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范文1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责任;社会教育;探讨

前言:

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责任是指能够为社会和群众做出服务,这样有助于社会人们群众同博物馆的文化进行交流学习,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文化,使更多的人受到博物馆社会教育。博物馆确立以社会责任和社会教育服务为主要服务目标,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重视社会群众因素,在保证博物馆效益的前提下,能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社会教育服务。在博物馆基本职能方面和教育服务的方面,博物馆都采用了和以往不同的方式进行。博物馆收藏的是人类文化的精华,讲述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通过博物馆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联系以及博物馆和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都将加大博物馆行业的发展、推动国民教育的步伐。

一、博物馆社会职能和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博物馆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也发生了改变。博物馆的功能责任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文物收藏中心变成了教育和文化中心。博物馆社会职能发生的改变,使其教育功能逐渐成为了博物馆功能责任的中心。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不仅是自身发展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我国众多的博物馆发展历程来看,博物馆已经慢慢成为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自然科技的小课堂。博物馆不仅对学生能够进行社会教育,也可以帮助人民群众进行自我学习,丰富群众的文化知识。博物馆由于自身独特的教育资源优势,能够直观、科学、真实的向社会和人们传授历史科技文化知识,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

二、博物馆社会责任中社会教育功能的方法

1、提高博物馆产品展示能力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博物馆中传统的陈列水平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在博物馆中学习知识的要求。从审美角度和技术角度对博物馆中物品的摆放和陈列手段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陈列手段包括图片展示、模型展示等,已经不能提起人们的兴趣。应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博物馆物品进行展览,如利用投影仪进行动态还原,加上声音的效果等多媒体手段都可以对陈列进行展示。通过这种多媒体手段进行展示不仅能够激发观览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还能够保证其学到真正的知识,而不是走马观花般的游览。使用高水平的多媒体手段,能够使游客在参观完博物馆之后对大自然和现代科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人类和社会发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2、开展多种教育传播手段博物馆在通过自身展览之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手段对群众进行社会教育。现在很多地方生物博物馆已经开始和学校进行合作,一起组织活动来对学生的科学历史学科进行实践教学。教学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博物馆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参观博物馆和小小博物馆讲解员等。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还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活动中更加良好的接受知识。博物馆还可以通过宣传等手段进行社会教育。通过到社会上进行展览的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切地了解到博物馆里的知识文化。出门展览包括国内展览和国外展览两种方式。国外展览就是指通过把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东西在国外进行展示,弘扬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内展览就是指博物馆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展览,通过这种展览来进行一些历史事件和科技文化的传播,使全国人民群众都能够知道并且了解。博物馆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社会讲座和专题报道进行宣传,明确博物馆自身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社会教育能力。博物馆还可以适当的提供一些优惠活动来调动人民群众来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学习。3、加强讲解员讲解能力水平讲解员在博物馆中的位置举足轻重。讲解是一门艺术,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讲解员的讲解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了游客学习文化知识教育质量的好坏。博物馆的讲解员首先要具备基本的科学讲解原则,保证讲解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其次要充分调动游客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游客能够通过眼前的画面和听到的讲解产生无限的联想,使游客自身乐于接受知识。讲解的时候,讲解员要根据游客中年龄层次和文化水平的高低适当调整讲解的内容,保证讲解的良好效果。讲解员还要对游客的疑问进行解答,保证每一位游客平等公正。4、加大博物馆宣传力度博物馆是历史的精华和社会的沉淀,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文物资源。由于人们固守的思想,大多数博物馆管理者都不注重博物馆知名度的宣传工作。往往在一个大城市里,博物馆很少有人知识,甚至每天的游客屈指可数。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的社会责任是缺失的,也就不能有效的进行社会教育。所以,博物馆要大力进行宣传工作,在新传媒的影响下要利用可以利用的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微信、微博等手段进行宣传和普及,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结论:综上所述,博物馆在社会责任中有着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在我国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不断发展的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的条件下,传统的博物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人们的要求,还需要通过一些多元化的教育方法来让人民群众了解博物馆文化,从而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让博物馆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姜毅.…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的探讨[J].环球人文地理,2014,22:293.

[2]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J].四川文物,2011,01:3-18.

[3]宁雪梅.…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J].赤子(上中旬),2015,23:39.

社会教育范文2

最早主张“开民智”的是梁启超、严复等维新人士,他们认为中国社会的自强应该是“风气同时并开,民智同时并起”[2]。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维新人士设报馆、建学堂、组织学会、著书、翻译,一场轰轰烈烈的“开启民智”活动蓬勃开展,这是中国近代思想史和教育史上的一场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自此以后国人认识教育的视角开始发生转变,“开民智”、“做新民”的思想成了各个时期各种人士发展社会教育的共同声音。“中华民国”建立后,确立了社会教育的行政地位。大学开展社会教育成了这个时期各个大学的一项重要教育实践活动,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和北京师范大学平民教育社,他们都是利用学校的人力物力来从事和学校教育计划无关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尤其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立的宗旨就是“以增进平民智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3]。通过“以学就人之教育”,采用露天讲演等方式,实施对社会各种人群的教育。他们利用田间地头,利用街头巷尾,或在露天广场或在报告厅进行演讲,以实现文化知识的普及。在这以后,大学开展社会教育就成为以后大学开展社会教育的一项重要教育事业。后来教育部相继颁布了学校开展社会教育的法令,使大学开展社会教育的做法得以规范和推广,这对于开启“民智”,扫除文盲、普及知识,提高国民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大学开展社会教育的根本动因

大学社会教育职能的演变不是自发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急速扩展,大学不断地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大学必然通过改变其社会职能予以适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社会教育职能的演变是与社会发展变化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其社会教育职能的确立也是大学逐步开放,走向社会,实现其社会化的过程。随着现代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政府一定程度的干预,大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才越来越面向社会的实际需要。如今,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或普及化的发展过程中,在入学方面的差别依旧存在,但大学的校门日益向全体社会成员开放。从大学的科研职能来看,起初大学的研究还是封闭在“象牙塔”里的纯学术研究,后来逐渐转为各种应用性研究。国家的参与,特别是企业和私人或团体的资助使研究直接指向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象牙塔”被动摇了,在科学和技术加速发展的情况下,大学在社会中承担更大的责任,与广泛的社会发生相互作用的传统障碍“象牙塔”被移开了[4]。随着社会服务职能的不断扩展,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大学发展社会教育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人们就业需要的必然要求。从经济上看,新科技革命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引进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从目前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将成为社会的主导型产业。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社会人才结构的变化。现在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倾斜。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化还带来了职业流动性的增加,未来社会,每个人都不会终生只从事某一类单一的职业,而会处于职业的不断变动之中,这就要求未来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应具备终身学习和获得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因此,需要大学发展社会教育为人类的职业流动提供保障和支撑。所以,社会的发展是大学的社会教育职能确立的根本动因,社会现实依据是大学发展社会教育的决定性因素。

三、自身寻求变革是大学发展社会教育的基础

社会教育范文3

1.服务项目构想。

本项目以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介入富宁县那能乡那瓜村社区开展云南壮剧传承人才培养服务为个案,通过对服务实践过程的研究,探索出一种以地方高校民族研究机构为服务主体,借助科研平台发挥专业服务优势,向校外遗产地社区提供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的社区与社会教育传承服务实践模式,以便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拓展出一项新的服务领域,并为相关的研究和服务积累有益的实践经验。

2.服务主客体的选择。

第一,作为服务主体,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应发挥自身的专业服务人才资源优势,在服务地方文化保护与发展领域,主动参与少数民族本土文化教育传承保护的科研服务和教育传承服务。在研究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发挥非遗保护研究及服务人才优势,依托两项国家级科研课题的平台及其经费支持,在边疆少数民族非遗教育传承研究中探索出应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服务实践项目,重点关注遗产地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科研模式和教育服务模式。第二,对那瓜社区服务平台的选择。那瓜村位于云南省富宁县那能乡的东部,距乡政府驻地18公里,主要居住着壮、瑶两种民族。社区文化资源丰富,有国家级(云南壮剧)和云南省级(陇端街①)非遗保护名录两项,二者在活态传承方面相辅相成的关系,体现在“陇端必有戏,无戏不陇端”的民间习俗中。再次,那瓜戏班和那瓜风流街活动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具备本项目开展研究探索的条件和现实基础。第三,服务目标及服务对象。重点面向那瓜村小学自愿参与学习传承云南壮剧的业余爱好者,服务过程中也会涉及家长、戏班传承人、导演、村组长和活动组织者等服务对象。保护服务的目标重在促进戏班传授者与学员之间教学的良性互动关系,以便更好地通过培养云南壮剧遗产地传承人、壮剧爱好者等相关者自觉参与本社区本民族非遗传承和保护的能力,实现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的可持续发展。

3.科研服务和教育服务的方法选择。

项目服务者应坚持研究与服务并重的原则,在研究中服务,在服务中研究。首先,服务前中后期的研究资料收集方法,涉及现场观察法、半结构问卷法和访谈法等。其次,服务过程中社工助人自助的方法,涉及个案、小组和社区社会工作方法。

二、社区与社会教育服务的个案实践过程

服务项目的实施过程,以实际问题出现和解决的先后为序,并按“问题分析能力研究服务介入服务反思新的问题出现”的过程进行循环,待阶段性问题得以解决后方可进入下一个阶段,直至服务总目标的达成。为期一年半(2012年6月~2013年12月)的项目服务,分为六个阶段。

1.第一阶段:初期阶段的研究服务

(1)问题分析。第一,如何在遗产地社区找寻可传承的对象?春节前一个月,在外打工的那瓜戏班成员赶回村中搭建木板戏台,排练风流街活动的壮剧剧目,锣鼓声和唱腔吸引了那瓜村小学生到戏台边观看。一方面,戏班传承人和导演有寻找接班人进行土戏传承的需求,另一方面,那瓜村小学生中部分学生对土戏感兴趣,有学戏的需求。于是,通过现场观摩和戏班导演技艺的传授,在自然情景中完成了师徒间教与学的第一次互动。但需要以某种相对正式而固定的方式确定其师徒关系,避免技艺传授的偶然性和片面性。第二,戏班传承人与那瓜村参演学生之间的师徒传承方式,在社区教育实践层面是否具有可行性?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2)服务介入。第一,针对戏班传承者的服务。在老戏台排练休息空闲时,通过教唱腔的方式激发围观学生学唱唱腔和学演壮剧的兴趣。并通过个案、小组社会工作方法的综合使用,认同并敬佩传承人和导演为壮剧传承工作的付出,提升其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第二,针对校方的服务。邀请村小学校长关注和支持那瓜小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与家乡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壮剧的技艺传承活动。第三,针对社区活动策划组织者的服务。一是支持鼓励社区活动策划组织者,以举办村级陇端街活动为契机,传承云南壮剧。二是支持活动组织策划人、村组长及热心的社区居民自愿组队为筹集陇端街活动经费而外出拉赞助,争取在社区外工作的那瓜籍成功人士的资金赞助与支持。三是服务者共同参与讨论传承活动的相关事宜。(3)服务反思。首先,遗产地小学生参与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克服了戏班成员因常年外出打工导致传承活动无法常态化开展的弊端,由此组建的那瓜壮剧少年班的学员,可作为那瓜壮剧民间土戏长期重点培养的对象。其次,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正式的文化传承渠道,却因师资、教材、校方认识不足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现阶段并不具备壮剧进校园开展传承教学的现实条件。目前只能通过非正式途径的课外活动方式开展传承工作,但这种民间传承活动又面临种种现实的困境,需在服务实践中进行研究。

2.第二阶段:认知教育与认同教育服务

(1)问题分析。那瓜村参演小学生、戏班成员及其部分社区居民,对本民族的壮剧文化了解不够、对壮剧文化的传承价值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需开展引导服务。(2)服务介入。第一,针对云南壮剧是什么的问题,组织服务对象集体观看文山州电视台录制播出的富宁土戏专题节目视频,帮助其系统认知和深入了解本民族的壮剧文化。第二,在第一次小组活动中通过参演意义和行为价值的呈现,引导参演者对传承本民族壮剧的行动赋予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做法是将那瓜村社区参与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的文化自觉故事进行研究整理,坚持就地取材的原则,结合图片、视频和文字分享等方式,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引导那瓜社区各类参与者思考传承价值和意义。一是在故事分享过程中创设一些问题引发思考与成长,如学员个体为何要来参演?参演有何价值和意义?家长为何要给予参演孩子鼓励和支持?导演传承人为何无私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传授技艺?戏班成员为何愿意请一个月以上长假或辞职,并从打工地自付交通费赶回村参与排练和演出?媒体、壮文化学者等为什么会来关注传承活动?二是认可参演者参与传承的正能量,鼓励其坚持。第三,那瓜风流街活动结束后,通过社区居民走访、半结构问卷调查反馈和家庭入户访谈等兼顾社区宣传和调查的活动方式,为那瓜社区居民提供参与国家级非遗(云南壮剧)和省级非遗(陇端街)传承价值及其意义的社区宣传,引导大家继续参与支持本民族非遗的传承和保护。(3)服务反思。在服务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员缺乏自信,应开展鼓励教育服务。

3.第三阶段:鼓励教育服务

(1)问题分析。那瓜小学生在参演活动中暴露出的舞台经验不足、自信心不足等问题,需通过服务给予关注和解决。(2)服务介入。第一,那瓜村风流街活动现场的关注服务。一是在9名那瓜村小学生参演的壮剧唱腔节目演出现场,提供照片的拍摄和视频的录制等关注服务,为近期即将开展的那瓜村参演壮剧小学生的成长小组活动,收集活动图片和视频资料。二是应主办方之邀与知名壮文化学者在颁奖晚会上为参演学生颁发奖品,给予行动鼓励。第二,为第一次上台参与壮剧节目表演的9名那瓜村小学生,提供学校社会工作成长小组活动服务,一是通过赠送组员珍贵照片(包括组员的演出剧照、颁奖照片、活动过程的花絮照片等)的方式进行小组热身,在正面强化其积极参与传承行为的同时,激发其荣誉感和自豪感,提升发自内心的自信心。二是倡导组员分享和思考参演壮剧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学会理性的自我分析、自我肯定与鼓励。三是连结文山学院“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课堂志愿者学生的资源,并邀请两位大学生做现场分享与鼓励:一位壮族大学生以其多次参加壮族山歌比赛的经验,与小组组员们一起讨论交流克服上台紧张和不自信的方法;另一位楚雄籍的大学生通过介绍自己家乡的国家级非遗(彝族左脚舞),启发组员理解不同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价值和现实意义,拓宽了小组成员的非遗视野。(3)服务反思。本次参与唱腔节目的表演,只是壮剧唱腔中的一个部分,若参演学生要从学唱简单的唱腔到可以演出壮剧剧目,还需要长期系统的学习。但是,一年一度的那瓜村风流街活动,从壮剧排练到演出结束,也只有两个月,时间无法满足壮剧少年班学员学习技艺活动的常态化需求。那么,少年班进一步深入学习壮戏的机会该如何去争取?又将以什么方式来带动壮戏的学习与传承?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4.第四阶段:动员教育服务

(1)问题分析。社区活动组织策划人,为那瓜壮剧少年班争取到暑假参加富宁县大型壮剧腔调展演活动的机会,但戏班导演是否愿意继续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担任技艺辅导工作?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是否会支持孩子到县城去参加壮剧展演活动?学生是否有足够自信从村级风流街的舞台走向县里更大的舞台去展演?(2)服务介入。第一,协助活动组织者在那瓜村小学召开那瓜戏班传承人、导演、参演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的动员大会,对活动参与者开展动员教育:一是宣读富宁县政府邀请那瓜戏班参加展演活动的文件,让家长了解活动的具体情况。二是服务者从青少年传承本民族国家级非遗壮剧所具有的价值角度进行动员,希望能得到传承人、导演、参演学生、家长、学校及社区成员的支持和鼓励。第二,对参演学生提供第二次成长小组服务:首先,动员文山学院第二届大学生非遗保护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为那瓜小朋友收集祝福资源。其次,通过小组游戏和视频分享等互动活动(一是让组员选择彩色纸条并念读纸条上大学生非遗保护志愿者所写的文字鼓励和祝福;二是播放大学生非遗保护志愿者在课堂现场拍摄的鼓励视频),让组员感受外界对其传承行为的关注,激发传承动力,引发传承非遗的价值思考。最后,活动结束前邀请组员在彩色纸上写下对自己鼓励的话,进行旨在增强文化自信的自我鼓励教育。(3)服务反思。自信心的培养需要更多此类服务活动的强化,故需要在接下来的服务过程中加强调查研究,以便在学员遭遇各种困境时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及解决问题的服务活动方案。

5.第五阶段:困境时的抗逆力教育服务

(1)问题分析。在壮剧排练期间,出现了外出念书回村的小伙伴嘲笑参演壮剧学生“土”、少数学员退出和师徒教学互动方式不当等问题。(2)服务介入。第一,邀请外出念书的小伙伴一起做活动,通过分享照片、观看电视台的节目视频等方式,引导其了解那瓜村小学生参与国家级非遗壮剧演出传承活动和外界对此的关注情况,激发其反思自己的语言歧视行为,并帮助其在认知的基础之上认同本社区本民族的非遗文化,支持其他小伙伴的传承行为。第二,针对学员退出事件,一是到退出学员家中做家访,并灵活开展家庭场域范围内的小组活动,引导退出者回归。二是帮助留下来继续参与传承壮戏的其他学员,进行负面情绪的疏导服务,即通过小组互动的方式对负面情绪进行疏导,如邀请组员匿名写下对已决定退出组员想说的话,然后由小组活动主持人大声念出来与所有组员分享,并进行灵活引导;三是邀请学员一起制定小组退出制度的契约,对不遵守制度约定者和无故退出者的惩罚方式进行小组讨论,强调任何组员都有退出的自由,但必须根据约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预先告知,经大家商议后方可正式退出。四是结合个别学员已退出的客观事实和原因分析,引导其他学员在尝试努力挽回无效的情况下,学会理解和尊重退出当事人的选择,但需说明退出者无故退出的方式是不恰当的。由此引申壮戏传承队伍建设的不易,希望组员加油坚持,抛出“一个也不能再少了”的活动主题,稳定继续坚持参与学员的情绪。第三,针对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教学方式、态度不当引起的小矛盾问题,一是通过个案辅导的方式,促成戏班导演、传承人对少年班学员的互动方式问题进行反思,并从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个人辅导,并提出改善建议。二是邀请师徒共同参与成长小组活动,通过传承游戏体验师徒合作的重要性,邀请学员现场分享感恩师傅的话,达成相互理解和谅解,为今后和睦的师徒关系奠定基础。(3)服务反思。作为保护教育的一个难点,学员参与壮剧传承的抗逆力培养,应以本土化方式强化其内心的认知和认同能力为突破点。

6.第六阶段:展演活动结束时的社区教育服务

(1)问题分析。一是展演结束后,如何强化参演学员的荣誉感和传承责任感,以便长期坚持传承下去?二是那瓜戏班的团结需提供引导服务。(2)服务介入。通过那瓜社区教育实现那瓜壮剧少年班成员参演壮戏过程中成长的仪式性认同。在壮剧展演活动结束的第二天上午,服务者在活动组织者的协助下,在富宁县广电大楼开展那瓜戏班成长的社区教育活动,邀请文山州壮学会会长、文山州壮剧团人员、富宁县文化馆人员、那能乡中学校长、那瓜村社区内外居民和那瓜戏班全体成员参与。活动从筹备到实施过程的要点,第一,连接第三届大学生非遗保护教育班学生志愿者的服务资源,为那瓜戏班所有成员制作成长像册,并在活动现场招募颁奖嘉宾,为那瓜壮剧少年班每一位参演学员颁发成长像册并口头赠言,由此提升戏班成员参与传承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强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鼓励戏班成员在传承困境中坚持将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行到底!第二,邀请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壮族剪纸老师,以那瓜村小学生参演壮剧传承的故事为主题,构图制作大型壮族剪纸作品,并在社区传承教育活动中邀请州壮学会会长颁发给那瓜戏班,以间接促进那瓜戏班和全体社区内部成员的团结友爱。至此,以问题与能力解决为导向的服务目标已达成,服务告一段落。(3)服务反思。由于那瓜村服务个案所依托的科研项目经费有限等原因,不具备长期在遗产地社区开展此类服务的条件,那么如何才能将此类服务可持续地进行下去,需在后续研究中思考和探索。从服务效果角度看,本项目从培养传承人才的角度为那瓜村社区两项非遗的保护,提供了一次资源整合的社区教育模式探索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三、小结

1.服务模式的特色

(1)服务模式的创新。首先,面对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目前招生难的困境和土戏传承人才培养的服务需求,基于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非遗传承保护中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以文山学院民研所专业人员为服务提供者,依托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完成了对“地方高校介入遗产地村寨开展壮剧传承人才培养服务的社区与社会教育传承保护模式”的探索研究实践,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拓展出一项新的服务领域,并为相关的研究和服务积累有益的实践经验。其次,作为一种少数民族剧种,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的活态传承,需要节庆活动陇端街作为存续的文化土壤,两项非遗并存于同一壮族村寨社区,相辅相成。因此,对于两项非遗的保护传承服务,可以同时进行。通过服务项目从研发设计阶段到实践过程阶段“边研究边服务与边服务边研究”的互动实践,兼顾国家级和省级两项非遗项目合作传承的那瓜村模式,为地方高校将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引入少数民族非遗社区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教育保护服务,提供了一项基于实证研究的个案实践。(2)服务方法的创新,即学校社工助人自助理念和方法的引入。本项目的服务和过程研究探索,是基于服务者主体与服务对象客体群之间的助人自助关系,以遗产地社区为服务实施平台,以地方高校介入整合开发遗产地村寨社区各类教育资源为重点,对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探索实践的社区与社会教育传承保护模式。(3)服务方式的适切性。首先,基于社区动员和社区营造的服务思路,本项目以整合地方高校民族研究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优势、戏班传承者的文化自觉传承能力优势和遗产地社区成员自觉参与的能力优势,对那瓜村爱好壮剧的小学生开展校外教育传承活动,在暂不具备壮剧正式进校园开展传承教育活动的现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服务项目研发的过程,在初期经历了从计划依靠遗产地中小学教育的正式传承途径,到依靠社区与社会传承教育的非正式途径介入的转变与调整,即通过那瓜村本土传统节日活动和外出展演活动带动遗产地村小学非遗爱好者参与传承非遗的社区教育传承模式,比原计划进遗产地中小学开展教育传承服务更具针对性和适切性,服务效果更为明显,原因在于此模式可同时兼顾培育戏班传承者群体、参演壮剧传承的那瓜村小学生、社区内外成员等相关者关注并参与传承活动的文化自觉能力,并通过遗产地社区非遗文化空间的保护,为后续的可持续保护奠定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2.服务模式的余论

社会教育范文4

[关键词]社会教育;青少年;德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20-2

一、社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社会教育的内涵:广义的社会教育,有意识地培养人,并使人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由政府、公共团体或私人所设立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社会全体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独立的教育活动。

事实上最早的,最早的教育功能是由社会教育去实现的。在原始社会,家庭尚未形成之前,年轻一代的教育是在全氏族成员的共同劳动及日常社会生活中,有氏族公社的成员通过互相的言传身教,或由有经验的年长者向年轻一代传授一些间的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和方法进行的。以后随着家庭及家庭教育的出现,直至学校教育的产生,广义的社会教育才开始逐步地分化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狭义的社会教育这三种独立的教育形态。

广义的社会教育可以说是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因为家庭和学校本身就是社会的大家庭的成员。狭义的社会教育概念,我们在这里强调社会教育实施的主题,即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无论它的创办者是政府、团体或私人,只要它是对社会成员实施了影响的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概念的外延:狭义的社会教育从其外延来说,主要包括了“社会传统的教育”、“社会制度的教育”与“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等不同类型。所谓社会传统的教育,指一个社会的传统风尚对于个体的发展所具有的无可言喻的教育性;所谓社会制度的教育,指当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对于个体的态度、行为和信念所产生的一种塑造的作用。一个各方面良好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个体德行的形成和发展;所谓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指个体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经验中所获得的教育。

二、社会教育的特征

社会教育主体的多样性。社会交易是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的,这决定了只要是社会全体成员施以影响的各种活动的主体,都可以看做是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政府、团体或私人(主要是通过他们所设立的文化教育机构来进行)等都是社会教育的主体。

社会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对于社会教育的对象总称之为社会各界人士、社会团体、社会成员、社会全民等还是分开提到青少年、儿童或承认,都反映出了社会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可以一言以蔽之,社会教育的对象就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社会教育对象已日益普遍,社会教育服务对象已远远超出青少年,而扩展到了全社会。

社会教育内容的丰富性。社会教育主体的多样性和社会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决定了社会教育对象的广泛性。社会教育已打破了学校教育那种封闭式的教育体系,具有极大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使社会教育内容纷繁和复杂,虽然带来了社会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但也带来了社会教育内容的难以确定性。现代社会教育内容包括了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文学、体育卫生以及生活常识等多方面的教育。准确确定社会教育内容,这是社会教育研究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社会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社会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社会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促使了社会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社会教育没有制度化教育的严格约束性。在以往社会教育的开展中,影剧院、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都是社会教育进行的重要场所,开展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培训班式、讲座式、函授式、媒体传播式,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影院等,展馆式,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自学式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社会教育的形式将更加多样化。网络社会教育将成为社会教育发展的新趋向。

社会教育方式的补偿性。由于社会教育在实施形式方面的多样性,以及20世纪后半期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继续教育等观念的逐步出现并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现代人的成长已不完全局限于学校,仅仅凭借在“象牙塔”中学到的知识已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社会教育不仅面对学校,面对青少年,更面对社会的成人劳动者。这不仅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而且可满足成年人继续学习的要求。社会教育作为对学校所接受教育的重要补偿方式,作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继续教育的实施的重要手段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社会教育领域的广阔性。关于社会教育是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并列的教育领域,这已经是共识。现代的社会教育不仅具有独立形式,而且日益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表现出同社会的政治活动、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娱乐活动的密切结合,融为一体。社会教育领域越来越广阔,社会教育发挥作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在理论上,人们对这种“小教育观”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判,开始更多地倾向于在“大教育观”理论指导下,构建青少年德育一体化体系。在实践上,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也看到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各自为政的缺陷和不足,已明显阻碍了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开展,不利于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现在一些家长、学校、社会组织等等纷纷呼吁建立一种相互合作的德育一体化机制来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指导,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社会教育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及其作用

家庭德育与社会德育相结合。把家庭这一微观系统放在外在的和宏观的系统中加以考虑而提出的。个人和家庭的存在与发展都同社会这一外在的、宏观的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即社会德育是家庭德育延伸和发展,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社会是个大家庭,是所大学校,是位无形的指导教师,它一方面给青少年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场所,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等。因此,家长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积极地走进社会中去,为青少年的发展作出必要的贡献。主要做法:家长可以通过参加社会上的一些公益组织或一些教育机构等外在系统,对学校的教育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我们在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德育过程中,也决不能忽视家庭和社会相互结合的原则。

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相结合。如上所述,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社会德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学校德育所具有的特点,也使它在德育中可以把社会德育的内容合理化和理论化。要使学校与社会建立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方式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学校可以与一些社会组织或机构结成联盟,建立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把课堂延伸到社会,把社会机构融入到学校,这样学校和社会就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把课堂延伸到社会,主要是指学校与当地的一些企业、工厂、博物馆、科技馆、动植物园等机构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生活和学习的实践经验和机会。这样有助于使学校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使青少年学生对知识、能力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深化和升华。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校教育就是社会教育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因此,在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德育过程中,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

综上可知,学校、社会、家庭三者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有机配合的“三位一体”,只有这样才会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良好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也意味着在构建德育一体化体系时,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协调发展,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四、德育一体化构建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首先应打破传统教育思想中认为教育青少年只是学校的事情这一浅见,应避免出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各自为政现象的出现,应该认识到他们彼此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统一,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其次,正视在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配合上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和麻烦。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所引起的家庭结构和个人生活的变化等,都会对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提出严峻的挑战。再次,要真正地构建起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一体化体系,还必须对政策、制度、领导、组织机构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思。如果在青少年德育中没有必要的政策支持、强有力的领导、相关组织协调等,那么我们所提出一体化的做法就很难在社会上、在人们的心目中激起涟漪,形成教育的合力。

[参考文献]

[1]詹栋梁.现代社会教育思潮[M].台北:台湾五南出版社,1991:3.

社会教育范文5

【关键词】 科技馆;社会教育;作用;创新

科技馆是针对全体社会公众传播普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宣传教育机构,是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科技馆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全国科技馆总数达到了近400座,而且还有一批在建项目,那么如何合理利用这些巨大的教育资源,对我国科技馆事业的发展和社会教育都有着十分现实与重要的意义。

一、科技馆社会教育独特作用的具体表现

1、开展教育活动是现代科技馆的基本功能

教育活动的开展建立了展品与观众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或者说互动关系就成为科技馆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活动的实施将科技馆的展示教育打扮成了最生动、最有活力和社会影响的组织行为。同时,科技馆为了使这种组织行为更具吸引力,还从现实社会人们的需求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吸纳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来包装活动,提高活动的科学质量。科技馆教育的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这些目的具有普遍的社会属性,可以解释为有意识培养观众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观众在活动过程中动手、动脑观察、思考,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灵感,挖掘智能潜力,达到提高社会整体科学素质的目的。

2、实施社会教育是科技馆的基本特征

科技馆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学校的正规教育还是有巨大的区别:一是科技馆教育是非线性的、非系统的、是非规范的、是随机而教的。二是科技馆教育的受体是非固定的社会群体,对象涵盖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三是科技馆教育的内容面更宽。不仅仅是一般的自然科学,尤其是社会发展的一些前沿科技的展示、互动和体验等都科技馆教育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社会教育是科技馆事业的基本特征。

3、科技馆社会教育具有其鲜明的独特性

从科技馆教育目的、手段、特征看,科技馆教育完全不同于其它类的教育,尤其是这种教育并不十分强调对观众实行系统的、非常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即便是内容丰富、专题性强、时效性明显的专题展览,也仅仅是对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知识的深化与全面阐述。并不要求观众全面掌握全部的基础知识,而是要将“提出问题比获得答案更为重要”这一科技馆教育的理念贯穿到教育过程的始终。归根结底,科技馆教育更注重培养观众的是观察、思考、实践和创新能力,科学知识只是科技馆教育的一个方面而已。简单讲,科技馆教育不把观众获得知识多少作为首要任务,她强调的是意识、精神、态度、能力等方面收获,是“过程教育”经典模式,为此,科技馆在建设初期就在规划设计为观众提供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需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实践环境。科技馆的展品无不按照这样的目标进行设计,科技馆的氛围无不按照这样的目的去营造,科技馆也就成了特别注重培养人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的社会教育的典堂。

二、科技馆的社会教育形式和状况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和实施,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正在学校的正规教育中不断推广,科技馆教育的独特形式日趋被各类教育所瞩目。那么科技馆教育到底都有哪些外在形式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展览教育的形式。展览教育是科技馆教育最大的、也是最主要的部分,是科技馆教育的主要支撑,其教育传播的依托是展品,通过各种富寓科学过程的展品展示,向观众传递科学的系列要素,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观点、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值得注意的这些展品绝大多数是动态展示,并鼓励观众动手参与,动脑思考,从而提出问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展览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多谋手段的使用,展品数字化程度的提高,使展览教育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而受观众推崇。

二是培训教育的形式。在科技馆教育的初期阶段,培训教育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形式,主要是利用科技馆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平台开展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的培训,达到传播科学的目的。而当前,数字化的迅速发展,各类专业机构的出现,大大弱化了科技馆开展各类培训教育的能力,但就科技馆教育的形式而言,培训教育将还长期存在下去。

三是实验教育的形式。实验教育是科技馆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且倍受观众喜爱,其形式是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亲自动手制做、实践验证、得出结论或效果的实践过程,既是过程教育,也能力素质培养,更是智力的开发与启迪,尤其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

四是科技交流的形式。在科技馆的教育形式当中,科技交流的形式是非支撑性的,但却是以一贯之的,自从有了科技馆这个科学传播的平台,科技交流的形式就一直存在,因为科技馆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了一个知识传播、技术交流、理论争鸣的桥梁,科学的火花由此迸出并得以传播。

五是专题展览的形式。顾名思义,专题展览就针对某个专题、领域、观点而包装的短期展览集合。这个集合里不仅有静态的展览,有互动的展品,有多种手段的体验等,展览对某些热点问题、重点问题为观众搭建了一个参与、参观、认识的平台,而且由于专题展览针对性强、规模不大、易于移动,完全可以跨区域,跨境域地巡回展览,是固定展览教育的延伸和辐射。

上述几种形式是科技馆教育常用的手段,但却不一定局限于此,各种形式之间并无严格的区分,常设展厅的展品在观众与其互动过程中就存在着一定的实验成分,名目繁多的各类实验教育在组织实施中往往又以培训的形式展开,科技专家或是专业学者所开展的学术报告、学术交流也有培训、咨询的特点。所有这些都是科技馆社会教育的共性所在。

三、科技馆在社会教育中的创新

1、科技馆开展社会教育的创新,要从自身特点出发

首先要弄清科技馆教育与学校正规教育之间的区别,科技馆的社会教育以观众的能力素质培养为主,以培养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为目标,而正规的学校教育则强调的是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应试结论。其次要弄清自身在社会教育中的优势,在众多的社会教育机构中,科技馆具有平台优势、人才优势、组织优势、体系优势等,这是其它机构难以完全拥有的。我们清楚了自己的特点,对社会教育的创新就有了依托,否则盲目创新可能会种了别人的地而荒了自己的田。

2、科技馆开展社会教育的创新,要紧密依托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准确定位

大型科技科技馆实力雄厚,可以开展各种形式上的创新,尤其是在展品研发、展项设置、展览策划、数字科普等方面都具有创新的能力和条件;面对如何开展社会教育,可设置系列课题研究,投入人才物力,不断提高适应社会教育的能力。但中小类型的科技馆会受面积大小、资金多少、人才良莠日的影响,很难形成规模效应,不能完全照搬大馆的做法。立足实际、准确定位、发挥特色,不失为明智之举。值得一提的是,科技馆在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时万万不可夜郎自大、故步自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发挥地缘优势,逐步探索一套附合实际需要、发挥自身优势的创新机制,不失为明智之举。

3、科技馆开展社会教育的创新,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同时进行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二者的辩证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于、服从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为此科技馆的教育活动也不例外。在考虑开展创新型的教育活动时首先要选好创新的内容,从内容的需要出发决定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反之,一个良好的形式又能促进内容的展示。以陕西科技馆教育培训活动的创新 为例:首先选定的是教育培训的议题,培训什么?怎么培训?内容如何确定?这是首要问题,在反复论证后,决定停止传统的知识型、授课型的科技培训,而开展技能型、实践型的科技培训,由此广泛征集思路,遴选出合适于内容的表现形式,开展动手制做系列科技培训。最后打造出如陶艺制做、印染制做、三D打印、机器人、通用机械、科技实验、数字科普乐园等科学工作室的平台,大受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欢迎与喜爱。通过内容与形式的相辅相成的促进使科技馆的社会教育走出全新的路子,达科学传播与时俱进的目的。

4、科技馆开展社会教育的创新,应做好科普展览的拓展与延伸

以往,科技馆的教育活动主要集中于常设展览,这种展览有规模大、内容多、系统性强等特点,是科技馆开展教育活动的主阵地。但事物总是辩证的,再好的东西都有自身的不足。常设展览的不足就是相对固定,不能移动,管理运行成本很高。对远离中心城市的边远地区来讲,很难经常有机会参观科技馆的常设展览,但“中国流动科技馆”的应运而生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在中国科协领导下,中国科技馆开发的“中国流动科技馆”内容经典、形式新颖、系统集成好、便于移动,从巡展几年来的效果看,深受基层观众的好评。这可以说是科技馆展览教育活动创新的典范,及大地拓展和延伸了固定场馆的教育职能。

5、科技馆开展社会教育的创新,应广泛使用现代科技的展示手段

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科技馆的社会教育创新必须充分使用现代科技手段,才不至于被观众忽视。当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都为科技馆的教育活动创新提供了多种可能,广泛应用这些技术策划、设计、打造、包装全新的科技馆教育活动将会推动科技馆事业在新的层次上更好发展。

科技馆的社会教育效果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的形势发展,科技馆社会教育的作用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体现。目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已经被公认为助推中国梦的核心要素,科技馆的社会教育在继承和创新两大动力驱驶下必将繁花似锦、硕果累累。

社会教育范文6

关键词:幼儿 信息技术 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161-01

幼儿社会教育是指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幼儿社会教育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利弊。

一、运用信息技术,增加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育学家们的研究表明,要吸引幼儿注意,需要采用丰富的教育手段,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从而督促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我们都知道,现代多媒体技术具有可操作性、多样性、艺术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多媒体技术通过绚烂的画面和声音的播放,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幼儿能够理解的视听形象,从而让社会教学活动活泼生动,以此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根据幼儿现阶段的年龄特点,通过多媒体设备下载需要的教学素材,利用ppt做成课件,通过白板电脑向幼儿播放。我们对素材进行归档整理,教师们可以重复使用,合理地共享资源。

二、运用信息技术,分析教学重难点

在实际的社会教育中,因为每个幼儿的实际经验与社会活动的设计感知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有些内容幼儿是很难理解的。在以往的传统社会教学中,对于大部分的抽象事物,总会局限于教师口述或者普通传授式教学,虽然老师也会使用一些直观挂图和模型,但幼儿仍然很难理解,导致整体的教学效果并不好。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提升教学成效。理想的幼儿园社会教育必须具有实感性,要让幼儿在做中学,通过真实的体验来学习。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要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应充分调动幼儿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幼儿社会活动教学里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拓展幼儿的思维,开阔幼儿视野,这样可以让幼儿们通过教学情境主动探究和自我思考,完善幼旱闹识结构,从而大大提高幼儿学习的能动性,吸引幼儿主动去学习,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社会活动课《遇到火灾怎么办?》教学中,教师根据火灾的情境设置按钮图标,让幼儿自己去操作,当幼儿点击相应的图标,就会出现声音提示“你答对了,你真棒”,幼儿会根据提示哪种行为是正确的,每次操作都会有这种提示,我们通过这样形象的教学让幼儿更直观地去学习哪种行为是正确的,哪种是错误的。在社会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如图像、声音和色彩,能够引导幼儿的认知,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调动幼儿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孩子们在轻松自由的情境教学氛围中提高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依托多媒体的特性,教师以课程为基础为幼儿设计不同的教学场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认知的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我们都知道,如果幼儿对知识或者事物兴趣浓厚,注意力就会越发的集中,而幼儿们的注意力越集中,教学效果就越好,幼儿的记忆能力得到增强,更乐于积极思考,他们的思维活动就越积极。比如,在社会课《生活中常见的标志》实际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幼儿了解和认识标志,当屏幕展现出各种标志的时候,幼儿们积极举手,说明在哪里见过并讲解这些标志都有哪些作用,老师借助多媒体设备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标志的实际作用和用处。

在社会活动课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丰富幼儿社会活动课的种类,开阔了幼儿的视野,提高了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了教师的能动作用,从而优化了社会活动课堂,推动了幼儿素质教育的进程。如果多媒体技术运用不当,将达不到该有的课堂教学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五、社会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思考与问题

上一篇教育案例

下一篇感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