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命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范文1

关键词:生命教育;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52-03

一、生命教育的脚印

世界上最早开展生命教育的国家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美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上获得满足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危机,尤其是青少年吸毒、自杀、他杀、暴力袭击等危害生命事件的频发,引起了美国各方的关注。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引导青少年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1968年首次明确地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且在加州阿南达社区创建了第一所生命教育学校并开始了生命教育的实践。自此以后,生命教育在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传播开来,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性教育思潮。

在我们中国,虽然在这方面较为滞后,但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教育由追求数量、规模向质量、内涵发展,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的过渡以及现行社会存在的大量的漠视生命现象,让许多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注意到“突遇一点挫折、打击,青少年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除了青少年心理脆弱之外,还跟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有关”,而且也逐渐认识“关注生命将是人类在教育观念上一次根本性的变革”。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

生命教育在中国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且首先是由少数几个省或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了有差异的生命教育计划。当时主要是将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看作一种生命教育。2010年7月开始,全面启动阶段。国务院公布了经过反复讨论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最终稿,《纲要》定稿明确将“生命教育”这一概念写入其中,并冠以“重视”二字以强调。这标志着“生命教育”这一提法及其相关的理论与教学,正式被官方认可,获得了国家准生证。生命教育的发展也由此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叩问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我们都知道,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活动。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因此,我们可以说,生命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生命、发展人的生命的活动。目前,虽然我们国家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有多种不同的表述,但其本质内容却是一致的。笔者倾向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师大教授肖川教授说的“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健康、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形态。生命教育的实质就是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在学生学会生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追寻幸福生活。一句话:悦纳生命,活出生命的精彩!

三、用生命教育燃亮教育的生命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承担生命教育的责任,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是教育工作者的崇高理想。生命教育不是另起炉灶,单搞一套,而是整合现有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用生命教育贯穿。

(一)遵循核心突出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一所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所以,应把“生命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思想经营。首先,在办学理念上,倡导以人为本,以师为本,弘扬师生的生命活力。积极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使师生人人有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人人有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与行为。其次,建立生命教育的大学科概念,让生命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告诉我们: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正因如此,必须树立“把生命教育融入学校各项工作”的思想。积极构建生命教育实施网络图,积极营造有生命活力的育人环境,从文化学习到体育,从心理健康教育到品德教育,从环境营造到实践活动,都深深打上生命教育的烙印。从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网络、电视荧屏、黑板报、到图片展览、班团队活动等都留下生命教育的印迹。让生命教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成为实实在在的重要内容。

(二)循序渐进划分明晰

教育必须遵循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生命教育是有阶段、有序列的,为此,要给每个年级确定教育主题。小学主要分低、中、高三个年段,初中分三个年级。以初中为例。初一年级:以认识生命为主题,介绍生命的起源,人从哪里来,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多彩的生命世界等,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初二年级:以珍爱生命为主题,介绍远离、拒绝自杀、吃出健康、学会健身等,强调人与自我的关系。初三年级:超越生命为主题,通过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学会关爱、学会做人、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等板块,启迪学生认识到生命有限,价值无限,强调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三个年级各有侧重点,实现了有序发展。

(三)整合途径拓宽思路

课程育人――校本教材做渠道。实施生命教育,谈到生命教育的实践,“生命教育能否课程化、是否需要课程化”的问题就自然摆在每一个学校面前。从生命教育的本质来看,它具有渗透性、情境性和非连续性,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式,而非一种教育模式。但是我们如果只是口头上承诺生命教育要融入和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大背景中,这些“豪言壮语”在现实中就会落入“应试教育”的窠臼,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了。应树立“理念为先、课程实施为主、学科渗透为辅”的思想,依据课程开发理念,遵循“知我、知人、知物、知天”四个纬度,开发生命教育课程。

课堂育人――让课堂充满活力。什么叫活力课堂?李希贵老师说:要“让学生在课堂里自由呼吸,让师生共同演绎生命与成长的精彩”。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是自由的,没有了压抑,有的是灵光闪现;没有了束缚,有的是畅所欲言;没有了权威,有的是平等兼容……“每一个学科都可以找到一种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每一个课堂都可以创造出精彩,激发出生命活力。”特级教师孙双金说:“活力课堂就是小脸通红、小眼发亮、小手直举、小口常开。”打造活力课堂活动包括两部分:学科挖掘和活力课堂。

1.学科挖掘。不容质疑,学科教学首先要体现学科特点。我们所说的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就是在体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凭借课堂教学渠道“有意识、无痕迹”地渗透生命教育。语文学科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渗透人性的教育和人文意识,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意义的理解追求。数学学科可以让学生感受人类的智慧和作为思考者的本质。体育学科教给学生生命运动的常识、保健的方法。音乐与美术学科教会学生欣赏生命之美。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学生心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顺利、失败和成功。比如说,有一位老师这样上作文课:她让学生写出自己最喜欢的五个亲人的名字,然后一次划掉一个(意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每划掉一个就谈谈自己的感受。因为每划去一个人的名字,就意味着一个最亲爱的人离去。课上到最后,老师泪流满面,学生泣不成声,很多学生不忍心再下笔。课后,学生的作文中普遍表达了“感恩”的心声。有的说,亲人时刻伴随在身边,但我从来没有为他们做些什么;有的说,亲人是我的支柱和靠山,我不能失去他们;还有的说,感谢生命,珍惜拥有……谁能说这样的课没有体现学科特点,而同时又散发着生命的关怀呢?学科渗透工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生命,更加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2.活力课堂。打造活力课堂,是张扬学生生命个性的一条渠道。环视当今的课堂,忽视学生存在状态(亦即生命状态)的现象普遍存在。老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依然主宰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学习的乐趣得不到体现,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发挥,主动性和个性受到压抑,生命的发展缺少活力。要让课堂迸发生命的活力,就一定要解放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存在,以学定教,精讲精练。注重学习过程,教师只能是一个帮助者、合作者、组织者。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得到教师的充分尊重,所以每节课都成为教师与学生一起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完善生命,释放生命活力,共同成长的土壤。

临沂市罗庄区册山镇中学数学老师刘建宇就是个思考者,他教初中数学,打乱教材编写体系,重新构建数学知识框架。他在课堂上讲哲学,甚至讲外国的哲学家,更有甚者在毕业班的前夕看世界足球赛,放电视,没有任何作业。结果他的学生怎么样呢?他的初二学生参加整个临沂市考试,比初三的成绩还好,奥林匹克竞赛,他一个班获奖的学生占临沂市获奖人数的半壁江山。他的家庭炉边谈话式课堂教学,特点是:随和、融洽、自然与轻松。数人一围,无尊卑之别,唯友情相处,无严肃气氛,唯兴趣使然。就某一问题或几个话题展开讨论,人人敢想、敢说、敢动,最后达成共识,或者未成共识。这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内心深处的那种属于生理行为的求知欲望,个体创造思维被挥洒得淋漓尽致。

文化育人――给环境话语权。学校办学追求的一种境界是形成学校文化,用文化育人。文化包括很多,如管理文化、组织文化、研究文化等。

有一所学校,养着四种动物:孔雀、猴子、白鸽、小兔。教学楼墙上镶着四句话:像孔雀那样美丽,像猴子那样灵敏,像白鸽那样纯洁,像小兔那样温柔。校长说:“这就是学校的校训。”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训,许多学校的校训大致相似,如“求实、励志、勤学、奋进、守纪、文明、尊师、爱校”等,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校训不好,但与上述“动物榜样式”校训相比,似乎缺乏个性和生命气息。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形成学校生气勃勃的氛围,营造校园亲和环境,使学校成为学生依恋、向往、成长的学园、乐园。

活动育人――体验多元色彩。教育者们都爱说的一句话是:活动最能锻炼人。此话不假,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专项活动,如艺术节、运动会、读书节等,有意体现生命教育主题和内涵。

(四)教育者要懂得生命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新老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看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毒死。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一名学生转到一所新的学校就读,数学考试只得了20分,老师给他订了一个增加20分的学习目标。一个半月后,这名同学数学考了56分。老师宣布,这次全班考得最好的就是这名同学。同学们都很奇怪,老师说:“这名同学数学考试比上次增加26分,有谁比得过他吗?”于是老师提议,全班鼓掌,向这名同学表示祝贺。也许是这名同学第一次受到这么热烈的赞扬,他哭了。这名同学从此爱上了数学。

学校经常进行是“重点培养‘优生’,还是重点帮助‘学困生’”的讨论。其实,这种讨论并无多大意义。我们要关注的是“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优生”、“学困生”都需要我们帮助和辅育,从成全生命这个角度实施教育工作,我们就不会有“优”、“差”之争了。上述那名同学遇到了一位懂教育的好老师,老师激活了这名学生的生命潜力,使这名学生由“差”变“优”,实现了他生命成长中的一次转折。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担负着唤醒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任务,不能因为教育者的失误,而造成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忽视和伤害。

教育者要相信每一名学生都会成功(尽管他们成功的途径、方式有所不同)。有许多教师问:“学生不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一位教师说:“如果你教的学生没有获得成功,原因只有三条。第一,我们没有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第二,我们还没有发现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优势因素;第三,我们还没有找到使学生成功的有效方法。”教育工作的成败,主要应在教育者自身上找原因。有一项调查发现在校读书6年,还有不少学生在课堂上从未发过言。超过60%的学生从未当过班干部(包括小组长),能够外出参加活动的学生非常少。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生命教育范文2

一、阅读教学――生命教育的肥沃土壤

文以载道。语文是生命体验、情感思想的载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阅读,事实上就是与生命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自觉珍视生命,了解生命的真正价值,进而提升对生命的感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承担的神圣职责。

小学语文教材有不少蕴含着”生命情感”信息的课文,有的揭示生命规律,有的呼唤热爱生命,有的敬畏提升生命价值。面对蕴含丰富的生命教育的素材,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找准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契合点,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情感。如西师大版《这条小鱼在乎》一课,作者讲述了在海滩上散步时看到的感人的一幕:潮水退去后,一些小鱼滞留在海滩上的浅水洼里,一个小男孩在不遗余力地弯腰捡起小鱼,再用力地扔回大海。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深入文本,熟读教材,并设身处地去想:“小男孩明知道海滩上的小鱼是救不完的,为什么还那么执着?老师觉得他有点傻。”孩子们都很激动,立刻反对我的观点。我趁机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孩子们得出结论:小男孩救助的不仅仅是一条小鱼,而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他的坚持,为在海滩上被困的小鱼提供了生的希望。同时也让学生们明白了:其实救助生命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就像文中的小男孩一样,在他一弯腰,一挥臂的瞬间,一朵即将凋谢的生命之花又获得了重生。随着教学的逐渐深入,学生的生命意识不断地被唤起,一次又一次激起他们对生命的思考。此外,我们还要指导学生选择与课文有关的课外文本进行阅读,有意识地进行生命教育的课外延伸,使强烈的生命意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动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条小鱼在乎》一课结尾时,我进行了拓展延伸,通过两组图片的对比,让学生对生命的感悟进一步加深:生命没有大小、贵贱之分,再卑微的生命也是生命,爱护生命是一种高尚的行为。

二、习作教学――生命教育的尽情流泻之地

写作是最具个性化的行为,凝聚着个体生命的情感,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引а生关注日常生活,关注个体的内心情感,促使学生对于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并通过语言文字把他们对生命的感悟外化出来,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生命问题和生活现象进行讨论和思考,并以此为素材进行习作训练,以培养他们对生命的深层理解及生活智慧的积累。例如,在写《桃花心木》读后感时,我让学生针对课文最后一句话进行深入的讨论,并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理解,孩子们兴趣特别高,在他们澄澈的理性思考中,理解了生命成长的规律,我也趁机让学生根据这一话题,自拟题目进行习作训练,在写作中,很多孩子和自己的生活比照,感受到了父母及老师培养自己独立自主能力的良苦用心,促使他们学会用生命发展的眼光去思考现实问题。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后,有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面对社会上的诸多诱惑,我们要牢牢把握住道德的底线,不管有没有人监督我们,我们都应该这样去做,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在面对不良诱惑时,我们义无反顾地选择道德……”孩子们虽然不知道“慎独”这个词,但这些切身感受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的生命经历了一次道德的洗礼,为他们的生命增添了一抹亮色。

三、语文实践活动――生命教育的试验田

生命教育范文3

〔关键词〕职校生;生命教育;探究;感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2-0017-02

近年来,媒体关于中小学生自杀、自残或伤害他人的报道已不鲜见,从中反映出一些学生在认识自身生命意义、价值上存在不容忽视的缺陷,这也折射出学校教育中对生命教育的缺失。呼吁生命教育进入学校教育的视野,让青少年认识到生命的美好和重要,使他们能面对和承受挫折,以正确的态度看待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自然成为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几年来,我们在职校生中开展了一系列生命教育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舶来品,最早源于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死亡学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早期的生命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反吸毒、预防艾滋病、自杀、暴力等问题。而近些年来,从实施生命教育的国家和地区看,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或者说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价值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核心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

精神缺失、人生茫然是当前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教育任务就是要帮助每位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建立从自然生命到人文生命的整体生命观,认识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从根本的地方得到动力,从内心产生生活的信念和力量,培养坚定的生活信念、积极的生活态度、丰富的生活情趣、科学的生活方式,让学生人生有方向,生活有品味,从而激发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的品质、活出生命的质量。

二、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1.开展生命教育校本培训

我校每学期初都要进行班主任培训,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制作了生命教育教师手册,供教师们学习;定期开设“修身大讲坛”,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和育德能力,促进全体教师树立“人人都是育德工作者的理念”,建设一支育德能力与专业能力俱佳的骨干教师队伍。

2.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我校借鉴外地的经验,如台湾的高中从2006年开始在“生命教育概论”“哲学与人生”“宗教与人生”“生死关怀”“道德思考与抉择”“与婚姻伦理”“生命与科技伦理”及“人格统整与灵活发展”八门课程中选开一至二门,籍由正式课程的方式建立学生对生命的正确认识。从2007年开始,我校以讲座的形式开设了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包括欣赏生命、做我真好、良心的培养、信仰与人生、生死尊严、社会关怀与社会正义、生物伦理等教学单元。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接触到各种心理教育和艺术体验,欣赏到生命的丰富与可贵,从而启迪他们的心智、确立正确的人生坐标,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3.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我校以打造激情课堂、实现快乐学习为目的,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校努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寻找生命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在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评价方面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全人格。

在“生命科学”课程中,使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了解生命世界的多样性和持续性,建立科学的生命观和进化观,形成健康的生命习惯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体育与健身”课程中,教给学生生命运动的常识和身体保健的方法;在“艺术”课程中,教会学生欣赏生命的独特之美;在“语文”课程中,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渗透人性的教育和人文意识,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教育;在“英语”课程中,结合课文中有关社会公德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拓展,在教学的形式上,通过让学生自主地表演、对话,使之产生对社会公德的感悟。

4.加强心理辅导工作

大多数生命事件皆因心理问题引起。由于职校生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狭窄,他们对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并不是很了解,甚至可以说是极度困惑。因此,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辅导工作是遏止校园悲剧发生的有效措施。我校除了每周开设一节心理指导课之外。还成立了“心理咨询室”,有专业教师为学生排忧解难,使学生树立现代的健康观,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努力锻炼心理承受力。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人生,自觉控制并合理释放不良情绪,做一个身心都健康的快乐中职生。

5.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我校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出发,结合区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专题教育。内容涵盖了青春期性教育、礼仪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根据中专阶段学生的认知和行为特点,我校开展了青春期性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变化。为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我校开展了“迎奥运阳光体育活动”,增加课外活动时间。我校每学期都要举行一次消防安全演习及防灾逃生演习,增强学生的自护自救意识,创造安全文明校园。

每逢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节日、纪念日和主题教育日,我校都切实开展各种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如4月份配合清明节安排“祭祖”活动,5月份配合母亲节安排“生孕体验活动”,9月份配合“重阳节”“中秋节”开展慰问孤寡老人、给亲人写信等活动。我校还精心组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党校学习、十八岁成人仪式、青年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力求激发学生对生命成长的满足感,使他们对自我生命成长的每个足迹留下深刻的印象。

6.把握生命教育契机

我校善于抓住各种时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比如“5・12”汶川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巨大悲痛,我校通过晨会、板报、主题班会等对学生进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学生自发真情募捐,出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学生在这场抗震救灾过程中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是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的升华,是一次让学生唤醒生命意识、构建生命信仰的心灵震撼。2008年新学期伊始,振奋人心的北京夏季奥运会刚刚结束,随之开始了北京残奥会。学校要求各班及时组织观看,并要求学生撰写观残奥会心得体会,学习残奥运动员事迹,体验和感受残奥精神。北京残奥会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残疾人对生活不懈的追求,对生命价值的完美解读,使学生懂得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实施生命教育的感悟

1.生命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生命的特点、生存的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我校在通过课程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并实践了阅读指导法、亲身体验法、模拟想象法、欣赏讨论法、随机教学法等。通过课程实施生命教育,不管采取什么方法,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他们自身的经验,或在影片欣赏、角色扮演、阅读书籍之后,师生互相分享彼此的心得。因此生命教育主题的设计应尽量生活化,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和分享为关键。生命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从体验中感悟生命的可贵及对生命积极的关怀,借以形成对生命正确的认知与态度。生命教育的关键在情感,所以生命教育的课程教学必须从内心感动学生,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憾。

2.生命的个体形式是具体的、独特的、丰富的,每个生命个体都有别于其他生命个体的天赋、兴趣和爱好,即生命具有多样性,这也是生命生成性的必然结果

教育就是要尊重生命,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要尊重受教育者的生命个性,帮助他张扬生命个性美。尊重生命,就要学会宽容。一是要让学生觉得自己是重要的,是受到教师重视的。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挖掘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集体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二是要让学生能由衷感到快乐。正是因为学生得到了教师的重视,同学的肯定,他才会感到自己的存在对集体、对同学是有价值的,才会感到受教育的快乐。这种快乐同样能够成为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动力。

3.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教育学生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

生命教育范文4

生命教育是舶来品,最早源于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死亡学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1968年美国学者华特士首次提出的生命教育思想,多与此有关,关注的是反吸毒、预防艾滋病、自杀、暴力等问题。但近些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对此问题的讨论,渐渐脱离了这一主题,而在另一些意义上使用生命教育的内涵。有研究者将“生命”定位为“教育的基础”或教育的“原点”,认为生命教育就是要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学生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和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另有研究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

在价值取向上,它强调人的精神生命的主动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它关注人际交往中精神能量的转换;在保障机制上,它注重生命主体自主能动的投人与合作。以上这些理解,是立足于生命对教育的一种重新解释,实际上界定的是教育的内涵,就像叶澜教授所指出的,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和为了人的生命的实践活动,是最体现人文关怀的事业。相对于以往社会本位视野中教育对个体生命的漠视,这种教育更关注生命,有学者就把它称为“生命教育”。如果这样的话,一是不符合生命教育的原初内涵,二是生命教育也无特定内涵和特定意义,它指的就是所有的教育。我个人以为,这不是我们所谈的生命教育,为了表示区别,我个人习惯于把它称为“生命化教育”,或者称为“生命视野中的教育”。从实施生命教育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看,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或者说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价值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核心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但就在这较为一致的内涵中,还有不同的取向,反映了生命教育的不同侧重点。

1.身体健康取向的生命教育。这是目前西方生命教育的主流,重视了解人体生理结构,给人以生命的孕育、发展的知识,教人以增进健康、疾病预防、面对危机的技能以及保护环境的相关知识。比如美国的生命教育系列教材就叫做《Health&welhiess)),包括五大单元,分别是:心理、情感、家庭和社会的健康;成长与营养;个人的健康和安全;药物和疾病预防;社区和环境的健康。

2.生死取向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最早源于西方兴起的死亡学(Thanatology)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deathedueation)。死亡教育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体认死亡的意义、本质,以及学习如何充实地生活与有尊严地死亡。在美国、英国,死亡教育和“I店终关怀与谙商”(dyingcareandeounseling)、“哀伤格商”(griefeounseling)已愈见繁荣。美国从幼稚园到大学都逐步开设了这门课程,医院和社会服务机构也有相关座谈会、研习会。英国小学课堂上,殡葬业人员或护士会教授人死时发生的事,并让学生轮流通过角色替换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如父母因车祸身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

3.伦理取向的生命教育。伦理取向的生命教育在台湾地区表现得比较明显。台湾的生命教育是通过伦理教育转化而来的。这种取向充分反映在台湾的生命教育课程之中。2004年台湾颁布了普通高中生命教育的课程纲要,除了“生命教育概论”外,其中的“哲学与人生”、“宗教与人生”、“生死关怀”、“道德思考与抉择”、“与婚姻伦理”、“生命与科技伦理”、“人格统整与灵性发展”都属于伦理教育。

4.宗教取向的生命教育。宗教取向的生命教育重视让人相信神的存在,感受神的恩泽,并能根据教义了解人的生、老、病、死,遵循神的旨意去做,从而使人获得神的接纳,并能最终回归神的国度,以求灵魂的安顿,起到净化人心、引人为善的作用。

5.社会取向的生命教育。台湾学者也称为生活取向的生命教育。在生活中,学会人与人的相处,是生活最起码的要求。社会取向的生命教育,把人作为一个社会人,关注人的社会性发展,重视人我关系、人际相处、社会能力培养、自我生活的料理、生活习惯的培养、生活的调适以及品格的培养,使个体能成为一位德行与学问兼备的人。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会出现不同取向的生命教育?这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当时社会的缺失和需求有关。1979年,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成立了第一个“生命教育中心”,该中心的生命教育重点为“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美国生命教育的实施也以辅导儿童向说“不”为主,对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八年级甚至更高的年级。英国的生命教育中心创始于1986年,主旨也在于防治药物滥用,经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工作者通过流动教室来倡导,主要是以小区为基础的自愿团体或法定组织来分配及管理。总的看来,西方国家强调的生理健康的生命教育,与西方社会的吸毒、艾滋病泛滥有关。台湾生命教育的背景则不同,它针对的是科技发达、物质富裕时代“人生观的虚浅与道德的沉沦”,人们“对于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人我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以及生死问题,常无法真正了解,而衍生出许多不尊重他人生命与自我伤害的事件”。

台湾的生命教育虽然源于学生自杀事件,但是生命教育的推广却未因此而偏重于“自杀防治”的主题,而是以匡正社会风气、提升全民生活品质与社会价值重建为目标,偏重于伦理道德教育。当然,一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问题可能不是单一的,生命教育的取向也不再单一化,而走向多种取向的综合。例如台湾学者就指出,生命教育就是要将伦理教育、生死教育、宗教教育三种取向融会贯通。中国大陆的生命教育持什么取向,这与我们当前为什么提出生命教育有关。我们提出生命教育主要是针对当代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观念发展的消极层面,比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此外,还针对青少年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意志脆弱、情绪失控等心理问题以及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因素。因此,迫切需要生命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所以,它是伦理教育、社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体,涉及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等教育主题。

二、生命教育的内容与组织

台湾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这是有道理的。因为生命教育是围绕着人的生命所开展的综合性教育,而人的生命处在自然生命、他人生命、社会生命和宇宙生命的呵护和包围之中。由此,生命教育的内容应该从五个维度展开:第一,人与自我关系的教育。认识自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爱自己的生命,能够进行自我心理和情绪的调控,规划人生的发展,开发生命的潜能,不断地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第二,人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理解“人是一个共在体”以及他人的存在对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尊重他人、关怀他人,具有宽容的意识,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第三,人与社会关系的教育。作为一个社会性的存在,个体生命首先要社会化,适应社会的要求,学会处理个人与社群、集体的关系,既要维护个人的正当权益、权利、自由,又要维护公共的道德和集体的利益,树立社会关怀和正义感。第四,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大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环境,自然界的其他物种都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朋友”。因此要具有一种民胞物与的情怀,尊重生物的多样性,珍惜周遭的自然环境,保持自然生态平衡,追求可持续发展,创造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第五,人与宇宙的关系教育。从终极意义上说,生命以死亡为终点。但人正因为有死亡,短暂的人生才要活出意义,所以生命教育教人思考死亡的意义,探索人类存在的价值,确立自己的人生信仰,努力创造自己灿烂的人生。同时,要认识国家、世界的伦理,关心人类的危机,树立地球村的观念。生命教育的以上五方面内容如何组织?从已有的实践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比如台湾的高中从2006年开始在“生命教育概论”、“哲学与人生”、“宗教与人生”、“生死关怀”、“道德思考与抉择”、“与婚姻伦理”、“生命与科技伦理”及“人格统整与灵性发展”8门课程中选开一至二门,藉由正式课程的方式建立学生对生命的正确认识。

2.在综合课程中设置生命教育的内容,使生命教育成为综合课程的一部分,并给予一定的课时比例保证。台湾《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规定,生命教育为“综合活动学习领域”的指定单元,是综合活动学习领域的最低要求,学校不得省略,也不能刻意淡化或稀释,所占时间不得少于综合活动学习领域总时数的10%。

3.学科渗透,也就是在其他学科中分别渗透相关的内容。上海的生命教育主张学科渗透。《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小学的自然、体育与健身、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初中的生命科学、科学、思想品德、社会、体育与健身、历史等学科,高中的生命科学、思想政治、社会、体育与健身、历史等学科都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显性学科,要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

4.专题教育活动。可以结合校园安全、学生自我保护进行生命教育;结合爱心、友善、关爱进行生命教育;结合生理、心理、青春期进行生命教育;可以结合异往进行两性教育;可以结合健康养生、远离进行生命教育‘可以结命环保、生态进行生命教育。也可以按节日安排主题生命哲育活动,比如4月份可以安排“祭祖”活动,5月份配合母亲节安排“生孕体验”活动,9月份配合产重阳节’,、“中秋节”开展慰问孤寡老人、给远芳的亲人写信等活动。

我个人以为,虽然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具有连贯性,能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系统、完整地呈现出来,能引起人们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落实。但鉴于学生当前学习科目已经过多,学习负担沉重的情况,我们不适合打着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名义,把生命教育列为专门的课程。再说,生命教育的一些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内容有很多重复,我们在专门的学科课程中也无法避免。学科渗透尽管是一种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方法,但要避免为生命教育而“贴标签”的问题。有些课程本身就含有生命教育的内容,比如体育和健康、生理、品德与生活等,但有些课程则不大容易渗透生命教育,甚至不适宜进行生命教育,比如说数学、物理、化学等。如果为了进行生命教育,在“花絮”上做了很多东西,难免会“喧宾夺主”。但我个人还是主张通过学科渗透、学科融入的方式来自然进行。

比如,语文学科对待人生故事、生命故事的不同阐释,就体现了不同的生命观,这既是语文教育,也是生命教育。这就是一种自然的融入。我们在融入和渗透中要追求一种“踏雪无痕”的境界。生命教育不是一个固定的课程科目,因此在内容的组织和设计上应该重视各科的统整性及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性,将问题与人串联在一起,并且要把握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每一个机缘,适当地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当中,这不仅包括融入课程之中,也包括融入教育教学生活之中;不仅以内容的方式融入,也包括方法方式上体现生命关怀。鉴于我国中小学的现实情况和生命教育的特点,在如何组织生命教育的内容上,我主张教学渗透和适时的专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前者保证学生可以受到生命的关怀和熏陶,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生命;后者针对不同的主题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专业角度,比如说生理、安全、爱、关怀、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有关生命的深入理解,掌握生命发展的技能方法。

三、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1•转变观念

受传统文化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影响,中国的教育只注重人的社会性(社会生命),而忽视人的(自然)生命的存在,个体生命被高度地政治化和道德化。我们的教育习惯于教人学习不畏、见义勇为、舍生取义,却少有躲灾避险、安全自救、保全生命的教导。我们习惯于教导小学生学习小英雄,小英雄的事迹固然感人,值得敬佩,但我们是否要号召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儿童学习,却从来不思考。如果我们的社会一味要求儿童用生命来面对危险,用死亡来体现崇高,这本身就违反《人身保护法令》和《儿童权利公约》,也是反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拷问传统的社会伦理观和教育观对生命的蔑视,让教育回到身体、生命、生活的基本议题。当前中国进行生命教育,可能会有两个难点:一是死亡教育,二是性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的一项调查表明,有63%的家长表示“难以接受幼儿园开展与死亡相关的活动”,有50%的家长认为“生死教育会让孩子觉得恐怖,对他的身心不利”,因此反对幼儿园进行死亡教育。西方可以领着小朋友参观殡仪馆、太平间,扮演各种死亡的角色,但在中国恐怕是难以行得通的。不要说在幼儿园,一位高中老师让高中生给自己写“墓志铭”,在西方这本是再普通不过的死亡教育,但在国内却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国人忌讳死亡,但并不因为我们忌讳,人就不死亡了。了解死亡,才懂得生存的意义、生命的美好。这就是“向死而生”的道理。中国的改革开放,似乎也打开了性的,人们的性观念大为解放,但与解放的性观念相比,性教育则落后很多。面对孩子“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一个普通的生命教育问题,不知道有多少家长难以启齿。性观念的解放与性教育的落后,使得一些不健康的媒体钻了性教育缺乏的空子,造成近年来婚前的增多、性病和艾滋病的低龄化趋势、少女怀孕增加等严重问题。面对生命教育的合理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这些陈腐的观念。在以人为本的社会,生命是第一位的。生命教育必须确立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理念,以生命为原点,尊重生命的特性,促进生命自由的成长。一切不尊重生命,扼杀和摧残生命的理念,都必须予以彻底的破除和转变。

2.通过有形课程实施生命教育

我虽然不赞成生命教育通过专门的生命课程来进行,但并不意味着生命教育不能专门化。生命教育的专门化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进行学科教育内容的渗透。比如,小学的“自然”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人体主要器官及其功能、人的生命周期和身体发育的特点,学习一些健康和疾病预防的知识;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的一些基本常识一与道德规范,初步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在学科渗透的时候,既要反对贴标签,又要突出生命教育的意识。要从爱护生命、珍惜生命的角度提升对这些知识的认识。二是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节日与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比如反对吸毒、文明上网、两性平等、维护权利、生涯规划、保护生态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全方位感悟生命,学会生命保护、生命自救的方法。生命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生命的特点、生存的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台湾在通过课程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并实践了阅读指导法、亲身体验法、模拟想象法、欣赏讨论法、随机教学法等。通过课程实施生命教育,不管采取什么方法,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他们自身的经验,或在影片欣赏、角色扮演、阅读书籍之后,师生互相分享彼此的心得。因此生命教育主题的设计应尽量生活化,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和分享为关键。生命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从体验中感悟生命的可贵及对生命积极的关怀,借以形成对生命正确的认知与态度。生命教育的关键在情感,所以生命教育的课程教学必须从内心感动学生,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

3•通过无形的课程实施生命教育

生命关怀应该成为一种教育哲学或教育指导思想,通过生命化的课堂生活、学校文化、班级管理等方面,使其弥漫于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之中,弥漫在学校生活之中,使学生处处能感受到生命的关怀,浸润在生命的阳光之中。课堂是学生生命观的主要生成场所,课堂教学以促进生命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为此课堂教学必须凸显生命的灵动和创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成为生命化的课堂。生命化的课堂关注的不是知识,而是完整的生命;生命化的课堂不是机械的课堂,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生成的课堂,它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非计划性和非连续的教学形式。学校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社会的场所、文化的存在。生命教育要求学校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富有人文关怀的文化环境,包括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清理和废除旨在卡、压、罚的规章制度,提供民主、自主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形成关爱生命、珍视健康、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班级作为一个基本的教育场所,应该为学生生命的发展服务,成为生命的家园。为此,班级管理不在于为知识的高效传递提供组织形式,也不在于为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提供保证,更不在于成为“治理”不安分学生的工具,教师应秉持人文关怀的理念,以学生的本体生命为依托,呵护和激扬学生的生命,在班级教育管理中绵延人性的情感,寄寓爱的关怀。

生命教育范文5

一、二、三、四,这个口令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它让我想起了在两个星期以前,我校的全体初二年级学生来到了五厍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进行为期四天的生命教育活动。

在此次活动中,我们学到了各种各样的知识,也体会到了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军人是有多么辛苦。

到了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没多久,一切就紧锣密鼓地敲响了。第一件事便是换上颇具风范的迷彩服。在进行简短的开营式后,教官带领各连来到教室,开始了在那的第一堂课----寝室卫生和打扫。教官跟大家讲了如何放拖鞋、叠被子、枕头和被子该如何摆放等,也提出了要求和不达标的处罚制度。听起来很容易,然而真正实行起来的时候就有许多人遇到了麻烦。晚饭休息过后,则进行楼宇逃生训练及听民防讲座。

第二天的行程也大致如此,上午学习的第二节课便是止血包扎操作。下午学习了防毒面具使用及交通安全手势。晚上则听了食品安全的讲座,还进行了野外生存拉练。不得不说,一天的课程令我们受益匪浅,开拓眼界。

第三天,学习了心肺复苏按压,心肺复苏按压在危险时刻是十分有用的。晚上,在消防知识讲座结束后。全体师生举办了文艺汇演,这可谓是整个生命教育活动中最精彩的部分了。每个节目都是十分的精彩,而每个节目都有我们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与喝彩声。

在基地的最后一天,同学们进行了各类项目的比赛,都是之前三天中大家所学习的知识。最后离开的时候,大家都显得十分不舍,经过了四天的训练,似乎站军姿,匍匐前进,蹲姿,深蹲,对于大家来说已经不再算什么了,大家心中有的只是这四天中欢快的点点滴滴。

这四天里,烈日晒黑了我们的肌肤,却使我们滚烫的心变得更加热烈。汗水湿透了我们的衣背,我们却没流一滴眼泪。微风习来,吹散了多日来的疲倦,留下了许多许多难以言表的感情。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很完美,但是每个人都在不折不挠地坚持着,始终如一地追求着。我们的心中更是回荡着出发前政教处彭主任对我们说的话:“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

生命教育范文6

(一)生命教育是幼儿教育的本质需要

幼儿处在生命发展的起始期,生理与心理的稚嫩性决定了生命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幼儿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如果说健康教育应该放在幼儿教育的首位,那么生命教育就可以看作是健康教育的元基点。儿童在早期接受生命教育,在教师引导下,以积极的生命观对待生命的发展与死亡,从小培养幼儿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善待生命、尊重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信念与生命态度,形成积极的生命情感和良好的生命品质,可以为幼儿未来生命成长、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民族地区因地方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当地幼儿遭受的生命威胁更大于其他地区的孩子,为此民族地区幼儿迫切渴求生命教育,维护生命生长的权利。首先,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多分布在我国西部、北部的边疆地区,多处于地势高、地域较复杂的山区、高原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面临更多自然危害(地震、泥石流等)。2013年以来,在我国西部地区四川省雅安市、甘肃省定西市接连发生6级以上的大地震,给当地人民的生命带来极大威胁,如果没有必要的生命教育,面对这些灾难来临,那些生命稚嫩、生存能力更弱的幼儿怎么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其次,传统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如苗寨、侗寨等)常年缺少鲜活因素的注入,思想相对闭塞,大家深受落后旧思想的侵蚀,有的家庭仍把多生孩子视为获得更多劳动力的途径,加之地方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口普查工作难以实地开展,导致计划生育工作一直无法真正落到实处,普遍出现了一对夫妻多个孩子的现象。并且,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滞后的限制,父母不得不将孩子留守当地,双双外出务工,也因此衍生出系列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保育及教育而出现生命发展受限甚至生命延续堪忧的问题。

(二)生命教育是践行“整合式”幼儿园课程理念的具体行动

幼儿生命教育是多维度的教育,不仅要保护、发展幼儿的自然生命,还要完善社会生命,培育精神生命。因此,从传统的幼儿园课程领域来看,生命教育内容是有机渗透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的综合类知识。比如小班组织的一次渗透生命教育的语言领域活动(我爱我自己):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用来画画和看书;我有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每天都要刷刷它;我还有双灵活的手,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认识、描述自己的身体器官,一方面能让幼儿了解各器官的功能,帮助幼儿正确的看待、认识自己的身体,让幼儿充分感受健康身体的重要,启发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幼儿独白性语言的发展,培养幼儿独立描述事物的能力。此外,幼儿教师可依据幼儿特有的泛灵心理,通过日常生活对生物生命的起源到结束的描述,既可以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生命认知,让幼儿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从而更珍惜生命,还能增强幼儿移情能力,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例如教师在故事《树妈妈》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将树叶宝宝枯萎了这个植物生命结束的情节,生动描述为树妈妈见不到树叶宝宝了,以此联系幼儿生活中与父母分离时的悲伤,让幼儿感受到生命消失后,亲子离散的痛苦。

(三)利用探索幼儿生命教育的过程,提升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水平

幼儿教师在逐渐探索幼儿生命教育活动途径和方法、选择合适的幼儿生命教育活动内容的途中,对幼儿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将幼儿生命教育的理念转化为实际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在这过程中,幼儿教师不断深化专业理论,丰富专业实践。除此之外,在实施过程中,传达给教师的生命教育观既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育过程中,时时提醒着幼儿教师尊重儿童生命主体,重视师幼之间情感态度的培养,在使受教育者增强生命意识的同时,形成平等亲密的师幼关系。

(四)宣扬幼儿生命教育为民族地区家长树立科学儿童教育观

在民族地区推广幼儿生命教育,一方面可引导幼儿理性对待生命的产生与死亡,珍惜、关爱生命,提高幼儿生命质量。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能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家长、社会进行科学幼儿教育观的宣传。从对水族地区家长育儿观的调查中发现,89%的家长对幼儿接受幼儿教育的动机都出于孩子智力发展的考虑。然而,幼儿的智育并不等同于幼儿教育,忽视儿童的生命特征,片面追求儿童智力增长,最终只会阻碍儿童未来生命的发展。呼吁幼儿生命教育,引导社会群体正确认识幼儿生命成长的阶段性,把握幼儿的生命特征,只有认识幼儿教育的全貌,尊重幼儿生命的主体性,以幼儿的终身发展为目标,才能让幼儿的生命有质量地生长在阳光之下。

二、民族地区践行幼儿生命教育课程的困境

幼儿生命教育课程在国外学前教育的发展已成规模,港台地区的发展也呈趋势。大陆地区近些年虽然掀起了生命教育课程研究的热潮,但仍然争议不断,如今,要想在我国民族地区开展幼儿生命教育更有可能面临更多的困境和挑战。

(一)实施生命教育受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状况的制约

近几年来,国家对一些学前教育落后的民族地区加大了扶持力度,在海南、、新疆等地都开展了学前教育全免费的计划,但是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支出水平仍低于东部地区,历史欠账问题始终制约着当地幼儿教育质量。从贵州水族地区的田野调查中获知: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截止到2012年底仍只有2所县城公立幼儿园投入使用,其余的均为私人承办的民办幼儿园。这些民办园多在家庭屋舍中办学,教育内容以拼音、儿歌、算术等为主,师幼比多在1:20以上,且仅有一两位幼师职前进行过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要想在一个园内幼师是否具备专业幼师资格都有待考量的环境中开展幼儿园生命教育,谈何容易。

(二)生命教育中“死亡”教育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禁忌的阻碍

幼儿生命教育课程要求幼儿对生与死有朴素认识。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重生轻死的思想,将“死”看作一个不吉利的、甚至带有诅咒意味的字眼,因此言谈中对“死”也多有避讳。在一般的社会观念里,幼儿的生活应该是温馨、温暖的,“死亡”相关的内容与幼儿的生活似乎遥不可及。即便当今社会中有的家长赞同幼儿应该接触到与死亡有关的教育,但对于“死亡”的教育仍感到无从下手,一些教师也会担心家长不能接受幼儿获得死亡相关的知识或者幼儿阶段的认知水平无法接受死亡的含义,甚至会给个别幼儿带来心理阴影而采取回避,将死亡神话化的方式来解释死亡。

(三)生命教育内容单一

上一篇教育科研

下一篇教育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