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教育理念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教育理念论文范文1
古希腊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实际上也是教育公平的体现。近代西方资产阶级致力于寻求教育公平,18世纪末,西方国家在法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
教育公平的内涵
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教育公平”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逻辑层次上分析呈现多样性,具体来说,包含以下三方面:(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
瑞典教育学家胡森将教育公平分为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教育起点上公平是指人人都不受种族、出身、性别、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入学机会的平等。教育过程公平是指使每个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平等地对待,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是指资源投入,包括师资力量、学校内部的各种物质设施等。主观因素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对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以平等对待。教育结果公平是相对于最后教育目标而言,要求学生走出校门时获得相同的学业成就,消除不同社会出身的学生在起点上的差别,实现教育质量平等,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教育公平:所谓教育公平,其本质是对人的权利、尊严的进一步认识,是指人际间教育利益关系的反映、度量和评价,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
教育公平理念下师范生的培养
当前教师专业发展远远落后于课程改革的实践,教师知识陈旧,整合知识能力低下;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心理(卫生)学知识缺乏;教学道德伦理知识需要改进等等。教师工作是一种学习的专业,学习的专业需要专业的学习。师范教育以培养合格的教师为己任的,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预备者,师范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发展教育需要教师,现代教育公平理念的发展需要师范教育先行。
1.培养师范生确立公平的教育观
教育公平理念倡导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公平。教师是具体教育制度的执行者,能否运用当前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成为其能否胜任教师岗位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当前教育公平理念下,如何对师范生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师德情感的培养是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1)培养师范生正确的知识观
一直以来,我国课堂教学持有的传统的知识观有两种:权威主义知识观和客观主义知识观。我国秦朝以来君主专制和宗法等级制长期盛行,使得权威主义知识观在我国根深蒂固,认为知识是由于权力势差产生的,只有身居高位者才能掌握真理,拥有知识,知识是权威的象征。这种知识观使教学成为教师向学生灌输形态的过程。客观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少数人发现或发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种知识观指导下的教学观认为教科书最有权威,教师分享着教科书的权威,学生只能服从教科书和教师。
公平教育理念下,师范教育要培养师范生树立正确的知识观。要有尊重学生创造知识、拥有知识的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发展。学生也是知识的创造者,他们创造自己独特的文化,他们的知识来源于心灵和日常生活的世界、文化等相互作用。
2)培养师范生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和态度,是对学生本质属性的看法。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不管学生再年龄、性别、知识水平、道德社会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别,学生作为人的存在没有差别的。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教师受传统学生观、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把学生视为被动的、教育者管辖的对象,无视学生情感,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天赋潜能。传统学生观背离了教育公平理念的本质“对人的权利、尊严的进一步认识”,阻碍学生发展。
师范生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兼顾各种不同生理和社会属性的学生,尊重多元化的学生,把学生当作独立、完整、有尊严的个体看待,关爱每一个学生,使他们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3)培养师范生公平的评价观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一定的技术和方法,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教学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学生评价是教师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传统教育将学生视为被教育的对象,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多样性。公平教育理念下应该培养师范生运用正确的教育评价制度、评价标准、评价工具,认识到学生多元的智力结构,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不同的学生。
2.国家要合理分配投入师范教育的资源
影响我国教育公平的制度性原因是政府公共政策。政府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往往加剧现实中的教育不公,这种制度下的不公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公。我国的高等师范学校大多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其分布结构使师范教育呈现出东西之间、城乡之间、中心城市和地方之间的差距。我国现行的“分级管理、地方负责”教育投资体制进一步拉大了东西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差距,使师范教育在资源配置上呈现出地区不公平的现象,导致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科研能力等软资源的失衡,进而影响师范生教育过程等的公平。
在教育公平理念下,国家应该合理配置师范教育资源,培养趋势应向薄弱地区倾斜;加强政府对师范教育的经费投入,调整各级各类师范学校的投入比例,改善教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促进高等师范学校在同类高校中地位的提升,为高等师范学校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师范教育的迫切需求,使师范类高校真正成为培养师资的摇篮。
2.3师范生培养同样要重视教育结果公平
教师教育理念论文范文2
首先,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学生都有长处和短处,都是富有思想的个体,教师如果能赏识学生的长处,或某个闪光点,则往往会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信任,于是在心里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感到欢乐与幸福,从而产生追求美好事物的信心,有与困难斗争的勇气。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扬长避短。其次,在新课程改革中,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考试仍然是少不了的评价方式之一。然而,每次考试,都有或多或少的学生退步了,或成绩不尽如人意,结果受到一定打击,失去自信。特别是学困生,更会产生自卑心理,远离成功。怎么办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首要的任务是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因为自卑是成功的绊脚石,自信是学习和事业成功的要诀。因此,教师的赏识教育,正如久旱的及时雨,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运用赏识教育,用心地感知发现学生在考试中所反映出来的亮点,并加以表扬、鼓励,如:用心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包括书写)、成绩的进步与否等方面,就能帮学生找出可取之处,帮学生找回自信、树立自信。再次,在课堂活动时,发现学生与众不同的回答,及时给予表扬;在课后的延伸与拓展作业本上写上鼓励性的评价语,如“你的答案独特,富有新意”等;每一次质量分析,从不随意粗暴呵斥、讽刺、挖苦,积极引导学困生、后进生、退不生,多进行曲纵向对比,将自己的现在和过去对比,进步了没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这样让不同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增强学生自信心。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这一手段,也可以较准确地为学生提供信息反馈,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实践的结果和进步情况,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不断进步,获得成功体验。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成功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而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作用。因此,赏识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更能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赏识教育,有助于学生激发兴趣、不断进取
据有关调查表明,当前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喜欢活动而不喜欢上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源是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赏识教育有助于学生审视自己身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如何让赏识教育助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不是知识的仲裁者、课堂的控制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合作者,是与学生平等相处的伙伴。本着这样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课堂讨论、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恰如其分地开放,让学生积极主动发言。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第四课第二框《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时,在课堂讨论时,先设置情景,即2013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发生持续大规模灰霾污染事件,波及17个省市自治区的40余个重点城市,影响人口近6亿,网友戏称“十面霾伏”。然后设问:(1)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哪些?(2)“同呼吸,共担当”,为改善空气质量,青少年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回答到原因的时,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随意向大气中排放工业废气;生活质量提高,汽车越来越多,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只注重经济的发展,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忽略环境的保护;土地荒漠化、建筑工地、道路交通带来的扬尘;有关部门监督管理不力,执法不严;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学生如此之多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维活动,教师要认真倾听、积极客观评价,这样就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奋与乐趣,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事半功倍。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学生在学习中会意识和感到自己智慧和意志的伟大,从而产生骄傲。”
三、赏识教育,有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当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时,一天他看到一名学生用砖头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候。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正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男生疑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又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这一事例中,笔者认为,陶行知就是应用赏识教育,从学生的身上找到闪光之处,让学生在老师的赏识中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框《我爱我家》,笔者确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引导学生继承家庭的良好传统,学习家人的优秀品质,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当时,设计了三个环节:“家”的遐想、我说我“家”、“家”的情结。在活动中,让学生提供相关具体实例(家贫出孝子、出才子的事例,家长地位不高但品德高尚的事例等),然后,针对具体情况,用赏识教育,予以引导;特别是对学生中相互比家长地位高低、金钱多少的问题予以剖析;注意辩证地看待家境的作用,引导并鼓励学生发挥优势、发扬自强精神,避免消极因素的影响;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平等意识,不能因为家境的差别而自傲或者自卑。在课后的延伸与拓展中,从学生交上来的小论文“心中的爸爸妈妈”才深知,某些学生从欣赏的角度感受父母对他们的爱,写出来与老师共享,这不正是赏识教育所带来的效果吗?
四、结语
教师教育理念论文范文3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分工与协作缺一不可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始终是坚持专才教育的实用主义方向。1949年后我国大学学科建设体系模仿苏联模式。其大学体制的特征是以专业划分高等教育结构,试图培养某一学科领域的“高级人才”。虽然这种集中化的大学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却摒弃了通识教育原则。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一批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财经学院由此诞生,同时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一批名校被肢解。这次调整对“通识教育”的打击是致命的,人文学科因为“资本主义性质”被全盘否定,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被取消了专业设置,与实用技术无关的国学则被摒弃出大学之门。1952年院系调整固然培养了大批工科、医科、师范类学生,但对人文学科、大学教育乃至民族文化的打击无疑是灾难性的,香港学者甘阳先生将之称为“大学的终结”。当今的高等教育尤其如此,一直致力于造就各种各样的工具,而忽略了作为“人”的全面发展。而大学“通识教育”的本质在于孕育学生人文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现代大学教育不同于技工学校,在技能训练模式下,学生可以很容易被训练成“匠人”,却很难成为“大师”。
与专业划分过细的“专才教育”不同,“通识教育”的做法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可自由转系、转院甚至转校,学校之间互相承认学分。两种教学模式相比,“专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适应性强,但因为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造成知识面狭窄,其发展后劲及创造力不足。而“通识教育”注重培养的则是研究型人才,学生基础知识广博,在实际工作中有继续发展的空间。
分工深化需依靠专才教育,而协作能力的加强则需依靠通识教育。从这个角度看,专才教育作用点是提升学生的短期就业能力,而通识教育提升的是学生的长期工作和发展能力。对于学校而言,如何能够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根据上述分析,下面提几点建议:
(一)调整大学专业设置过细过专的做法
简单按照分工理论对高等教育学科体制进行设置,其结果必须是学科专业细化与窄化。近二三十年来,为适应经济体制持续改革与社会生活稳步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学科体制也在持续改革,主要表现是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几次调整,数量逐步减少,口径逐步加宽。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素质与素质教育,通识与通识教育,逐步进入或回归我们的视野,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教育部门应继续放开专业设置上的严格管制,允许高校自主开展各种通识教育探索,改革专业培养方案设置。
(二)整合校内资源,实现多学科和多系部的资源共享
探索校内的资源整合,实现多学科的资源共享。《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高等教育5A即本科教育专业学科分为基础理论型、研究准备型与高级技能型三种类型,其中,前两种基本上属于通识教育,后一种基本上属于专才教育。在本科层次上,既有通识教育,也有专才教育。本科层次的通识教育是硕士与博士层次专才教育的准备、过渡与基础。学校可以构建多学科资源共享平台,将学科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既可以在本科层次上做到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并举,也可以在本科层次通识教育的基础之上实现高层次专才教育,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呈金字塔型结构的高层次专才。
(三)探索适合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不同教学方式
相当多的高等教育实践者与研究者认为,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是两种课程设置类型。其实,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就其本质属性而言,是两种教育教学方式。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连同通识教育与专识教育,本质差别不是课程设置,而是课程教育教学方式。换言之,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可以有相同的课程设置,但必须有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专才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偏向于技术主义、分析主义、经验主义;通识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偏向于科学主义、整体主义、思辨主义,表现出高度的社会关怀与人文关怀。通识教育相对于专才教育和专识教育而言,教育教学更重高度、广度和哲学深度以及思想性、创新性与人文关怀。两种教育教学方式互为补充,不能以一种否定另一种。专才教育,可以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为塔底,通识教育可以专才教育的教学方式为塔尖。同时,强化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当前高校学生考核一直针对个人,“通识教育”应该重点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一个可能的途径是考试以团队形式进行,并以团队成绩替代个人成绩。
强化培养大学生的中国文化底蕴
教师教育理念论文范文4
(一)目前市场人才的需求
市场营销人员更应具备社会营销观念、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与适应性等。鉴于以上分析,独立学院必须根据自身生源的素质特点结合市场对市场营销人员的需求因材施教,合理定位,研制出一套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绿色课程。
(二)市场营销专业绿色课程设置的目标
市场营销专业绿色课程设置要体现突出绿色理念、学科交叉、文理渗透、强化能力、简易可行等特点,即要遵循导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前瞻性原则及可行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课程设置要以大学绿色教育的目的、价值取向为目标,全方位体现和提升大学生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整体性原则要求大学绿色教育各类课程绝不仅仅是模块式的机械堆砌,应构成内在的联系,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渗透性原则主要是基于大学绿色教育是一种理念,必然渗透、融入到各学科专业课程中,藉此对各专业主干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充实,才能促使所有学生都受到可持续发展与环保意识的教育。前瞻性原则是绿色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课程内容应尽可能地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前沿。可行性原则指绿色教育作为一种公共基础教育,它应和环境类的专业教育有所区别。要求大学绿色教育课程的设置应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既体现绿色教育理念,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通过几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树立起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观。
二、市场营销专业绿色课程体系设置
加强独立学院绿色教育首先应该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设置中得到体现,要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要开设与将来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学生具备绿色的环境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另外在所有专业的课程中,都应渗透环保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环境伦理、环境素养。
(一)公共课
绿色教育课程总目标是课程设置体现“文理交融,技能过硬,学以致用,用中求通”,在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方面,一般开设4-5门绿色课程,重在比较全面地介绍国内外关注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治理对策等内容。如从《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机制和政策讲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学导论》、《环境与人类健康》、《环境与人类社会》和《环境保护概论》等课程中挑选4-5门作为本专业的公共选修课。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判断和处理环境问题和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初步能力,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还可将环境教育渗透在不同学科中,在公共基础课中将绿色教育方面的内容渗透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的教学中。绿色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环境知识的学习和环境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在接受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专业课
教师教育理念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语文诵读;教学实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那么,如何让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呢?《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有些课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
然而当下的高中语文课堂,诵读教学日渐式微,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重抽象思维,轻形象思维;重理解分析,轻整体识记;重应试能力培养,轻知识素养传授。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只顾滔滔不绝的讲解分析,却忽视了对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失去了学生琅琅的诵读之声。教师不抓诵读,学生不愿读书。认为诵读那是小学和初中的事,高中语文教学就可以不注重了。这种理解有些偏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高,诵读应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诵读教学,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无论是蒙学教育还是经学教育,都极为重视诵读。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整体地感受、品味文章。南宋理学家朱熹就认为诵读,“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的诵读体会是,“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他对读出气概、诵出神韵的方法的有效性,体会是很真切的。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学生通过亲切体会的诵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将诵读内容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并终生受用不尽。因此说语文课应该高度重视学生诵读,老师带领学生诵读,学生自己诵读,诵读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含英咀华的过程,同时也是把经典语言“化”入个人身心的过程。人们也常说“好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讲的都是诵读的好处。尤其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佳载体的古诗文,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多诵读能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能起到重要作用。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语文诵读的欲望,让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诵读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地提高呢?
一、 高度重视,理念引领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和宝贵经验。语文老师要高度重视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作用,语文教学要改革,但语文教学中的诵读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弃。诵读在帮助学生疏通文字、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训练读书技巧、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记忆力,提高语文素养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新课程的理念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避免一味的说教。讲诵结合,以诵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诵读。使教学相得益彰,活跃课堂气氛,诵读之声才能“声声入耳”,课本上的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尤其是古诗文、散文这些适合学生自己诵读的文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诵读。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即在诵读教学中营造人性化的特定氛围,激发学生诵读文章的兴趣。如果学生对诵读感兴趣并且真切感受到其不可或缺的实践作用,那么他就会积极地投入所诵读的东西。要让学生愉快、有效的诵读,关键在于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而多种形式的教学氛围的营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还能够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把自己的心理和情景融合为一体,真正地感悟,从而激发和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态与学习行为,让学生获得生命的体验,以愉悦的学习促成学习的愉悦。孔子就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借助语言描述、音乐渲染、视频演示等媒体手段将学生带入诵读的情境中,提起学生诵读的兴致,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如在《雨霖铃》的诵读教学上,教师可以播放了一段舒缓低沉的音乐营造氛围,再播放示范诵读。引导学生在充分感受体味中投入诵读。
三、培养语感,传授方法
叶圣陶认为,“文字语言的训练,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王尚文也认为,“语感居于语文素质的核心,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处,语文教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学生高品位语感的创造者,语文教学的困难之处也在于它必须创造学生高品味的语感”。
要想创造学生高品味的语感,就要求教师要有熟练的朗读技巧,能够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朗读知识和朗读技巧。因为教师的诵读示范对学生影响很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在带领学生赏析课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给学生提供饱含感情的示范诵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避免读错字句,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诵读的欲望,引导学生透过语言获得美的熏陶。
学生有了诵读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诵读中来,这仅仅是开始,要想“展其雄伟之概”“探其深远之韵”,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要求学生在诵读时首先精神饱满,眼到心到。读书应该全身心的投入,朱熹强调读书应“整顿几案,正身体”等,正是这个道理。其次在诵读时要排除方言等社会影响,根据文本思想感情的需要,以适当的速度诵读。
诵读过程主要包括:初读,以读准字音,读清文句为主,可称之为“音读”;再读,指在通过与文本对话,联系背景,理解了文本形象和作者情感后,带着理解来读,可称之为“意读”;三读指运用各种诵读技巧(抑扬、顿挫、轻重、疾徐等),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情感的“以声传情”,可称之为“情读”。当然在诵读时可采用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个性化诵读等多种形式,充分彰显诵读的魅力。
教师教育理念论文范文6
方法:使用自制问卷对县级医院共116名低年资护士进行包括注射前准备、注射部位选择、胰岛素抽吸方法、胰岛素注射方法、胰岛素保存方法、注射局部不良反应的处理共六个方面问卷调查。
结果:本次116名低年资护士测试合格率为64.53%,平均分为69.52±10.44分,其中得分率最低的三项分别为:胰岛素保存方法(26.85%)、胰岛素抽吸方法(40.54%)、胰岛素注射方法(47.33%)。
结论:低年资护士对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较差,临床护理教育普遍存在培养环境较差、教学质量粗糙、低年资护士自我评价能力及主动学习能力较低的问题。医院应改善临床培养环境,切实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临床护理教育,增强其临床理论与技能。
关键词:低年资护士 临床护理教育 胰岛素注射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17-02
临床护理教学是现代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护生临床教学和生产实习、新护士岗前培训、护士规范化培训、继续护理学教育、护理进修生培训等[1]。临床带教质量将直接影响所培养护理人才的素质和护理教育的整体质量[2]。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可波及全身多个系统及器官,导致许多致命的并发症。它与冠心病、癌症被称为人类生命的三大杀手。中国现有DM病人约4000万人,占全球DM病人20%[3],而作为治疗糖尿病的常规方法,胰岛素注射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一种重要技能。目前,在临床应用中,胰岛素制剂种类多,其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不尽相同,增加了使用者的学习难度。尤其是对于低年资护士其工作经验缺乏、专业技能有待提高,测试低年资护士对胰岛素注射的掌握情况,将有利于了解临床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改进措施,提高低年资护士的临床工作能力,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县级医院116名低年资护士(工龄
1.2 方法。对县级医院116名低年资护士进行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问卷调查。问卷由从事糖尿病专科护理的临床护理多年专家制订。题型包括是非题及选择题两部份。是非题主要测试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由注射前准备、注射部位选择、胰岛素抽吸方法、胰岛素注射方法、胰岛素保存方法、注射局部不良反应的处理6部分组成,共25道是非题,每题4分,合计100分。选择题部分主要涉及低年资护士对胰岛素注射知识掌握情况的自我评价、胰岛素注射知识来源、胰岛素注射临床护理教育中应加强的环节等,可多选。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6份,回收有效问卷116份,有效回收率100%。将所有数据输入Excel电子表格进行描述性统计。
2 结果
2.1 本次调查问卷,116名低年资护士问卷合格率为64.53%,最高分86分,最低分42分,平均分为65.52±9.44分。其中得分率最低的三项分别为:胰岛素保存方法(26.85%)、胰岛素抽吸方法(40.54%)、胰岛素注射方法(47.33%)。本组调查对象本次测试是非题得分情况及得分率最低的五个题目分别见表1,表2。
2.2 本组调查对象中,对胰岛素注射知识掌握情况的自我评价,选择“良好”者占48.44%,选择“一般”者占38.50%,选择“较差”者占7.55%,而选择“优秀”者不足5.00%;关于胰岛素注射知识来源,100%的低年资护士选择“在校期间理论学习”,此外还有98.54%的低年资护士选择了“临床实习期间一对一带教”和45.65%的低年资护士选择了“医院基础技能培训”而选择“与他人研究讨论”和“主动查阅相关专业文献”者分别为12.54%和0;在胰岛素注射临床护理教育中应加强的环节方面,74.56%的低年资护士认为应“增加统一培训及操作示范次数”,59.34%的低年资护士认为应“增加胰岛素注射实践机会”,值得注意的是还有6.33%的低年资护士认为应“加强临床师资力量,提高带教水平”。
3 讨论
3.1 低年资护士胰岛素注射知识普遍有待提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低年资护士胰岛素注射知识合格率为64.53%,最高分86分,最低分42分,而平均分仅为65.52±9.44分。其中,主要的误区集中在胰岛素保存方法、胰岛素抽吸方法及胰岛素注射方法的细节问题上。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 临床护士培养环境较差。本组研究对象最高学历为专科,均来自护士学校,平均年龄为18.32±1.08岁。目前,护理学科在我国发展严重滞后,护理学教育水平虽已逐渐向高等教学发展但主体上仍停留在中职教育水平。李皎正等[4]在对护理教学的研究中指出,护生对教师“临床胜任”的评价得分最低。因此对于护理人才在培养定位上也低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相对粗糙,无法达到精确、细致的培养要求,重“量”而不重“质”。而另一方面,临床医疗环境严峻,临床护士在学生阶段中的实习护生身份属于非正式从业者的身份,既无法得到患者的充分理解,更无法在法律上站住脚。本组研究显示,在胰岛素注射临床教学中应加强的环节方面,6.33%的低年资护士认为应“加强临床师资力量,提高带教水平”。使低年资护士走上工作岗位有良好的临床基础。
3.1.2 低年资护士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低年资护士在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的掌握方面客观测试不合格率为35.47%,而在自我评价中认为对胰岛素注射知识掌握选择“较差”者不足8%。由此可看出,低年资护士对自身知识结构完善度及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估能力与真实情况具有较大的差异。
3.1.3 低年资护士主动学习能力欠缺。通过本次调查研究,低年资护士胰岛素注射知识来源的主要途径为“在校期间理论学习”(100%)及“临床实习期间一对一带教”(98.54%),其次为“医院基础技能培训”(45.65%)等较被动的途径,而缺乏类似“与他人研究讨论”和“主动查阅相关专业文献”等主动来源途径。由此,可看出低年资护士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与能力。
3.1.4 临床护患比例失调目前我国各级医院都普遍面临着临床护患比例失调的现实问题,护理人员超负荷工作。本组研究对象均为工龄不到两年的低年资护士,多数还未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扮演着助理护士的角色,其主要工作为不涉及医疗内容的基础护理。所以,未取得护士执业资格的低年资护士无法进行如胰岛素注射等技能操作。本组研究中,在胰岛素注射临床护理教育中应加强的环节方面,74.56%的低年资护士认为应“增加统一培训及操作示范次数”,59.34%的低年资护士认为应“增加胰岛素注射实践机会”,也反应了这一问题。
3.2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强化低年资护士临床护理教育的薄弱环节:
3.2.1 加强职业教育,增强低年资护士职业使命感。低年资护士学习缺乏主动性,导致知识结构单薄欠缺、专业技能粗略原始,主要是因为低年资护士面对的临床现状低于期望值,对临床护理的兴趣减低。护士学校及医院领导应分别在在校教育与临床护理教育阶段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职业教育。
3.2.2 严格甄选指导护士,提高低年资护士专业技能。在测试本组研究对象胰岛素注射知识获得途径时,只有不到一半(45.65%)的低年资护士选择了“医院基础技能培训”。这样的数据提醒我们,医院在对低年资护士的临床护理教育上,不仅需要加强教育宽度,还应加强教育的深度。
3.2.3 注重细节,加强临床护理教育效果评测。护理工作是一种注重细节的艺术。细节决定成败,也决定着患者的生命健康。本组研究中,表2低年资护士胰岛素注射知识测试得分率最低前五题显示,低年资护士在胰岛素注射上最容易失误的是在胰岛素保存温度、抽吸顺序、注射方法的细节问题上。所以,护理临床护理教育应该是注重细节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郑鸿,彭丽娟.临床护理教学师资现状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7,21(2):463
[2] 杨瑞.临床护理带教的现状与展望[J].护理研究,2003,17(11B):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