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质量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质量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质量管理

企业质量管理范文1

【关键词】企业认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一套系统、科学、严密的质量管理的方法,它吸纳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为各类组织提供了一套标准的质量管理模式。一时间,各类企业组织都竞相采用这一标准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但实施结果却大相径庭。有的企业取得了非常好的管理效果,而更多的企业实施的最终结果只是“一纸文书”,整个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绩效并没有什么改善。换句话讲,这些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不足。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企业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不足,怎样才能提高这些企业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活动的有效性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一、有效性的概念

有效性指的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按照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对质量的定义,质量即“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质量的主体包括产品、过程和体系。显然,一个有效的质量体系,起码是能够满足顾客和相关方的需要及期望的体系。这里包含着对有效性的最基本的也是最终的判断标准,即对顾客和相关方需求满足的程度,程度越高,有效性则越强。

审核是确保企业所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标准要求,并且能够自我发现问题并不断自我完善的基本手段。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结论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标准和有关法规的符合性判断,另外一方面就是对体系的有效性的判断。通常在认证审核中,对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判断结论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对顾客及相关方的需要满足的程度;

(2)能够实现组织的质量方针和目标;

(3)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自我完善的机制;

(4)质量过程得到了控制,质量损失减少,质量成本逐渐降低。

二、影响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因素

影响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因主要是指企业所选择的咨询机构和认证结构。

一个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的咨询机构,能够从企业实际出发,帮助企业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断改进质量体系,不断提高运行的有效性。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证机构会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审核,帮助企业发现问题,促进企业不断改进,进而提高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反之,如果咨询机构和认证机构将经济利益摆在首位,降低对企业的工作标准,放松对企业的审核要求,只能使认证企业产生放松思想,对认证的目的产生错误认识,自然不利于有效性的保持和提高。

内部因素主要有领导的认识、质量体系文件的适用性、组织机构的合理性、人员的素质以及所配备的资源等。真正影响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同时也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内部因素。

在诸多内部因素中,企业领导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水平和态度又是关键性因素。领导是一个组织方针和目标的制定者,是组织任务分工的策划者,是组织资源的分配者,他的一言一行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领导对贯标认证工作应有一个正确的出发点,就是以此提高本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而不是迎合潮流,为拿证而贯标。只有树立了这样的认证观,才会积极推动贯标工作,使之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当企业的领导者树立了正确的认识后,其他诸如组织机构合理性、文件的适用性等只是属于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在正确的指导思想指引下,采用正确的方法,自然会迎刃而解。

三、企业认证有效性保证因素

确立了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正确思想认识之后,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保证这个体系的有效性。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是保证体系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一)以顾客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的贯彻

顾客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已经不用多说,关键是,很多企业只是把这句话作为一个口号,并没有将这句话的思想贯彻到实际工作中,自然也就不会真正实现顾客满意的要求,体系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以顾客为中心,首先企业应当想办法识别顾客的需求,并且想办法使企业中的全体人员对顾客的需求达成共识;然后要把顾客的需求转化为企业具体的生产控制标准,并保证在转化过程没有错误理解顾客的需求;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反馈,企业应当及时跟踪,并做出反馈,满足顾客的期望,甚至超越顾客的期望。这些工作显然不是一两句口号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企业的所有的人员对企业与顾客的关系,自己与企业、自己与顾客的关系形成一种共识,并且把这种共识带到每个人的具体工作中去。

(二)质量管理目标体系的科学性

质量管理体系目标实现与否是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进行评价的一项基本指标,但是,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目标本身缺乏科学性,这使得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评价也失去了意义。一个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目标不是一个目标,而应当是一个科学的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的内容和层次应当与企业的活动和组织结构相匹配;目标制定的水平应当(下转第18页)(上接第27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又是企业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而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制定的质量管理目标本身缺乏科学性,没有任何指导意义。例如一些建筑公司制定的质量目标是:工程质量100%合格,工程质量达到合格标准是国家有关法律对工程质量的一个最低要求,质量不合格不得验收不得使用,制定这样的目标可以说对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三)评价方法的可实施性

如何评价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ISO9000标准给出了两种方法:一是管理评审,二是质量体系审核。这也是通过认证的企业通常使用的方法。但是这两种评价方法实际上都是属于定性的管理手段,往往给企业员工的印象是,不管实际工作成果怎么样,为了满足认证标准的要求,最终的评价结论都不会差。因此,要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必须对评价方法加以改进,使其具有可实施性,使评价标准数字化,具体化。用财务的方法评价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评价方法。对于一个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体系的企业,用财务的方法评价质量体系是非常有益的。这种方法可以很直观地将企业通过建立、维持、改进质量体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反映出来,这也是企业领导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企业贯标认证的动力源泉。通过财务分析,可以了解质量成本和质量效益,确定质量体系改进的方向。有条件的企业还可用统计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对质量体系做出评价。

(四)体系自我完善功能的坚持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建立了三级质量监控,并且具有自我完善的机制。但是不管体系标准本身如何科学,一些企业组织却很少能够坚持贯彻执行,认证前,大张旗鼓,立军令状,开绿灯,称之为“重中之重”;拿证后,偃旗息鼓,卸担子,亮红灯,谓之“以大局为重”。即使在生产中发现了质量问题,出于各种原因,很少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去处理,典型的表现就是很多企业的质量检查记录流于形式,反映不出任何实质性的问题,各项工作流于形式。这些问题除了有体系文件本身规定程序繁琐,可实施性差之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责任心的缺失,如果不能形成一种对质量管理体系坚决贯彻的共识,那么不管体系本身设计多么科学,企业实施的有效性也很难提高。

企业质量管理范文2

【关键词】质量 管理 改进

一、质量管理提出――企业深陷“质量危机”

质量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对内,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质量事件带来消费者的怀疑和信任危机,也造成产业和企业的损失;对外,则关系国家形象,质量失信影响着中国国家形象及声誉。如不重视质量诚信,最终将会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持续进步,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然而,我们在收获经济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其他社会问题,这其中比较典型和严重的有产品质量水平不高、企业缺乏信用、质量安全事故屡有发生等。从2003年以来,我国几乎每年平均发生一次重大质量问题:2004年的毒奶粉导致“大头娃娃”、肯德基“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事件、“1 '13”动车事故、“毒胶囊”药品事件、义昌大桥倒塌事故。同时,工业酒精酒、毒大米、农药残留、甲酸超标、孔雀石绿、抗生素水产品、出口玩具召回、出口轮胎召回等等,更使消费者对国内的“质量诚信”水平产生普遍怀疑。2003年,外经贸委协会的调查显示:我国企业因为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5855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37%,GDP至少因此减少2%。其中,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损失多达2000亿元,“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质量欺诈”分别占42.4%和23.5%。而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在2012年全年投诉543338件中,根据投诉性质,质量问题占51.6%,售后服务问题占4.2%,营销合同问题占10.6%,价格问题占5.4%,假宣传占2.0%,安全问题占1.7%,假冒问题占1.3%,计量问}占1.4%,人格尊严占0.3%,其他占11.4%。相比较于2011年,质量、计量、价格、合同性质的投诉占比均有所上升。2013年3.15 晚会曝光三星、HTC、中兴、华为等多款手机不合格易引发爆炸,当当网因贩卖翻新、高仿iPhone 手机 20 余部被判赔 48 万;这仅仅是一部分。频频发生的质量安全问题说明我国企业质量无信行为正在蔓延,使企业深陷“质量门”危机,因此,企业有必要改进质量管理,完善质量管理体现的构建。

二、企业质量管理概述

(1)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定义为“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就叫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内部建立的、为保证产品质量或质量目标所必需的、系统的质量活动。它根据企业特点选用若干体系要素加以组合,加强从设计研制、生产、检验、销售、使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活动,并予制度化、标准化,成为企业内部质量工作的要求和活动程序。

(2)全面质量管理。伴随着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市场竞争的逐渐激烈化,各个类型的生产企业都意思到了质量管理作为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的重要性,同时也日渐体会到了人员的积极性对质量保证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依靠质量检验和使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过程控制的质量控制是很难达到预期要求的,也无法确保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这就促使了“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形成。费根.鲍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质量经理室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人.在他于1961年发表的《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他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活动构成为一体的有效体系”。这一理念在此后的实践活动中逐步被世界各国的汽车制造商所接受,同时也得到了质量大师朱兰博士的认可。

(3)质量改进。 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改进为保证体系有效运行,企业的全体员工依据体系文件的要求,为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在各项工作中按文件要求操作,搞好过程控制,做好质量记录,实施质量改进。在质量体系的运行过程中,会暴露企业在培训!组织协调!过程控制!体系审核!监视与测量过程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正好是质量改进的切入点,是制定质量改进目标的输入。在此基础上,企业依靠全体员工的参与和努力,按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程序实施改进,做到不断完善体系。因此说,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改进密切相关,质量管理体系包含质量改进的内容,同时又是质量改进的对象。两者都要求企业员工不但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综合素质,而且应在树立让顾客满意的理念、积极参与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企业质量管理的作用

(1)质量管理的核心――质量改进。朱兰博士有句名言“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是改进、改进、再改进”。在质量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在提高产品质量的过程中;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在企业各项活动中等等过程中质量改进是永无止境的。质量改进是一仲以追求更高的过程效果和效率为目标的活动,质量改进活动不间断持续地进行.将使企业的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2)质量改进提升国家的竞争力。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已经说明,质量改进及相应的质量管理模式可以为小到一家企业大到一个国家带来丰厚的收益,所以质量改进对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二战以后由于物资缺乏,产品只要生产出来,就不愁没有销路,所以当时生产企业对质量问题都没有足够的重视。随着物资的丰富,人们开始对产品的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在上世纪50年代,日本产品几乎与“劣质产品”是同义词,这与中国制造目前在欧美市场上的质量情况类似。日本注意到这个问题后,开始对产品质量进行改进。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产品已经充斥了美国市场,美国发现需要应对日本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美国开始对质量管理重视,经过努力,美国的产品终于在质量方面能够与日本产品抗衡。美国与日本的质量改进的历史告诉我们,产品在质量上没有竞争力,就意味着在市场上也没有竞争力。所以一个国家的产品质量水平往往意味着这个国家的产品在国际及国内市场上的地位及市场占有率。

(3)质量改进提高企业利润。国家的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企业不断地进行质量改进。具体到每一家企业来说,驱动企业进行质量改进的动力是质量改进的经济性。质量改进的成本及其产生的相应收益对企业来说是促进企业质量改进的最大动力。但是由于在会计上对质量成本的统计还没有相应的规范,所以很少有企业对质量成本进行核算。质量成本的PAF模式(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和故障成本)概念也主要体现在学术上对质量成本的研究。总的来说,对于没有对质量成本引起足够重视的企业来说,质量成本所占的销售额的比重约为30%(在20%~40%之间变动),这些成本要比公司的边际利润高出2~3倍。经过质量改进的企业,其质量成本可以由销售额的30%降低到其销售额的3%。由此可见,降低质量成本可以大幅度提高公司利润。

(4)质量改进提升顾客满意度。企业的存在首先应该是服务于公众,使用户满意,让用户放心,这就是企业的质量宗旨,违背这一宗旨的任何企业都不会长久存在。要达到“顾客满意”就是根据用户(顾客)的需求.企业不断进行质量改进,包括产品质量的改进、创新及服务的改进。企业通过仲种渠道的信息了解顾客需要、潜在或可能的需求,通过开展质量改进和创新不断为顾客提供与以前不同或不同需求层次需要的适用产品和满足程度,不断引导创造人们的购买欲,这样顾客能为一砷质量达到适用性的商品或服务而付款,才能使经济资源转化为财富,使产品转化为商品,企业生产出社会(顾客)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

(5)质量改进为“内部顾客”服务。一般来说,一提到顾客.就会想到最终产品或服务的购买和使用者,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在商场、饭店、旅馆等购买产品或接受服务的经历,这种类型的顾客称为外部顾客。企业的存在就是为这些外部顾客提品和服务的。现代质量管理理论中不容忽视的概念,那就是由企业内部员工和过程组成的另一类顾客,我们称之为内部顾客。企业的每个过程相对于前一个过程来说是顾客,而相对于后一个过程是供方。因此,企业系统内过程之间的关系就转化成顾客与供方的关系,把顾客分成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有很重要的意义。一个企业或公司,尤其是大的企业,只有很少一部分员工和过程与外部顾客有接触。而大部分员工和过程只对内部顾客的接触,每个员工都应清楚自己的顾客是谁,需求是什么,从而努力改进质量使内部顾客满意。当然企业的最终目标是使外部顾客满意。

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距离完美、卓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建立初期,迫于主要矛盾――生存压力,管理者往往只关注市场和销售,普遍忽略管理之道,运营基本靠员工的经验、摸索和简单复制程序制度模板,企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企业创始人领导能力、特定资源或偶然机会。当企业在解决了生存问题,开始寻求

做大做强的时候,务必经历粗放经营向精益化管理的跨越。优秀管理者深谙:好的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这时候面临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局面,象许多企业推行质量管理体系一样,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从检验级、质量保证级向预防、完美级的跨越,进行大量源头设计与前馈控制系统开发是必由之路。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需要,是精益管理的需要,是稳健管理系统的需要。

(1)遵守ISO9000规定。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总结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成功的质量管理经验基础上,通过协调各国质量标准的差异,在ISO9000:94版的基础上了ISO9000:2000版。新标准问世后,目前,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咨询机构、培训机构正在向有关组织提供换版服务。在从转换到目前的ISO9000:2000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标准给出了两个新的测量体系。即自我评价和顾客满意度测量。前者是质量改进的起始和基础,后者是质量改进的终点/起点。IS09000:2000版标准明确了当今世界范围质量普遍接受的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即:以顾客为中心、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系统管理方法、持续改进、以事实为决策的依据和互利的供方关系。以此为基础,2000版标准旨在向组织提供通过持续质量改进而追求卓越的指南,指导组织开展全面的质量管理.使组织即要满足其顾客的需求与期望,又要使其它相关方需求得到平稳满意.它较系统、全面地融合和体现了当今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与内容,并相应体现了三个重点,即以顾客为中心,以领导作用和质量改进为基础。

(2)营造质量管理文化氛围。企业作为社会组织中的一种,其组织结构、组织内部的人际互动以及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的建立,都与一个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有关。因此,企业全体员工必须高度自觉地参与质量管理,形成良好的质量管理文化氛围。一是树立企业全员质量意识。企业应该通过加强教育,使全体企业员工都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观念,质量管理是企业形象管理的核心内容,从企业领导到一般员工,都要自觉地树立严格的质量观。二是要提高企业全员质量技能。高质量的产品,离不开企业员工高超的质量技能。企业要按照制订的质量标准和规章制度,面向全体员工广泛而经常地进行业务培训,使全体员工都掌握与岗位相匹配的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和操作技术,圆满完成企业生产和销售任务。三是落实企业全员质量行为。通过开展自主管理、自我提高活动等,充分发挥每一位企业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质量管理成为每一位企业员工的自觉行动。四是塑造企业全员质量文化。质量管理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就要求在企业中坚持全员质量教育,持续不断地提高每一位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质量技能、质量行为水准。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在企业中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提升质量”的良好氛围。

现代社会的质量危机,要求企业必须进行质量改进和质量管理,追求卓越、追求品质,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质量改进其实是企业的一座金矿,所以值得企业去持之以恒去追求。

参考文献:

[1]龚祝.平金融危机下中小制造企业的被动质量[J].改进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

[2]杨丹.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构[J].商业现代化,2008.

[3]廖栖.企业质量改进的系统管理[J].管理观察,2013.

企业质量管理范文3

一、质量管理与企业伦理的重要性

(一)保证产品质量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都是由企业提供的,产品质量的好坏体现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好坏,关乎着消费者的健康。当质量出现问题时,企业应主动承认错误,担起自身责任。保证产品质量是企业必须有的良心和社会责任。

(二)加强质量管理使企业竞争力增强,信用度提升

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说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经济主体必须遵守经济伦理,如果企业视产品质量为生命,那么企业信用度和竞争力都会得到提升。市场上某些企业不遵循相关行业标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突破道德底线,添加有害于消费者的物质,这种行为,只会使这些企业降低竞争力和信用度,最终失去顾客和市场。

(三)质量第一:企业伦理的首要规则

企业的生命在于市场,没有产品质量,市场就无从谈起。质量不仅是产品使用者对产品供应者的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产品生产者的自我道德追求。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得把握好质量,没有质量市场就无从谈起。保证产品质量是企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坚持质量第一,提供优质产品,是企业遵守伦理规则的体现。

(四)企业质量文化已成为企业伦理的核心

《质量振兴纲要》中指出:“企业应加强自身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培育自身质量文化。”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伦理建设的核心。企业员工的素质是一个企业质量伦理的体现。团队质量观――事情第一次就要做对,这是海尔的口号,这一口号凝聚了海尔所有员工的汗水、辛劳和努力,拥有深厚的质量文化和一支强有力的员工队伍是海尔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伦理角度的思考与对策

(一)健全法律法规

企业之所以选择放弃伦理道德,是因为巨大利益的驱使。要使企业主动按照社会伦理规范自身行为,就必须给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加强对企业败德的惩治力度,使“败德”、“失范”的企业没有生存的制度土壤,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法律环境。

(二)加强企业伦理制度建设

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有规则约束,而法律不是进行约束的唯一尺度。作为社会重要成员,企业有义务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经营者不能只做对自身有利的经营活动,应全面考虑自身行为与决策可能对公众、环境以及公共利益造成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企业伦理制度建设,用伦理作为约束企业经营活动的又一尺度。

(三)加强企业家的伦理教育

马克思曾说,“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所以,资本无道德。由于“资本无道德”,控制资本使用权的企业家就要承担道德义务。企业家自身体现着经济和社会的双重价值,肩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使命,是一种及其宝贵的资源。因此,企业家自身的伦理观念对于企业伦理观的塑造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要加强对企业家的伦理教育。

(四)增强舆论监督

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应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监督体的监督。由政府、消费者、媒体、员工等共同组成的舆论监督体,要时时刻刻监督企业的行为,对其施压,迫使其主动放弃非伦理行为,自觉遵守本应遵循的伦理标准,最终实现监督企业、防止企?I突破伦理标准的目的。

企业质量管理范文4

在航空企业中,质量管理也面临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质量管理信息化仍然比较薄弱,迫切需要根据航天企业的具体情况,为其量身定制一套质量信息化的整体方案,提高其自身的质量管理能力。

二、航空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质量管理信息化是航空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航空产品大多都是及其复杂的,具备生产难度大、设计学科多、多型号交叉以及设计与制造并行的特点,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军事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尖端科技领域。航空产品的质量管理过程涵盖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这无疑给航空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航空企业,只有建立适合的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将航空产品质量管理贯通到航空产品研发、生产的全过程。因此,质量管理信息化是航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2.质量管理信息化是航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航空企业的管理系统包括研发系统、生产系统和质量系统三大系统,其中质量系统是研发和生产过程的监督系统,在航空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保驾护航的关键作用。现今的信息化发展已经日趋成熟,但是,航空企业的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已经严重的滞后,信息化平台不健全、工具缺失等都是的质量信息不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传递,渠道不畅通直接导致了不能及时的对其进行相应,特别是不能对产品故障信息处理的过程实施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严重阻碍了航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客观上要求信息化的应用扩展到质量管理工作之中,是航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是航空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鉴于我国航空企业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把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结合起来,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创新管理技术和方法,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全员参与、各部门互相协作,形成整个企业上下齐心、共保质量的良好局面。

三、航空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建立与实施的关键因素

1.获得航空企业高层的重视与支持

航空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建立与实施离不开高层的重视与支持,这是其获得成功的保证。质量管理系统是与OA系统、ERP系统密切相关的,是企业信息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的是否完备直接决定了实施的成效,并且,此系统与航空企业产品的采购、科研生产过程、技术创新过程以及售后等均息息相关,只有在高层的指导下才能够实现各部门之间的额协同合作。航空企业的高层担负起负责人的责任,才能够保证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顺利建成以及高效执行。

2.选择适合航空产品特点的技术平台

正所谓,预先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理念需要好的平台来发挥,适合的技术平台才能够保证质量信息化建设的顺畅。针对航空产品的特点,在进行技术平台的选择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该平台是否与企业现有的信息系统兼容;第二,该软件是否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开放性,是否能够方便的进行二次开发;第三,是否与自身的运作过程相契合等。3.重视将质量管理的要求融入信息化质量管理系统的过程中。航空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信息化的系统,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实现对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与管理。因此,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时,首先需要做好的工作就是业务需求和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之间的协调。流程图是对相关过程进行的条理清晰的描述,而相关的过程又是进行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建立工作的基础。因此,在进行系统的建立工作之前必须关注流程图的制作和相关过程的设计,保证流程图所反映的过程能够符合国际通用标准ISO9001等的要求,进而将该要求融入到系统操作的过程中。

四、结语

企业质量管理范文5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开发平台、开发工具日益复杂,系统本身的功能日益庞大,软件开发越来越成为一个高风险的事业,随时都面临着项目失去控制而导致开发失败的危险。然而大量实践证明,软件工程项目的成败,通常是因为管理问题(协同工作的能力),而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要想做一盘“完美”的软件大餐,软件质量管理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什么是软件质量管理

简单地说,软件质量管理即针对软件产品和研发过程质量的管理,其目标是保证软件产品的高质量。软件项目的质量管理包括三个主要过程:

1、质量计划编制。包括确认与项目有关的质量标准以及实现方式。将质量标准纳入项目设计是质量计划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IT项目,质量标准包括允许系统升级、为系统计划一个合理的响应时间、或确保产生一致和标准的信息。

2、质量保证。包括对整体项目绩效进行定期的评估以确保项目能够满足相关的质量标准。质量保证过程不仅要对项目的最终结果负责,而且还要对项目过程承担质量责任。

3、质量监控。包括监控特定的项目结果,确保它们遵循相关质量标准,并确定提高整体质量的方法。这个过程与质量管理所采用的工具和技术密切相关。

二、为什么软件企业要加强质量管理

1、软件质量管理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企业如果不能在管理上付出努力,就很难在竞争中有所作为。我们的企业管理落后于发达国家,致使为国际公认的我国人才优势和雄厚的智力资源无法充分发挥。具有聪明才智的技术人员在非规范化的管理环境下不能为工程项目的大厦添砖加瓦,管理薄弱反而会使无序的活动成为无效的活动或者导致力量互相抵消。

2、软件开发必须靠管理来达到工程化。不少软件开发人员凭自己的经验,习惯了自己熟悉的一套开发方法和步骤,或者习惯了非规范、任意性很强的做法,不愿受规范化管理的约束。一些开发活动事先不作计划;活动过程中不作记录;项目临近结束补写资料,赶制文档。在开发进度由于各种原因延误的情况下,降低测试工作等等。这些不规范的开发行为要靠管理加以纠正。

3、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应体现在开发规范中。目前,不少软件企业并未建立自己的开发规范,使得项目或产品的开发工作无章可循、无法可依。有的项目或产品开发获得成功完全是因为参与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优秀,但他们的成功做法并未得到推广。特别是当他们由于各种原因一旦离开岗位以后,工作情况会发生很大滑坡。

三、我国软件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1、我国软件企业质量管理现状。目前,我国已有5000多家软件企业,从业人员约15万人,而且发展前景巨大。但是,从软件质量方面与国际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软件质量管理上的差距。无论是从产业规模、企业实力、技术水平,还是从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来看,都还远远落后于国外同行,我国的相当一部分软件企业处于不成熟阶段,质量管理制度和队伍不健全,质量管理工作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软件过程一般在项目进行中由参与软件开发的人员临时确定。有时即使确定了,可实际上在开发过程中并不严格执行。(2)软件机构是反应型的,缺乏风险分析经验,对软件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准备不足,管理人员往往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应付突发事件。(3)软件项目的进度和经费预算由于估计得不切实际,所以常常被突破。在交付时间急迫的情况下,往往不得不削减软件的功能,降低软件的质量。(4)软件的质量难以预测。质量保证活动,如质量评审、测试等常被削弱或被取消。

2、现状分析。经过分析发现,造成以上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企业质量意识淡薄,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根深蒂固。企业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往往只重视技术,认为只要工具使用得熟练,精通程序设计语言,就能开发出顾客满意的软件。

(2)企业战略目标有偏差。企业上层领导对质量、功能、进度和成本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缺乏正确认识,企业往往将经济效益放在突出地位,当经济效益与软件产品质量发生冲突时,往往是牺牲质量。

(3)企业规模制约着质量管理活动的开展。由于规模小,加之质量意识淡薄和战略目标有偏差,企业难以或不愿组织专门力量开展质量管理活动,造成质量管理队伍不健全。许多企业只有测试人员,而无专门的质量保障机构,也没有负责质量管理的部门。

(4)员工知识结构单一。在软件企业中,往往是软件开发技术人员缺乏质量管理常识,而质量管理人员对软件开发技术又不熟悉,进而造成软件开发技术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之间难以沟通,阻碍了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5)软件开发队伍不稳定。企业常常是在签订项目合同之后再在人才市场上招募技术人员组织开发队伍,然而临时招聘来的技术人员往往既对项目环境缺乏了解又难以安心工作,甚至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途就离开队伍,无法保证软件质量。

(6)不重视软件测试。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评没有同步发展。长期以来,我国软件企业产品开发时,测试成本却常常是最容易被压缩,甚至被完全“砍”掉。这导致我国软件产品质量低下,无法创出自己的品牌,走向世界。在国际上,开发成本中的30~50%用于软件测试。而国内有的开发成本远远达不到这个百分比。

四、加强我国软件企业质量管理

目前,我国软件企业遇到的最大困难既不来自国家有关的产业政策,也不来自市场的竞争,而是来自企业内部管理的不完善和不协调,有相当一部分软件企业的质量管理环节薄弱。因此,软件企业的当务之急应该是苦练内功,通过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吸取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来规范企业内部行为,通过提高软件产品质量来增强市场竞争力。具体途径有:

1、在有条件、员工在100人以上、管理问题较突出的软件企业开展ISO 9000质量体系实施工作。软件企业在实施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体系时,不能机械地照抄,认真研究和分析软件开发过程的规律和特点,找出现有质量体系需要完善和加强的环节;以ISO9000标准作为尺度加以衡量,进而找到完善和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的途径;建立有企业特色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强的质量体系。

2、借鉴CMM思想,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开展过程改进活动。对照CMM五个成熟等级,我国绝大多数软件企业处于二级以下,应主要针对项目计划、需求管理、配置管理、质量保证和项目跟踪及监督五个关键过程领域加强质量管理工作。

3、企业领导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朱兰“8020”原则强调,产品质量问题有80%出于管理层,而只有20%的问题起源于员工。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认为,QC小组的作用充其量只能解决10%的品质问题,而90%的问题需要由管理层来解决。质量管理工作是自上而下的,尤其在我国软件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比较薄弱,这样,企业领导就成为其中最关键的因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最高领导对质量管理工作的推动作用是下级各级负责人不可比拟的,也是下级负责人不可代替的。

4、在质量管理活动中,正确理解人的因素的重要性。质量管理的实践充分证明,提高产品质量的根本途径在于不断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石川馨认为:“质量管理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组织培训是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和素质的重要手段。

5、加强软件测试工作,确保软件质量。软件企业除了设立专门的测试部门外,可以借助于第三方测试,即运用专业软件测试管理机制,专业的测试人员运用一定的测试方法、工具对软件的质量进行全面检测。软件测试和第三方测试服务的兴起意味着更多的机会。第三方测试服务将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领域。

企业质量管理范文6

【关键词】施工企业;工程质量;质量管理

一、工程施工质量意识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建筑产品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建筑产品质量的内涵和外延都赋予了施工建筑不同程度的延伸和拓展,建筑施工企业在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认识。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建筑产品的质量主要包括建筑产吕主体结构的质量、目测感官方面的质量、使用功能方面的质量三类,建筑产品同其他产品一样,在形体设计、装璜的完美,带来消费者的只是感官上的认同,消费者对于建筑产品的最终目标还是功能的使用,这就要求施工质量必须要达到相应的标准。水、电、燃气这些最基本的使用功能,是人们对建筑产品在内质量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这些指标不能够得到满足,则很难让消费者满意。建筑施工企业质量关系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困此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施工质量的重要性,提高施工质量意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二、加强工程项目的现场管理

对施工项目的现场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施工现场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括的内容和范围很多,主要包括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做到不破坏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施工安全生产管理,要对施工过程中各类生产管理项目进行认真有效的安排,保障人们生活健康、施工生产的组织和实施、技术质量管理的实施等各个方面。在施工现场管理的过程中,质量管理是施工项目的核心。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建筑产品质量管理为主线,通过深入开展文明标准化生产使施工项目能够达到各类要求,要提出创造优质工程的目标,向现场施工管理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要在实际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素质和意识,增强它他们安全生产的意识,认识到加强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要制定有效的对策对施工过程中各类不文明行为级予及时的监督和制止,为提供安全高效的企业质量管理奠定基础。

三、做到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于推动企业内部技术、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是企业系统生产、规范经营、科学施工的基础和依据。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做好质量管理体系控制工作,从施工项目的计划制定,以及制定计划的层层落实等工作,都要遵循企业发展的先进理念,要把施工过程中的工作重点放在过程控制上,坚持用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来推动和促进施工项目质量的提高。要对施工过程中各类细则和标准进行重新定义和规范,对一些不符合实际发展要求的进行坚决改正,要加强实地调研的力度,切实制定能够有效促进施工项目发展的规章制度和政策,良好的规章制度是促进施工企业顺利发展的关键。对施工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些错误行为要进行坚决改正,加大处罚力度,对于出现一些影响的,要坚决落实相关责任人,保证规章制度的顺利执行,净化施工企业发展空气。

四、做好施工材料的控制工作

建筑施工材料的选择作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施工原材料的优劣程度直接决定了施工工程的实体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要想实现建筑工程质量创优的目标,就必须要加强对原材料的检测和控制工作,避免一些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给工程质量带来一定的限患。在材料的采购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原材料的价格、费用和质量,尽量选择企业质量好,合作基础长的生产企业,各级设计部门和建设单位要加强对原材料的审核力度,对一些质量标准达不到要求的原材料、各种配件坚决不使用。原材料采购工作完成之后,要切实做好材料入库检查工作,通过相关部门制定的标准相对比,切实保障施工质量。

五、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

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且相关制约的工序所构成的,各级过程是施工质量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施工项目的质量。因此,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施工工艺和操作流程,要重点对施工人员、材料、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等因素的检查,要切实加强管理培训工作,使工程一线操作人员能够尽快熟悉工程项目,掌握各类施工机械的操作,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培训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意识。

参考文献

[1]胡小刚.浅谈高层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