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警务化管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警务化管理论文范文1
乌鲁木齐石化公司信息管理部现有自建的各类管理制度、标准63条,直接引用的上级(乌石化公司、中国石油、国家、行业)的相关制度、标准、法律、法规多达上百个。在这些制度和规范落地执行和持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1)制度本身不完善,看起来面面俱到,但没有可操作性;(2)管理人员认识不到位,制度建设与具体工作脱节,更多的依靠经验;(3)体系的审核形式化,工作中一堆问题,审核却基本合格;(4)在制度建设中员工的参与度不高等。长此以往,员工对于“两张皮”现象习以为常,体系运行与实际工作相对独立运行。使得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精细化管理推进等工作浮在表面,不够深入,管理体系统持续改进不足以支撑单位的精细化管理和管理提升的目的。在调研的多个单位这些问题也普遍存在。
2“制度—工作一致性”
工作推进模型的建立通过对多个单位和部门管理体系建设、持续改进和精细化管理推进工作的调研,结合自身在管理工作中的认识,通过分析,我们认为造成上述原因的主要问题在于:(1)管理人员对制度本身认识不到位,工作与制度不对应。安排工作过于笼统,业务人员没有形成以制度、标准为准绳的工作习惯。(2)对于具体的工作进行审核中,由于工作与制度条款未进行对应。在具体的工作安排和执行过程中,管理层与执行层对于工作要求的理解存在二义性,使得审核工作流于形式。制度变成了问题出现后的追责工具。(3)制度持续改进过程中执行层面的参与度有限,执行层面的意见与制度的持续改进存在着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完整情况,使得制度持续改进不足以支撑管理层的精细化管理推进的要求和目标。(4)由于工作内容和标准没有有效对应,在工作合规性和制度有效性评价中,不能得出有效的量化评价结果。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建立了“制度—工作一致性”工作推进模型,来推进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精细化管理推进工作。“制度—工作一致性”工作推进模型见图1。“制度—工作一致性”工作推进模型的特点:一是突出建立工作、制度的对应关系,对工作进行细化和量化,确保制度—工作—审核要求一致性的闭环运行。二是突出全员参与,即时对制度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量化的评价依据,推进体系管理PDCA循环的建立。
3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设计实现
依据“制度—工作一致性”工作推进模型,我们设计开发了“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系统。“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总体设计思路如下。3.1系统的应用对象系统应用对象包括:(1)管理人员:是指各级领导及管理岗位的用户。负责工作的细化、工作与制度地对应,下发工作单、依据工作单对应的制度条款进行工作完成情况的审核,以及依据制度有效性评价进行制度的持续改进和完善等。(2)执行人员:是指所有业务操作和工作执行层人员,负责依据工作单内容进行执行,并对工作单对应的条款进行即时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评价等。3.2工作类别划分(1)指令性工作:包括各类阶段性的工作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工作,如科技管理、技术管理、党群工作、企管工作等以工作单形式下发的工作。(2)业务操作性工作:主要以操作规程和操作卡片执行,并进行工作过程的记录和确认。(3)依据基础数据台账开展的数据化、流程化的工作:如设备管理、材料管理、培训管理等,开发相应的业务管理模块,进行系统实现,固化管理要求。(4)其他工作:是指上述分类中未包含的工作,对工作种类进行细化并与制度条款对应,由执行人员进行工作登记和相关人员进行审核。3.3系统设计灵活性要求(1)具备灵活的用户授权管理机制;(2)具有灵活的工作流程定义功能;(3)便捷的用户操作界面等。3.4系统功能的实现特点(1)支持工作种类的分类和细化功能;(2)指令性的工作和其他工作必须依据制度条款,实现工作与制度条款的对应,明确工作要求;(3)实现操作规程与操作卡片及工作记录的数据化;(4)各类工作的审核工作依据制度条款进行审核;(5)各级用户允许对工作单对应的条款进行即时评价,让员工可以针对具体的工作,参与制度的有效性评价;(6)支持各类管理工作的量化统计功能。
4“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应用效果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上线运行后,在部门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以下的应用效果:(1)系统实现后,单位全部工作都是通过“综合业务管理平台”进行安排和执行回复,有效避免了工作安排中的推诿扯皮及工作不落实的现象;(2)所有的工作安排,都有制度支撑,制度要求和工作内容明确且一致,实现了“事事有人负责、事事有章可循、事事有人监督、事事有据可查”;(3)工作审核中做到了即时依据制度要求进行逐条的确认,全员逐渐形成了遵循制度开展工作的习惯;(4)员工在具体工作执行过程中,对于制度条款进行合理性和适应性的即时评价,既提高了员工在制度持续完善过程中的参与度,又使管理人员在进行制度完善和修订时的依据更加充分;(5)工作管理中的沟通成本得以降低。简化了管理难度,执行层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5结论
警务化管理论文范文2
1.制造企业管理者的财务成本管理观念落后当前,大部分的制造企业管理者均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即企业财务成本管理无法带来经济效益,只有生产和销售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企业管理者往往忽视财务成本管理,把目光停留在生产和销售上,使得财务成本管理未能纳入企业管理体系中,导致财务成本管理未能充分发挥其在企业管理中重要作用。
2.制造企业员工成本管理意识有待提高在一般情况下,制造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主要由企业会计部门,或者有企业财务专员负责,而企业最基本的成本产生个体,即企业员工则被排除在成本管理之外,久而久之,使得企业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逐渐降低。并且,企业没有建立起对员工的成本责任考核制度,进而使得企业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不强。
3.制造企业财务成本信息管理系统有待完善制造企业财务成本信息管理系统不够健全,无法满足企业成本管理的需求。以制造类的中小企业为例,当前大部分中小制造企业财务成本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依靠财务管理软件,或者是在财务管理软件的基础上运用ERP软件进行管理,这两者的管理侧重在核算方面,而在成本预测、成本偏离分析以及成本控制方面,企业并未给予重视。另外,因财务成本信息没有形成明确的管理目标,则无法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管理指标,导致收集到的财务成本信息数据混乱,进而使财务成本信息管理系统缺乏有力支撑。
4.制造企业生产周期长导致财务管理滞后制造企业产品生产加工的周期较长,进而使得企业财务管理滞后。以制造业生产机械设备为例,大型盾构机、挖掘机的生产周期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甚至有的需要半年时间。且在制造生产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往往会不同原因要求返工改造,由于责任不明确,使得生产无法继续,进而给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带来难题。
二、改进制造业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具体措施
制造业的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不仅仅是企业管理者、企业会计部门和企业财务专员之间的管理活动,同时也涵盖了各个生产工艺流程、各个企业职能部门以及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因此,企业财务成本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每一位企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企业必须建立长效的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企业财务成本精细化核算制度,在成本精细化核算的基础上进行成本精细化分析,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成本管理预算指标体系,同时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分析反馈机制。
1.建立长效的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制造业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必须先强调“以人为本”,即以企业员工为中心,让每一位员工都能积极参与到成本精细化工作中。企业需要建立一套长效的员工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让企业全员都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并借此将成本精细化管理方案落实到每个个体,使之成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的一个有机环节。一方面,企业要健全和完善管理者和员工的培训制度,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管理者和员工增强成本管理意识,从思想上改变管理者和员工的成本管理观念,为实现企业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企业要建立员工监督机制,明确每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职责,责任到人,对不利于企业进行财务成本管理的行为要予以问责,严肃处理,从而增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对成本管理的执行力度。
2.建立企业财务成本精细化核算制度制造企业在增强了管理者和员工的财务管理意识后,需要建立一套企业财务成本精细化核算制度,针对企业各个生产工艺流程及各个职能部门自身所具有的的特点,对采购成本和生产成本,管理和营销成本,财务支出等费用进行可控费用分解。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能通过可控费用分解管理成为财务成本的管理员与统计员,将企业在特定时期内的成本费用反馈到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并向企业财务部门申报,再由企业财务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财务准则进行分类汇总,最后完成财务成本管理的精细化核算。
3.在成本精细化核算的基础上进行成本精细化分析只有在企业完成财务成本精细化核算的基础上,才能开展成本精细化分析工作。据相关研究表明,企业单纯依靠财务部门完成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效率很低,因此,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不能纯粹依靠企业财务部门来完成,必须由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共同协作完成。企业需要在信息管理平台上建立财务管理综合分析数据库,各个职能部门都能够按照各自的职责权限向财务分析数据库上报或获取财务成本管理信息。通过这样的数据库平台,可以让企业各个职能部门都能通过获取的数据信息及时了解本部门在企业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企业员工能够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沟通交流,加强了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为企业后续财务成本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
4.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成本管理预算指标体系制造企业实现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条件是拥有一个完善的财务成本管理预算指标体系。一个科学、合理的财务成本管理预算指标体系,离不开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财务成本数据,企业只有对各个职能部门的财务成本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以及分类汇总,才有可能构建一个完善的企业财务成本管理预算指标体系。在企业健全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财务成本管理预算指标体系后,需要考虑成本费用预算指标是否能作为可控费用分解到企业各个职能部门,这项工作同时也是实现企业成本精细化控制的关键所在。企业需要与各个部门负责人签订成本费用责任书,让各个部门负责人都能肩负起管理本部门可控预算成本费用的责任,并将此作为考核奖惩依据。
5.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分析反馈机制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精细化核算、精细化分析以及精细化控制的目的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企业还需要建立和完善一套财务分析反馈机制。对于企业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而言,其需要通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衡量,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借助财务分析反馈机制全方位掌握财务成本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通过建立直接反馈渠道,如电子邮件、信函、电话等渠道进行财务成本管理信息反馈,便于企业管理者及时发现不足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从而让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工作得以顺利、有效开展。
三、总结
警务化管理论文范文3
财务管理理念创新是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财务管理人员要认识到财务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及时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将财务管理创新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通过财务管理创新活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树立知识化管理理念,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知识资本与物质资本结合在一起构成企业资本主体,知识成为财务管理创新的关键因素,应当将知识资本管理引入企业财务管理之中,未来的财务管理是一种知识化管理;树立人本化理财理念,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要求,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依靠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来完成,充分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调动人的创造性、主体性和自觉性,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做到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挥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及人际关系环境;树立风险防范理念,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在瞬息万变的经营活动中,资本流动不断加快,客观上存在着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善于对未来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科学预测,根据情况变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进行及时调整,建立健全财务预警机制,在收益与风险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尽可能降低风险,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树立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原来相互竞争的企业开展合作的浪潮,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实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联盟,在市场划分、信息交流、技术合作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达成协调一致,在合作中与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共同开发市场,实现“双赢”的市场格局。
二、财务管理目标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创新。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其目标必须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与市场变化相吻合,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财务管理目标是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是企业财务管理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所应达到的预期结果,决定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是整个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过程中,深刻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向高层次演化,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经历了“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等演变。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已经转向知识最大化,从过去以物质资本筹资为主转向以知识资本筹资为主,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价值最大化与知识最大化并存,知识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不排斥企业价值最大化,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与知识最大化相协调,达到企业内部和外部利益双兼顾,企业与社会融为一体,使得企业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同时,也能够实现社会责任目标,达到企业经营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和谐统一。
三、财务管理内容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日益柔性化和科学化,不断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拓宽了财务管理的范围,改变了财务管理方式,丰富了财务管理内容,实现了财务管理创新。知识经济拓展了企业资产范围,资产结构更加全面,既有物质资产,也有知识资产,知识资产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物质资产具有的地位相对下降,知识资产的地位持续上升,改变了企业的经营行为与财务管理方式。知识资产在企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知识资产比物质资产更加重要。工业经济时期主要管理固定资本和货币资本,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资本结构更加全面,专利、商标和知识产权等知识资本逐渐成为企业重要的资本组成形式,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进行合理的配置,以寻求最佳的利用。实行财务成果分配方式的创新,工业经济时代主要是以有形资本投入来作为分配依据,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与物质资本实行最佳组合,将物质资本与知识资本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了企业利润分配方式,知识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知识资本在企业生产经营与财务成果分配中的地位受到重视,成为决定企业财富分配的核心要素。
四、财务管理方式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信息时代,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传递迅速快捷,企业交易活动和经营决策可在瞬间完成,信息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媒介,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的市场的主动权,企业经营活动范围变成“媒体空间”,财务管理向网络财务管理方式转变,财务管理控制活动贯穿于企业经营全过程,信息技术加速财务管理手段现代化进程,任何物理距离都将变成鼠标距离,财务工作办公由离线变为在线方式,财务信息传递电子化,财务管理的能力可以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结点,极大地拓展和延伸了财务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运营模式从过去的局部管理、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转变,企业集团利用互联网,实现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动态化与实时化,企业生产运营与资金流动和信息传递协同进行,可以实现对下属部门实行各种数据的远程传送与处理、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财务监控,实时监控企业的财务运行与资金安全,实现了财务信息动态实时显示和随时监控,随时掌握企业产品生产、销售和库存增减变化情况,使得经营管理与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加强了部门内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五、财务管理风险防范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生存环境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不断增加,资本运营呈现高风险、高收益和多样化的特征,因外部金融市场和企业内部财务结构的变化使财务风险变得更为复杂化和多样化,企业风险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企业筹资、投资、资金收回、收益分配各个环节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知识资本在企业产品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产品的高科技风险加大,经营风险扩大;企业股票上市、巨额贷款、网上结算以及国际汇率变动等都可能存在金融风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是国际市场的成员,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国际市场供求存在着多变性与不确定性,也加剧了企业市场风险;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也可能存在着投资风险,必须对企业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需要与变化,做好分散投资,尽可能地降低投资风险。面对存在的各种风险,企业必须提高风险意识,增强防范、识别和处理风险的能力,加强风险管理,及时规避风险,争取以最小的风险取得最大的收益。
警务化管理论文范文4
1.16S管理法
中铁联合物流建立的6S管理法,不仅是明确岗位管理标准、明确员工岗位管理职责、加强现场管理的长效机制,而且是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实现文明生产的有效手段。
1.2OEC日清日结法
中铁联合物流的OEC日清日结管理法的内涵主要包括“日清”和“日结”两个方面的内容。
1.3ABC三卡绩效
中铁联合物流全面迎合集团公司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要求的同时,还结合自身情况采用ABC绩效考核卡。即A卡-岗位绩效考核卡;B卡-岗位绩效考核排序卡;C卡-员工月度内每天考核情况卡。中铁联合物流通过ABC三卡考核每个员工在岗位上的绩效情况以及每月员工的生产情况。
2供应链条的精细化—“三集中采购”
在供应链上,中铁联合物流打破原来传统的物供体制,构建了集中采购、集中储备、集中配送的“三集中”新型物供体系。经过5年多的运行,实现了采购成本降、储备资金减、运输费用降、经济效益增、社会反响大的目标,收到了良好效果。
2.1集中采购
集中采购首先明确了中铁联合物流和各矿、厂的职责,各矿、厂主要是负责物资的使用管理和提报物资需用计划。各矿、厂供应站收集并核对各矿、厂计划,平衡利矿后报中铁联合物流物资调度中心,由调度中心审核后下达到各业务部。由业务部进行汇总、平衡利库后,编制物资采购计划,采购计划上报公司采购领导小组,由采购领导小组集体研究确定采购方式,凡是形成一定批量、能够招标采购的,报集团公司招标办进行采购。对批量小、规格品种繁多,不宜集中招标采购的,也须受公司招标委员会授权,由中铁联合物流实施比价采购或定点压价采购。由于集中采购,使整个公司的采购形成规模和批量,推进先进的招标和比价采购方式,也使中铁联合物流的专业化采购优势体现出来,采购价格降低,采购费用降低。
2.2集中储备
中铁联合物流采用集中储备即变原来的局矿分级储备为集团公司一级储备。首先将原矿、厂库存储备分类清点,造册登记,由中铁联合物流集中代管。由于各矿厂没有了采购权,库存只出不进,而同时中铁联合物流规定,凡是库存中有的物资一律先利库,不得采购,从而保证了储备资金的降低;由于各矿、厂没有库存,供应站仓库是中铁联合物流的分库,其储备统一在中铁联合物流控制之下,公司对各分库下达了储备控制指标,同时公司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各分库库存实施有效的监控,从而使库存储备处于合理状态。另外,公司还通过管理方法的创新,建立物资超市,实行代储代销,有效地降低了储备资金。
2.3集中配送
中铁联合物流开发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置了物资配送流程,整个业务流程通过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平台实现。中铁联合物流本着运输成本最低、兼顾运送时间最短的原则,优化配送线路,使配送路线形成闭环,避免空载。中铁联合物流根据生产特殊性,建立了以物资调度中心为龙头,以各业务部、驻矿(厂)供应站、配送中心为依托,以物资供应链和网络为基础的统一指挥、协调互动、快速反应的物资保障机制。
3财务系统的精细化—“多样化财务”
财务管理要求:理念创新、管理创新、财务控制多样化、资金监管透明化。因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精细化:(1)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中铁联合物流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是财务管理工作创新的重中之重。建立以人为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管理理念。(2)转变理财观念,挖掘创新能力较强的财务人员。(3)财务管理方法的多样化。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实行财务管理办公网络化;②改进财务管理结构。(4)财务预算管理创新。主要有四个方面:①预算编制观念创新;②预算编制方法创新;③采用科学的技术方法进行预算编制;④编制可变预算。(5)实现财务管理的创新。首先要加强资金的预算管理,其次要加强资金的风险管理。
4物流终端的精细化—“联网物资超市”
物资超市就是将公司所需、供货厂商提供的物资由公司贸易部一次比价进入物资超市,标定价格,分类上架,再通过微机联网进行选购,当基层单位使用物资时再到物资超市展厅二次比价,自选支领所需物资的一种物资供应方式。物资超市的建立,使大批优质产品进入了内部市场,不仅降低了物资储备,有效地防止了物资积压和报废,用户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大大方便了用户。
5RRIP精细化管理成果
精细化管理的深化是一项长久的工作,企业不仅要不断的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还要不断的利用企业精细化管理的优势来将企业做强做大。在不断运用精细化理论来规划、分析和修正企业的经营方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竞争力的同时,中铁联合物流RRIP精细化改革取得了如下满意的成绩:
5.1推行精细化管理,完善管理制度
编制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办法,编制了《精细化管理细则》,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及时地修订和完善,形成了覆盖面广、便于操作、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真正做到了事事有标准、事事有考核,事事有章可循,避免出现罚款随意性的问题,经过坚持不懈地持续改进和长期努力,管理呈现良性化趋势。
5.2精细化管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通过支委会、班长会、职工大会,大张旗鼓地宣传矿党政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通过精细化管理加强企业文化的进一步深入。
5.3精细化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
中铁联合物流把开展活动作为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切入点与突破口。坚持月评“星级文明职工”、季度评“新人新事”,以此巩固推行精细化管理的效果,积极创建样板工作面,顺利通过集团公司质量标准化现场会验收。
5.4精细化管理与本职工作的结合
实施全员参与的精细化管理,实现从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有机结合,这样精细化管理工作才得以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5.5中铁联合物流RRIP精细化建设对管理工作的提升
增加利润,降低成本,高效发展是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公司以指标分解为重点,建立了精细化管理考核制度,将成本、生产指标、能耗、设备及材料损耗等细化、分解,量化到每一个环节和岗位,并在指标的可控性、可行性、可操作性上下功夫,围绕指标考核进行奖金的分配,千方百计在节能降耗、挖潜增效上做文章。各单位在实施过程中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查缺补漏,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降低成本。
6结论
警务化管理论文范文5
一、“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评价
“十一五”以来,我县紧紧围绕“三个”建设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开放活县”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政府效能不断提升,各项指标总体完成情况良好,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正逐步迈向宽裕的小康社会。
(一)“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gdp从的19.36亿元发展到的31.59亿元,年均增长17.9%(按现价计算),人均gdp由5574元增加到8975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农业产值由的3.76亿元发展到的5.7亿元,工业总产值由的10.92亿元提高到的21.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9%、26.1%(按现价)。财政总收入由的1.81亿元提高到的2.1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的1.26亿元提高到的1.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9%、21.9%。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的25.27亿元提高到的42.06亿元,比期初增16.79亿元,年均增长18.5%。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十五”期末,三次产业结构为13.5:38.5:48,调整为11.9:36.9:51.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继续稳步发展。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保持在17万亩/年以上,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5.6万吨/年左右,茶叶、山地蔬菜、食草动物、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工业规模不断扩大。橡胶塑料制品业、汽摩配、装饰材料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目前全县工业企业个数已达24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家,较增加12家,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以来,我县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总量增幅加快,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旅游发展步伐加快,氡泉旅游景区、廊桥文化园等重点景区建设项目顺利推进,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旅游主业化进程加快。
发展空间有效拓展。随着新的58省道、新城开发等项目建成或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市政功能不断健全,县域发展空间得到了有效拓展。一是58省道产业发展平台初步形成。我县积极构筑产业发展平台取得明显成效,《县58省道产业带发展规划》颁布实施,提出了构筑“一轴一核三区”的产业发展架构,为我县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彭月产业基地雏形已基本形成,目前已引进企业31家,其中落地29家,建成投产13家。二是城镇化进化加快。县城核心地位不断提高,建城区面积达到了5.2平方公里,特别是新城开发后,直接新增城市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左右,为我县人口聚集、做大城区拓展了广阔空间。同时,52省道、58省道及其连接线的建成为沿线的司前、雅阳、三魁、泗溪等乡镇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十一五”以来,我县以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充分发挥政府在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加大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力度,采取了“项目建设年”、领导包项目制等项目推进措施,项目建设取得了有效突破。“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安排的66个重大建设项目中,47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占71.2%,新58省道改建工程、彭月产业基地、城关引供水工程、城关污水处理工程、新城大道、新城大道等一批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龙丽温(泰)高速公路、温州()抽水蓄能电站、交溪流域水资源开发、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前期不断深化,新58省道至彭溪公路、黄桥至文成铜铃山公路、52省道至龟湖公路完成项目建议书编制,项目前期的推进,为今后尤其是“十二五”的项目建设预留了较大的可操作余地。
社会民生明显改善。我们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最为突出的位置,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建立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完善扶贫长效机制,切实保障民生的安全和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3198元,比提高329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的2966元提高到的4461元,年均增长16.3%。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城乡居民吃、穿、用、住、行等各方面消费水平都有显著的提高,消费结构更加合理。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面实施“千百工程”、“康庄工程”、“农民安全饮用水工程”、“教育四项工程”等工程,建成了一大基础设施项目,农村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 卫生、教科文、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社会民生事业财政性支出均有大幅度的提高。
生态建设全面推进。为切实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我县绿色生态资源,我县积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通过抓整治、抓产业、积极构筑生态屏障、生态产业、生态家园“三位一体”的生态建设模式,努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国家级生态县金名片。积极推进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站工程、乡镇垃圾中转站、镇级污水处理厂工程等项目建设,生态项目建设有效推进,生态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招商选资工作扎实有效推进,民间资本有效激活,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审批环节和办事程序进一步简化和优化。政府职能不断转变,执政能力明显增强。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全面实施目标考核责任制,行政效率不断提高。“凡进必考”的人事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公务用车、办公用房等办公资源的统一管理进一步加强,人事、财务、资源管理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农村综合改革,教育收费、土地征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等配套改革不断推进。
(二)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发展的主要经验与启示
“十一五”以来,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启示一:坚持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经济建设是其它一切事业的基础。对于相对落后的来说,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与迫切。“十一五”以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创造性地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提出了建设“生态、小康、和谐”的宏伟目标,并深入组织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开放活县”战略,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是我县发展最快、效益最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在新的发展阶段,要继续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深化对县情的认识,研究制定适合我县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以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造福于全县人民。
启示二:坚持把抢抓机遇作为第一方略,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经验表明,一个地区的发展是可以抓住若干次机遇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不可多得,稍纵即逝。“十一五”以来,尤其是新的58省道建成以来,以及今年以来国家“保增长”政策的实施,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适时出台了《县58省道产业带发展规划》、领导包项目制等一系列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举措,为我县加快发展赢得先机。几年来,我县坚持把抢抓机遇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积极上项目、争投入,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加快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用足用活国家相关政策,力争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迈出新步伐,在社会事业发展上开创新局面,尽快使经济社会走向全面发展。
启示三: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第一要素,是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力。
我们始终把人作为生产力中最关键、最核心、最活跃的因素,积极改善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坚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全力为全县人民谋福祉,让全县人民从改革和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充分激发广大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潜力。我们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把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努力,热点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和缓解。新的发展阶段,要始终继续坚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经济建设的成果,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二、关于“十二五”规划前期需要高度关注与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注一:要客观分析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发展方式尚未实现有效转变。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我们目前的经济结构为“三、二、一”模式,这是一种理想的经济结构,但对于来说,这是一种畸形的结构,我们没有经过工业化的发展阶段,没有工业的发展是难以支撑我们长远发展的。经济结构不协调状态下的增长,会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效增长。工业基础薄弱,层次较低,优势不明显,市场竞争力较弱。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我县服务业仍以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商贸业为主,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中介、科技、休闲旅游等现代化服务业发展不充分,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严重缺乏。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不理想,导致今后我县节能减排压力加大。
二是投资增长尚未实现有效突破。一是缺乏重大建设项目支撑下的投资下滑问题。前几年,我县投资在基础设施大项目带动下较快增长,但是近两年由于大项目的缺乏、以及政策处理难度大等问题影响,保持投资稳步增长问题突出。二是尽管在政策推动下,民生、工业等方面投资增长较快,体现了投资领域的新增长点效应,但土地供应跟不上,以及国内外不确定因素的增加等,企业经营情况发生变化,影响了项目的投资决策和建设进度。三是重大前期项目审批时间长、难度大,如交溪流域小水电开发等重大项目,项目前期工作推进缓慢。同时,一批项目前期推进与开工准备相对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县年度投资计划实施。
三是公共产品尚未实现全面改善。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改革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与问题。尤其是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全面凸显出来,一方面是广大社会成员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短缺。我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在机制、结构、筹融资渠道等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完善和创新机制,改善公共产品的不合理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有效性、开拓公共产品供给 渠道,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生产生活需求,是我县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继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四是收入增长尚未实现有效支撑。虽然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较快,但总的来说,全县财政收入结构、收支平衡状况还没有根本好转,而刚性需求和上项目需要地方配套的资金增多,收支平衡的压力大。全球性经济衰退的持续,高速增长将难以维持,这对我县的产业发展影响将是深远的,再加上由于经济总量偏小,特别是交溪流域开发等重大项目建设周期长难度大,很难在短期内产生效益,预示着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县财政收入的依靠自身经济的发展而增长的难度将越来越大。近年来,虽然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但增收的基础仍比较薄弱,增收的渠道仍比较缺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等。
关注二:要充分认识今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宏观环境分析
全球金融危机分析。当前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最初源于下半年美国爆发的住房次级贷款危机,已经从初期的国际金融危机演化为全球性经济危机。目前,从西方发展经济体所的经济数据看,多数经济研究机构认为全球经济已经触底或正处于触底的边缘。现在距离“十一五”时期结束还有一年半的时间,乐观估计在“十一五”末全球经济危机及对于我国的影响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是,也不排除进入“十二五”后全球经济危机的阴霾仍然尚未完全消散,这些可能性情景分析都应在“十二五”规划制定时给予充分的预计和应对之策。
国内政策取向分析。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步加深和中国经济结构内部自身调整的双重影响下,国内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出口受阻、内需不足等等。针对国内外经济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对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中央出台了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一揽子计划,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和社会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加快对一些重大领域的改革,力求缓解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可以说,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将比过去一个阶段要多。
(2)发展机遇分析
机遇一: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机遇。一是资源环境的价值及比较优势日益显现。随着区位条件的改善,低丘缓坡、生态旅游、文化资源、植被资源、矿产资源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其比较优势日益显现。尤其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吸引着外部的眼球和资金。二是发达地区传统产业的转移。从浙江看,“十二五”时期,将紧紧抓住“转型发展”这条主线,我省及温州平原区域发展的环境支撑越来越难,传统产业的区域扩散成为常态,这将给纳入温州两小时交通圈的带来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等。
机遇二:加快发展的意愿十分强烈。一是上级政府继续关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省委省政府将继续高度关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通过“山海协作、对口帮扶”等行政手段和交通建设、生态补偿等市场化方法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二是自身要求加快发展的愿望强烈。穷者思变,随着人经济的快速成长,我们已经认识到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有多大,同时也随着人在外创业的成功坚定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与责任。同时,“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进行重大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农村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区域管理体制等多项改革举措预计将得到实质性的启动和推进。作为欠发达的利用改革所引发的力量,将推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等。
关注三:要认真分析今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重点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第一,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是我们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强调加快经济发展,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要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看待国内生产总值,防止任何片面性和绝对化。要把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真正体现了发展的硬道理。
第二,转型发展与特色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作为温州乃至全省的生态屏障和欠发达地区,与全省同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路途中,却面临不同的障碍,跨越这些障碍须处理好发展的内源与外力、城市与农村的关系,走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转型升级之路。经济要实现平稳转型,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关键是要用足自身的优势,坚持特色竞争、错位发展,并不断创造出新的优势,创造出自身的特色来。
第三,分散发展与集聚发展。人口、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分散和不合理是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因素,发展布局分散造成的产业、人口、城乡等结构不合理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制约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症结。因此,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推进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加快集聚发展。要通过抓好人口集聚平台建设,促进异地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加快城市化建设,推进人口集聚;要通过抓好产业集聚平台建设,推进生态农业高效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和旅游景区等建设,加快发展产业集群。
第四,扩大内需与民生改善。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激化了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消费结构失衡被进一步放大,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发展滞后等问题日益成为了制约消费增加的主要因素。有强烈消费愿望的多数群体尤其是数量庞大的城乡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不足。这就需要通过采取促进就业和收入增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提高教育、卫生、保障性住房水平等措施,减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使我国经济社会在新的需求结构、需求增长中持续快速发展。
三、关于“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思路、主要任务、主要措施的探讨
(一)“十二五”发展思路的探讨
目前,我国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而我县人均gdp处于1000-3000美元阶段,仍处于工业中期阶段和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奠定稳固基础的关键阶段,结合“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宏观发展环境和省管县等改革措施的推进以及“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十二五”时期,我县具有以下四个阶段特征:
一是经济增长进入加速发展期。经验证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后,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生态资源优势日益突现,我县已初步呈现新一轮快速增长态势,良好的政策预期有利于我县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机遇期。
二是产业结构进入优化提升期。国内外经验证明工业快速发展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的重要特征和主导动力。与省市1000美元阶段的产业特征相比,我县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工业增长贡献率偏低,结合1000美元阶段产业结构演变特征,工业经济仍是我县今后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成份。但作为生态县和面对稀缺土地资源,按照一般性工业扩张不符合县情要求,注重工业生态性,选择特色成长性生态工业项目,建立稳定支撑性工业项目基地仍是要重点培育和支持的主要方向。正确处理培育生态型工业与优化生态产业结构关系,把握产业重点与方向,发挥优势与规避约束是重点与着力点。
三是城镇化进程加速期。随着新的58省道建成,我县的城镇发展格局发生较大的变化。一方面是农村人口、资本、信息等各种要素不断向新58省道等交通便捷的地方集聚,城镇的自身功能将不断提升、完善,与此同时,城镇又把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经营理念、价值取向向周边广大农村地区扩散和辐射,进而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四是消费结构进入稳步升级期。人均1000美元阶段标志着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向富裕迈进,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由衣食为主的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对休闲旅游、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方面需求增加,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对经 济社会发展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十二五”,我县处于加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以促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生态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并进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建设生态屏障的双重任务以促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作为发达省份中的欠发达县,发展阶段与发达地区有明显差异,面临着既要“补课”,又要“赶趟”的双重挑战,优势条件与困难矛盾并存,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缩小我县与发达地区差距,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亟待解决的课题。
综上一:我们认为“十二五”规划的发展思路应为:
紧紧抓住交通区位条件改善,沿海地区辐射扩散效应显现的历史机遇,以壮大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衔接长三角与海西区、融入温州产业带、构建浙南闽北经济圈重点纽带节点为导向,强化观念创新、体制创新,优化发展环境,挖掘发展潜力,拓展发展空间,大力招商选资,深度开发与保护自然资源,依托生态优势走差异化发展路子,促进由传统的山区经济向以休闲旅游业、生态工业、特色现代农业为主体的现代经济的跨越式转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把建设成为长三角与海西区重要的陆上衔接点,温州经济圈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内独特的综合性山地休闲旅游目的地;具有竞争优势的山区生态农业区;形成与县域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工业结构、城镇与产业布局体系。
综上二:我们认为“十二五”规划的发展战略应为:
一是空间拓展战略。着力于突破发展空间制约,全面实施《县58省道产业带发展规划》、推进非均衡发展,优化县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梯度非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扩展“一轴一核三区”空间开发格局,重点推进新城区、彭月产业基地、泗溪廊桥文化园、氡泉生态休闲度假区、大安生态科技创业园等区块的开发建设。
二是产业提升战略。立足生态优势和特色资源,紧紧围绕“一产做特、二产做大、三产做强”的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积极培育产业发展的内源动力,形成以高效农业为基础、生态工业为重点、绿色服务业为主业的“生态为本、三业并举”产业体系,更高层次谋划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崛起。
三是投资推动战略。要充分把握宏观政策导向,积极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促进投资较快增长。以改变改革投融资体制,拓宽渠道,引导财政、社会、民营等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公共社会事业、支柱产业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区域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是开放带动战略。要在新的形势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以战略的眼光,开明的姿态,开放的胸怀,彻底打开山门,紧紧抓住并用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引进要素资源,挖掘发展潜力,提升发展水平,同时要积极构筑发展平台,实现从“人经济”到“经济”的转化。
五是和谐构建战略。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为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困难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加快构建配置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十二五”主要发展任务的探讨
第一,在产业发展方面:要着眼于生态立县战略,发挥我县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按照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方针,走“集约、特色、循环”的发展道路,实施“一产做特、二产做大、三产做强”的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把建设成为宜人居、宜置业、宜休闲的“生态、小康、和谐”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第一产业:目标是立足生态优势,做特做精第一产业
重点发展方向是:(1)发展绿色餐桌农业。发展以“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品牌农业”为特征的高效绿色生态农业,形成独具特色的绿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重点培育高山蔬(野)菜、畜禽养殖、茶叶、经济林果、中草药等特色产业。(2)推广立体循环农业。围绕特色产业,探索多种类型的“养殖-沼气-种植”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大力推广立体循环农业模式,构建多种农业生产活动之间有效衔接、物质与能量得以有效循环与动态平衡利用的、科学合理的生态农业体系。(3)拓展生态休闲农业。认真做好生态休闲农业文章,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观光农园、特色农庄、休闲林场、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菜园等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品牌。(4)加强农业产业化机制建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程度,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体系。
第二产业:目标是围绕总量扩张,做大做实第二产业
重点发展导向是:(1)提升发展传统生态型工业。要根据生态县建设要求和竹木制品市场需求,引导竹木制品加工业由消耗型向节约型、粗加工型向精加工型转变。要深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切实解决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影响安全生产等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矿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鼓励企业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要加快推进交溪流域水电开发步伐,力争早日动工兴建,使丰富的水电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2)积极承接周边产业转移。要立足沿线特色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认真组织实施《县58省道产业带发展规划》,编制各功能区块实施规划,并加以实施;积极主动承接周边沿海等发达地区的清洁型生产项目和产业的梯度转移,重点引进与本地原有产业密切关联、与周边市县优势产业集群紧密联系的企业,特别是注重科技含量与就业拓展相结合的产业项目,努力形成竞争力强、带动更多关联产业发展的新型产业集群,打造生态循环型先进制造业基地。(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是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以及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工业基地管理,尤其是要推动我县建筑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第三产业:目标是挖掘资源优势,做强做优第三产业
重点发展导向是:(1)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产业。按照“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旅游”的要求,全面实施“旅游兴县”发展战略,依托我县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全力推进旅游主业化进程,实现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转变的目标。(2)积极培育实力型服务业。突出住宅保障和宜居度假两条主线做好文章。关键是围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主题,迎合都市人上山趋势,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构建自然乡村居所。积极引导发展购物中心、特色购物街、连锁超市、便利店等商业模式。(3)稳步推进功能保障型服务业。一是打造金融服务平台。关键是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旅游业、助学和增加就业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积极构建信息服务业体系。积极发展增值和互联网业务,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实现各种信息资源共享。三是大力培育中介服务业。重点是培育和规范中介服务市场。
第二,在项目建设方面:项目是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落实工作的有效抓手,是优化资源配置、扩张集散效应的平台,也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载体。我县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区域,如果没有项目建设支持,“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也就很难得以落实。项目建设上,要突出向上争取、招商引资、启动民资三个重点,分阶段、分步骤筛选确定并积极争取实施一批好项目、大项目,着力培育和建成一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
一是要想方设法谋划一批重大建设项目。项目储备是做好项目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全县上下要把项目储备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1)要确保投入。尽管县政府财政十分困难,也要安排一定的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以保证前期工作开展。(2)要吃透政策。从中央到省、市,从经济建设到社会事业,都有大量的政策出台,大量的资金配套,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各方面政策,及时发现新的政策机遇。(3)要积极争取。各部门、各单位要在研究、吃透本部门政策的基础上,把眼睛盯在上面、把项目带到上面、把双手伸向上面,主动与上级多联系、多沟通、多汇报,准确把握上级的政策信息,及时以项目对接上级发展政策,促进更多的项目落实。
二是要千方百计建设一批重大项目。(1)要力破要素制约难题。一要解决“环境不够优”的问题。充分利用扩权强县、省管县等行政体制改革契机,继续推进行政审批改革,优化发展环境。二要解决“地从哪里来”的问题。坚持“向上争增量”、“向内盘存量”和“向己提 质量”,切实解决好项目用地问题。三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继续完善向外招、政府投、市场融、借地生、民间注的多元化筹资之路。(2)要努力形成项目推进合力。按照“一个项目、一个县级领导挂帅、一个工作专班、一个项目推进方案”的要求,确保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大提速、在建项目超进度、招商引资大突破、协调服务超常规,努力实现梯度推进、良性循环的项目建设机制。(3)要围绕重点谋划项目。重点围绕交溪流域水电资源开发、生态休闲、新农村建设、交通网络与电力设施完善以及58省道沿线产业布局等方面谋划建设一批重点项目。
第三,在社会民生方面: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任务。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要按照“1/3左右人口外出创业、1/3左右人口集聚县城、1/3左右人口集中中心村镇”的思路,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科学引导山区人口再分布。深入实施“小县大城、小乡大镇”战略,大力发展罗阳中心城区和功能拓展延伸区,合理布局确定中心集镇、村,积极发展小城镇,科学引导人口集聚,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强道路、停车、防洪、供水、排污、环卫等公共设施建设,特别要着力改善县城人居环境,提高市政功能。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加大对失地农民、下山移民、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欠发达乡镇贫困农民的素质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山区群众向中心城市、重点城镇、中心村三个层次梯度转移,建设移民社区,加快异地脱贫步伐。
二要努力推动民生改善。一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体系,确保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二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岗前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千方百计促进就业。三是推进大社保体系建设,包括社会救助、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等制度。积极推进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和慈善事业。四是做好民生实事项目,重点推进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狠抓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交通“站、点、线”建设,道路、环保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农村安全饮用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等几项任务。五是推进“平安”建设。重点抓好道路交通和消防安全,深化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深化基层创安活动;做好矛盾排查化解,深化工作。
第四,在改革创新方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努力构建充满活动、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十二五”期间改革工作方向:着力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推进以民主为取向的政治体制改革,着力推进以民生为取向的社会体制改革,着力推进以人本为取向的文化体制改革。并重点抓好几下方面的改革工作。
一是大力推进经济平衡较快增长的体制改革。深化旅游发展体制改革,大力实施“旅游主业化”战略,推动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引导民间资本加大投入,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改革和推进优化经济环境的体制改革。
二是稳妥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推进承包土地流转机制改革,推进工业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低丘缓坡科学开发利用,深化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
三是着力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开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等,加快金融组织创新,创新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
四是积极推进其他领域改革。主要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重点是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扩权强县、强镇扩权改革工作;推进社会保障体制等改革。
(三)“十二五”主要措施的探讨
总的来看,“十二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形势更加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因此,对于未来的发展环境的趋势变化,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把握。
总体思路上要强化“三种意识”
一是判断发展形势要有危机意识。要在对长远发展持乐观态度的同时,一定要强化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把困难尽可能想得多一些,把形势尽可能估计得严峻一些,把各方面的工作尽可能做得更扎实一些。
二是把握发展机遇要有主动意识。要积极分析环境变化的趋势,主动为企业“解困、扶持、服务”,与企业共克时艰,认真研究转“危”为“机”的举措,做到“三个坚持”,既坚持保持经稳定的信心不可改变,坚持推动结构调整的决心不可改变,坚持科学发展的方向不可改变,努力做到“活中求变”。
三是解决发展问题要有全局意识。要把握好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和推动结构调整优化的关系,把握好拉动当前经济平稳增长和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关系,把握好保持经济平衡增长和保障改善民生的关系,既要有宏观全局的视角,又要有局部重点的考虑,既要有解决当前问题的切实手段,也要有解决长远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素质性矛盾的具体举措。
第二、编制过程中要突出“五个重点”
一是做好“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各部门要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全面总结成功经验,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
二是突出规划重点。科学界定规划编制领域,把规划重点放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对策措施。对一般性竞争领域,政府规划的内容主要是规范市场秩序,制定政策导向,以促进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和完善。
三是加强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重点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要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 实施的重点项目,明确“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做好论证工作,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