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六年级下册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六年级下册教案

六年级下册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1.

经历用多种方法解决‘‘物物交换”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比例,并自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为知项,会正确解比例。

重难点:

重点:比例的应用

难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法,讲解法

学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理解“以物换物”,揭示课题

师:首先和同学们沟通一下,生活中如果遇到一件你非常喜爱的物品,你通常采用哪种合理的方式得到它?拿着人民币去商店、超市购买。把时间推得遥远些,回到古代,怎么买,你了解吗?使用金银等贵重金属,就连贝壳也充当过货币的作用,在追溯到远古时期,没有货在没有货币的年代怎样进行买卖的过程?的确,那个时代人们采用以物换物,物物交换的独特方式满足各自的生活需求。给大家讲个简短的小故事:(课件)很久很久以前,有户人家养了许许多多的羊,有一天,这家的主人带着一只羊来到集市上转悠,看看能不能用羊能不能换到自家需要的东西。还真有,他看中了锋利的斧子,砍柴、打猎都少不了。他和带着斧子的那个人商量,我能用一只羊换你的两把斧子吗?那人看看小羊,肥嘟嘟的,能够一家子吃几天呢,于是满口答应,一桩买卖就这么成交了,他们各自带着自己需要的物品满意而归。(以现在的市场价值看,这桩买卖不公平,不是远古时期的人多么多么的傻,而是因为时代影响了交易的方式与公平度)过了那么几天,,做斧子的人还想吃羊,他带着4把斧子去了集市,这次,他会换回几只羊?以此类推,羊和斧子的数量会紧密相连并不断发生变化。在没有货币的年代,人类就是这样以你所需换我所需。从这两次买卖中,你能找到几个比?这两个比有关系吗?既然比值相等,它们能组成什么?把组成的比例说出来。1:2=2:4看,第一个你,前项指?后项指?,这样,第一次羊的数量比第一次斧子的数量等于.....,这里面有一种对应的关系。还能找出不同的比吗?能不能组合不同的比例?2:1=4:2,这是拿什么和什么比,后面呢?也是拿什么比什么?还有想法吗?(台小萱)像这样,按照一定的比例交换自己所需物品的过程叫做以物换物,这其中蕴含着一定的比例,而且直到现在这种方法有时还在沿用,接下来,我们一同体会体会这种原始的交易方法和过程!齐读今天的课题----比例的应用。

二.讲授例题,教授新知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当你看到这样的交换场景,你如何理解4个玩具汽车换10本小人书。(2个换5本,8个换20本等)照这样下去,联想到的越来越多!当这个同学有14个玩具汽车时,能换取多少本小人书?知道怎么解决吗?拿出作业纸1,在作业纸上展现你的想法!

1.画图法

师:给同学们说说你的想法。最后一共换得了35本小人书。有同学和他一样画了图吗?你画的什么图?(课件)老师也做了一个类似的交换过程的展现图,从这一过程中,有比的存在吗?(4:10

2:5

14:35)它们有关系吗?

2.算术法

师:画图是对此题的一种解决方式,不一样的方法有吗?你来。读一读算式,再个同学们简单讲解讲解。听得明白吗?回到在们的(课件)中回顾一遍计算过程,第一步是看14里面包含多少个4,3.5个4,也就是说14是4的3.5倍,接着因为交换规则是4个换10本,3.5个4就可以换3.5个10本,或者说换的本数应是10本的3.5倍。这种算法也不错!又和他一样的吗?还有不同的吗?

3.用比例知识解决

①列比例

师:物物交换中蕴含着比例,讲了这么几种方法,我们还没感受出比例所产生的作用,现在这样,(课件)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尝试列出相应的比例吗?拿出作业纸2,开始。来交流交流,谁把你列出的比例和同学说说。解释你的想法,说清楚是拿谁比谁等于谁比谁,关系是对应的,没有搞反,这两个比的比值是相等的,因此比例关系就成立了!听得明白吗?非常好!(板书:4:10=14:x

)都这样列的?你说,你拿什么比什么?判断这样可以么?也不错(板书4:14=10:x)还有?根据什么行吗,也是一种方案。(随机板书)我们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列出了这几种不同的比例,大家也都认同,而且列法还不止这3种是吗?其实不管怎样列,列比例的根据是什么?等号两边比的比值一定是相等,而且前后项代表的意义也一定是对应的。老师相信,每个同学也都列出了自己感受出的比例!

②解比例

师:在这些比例中都含有一个什么数?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是方程?方程咱们解过的不少,会不会解这些比例呢?联系学过的有关比例的知识,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再解。可以吗?看黑板一起试一试!(板书解比例过程,注意写“解”字,提醒为了不使内外项弄混淆,可以做做记号,比如在外项下面画条横线,内项下也画横线,嗯,可以用虚线,以示区别,当然,在你很清醒,够熟练的情况下,这一步可以忽略,习惯上,我们总是把含有X的识字写在等号的右边。)有了解这个比例的经验,另外两题还有困难吗?哪位愿意来试一试!其它同学在作业纸上解出自己列的比例。一同浏览解题过程,第一步把比列改写成方程,第二步....,这一题的过程同学们默读检查,都没有问题,好样的!虽然是不同的比例,在解的过程中都使用了什么?这三题在哪一步都使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你们说,我把它们都画出来。诶,发现了什么,比例不同,但到了这一步都转化成了4x=140,最后x都等于35,独立解决时得这个答案的举手!35肯定是对的吗?这是在上课时,列了这么多比例,结果总是一致的,当然没问题啦,当你独立完成联系时,有人帮你订正么?你怎样确定35就能满足这个比例呢?检验,是的,解完方程可以检验,解完比例当然也要检验?怎么检验?把求出的结果代入比例验算,看等式是否成立。先带入,4:10=14:35,等式还成立?你怎么算?看比值,还有什么办法。看内外项的积。他借助什么确定比例成立?A比例的意义B比例的基本性质。其实还有一种办法就在黑板上,对于一道题可以列出两种不同的比例,如果解出来的结果一样,是不是也基本是正确的了。

三.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1.师:同学们对解比例已经有了这么多的认知,我觉得你们完全有能力完成这两道练习?在作业纸上找到这两题,大展身手把?愿意当老师吗?边说边讲解,和他答案相同的举举手,放下,第二道,你来。这道题是将比例写成了分数的形式,你还能分清内外项,有什么经验吗?写成分数的比例内外项分别在对角线的位置上,只要这样对角相乘,立刻方程就出来了。两题都检验了?有时间可不要忘了检验,给自己一个避免错误的机会!一起检验,这是,还可以怎么检验。

2.发散思维

师:两题都做对了吗,对自己的表现还满意吗?其实我还有一个问题,能不能考考你们呢?愿不愿意接收挑战?好,那我问了,解比例时,只有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种途径吗?以第二题为例,你会想到不一样的思路吗?(机动)我十分佩服你清晰的思路和有条不紊的解答!能不能听懂?听不懂课下找这位同学请教。

四.课堂回顾,梳理总结(2分)

师:又到了总结回顾的紧要关头,通过这节课的交流与练习,感觉自己学到些什么?(利用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学会验算答案的对错,便于及时纠正等)概括的说:这节课主要学会了利用比例的意义列比例,然后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最后把解得的结果带入比例进行检验,是这样吧!希望咱们的同学能够把学到的知识更多更广泛的应用到生活中,学以致用!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20面“练一练”2、3、4、题。

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列比例

注意前后对应的顺序

解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

六年级下册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破岩、磨、坚劲、任尔”等词。

2.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情感目标: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达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教学重点

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表达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教学过程

一、由竹石图导入,介绍作者(配古琴乐)

同学们好!上课前老师来考考大家,大家请看这幅图(出示竹石图),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同学们,像这样有画有诗的,把诗题在画上的诗我们把它称为题画诗。题画诗是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可以抒发作者的感情、可以谈论艺术的见地、可以咏叹画面的意境。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竹石》就是一首题画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指名回答,幻灯出示。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二、讲授新课

1.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作者,下面老师给你们朗读一遍,请大家边听老师读边画出节奏。(幻灯出示全诗并配乐。)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指名学生朗读,全班齐读。

3.理解诗题。(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是——竹石是什么意思?那这首诗是写竹还是写石?)

板书:竹石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4.集体交流,理解诗意。(同学们真棒!那就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一组,合作交流学习诗句的意思,指名说说。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这首诗。)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

1.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

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2从咬定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竹子的刚毅性格)

(二)“立根原在破岩中”

1.理解“ 立:站立,扎根。立根(把根扎在……)”。

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2.通过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3.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

(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4.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

5.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

6.读着读着,你对这样的竹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

7.朗读,读出对竹子的崇敬之情。

8.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竹子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竹子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9.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碎裂的山岩之中。(同学们,生活在破岩中的竹子会遇到怎样的磨难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同学们,生活在破岩中的竹子遇到了怎样的磨难?(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2.理解“磨、坚劲、任、尔”

3.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不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4.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竹子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竹子顽强的精神。

5.同学们,风吹来了,雨打来了,竹子害怕吗?(不害怕,哪些诗句可以表达竹子的立场?再来读一遍。)

6.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霜冻、雪落、烈日的暴晒……)

三、总结诗的写作特点

1.

同学们,这首诗写出了竹子的坚韧顽强,但诗人仅仅是在表达竹子的坚韧顽强吗?不是的,还表达了诗人的情感。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2.

大家请看:(幻灯出示郑燮开仓赈粮的资料)

郑燮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得很快,没有积压。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得到了吃人的地步。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

3.同学们,假如我就是郑燮,你就是我救活的人,你想对我说什么?

4.同学们,此刻,你认为郑燮是个怎样的人?(爱百姓、坚定立场,不能随风倒。师相应板书)

5.这首诗作者是借赞美竹子的坚韧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言志。

四、想意境,悟诗情,总结升华

(1)在你的生活中,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小学生现在也要像竹子扎根一样把文化知识的基础打牢固,将来长大了才能经得起社会各行业的磨练,才能有顽强的拼搏精神)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诗人非常喜欢竹子。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竹子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竹子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五、朗读指导读诗

1.

学生齐读。(有感情朗读)

2.

师总结:同学们,朗读古诗除了在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把诗读好之外,老师还可以告诉你们诗还可以这样读:(幻灯出示诗词朗读技法歌诀)

一二声平三四声仄,

入声归仄很奇特。

平声吟长仄声短,

韵字平仄皆回缓。

3.

师范读,配乐。(注意平仄规律、押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

4.

学生自由读,生齐读。

六、古诗除了可以这样读,我们还可以这样吟诵

(播放《竹石》吟诵视频)

七、拓展延伸

同学们,当我们面对学习中的一道道难题,准备放弃的时候告诫自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当我们正为学习才艺感到困难时,我们鼓励自己:“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当我们遇到生活中突然降临的灾难时,我们坦然的迎接他,一起背背《竹石》。

八、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竹石》。

收集与竹有关的诗句。

板书设计

竹石

郑燮

借物

竹子

坚韧

顽强

言志

做人)

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竹石》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活动后,我细细思考:我有何收获?我的成功之处或失败之处在哪儿?我还可怎样做会更好?我一直认为: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我对《竹石》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自我反思。

一、用真心用智慧渗透课堂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唤醒学生的智慧和情感,在唤醒学生心中感情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思考,关注学生现在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所以我的课中有学生诗意的解读、独有的感悟、丰富的想象、快乐的创作……智慧在课堂中轻吟浅唱。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当我看到《竹石》这首诗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这首诗由浅入深完成“尊重文本”到“超越文本”的过程,如何把文本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教学时,我设计了四个步骤:“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之读”、“情景心境之读”、“平仄押韵之读”、“吟诵之读”。我想让孩子们由读懂原意到读出想象的意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身边似“竹”的人,最后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之读”时,孩子们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其中有一女生在评价一男生读时讲“他的节奏不太准确,语气也不是很好”;我就启发“你来挑战他,好吗?”结果,这女生读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我问:“为什么这样读?”“因为这首诗中的竹是刚劲挺拔的!”听到这学生的回答,教室里顿时想起一阵掌声。之后,我又启发全班学生思考“从哪些词可以读出它的刚劲挺拔?”“坚劲、任尔”……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互相讨论,通过抓重点词等方法,用心感受、很快就体会了诗意。这样教学,教师不用一字一句肢解诗意,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讨论,便能很快自悟出诗意。

“情景心境之读”时我想让学生深挖教材,让学生充满想象,让课堂充满智慧……于是我设计了“假如你是那棵竹子,你会对青山或岩石说什么?”“你是岩石缝中的竹子,面对风雨你又会说什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像竹子似的人,你能说说吗?”这三个问题。也许我的问题问的太突然;也许是学生们对知识理解的不深,这些问题太难;也许是学生们还没放松,不敢说……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调整好心态,不断启发,不断鼓励,效果还是不太好。我清楚:诗歌教学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想说、敢说、主动说;这样,智慧才会在课堂里自由流淌。

“平仄押韵之读”时我想让学生再次理解古诗还可以这样读,体会古诗的美,感受古诗的韵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吟诵”时我想让学生知道古诗还可以像歌曲一样吟诵,还可以唱得那么动听,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改变了学习古诗的枯燥的氛围。

其实,公开课的效果,除了取决于执教者的设计和水平,更多的精彩应该是来自学生的学识水平、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公开课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平时训练的精彩。

二、易碎的课堂

仔细想来,课堂效果是由多种因素制约。其实,这堂课上我想把我的教育思想完全体现出来,最后顾此失彼。一堂设计比较精彩的课,因为大多数学生有些紧张,因为我害怕没有新意,而成了易碎的课堂。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字是有呼吸的,有情感的,有体温的。文字应用心吟诵。“原境之读”时,让学生读了,但还是读的太少。“诵读”是语文学习之本,“诵到极致就是说”,诵读理解之后自然有话可说了。我失落了学生,没有给学生“尽情吟诵”的时间。

六年级下册教案范文3

【教材分析】

《物质发生变化》选自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第二课,本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世界由物质构成”、“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三部分,主要是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本课也并不要求让孩子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马上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是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物质的变化和思考这些变化的异同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变化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把沙子黄豆混合搅拌并分离和用蜡烛给白糖加热,寻找证据证明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从而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学情分析】

“物质的变化”这节课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会并理解初三化学的知识,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学会知识,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物质:

沙子黄豆混合搅拌并分离;白糖和蜡烛的加热,以此展开研究,让学生经历“观察描述猜测加热再描述发现”的探究过程,

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归纳得出结论”这样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养成“喜欢科学,尊重事实,愿意尝试新的实验方法,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等等。

【教学准备】

学生小组材料:沙子、黄豆、白糖、火柴、三个烧杯、一把燃烧勺、一把塑料烧勺、一根蜡烛、一根搅拌棒、一个筛子、一个塑料盒、放燃烧勺工具。记录单(整理、记录实验现象、发现)。

教师演示材料:沙子、黄豆、白糖、火柴、三个烧杯、夹纸的镊子一把、彩纸一张、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谁来说说?物质在变化过程中究竟发生怎样的变化,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板书:物质发生变化)。

老师带来两种物质黄豆和沙子。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活动】二、

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观察:黄豆和沙子有什么的特点,那个小组来说说?

猜想:我们把沙子和黄豆混合

搅拌,你们猜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验证1:用烧杯把沙子和黄豆混合

搅拌,来验证你猜想的结论.

验证2:把混合的沙子和黄豆分离看看有没有变化?想想怎么把混合后的沙子和黄豆分开?

结论

:通过验证有没有变化?

老师还带来一种物质白糖

【设计意图】此实验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两种物质的现场观察,引导学生通过

观察—猜想—实验—比较—发现猜测混合后是否会变化,来激发探究的欲望。

【活动】三、

白糖的加热实验:

观察:白糖有什么特点?在观察前我们想想从那几方面观察?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在试验单里。

实验器材:

加热白糖需要哪些实验器材,看看你们桌面上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谁来说一说

猜想:猜想加热白糖会发生的变化吗?

实验:加热白糖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讨论28-29页了解加热白糖步骤和注意的事项;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在试验单里。

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

现在一定要按照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来加热白糖,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在试验单里。

结论:发生了变化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让学生先观察没有加热是白糖的特征,再通过加热白糖了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生成的物质到底是不是白糖的实验,让学生亲眼见证生成的是新物质,比经由教师的口中说出更具有说服力,同时消除改变了颜色形状的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的印象。

【活动】四、

对比引出物理和化学变化

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发现黄豆和沙子混合后有没有没变化?有产生新物质?加热白糖加热后有没有变化?有产生新物质?我们把物质在发生变化时没有产生新物质,叫做物理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时产生了新物质叫做化学变化。这就是我们学的物质发生变化的两种变化是什么变化?区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分析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变化过程,从而更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认识。知道它们本质的区别,引导学生准确从发现的现象中进行判断就可以了,为下边的联系做好了铺垫。

【活动】五、

练习

1下面我们看看生活中的这些现象,那些是物理变化,那些是化学变化?

2.老师拿一张正方形的纸先对折是什么变化?为什么?然后撕拐角点燃是什么变化?为什么?

3.说说我们身边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通过练习更牢固的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的区别,为学习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活动】六、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则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活动】七、

寄语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

——伽利略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来解决身边物质所发生的变化现象。

板书设计

物理变化

没有产生新物质

化学变化

产生了新物质

白糖加热的实验报告单

一小

六年级

实验名称

加热白糖

实验小组

实验内容

通过实验验证白糖加热后是否有变化

实验器材

白糖

燃烧勺

塑料小勺

酒精灯

火柴

烧杯

铁盘

我的猜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特征

加热前

加热后的变化

状态

气味

甜味

其它:

实验结果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教案范文4

学情分析:

根据六年级的教学情况来看,班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通过本节课教学要使灵活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圆柱体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

(2)d=4分米;

(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探索新知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2、公式推导。(有条件的可分小组进行)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

3、回顾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你有什么启发?

生答: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计算体积。

4、动手操作。

请2位同学上台用教具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把它拼成一个近似地长方体。

多请几组同学上台讲解,完善语言。

提问:为什么用“近似”这个词?

5、教师演示课件。

把圆柱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6、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生答: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追问:为什么?

生答: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7、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师: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有什么联系?请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出示讨论题。

(1)、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2)、拼成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3)、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板书:

长方体体积

底面积

圆柱体积

底面积

8、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生答: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拼成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9、用字母如何表示。

V=sh

10、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11、教学算一算,审题。

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12、教学“试一试”

小结: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知道C呢?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课后“练一练”里的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六年级下册教案范文5

第一次

姓名

______

一、

填一填。

1.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______,显现人肉眼看不清的________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________。

2.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_________可以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_________琢磨而成。

3.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________,分布_______,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________和本领.

4.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_______,而且还能在上面______,这和它___________有关。

5.蚜虫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_________,每个蚜虫只有________大小,我们用肉眼只能看见它们密密麻麻的一片。

6.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_________,这些_________其实是扁平的________。

二、

选一选。

1.用放大镜观察一下几种纸,可以发现(

)的表面最光滑。

A.书写纸

B.吸水纸

C.过滤制

2.蟋蟀的耳朵在(

)。

A.头的两侧

B.足的内册

C.触角顶端

3.下列动物中,(

)是蚜虫的天敌.

A.蜻蜓

B.草蛉

C.苍蝇

三、明辨是非.

1.透明的玻璃都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任何放大镜放大物体的倍数都相同。

3.放大镜越大,放大物体的倍数越大。

4.所有的昆虫都是害虫。

5.昆虫都有一对翅膀,都能在空中飞行。

6.当蚜虫进食的时候,它全身蠕动,嘴顶着叶子。

六年级科学作业

第二次

姓名

______

一、精彩补白。

1.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______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的形状________,但都很有_______.

2.

许多岩石是由________集合而成.例如花岗岩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矿物的晶体。

3.

青苔看起来好像绿茸茸的“_____”,在显微镜下看,简直就好像一片_____。

4.

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_______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就是早期的________.

5.

生物学家列文虎克于1632年出生在_______,他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______倍的_______结构的显微镜。

二、

择优录取。

1.我们生活中吃的食盐是(

)晶体。

A.氯化铵

B.氯化钠

C.碳酸钠

2.用下列仪器中的(

)不能看清大肠杆菌。

A.放大镜

B.电子显微镜

C.扫描隧道显微镜

三、明辨是非.

1.晶体都比较大,能用肉眼看到。

2.人们是按照物质内部的结构来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的。

3.晶体都是无色透明的。

(

4.只要把放大镜的凸度制大点儿,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就能无限大。(

5.显微镜最多能把物体放大几千倍。

四、回答问题。

怎样自制一个简易的显微镜?

六年级科学作业

第三次

姓名

______

一、精彩补白。

1.

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________的物体以及物体的__________。

2.

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要求。物体必须制成_________,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___________。

3.

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________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4.

________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5.

列文虎克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找到了微生物。

6.

鱼缸里的水发绿,原来是________的作用。

7.

微生物是________,具有同其它生物一样的___________。

8.

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让我们看到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

9.

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

10.

随着_________的不断发展,现在人类在探索___________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

明辨是非。

1.我们用自制的显微镜不能看到细胞。

2.细胞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子。

3.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很大。

4.霉菌可以用于食品加工,所以发了霉的食物是可以吃的。

5.酸牛奶是因为在牛奶中加了醋形成的,和微生物没有关系(

6.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将成为垃圾的世界。

(

三、写出显微镜各步分名称。

六年级科学作业

第四次

姓名

______

一、精彩补白。

1.

有些物质变化很_________,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___________,甚至不易被我们_________。

2.

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有些变化产生了__________。

3.

米饭、淀粉遇到碘酒__________发生了变化,这_________的物质是一种_________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二、

择优录取。

1.下列物质中,不是同一种物质的是(

)。

A.冰

B.雪

C.水

D.酒精

2.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同一类变化的是(

)。

A.蜡烛燃烧

B.水结冰

C.铁钉生锈了

3.淀粉遇到碘酒,会生成一种(

)的物质。

A.红色

B.蓝色

C.绿色

D.黄色

4.下列食物中,含有淀粉最多的是(

)。

A.胡萝卜

B.大葱

C.面条

D.豆腐

三、明辨是非。

1.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周围的物质有的不发生变化。

3.岩石、房屋、马路不发生变化。

4.我们不能人为使物质发生变化。

5.吃进嘴里的饭没有发生变化。

四、对答如流。

1、、为什么原本并不甜的米饭,咀嚼一会儿就出现了甜味儿?

六年级科学作业

第五次

姓名

______

一、精彩补白。

1.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一种新物质——_________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_______变化。

2.

二氧化碳气体是______的组成部分,它能使燃着的火焰________。

3.

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_。

4.

买来的新自行车_________生锈,用过一段时间,有些部位____________了。

5.

铁生锈变成了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_变化。

6.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硫酸铜溶液是____色的,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段时间后发现铁钉表面_________。

二、明辨是非.

1.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都相同。

2.醋和小苏打反应后,留下的液体是小苏打。

3.蜡烛燃烧过程中,只伴随着化学变化。

4.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实际上是铜与铁进行了置换。

5.物质是不灭的,只不过转变成了其他物质。

四、对答如流。

1.二氧化碳气体有什么特点?

2、

化学变化一般都伴随着哪些现象呢?

六年级科学作业

第六次

姓名

______

一、

精彩补白。

1.

铁锈是一种_______色的物质,它不像铁那么______,很容易________。

2.

我们周围的_____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会发生________。

3.

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________变化和_______变化。

4.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_______、土壤_______、大陆和两极______,给全球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三、

明辨是非。

1、

铁钉生锈是一种物理变化。

2、

把铁钉浸没在水中,会加快生锈。

3、

在铁器表面喷漆可以减缓铁生锈的速度。

4、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5、

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关系不大。

6、

水泥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7、

煤、石油燃烧后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四、解释。

1、

人们在铁器表面涂上油漆的目的是什么?

2、你知道建筑用的水泥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吗?

六年级科学作业

第七次

姓名

______

一、

精彩补白。

1.

月球总在围绕______公转,公转的方向________。

2.

月球是距离地球_______的星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________。

3.

______年__月,美国的“___________”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

二、择优录取。

1.月球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

),体积是地球的(

),引力是地球的(

)。

A.1/4

B.1/6

C.1/49

D.1/80

2.月相变化是由于(

)而发生的。

A.地球公转

B.月球公转

C.月球自转

3.月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月相变化都是循环的,大约(

)循环一次。

A.农历一个月

B.农历一年

C.公历一个月

D.公历二个月

4.现在大多数人认为,月球上的环形山是由于(

)形成的。

A.水流冲刷

B.陨石撞击

C.火山喷发

三、明辨是非。

1.月球总是围绕地球顺时针方向运行。

2.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英国人。

3.月球公转和自转一周的时间相同。

4.在白天,我们有时会发现天空中有月亮。

5.月球是一个不发光、透明的球体。

四、对答如流。

1.

你知道月球的地形特点吗?

2、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

六年级科学作业

第八次

姓名

______

一、

精彩补白。

1.

太阳系是以______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2.

在太阳周围有八颗大行星,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择优录取。

1.月食没有(

)现象。

A.月全食

B.月环食

C.月偏食

2.日食时,太阳被遮住的部分总是从(

)开始。

A.东边

B.西边

C.上边

3.月食需要经过(

)的过程。

A.偏食—偏食—全食—复圆

B.偏食—全食—复圆—偏食

C偏食—全食—偏食—复圆

4.目前,地球是太阳系中(

)的行星。

A.唯一有生命的

B.会发光

C

.没有卫星

5.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是(

)。

A.金星

B.太阳

C.火星

6.太阳系的行星中,距地球距最远的是(

)。

A.水星

B.

土星

C.天王星

D.海王星

7.

太阳系的行星中,卫星最多是(

)。

A.火星

B.金星

C.水星

D.土星

四、对答如流。

1.你知道月食的形成吗?

2.你知道日食的形成吗?

六年级科学作业

第九次

姓名

______

一、精彩补白。

1.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看起来不动的星星分成群,划分成____________,根据其形态现象成_________、_________或其它物体的形态,并且给它们命名。天空中这些被人们分成的__________就称为星座。

2.

在北部天空的______上有著名的北极星。北极星是颗________的星星,但我们可以借助__________比较容易地找到北极星。

3.

狮子座头部的几颗星像一个____________,尾部的三颗星构成一个________,这些就是师子座的明显标。

4.

人们称之为“夏季大三角”的是_____、______和_______,他们分别属于_____座、_______座、_______座。

5.在观星过程中,我们看到天空中有一条闪亮的光带,实际是由许许多多的_______组成的一个_________,被人们称为_________。

6.在观星过程中,我们看到天空中闪亮的银河光带,实际是由许许多多的______组成的一个______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7.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_______发源地。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______________的古籍上就出现了“_______”的名称。

三、择优录取。

1.织女星位于(

)座。

A.天鹰

B.天琴

C.天蝎

D.大熊

2.北斗七星是(

)座的一部分。

A.大熊

B.小熊

C.

天蝎

D.猎户

3.目前人类已经发现了超过(

)亿个河外星系。

A.100

B.500

C.700

4.我们生活的地球在(

)。

A.仙女座星系

B.银河系

C.猎犬座星系

四、对答如流。

1.

如何借助大熊座找到北极星?

六年级科学作业

第十次

姓名

______

一、

精彩补白。

1.

我们每天都要消耗_________和各种各样的___________,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___________。

2.

我们在处理垃圾时可以使用________或_______,之后还要注意__________。

3.

现在北京人均日产生活垃圾_____千克,全市日产垃圾______吨。

4.

人们通常处理垃圾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5.

除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家庭垃圾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每天也在生产着大量的垃圾。

6.

填埋场在填满垃圾以后,可以在上面修建_________、_________、但是不能用来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

8.

重新使用是指_________或用另一种方法使用_________的物品,它也是减少垃圾的重要方法。

二、

对答如流。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减少垃圾的数量?

六年级科学作业

第十一次

姓名

______

一、

精彩补白。

1.

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物,我们可以从垃圾中________它们并重新______。这样做不但能够减少垃圾的_______,而且能够节省大量的__________。

2.

对生活垃圾进行________和________,这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3.由于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世界人人均供水量自1970年以来开始减少,而且持续______________。

4.预计未来20年,全球人均供水量还将减少____________。

二、

择优录取。

1.回收利用(

)既节约能源又节约矿石资源。

A.塑料

B.玻璃

C.废金属

2.废电池属于(

)。

A.可回收垃圾

B.有害垃圾

C.橱余垃圾

三、择优录取。

1.垃圾不值几个钱,不如随便扔掉算了。

2.垃圾又脏又乱,没什么用,也不会有人要。

3.为了积极、科学地处理垃圾,垃圾必须要分类和分装。

4.用过的废旧电池可以随手扔在路边或水里。

5.水是用不完的,我们可以随便用。

6.每个人一天的用水量都是一样的。

四、对答如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节约用水?

六年级科学作业

第十二次

姓名

______

一、精彩补白。

1.在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____________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

2.清洁的自来水被用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就成了污水

3.淡水在自来水场中除了______和______之外,还要加入______进行灭菌处理,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

4.经过有效处理的废水,可以排放到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中,也可以_____________。

5.______是我们生命中每时每刻都需要的地球资源。

6.由于全球______的大量破坏和______的恶化,现有的生物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______倍。

7.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为物种的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10.1909年____国的化学家__________发明了合成塑料。

二、明辨是非。

1.洗衣服的水不会造成水污染。

2.自来水是主要的饮用水。

3.经过处理的水,一定适合饮用水。

4.待在家里就不会有空气污染了。

5.臭氧是一种天蓝色、有特殊臭味的气体。

6.可降解塑料并不符合环保要求。

三、对答如流。

六年级下册教案范文6

位置》-单元测试7

一、单选题(总分:40分本大题共8小题,共40分)

1.(本题5分)刘燕坐在教室第4列第5行,用数对(4,5)表示,刘亮坐在第2列第3行,则用数对(

)表示.

A.(4,3)

B.(3,2)

C.(2,3)

D.(4,1)

2.(本题5分)李乐的考试位置在第4组第2位,用数对表示为(4,2),陈文的考试位置是第2组第3位,应当用(

)表示他的位置.

A.(3,2)

B.(2,3)

C.(2,2)

3.(本题5分)陈芊坐在第5行第2列,其位置可用(2,5)表示.李花坐在第6行第3列,她的位置可表示为(

A.(6,3)

B.(3,5)

C.(3,6)

4.(本题5分)一间教室,以讲台为观测点,小明的位置可以表示为(5,2),小刚的位置可以表示为(5,3),小红的位置可以表示为(3,3),那么,小明的位置是在小红的位置的(

A.右前方

B.左前方

C.右后方

D.左后方

5.(本题5分)A点的位置是和大门在同一条竖线和猴山同一横线;B点的位置和海洋馆同一横线,和熊猫馆同一竖线;C和大象馆同一横线,和猴山同一竖线,请问A、B、C分别所在什么位置?把它们用数对写出来(

A.A(

3,2),B(

3,4),C(2,4)

B.A(2,3),B(

4,3),C(4,2)

C.A(

3,2),B(

6,1),C(1,2)

6.(本题5分)如图中,如果聪聪的位置用(4,2)表示,那么明明的位置用(

)表示.

A.(1,4)

B.(4,1)

C.(3,4)

D.(4,3)

7.(本题5分)与点A(4,6)挨着的点是(

A.(4,5)

B.(2,6)

C.(2,3)

8.(本题5分)音乐课,聪聪坐在音乐教室的第5列第3行,用数对(5,3)表示,明明坐在聪聪正后方的第一个位置上,明明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A.(6,3)

B.(5,4)

C.(6,4)

二、填空题(总分:25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9.(本题5分)小红做操时排队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3),他排在第____列第____行.

10.(本题5分)(3,5)和(10,5)所表示的是同一个位置.____.(判断对错)

11.(本题5分)李刚的座位可以用数对(6,5)来表示,她的前面第三位同学与后面第一位同学的座位分别可以用数对____、____来表示.

12.(本题5分)填一填.

(1)冬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1,4),他在____.

(2)体育馆的位置是(____,____).

13.(本题5分)动物园的位置在第三列,第五行用数对表示是____.

三、解答题(总分:35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

14.(本题7分)林阿姨是《新文化报》的送报员,她负责五个小区.她每天走的路线是ABCDE.(如图)

(1)在下面写出图中5个点的位置.

(2)如果图中每个小格的边长是100米,那么C点在B点以东____米处.D点

在C点以东____米,再往北____米处.E点在D点以东____米,再往北____米处.

(3)林阿姨每天按照以上这样的路线走,从B点到E点,一共要走多少米?如果她每分钟走65米,走完这段路需要多少分钟?

15.(本题7分)(1)学校的位置可以用____表示;医院的位置可以用____表示;商店的位置可以用____表示;公园的位置可以用____表示.

(2)小刚家在学校以南300m,再往西100米处.小刚家的位置可以用____表示.请在图中标出来.

16.(本题7分)用数对表示图中扇形BOC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后B′、O′、C′的位置,B′____,O′____,C′____,并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图中每个方格的边长均为1厘米,那么原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17.(本题7分)如图:

(1)用数对写出三角形的顶点A、B、C的位置.

(2)画出将三角形向右平移5个单位后的图形.

(3)画出将右移的三角形再向下平移4个单位后的图形.

(4)写出最后得到的三角形的顶点A、B、C的位置.

18.(本题7分)动手操作

(1)在下图中标出点A(1,1)、B(3,1)、C(3,2)、D(1,2),依次连成封闭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