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

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范文1

关键词:全日制 硕士研究生 教学质量

随着高等学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下统称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学质量逐步提到日程上来。学校研究生院2008年招生351人、2009年招生277人、2010年招生370人、2011年招生417人。化工学院从2008年研究生招生48人、2009年研究生招生50人、2010年研究生招生73人、2011年研究生招生75人,每年招生学生数逐步增加,因此,加强研究生教学管理势在必行。认真研究探索研究生教学规律,规范教学过程,解决好教与学的问题,切实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优秀的生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第一,学院根据学校研究生院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和调剂政策,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积极落实。学院成立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下设一个招生办公室。招生领导成员包括学院领导、各学科教授及相关负责人。同时领导小组召开相关部门扩大会议,在会上主管研究生工作院长,介绍学校研究生院关于招生工作精神,并根据研究生招生工作进行布置,要求各部门积极配合,落实好研究生招生各项工作。

第二,积极协调学生生源。相关学科负责人、导师,认真落实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分别到相关院校、金属研究所等高校研究所进行调研和宣传。招生办公室积极组织落实与调剂报名学生进行密切联系。

第三,在研究生录取中,学院积极制定方案,从研究生综合面试开始,进行严密组织,制定了研究生面试执行细则。

第四,在学生通过考试、复试、综合面试选拔等环节中,注重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把具有培养潜力的、优秀的研究生招收进来,选拔真正合格的学生,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

二、导师的高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第一,研究生导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事业心,并在学科建设团队、科研成果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因此,高素质的导师是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的关键。研究生导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和人格的陶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导师队伍建设中,首先是要做好导师的遴选工作,这也是强化导师知识储备和责任感的一种手段。遴选的导师要德才兼备,能严于律己,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二是充分尊重和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针对每年研究生入学后,学院根据校研究生管理要求,召开全体研究生导师和新生双选会,制定学生双向选择规定。首先参加双选会的研究生导师自己介绍自然情况、科研团队以及在学科领域的研究方向、取得的成果。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今后工作和研究方向与研究生导师进行双向选择。

通过学生双选更好地加强研究生早日进入导师科研课题,增加导师与研究生相互间更好地进行课题工作。

三、规范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首先,制定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等各个环节,是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一环,是整个教育质量体系的核心部分。根据学校研究生院对各学院(系)的统一部署,学院召集全院各学科教授、副教授、学科带头人参与对研究生培养方案、大纲进行全面修订。如:化学工艺学科硕博连读研究生博士学位培养方案、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等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全面调整,保证研究生教学有章可循,按时完成学校研究生院下达的修订培养方案,确定研究生培养目标。

其次,规范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根据学校研究生院制度规定,一是加强对研究生进行开题报告检查,并形成会议纪要,汇总上报研究生院。二是加强对研究生的中期检查,学院并进行记录,进行汇总上报研究生院。三是不断规范研究生课程教学。明确研究生导师负责制,保证教师在课堂教学、课程考核、科研、论文指导等方面规范有序进行,按时完成研究生院学位办下达教学任务。

第三,经常开展学术活动。学校、学院不断研究和构建适合研究生学习特点的学习平台,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讲座和学术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掌握现代研究领域最前沿技术水平,提高研究生研究水平。

第四,不断完善课程考核机制。在学生的考核上,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方式多样化。在课程考核上,采取课程考试、撰写论文、课堂提问、自学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在课外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导师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第五,保证教学任务准确。每学期学院都对研究生教学任务进行核对,对教学任务中的课程名称、学时、任课教师、职称一一与导师核对,保证按时完成研究生教学任务。

四、学位论文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第一,根据学校管理规定,建立必要的淘汰机制。在研究生教学中,要不断提高研究生的教学质量,首要是毕业论文质量,严把质量关。在研究生学位中,建立健全开题报告制度和中期检查报告制度。同时,在学生学位答辩上采取导师负责制,认真、科学地评审。凡有毕业学生,学校采取随机抽查学生参加学校盲审论文,其中包括同等学历、工程硕士。同时,参加学校组织的论文查复检测。避免研究生论文出现抄袭现象发生,保证研究生论文高质量完成,并为研究生答辩做好准备。

第二,导师严把论文质量关。除盲审外,对研究生没按要求完成的论文或论文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不能参加正常答辩。应延迟答辩和延迟毕业或予以淘汰,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2010年学院有1名学生未能正常完成学位论文,学院按照学校规定要求执行整改,延迟至第2年参加答辩。

第三,过硬论文质量。学院学生论文90%以上研究生从事与教师科研相关课题,在2010年有2名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研究生论文盲审,并被评为学校优秀毕业论文。

总之,通过不断加强研究生教学规范化管理,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在国家规定的学习年限达到《学位条例》要求,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保证了研究生教学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培根.高等教育还需面向什么.中国大学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

[2]胡志刚.研究生规模与结构问题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学报社,2011,2

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范文2

【关键词】研究生 培养质量 导师

自高校扩招以来,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以平均每年近30%的速度递增,到2006年我国在校研究生总数已经突破100万,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伴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膨胀,对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国家的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生就应当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应重在开拓他们的视野,教会他们思考与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引领学生入门,为其日后的继续深造、努力成为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当代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当前随着国家扩招,研究生培养规模的逐年激增,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研究生的急功近利、追逐个人享乐使得一些研究生既想成才,又不愿付出艰辛的劳动,加之少数学位授予单位管理不严,放松要求,使得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位授予质量出现了滑坡趋势,在社会上造成了较为不好的影响。

1.课程教学不合理

有的高校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不规范,随意性较大。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不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来考虑,因人设课教学的现象严重。跨学科课程、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所占比重较少,研究生选课的自由度不大。同时,当今世界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研究生课程内容的更新也应加速。然而目前研究生课程设置普遍没有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地对所开设课程及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补充与完善,课程内容相对陈旧,跟不上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2.导师队伍建设不足

研究生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指导教师的水平,研究生导师水平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飞速增长,但导师的数量和质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硕士点的增长速度较快,使得研究生导师严重缺乏,这样出现了三个问题:一是一些高校为了解决导师缺乏问题,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数量压倒质量,在遴选导师时降低标准“突击提拔”,致使导师整体水平下降;二是出现了一个导师带二、三十个学生,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论文与指导,有些导师甚至连自己学生的姓名都不知道:三是出现导师兼跨现象。由于导师数量不足,致使一些导师跨专业带学生,有的导师甚至兼跨三个专业,严重地影响了培养质量。

3.论文质量不高

当前许多研究生由于平时缺乏科研训练,做学位论文时不会选题,要求导师提供题目,或是论文选题理论与实际意义不大,对研究现状把握不准,不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由于导师数量缺乏,学位论文开题环节把关不严格,导师指导不到位,学生对所选题目不了解、不熟悉,开题过后仍不知道写什么,没有自己的观点,难以保证论文质量,甚至出现论文答辩成绩看导师资格,而不看研究生论文写作及答辩水平的怪现象。 转贴于

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举措一定既要做到严格、规范,又要科学、可行。因此,研究和探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是摆在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和任务。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1.提高生源质量

提高生源质量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良好的生源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基础。因此,要想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首先要在保证生源的同时,提高生源的质量。在当前,有些热门专业往往报考人数非常多,有些专业报考人数却少得可怜,导致最后录取时没有合格生源。这里面既有专业自身的问题,同时也有招生宣传问题,有些专业不被人了解,或者说有些招生院校对外宣传比较少,很多考生不了解这些招生院校,无形中就少了一部分生源。因此,相关高校应积极做好招生宣传工作,认真制订招生宣传计划,组织专门人员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在部分院校举办研究生招生咨询会,详细介绍各招生专业的基本情况,这对改善生源结构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

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培养方案是培养单位进行研究生培养的依据,是检查、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准。培养方案一般包括学科及专业简介、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等。培养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从培养人才角度出发,不断完善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科学合理设置课程。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必须包含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强化实践为原则,课程体系应注重实用性、综合性和前沿性,并形成合理的比例。为了能更好地让每个学生都能按照各自的意愿和职业目标接受培养,研究生教育计划还会列出多种多样的选修课供学生选修。哈佛商学院要求学生必修的课程有12门,可供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自由选修的课程则有几十门。必修课中的学位课程必须有一定的覆盖面,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专业课不能过于零碎,不能过于方向化。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第一责任人,导师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应该给予研究生充分的帮助,与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严格导师选拔制度,控制导师资格的评审,实行导师与研究生互选的“双向选择”制度。由专门的学术委员会进行导师的遴选。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要把能力突出的教师补充到导师队伍中来,从学术科研水平和学生培养水平两个方面对导师进行评定,改变只上不下的导师终身制;避免导师资格荣誉化的倾向,保证导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与此同时,培养单位应该从单位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倡导形成导师选学生、学生选导师的良性的“双向选择”制度。

4.完善规范管理

完善规范管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是确保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积极采取有效规范的管理措施至关重要。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规范管理主要是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方式规范化。管理队伍专业化是指随着研究生教育管理事务的复杂化与管理内容的增多,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责任心,熟悉管理事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管理方式的规范化,是指研究生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对管理规范化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应及时制定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使工作有章可循,杜绝主观随意性。

参考文献:

[1]李保仁.以提高质量为主线开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新局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2).

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范文3

1.1培养方案尚未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对于各高校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培养模式,各高校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基本是参考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并结合学术型学生的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调整,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在第一批全日制专业学位学生毕业前分别进行了学生座谈、导师研讨和用人单位调研,学生对培养方案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学校先后组织了两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从多方调研结果反映,全日制专业学位课程和学术型基本相同,偏理性、研究性,与工作实践结合太少,对提高学生和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帮助不大;教学方式上,授课方式缺乏具体方法和案例,互动交流不够,案例教学应用不普遍。实践环节落实不够,有些实习企业因为工作订单太多,在安排实践内容上大打折扣,学生无法充分进行实践,走马观花。

1.2教师队伍需要锻炼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势必要求导师队伍不断壮大和发展,目前导师队伍中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人数甚少,同时,导师观念误区,由于学制原因,导师不太愿意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以学术型的形式进行指导[2]。

1.3管理制度缺乏一方面,学校面对全日制专业学位学生的管理,从国家层面寻求不到具体指导文件,仅有一些临时性的文件;另一方面,学校对专业学位学生的管理模式还在探索,从学术型和在职硕士的模式中寻找新的管理方式。

1.4实践环节落实有困难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有半年左右的企业实习,从目前的培养情况来看,学生企业实习环节仍旧很难落实。一方面,学生要在两年内完成学业,实习过程除了完成实践工作还得进行论文写作,强度比较大;另一方面,船舶相关企业订单比较多,安排学生长期在企业实习比较为难,学生实习过程必须安排一名企业导师指导,有时还会牵涉更多员工,一般来说,企业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学生学习后基本不会留在实习单位就业,从企业用人角度来讲,他们更愿意要有就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实习。

2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思考

2.1加强招生宣传力度经过两年的培养探索,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改变招生策略,从2012年开始,学院加大招生宣传,组织学院各研究所导师团队面向所有学生进行招生宣传,侧重向学生讲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趋势,从观念上改变学生的看法。

2.2优化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学院新开设多门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领域的应用课程,并在船舶设计、流体、结构方向各新增一门专业技术课程。聘请校外企事业单位专家来校为学生讲课。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队伍建设学院从2008年开始,要求青年教师必须进行至少半年的企业实践培训,同时,学院每年在相关船舶、海工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工来校担任校外指导教师,学院还定期和企业通过进修、培训的方式进行合作,增强校企联合。学院目前所有青年教师均完成了一轮企业实训环节,每年有十名左右的企业高工被聘为全日制专业学位企业指导教师。

2.4实践基地建设在学校已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行了工程实践中心建设。与工程实践中心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在乙方建设甲方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目前已经与13个造船企业和研究所签订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实习基地协议,并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模式。其中与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共建两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3结语

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范文4

一、我国农科研究生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1.研究生生源结构、生源数量不足和质量与规模快速增长的矛盾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科研究生的生源主要来自农学类本科专业,多年来农科研究生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专业素质和英语水平相对薄弱,这对于提高农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长远目标是十分不利的。特别是边远地区农科院校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以及研究生教育等方面的原因使研究生招生面临的问题更为严重。

2.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质量亟待改进与提高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农科研究生教育重专业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专不重博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为主;在教学形式上,以课堂讲授为主,忽略了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严重制约了农科研究生自身的培养质量。

3.边远地区农业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引进困难,学术梯队不完善

调查发现,近年来西部地区人才流失呈现出两个主要特点:一是现有高层次人才流失加速。边远地区研究生教育的师资“流失易、引进难”的现状,使得目前导师年龄结构偏大,缺乏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造成学术梯队不完善,直接影响到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二是边远地区吸引、留住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能力受限。因此,如何大力发展边远地区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大批有能力站在时展前列,能够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且“养得起、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促进边远地区经济发展就成为边远地区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加强和改进农科研究生教育应采取的对策及建议

1.努力做好农科研究生的招生复试工作,全面提升农科研究生生源质量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竞争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地缘劣势要求研究生有关部门必须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不仅要在本校学生中宣传,还要加大对外校的宣传力度,不仅学校要组织宣传,导师也要有意识地宣传,特别要加大网上宣传力度。

2.建立农科研究生教育地区合作机制,加强学科建设,加大对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指导与投入

除了政策倾斜外,国家还应创造条件促进东西部地区的高校加强联系,互相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合作,共同承担和完成服务于边远地区的农科类科研项目;落实对口支援政策,鼓励东部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到边远地区高校做短期访问、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研究生,促进边远地区高校提高师资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边远地区学科发展较弱的农科院校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充分挖掘和发挥西部边远地区的资源优势,实行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带动西部边远地区弱势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国家应支持西部边远地区重点高校创建研究生创新基地、产学研基地,建立一批国家重点学科与工程研究中心,发挥其在欠发达地区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以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尽快扭转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3.边远地区农科院校要积极调整学科结构,建设有地区特色、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以特色求地位,以特色谋发展

目前边远地区农科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不尽合理,必须加以调整完善。调整的重点是:充分发挥原有学科的优势,结合本地区的地域特点和区域、行业、学科的发展水平,继续支持一批优势明显的基础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着力建设一批对整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兴学科和应用技术学科;尽快建立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学科点,充实提高现有博士硕士点。通过调整、优化学科结构,促进各门类学科的协调发展,形成具有地区特色、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以特色谋发展。

4.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提高农科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产学研合作培养的研究生,其选题是为了解决当地农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或管理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为区域农业发展决策提供多方面的支持。通过产学合作,既得到了高层次人才,又加强了校地合作,更解决了实际问题。通过“研学”合作培养研究生,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科研院所完成研究课题所必需的人力资源,而且可以与高等院校的研究力量形成互补,进而争取更大的研究项目。此外,应加强农科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通过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建立博士生访学制度、资助优秀博士生参加重要学术会议,完善质量评估保障体系等措施,促使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5.强化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中的作用

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范文5

―、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分析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增长,保障和提高质量不仅成为各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的中心工作,而且是实现高校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的助推剂。“质量是研究生培养的生命线”,这是样本高校的共同认知,并将其作为深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生源质量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前提

生源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的起点。通过对调研高校生源质量保障措施的分析,发现高校极为重视招生宣传、选拔方式、管理以及复试考核等质量保障环节。其中,招生宣传是生源质量保障的前奏;选拔方式和复试考核是生源质量保障的核心内容;管理与政策是生源质量保障的推动力。

第一,“985工程”大学在人才选拔机制上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和探索。从招生宣传看,由于高校的地理位置不同,其招生政策差异较大,尤其是东北、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采取了推出奖励政策、构建宣传网络等诸多吸引高质量研究生的招生措施。从选拔途径看,这类高校都非常重视选择推免生,不论生源是校内还是校外。有的学校根据国家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政策及时调整研究生招生策略,如中国科技大学确立了“基础学科以招收培养长周期硕博贯通的博士研究生为主,应用学科以招收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主”的总体招生思路,把吸引优秀生源的重点放在了接收外校推免生工作上。对于招生管理而言,除了扩大导师招生自主权外,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在命题、考务、录取等环节不断规范化,完善制度建设。如南京大学对超出院系和导师招生限额、低于录取分数的考生,先将其破格申请书、科研成果、教授推荐信在网上公示,再提交学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讨论,通过无记名投票决定是否录取。为了考察生源的培养潜力,这类高校不但加大了复试环节的素质能力及心理测试,还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第二,“211工程”大学结合自身办学传统,优化招生政策,努力开拓高质量的研究生生源。与“985工程”大学相比,这类高校在办学资源、学术声誉等方面存在一定劣势。整体而言,这类高校面临着稀缺的高质量研究生生源,并因地理位置不占优势而越发加重了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生源危机,因而走上了独辟蹊径、有其特色的生源质量保障之路,例如东北师范大学与同层次高校建立合作招生关系,云南大学则扩展留学生生源。在选拔方式上,这类高校充分利用推免政策招揽高质量生源。在招生管理上,这类高校推出奖励机制吸引生源,同时采取配套措施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复试考核阶段,这类高校正逐步转向突出培养潜质、注重综合素养的人才选拔理念。

第三,其他类样本高校在研究生生源金字塔中处于中下位置,除利用国家各种优惠政策招收优秀生源,还通过调剂方式进一步筛选优质生源。这类高校在招生宣传上积极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并在培养方式上进行改革以储备有潜质的研究生。此外,这类高校不断规范招生管理机制,理清招生责任体系。

由上可见,各类样本高校已认识到高质量的生源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但是由于资源、条件差别巨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源质量控制机制。

(二)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基础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基本环节,其质量保障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基础。调研发现,高校主要围绕培养方案、课程质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构建课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从而打通课程教学管理的监控和反馈通道。

第一,“985工程”大学在课程教学质量上坚持树立一流观念、具备国际视野的价值导向。这类高校一方面出台研究生培养方案管理规定,另一方面适应研究生专业学位发

和规范化,彰显科学性和前瞻性,从而促进各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课程质量,样本高校不但在理念上倡导国际化、模块化和前沿性,而且制定相关措施支持课程国际化建 设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实施“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研究生课程”项目。为更好地监督课程教学质量,这类高校建立了教学质量检查评价制度,及时监控和获取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的评价信息。对于研究生公共课的教学改革,部分高校做出大胆探索,如中国科技大学对公共外语课重新分层,分类规划安排,突出英语应用能力,并首创了“研究生英语语言实践中心”;兰州大学将思想道德教育和科研素养与学术道德相结合,融人政治理论课程。

第二,“211工程”大学在理念导向上不仅着重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升,而且极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样本高校按照学术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适时制定和动态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并为此做出专门规定。在提高课程质量上,这类高校一方面建立相关激励措施促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另一方面注重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建设,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

第三,与上述两类大学相比,其他类样本高校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基本处于规范化阶段。这类高校一方面加强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管理规定,另一方面制定课程教学管理的相关措施,提高课程体系的质量,并强化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样本高校还把检查评估作为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管理手段。

(三)科研质量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核心

《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研究生培养主要是通过科学研究达到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的,研究生除参与导师课题研究之外,学校为研究生提供的激励措施、科研平台和学术交流项目等构成了科研质量保障的基本要素,将直接影响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的培育和专业实践能力的习得。

第一,“985工程”大学建立了多元化的科研质量保障机制。在科研成果和创新激励方面,这类高校对申请学位的研究生的学术成果和参与的学术报告进行量化管理,如中国科技大学分别于2005年、2008年、2010年对博士生申请学位的要求多次修订,且标准不断提高。南京大学为提高的质量,试行“发表的论文数按刊物的影响因子加权”的考核方法,正在逐步转向《教育规划纲要》要求的“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同时,样本高校还使用包括奖学金在内的创新基金进行物质激励。在学术交流及科研平台建设上,样本高校利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等鼓励博士生出国联合培养和短期学术访问,积极参加研究生暑期学校和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各高校还纷纷制订本校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或个性化培养等项目,如中国科技大学于2009年上半年启动“中国科大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涵盖国际学术会议支持计划、高水平博士培养基地建设计划等,累计实施项目400多项。此外,部分高校充分拓展行业企业资源,构建校企科研创新实践平台。

第二,“211工程”大学构建了符合校情的科研质量保障机制。在激励措施上,除考查申请学位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活动外,这类高校集中有限资源面向研究生提供力所能及的科研奖励。而在提供科研平台方面,样本高校设立了创新基金、项目和基地以供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另外,这类高校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论坛,便于研究生锻炼学术交流能力以及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第三,其他类样本高校尚未形成一套有效的科研质量保障机制。限于办学资源较少,这类高校难以统筹安排有限资源提供整体性的、较高程度的科研激励,这种状况在科研平台方面同样存在。而在学术交流方面,样本高校通过尽可能地组织或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科研经费不足导致 的学术能力培育短板。

通过分析三类高校的科研质量保障机制,可以看出办学资源越多的高校,其科研质量保障机制越完善。科研是一项知识、资本密集型活动,需要大量资源支撑。从样本学校的分析来看,“985工程”大学科研质量保障相对比较完善““211工程”大学科研质量保障基本满足当前需要;其他类大学还远未构建起科研质量保障机制。因此,应该引起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但要加大对科研资源的投人,更要合理配置科研资源,提升弱势高校的科研质量。

(四)导师指导: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深人推进,导师作为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在研究生培养和管理中越发占据主导地位,对研究生的成长成才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导师指导的方式和形式影响着研究生的科学发展、全面发展。

第一,“985工程”大学都对导师的聘任资格尤其是学术课题及科研经费进行了量化要求。各校都强调研究生导师不是固定的职称或职务,建立了导师动态管理、能上能下的机制。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两年一次的博士生导师登记工作中每次都有导师被暂停招生资格。兰州大学针对导师指导的能力提升采取调整生师比的措施。各校普遍进行新导师的岗前培训,如南京大学从2000年起、哈尔滨工业大学从2001年起每年都开展新导师培训工作。为提高国际影响力,哈尔滨工业大学从2003年开始实施聘任境外高水平专家任学校兼职博士生导师的办法。

第二,“211工程”大学普遍采取较为严格的导师遴选和评聘程序,并注重对导师的培训。北京林业大学根据培训中导师所写的体会,编撰了《耕耘奉献、教书育人一一百名研究生导师谈自身素质要求》一书。东北师范大学探索了导师组集体指导的形式,其组成人员主要是以二级学科为单位、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为主体。

第三,其他类样本高校则结合学校实际,对导师指导方式进行改革。例如,南方医科大学针对医学学科的特点,施行了三种指导形式,分别是单一导师、导师组和国内外双导师等;青岛大学同样采用导师组形式,并在某些学科开展跨学院、跨学科博士生指导教师合作;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实施导师和研究生双向互选机制,使师生关系更加匹配和谐。由此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高校就导师指导方式和形式进行了各种实践改革,达到了良好的指导效果。

当前,我国已明确要逐步建立以导师为主导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使导师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相对等,充分调动起导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将研究生的培养重心真正下移。在此背景下,探索有效的导师指导方式和形式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基本点,将有力推动导师责任制和项目资助制的建立和完善。

(五)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关键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或专业实践的载体,是对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检验,是提升研究生科研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过程。学位论文质量是学位授予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最后关口,其质量保障方式的科学性和程序的完备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各样本高校主要从质量审查程序和激励机制两个方面开展质量保障活动。首先,三类高校都就学位论文的审查程序制定了相关管理规定和标准来规范审查机制,主要分为预答辩、匿名评审和 抽查等步骤。“985工程”大学为引导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前沿性和创新性,邀请国外相关专家评审,如中国科技大学对部分博士学位论文采用这一做法。此外,“985工程”大学高度重视学位论文评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如南京大学建立了学位论文评阅和评议人专家库,根据学位论文研究的专业和方向,按二级学科随机地抽取5位专家作评阅人,按一级学科随机地抽取10位专家作评议人。所有答辩委员的聘请,由导师提交二倍于规定人数的推荐人选,由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从中确定名单;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211工程”大学基本上建立起完备的学位论文质量审查机制,例如东北师范大学不但对学位论文进行学术检测,还要对硕士学位论文进行随机抽审。其他类大学根据学校学科特色构建了学位论文质量审查程序,如南方医科大学针对医学学位论文的特点采取了统计学审核等。

在激励机制上,样本高校一般采用评选校级优秀学位论文的做法,但是大部分学校的奖项只具有荣誉性质,而非物质奖励。部分高校通过设立优秀学位论文培育项目等措施激励研究生潜心论文研究,并为其提供科研条件和经费。这一激励措施激发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而带动整个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六)管理体制机制: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制度保证

为了适应和满足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的需要,各样本高校对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做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从而构建起科学、规范、务实和高效的研究生培养管理系统。高校创新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的具体措施包括研究生奖助机制改革、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都是旨在实现以研究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和建立适合高质量、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管理服务平台。

“985工程”大学作为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主力军,在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具有示范效应和标杆效用。通过分析发现,“985工程”大学随着国家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研究生奖助机制,突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针对研究生培养管理机制,普遍以评估作为教育管理的手段,有效调控院系研究生培养质量,其中,中国科技大学专门成立了研究生培养评估中心。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优化管理流程,部分样本高校构建了信息化的公共平台,如中国科技大学建成了三大中心、五大公共实验平台和五大信息系统,集聚研究生培养资源,提升研究生培养的管理效率。

“211工程”大学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以过程管理为导向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管理规章。部分样本高校已完成奖助机制建设;部分高校还在不断筹措资金,试图建立完善的奖助机制。不论是成立专门的校内质量管理机构,还是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样本高校逐渐树立起研究生培养管理的服务理念。对于其他类大学而言,样本高校通过整合既有资源、吸纳社会资源,积极构建研究生奖助机制。而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样本高校都在调整管理权力、明确管理责任以及调动研究生培养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处在研究生培养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阶段。

二、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研究生培养是在既定教育目标下,通过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最终达到提高科研能力和素质,具备解决专业实践问题能力的目的。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只有30多年,各培养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时间短,基础还比较薄弱。纵观调研高校的案例文本,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存在着 如下问题。

一是优秀生源流失严重,研究生生源质量有逐年下降趋势。一方面是由于国外一流大学的生源竞争,另一方面是由于1999年后研究生规模的逐年扩大,调研高校普遍反映研究生生源质量有逐年下降趋势。各高校都存在着博士生生源不如硕士生生源、硕士生生源不如本科生生源的情况,地域也是影响研究生生源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是研究生课程重知识、轻能力,公共课比重大,专业课前沿性、国际化程度较低,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仍多以灌输式授课为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不分文科、理科,不分学术性和专业性,大多一个标准。几乎所有高校都以课程学习成绩和的数量作为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但几乎所有受访的研究生导师和管理人员都指出了这种方式存在明显的弊端。

三是研究生导师队伍整体水平和质量有待提高。各高校特别是“985工程”高校,研究生导师已大多改评为聘,导师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岗位。但在导师数量增长的同时,质量和水平还有待提高。老导师的知识面需尽快更新,新导师在教书育人、指导方法等方面还有欠缺。有的导师对学生重使用轻培养,有的导师师生交流少,有的导师质量意识淡薄。

四是研究生培养中刚性的管理制度多,柔性的质量文化缺乏。绝大部分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比较单调、沉闷,管理部门喜欢一刀切,服务意识不强。大多数高校虽然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忧患意识,但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涵认识不清,把全国优博论文数、研究生在校期间数等作为质量的全部,热衷于昙花一现的项目、工程。

五是研究生的奖助水平不高,研究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不高。虽然这几年国家和各个培养单位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研究生的奖学金、助学金额度,但是和他们的年龄和负担相比,这仍然是影响他们学习积极性和精力投人的主要因素。

为解决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若干问题,结合调研高校的案例文本,笔者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第一,深人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完善研究生资助制度。《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涉及导师负责制、培养模式和资助制度等诸多方面,可谓“牵一发动全身”。经过几年的实践,各高校积累了经验,发现了问题。下一步,高校应重点围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不断完善以研究生为主体的资助制度,加大对研究生的资助力度和范围,以吸引优秀研究生生源,解决优秀研究生的后顾之忧,进而增强研究生投人科研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赋予导师更多学术权力,提升导师队伍整体质量。“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导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首要因素。高校应创新导师评聘标准和导向,建立以科研水平和学术能力为核心、量化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完善导师队伍的考核监督机制,形成分类管理、动态调控的导师队伍发展态势。高校要明确导师的指导责任,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就业方面赋予导师更多权力,真正使导师肩负起研究生培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

第三,实行研究生分类培养,因材施教,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到2015年,我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将达到总招生数的50%,各高校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学科学位研究生的要求,从招生、师资、课程、毕业要求等各个环节,切实做好研究生的分类培养。在我国,课程教学依然是保障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环节,各高校要进 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引进和借鉴国外的先进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实效。

第四,加强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探索国际化发展路径。近几年,国家投人了大量经费支持研究生教育的国际交流,各高校要利用好国家的建设经费,同时自身也要多方筹措经费,鼓励研究生的国际交流,拓宽研究生的视野,培养研究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走向国际学术舞台。

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范文6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研究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管理部门人员偏少,管理工作种类多,管理难度较大三方面的现状。对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条改善管理工作的措施: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增强责任心,增强敬业精神,以提高研究生管理部门队伍素质。  

研究生管理部门是指研究生院(部、处),该部门担负着全校研究生的招生、学籍、培养、学位管理等环节的管理工作。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随着我国研究生的扩招和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校研究生的规模不断扩大,招生类型和培养方式的日益多元化,使得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增大、工作难度增加,这些因素对研究生管理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做好研究生的各项管理工作,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研究生管理部门工作现状 

 

研究生管理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管理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制约着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效果,进而影响到研究生培养质量。如今,我国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面临管理人员偏少、管理工作种类多、管理难度大的现状。 

1.研究生管理部门人员偏少 

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在校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多,而研究生管理部门人员增长幅度远远小于研究生数量增长幅度。笔者调查了西安6所高校,2005年这6所高校研究生在校平均人数为3007人,2009年平均人数为4344人,增长1337人,增幅为44.5%。而2005年研究生管理部门平均人数为11人,2009年平均人数为12人,增长1人,增幅为9.1%。其中有2所高校的研究生管理部门人员数量与4年前相比并无增加。研究生管理部门人员相对于在校研究生的规模而言偏少。 

2.研究生管理工作种类多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学位授予类型的不断增多,培养类型和方式日益多元化,使得研究生管理者的工作量、复杂程度、工作难度随之增加。[1] 目前,研究生按学习形式分为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按培养目标的不同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按学位层次分为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这些类型研究生的招生宣传、组织报名、招生考试、复试录取、入学报道、学籍管理、课程管理、教学管理、学位论文管理、学位授予等环节的工作均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完成。研究生管理工作种类多,工作量大。 

3.研究生管理工作难度大 

研究生的特点与本科生不同,本科生基本上来自高中毕业生,年龄基本相仿,多数人没有步入社会,经历相对单一。而研究生来源复杂,既有应届本科毕业生,又有在职工作人员;他们年龄跨度大,社会经历不一。尤其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来源、经历更为复杂,这些研究生以进校不离岗的形式学习,工作单位遍及全国各地,职称、职务有很大差异,一部分人是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其阅历相当丰富。以上特点决定了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多样性和困难性。 

 

二、提高研究生管理部门队伍的综合素质 

 

研究生管理部门队伍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了提高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益,适应研究生教育与时俱进的步伐,研究生管理者应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自身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 

研究生管理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这是保证管理工作有效、有力、有序开展的前提。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较快,作为一名研究生管理者,要不断认真学习和研究我国教育事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等条例和办法。如今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正处在“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时期,研究生管理者应正确地贯彻执行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政策方针,结合本校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不同类型研究生的需要,促进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 

2.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 

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研究生的日常教学管理、培养计划审核、学位论文管理等多项事务均由研究生管理部门完成,要胜任此项工作,并非易事,研究生管理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方能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所谓良好的知识结构,是指既要懂得管理研究生的知识,又要了解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等知识。了解各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有助于研究生招生宣传、培养管理和学位管理等项工作。[3]研究生来源的复杂性、经历的丰富性对研究生管理者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等知识有助于管理者了解研究生心理动态,提高研究生管理工作效率。 

3.保持高度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是我国高水平专业人才的重要来源,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作为研究生管理者,要认识到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和向社会输送高层次的人才是自身的职责,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服务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为此,研究生管理者在平时工作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认真负责地开展工作。在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位管理等各个环节,严格按有关标准执行,严格把关,保障质量。在招生过程中,坚决杜绝徇私舞弊行为,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和择优录取录取的原则,选拔出思想政治觉悟高、业务基础扎实、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考生进入研究生队伍中继续深造。在培养过程中,寓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既要做好研究生的报到、注册、选课、排课、考试安排、成绩管理、培养方案的实施等项工作,还要做好教师的工作量考核、备课检查、教案讲义的审核与评优等工作。在学位管理过程中,要严格开题审查、严格中期检查,严格学位论文答辩制度和学位授予工作。 

4.增强敬业精神,强化服务意识 

研究生管理者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之一,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向社会输送高层次合格人才是研究生管理人员的使命。研究生管理者不仅要有较强的敬业精神,还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4]研究生在校人数多,每个学生的档案、奖学金、学籍、成绩、论文等各种管理事物均由研究生管理部门来完成,而研究生管理者所从事工作是具体而琐碎的,是大量服务性事务,所做的工作均是为导师和学生服务。研究生管理工作没有轰轰烈烈,只有默默无闻。只有增强敬业精神,强化服务意识,才能把研究生管理工作做得更为细致和周到,才能取得成效。 

 

三、结语 

总之,研究生具有学历高、思维活跃、知识面较广等特点。要管理好研究生,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对研究生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研究生管理的需求,方能使研究生的日常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促进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逄索等.对研究生管理队伍的问卷调查[j].化工高等教育,2008,(6).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