽知识面,严格考核要求

1、文化基拙课系列为确保学生的文化素质,对文化基础课应当严格要求,严格考核标准,强调基础素质的培养。以加强四“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和基本素质)为主导,从人文、社会、体育、外语、艺术、技术、自然科学等各方面打下坚实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2、专业课系列专业课教育是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开发专业技能确定一批专门课程,一般应包括:政治经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审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对这些课程力求概念准确、条理清晰,符合大纲要求,加强实践环节,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且应反映学科新成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知识的深度把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力吩专业教育,拓宽例卫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专业教育阶段的任务提岁寸学生进行以就业为背景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塑造专业精神,增强专业成就感。l、专业知识面。拓宽专业面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现布勺科学发展不断向宏观和微观延伸,学科之间不断分化和综合,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我们的专业概念要有动态感、交叉感,要点面结合、远近结合。其二要以未来人才市场需求预测为依据,以耳七生为基础才刀波行业、部门限制,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专业课可以按必修课、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三个模块来设置。专业必修课设置原则是应反映本学科专业领域内最基础、最重要、最现代的内容和方法,在设置上形成系列。同时,开设多层次必修课,并相应开设选修课程,供学生拓展知识面,适应某些专业特殊需要,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课内知识。限制选修课的设置主要用于专业定向和非规模人才的培养。限制性选修课按专业方向或培养规格组成一个模块,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面。任意性选修课主要用于培养符复合型才。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或需要任意选择。学生可以从全院公共选修课模块中选修,优秀学生可以选读第二专业或辅修专业。么扎实掌握专业技能在专业课的设置中,应选择一定数量的本专业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进行强化训练,促使学生扎实掌握专业技能。强化划1}练的指导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主要内容有会计实务应用训练,操作训练,思维勺1!练。

3、塑造专业彩粉申专业精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是高职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其核心内容是:崇尚公平竞争和艰苦奋斗;崇尚开拓与创业;鼓励对事业的追求;强调生活的富有来自勤奋的工作;强调个人的能力、毅力、智慧和决心;注重理性分析,讲求实效和办事效率。具备这种精神,才能使毕业生在澎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非凡。

4、增强专业成就感专业精神的塑造离不开专业成就的有利支持。月袱胃专业成就是指本专业已获得的成果和本专业值得骄傲、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伟大人物的有机统一。当学生进人本专业学习时,本专业的成就激起他们开创新刀也的冲动和幻想。当这种冲动和幻想与他们已掌握的高深知识和技育崖洁合起来时,就会转变为一种现实的创新意识,从而推动似门从事现实的创造活动。在影响人的未来成就方面,专业方面给人以‘能”、另一方面是激发人以“动”、使“能”与“动”结合起来,推动人们进人现实的创造状态,追求专业上的理想。超级秘书网

5、实现多种证书制度,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我国正在脚找U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过渡,因此,职业的选择,职业的演变,要求把专业人才培养成复合型,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的人才,为了适应这种趋势,会计教育要鼓励学生朝复合型方向发展,可以实行毕业证书+多种证书制度。如会计上岗证、刽十师证、注册会计师证、计算机等级证书、珠算等级证、英语等级证书、自学考试证等,学有余力者可持有第二专业毕业证书。

三、强化学生实践教学强化会计学科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环节

课堂上学习只能获得别人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间接经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直接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形成、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是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站不割御跟,显示才能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且有助于学生的个胜发展。实践教学的形式很多,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

目前主要有:(l)学年实习。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对本专业所涉及的主要业务环节有大体把握和了解。(2)假期社会实践,学生通过广泛接触社会,调查研究,对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生产活动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索一些问题。(3)模拟教学实验。对于一些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如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等,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分析、应用、动手能力。(4)毕业实习。这是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可以通过所给会计资料,设置专业刽十问题,使学生掌握解决会计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以便让学生对本专业领域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并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海滨.深化写作论文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全面素质教育〔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么刀),(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