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改革范文1

一、关于中专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中专教育的培养目标传统的提法是为国家培养中等层次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且由国家统招统分作保证。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定位在不少地方尤其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其内涵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一,由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均处于激烈变更之中,其趋势是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产业组织形式趋于集约化,产业岗位趋于综合化、智能化,因而,导致职业劳动中蓝领与白领、体力与脑力、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分立界限愈来愈模糊。劳动岗位日益呈现出的边际态势,以及逐渐形成的一种主要岗位与多种可转换岗位结合的岗位架构??复合型岗位架构趋势,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愈来愈高。例如:在机电行业中,由于微电子和功率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监控检测技术与主机深度的结合,数控原理与编程、数控机床及参数技术的CAD、CAM一体化通用软件包的开发与应用,家用电器、电气自动化成套装备的快速发展等,需要大量安装、调试、运行、操作、保养、维修,既懂机又懂电,兼会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而按传统中专培养目标培养的单一型人才是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化需要的。

其二,传统中专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也存在着突出矛盾。根据中山市1997年人才规划调查资料反映:“中山市钳工、电工、车工、机械工缺口大,模具、电器、锅炉、制药、管道等工种的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懂技术又懂市场经济及其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比较精通外向型经济的人才更少。而且,全市工业1900多个工种和36万工人中,只有85个工种884人和13人分别获得技师和高级技师资格,占技能型人才的0.7%。在12.4万技能型人才中,初级的技工有12.31万人,占99.3%;其中,初级、中级、高级技工比例为67.4%、29.9%、2.7%”,这与发达国家企业中中级技术工人一般在40%~60%之间,高级技术工人在20%~40%之间的目标相差甚远,与国内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1994年中级工已达47%的比例也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可知,本地区急需的不是具有国家干部身份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而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实操型、技能型人才,尤其是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如果中专教育仍将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国家干部身份的技术员,不切实际地与大专生,甚至本科生竞争,坚持走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独木桥”,而不肯对培养目标做相应调整,转而与技校生、职高生竞争,走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的“阳光道”,无疑是放弃自身优势,以短比长。这样,势必将中专教育引入死胡同。

由上可知,本地区的中专教育要想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首先要解决中专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笔者认为,中专教育应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宽适应、复合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才目标上,并以能力为本位,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肯干、够用、会学”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肯干”体现了德育标准;“够用”体现了专业要求;“会学”体现了发展潜力。并按照“适应市场,服务社会,立足当地,适度超前”的发展思路,重点在培养宽基础、复合型、智能型人才架构上下功夫,把学生培养成为“艰苦行业留得住,实操、管理都能干,转岗换位适应快,经过努力上得去”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要发挥中专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骨干作用,确保“基础牢,后劲足”的优势。只有这样,中专才能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关于构建中专教育模式的思考

教育改革范文2

一、设计教育改革的紧迫性

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再过五年,人类将进入崭新的二十一世纪。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正向多极化发展,中国改革的成功、发展中国家的振兴,极大地改变着亚洲和世界的面貌。

当今世界处在一个大变动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政治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以微电子和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发展飞速,学科高度细分化和高度综合化日趋明显,产业革命的浪潮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产业结构和人类的生活方式、生活构造。一个世纪以来,现代设计为创造新的人类文明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一批批新产品进入亿万家庭,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几十年以“多、大、快”为特色的消耗能源型大工业文明正转向适应个人电气化、多样化、信息化、多功能、省能源、系列化、少批量、多品种方向,高技术民用化、普及化成效显著,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给设计展现了无限的可能性。知识和产品正在迅速老化。现在,产品周期越来越短,据统计,美国百货公司中90%商品是二、三十年前所没有的,再过二、三十年现在商品的90%又将消失。不少产品生产周期只有几个月、几天;美国的一些企业可在几秒钟内改变生产品种,以适应市场的竞争和需要。

在当今世界规模的商品竞争中,技术和设计成了成败的关键。在技术、质量、功能等条件无明显差别的情况下,设计成了决定胜负的因素。世界正由过去谁控制技术质量就控制市场逐步向谁控制设计就控制市场的方向发展。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也正由技术优先逐步转向设计优先。为此,不少发达国家早已把设计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核心而列入国策,成为国家发展经济的秘密武器,在发达国家,设计早已成了热门的职业。据不完全统计,仅1亿人口的日本,战后培养了近20万现代设计人才(建筑及工艺美术设计人员不算)现有200多所学校办设计专业)在校生达2万人,设计事务所有1.5万个,人均年产值三千万日元。像松下、日立、东芝、丰田等一流企业中都拥有数百名设计师从事开发。仅四千万人口的南朝鲜79年才500名工业设计人员,现在有90个学校办设计专业,每年毕业1.3万设计专业学生。另据80年统计,每一百万人中设计人员的人数为:美国80人,奥地利76人,日本75人,南朝鲜50人,芬兰50人。近几年,日本的经济不景气,但设计教育仍在发展,新的设计大学和专业仍相继设立)同时出现了新的特点,即:不只是像过去那样只在艺术、工科和师范学科里开设计专业,现在在家政学科和人文学科中也设立新的设计学科,同时以生活文化、人类科学和环境信息等学科来构筑新的设计学科。

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变革,欧美、日本等国的设计教育也在进行新的改革探索:学科的合并、交叉合作、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科的改造日益明显。例如:日本千叶大学工学部已作出决定:将以特色著称的工业意匠学科和建筑学科及画像工学科合并成设计工学科,学科减少以增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同时,日本文部省决定撤掉各大学的教养部(即基础课部)与其它学科合并,大量减少必修课程,增大学生在各专业、各学科的选修。有的国家还以课题项目为主组织各专业学生共同进行教学科研工作,以适应21世纪的人才需求。

国际上设计教学的变革,实际上反映了整个社会对设计的理解、认识和需求的变化。设计人员不只是企业产品开发需要,在生活、产业、社会等各个领域也都需要设计人员。这些领域不是仅从事形态、色彩等造型工作,而是起到创造新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对社会提出新的假设,进而解决现实问题的职能。

正当我们在发展工业设计的时候,国际上再次对设计的原点重新认识,重新评价现代设计的功过。在反思伴随大工业急速发展的现代设计所带来的副作用,例如:环境的破坏、传统文化的衰亡、传统人际关系的变异,种种现代社会问题都与设计背离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创造未来、造福人类的宗旨有关。不少设计师为了经济利益不惜为假冒伪劣产品涂脂抹粉、推波助澜。为此,可以说现在的设计充满着商业味的功利性和改良性,很少有真正创造的作品。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如何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设计界今后重要的课题。

我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六千年文明历史、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我国的现代设计正在兴起热潮。

教育改革范文3

中职语文教育改革应以人文素养培养为基本的改革导向,以人文素养培养为导向的必要性体现在如下方面:

1、符合中职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

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强调语文教育应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中的人文性即强调了人文素养的培育。中职语文教育改革是建立在现有机制上的反思与完善,突出人文性并不意味着淡化工具性,而是在人文素养培养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寻求平衡,并为中职语文教育探寻到良好的切入点,提高中职语文教育改革的成功几率。

2、符合中职语文教育的需方特点

中职语文教育的接受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逐渐趋于成型。中职学生们存在提升人文素养的主客观需求,做一个有文化的人,而不是做一个仅仅有技术的人,应符合多数中职学生的心理。

3、符合中职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

以人文素养培育为导向的语文教育改革符合中职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片面强调语文教育应服务于中职学生的就业或专业,会导致语文教育承载过多、过度的其他职能,导致语文教育背负过于沉重的压力,强化了学生的厌学情绪。相反,语文教育应建立在对语言文学的审美基础之上,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快乐、心得、体验,而不应使语文教育过于工具化。

二、中职语文教育人文素养导向改革方案的落实

中职语文教育改革应以人文素养培养为基本导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围绕人文素养培育,确立基本的改革路径与方案。结合中职语文教育工作实践,笔者对以人文素养培养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育改革之推进突出如下建议:

1、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并拓展阅读面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很多著名作家都有终生阅读的习惯。阅读在中职语文教育中应居于核心地位,一方面,语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阅读材料的内容,另一方面,阅读不仅仅意味着信息的接受,也包含着信息的过滤、消化、反馈等阶段。

2、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当前中职语文教育依然停留在对语文教科书中相关文学作品和篇章的解析与审美上,忽略了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教育的过程固然需要对一定的数量的美文进行解析与评价,课堂教育中教师所提供的分析范本是有限的,学生必须掌握自主阅读能力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一个有文化品位的人。

3、注重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教育改革范文4

所谓角色,就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教师拥有多种社会身份,但师生关系是其所面临的主要社会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就构成教师角色的基本内容。

教师角色的变化,受社会期望、学生期望以及教师自我期望的制约影响,但从根本上讲,它是社会经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我们即将跨入新世纪的门槛时,时代又赋予了教师角色以全新的内涵。

1.教师即研究者。随着科学的分化与综合、知识的累积与更新,教学研究的成果要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并得到检验、实现与发展,必须首先让教师“亲自动手”把这种知识加以吸收,转换成为自己的理想方案,最终在学生身上实现。教学论知识生于教学实践,长于教学实践,它客观上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丰富和发展。其次,对教师来说,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见解和教育教学理论与同仁的观点不断碰撞,也正是提升其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

2.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的广泛推广、使用,促使教师从传统课堂上的主讲者转变为组织者和辅导者,从“独奏者”成为“伴奏者”。教师不能再把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应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及较高的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对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关心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结果的关心,对学生获取知识方法的关心甚于对知识掌握多少的关心,真正担当起学习促进者的角色。

3.教师是管理者。尽管任何先进技术的使用不能完全取教师,但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确实使教师从繁重的备课与课堂讲授中解脱出来,使其有精力、有时间去处理校内外的人际关系,有可能更多地参与学校内部的管理事务,扮演一个管理者的角色。尤其在学生管理方面,要求教师善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善于同学生一起组织学习、安排活动,通过有效的管理环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行与完善的个性。教师参与教育管理本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由于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师未能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教育管理。学生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核心,是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倘若把学生管理看作是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班主任的事而不重视、不参与,不把教学与学生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于学生,则不能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当然,一个专任教师参与学生管理的范围、内容、方法和程度是不同于专职管理人员的。我们认为,教师角色的单一性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中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时代都呼唤教师向多重角色转变。教师是一个集教育、管理、服务职能于一身的人。教师为圆满完成崇高的教育使命,他应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他不仅教学生学会求知,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他是学生成人、成才的顾问和导师。

作为服务者的教师,他全部工作的价值取向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教师应学会善于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要求,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做好服务,以最适当的方式给予学生最好的帮助和指导,从而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阵容大为增强,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但从时代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期望、要求看,我国的教师队伍还不尽如人意。首先,从我国教师队伍的现状看,学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最新统计,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中至今还有86.87万民办教师,初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为83.4%,高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63.4%。在具备合格学历的专任教师中,有相当部分是为“顺应”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的要求而突击完成的,其中“学”非所用者也不在少数。另据有关机构最近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在问到中小学教师是一项职业、事业,还是一项专业时,有50.2%的教师把它作为养家糊口的职业,仅有3.1%的教师将其作为专业!“政治家掌握国家的今天,教育家塑造国家的明天和后天”。可目前的教师队伍状况与这历史的重托相去甚远。

其次,从我国教师培养看,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主渠道是高师院校,但高师院校无论是师资队伍、生源情况、办学条件,还是教学质量、科研成果以及社会影响,都不能与综合大学、理工科院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几十年来被所谓的师范性、学术性之争所困扰,或者是不敢理直气壮地去追求师范教育的学术性,或者是把学术型、师范性机械地割裂开来,似乎师范院校天生就是培养“教书匠”的,与科研、与学术无关,严重地阻碍了师范教育质量的提高;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上,重视学科专业课程,忽视教育学类课程;重视必修课,忽视选修课;重视课堂理论讲授,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传授传统的学术定论,忽视学术前沿观点的介绍和科研方法的训练,导致培养的师范毕业生按部就班、循规蹈距,开拓创新的意识与能力不强。

第三,从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入口看,也值得关注。随着我国教师社会地位的逐步提高,非师范院校毕业生从事教育的不断增多,这对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很大的好处。但问题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生从事教育并没有按照《教师资格条例》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和考核,致使这些旨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专业水平的政策法规形同虚设。不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考核、把关,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不利于维护国家教育政策法规的权威性;二是不利于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因为给人的印象仍然是人人都可以来做教师;三是容易导致教师工作成为社会就业的“避风港”,就业形势不好时,大家都来谋职;待到就业形势好转,则又纷纷另去高就,最终导致教师职业社会声誉的下降。

影响教师角色职能充分实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阐释,寻求对策。从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角度看,亟需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要端正师范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着眼于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教育科学研究,使师范院校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事业工作母机。师范院校的各级主管部门应切实解放思想,简政放权,把包括确立办学指导思想在内的办学自交给学校,让师范院校直接经受社会需求的调节和人才就业形势的检验。师范院校也要下决心摆脱某些教条主义框框的束缚,摒弃师范性、学术性争论的困扰,科研兴校,科研促教,突出师范特色,提高办学实力。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的科研训练,提高学生获取信息、掌握资料、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开展创造性教学的意识、兴趣和能力,培养大批善于通过反思性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创新型、研究型教师。

其次,进一步深化师范院校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优化培养模式。一是要充分利用全国高校开展“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契机,切实加强师范院校的教育学类课程建设,逐步改变教育学类课程呈“三明治”状的被动局面。通过教育学类课程改革与建设,使学生树立先进、科学的教育学理念,培养起与学习化社会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二是要顺应信息时代知识演进的趋势,在高师院校进一步深化教学的改革,培养跨学科的通识型教师,逐步改变在大学学一个专业、在中学教一辈子,以及如果离开所学的专业便寸步难行的尴尬局面。

教育改革范文5

关键词 教育 教育改革 美国

纵观美国教育的改革,不难看出,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8年),而激烈的教育改革始于1957年“卫星冲击波”导致《国防教育法》(1958年)的颁布,持续到60年代中期,改革最引人注目的又集中在基础教育这一领域,此后1965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改革的视角才不断地扩展开来,一直持续到现在。

截止到上世纪80年代末,由瞿葆奎先生主编的《美国教育改革》这本书将美国教育改革划分为3个主要阶段:1918~1945,主要解决的是一些中等教育问题,其间以“八年研究”最为醒目;1946~1957,致力于机会均等、课程、儿童及师范学院等一些问题;1958~1987,对公立教育、进步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作出激烈的辩论[1]。

因此,我们可以将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作为分界线,将近一个世纪的美国教育改革一分为二:之前是总体趋向缓和的教育改革,之后是激烈而又不乏激进的教育改革。本文以后者为论述对象。

一、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的历程 

(一)拉开帷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需要培养各方面的人才,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教育改革的进程。此外,当时美国出现了各种思想、流派,特别是“进步教育”思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2],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为改革奠定了文化基础。而真正的导火线是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引起了美国朝野上下的极大震动,教育改革的呼声更为高涨。

1958年9月2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亲自批准了《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拨出大笔经费用于改善美国中小学数学和科学领域的教学,以改善日益下降的公立学校教学质量。其主要内容有: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坚持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天才教育”;增拨大量教育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等等[3]。《国防教育法》拉开了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的帷幕,是美国教育立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也影响了以后美国教育发展的方向。

(二)改革在继续。进入60年代以后,美国的教育改革继续进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二是继续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三是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此时期发生的重要事件主要是心理学家布鲁纳领导的课程改革;与之匹配的一系列法案主要有1965年的《中小学教育法》、1966年与1967年的《中小学教育法》(修正案)、1963年的《高等教育设施法》、1965年的《高等教育法》以及1968年的《高等教育法修正案》。

《国防教育法》颁布以后,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因为教材过深、要求过高而导致了“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现象。因此截止到70年代中期,美国中小学生的素质不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反而出现了低于“卫星冲击波”之前的水平,加之美国在与日本、联邦德国的竞争中连连失手,其一极化的地位逐渐呈现多极化趋势。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政界、企业界和教育界强烈要求“回归基础”(Back to Basics),于是1976年美国开展了一场“回归基础运动”。主要是对中小学校出现的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方面的问题进行改革;内容主要是围绕“生计教育”和基础教育;旨在消除进步主义教育造成的学生知识水平下降,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倾向,主要强调读、写、算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实行严格的纪律,开展学习上的竞争,采用标准化测验,实行能力分组,增加家庭作业,加强爱国主义与道德品德教育[4]。不可否认,这次运动为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新一轮改革。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美国教育改革大刀阔斧的开始。美国向来是擅长以危机促进改革的国家[5]。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于1983年4月的教育报告书——《国家处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是推动美国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名篇之作,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个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教育在国民经济、社会生活和培养国民素质的作用与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高低甚至是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报告书开头即指出美国社会的教育根基现在正在为日益强大的“平庸”浪潮所侵蚀,教育质量不断下降,已经到了对国家形成安全威胁的地步[6];主要内容是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学,中学必须开设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课程;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改进教师的专业训练标准、地位和待遇;各级政府加强对教育改革的领导和实施。此报告的公布,在美国教育史上又一次揭开了教育改革的序幕,大大超过了1958年教育改革的声势和规模。

到1985年,由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共同启动了“2061计划”,经过将近四年的调查,最终用哈雷彗星下一次与地球相遇的时间为代号完成了该报告,命名为《普及科学——2061计划》。报告称:“普及科学知识包括科学、数学和技术,已经成为教育的中心目标”,“美国没有任何事情比进行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改革更为迫切”,最终“帮助美国变成一个普及了科学知识的国家”;报告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要使人们能够达到自我实现合过负责任的生活”,然而科学文化应成为教育的中心目标,因为科学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传授科学、数学和技术知识可以增进学生的理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他们变成富有同情心的人,使他们能够独立考虑怎样面对人生[7]。这一工程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对于深化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向以“教育总统”自居的老布什又推行了2000年教育优先法,其主要内容是:提高学术水平,奖励学生努力学习,鼓励教师热心工作;兴办新型学校促进学校体系更新;关注困难儿童教育;坚持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等。

(四)教育改革的新。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教育改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迹象,一系列的法案多是直接由总统亲自提出和签发的,并且在教育领域投入的经费也是大大超过了以前,开创了一股教育改革的。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教育改革,既是对80年代教育改革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对20世纪最后十年面向21世纪的战略思考和总体规划。

1991年4月18日,美国前总统布什正式签发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他提出了六项宏伟的教育目标:到2000年,①所有儿童具有入学读书的准备;②高中毕业生至少达到90%;③学生在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地理方面具有国际竞争能力;④学生在科学领域领先于世界各国;⑤每个成年人都具有文化知识和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竞争能力;⑥每所学校都成为没有暴力和的良好场所[8]。为实现上述目标,布什还提出应该采取四项策略与之匹配:①为今日的学生创立更好和更负责任的学校;②为明日的学校创立新一代美国学校;③把美国变为一个全民皆学之邦;④使社区成为可以进行学习的场所。由此可见,美国2000年的教育战略已不仅仅是面对普通教育,同时也是成人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一点可以说是一个突破。 转贴于

1993年1月,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出于政党的不同和政治竞争的需要,克林顿虽然对布什时期的许多条文作出了修改,但在教育上基本是采取了延承的态度。次年3月,国会通过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并使其成为正式法律。该法首先将布什的六项全国教育目标增至八项,增加了教师培训和家长参与两项新目标以及八项目标的检测数据指数;其次,还增加了外语、艺术两门核心课程及其他内容。该法得到了广泛的支持。随后,联邦政府还颁布了《改进美国学校法》、《学校与就业机会法》等一系列法律,并且都得到了国会预算的支持。

1997年2月4日,克林顿在国情咨文中全面地阐述了教育问题,并指出:美国要在下一个世纪保持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就必须建立世界一流的教育制度,培养一流的人才;把教育作为他第二任期里的头等大事来抓,并提出了美国未来发展教育的三大目标及实施纲领[9]。同年,克林顿总统又提出了《1997重建美国学校伙伴关系法》,计划用四年的时间拨款54亿美元来协助州和地方整修旧学校和兴建新学校。同年,美国教育部还提出了一个《21世纪社区学习中心计划》,要求延长公立学校时间,让儿童、社区民众在课后、周末和假期拥有一个安全无毒害的去处,在其中学习、成长。

1998年,美国教育部提出《小班化计划》,计划在十年内拨款208亿美元,增加10万教师,从而把小学一至三年级的班级学生数降低至每班18人。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采用“校中校”(Schools Within a Achool)的方式,将一所大规模的高中分成小规模学校,由师生自己选择一所“校中校”,学生大部分课一起上,但各个校在人事、财务、教学计划等方面是分开自治的[10]。

2000年5月,克林顿总统在其“学校改革之旅”中宣布了《学校为社区中心:规划与设计公民抉择指南》,提出教学适应学习者需要、学校成为社区中心、提供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有效利用所有资源、在变革中赋予学校弹性等教育改革思路,尝试着让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推进教育改革。

2001年1月,美国总统小布什提出了《不让一个儿童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简称(NCLB)的教育改革计划。“这项改革计划称之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原因在于它确定了这样一个目标:每个孩子应该接受好的教育,也就是说,不允许任何一个孩子在学业上掉队,每个孩子必须会学习。”[11]该法案要求所有学校都必须在12年内使阅读与数学达标的学生达到100%,各州必须在四年内使所有教师都合格,同时强调要缩小富人和穷人、少数族裔与白人学生的学业差距;该法案还强调州和地方要致力于绩效责任的落实,奖励成绩优秀的学校,惩罚绩效太低而又改善不力的学校。

这个法案自出台至今已有五年多的时间,国内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和资料也不少见,到底进展如何?相信能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结论。

二、改革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 

了解一下美国教育改革的历程,我们会发现一些矛盾的现象。比如,一方面是政府的责任在不断地加强,影响在不断地增大;另一方面是一些别的因素(主要指市场)不断渗入并发挥作用;一方面是对教育质量的不断强调,另一方面是对教育公平的不断追求;一方面是政府的自上而下,另一方面又是平民百姓的全体动员,等等。说到底,这些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恰恰反映出美国教育领域乃至世界整个教育领域内的问题。

我们不妨简单分析一下美国近半个世纪教育改革的特征:

(一)速度快,步伐大。从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到2001年的《不让一个儿童掉队》,不到50年时间,美国教育先后经历了四次大的变革。且从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出:改革的步伐一次比一次大,受重视程度也一次高过一次。也正是这些,才使美国教育更好地适应了21世纪和信息社会的需要,使美国教育不断前进、领先世界。

(二)前进中不乏浮躁。不可否认,这半个世纪的教育改革对美国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好多问题特别是中小学领域内的问题在这50年中得到有效地解决。但可能是基于各方面的需要,“浮躁”之风在美国也是愈演愈烈,其实不仅仅是在美国,“浮躁”可能是整个教育领域内的通病。

比如,《国防教育法》的颁布确实适应了当时大背景的需要,但里面定的好多目标都偏高,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迟迟没有得到好的效果,以至于后来很多法规的颁布都是在不断地对它修正;再者,著名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老布什定的六项宏伟的教育目标过于笼统与死板;还有,80年代在美国几乎随处可见的“危险论”,但当时的情景远不是1983年报告书中渲染得那样,“我们的国家处于危险。我国一度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上的创造发明无异议地处于领先地位,现正在被世界各国的竞争者赶上”[12],“危险”一次的涵义早已被大大地泛化了。

(三)成绩不断肯定,问题不断出现。《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983年4月发表)这一报告发表至今已有20多个年头,美国各界也在对这20多年的教育改革的成败得失不断地评价。2003年4月26日,美国教育部组织了一次座谈会,正是以该报告诞生20周年给美国带来的影响为主题来展开分析,可以说评价和结论是多样的,支持与批评共存。其实从这50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可以看出,正是由于问题的不断出现,才有相应的法规不断地出台。

(四)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整个教育领域出现了一股新思潮——终身教育(法国、朗格朗P.Lengrand)[13]。美国也受到这一思潮的影响。1963年颁布《职业教育法》;1975年将原来的“全国职业教育中心”改称“全国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加强了理论上的指导与研究;从1962年到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四次加强职业教育法案,颇有影响的《生计教育法》便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强调要重视学生职业准备能力的培养。

自70年代以后颁布的有关成人教育、终身教育文件可以参见文后附录。

三、小结 

综观美国这半个世纪的教育改革,不难看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建立高质量的教育(即优质教育)一直是贯穿始终的一条重要指导思想。进入90年代以来,这一思想仍表现得十分明确和突出,但自80年代以来还有另外一条基本思想愈加明显——民主主义,表现在教育领域就是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最后,需要说明两点:①美国教育的立法实际上还是一种经费资助法。因为美国教育的决定权主要是在州和地方,假若有的学校因某种原因拒绝该法,那么这一立法的完全实施还是很难的;②目标与现实之间总会有差距,教育改革更是如此。教育改革是一项困难的、需要长期努力的任务,任何教育问题都不是一次两次的法案的提出就能解决的,教育问题依然是决策领域的前沿和中心问题。

当然,任何一项政策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美国政府的好多教育改革都是通过自愿参加的改革计划来实施的,教育界及民众在其中的渗透力越来越大,像特许学校、高成就中学、磁性学校、“校中校”等一系列新思路的出现,都是政府、教育界和社会各方最终达成平衡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只有把自己置身于整个社会环境下,取得社会的支持和合作才有可能成功。

参考文献 

1.瞿葆奎,马骥雄.美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3.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4.姚丽霞,洪明.美国真的处于危险中吗?——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改革主旨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5.谷贤林.九十年代的美国教育改革[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0;(1)

教育改革范文6

关键词:会计人才;人才需求;会计教育;教育改革

现代社会不断进步,企业积极抓住市场经济发展契机扩大运行资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而在任何企业中会计作为其必备岗位,在企业财务运行中占据重要地位,由此可见培养以面向人才需求为主的本科会计人才,对于提升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以面向企业人才需求的本科会计人才可结合会计教育改革来实现,会计教学改革既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扩大会计人才就业的诉求。进行会计教育改革应首先确定改革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改革体系,探析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本科教育改革与人才需求方向相契合,不断使得会计人才更加满足当前企业所需。

一、会计人才培养的教育会计环境需求

1、会计知识环境需求

会计学科是一项涵盖众多知识的学科,其中包括会计人员教育道德建设,会计人员财务相关知识,其中包括金融学知识,管理学知识等全方位知识。优秀的会计人才需要专业知识支撑,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各项要求,而会计相关技能也受到相关政策影响,如会计准则,会计准则自2006年实施以来就已修改两次,相应的会计准则修改,会计教育内容也将得以改变。

2、会计教育环境需求

高校会计教育受到国家教育方针影响,教育方针规章制度中规定,会计人才的培养应按照学科要求探索更多培养方式,并结合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断完善教育方式,在课程设置中,应摆脱传统教育方式,灵活进行会计教育,并以扩展会计人员就业道路为主实施教育。

二、高校本科会计教育存在问题

从当前高校本科会计教育现象来看,高校本科会计教育仍然存在众多问题,其中包括,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育方式等多方面问题,详细如下。

1、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问题

高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是为国家输出大量优秀人才的基地,做好高校相关教育工作至关重要。高校会计教学课程设置项目直接影响着会计人才素养的树立,做好会计专业学生教学课程设置,以期保证会计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会计队伍道德情操,更好符合现代企业需求[2]。但从当前高校本科会计教育进行分析,其课程设置中仍然存在众多问题,以会计实践为例,会计工作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想要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应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但从当前会计课程设置来看,更多的则是注重学生书本知识,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更多是通过会计实践所体现的,但当前高校未能重视实践教育与书本知识相结合,使得会计教育无法真正转变成为现实,书本知识也成为纸上谈兵。

2、教材内容方面问题

会计教材主要知识相互重复,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高校会计专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如常见的成本会计以及管理会计重复问题,成本作业法与相关方法之间相互重复的问题。受到众多因素影响会计情况以及管理会计之间相关方式相互交叉,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导致学生容易出现知识混淆,浪费学习时间,通常同一种知识反复学习,这种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更浪费了时间。加之,会计学科受到会计政策以及会计准则等影响,会计教材也应时刻进行更新,但部分高校会计学科并未结合新的知识以及会计准则而调整教育,因此导致会计人才培养存在众多问题,教材未能按照当今企业与社会需求培养相关人才,因此大大降低了会计专业人才就业率。

3、会计教育方式方面的问题

会计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果,会计教育通常将会存在中数据整理以及各种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相对其他学科教育来讲,会计教育较为枯燥,因此如何在会计教育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讲具有至关重要意义。但当前高校会计教育多采取传统方式进行教育,填鸭式教育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学生对于会计知识的需求,加之,虽然学生可以掌握相关知识,但却不能灵活运用会计知识,将会计知识运用到企业工作之中,使得会计人才无法满足当今企业需求。

三、高校本科会计教育改革设想

1、明确会计教育改革目标

会计教育改革目标的确定即为高校会计改革拟定了方向,会计教育目标的确定首先应明确会计的本质。会计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会计教育知识与企业财务运行息息相关,高校会计教育实施情况直接影响着会计师水平。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将会计工作当成一种认知方式,将知识以及经验传递给下一代学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着重关注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情况,帮助学生掌握一定技能,提升个人素养。高校是培养现代人才的基地,因此现代教育实施应以面向社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实施教育手段[4]。高校本科会计教育改革,要注重会计专业知识,会计能力,以及会计的道德素养的培育,会计教育工作不应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上,更应面向能力的培育,并塑造学生良好心理素养,保证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运用道德约束自我,保证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可以始终秉承自我,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防止会计信息失真。

2、教师灵活调节课程提升教学效率

从上文中可以得出,会计课程中存在众多交叉现象,这种现象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效率,不仅浪费了许多时间,更容易引起知识混淆。因此高校在开展会计教育课程改革时,教师应充分发挥能动性,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灵活的调节相关课程,主动发现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重复现象,努力帮助学生辨识相关知识,结合教学经验灵活的运用课堂。并在教学中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对于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备案时,教师可根据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解说,从生活方面将知识渗透话题之中,逐渐从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本课程学习内容之中,并在搜索社会热点问题的同时,了解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与学生共同探讨当今就业情况,当今人才需求情况等等,使得学生时刻了解到当前社会需求如何,从课堂中逐渐重视会计学科发展情况。

3、跟随时展及时更新教材

教材是会计知识的主要呈现方式,但会计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教材在设置中应结合当前会计学科发展,不断的更新教材相关知识,这需要高校充分的发挥其能动性,高等院校也可尝试进行教材编写,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编撰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质量高水准教材,从而避免出现众多学科知识相互混淆的现象。在课程编撰时应侧重于日常工作情况,而并非单纯的财务计算等问题。

4、面向企业人才需求改变教育方式

当前,传统填鸭式教学已经难以满足会计学科的发展要求,因此,应不断改变教育方式,会计教育相对较为繁杂、枯燥,但会计工作事关企业财务工作的方方面面故马虎不得,在实际教育中教师应向学生渗透这种思想。为了保证会计教育内容面向企业人才需求,并提升学生会计知识学习效率,教师应适当调整教育方式,例如可适当增加案例,结合案例形式使得学生真正了解会计工作是如何开展到实际企业工作之中的,并利用案例使得学生明白企业工作各项要求,如何提升自我认识,怎样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等。此外,面向企业人才需求需结合当前企业发展实际,这就要求学生深入到企业实际之中。学校可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机会,并指派专业人员指导学生实习,指导学生解决实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得学生了解企业工作流程。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本科会计教育工作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意义,现代经济发展迅速,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应更加面向于人才需求,并积极进行会计教育改革,从会计教学改革目标设置,到会计教学课程设置,会计教材更新,以及教育方式,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以企业人才需求为主,充分发挥高校能动性,以会计知识为基础,从培育学生会计应用能力出发,将会计职业素养培育纳入到会计教育改革之中,使得会计教育会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符合。

作者:毛腊梅 单位:铜陵学院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政,殷俊明,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12,01:25-35+97.

[2]纪丽芳.基于教育会计环境需求的宁夏高校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重构[J].教育财会研究,2012,05: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