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教育范文1
一、强化基础知识教育,提高整体知识水平
教育就是一场接力赛,一棒接不好,可能满盘皆输。但,只要后面的接棒者能奋起直追,也有胜算的机会,至少不会输得很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国实行的“九义”教育,小学毕业即意味着直升初中,接力棒传到了初中教师手中。由于农村小学很多学校盲目跟从减负及其他多种因素影响,使得大部分小学毕业生整体水平较低,听、说、读、写的能力用骇人听闻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许多学生识字少,拼音不会拼,字迹潦草,笔顺不正确,作文不会写等!本地多所初中在升入七年级后,多年来都坚持要进行一次基础知识摸底考试,结果是语数总分达120分的只占了一小部分!不能不令人扼腕啊!
输在起跑线并不可怕,关键得知道奋起直追。这就要学生、老师都要敢于磨砺,一方面学生要觉醒扬鞭策马,做到温故——把小学落下的知识及早补上,学新——把初中的新内容掌握,另一方面学校开设针对基础薄弱学生的课程,适当点拨,找到适合各自的学习方法,提高效率,做到不舍不弃,这根接力棒就能跑好!
对于学习动机不强,确实无心学习的农村中学生,教师应努力使这些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掘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朝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不至于落得脑袋空空,游手好闲!
二、思想道德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在农村初中,故意破坏公物、脆弱、冷漠、自私、不思进取、缺乏忧患意识、沉迷网络、抽烟喝酒、早恋等等,这些思想道德、心理问题的缺失和错位是常见的、普遍的现象。
因此,在教育理念上,要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起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符合农村初中学生特点的新型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加强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知恩、感恩。常怀感恩之心是一个人素质体现,也是人之常情。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对大自然的认同。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懂得回报。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由衷发出钦佩!只要学生胸中常怀感恩之心,就能温暖、自信、坚定、善良常伴。最终达到知恩、感恩,进而施恩、报恩,健全人格。
立足农村初中实际,实施多元化评价机制。评价一位好老师,不仅要看教学成绩,更要看所教学生的道德水平、心理健康状况。机制要积极引导教师认真、耐心、科学地教育每一位学生,努力和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诚信、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树立完美形象,感染每一位学生,因为老师的言行会给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提高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不但要会运用网络,还要会甄别,迅速及时准确掌握一些典型案例,适时应用于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
三、把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转型进程速度的加快,青少年犯罪问题也日益严重,特别是农村青少年犯罪问题更令人堪忧。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教育制度存在缺陷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无知、空虚,源于他们不学法,导致不畏法、不守法,甚至违法犯罪!这与农村初中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关系密切。
“嫩枝易直也易折”,初中生正处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由于现行的教育制度存在缺陷,客观上为缺点较多的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创造了条件。多数青少年犯罪虽然不是在校期间,但他们犯罪意识潜伏期仍在学校。所以,我们应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为青少年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素质教育质量不能只看其升学率,还应当看失学率、违法率、犯罪率。农村初中应当将法制教育真正纳入教学计划,将学校法制教育的好坏纳入学校的评价体系,评价一个学校;学校应设立专门的组织或机构、聘任从事法制教育的专职或兼职老师授课,结合常见多发的青少年犯罪,对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预防犯罪教育,使每一个学生在接受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接受专业化的法制教育,并逐步养成知法守法的良好习惯。
四、要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整体化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虽然教育起始于家庭,但学校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反过来影响和制约学校教育。因此,学校还需促进三项教育整体化,才能很好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巩固各项教育成果。
初中教育范文2
【关键词】人文教育;初中德育教育;渗透
1.人文教育的含义
一般来说,人文教育指的是通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性化教育之后、使其“端正人生态度”“实现社会价值”“塑造人格力量”的过程。从根本上讲,人文教育就是关于人性的教育,其核心就是使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涵养得到提升。具体来说,人文精神涵养的培养需要从两方面进行——第一方面是优秀文化的熏陶、广泛知识的滋养以及充足的人生体验;第二方面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如何在社会上与他人相处。
2.在初中德育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同时也使得人们的生活失去了许多纯粹,也导致青少年面临着物质主义的极大威胁。尤其是在初中阶段,青少年正处于各方面发展的转折阶段,因此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文价值观念教育、培育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可以为学生未来人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日常的德育教育中渗入人文价值观念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使得学生的人格品质更加完善。
3.人文教育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渗透
3.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初中德育教育中坚持以人文本的教育原则,是渗透人文教育的最好体现。在日常的德育教育中,教师应该有一双独特的眼睛,可以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从而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制定最适合的教育策略,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1]。倘若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不能有所侧重,那么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比如说,某个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比较害怕老师,老师在引导过程中就需要非常注意语气的委婉程度;而又有一个学生很淘气、不怕老师批评,那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就要注意刚柔并济、树立老师的威信。此外,教师还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当然希望学生的不足都能转化为优点,但切忌操之过急,必须循序渐进、解决问题。比如,班里有一部分同学总是不交作业,教师不要采取一味训斥的方式,这个时候,教师需要稳下来,不要直接采取措施,而是先去找学生谈一谈了解下情况,看看学生是因为作业太难、还是作业太多、又或是不想写,不要事先就对学生下定义。这样的话,才能够真正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
3.2加强“三观”教育
除了对学生的知识层面进行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同样必不可少。二者具备之后,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待生活和社会的态度,可以说,它们是一个人成功所必须要具备的软实力[2]。特别是新时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思想的主流,青少年们同样应该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观念,并以此为行为准则。因此在德育教育中,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可以引入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让学生们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这样一来,学生们通过鲜活的事例可以更好的吸收德育理念、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比如,社会上热议的“老人摔倒了应不应该扶”问题,让学生们通过讨论加之教师从旁引导,使得学生学会设置“友善”的个人价值底线,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处理类似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人文教育渗透其中,德育教育效果也会非常鲜明。
3.3以实践活动的方式渗透人文教育
结合实践活动,可以非常有效地将人文教育渗透入初中生德育教育中去。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要将人文精神与学科相互融合,使得人文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共同发展。初中生的学习学科比较广泛,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就可以引用学生学科中的一些实际案例。比如,“氧化说”的创立者——化学家拉瓦锡,能够坚持独立思考,坚持科学是硬道理,最终带动了“化学革命”。这种事例可以很好的起到榜样作用,引导学生感受这些科学家的人文精神。其次,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实践活动。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实践课题,比如“学生上学是否可以带手机”的课题,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家庭访谈的方式来完成,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能在课堂上玩手机的原因。
3.4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在德育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首要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以说,爱国是所有道德观和价值观的首要前提。在德育教育中,要让学生明白一名合格的中国公民不仅需要充分的文化素养,还要具有爱国主义精神[3]。教师在讲解中华文化和历史的时候,就要注重学生对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爱国精神是一种人文情怀,传统文化中孔夫子就崇尚“节操、志气”,当今时代的人们同样也需要这种精神。因此,要在初中生德育教育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并增强他们的时代紧迫感,从而在未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力量。
4.结语
将人文教育渗透入初中德育教育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热爱祖国,这是新形势下对初中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顺应了教育改革的潮流。在初中德育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有着关键的作用,探究两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结合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楼黄芳.初中德育教育中的人本追求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5,8:140.
初中教育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教育;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升的最有效的方法,思维和知识是不可分割的。知识在思维的发展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同样,思维在知识的积累速率方面也具有动力作用,所以思维是初中生智能提高的中心。当然初中语文课对初中生的思维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将语言与思维有机地联系规划在一起,语言是一种说话活动,它必须通过思维来产生;同样,思维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也必须依靠语言来表现。语文把两种相互结合在一起,这不仅能够提高初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提升初中生的思维能力。
一、评估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基本原则
1.统一性。在传统的观念中,教师往往认为智力的高低决定了创造力的有无,而不注重思维情感对创造力所起到的作用。其实,创造力不仅伴随着智力的活动,而且也伴随着强烈的思维情感活动,任何创造都有着思维情感的升华。因此,必须着重把智力、创造力和思维情感三者统一起来,这有利于初中生的思维教育的进一步提高。
2.鼓励和完善。随着人文素养的发展,评估初中语文思维教育不再注重选拔、等级与淘汰的原则,而是注重鼓励和完善的原则,鼓励初中生开放思维的空间,完善初中生的思维程度。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教育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尽可能地使学生感受到思维提高的过程中的变化和体验。教师要利用较多的鼓励性评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3.主体性。在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和思维的发展者,教师的教育方式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变化,这样才能对学生的主体性发生变化和改善。其具体表现为:(1)思维教育方式应该有利于发挥、展现初中生的主体性;(2)思维教育方式应该充分产生对学生的自我制约、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影响。
二、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形式
初中语文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学思考能力等方面,因此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型的思维教育。分析型思维,简单地说,就是抽丝剥茧、从小处入手,深入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创作思想,理清作者的思路以及感受作者使用的语言技巧。这种思维教育是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所必需的,它能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从本质上质疑,并做出合理的逻辑推理判断及验证。
2.创造型思维教育。初中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和根本源泉,初中老师要培养学生语文创作的主观能动性,即提高初中生的创造型思维,这是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的主要教学目的之一。
3.实用型思维教育。初中语文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是提高初中生对繁琐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强有力的工具性学科,是初中生对语言表达运用能力的关键途径,也是提高其它学科成绩的重要环节,例如,数学公式的理解,历史、政治等学科阅读理解等。因此,实用型思维教育集合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实用性,而不是应对考试。
三、初中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1.建立轻松愉悦的情境,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建立轻松愉悦的情境,使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可以在这个环境里感受到轻松的氛围,使其思维处在最佳状态,使他们充分体会到参与的愉悦、思想的乐趣。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初中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们能够尽力去想大脑中产生的各种疑问,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渐渐地培养其思维能力。
2.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初中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提高思维教育质量。开设初中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既能深化和补充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进而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教师应该加强探究文学优美的初中语文素材,提高思维教育质量。我们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佳作,其文辞优美,脍炙人口。这些作品都包含了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和优美的语言技巧,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它们都是提高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优秀素材。
初中语文思维教育教学重在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对初中这个特殊阶段而言,发展和提高其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未来有着重大的影响性。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充分开拓初中语文的特殊优势,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拥有创新精神的未来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初中语文教育是高中语文教育的基本铺垫,它对以后的学习历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以语文课堂思维培育为基本目标,着重启发与培养初中生对语文的思维能力,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思维教学。为了强化这一目标,使初中生的语文综合成绩得到全面地提高,笔者在本文中就初中语文思维教育进行了探讨研究,从而为提高初中生们的语文思维能力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布卢姆《教育评价》,邱渊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初中教育范文4
【关键词】课堂教学;素质教育;兴趣;历史智能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历史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反复重申了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开宗明义地强调指出:“历史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更应上好历史课,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力争面向全体,全面提高,让学生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种主题性教育,新的增长方式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强调人的作用,一切为了人,以人为中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素质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旨在弘扬人的主题精神。作为主体性的素质教育包含了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与参与性等方面的内涵,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时代精神。
而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在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三要义,从而实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学有特长,是众多从事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正在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下面就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谈几点粗浅的做法:
1.确定好历史课教学目的
确定好历史课教学目的,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功能。历史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实践过程和人际交往过程,具有心理培养的功能。因此,在确定历史课堂教学目的时,要全面地辨证地理解历史教学传授基础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三项任务之间的关系。这项任务,从总体上说应是同步的,要寓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基础知识传授之中,应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培养基本素质,注重能力培养(发现发展学生的潜能),进行思想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同时历史教学也要教会学生掌握终生受益的科学思想、方法、观念、精神等。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爱国、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忠诚老实、惜时守信等优良品质,教会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变化,会生存、会做人、会学习、会创造的基本常识和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功能。
2.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就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能够把人的生命力调动起来,是人们活动的强有利的动机之一,要想很好的完成一项工作就必须先有兴趣,兴趣是高质量完成一项工作的先决条件。那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呢?解决这个问题,概括起来说就是:千方百计,随时随地,各种途径。
2.1 设疑激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2.2 用历史故事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历史本身就是“故事”,但是如果机械的忠于教材,照本宣科就显得枯噪乏味,学生没有兴趣,不爱学。因此上课时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既忠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就是把某一段历史生发一下,让其增一点情趣,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
2.3 用影视戏剧激趣。许多影视戏剧本身描述的就是一段历史,在课堂上用影视戏剧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一种较好的办法。
2.4 以诗词歌谣激趣。诗词歌谣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许多诗词歌谣反映的就是当时的社会情况,像杜甫的“三吏”、“三别”,反映的就是唐朝走向衰落时期的社会情况。另一方面对诗词的学习更利于对历史人物的掌握和理解。为什么坡的词豪放,而李清照的词哀婉,这与他们生活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用诗词歌谣既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2.5 用历史革命歌曲,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长时间从事某一活动后,他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甚至会产生厌倦的情绪。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很难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地集中精力,认真听讲。而音乐具有改变人的心境和情感作用。课堂中穿插与教材有关的歌曲会重新唤起学生的愉悦之情,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思路随着美丽歌声重新回到课堂中来。
2.6 用历史课外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组织历史课外活动对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1、聘请组内老师搞专题历史讲座,讲授中注意其知识性和趣味性。2、吸收本学科的课代表和学习骨干,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组织他们创办历史墙报、历史上的今天、历史知识咨询等。有些材料由老师提供,有些材料由他们自己到图书馆和其他地方查找。3、参观游览名胜古迹活动是十分有益的活动,既能大大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统观教材确定课堂教学重点
统观教材确定课堂教学重点,恰到好处的突出教材重点,是在历史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主要内容,在知识结构中其纽带作用的知识,它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有一重要军事思想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他提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重要论断。这一思想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任何一本教材可讲可学的东西都相当丰富,可以说是字字宝贵,处处精华,似乎都忽视不得。但是由于教材特点不同,教学时间所限制,我们不能,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教材的方方面面巨细不分,面面俱到的讲完讲透。这就有必要对教材删减取舍,以便“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4.改革历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注重开发学生的历史智能
改革历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注重开发学生的历史智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4.1 改革注入式的授课方式。为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我针对学生好探索、好奇心、好胜心强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异因材设问。将知识点设计成深浅程度不同的应答式或发散式提问,由层次不同的学生回答,应答式提问只回答是什么或怎么样的知识。
4.2 开发学生历史智能,在课堂教学中开辟“五分钟节目”。所谓“五分钟节目”就是利用课堂五分钟时间,让学生介绍自己新近课外学习或收集历史方面的信息、故事等。
4.3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内容,恰当的用谈谈论论的方式来完成课堂教学,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常言说,谈古论今。学习历史重在历史的教育功能,谈谈论论恰好能较好的发挥这种作用。这里所说的谈谈论论,一是就古论古,既在讲历史大事、历史人物时,要注意对历史大事和历史人物本身作出科学的历史的评价。不能只讲不论,而是要发表议论,找出得失,使人明智。二是以古鉴今。讲历史要联系现实,使历史为现实服务,讲足论透一些史事和人物对现实的影响和联系,不能古今割裂。学古不论今,历史就是遥远的,也就无从发挥其教育功能了。所以谈谈论论应是发挥历史学科作用的比较好的方式。同时,就课堂教学而言,能形成学习历史的愉悦氛围。
谈谈论论比较灵活,古今中外,纵横交错,颇能引人入胜,容易引起师生共鸣。谈谈论论不只是教师的单项活动,教师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对古今发表议论,在师生畅谈之中,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被驱动,充分发挥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4.4 组织开卷考试,提高历史智能。每一学期搞一两次开卷考试,并把开卷考试的成绩以百分比的形式纳入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来说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历史智能。开卷考试的试题必须精心设计,由潜入深,答题时学生可以适当翻阅课本、笔记本、填充图、地图册,这样可避免死记硬背,又促使学生记好笔记,训练读书读图能力,同学们反映这样的考试既减轻了学习负担,又能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提高历史智能,于是就由过去的害怕考试,变为欢迎考试了。
初中教育范文5
人文教育的实质是对人性的教育,是在高度重视和关注人的思想态度的基础上,促进人性境界提升、推动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一种教育,其研究和关注的具体内容包括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自由与平等问题。人文教育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培养完善的人格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人文教育始终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的个性、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良好品质,让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学会珍爱生活,与他人和谐相处。人文教育不仅重视由内而外的文化生成,还注重对人的个体关怀和思想启发,使人在学习中理解并重视生命的意义,始终给社会和他人一种人文关怀,能够理解并尊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对他人和社会都能够怀着一颗感恩的美好心灵去体会。初中美术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将人文教育中的科学、自然理念与初中美术教育的理念相融合,让学生在初中美术教育中提升人文素养,又通过人文素养推动初中美术教育的学习,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
二、人文教育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融合途径探析
1.初中美术教师要注重自我积累人文素养
初中美术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自身人文修养的重要性,通过不同途径实现自我人文素养的提升,更好地影响和教授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要求就是要培养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不断追求人生和社会和谐相处的境界。初中美术教师要想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就必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对多种学科的学习。初中美术教师除了学习好专业的美术知识外,还要掌握诸如音乐、舞蹈、文学等多种学科的文化内涵,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知识水平。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提高教学热情,增强思维活动能力,以激发学生的美术灵感,并以自身行为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初中美术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从多角度激发学生的美术和人文思想追求,用自己的言行和魅力征服和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自觉提升人文素养。
2.初中美术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注重美术文化的渗透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初中美术教师重在对学生进行美术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美术文化的渗透,没有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美术文化情境和氛围。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实践中,初中美术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美术个性,创造全方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在初中美术课堂上,教师在教授外国雕塑作品赏析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对经典雕塑作品多方面感受,让学生主动寻找雕塑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从雕塑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理解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始终处于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通过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熏陶,提升学生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拓宽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范围。
3.创造人文背景的情境设置,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初中教育范文6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初中历史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各地方都在实施素质教育。对于初中历史来说,也要在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这样才有利于初中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全面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同时,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
1. 更新初中历史教学基本理念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要是学习历史知识,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对于学了历史知识之后对学生有什么影响,教师很少关注。所以,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1.1初中历史教学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1.2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解释。
1.3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通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2. 采用与以往不同的教学方法
2.1设置问题,进行研究式教学。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般直接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就不利于教学。因此,教师可以采用设置问题,进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创造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2.2帮助初中学生在历史课上提高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增加历史知识,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让历史成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才的一门重要的课。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活、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2.3让学生多参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初中学生大部分不愿意参与初中历史课的课堂活动。因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2.4重视史料分析。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几乎没有史料分析,而仅仅是知识的讲授,甚至有的教师让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书呆子。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首先让学生“愿”学。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会“燃情”,要点燃每一位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全情投入到历史课的教学活动之中。巧妙构思每一堂课的过程,用心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设计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学生们的情感悄悄地被点燃。同时,教师还要会“煽情”,让学生的情感更深、更持久。在学生需要帮助时,老师能正确地引导,及时地鼓励,这样有利于激发出学生更多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比如,可以不断优化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
其次,让学生“乐”学。这就要求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大事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