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百工程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双百工程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双百工程论文

双百工程论文范文1

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1必然趋势

广东省俯瞰南中国海,而南海又是中国最广的海疆,约占中国海域的2/3,资源约占中国的70%。2011年2月19日,国家正式批复确定广东为全国三大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之一,推动构建粤港澳、粤闽、粤桂琼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力争在“十二五”末期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海洋经济区。作为海洋大省,广东的海洋科技和教育却与山东、上海等城市有一定的差距,尚未建立一个合理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广东海洋大学是南海唯一的一所海洋大学,海洋科学是广东省唯一的海洋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授权、博士点建设学科,加强海洋科学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满足广东省对海洋科技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加快推进国家海洋经济试验区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前提条件

广东海洋大学学籍管理规定本科的基本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分制,提前修满规定学分,可提前毕业。但由于没有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或机制,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按部就班4年毕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则成为弹性学分制的良好实践,可以充分发挥出类拔萃学生的优势。

3环境条件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广东海洋大学在分析本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行“双百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案,即在每年的新生中根据条件遴选出200名优秀学生,进行分类别、个性化培养,实现在本行业领域中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行政管理能力的杰出人才的目标。广东海洋大学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目前学院学生的素质基础、各专业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因素,开展了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

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1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学院各专业的“象牙塔尖”,目标是培养少而精的“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型”人才,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强的科研及择业竞争能力,适应广东乃至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学校“双百工程”的人才培养改革,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3”是3个阶段安排4个学年的教学活动,即第1阶段(一年级)夯实基础阶段,强化英语、数理和计算机基础,第2阶段(二、三年级)专业培养阶段,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学习阶段,实践训练贯穿其中。第3阶段(四年级)实践应用、专业深造、交流强化阶段。要求3年兼修完4年的理论课程。第3阶段(四年级)的全方位实践锻炼阶段成为关键的一年。没有实践,就提不出问题,更谈不上创新。实践对各个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都有重要的意义[2]。各导师将根据学生3年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训练,开展全方位的锻炼。一是业务训练:利用学院目前与广东省内各气象局、海洋局建立的实习基地、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用2~3个月的时间安排学生到各基地业务训练。二是专业深造。学生用2~3个月的时间到相关海洋科研机构、国内高校进修。三是辅导考研。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硕士点将进行“本硕连读”培养模式,海洋科学、海洋技术专业的学生可提前保送读研,由低向高进行的提前跨阶段培养过程中会使优秀人才及早脱颖而出。无硕士点的专业与相关的院校联系合作培养,报考名校的研究生。四是继续导师的项目研究、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会议等。充分发挥好第四年的特色培养阶段的作用,否则,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将是一个4年培养计划的3年浓缩版。“1”是指学生参加完学校第一阶段的集中、统一授课回到各专业班后,学院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量身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进行1对1的培养,即1个专业1套个性化方案,1名学生1名优秀导师,全程给予指导,政治教育、人文教育、科研训练全部集中开展。

2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核心。教学内容上,结合目前国家对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人才的需求,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交叉,把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反映在教学内容中,满足地区性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量身制订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紧密结合近几次在广东省以及省外的调研,针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构建了通识、专业和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加强了数理基础课程训练以及人文素质、科研创新等方面的课程,部分课程选用了英文版教材。加大了个性化课程比例,把以专业选修课学习提高到课程总学分的28%~30%,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个性化导师团队的培养

通过学院目前正在实行的全面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个性指导。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导师后,导师根据学生个人的能力、特点,指导他们制订个人学习计划,从选入拔尖创新型人才开始到毕业进行全程指导和负责。导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指导学生开展前沿学科的研究及新项目的研究,指导学生就研究项目发表科技论文;安排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科技竞赛,以团队形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科研训练。纵观我国创新型实验班,名师指导是精英班人才培养的一大亮点。如北大实验班实行导师制,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得到由来自文、理科各院系资深教授组成的学生学习指导委员会的全程指导。清华的“数理基础科学班”邀请全校的两院院士和知名教授作为本科阶段的导师。因此,在个性化导师团队建设中,广东海洋大学聘请一些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教授来上课,聘请两院院士、知名学者开设讲座,使学生及时汲取新的学科知识,了解各学科的发展现状。导师团队的成员不仅学历学位要求高,还要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勇于教学改革创新,特别要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4个性化发展环境的构建

1)公平的竞争环境

明确了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淘汰补充、激励制度。通过选拔中的笔试、面试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个人特长、心理素质、专业发展潜质等综合素质;通过淘汰补充制度增强学生的竞争及主动学习的意识。

2)创新的管理机制

由于进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学生相对较少,如2010级海洋科学专业有7名学生入选,教学管理将从统一走向多样,这是对学校常规教学管理模式的一个挑战。因此,要在选课、学籍档案管理等方面建立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对进入拔尖创新人才体系的学生优先提供参加科学研究训练的机会,优先开放实验室,以及保送研究生和各种国内外深造机会。针对2010级创新体系的学生,学院已开放电脑室以供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源,弥补学校海洋方面文献的不足,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3)科学的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有激励机制的考评体系,一是侧重对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改革传统的考试测评方法;二是要充分发挥社会、单位、学校的不同作用,从不同角度衡量人才的培养质量,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整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利的方面。

制约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

1一流拔尖学生人数略显不足

广东海洋大学虽为广东省重点建设大学,并且在2007年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近几年招生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二批本科的招生条件是造成学生生源较差的客观实际,各专业优秀拔尖学生相对较少,尤其是一流拔尖学生的数量更少。因此,每年进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人数不多。

2顶级专业学术大师仍欠缺

近年来,广东省海洋大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有较大的改善,但仍缺乏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的学术骨干。纵观我国实验班开设的高校大都是实力雄厚、教学科研水平高、教学条件好、在国内同类学科中起到骨干带头作用的学科点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实验班,清华大学的基础科学班,北京师范大学的文理兼修综合班,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等。名师指导是实验班人才培养的一大亮点。要达到教育水平的高质量,名师、大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必须加快培养、引进有影响力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双百工程论文范文2

关键词:人才培养;工程设计;教学改革;双导师制

作者简介:方如举(1975-),男,安徽阜南人,许昌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南 许昌 46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14B470011)、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13B47023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50-01

目前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大部分仍然沿用传统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教学中依然被动的接受理论知识的灌输,很少有机会参与实践产品的开发与调试工作。因此,高校目前的整体状况都是在沿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教学模式。但近年来高校扩招规模不断拓展,造成研究型人才需求日趋饱和。由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具有工程技术应用背景的人才需求日趋增长,造成一方面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技术人才。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解决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错位的唯一途径。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要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加强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工程技术创造能力,使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中就能够产生对工程技术浓厚的兴趣和提高实践创新的动力。大学教育就是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也得到充分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得到有机结合,并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工程技术能力是体现现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许昌学院目前正面临学校发展的转型期,学校的转型发展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是否成功。

一、面临的问题

许昌学院是一个新升本的学校,在办学经验方面与传统的老牌本科学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就业市场出现了供需矛盾,一方面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造成这些脱节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些新升本学校自身地位太高,认为大学就是来培养研究型人才,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是由高职高专来完成的,因此把人才培养定位为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对硬件的需求更高,比如专业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以及实习实训基地等。

第三,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而对研究型人才的需求相对稳定,但部分高校并没有认识到这种人才需求的变化,仍然把研究型人才培养作为第一任务。

第四,师资队伍是目前新升本学校遇到的最大瓶颈,具有工程技术背景的教师不足,新招聘的教师还需要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新的阶梯队伍很难短时间内形成。

二、培养标准

通过培养使学生在保证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达到一定修养和掌握电气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能够适应电气工程领域在工程设计和工程产品研发的实际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标准。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

1.基础知识标准

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具备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社科方面的背景知识,具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交流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在电气工程领域内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能够掌握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控制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了解和跟踪电气工程领域的发展动态以及趋势的能力。

2.能力标准

目前许昌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是面向河南、面向工业化、面向社会需求的发展模式,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许昌学院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该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根据许昌学院办学自身特点,培养具有一定工程技术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具有简单的工程造价预算、工程方案设计、工程图纸绘制以及现场施工等工程技术能力。

三、培养措施的改进

本项目旨在“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面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出多维实践平台的建设。“多维实践平台”是有机整合校内实践环节(实验、课程设计以及专业实训)、校外实践环节(生产实习)和产学研三个实践环节,形成由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实验室和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共同组成的面向全体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实践学习平台,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第一,改革教材。以前在教材选择上,往往注重教材的理论深度而忽视了知识的工程应用背景。对于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应该选择具有较多工程应用背景和工程应用案例的教材,而对于偏重于理论探索的教材应减少使用比例,并制订合理的培养方案、编制合适的课程体系和制订出完善考核办法。

第二,加大与企业合作的力度,增加聘请具有工程施工和产品开发经验的优秀工程师为兼职教师,为学生上课和指导毕业设计,逐渐形成由在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组成的“双导师”指导模式,促使学生尽早接近工程产品的设计实例,为后续工程素质培养奠定基础。为了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度,目前许昌学院通过河南省省委的组织与许昌市制订“双百工程”计划,在最近五年的时间内,从许昌市各企事业吸引100名优秀工程师来许昌学院作兼职教授,同时选派许昌学院100名优秀教师去许昌市各企事业进行专业培训和锻炼,旨在提高许昌学院教师自身的工程背景以及工程设计开发的能力。

第三,修订培养方案,增加实践课的教学课时,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多开设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课程,增加学生在专业方向课的学习与训练,加大课程设计的力度。所有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专业课学习,许昌学院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管理以及辅助学生的学习工作。在培养过程中,要增加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3+1”培养模式,即三年在校学习、一年企业锻炼。三年在校学习、一年企业锻炼可以具体分为:一年的基础课学习,一年的专业方向课学习,一年实践技能培训以及一年的公司工程实践项目训练。在培养过程中主要注重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工程实践设计、施工以及基本操作工具的使用培训。

第四,改变毕业设计考核方式,由原来单一的毕业论文改为学生可以通过成套图纸绘制完成;或者产品开发的电路图或者与本专业相关的专利。

四、结论

分析了工程技术人才需求与高校培养方案相脱离的现象。对一般本科类院校在培养工程类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从基础素养和能力两个方面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标准进行了论述。从许昌学院实际出发,从外部因素和内部需求制订了对工程技术人员人才进行培养的改进措施,通过2009年到2013年一个周期实践结果来看,所培养出来的电气类工程技术人才达到了最初制订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刘俊李,荣斌,汪烨,等.基于工程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2,(7):52-54.

双百工程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通过工学结合方式,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打造强势专业、设计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革新原有的课程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就成了工学结合能否最终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已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中,对职业院校如何加强校企合作,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原则性意见。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行业办专业,坚持走工学结合的路子,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致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经过30多年的办学实践,确立了“以人为本,工学结合,育双高人才,办满意教育”的办学理念,摸索出了“素能并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上既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又重视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在培养途径上既注重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又走进生产第一线,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人才培养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愿与各位专家、同仁共同探讨。

一、专业设置紧紧依托行业、地域经济背景,突出拳头专业群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大量制造业、电子信息业企业落户,其中有不少企业位列世界500强。而且,装备制造业作为湖南省工业支柱产业之一,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全省实施的新型工业化“双百工程”中,全省重点建设的112个项目有28个是机械装备业。

快速发展的装备制造业需要大量的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特别是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因此,我们强化了制造类、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体地位。至2007年,我院现有3年制高职专业20个,其中制造类、电子信息类专业14个,占招生专业总数的70%,招生数占招生总数的82%,“机电”专业特色已经形成。

二、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尽量体现“素能并重、工学结合”的特征

1 以企业专家为主体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就业导向

根据学院制定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的规定,各专业均建立了以企业代表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了45名专家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企业专家的首要任务是和学院专业带头人共同通过市场调研和职业岗位分析,合理定位各专业的职业岗位面向,确定各专业的职业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并据此设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专指委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课程结构以“一体两翼”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

我们认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上。我院的课程结构以“一体两翼”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辅之以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人文素质类课程。“一体”是指无论是单项专业技能训练,还是综合专业能力实训、顶岗实习,均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并与实际的生产任务相结合的专业岗位技能训练为主体;学生专业协会活动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两翼”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3 在学生中强调社会就业准入制度。加大职业资格鉴定力度

为适应社会就业准入制度,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职业资格标准,把取得职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7年来,经各部门批准的鉴定站和培训点增加到9个,可鉴定的职业工种增加到有21个,其中数控车工、机修钳工、维修电工等11个工种具有高级职业资格鉴定资格。近3年通过我所鉴定的人数达5864人,学生在校期间获证率超过了90%。

4 构建了“三课堂结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无论是岗位专门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训练,还是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都采取了“三课堂结合”的教学方式。除了在学校教室、实验室、实训场(第一课堂)进行教学的课程外,我们把学生专业协会等社团活动(第二课堂)、假期社会调查和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顶岗实习(第三课堂)等都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并指派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专业协会等社团活动的管理与指导;教务处牵头,学保处、招就处、系部参与,对学生假期社会调查和专业实践进行布置和考核。使第二、三课堂在职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以能力为本位,倡导教学做合一的课程教学模式,努力践行工学结合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训练。知识传授可以教师为主体,而能力训练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工学结合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坚持教学做合一,深入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第一,更新观念。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重知识、理论传授的教育教学模式,对“学生主体、能力本位、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教学原则和模式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或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我们首先抓了骨干层的学习培训,解决教学改革中的观念认识问题。我们通过教师培训、职业教育专题论坛、学术年会、专家报告会等形式,引导全校教师研究和实践职业教育新理论、新方法。

第二,政策引导。我们根据“学生主体、能力本位、教学做合一”的原则组织教学,重新定义了一堂好课、一个好教师的标准,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不再看老师讲得好不好,而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并以此标准来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质量,从而引导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同时,我们从课酬计算、教研教改奖励、评优评先等方面大力向课程改革成果突出的教师倾斜,激励教师投身课程教学改革。

第三,把实践教学改革作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来抓。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工学结合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环节,学院强化资源配置与运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校内实训基地。按真实的生产环境建起了机械制造实训基地,按仿真环境建起了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计算机及网络中心、化工实训中心、财经与旅游实训中心。

“学生在学校学的就是将来在企业要用的”。为此,我们从企业聘请了大量专家作为实训指导教师,他们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实训项目,并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其中,为学生走进企业顶岗实习,真正践行工学结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校外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的切入点。从2003年开始,我们就着手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工学结合的实施搭建了较好的校外平台。至2007年7月份,我院各专业建立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已有45家。校外实习基地承担了我院部分专业见习、毕业设计和绝大部分顶岗实习任务。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的重要环节,学校特别加强了对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明确了顶岗实习的目的意义、顶岗实习的管理机构、顶岗实习的组织程序与要求、顶岗实习学生纪律、顶岗实习任务要求,将顶岗实习作为教学过程的最后一关严格考核。

四、以学生为中心,践行“三课堂结合”的素质教育模式

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的养成既要与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有机结合,又要通过日常行为的规范去潜移默化;既要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渗透进专业教育课堂;既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也是所有教师和后勤服务人员的职责;素质教育还必须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们除了把素质教育渗透进理论与实践课堂(第一课堂)教学外,还把校园内学生专业协会和文艺活动(第二课堂)、假期社会调查和专业实践(第三课堂)等都作为必修或选修学分纳入到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了“三课堂结合”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全面培养学生核心能力。

1 素质教育贯穿于第一课堂的始终

一是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除了开设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思政课课程外,还开设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时事热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公德与礼仪》、《WTO基础知识》等选修课。同时将主题班会、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等纳入到“思政课”体系,并定期举行时事报告会,以丰富“思政课”课程体系。

二是开设必要的文化素质类选修课和必修课。针对高职学生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特征,除了将以职业道德培养为核心的思政教育贯穿始终外,我们把以口才和应用写作为主要内容的《实用语言艺术》作为所有专业的必修课开设,着力培养学生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特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必修课,有针对性开展讲座、咨询与辅导;《哲学漫谈》、《音乐欣赏》、《朗诵与主持》等选修课的开设,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陶冶了学生情操,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是将综合素质培养渗透进所有专业课程,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专业课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训练专业能力,还必须担负起培育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与能力等职业素养的重要职责。在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学期授课计划和课堂教学教案时,在教学目标上必须兼顾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在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考核评价时,把教师是否做到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素质教育三统一,作为考核评价标准。

2 规范管理,全面支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

一是将学生参加专业协会活动和文体活动作为选修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文体竞赛活动,可以视取得的成绩给予适当奖励学分;协会指导教师可以按规定取得课酬。

二是从活动场地、经费、时间等方面,大力支持学生协会、社团活动,并加强对协会、社团活动的管理与指导。给每个协会都配备了指导教师,配备了单独使用或共同使用的活动场所,划拨了活动经费,为协会、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 开辟教育教学第三课堂,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对接

我们将假期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作为必修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每年暑假,教务处对学生假期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进行布置,下发问卷调查表和实践报告本。下学期开学时,学生凭调查表和报告本办理报到手续;思政课教研室组织教师批阅学生实践报告,给出成绩,报教务处给予学分。

为了配合“三课堂结合”的素质教育模式的实施,我们开展了“三课堂结合”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制定了《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综合素质测评不仅看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的思想道德表现,还把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成绩、参加协会社团活动情况、参加社会调查实践情况按权重量化打分。综合素质测评鼓励学生注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发展性素质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